驻村干部用真情实干做好驻村工作
驻村工作,每天面对的是群众。怎样为群众服务?怎样才能服务好群众?是新常态下需要认真思考与探索的问题。说起简单,做起难,驻村干部就做一件事——好事,将好事做好、将好事做实,将细小工作落到实处。
驻村工作需要“走”这个动词。驻村工作不能只是守着办公室,等着群众来找上门办事,要“走”出去,与群众打成一片,从“被动走”到“主动走”。只有花更多的时间“走”出去,一头汗两脚泥,深入田间地头,才知道群众所急、所需和所求。而不能觉得“派驻”是高人一等,导致放不下官架子,摆不正身段子,让驻村工作“走样变形”,若那样就只有官员角色,没有群众底色,没有把群众的“油米柴盐”看上眼、记上心,那么群众怎么会把你看成自己人?因此,在“走”字上要深下功夫,下真功夫,要真走,要深走,要走正。
驻村工作需要一个“实”字。群众是个大群体,接受不同层次的教育,素质参差不齐;从事着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需求。如何让群众的需求得到更好的落实?这需要将工作做细、做真、做实,做到有的放矢。首先通过深入的“走”建立“问题台账”;然后逐条梳理,分类研究;最终对症下药,让群众不同的诉求得到妥善解决。否则驻村工作看似忙忙碌碌,实则都是瞎忙,因此要有“一是一,二是二”的务实态度,直面问题,重实际、讲实话、做实事、求实效、得实绩,做一分是一分,干一点是一点,不让工作成瞎忙,让工作对得起良心的拷问、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受得住群众的评判。
驻村工作更要“走心”。若驻村只是走走看看、说说聊聊,虽然与群众热络了,但一年下来“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没有办多少实事,没有让群众提高生活水平,那也不能叫合格的驻村。要像新疆那样转变干部作风、做实民生工程、拓宽致富渠道,把群众的每件“小事”解决好,驻村工作的“大事”就好办了,继而增强村级发展的“造血”功能,让百姓人心齐、钱包鼓,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用行动来“暖心”“走心”,才能让干群关系更加和谐,才能聚集更多、更大社会发展的正能量。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铊是老百姓”。驻村工作能否获得群众认可,是点赞还拍砖?群众最有发言权。因此,驻村干部要“走心”而不要“走神”,能摘下官帽戴草帽,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诚赢得民心,真正为群众脱贫致富殚精竭虑,驻村工作才能开出最美的花朵。(作者:孙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