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教学大纲
(Labor
Economics,)
一、前言
1、课程性质
劳动经济学是劳动力市场现象系统化了的理论认识,是劳动力市场运行原理的体系。它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分化出来的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其形成与发展和经济学的发展密不可分。现代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它源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与成本的存在。因此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资源在既定目标下的有效利用的学科,它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结果,即劳动力供需双方的相互作用。
2、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劳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分析对于劳动力这种特殊资源的利用、开发的机制和原理;使得学生能够从微观和宏观层面,用实证和规范的研究方法,对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理、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工资和就业、劳动关系等相关的问题进行定量或定性的分析,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和工作提供可用的方法。
3、使用对象
教学对象主要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本科生
4、基本教学要求
讲授本课程要在具备一定的经济理论和掌握一定的管理方法基础上,要特别注重课程中的基本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有分析,有案例并组织讨论,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教学方法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教学方法,辅之以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和课后作业,使学生对课程内容有较深的理解。
本课程的教学要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要特别注意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数量界限、基本内在联系和基本管理方法的讲授,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
6、要求先修课程
西方经济学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教学要求:
本章通过分析劳动学科体系、劳动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对本课程作一个总体的概括和认识。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与对象、基本要素;熟悉劳动经济学的实证和规范分析,劳动经济学和其他相关学科学科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劳动经济学的形成二、劳动经济学的发展
第二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劳动要素的投入—产出机理
二、劳动投入的经济效益
三、揭示劳资双方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中的关系
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第三节
劳动经济学的前提假设
一、西方经济理论的前提假设
二、传统的计划产品经济理论的前提假设
三、我国传统文化是以承认个人理性为前提假设的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劳动经济理论体系的前提假设
第四节
劳动经济学的性质和方法
一、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二、劳动经济学理论在经济理论中的作用
三、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思考题:
1.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建立劳动经济理论的前提假设有哪些?
3.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是什么?
第二章
劳动力市场理论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掌握劳动力市场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明确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劳动力市场对于国民经济的意义及其对社会经济条件的要求。
第一节
劳动力的一般理论
一、劳动力的概念界定
二、与劳动力相关的的概念界定
三、劳动力的生产与人力投资
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的一般理论
一、劳动力市场的概念
二、劳动力市场的特点
三、劳动力市场的结构
四、劳动力市场的功能
五、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规律体系
第三节
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
一、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因素
二、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规律体系
三、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
第四节
研究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制度假设—经济体制
一、经济体制的概念和构成要素
二、典型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特征
三、典型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通
思考题:
1.阐述劳动力市场的概念
2.劳动力市场的有哪些功能?
3.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包括哪些因素?
4.产品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有哪些基本特征?
第三章
劳动力供给
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掌握劳动力供给的基本概念;个人劳动力供给行为表现;市场劳动力攻击曲线及影响因素。
第一节
劳动力范畴分类和劳动力参与率
一、劳动力范畴分类
二、劳动力参与率
三、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
第二节
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
一、影响劳动力供给的自然因素
二、影响劳动力供给的经济因素
三、影响劳动力供给的社会制度因素
第三节
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
一、个人劳动力供给分析中的基本概念
二、工作决策理论
三、工作决策的影响因素: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四、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
五、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
六、市场劳动力供给弹性
第四节
家庭劳动力供给
一、家庭生产理论
二、家庭劳动力供给决策
三、生命周期与劳动力供给
第五节
劳动供给理论在政策上的应用
一、劳动力供给与福利制度
二、所得税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思考题:
1.劳动参与率的概念。
2.为什么个人的劳动力供给曲线是向后弯曲的?
3.无差异曲线的特征是什么?
4.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如何影响工作决策?
5.利用劳动供给理论分析“带钉”的工伤补偿计划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第四章
劳动力需求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掌握劳动力需求的基本概念;企业劳动力需求分析的目标与条件;企业短期、长期劳动力需求的确定;市场劳动力需求与企业劳动力需求的关系;劳动力需求弹性及其影响因素。
第一节
劳动力需求的基本概念
一、劳动力需求的含义
二、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
第二节
企业劳动力需求
一、个业劳动力需求模型的主要类型
二、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
三、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
第三节
市场劳动力需求
一、工资率变化对企业和市场劳动力需求量的不同影响
二、市场劳动力需求曲线
第四节
劳动力需求弹性
一、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
二、影响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的因素
三、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
第五节
劳动需求理论在政策上的应用
一、最低工资法的经济学分析
二、生产要素的替代性和互补性与需求分析
思考题:
1.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2.试比较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曲线和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的异同。
3.影响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的因素有哪些?
