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房地产经济学教学大纲
集美大学房地产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编号:4012201
2.课程中文名称:房地产经济学课程英文名称:Real Estate Economics
3.课程总学时:32,其中:讲课:32实验:上机:实习:课外:
4.课程学分:2
5.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6.开课单位:财经学院投资学教研室
7.适用专业:投资学专业
8.先修课程: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
9.课程负责人:张美荣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1.课程说明:本课程是投资学专业选修课程。
2.教学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了解房地产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掌握有关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掌握房地产市场微观经济分析和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提高对房地产市场的分析、预测能力。
3.教学要求:①掌握与房地产有关的基本经济理论,如地租理论、区位理论和产权理论等;②掌握房地产市场的运行机制和分析的内容、方法;③掌握房地产经济波动与宏观经济的关系,理解经济周期、房地产周期、房地产泡沫等相关概念;④了解政府在房地产经济中的作用,掌握有关房地产调控政策和房地产制度。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
1.1经济学
1.2房地产
1.3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
1.4房地产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课堂讲授,4学时
2.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了解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及其研究方法,理解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房地产的概念、类型与特性,房地产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第二章 地租理论
2.1古典经济学的地租理论
2.2马克思的地租理论
2.3新古典经济学的地租理论
2.4城市地租理论
1.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课堂讲授,2学时
2.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了解古典经济学的地租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学的地租理论,理解地租对地价和房价的影响,掌握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和城市地租理论。
第三章 区位理论
3.1区位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3.2主要区位理论
3.3研究区位(理论)的实际意义
1.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课堂讲授,2学时
2.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了解区位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理解区位理论与房地产经济活动的关系,掌握几种主要区位理论。
第四章 房地产价格
4.1土地价格
4.2建筑物价格
4.3房地产价格
4.4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因素
1.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课堂讲授和课堂讨论,4学时
2.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了解土地价格、建筑物价格、房地产价格的构成,理解土地价格与国民经济的关系,掌握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因素。
第五章 房地产市场
5.1房地产市场的类型和特点
5.2房地产市场的运行
5.3房地产市场分析
1.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4学时
2.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了解房地产市场的类型和特点,理解房地产市场运行的一般原理,掌握房地产市场分析的主要方法。
第六章 房地产经济波动
6.1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基本概念
6.2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影响因素
6.3房地产经济波动的运行机理
6.4房地产经济波动指标
6.5房地产经济波动与宏观经济波动的关系
6.6房地产周期
6.7房地产泡沫
1.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课堂讲授和课堂讨论,6学时
2.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了解房地产经济波动、房地产周期、房地产泡沫的概念,理解房地产经济波动与宏观经济波动的关系,掌握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影响因素和分析房地产经济波动的指标,掌握判断房地产泡沫的指标。
第七章 房地产产权
7.1产权理论
7.2土地产权
7.3房屋产权
7.4国外房地产产权
1.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课堂讲授,2学时
2.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了解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他项权利、房屋所有权和产权属性的形式及变化,了解国外房地产产权的相关规定,理解产权的相关理论,掌握我国土地所有权的类型和特点。
第八章 房地产制度
第一节 土地制度
第二节 住房制度
第三节 国外房地产制度
1.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课堂讲授,2学时
2.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了解国外房地产制度的相关规定,掌握土地所有制的概念和主要类型,掌握土地使用制的概念和我国土地使用制的主要内容。
第九章 房地产税收制度
第一节 税收基本知识
第二节 我国的房地产税收
第三节 海外房地产税收
1.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课堂讲授,2学时
2.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了解税收的基本知识,了解我国房地产税收的演变和未来发展趋势,了解海外房地产税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我国目前税收体系的特点。
第十章 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
第一节 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概述
第二节 土地政策和住房政策
第三节 货币政策和税收政策
1.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课堂讲授,4学时
2.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了解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内涵、特点、目标和分类,理解房地产市场政策调控的理论依据,掌握房地产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手段。
四、有关说明
1.教材:
[1]谢经荣.房地产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丰雷.房地产经济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主要参考书:
[1]董藩等.房地产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王莹等.房地产经济学[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3]况伟大.房地产与中国宏观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4]高波.现代房地产经济学导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刘亚臣.房地产经济学[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6]张跃庆.房地产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9.
