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章》对比阅读含答案

2019-12-19 09:38: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孟子三章》对比阅读含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孟子三章》对比阅读含答案》。

《孟子三章》

富贵不能淫

课文分析:

本文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地论迷了怎样才算真正的“大丈夫”,那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岂不诚大丈夫哉岂:难道。诚:真正,确实。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焉:怎么,哪里

3.丈夫之冠也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冠:行冠礼。

4.居天下之广居

居:居住。之:的。

5.富贵不能淫

富贵:有钱财,有地位。淫: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

6.威武不能屈

威武:威胁暴力。屈: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7.贫贱不能移

贱:地位低下。移: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法。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译文:这怎么能算是大丈夫呢?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译文:能实现志向,就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译文:高官厚禄不能使我迷惑,家贫位卑不能使我动摇,威胁暴力不能使我屈服。

三、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怎样才能做到行大丈夫之道呢?

答:(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练习题: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一)[甲]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孟子曰:“桀、纣①之失下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注释】①

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

与:同“为”,替的意思。③

尔也:而已。④

圹(kuàng):原野。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4分)

⑴寡助之至()

⑵亲戚畔之()⑶所恶勿施尔也()

⑷兽之走圹()

2.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翻译。(3分)

句子:

翻译:

3.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

。(2分)

4.乙文中说到的“桀、纣”,其失天下的原因,用甲文的句子来解释就是:

。(2分)

5.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道”。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4分)

答:

(二)【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2分)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

兵()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③足兵

兵()

④民信之矣

信()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译文: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

3.【甲】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3分)

答:

4.你认为【甲】【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分)

答:

《富贵不能淫》

阅读下文,完成1

-5题。(11分)

【甲】富贵不能淫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译注》)

【乙】从容就义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注】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1.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2

分)

A.独行其道

B.其真无马邪?

C.河伯始旋其面目

D.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

2.下列加点词解释的有误一项是

()(2分)

A.贫贱不能移(移动)

B.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

C.此之谓大丈夫(称作)

D.俄有使使止之(不久)

3.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

分)

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4.请将“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译文:

5.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3分)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课文分析:

本文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所成就。接着,作者从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果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既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选拔,任用。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责任,担子

3.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受苦

4.空乏其身

空乏:财资缺乏。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贫困

5.曾益其所不能

曾益:增加。曾,同“增”。

6.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常常。

7.衡于虑

衡:同“横”,梗塞、不顺。

8.而后作

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9.而后喻

喻:了解,明白。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译文: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情不顺。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这样)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3.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文: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文: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5.入则无法家捷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和轴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相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外国的祸患,这个国家住住会灭亡。

6.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三、闻读课文,答问题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本文开头所列举的六个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答:都是在经历了一番艰难国苦之后,成就不平凡的事业.3.在作者看来,一个人经受了退难困苦的磨炼,将会有怎样的益处?

答: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

答:入则无法家携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练习题:

读《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原文,完成下列问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苦其心志

(2)衡于虑

(3)至于鄙

(4)卒得反国

2.下面对【甲】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作者从个人和国家两个不同角度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B.文章开篇以六位先贤的经历证明: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C.文章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填密。

D.本文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磷,对今天的写作仍具借鉴意义。

3.请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文:

(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译文:

4结合【甲】【乙】两文,请你概括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原因。(2分)

答: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其母引刀裂其织

2.翻译下列句子。

(1)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3.【甲】【乙】两文在表方面有什么不同?

4.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甲】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下列问题。

【乙】贞观1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2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再者,不敢纵逸。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3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朕既在九重4,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5。

【注释】1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2存:抚恤。

3耽:沉溺。4九重:深宫之内。5存意:用心操劳国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必先苦其心志()

(2)行弗乱其所为()

(3)犹割股以啖腹()

(4)若耽嗜滋味()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管夷吾举于世/皆以美于徐公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时有物外之趣

C、曾益其所不能/其如土石何

D、故卿等为朕之耳目/辍耕之垄上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第3段中划横线的句子。(2分)

人恒过,然后能改。

4.【甲】文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开头先A,接着提出了担任治国重任的人才必须经过磨炼的观点,然后从正反两面进行推论,最后概括出B的中心论点。【乙】文太宗认为“为君之道”首先要C。(3分)

5.【甲】【乙】两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都提出了治国的观点,这些观点有何异同?请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分析。(3分)

《孟子三章》

1.①极点②同“叛”背叛③所厌恶的东西④跑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3.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5.“道”实行的“仁政”;“道”统治者得天下的方法、途径。

1.①兵器②限制③军队④信任2.①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一定就能胜利。②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3.【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乙】民无信不立4.【甲】强调的“人和”与【乙】文强调的“民信”二者关系密切,“民信”是“人和”的重要条件之一。

1.B2.A3.D4.问集市上的人何处为南,何处为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5.文天祥被捕后,面对死亡,面对威逼利诱,一身浩然正气,从容就义,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1.①使……痛苦②同“横”不顺③边境④终于2.B3.①从脸色显露出来,在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②朝内朝外都不能使我听到我的过失,因此到了这个地步。4.谄谀者众;无“法家拂士”

1.①常常犯错误②拿2.①因为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②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二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3.【甲】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4.孟母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的道理。

1.①使……痛苦②违背③大腿④喜欢2.B3.人常常犯错误,以后才能改正。4.A列举事例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C心存百姓5,同:都强调了治国需要贤臣辅佐这一内因。异:甲文强调朝廷要有严格执法、直言敢谏的贤士;乙文强调贤臣犹如君主的耳目,需要用心操劳国事。甲文还强调外因,也能导致亡国的观点,若没有匹敌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国家就会灭亡。乙文没有涉及外因。

下载《孟子三章》对比阅读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孟子三章》对比阅读含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孟子两章》教案及练习(含答案)

    《两章》教案及练习题设计(含答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4.理......

    第22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知识梳理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富贵不能淫》复习资料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一、重要字词解释及句子翻译。1.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岂......

    孟子名言

    孟子名言 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5、其进锐者,其退速。......

    孟子议论文

    千年孟子心 站在历史的浪潮中,以一颗虔诚的心,静听纵横千年的历史无声的翻涌、吞吐,感知迸发历史的源头。在波涛汹涌的巨浪之巅,我望见了孟子儒雅别致的长袍与坚定不移的眼神。......

    《孟子》读后感

    《孟子》读后感 《孟子》读后感1 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

    孟子经典语录

    有关孟子经典语录 有关孟子经典语录1 孟子(约公元前372 ——前289)名轲,自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

    孟子读书笔记

    孟子读书笔记范文1 不忍人之心,什么意思?以前我也不懂这是什么意思。寒假里,我看了一本《孟子:行为与责任的故事》之后,我才懂得了什么叫“不忍人之心“。若大家有兴趣,不妨听我......

    《孟子》心得体会

    《孟子》心得体会 王海英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