4.试运用劳动需求原理分析最低工资法对劳动市场的影响、第五章
劳动力市场均衡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掌握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含义,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静态均衡和动态均衡以及非均衡分析。
第一节
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含义
一、古典均衡的概念
二、当代经济学家对均衡概念的扩充
第二节
单一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静态均衡
一、完全竞争条件下单一劳动力市场的静态均衡
二、完全竞争条件下均衡工资和均衡就业量的形成三、劳动力市场均衡的破坏
第三节
多维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一、多维劳动力市场的均衡的含义
二、多维劳动力市场均衡说明
第四节
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均衡
一、动态均衡分析
二、动态均衡过程的描述
三、动态均衡理论的意义
第五节
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分析
一、什么是非均衡
二、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分析
思考题:
1.古典均衡的概念是什么?
2.单一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静态均衡的条件是什么?
3.多维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均衡的条件是什么?
4.试述动态均衡理论的意义。
5.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分析。
第六章
人力资本及其投资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掌握人力资本及人力资本投资的概念;影响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因素;教育的成本收益比较分析;培训决策;劳动力流动投资的经济分析。
第一节
人力资本概述
一、人力资本的概念
二、人力资本的重要性
三、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人力资本投资概述
一、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
二、人力资本投资的核算
第三节
教育投资
一、教育投资的成本与收益
二、微观教育投资
三、宏观教育投资
第四节
在职培训
一、在职培训的成本与收益二、一般培训
三、特殊培训
第五节
中国的人力资本投资
一、中国教育投资的现状及问题
二、我国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现状及问题
三、中国人力资本状况与投资的总结
思考题:
1.什么是人力资本?其特点是什么?
2.人力资本投资方式有哪些?
3.简述人力资本投资的决策。
4.综述人力资本投资的经济效应。
5.目前我国人力资本投资的存在哪些问题,应采取怎样措施来解决?
第七章
劳动力流动
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掌握劳动力流动的条件及其成因,劳动力流动成本收益分析及评价。
第一节
劳动力流动的必然性
一、劳动力流动的动因
二、劳动力流动的条件
第二节
影响劳动力流动的诸因素分析
一、自然因素
二、教育因素
三、职业因素
四、成本因素
第三节
劳动力流动模型
一、单个劳动者自愿流动的经济分析
二、非法流动与移民
第四节
劳动力流动的形式与机制
一、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形式
二、劳动力流动的机制
第五节
劳动力流动的合理化
一、劳动力流动趋势
二、劳动力流动成本
三、劳动力流动决策
第六节
我国劳动力流动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二、改善我国劳动力流动机制的对策分析
思考题:
1.劳动力流动的原因是什么?
2.怎样进行劳动力流动的决策?
3.你怎样认识劳动力流动的各种现象?
4.你如何看待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
第八章
工资理论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掌握了解主要的工资理论;掌握工资水平的确定因素;工资差别的形成及其表现;工资形式的选择。
第一节
西方经济学家的工资理论
一、亚当.斯密的工资理论
二、李嘉图的工资理论
第二节
工资水平
一、工资水平的概念
二、确定工资水平的实际因素
三、工资水平与物价水平
第三节
工资差别
一、工资差别的概念
二、工资差别的形成三、工资差别的扩展——收入分布
第四节
工资形式的选择
一、工资形式的概念
二、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的选择
三、工资与福利、社会保险支出之间的选择
第五节
收入分享政策与我国的企业工资制度
一、韦茨曼的收入分享
二、我国的工效挂钩制度
三、比较与分析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企业工资制度
思考题:
1.工资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2.什么是工资水平?影响工资水平的因素有哪些?
3.什么是补偿性工资差别?
4.试述本章所论的西方经济学家的工资理论。
第九章
劳动就业理论
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掌握就业量的决定及失业量的计算;理解失业的类型、成因;我国失业状况及解决措施。
第一节
就业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一、失业问题的出现是创立就业理论的根本原因
二、资产阶级就业理论
第二节
劳动就业与失业
一、劳动就业的基本概念
二、失业与失业率
三、失业的类型及其原因
第三节
就业量的决定
一、什么是就业总量
二、总供给价格函数和总需求价格函数
三、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决定就业量
四、就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第四节
我国的失业问题
一、我国失业状况
二、解决我国失业问题的对策
思考题:
1.试述萨伊和凯恩斯的失业理论。
2.试述失业的类型及其成因。
3.计划经济体制中隐性失业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4.试论我国的失业问题。
第十章
劳动力市场歧视
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掌握劳动力市场歧视的概念;歧视对劳动力市场有何影响。
第一节
歧视问题的提出
一、国外劳动力市场关于歧视的统计资料
二、我国劳动力市场关于歧视的统计资料
第二节
歧视定义与表现形式
一、歧视的概念
二、劳动力市场歧视概念
三、歧视的表现形式
第三节
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
一、个人偏见产生歧视理论模型
二、统计性歧视的理论模型
三、垄断力量造成市场歧视理论模型
第四节
政府对劳动力市场歧视的管制
一、美国消除劳动力市场歧视的立法及实施
二、日本消除劳动力市场歧视的的法律
三、香港特别行政区消除歧视的规章和组织
第五节
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歧视问题
一、歧视现象分类
二、消除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对策探讨
思考题:
1.列举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几种情况。
2.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含义是什么?