[7]美肯泽.不动产经济学(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8]丁芸.房地产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9]朱江.房地产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3.其他说明
[1]教学组织形式: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作业与讨论
[2]考核方式:期末考试70%+平时30%(考勤+讨论+作业)
[3]习题要求:以教材每章课后的复习思考题和课外阅读材料为基础进行练习
执笔人:
审核人:
第二篇:经济学教学大纲
经济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经济学 课程编码:DX001120A 学 分:3学分 总 学 时:48学时
适用专业: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 先修课程:《经济数学》、《政治经济学》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经济学是公共管理类各专业必修的共同基础课,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为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课程及将来从事经济工作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分析和运用现代经济学知识,即根据实际情况有分析地把这些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二、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基本内容,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熟练地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 导言 2学时 第一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稀缺性: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
二、生产可能性曲线、机会成本和选择
三、经济学与资源利用
四、经济学与经济制度
第二节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一、微观经济学
二、宏观经济学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 第三节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
二、实证分析方法
三、实证分析工具
四、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
第二章 需求、供给、价格 4学时 第一节 需求理论
一、需求、需求表、需求曲线
二、影响需求的因素:需求函数
三、需求定理
四、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 第二节 供给理论
一、供给、供给表、供给曲线
二、影响供给的因素:供给函数
三、供给定理
四、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 第三节 价格的决定
一、均衡价格
二、均衡价格的形成
三、需求与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第四节 价格对经济的调节
一、市场经济与价格机制
二、价格在经济中的作用
三、价格是调节经济的“看不见的手” 第五节 对价格的干预的市场结果
一、价格上限
二、价格下限
三、放开价格的意义与局限性
第三章 弹性理论 3学时
第一节 需求价格弹性
一、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
二、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
三、需求弹性的分类
四、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
第二节 其他弹性
一、需求收入弹性
二、需求交叉弹性
三、供给弹性
第三节 弹性理论的运用
一、需求弹性与总收益
二、需求弹性、供给弹性与税收分摊
第四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3 第一节 欲望与效用
一、欲望
二、偏好
三、效用
四、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
第二节 边际效用分析与消费者均衡
一、总效用与边际效用
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三、消费者均衡
第三节 序数效用论: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一、无差异曲线
二、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三、消费可能线
四、消费者均衡
第四节 消费者行为理论的运用
一、消费者剩余
二、消费者行为与需求定理
三、消费者行为对企业决策的启示
第五节 消费者的其他决策
一、劳动供给决策
二、消费与储蓄决策
三、投资决策
第五章 生产理论 2 第一节 企业理论
一、企业的形式
二、现代企业的实质:委托-代理关系
三、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效率
学时 学时
第二节 生产要素的最适投入
一、生产函数
二、短期中的技术效率:一种生产要素的最适投入
三、长期中的技术效率:规模经济 第三节 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
一、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边际分析
二、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等产量线分析
第六章 成本与收益 3学时
第一节 成本
一、会计成本与机会成本
二、机会成本在企业决策中的作用
三、短期与长期成本
第二节 短期成本分析
一、短期成本的分类
二、各类短期成本的变动规律及其关系
第三节 长期成本分析
一、长期总成本
二、长期平均成本
三、长期边际成本
第四节 收益与利润最大化
一、总收益、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二、利润最大化原则
第七章 厂商均衡理论 4 第一节 市场结构
一、划分市场结构的标准
二、市场结构类型
三、市场结构与企业行为的关系
第二节 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一、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价格、需求曲线、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二、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短期均衡
三、完全竞争市场上的长期均衡
四、对完全竞争市场的评论
第三节 垄断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一、垄断市场的需求曲线、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二、垄断市场上的短期均衡
三、垄断市场上的长期均衡
四、垄断企业的定价策略:单一定价与歧视价格
五、对完全垄断市场的评论
第四节 垄断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一、垄断竞争市场上的均衡
二、垄断竞争与完全竞争的比较
三、垄断竞争市场上的产品差别竞争
第五节 寡头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一、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
二、传统寡头理论
三、现代寡头理论:博弈论的运用
第八章 分配理论 3 第一节 收入分配的原理
一、生产要素的需求
二、生产要素的供给
三、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
学时 学时
四、工资、利率、地租、利润理论 第二节 社会收入分配
一、衡量社会收入分配状态的标准:劳伦斯曲线与基尼系数
二、引起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 第三节 收入再分配政策
一、过程公平论与结果公平论
二、收入再分配政策
三、平等与效率:一个永恒的难题
第九章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3学时
第一节 市场失灵
一、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等产量线分析
二、外部性
三、垄断
第二节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一、市场机制解决公共物品与外部性的局限
二、政府的作用
第三节 风险、信息不对称与市场行为
一、不确定与风险
二、信息不对称下的道德危险与逆向选择
三、信息不对称下的市场行为
第四节 政府失灵论
一、公共选择理论
二、官僚主义行为模型
第十章 宏观经济学概论 3 第一节 国内生产总值及核算方法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三、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五个基本总量及其相互关系
四、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五、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
六、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第二节 其他宏观经济指标
一、物价指数
二、失业率
三、遗憾指数及其他
第十一章 长期中的宏观经济 4 第一节 经济增长理论
一、经济增长的含义与特征
二、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制度、资源与技术
三、经济增长理论与模型
第二节 长期中价格的决定
一、货币的基本知识
二、货币数量论
三、货币中性论
四、货币数量论的检验
第三节 自然失业
一、自然失业与自然失业率
二、摩擦性失业
三、结构性失业
第十二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4 第一节 总需求曲线
学时 学时 学时
一、总需求曲线的含义
二、总需求曲线与财产效应
三、总需求曲线与利率效应
四、总需求与汇率效应
五、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第二节 总供给曲线
一、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含义
二、短期总供给曲线与粘性工资理论
三、短期总供给曲线与粘性价格理论
四、短期总供给曲线与错觉理论
五、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六、长期总供给曲线
第三节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一、均衡国内生产总值与物价水平的决定
二、均衡国内生产总值与充分就业国内生产总值
三、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运用
第十三章 短期中的宏观经济与总需求分析 4 第一节 消费函数理论
一、消费函数的含义
二、消费函数的稳定性及原因
三、消费函数稳定性的意义
第二节 投资函数
一、投资及其组成二、投资函数
三、加速原理
四、投资的波动性
第三节 总需求决定原理
一、总支出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决定
二、乘数理论
三、总需求分析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第十四章 货币与经济 3 第一节 货币与金融体系
一、中央银行
二、金融中介机构
三、金融工具与金融市场
第二节 货币市场与利率的决定
一、货币需求理论
二、货币供给理论
三、利率的决定
第三节 IS-LM模型
