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点滴谈
自从教育教学向着素质教育的方向迈进,我国一直本着以核心素养提升为目的的教学,因此为了使课堂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精神更好的贯彻,体现我国新改革的教学理念,相关教育者坚持不懈地寻求改革新方法。因此,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必须转变现有方式并且寻找更为有效的方法。
一、以课程标准为大纲
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对课本的了解决定了学生在日后上课时吸收理解的程度,同时也更为方便的在上课时对学生进行引导,让这些受益一生的思想渗透于学生思想之中。就如同课文中:“成长中的我”,从中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如何保持积极的心态以及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等良好品德。因此教师要在教学前参考各方资料与方法,不断深入研究,从
而便于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授和渗透知识。
二、以学Th自我为主体
以往到应试教育都是以教师为主,而往往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是否真正学习并充分理解教学的内容,不能促进学生到全面发展,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把学生当成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层次参差不齐的问题,制定有计划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案,来充分确保学生真正的理解课文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所以这才是教育的本质回归,同样也是教学上的根本。例如,学到“诚实守信”时,学生在教师的教导下感受到了说谎话的痛苦与歉意。这时教师应该学会适时的延伸话题,例如给学生出了一道题:小明的奶奶得了很严重的病,当他去医院看奶奶的时候,应该怎么跟奶奶说呢?这时当有同学说:“我们应该如实告诉奶奶她得了重病”。就可以引导同学学习运用“善意的谎言”。以此让学生们明白并非所有的谎言都是不好的,“善意的谎言”是可取的。诸如此类,当教师明白通过学生自我的思考探索来理解课程的实质,那这堂课就是成功的。所以教师在以后只需要提供生活案例、真实情景等教学辅助工具,只通过零星的指引和点播,其余让学生自己探索,以此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目的。与此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培养发散性思维,真正实现育人之目的。
三、以Th活实例为常态
从举例想象到真实情景,可以使教学过程主题明确,逻
辑严密,结构完整。如果这种教学方法一旦得到普及,那对于学生的逻辑性等方面会大有益处。比如在某老师教育学生如何对待红绿灯问题时,由于小学生对于交通知识的了解较为浅薄,因此老师可让同学们回忆上次一起去春游的场景,让学生自己带入到真实的情境之中。之后再课本中的问题一一带入到这个情境中,使同学们身临其境的体会这件事情,通过生活真实案例让学生意识到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并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在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规范之中。
《道德与法治》课本的编写,渗透在儿童的生活的各方面,与生活分离的纯粹道德是不存在的,就像人不能独立于社会存在是一样的。良好品质的形成来源于从小的培养,并且以越细腻越充分的例子去影响他们,她们的道德体悟就会越高越透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认真发现学生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感知活动的生动形象,会使学生的领悟更为清晰。如:课本中“我们小点声”,就从走进班级学校产生的噪音入手,让学生们切身体会到。或者是把在教室里、在图书馆里产生噪音的具体情况展示给学生们看,让他们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有的学生说:太吵了,什么也听不见!有的说:我书都看不下去,心里被吵的很烦躁!老师:是的,我们在公共场所,哪怕产生极小的噪音,都会对别人产生影响,即使我们不这么以为。所以我们在公共场合应该怎么去做呢?有的学生说:要保持安静,不要大声喧哗;有的同学说:如果有话说,就小声点说轻声说话,不要影响到别人。而这样的情境设计,有益于学生培养意识
规则和道德感知。
四、结语
总之,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准确分辨分析,制作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和目标,因此才能更好地对传达知识给学生,从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在新形势下,教育者需积极探索教学的转变方式,寻求合理有效的方法:由“教学”向“教育”转变,“教师”向“学生”转变,由“模拟”情境向“生活实例”转变,由“复杂枯燥”
向“简单体验”转变。这样,才能促使道德与法治更好辅助教学,更好地体现核心素养的要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