3.什么是统计性歧视?如何用模型分析统计性歧视?
4.试述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歧视状况。
第十一章
工会与劳动力市场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掌握工会与集体谈判的基本概念;工会在维护劳工权益中对劳动力市场运行有何影响;如何提高和扩大劳动者工资和就业水平。
第一节
工会与集体谈判的基本概念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及其功能、目标
二、集体谈判的概念和范围
第二节
工会化水平模型
一、工会活动需求与供给简单模型
二、影响工会化水平的其他因素
第三节
工会达成目标的战略选择
一、弱化市场约束的工会政策
二、改变对工会劳动力的需求
三、工会的谈判力与谈判过程模型
四、工会影响工资增长的活动模型
五、其他工会活动模型
第四节
工会的经济效应
一、工会对工资、就业影响的经济分析
二、工会对产品市场结构的影响
三、工会对生主率影响的经济分析
四、工会对企业利润水平的影响
五、工会对福利水平的影响
思考题:
1.工会的功能是什么?
2.工会的目标是什么?
3.影响工会化水平的因素有哪些?
4.试分析工会对工资和就业的影响。
5.试分析工会对生产率的影响。
第十二章
最低工资法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掌握最低工资法概念;最低工资法对劳动就业的影响以及我国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
第一节
最低工资法概述
一、最低工资法概念
二、最低工资法的沿革
三、最低工资法的种类
第二节
完全覆盖下的最低工资法对劳动就业的影响
第三节
非完全覆盖下的最低工资法对劳动就业的影响
第四节
最低工资法对就业影响的收入变化效应
一、完全覆盖模型下的最低工资法产生的短期总就业量减少的总收入变化
二、非完全覆盖模型设定下的最低工资法产生的总就业量未变的总产值变化
第五节
我国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
一、从短期看,建立社会保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
二、多长期看,通过产权制度改革,真正落社企业的各项自主权
思考题:
1.什么是最低工资法?
2.试分析完全覆盖下的最低工资法对劳动就业的影响。
3.试分析非完全覆盖下的最低工资法对劳动就业的影响。
4.试对我国实行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进行实证分析。
第十三章
我国的劳动力市场
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明确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以完善的市场体系为前提的,市场体系完善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建立劳动力市场。
第一节
建立劳动力市场的客观必然性
一、必然性
二、重要性
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与劳动者主人翁地位
一、劳动力市场的建立
二、劳动者主人翁地位
第三节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
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背景
二、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状况
第四节
建立和完善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约束条件
一、约束条件
二、约束条件的满足或实现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具有客观必然性?
2.建立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约束条件是什么?
3.我国劳动力市场建立的约束条件如何满足和实现?
4.试分析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状况。
三、课程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课程教材:
马培生:2001《劳动经济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教学参考资料:
伊兰伯格,史密斯(美):1999《现代劳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大卫·桑普斯福特等:2000《劳动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
张抗私、周鹏、姜广东:2000《当代劳动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
何承金:2002《劳动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曾湘泉:2003《劳动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杨河清:2003《劳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赵领娣、付秀梅:2004《劳动经济学》,企业管理出版社
宋培林:2004《现代劳动经济学》,厦门大学出版社
常凯:2005《劳动关系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曾湘泉:2005《劳动经济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
王守志:2005《劳动经济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李强、林勇:2006《劳动力市场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徐林清:2006《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
四、学时分配
本课程教学时数为48课时,其课时分配如下表:
教学课时分配表
章
次
内
容
课
时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劳动力市场理论
第三章
劳动力供给
第四章
劳动力需求
第五章
劳动力市场均衡
第六章
人力资本及其投资
第七章
劳动力流动
第八章
工资理论
第九章
劳动就业理论
第十章
劳动力市场歧视
第十一章
工会与劳动力市场
第十二章
最低工资法
第十三章
我国的劳动力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