一、IS曲线
二、LM曲线
三、IS-LM模型
第十五章 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周期 3 第一节 失业
一、周期性失业
二、失业的影响:奥肯定理
第二节 通货膨胀理论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与分类
二、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三、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理论
学时学时学时
四、供给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
五、其他通货膨胀理论 第四节 经济周期
一、经济周期的含义与特征
二、内生经济周期理论:乘数----加速原理的相互作用
三、外生经济周期理论: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四、关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争论
四、教学参考书
1、吴汉洪 《经济学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经济学》
第三篇:《国际经济学》教学大纲
《国际经济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英文名:International Economics
课程性质:学科专业课
课程类别:选修课
先修课程:经济数学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
学分:
2总学时数:36
周学时数:2
适用专业:经济类专业
适用学生类别:内外招生
开课单位:珠海学院金融学系
一、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解国际经济学基本原理,掌握运用国际经济学原理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从而具有解决现实基本国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全面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包括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是国际贸易纯理论、贸易政策、外汇市场、汇率、国际收支和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理论;本课程的基本技能是指运用国际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
二、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本课程的重点内容是国际贸易纯理论、贸易政策、外汇市场、汇率和国际收支、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理论。
教学难点:本课程的难点在于国际经济学基本原理的演绎要求一定水平的数学知识和较强的分析能力。
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及要求
本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及其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让学生自己关注某些国际经济现象,运用国际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写出调查报告或进行课堂讨论;○2开展对国际经济活动场所如外汇交易市场等的参观活动,用所学的原理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要求学生写出分析报告或小论文。
四、本课程教学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教学手段:本课程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本课程教学将讲授教学法于课堂讨论分析法相结合。
五、教材与主要参考文献
本课程的推荐教材:
《国际经济学》中译本,作者多米尼克·萨尔瓦多,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本课程教学的主要参考文献:
1.[美] Dominick Salvatore:《国际经济学》(第五版),朱宝宪、吴洪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美] 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费尔德:《国际经济学》(第四版),海闻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美] 托马斯·普格尔、彼得·林德特:《国际经济学》(第十一版),李克宁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陈家勤:《当代国际贸易新理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美] 保罗·克鲁格曼:《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新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六、考核形式与成绩计算
考核形式:本课程采取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期末考试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10分钟。
成绩计算: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包括作业、讨论、测验和考勤等),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70%。
七、教学内容及知识点
导论
一、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体系
二、国际经济学的特征
三、国际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本章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1)国际经济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体系结构;(2)国际经济学与一般经济学的共性与特征;(3)国际经济学理论的历史发展与沿革。
教学方式:概要介绍,突出重点,引领入门。
第一章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绝对利益理论
第二节比较利益理论
第一节 相互需求理论
第二节 要素禀赋理论
本章是国际经济学中的重点,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1)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理论发展过程;(2)古典贸易理论(包括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容及其在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史上的意义;(3)相互需求理论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4)新古典贸易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的内容及其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地位。在方法论上要求学生掌握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逻辑线索和理论渊源。
教学方式:课堂系统讲授为主,结合课后讨论。
参考书目:
1.[美] Dominick Salvatore:《国际经济学》(第五版),朱宝宪、吴洪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美] 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费尔德:《国际经济学》(第四版),海闻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美] 托马斯·普格尔、彼得·林德特:《国际经济学》(第十一版),李克宁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第二章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现代分析
第一节机会成本不变的贸易基础与贸易利益
第二节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贸易分析
第三节交易成本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第四节赫-俄理论及贸易模型
本章是国际经济学中的重点,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1)比较优势贸易模型关于贸易基础和贸易利益的分析;(2)比较优势模型假设逐渐放松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3)要素禀赋模型对比较优势模型的发展;(4)要素价格均等化对一国收入分配(利益格局)的影响。
教学方式:课堂系统讲授为主,结合习题练习、课堂提问等方式。
参考书目:同上。
第三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里昂惕夫之谜
第二节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第三节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第四节动态技术差异与国际贸易
第五节 偏好相似贸易理论
本章是国际经济学中的重点章,并且与前两章共同构成了国际贸易的理论部分。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1)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贸易;(2)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向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3)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创新的条件与机制;(4)传统贸易理论与现代贸易理论的联系和区别;(5)几种有代表性的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教学方式:课堂系统讲授为主,注意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思考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到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理论发展的标志;不同理论的联系与区别等问题。
参考书目:
1.陈家勤:《当代国际贸易新理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美] 保罗·克鲁格曼:《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新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四章贸易条件与经济增长
第一节贸易条件的含义
第二节均衡贸易条件的确定
第三节贸易条件与经济增长
本章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1)国际贸易均衡贸易条件的确定;(2)贸易条件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
教学方式:简要说明知识点,结合讨论和习题练习等方式。
参考书目:杨惠昶:《国际经济学》,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五章国际贸易政策
第一节贸易保护的根据
第二节关税壁垒
第三节非关税壁垒
第四节出口鼓励政策
本章是国际经济学中的重点,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1)贸易保护观点产生的经济根源和政治因素;(2)贸易保护政策的经济效应分析;(3)各种贸易政策工具的成本-收益比较;(4)传统贸易保护政策与新贸易保护主义。
教学方式:课堂系统讲授为主。随着教学的进展和深入,应注意把讲授与启发、讨论方式结合起来,形成师生互动的良好气氛。
参考书目:
1.[美] 拉尔夫·戈莫里、威廉·鲍莫尔:《全球贸易和国家利益冲突》,文爽、乔羽译,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2.金祥荣等:《贸易保护制度的经济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任烈:《贸易保护理论与政策》,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年版。
4.[美] 雅各布·瓦伊纳:《倾销:国际贸易中的一个问题》,沈瑶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5.[美] 贾格迪什·巴格瓦蒂:《现代自由贸易》,雷薇译,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第六章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
第一节资本的国际流动
第二节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理论
第二节劳动力的国际流动
本章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1)生产要素(主要是资本和劳动力)国际流动的经济效应;(2)有关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主要理论。
教学方式:讲授简明扼要,突出重点,注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参考书目:李东阳:《当代西方国际投资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第七章经济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阶段
第二节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关税同盟理论
第三节经济一体化的实践
本章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1)经济一体化不同发展阶段的内容及其特点;(2)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3)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现实状况;(4)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教学方式:简要介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思考。
参考书目:袁志刚、宋京:《国际经济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第八章国际收支平衡表
第一节国际收支的概念
第二节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构成和记账方法
第三节国际收支的平衡与失衡
本章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1)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构成;(2)掌握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复式记账法;(3)理解国际收支的平衡与失衡,这是后面学习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前提。
教学方式:简明扼要,学生自学为主,其中有关国际收支的复式记账法应与会计学课程联系起来加以掌握。
参考书目:姜波克:《国际金融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第九章 汇率决定理论
第一节外汇与汇率概述
第二节汇率决定理论
本章是国际经济学中的重点章,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1)汇率是引入货币因素后,联系国与国之间经济活动的最重要的范畴;(2)主要的汇率分类概念;(3)几种主要的汇率决定理论;(4)在长期和短期中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
教学方式:系统讲授为主,辅之以课后讨论和习题练习。
参考书目:同上。
第十章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
第一节价格—铸币流动机制
第二节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法
第三节收入自动调节机制
第四节国际收支的吸收分析法
第五节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法
本章是国际经济学中的重点章,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1)国际收支失衡的自动调节机制;(2)注意国际收支调节在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下的不同;(3)注意国际收支的价格调节和收入调节的区别;(4)货币分析方法与传统分析方法的不同。
教学方式:系统讲授为主。引导学生在掌握理论内容的同时,注重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
参考书目:同上
第十一章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第一节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与工具
第二节实现内外均衡的政策组合第三节固定汇率制下宏观经济政策的效应分析
第四节浮动汇率制下宏观经济政策的效应分析
第五节浮动汇率制与固定汇率制的比较
本章是国际经济学中的重点章,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1)开放条件下实现内外均衡的政策组合;(2)固定汇率制下宏观经济政策的效应;(3)浮动汇率制下宏观经济政策的效应;(4)浮动汇率制与固定汇率制的比较。
教学方式:系统讲授为主,注意把本章的学习与已学过的宏观经济学知识联系起来,作到理论上融会贯通。
参考书目:
1.薛敬孝、佟家栋、李坤望:《国际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华民:《国际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撰写人:珠海学院金融学系卜国琴审核人:
撰写日期:2008年8月 25日审核日期:2008年月日
第四篇:公共经济学教学大纲
《公共经济学》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原理,了解国内外公共经济发展状况和前沿理论,熟悉公共经济问题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研究我国公共经济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二、教学方法
1、集中讲授与个人自学相结合。
2、学习专业知识与培养研究能力相结合。
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重点关注公共经济理论在中国的应用。
三、教学计划
课堂教学总计32学时,内容包括本课程的基本框架、主要理论及其应用。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讲、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公共部门经济
一、公共经济学概述
(一)公共部门与公共经济1、2、公共部门的含义和构成公共经济及其存在形式
(二)公共经济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1、早期经济学家对公共经济问题的分析
2、公共经济学的产生
3、公共经济学的发展
(三)公共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构成(四)公共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
二、资源最优配置与“市场失灵”
(一)资源最优配置的含义和标准
1、资源最优配置含义
2、资源最优配置的效率标准:帕累托最优
3、资源最优配置的公平标准:基尼系数合理
4、资源最优配置的稳定标准: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
(二)市场对资源的配置
1、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
2、市场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条件
(三)市场失灵与公共部门从事经济活动的合理性
1、市场失灵及其表现
2、公共部门从事经济活动的合理性
三、混合经济下的公共部门经济职能
(一)混合经济的含义和特征
(二)公共部门的经济职能
1、改善资源配置
2、调节收入分配
3、稳定宏观经济
四、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一)由“政府失败”引发的关于政府作用的争论
(二)处理市场与政府关系的实践模式
(三)我国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的原则
(四)经济发展新时代的中国政府经济职能
复习思考题
1、概念:
公共经济、公共经济学、帕累托最优、市场失灵、混合经济
2、问答:
(1)公共经济与私人经济有何不同?(2)公共经济学研究那些基本理论问题?(3)公共经济学是如何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4)简述资源最优配置的标准以及市场配置资源过程和结果。(5)阐述公共部门的经济职能,结合中国实际,谈谈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第二讲 公共产品供给的理论与实践
一、公共产品的含义与分类
(一)公共产品的含义与特征
1、关于公共产品的两种定义
2、纯公共产品的特征:非排他性,非竞争性
(二)公共产品的判别与分类
二、纯公共产品的供给
(一)纯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
1、囚徒困境模型:对公共产品供给短缺的解读
2、智猪博弈模型:对部分领域存在公共产品私人供给现象的诠释
(二)纯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1、纯公共产品的需求
2、局部均衡分析
3、一般均衡分析
(三)纯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林达尔均衡
三、准公共产品的供给
(一)准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
(二)准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1、边际生产成本和边际拥挤成本都为零的产品
2、边际生产成本为零、边际拥挤成本不为零的产品
3、具有正外部性的准公共产品
四、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多元化和供给方式多元化趋势
五、我国公共产品的供给实践
1、公共产品供给方面存在的问题
2、解决公共产品的路径探索
复习思考题
1、概念:
公共产品、私人产品、混合产品、俱乐部产品、准公共产品、公共产品的合作供给
2、问答:
(1)简述纯公共产品的特征。
(2)为什么纯公共产品必须由公共部门提供?(3)图示说明纯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4)图示说明准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5)公共产品的公私合作供给有哪些形式?(6)简析私人部门参与公共产品供给的条件?
(7)分析我国现阶段在公共产品供给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案例讨论(讨论内容由任课教师确定)
第三讲 政府规制与公共企业
一、政府规制的含义和动因
(一)涵义
(二)动因
1、规范分析:公共利益论
2、实证分析:“部门利益论”与“俘虏理论”
二、政府规制的内容
(一)外部效应及其校正
1、外部效应的含义与分类
2、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1)正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2)负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
3、外部效应的校正:外部效应内在化(1)一体化
(2)产权界定和交易(科斯定理、科斯经典案例)(3)补贴、罚款或征税(4)道德约束与社会规范(5)行政与法律措施
4、外部性理论与中国环境问题
(二)政府对垄断的规制
1、垄断形成原因
2、垄断状态下的资源配置
3、反垄断的政策与措施
(三)政府对信息不对称领域经济活动的规制
1、信息不对称含义
2、信息不对称下的资源配置(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3、政府在信息不对称领域的规制措施
(四)政府对特殊产品市场的干预
特殊产品主要指维系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产品。政府干预包括市场准入控制、生产控制、价格干预等。课堂教学中重点讨论价格干预,即支持价格政策和限制价格政策的运用
三、公共企业
(一)公共企业性质
1、政府兴办公共企业的目的
2、公共企业的性质
3、公共企业的存在领域
(二)政府对公共企业规制
1、生产规制
2、产品规制
3、用工与薪酬规制
(三)公共企业的效率
1、公共企业效率判断标准
2、公共企业效率的实证分析
3、提高公共企业效率的途径
(四)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功能定位
复习思考题
1、概念:
政府规制、外部效应、外部效应内在化、科斯定理、垄断、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道德风险、支持价格、限制价格、公共企业
2、问答:
(1)简述外部效应对资源配置的影响。(2)科斯定理对解决外部效应问题有何启示?(3)何谓排污权交易?
(4)阐述校正外部效应的措施。
(5)垄断对资源配置有何影响?如何对垄断企业进行规制?(6)信息不对称会使市场交易产生哪些问题?(7)联系实际评析政府价格规制。(8)简述公共企业的性质
(9)联系实际谈谈我国公共企业的功能定位和目标取向。
3、案例讨论(讨论内容由任课教师确定)
第四讲 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一、市场经济国家的收入分配
(一)功能收入分配
1、涵义与形式
2、核心问题:效率
3、要素价格的决定
(二)规模收入分配
1、涵义
2、核心问题:公平
3、收入差距的衡量(洛伦茨曲线与基尼系数、库兹涅茨指数和阿鲁瓦利亚指数)
(三)收入分配过程
1、初次分配
2、再分配
二、在收入分配问题上的理论流派
(一)分配正义论
(二)机会平等论
(三)功利主义论
(四)福利经济学理论
(五)其他:倒U型理论、阿马蒂亚.森的理论
三、收入分配调节与社会保障
(一)收入分配原则和要求
1、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2、收入分配原则:效率和公平兼顾
3、收入分配的要求:过程公正,结果合理
(二)收入分配的调节
1、改革初次分配制度(如实行剩余分享制、建立工资增长制度、制定最低工资标准、推行工资谈判协商制度等等)
2、完善再分配制度,即完善税收制度、转移支付制度)
3、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价格政策、就业政策、教育政策)
(三)社会保障
1、含义
2、意义
3、构成
4、类型
四、西方国家的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一)(二)
(三)美国模式 北欧模式 德法模式
五、我国的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一)现状
(二)问题与对策 复习思考题
1、概念:
功能分配、规模分配、基尼系数、分配正义论、机会平等论 2问答:
(1)功能收入分配和规模收入分配有何不同?(2)简析基于效率的要素价格决定方式。(3)简述衡量收入差距的工具与指标。(4)调节收入分配的制度与手段有哪些?
(5)简述西方国家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特点以及对我国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的启示。
(6)结合改革实际,谈谈我国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3、案例讨论(讨论内容由教师选定)
第五讲、宏观调控的理论与实践
一、宏观调控的地位与目标
(一)宏观调控的含义
(二)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地位
(三)宏观调控的目标
1、充分就业
2、物价稳定
3、经济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
二、宏观经济的需求管理
(一)财政政策
1、含义和工具
2、财政的自动稳定器作用
3、财政政策的运用
4、财政政策乘数
5、平衡预算论与功能预算论
(二)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的含义
2、货币政策工具及其运用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三、宏观经济的供给管理
(一)产业政策
(二)区域政策
(三)工资政策
(四)人力政策
(五)体制机制改革
四、我国的宏观调控实践
复习思考题
1、概念:
充分就业、经济增长、通货膨胀、财政政策、财政自动稳定器、平衡预算论与功能预算论、积极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2问答:
(1)简述宏观调控的目标(2)简释财政政策的乘数作用(3)如何运用财政政策进行需求管理?
(4)你是如何看待功能预算与平衡预算两种不同财政理念的?(5)货币政策的工具有哪些?如何运用?(6)概述宏观供给管理的政策。
(7)结合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当前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
3、案例讨论(讨论内容由教师选定)
第六讲 公共支出
一、公共支出的意义与原则
(一)公共支出的本质
(二)公共支出的意义
(三)公共支出的原则
1、效益原则(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2、公平原则(横向公平、纵向公平)
3、统筹兼顾原则
4、公开透明原则
二、公共支出的规模增长理论
(一)公共支出规模增长现象
(二)公共支出规模增长理论
1、瓦格纳模型
2、皮考克和魏斯曼的梯度渐进增长模型
3、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发展阶段模型
4、公共选择学派的官僚和利益集团模型
5、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模型
(三)公共支出规模增长原因的综合分析
(四)公共支出的控制1、2、3、预算监督制度 零基预算制度 政府采购制度
三、公共支出的内容及其政治经济意义
(一)购买性支出
1、国防支出
2、行政管理支出
3、教育支出
4、卫生保健支出
5、公共投资支出
(二)转移性支出
1、社会保障支出
2、补贴性支出
(三)中国公共支出的实证分析
四、公共支出的效率分析
(一)成本—收益分析法
1、成本—收益分析的特点
2、成本和收益的评估(贴现法)
(二)最低费用选择法
(三)我国政府支出效率分析
复习思考题
1、概念:
公共支出、瓦格纳定律、消耗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政府采购
2、问答:(1)简述公共支出的意义和原则(2)概述公共支出增长的理论模型。
(3)我国公共支出增长的成因有哪些?如何防控不合理因素导致的公共支出增长?
(4)购买性支出有哪些内容,其效应表现在哪些方面?(5)转移性支出有哪些内容,其政治经济意义何在?(6)如何提高政府支出效率?
第七讲 公共收入
一、公共收入的涵义与结构
(一)涵义
(二)结构
(三)功能
二、税收:公共收入的主要形式
(一)税收的概念、特征
1、概念
2、特征
3、理论依据
(二)税收的构成要素与分类
1、构成要素
2、分类
(三)税收的经济效应
1、对消费的影响(收入效应、替代效应)
2、对生产的影响
3、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四)税收的转嫁与归宿
1、形式
2、条件
3、决定因素
(五)税制结构的设计
1、税收原则:效率原则、公平原则、稳定原则
2、主体税种的选择
3、宏观税负的确定
4、我国的税收状况
三、公债:有偿的公共收入形式
(一)公债的概念和种类
(二)公债理论
1、“负债有害论”(李嘉图-巴罗等价定理)
2、“公债新哲学论”
3、如何看待公债的利弊
(三)公债的规模:影响和决定公债规模的因素
(四)我国公债发行及其运用状况
四、公共收入的其他形式
(一)国有资产收益
(二)公共收费收入 复习思考题
1、概念:
公共收入、税收、税收的转嫁、公债、拉弗曲线 2问答:
(1)简述公共收入的构成(2)概述税收的特征与分类。(3)简述税收的经济效应。(4)税收转嫁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5)谈谈对我国财税制度改革的认识。(6)概述公债的特点和效应?
(7)结合我国实际,谈谈你对公债利弊的认识。
第八讲 公共选择与政府失灵
一、公共选择理论概述
(一)公共选择与公共选择理论
(二)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
(三)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假设和方法论特征
二、公共选择方式
(一)社会偏好与阿罗假设
1、个人偏好与社会偏好
2、社会偏好的显示途径
3、阿罗假设
(二)投票规则与投票悖论
1、投票规则
2、投票悖论
3、投票悖论的求解
4、阿罗不可能定理
三、公共选择过程中的主体行为
(一)选民:
(二)政党和政治家
(三)官僚(政府官员)
(四)利益集团
1、利益集团及其形成
2、集体行动的逻辑与利益集团的类型
3、利益集团影响公共选择的途径和方法
4、利益集团的寻租行为
四、政治经济周期与“政府失败”
(一)政治经济周期
(二)“政府失败”及其表现
(三)“政府失败”的原因
1、官僚追求自身利益
2、利益集团从外部施加影响
3、信息不完善和有限理性
4、制度安排不完善
(四)解决“政府失败”的路径
五、当代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与政府行为 复习思考题
1、概念:
公共选择、社会偏好、投票悖论、单峰偏好、多峰偏好、阿罗不可能定理、中位选民定理、寻租。2问答:
(1)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问题与基本假设是什么?(2)简述阿罗假设的内容。(3)简析投票悖论产生的原因。(4)如何消除投票悖论?
(5)解析官僚与政治家和政党的行为特征。(6)如何最大化地减少政府失败?
(7)联系中国实际谈谈寻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3、案例讨论(讨论内容由教师选定)
阅读书目: 必读书1、2、参考书: 樊勇明、杜莉:《公共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黄恒学:《公共经济学》(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1、[美]斯蒂格利茨:《公共部门经济学》(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美]鲍德威(Robin W.Boadway),.威迪逊(David E.Wildasin):《公共部门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英]C.V.布朗 P.M.杰克逊:《公共部门经济学》,第4版,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
4、[美]斯蒂格利茨:《公共部门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五篇: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情况】
一、课程代码:
二、课程类别及性质:专业必修课
三、课程学时学分:54学时(教学:54 实践:0)3学 分
四、教学对象:经济管理学院各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第三学期)
五、课程教材:《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亚历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六、开设系(部):经济管理系
七、先修课:微积分、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
【教学目的】
宏观经济学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财经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是我系各专业的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是为适应学院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经济管理专门人才而开设的一门专业理论课程。
通过学习该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从事经济管理、企业管理等实务工作所必须的经济学知识,包括国民收入核算、国民收入决定、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宏观经济模型、宏观经济政策分析等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传统的宏观经济理论和当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本课程以传统的和当代的经济学已取得的成果依据,借鉴国内外科研成果,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是本课程显著的特点,注重思维方法和分析方法的训练应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
【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课时分配】
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导论(4课时)基本要求:(1)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3)了解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4)理解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5)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本章重点: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本章难点: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第二章 衡量宏观经济的主要指标(4课时)
第一节
国内生产总值及其衡量(2课时)基本要求:(1)理解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2)掌握衡量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方法:支出法、收入法、生产法。(3)理解掌握与国内生产总值相关的几个概念。(4)了解GDP衡量经济成果的缺陷。
第二节 国民经济循环流量图及收入恒等式(1课时)基本要求:(1)理解掌握两部门经济循环流量图及收入恒等式。
(2)理解掌握三部门经济循环流量图及收入恒等式。(3)理解掌握四部门经济循环流量图及收入恒等式。
第三节 收入恒等式(1课时)
基本要求:(1)理解掌握两部门经济收入恒等式:C+I=C+S。
(2)理解掌握三部门经济收入恒等式:C+I+G=C+S+T。(3)理解掌握四部门经济收入恒等式:C+I+G+X=C+S+T+M。
本章重点: 国内生产总值,衡量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方法:支出法、收入法、生产法,与国内生产总值相关的几个概念,国民经济循环流量图及收入恒等式,国民收入恒等式。
本章难点:支出法,与国内生产总值相关的几个概念,国民经济循环流量图及收入恒等式,国民收入恒等式。
第三章 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6课时)第一节 总支出构成及其决定(2课时)
基本要求:(1)理解掌握两部门经济模型的基本假设。
(2)理解掌握凯恩斯的消费理论。(3)了解其他关于消费函数的理论。
第二节 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2课时)
基本要求:(1)理解掌握两部门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2)理解掌握三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决定。(3)了解四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决定
第三节 乘数理论(2课时)
基本要求:(1)理解掌握乘数的定义和乘数效应的形成机制
(2)理解掌握三部门的政府购买支出乘数、税收和转移支付乘数
(3)理解四部门的进出口乘数
本章重点: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两部门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乘数原理,三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决定,四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决定。
本章难点: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两部门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乘数原理,三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决定,四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决定。
第四章 IS-LM模型(8课时)第一节 投资的决定(2课时)基本要求:(1)了解实际利率与投资。
(2)理解掌握资本边际效率的意义和资本边际效率曲线的内容。
第二节 IS曲线(1课时)
基本要求:(1)理解掌握IS曲线及其推导。
(2)掌握IS曲线的斜率。(3)理解掌握IS曲线的移动。
第三节 利率的决定(2课时)基本要求:(1)理解货币的需求和供给。
(2)理解掌握货币需求动机。(3)理解掌握流动偏好陷阱。(4)理解掌握货币需求函数。
(5)理解掌握货币供求均衡和利率的决定。
第四节 LM曲线(1课时)
基本要求:(1)理解掌握LM曲线的推导。
(2)理解掌握LM曲线的斜率。(3)理解掌握LM曲线的移动。
第五节 IS—LM分析(2课时)
基本要求:(1)理解掌握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
(2)理解掌握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
本章重点:资本边际效率曲线的内容,IS曲线及其推导,IS曲线的移动,货币需求动机,流动偏好陷阱,货币供求均衡和利率的决定,LM曲线的推导,LM曲线的移动,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
本章难点:资本边际效率曲线,IS曲线及其推导,IS曲线的移动,货币需求动机,流动偏好陷阱,货币供求均衡和利率的决定,LM曲线的推导,LM曲线的移动,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
第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IS-LM模型的运用(6课时)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概述(2课时)基本要求:(1)理解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2)理解掌握财政政策。
(3)理解掌握货币政策。(4)了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
第二节 财政政策(2课时)
基本要求:(1)理解掌握财政政策效果:IS—LM图形分析。
(2)理解掌握凯 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3)理解挤出效应。
第三节 货币政策(2课时)
基本要求:(1)理解掌握货币政策效果:IS—LM图形分析。
(2)理解掌握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3)了解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4)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各种配合及其效果分析
本章重点: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基本内容,财政政策效果,货币政策的效果,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本章难点: 财政政策效果:IS—LM图形分析,货币政策效果:IS—LM图形分析,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各种配合及其效果分析。
※第六章 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政策分析(6课时)第一节 开放经济中的基本概念(2课时)基本要求:(1)掌握国际收支平衡表。
(2)掌握汇率的基础知识。(3)了解汇率的决定理论模型。
第二节
开放经济中的IS-LM分析(2课时)基本要求:(1)理解外在均衡及外在均衡曲线(BP)。
(2)掌握BP曲线的移动。
(3)理解掌握IS-LM-BP模型的运用效果
第四节 开放经济和宏观政策(2课时)基本要求:(1)掌握一国的政策选择。
(2)理解固定汇率下的内外均衡。(3)理解浮动汇率下的内外共同均衡。
本章重点: 国际收支与外汇市场,汇率的决定理论,外在均衡及外在均衡曲线(BP),内在外在的同时均衡,固定汇率下的内外均衡,浮动汇率下的 内外共同均衡。
本章难点: 国际收支与外汇市场,汇率的决定理论,外在均衡及外在均衡曲线(BP),内在外在的同时均衡,固定汇率下的内外均衡,浮动汇率下的内外共同均衡。
第七章 AD-AS模型(8课时)第一节 总需求曲线(2课时)
基本要求:(1)理解掌握总需求和总需求曲线的含义。
(2)理解掌握由IS—LM图推导总需求曲线。(3)理解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4)理解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第二节 总供给曲线(2课时)
基本要求:(1)理解掌握总供给、总供给曲线和总供给函数。
(2)理解掌握从劳动市场推导总供给曲线。
(3)理解古典的总供给曲线,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
第三节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3课时)
基本要求:(1)理解掌握均衡价格总水平、总产量、就业量的决定。
(2)理解掌握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对均衡价格总水平、总产量、就业量的影响。
(3)理解掌握总供给曲线的移动对均衡价格总水平、总产量、就业量的影响。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波动(1课时)
基本要求:(1)了解1984-1994年的三次通货膨胀及其宏观调控。
(2)了解1997-1999年的通货紧缩及其宏观调控
(3)了解2007年以来的宏观经济波动与政策调控
本章重点:IS—LM图推导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总供给和总供给曲线,均衡价格总水平、总产量、就业量的决定,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对均衡价格总水平、总产量、就业量的影响,总供给曲线的移动对均衡价格总水平、总产量、就业量的影响。
本章难点:总需求曲线的推导,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古典的总供给曲线,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曲线的移动,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移动对均衡价格总水平、总产量、就业量的影响。
第八章 失业及其与通胀的关系(6课时)第一节 失业(2课时)
基本要求:(1)识记失业的定义与失业率的测量。
(2)理解失业的分类。(3)理解掌握失业的影响。
(4)理解掌握充分就业和自然失业率的概念。(5)理解掌握反失业的政策。
第二节 通货膨胀(2课时)
基本要求:(1)通货膨胀的定义及其衡量
(2)通货膨胀的分类及其原因
(3)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第三节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2课时)
基本要求:(1)理解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2)理解掌握理性预期和政策无效的命题。
本章重点:失业的分类,失业的影响,充分就业和自然失业率的概念,反失业的政策,通货膨胀的原因,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理性预期和政策无效的命题。
本章难点:充分就业和自然失业率,通货膨胀的原因,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理性预期和政策无效的命题。
第九章 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6课时)第一节 经济周期(2课时)
基本要求:(1)识记经济周期的含义与阶段。
(2)理解经济周期的类型。(3)掌握经济周期的解释。
第二节 经济增长(4课时)
基本要求:(1)识记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含义与关系。
(2)一般了解经济增长的源泉。
(3)理解掌握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4)理解掌握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索洛模型。
本章重点:经济周期的含义与阶段,经济周期的类型,经济周期的解释,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索洛模型。
本章难点:经济周期的解释,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索洛模型。
【教学方法】
板书为主和多媒体为辅相结合的方式讲授、课堂练习与课后复习、练习相结合。课堂与课后时间比约为1:1。
1、在保证该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着重突出经济学的实用性。有关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运用。
2、坚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对于课本中涉及到的高深经济原理,一般不予深究。讲授时,尽可能借助一些典型实例,深入浅出地阐明其基本思想,旨在开拓学生的思路,并积极引导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掌握经济方法的具体应用上。
3、课堂讲授实行启发式,力求做到少而精,突出重点,并注意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4、坚持课后练习是教好、学好本门课程的关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根据正常教学进度布置一定量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
【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试,成绩由三部分组成:
1、平时成绩:依据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及纪律情况打分,占20%;
2、期中考试:闭卷考试,占20%;
3、期末考试:闭卷考试,占60%。
【主要参考书目】
1、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2、博迪,《投资学》第七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
3、黎诣远,《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4、郭树华,《宏观经济学》,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
5、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第八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
6、宋承先,《宏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7、曼昆,《经济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有关说明】
由于本教学大纲是统一编写,各专业对于相关专业知识要求水平、内容不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标注※的内容课已有选择的取舍,并根据实际教学需要适当调整。
【后注】
执笔人:韩小刘 日期:2011年8月26日 审核人: 日期: 批准人: 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