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
州
师
范
大
学
2020
年招收攻读硕士研究生考试题
考试科目代码:
817
考试科目名称:
公共政策学
说明:考生答题时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漏批责任自负。
一、名词解释(25分,每题5分)
1.政府失灵
2.公共决策体制
3.政策执行手段
4.公共政策客体
5.公共政策合法化过程
二、简答题(40分,每题10分)
1.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
2.简述公共政策终止(定义、对象和原因)
3.简述赖因和拉宾诺维茨的政策执行循环模型
4.简述公共政策价值分析
三、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
1.举例论述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及其障碍
2.结合事例,利用约翰·W·金登的多源流理论论述如何打开政策议程之窗
四、案例分析(45分)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提高与经济的迅速发展,在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的同时,中国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内在矛盾日益突出。由于管理制度与相关政策的缺失,中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现象日益加重。2001年世界银行报告表明,中国水土流失面积已经达到360多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的37.5%,土地沙漠化面积的比例已经达到18.2%,土地盐化面积达到82万—100万平方公里。
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与气候变化的偶然因素的共振导致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发生两次重大生态环境灾难。
1997年黄河发生了历史上最严重的断流现象,断流时间累计达267天,创历史新高记录。黄河断流不仅直接影响到农业、畜牧业与工业的生产,而且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用水,给下游省份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与社会损失。虽然黄河流域的原因很多,其中当年天旱就是一个重要因素,但这一因素仅仅是一种偶然因素,更为持续的、确定的因素则是上游地区的沙土流失以及黄河中上游灌溉农业的过度发展。
1998年长江洪水泛滥,大水夺取了许多人与动物的生命,冲毁大量农田、房屋,造成了重大的社会、经济损失。长江洪水泛滥的原因,虽然与当年的降雨量具有直接的关系,但长江中上游的天然林资源长期以来不断地遭到破坏,特别是长江中上游陡坡地的开垦使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却是洪水泛滥的更为根本和持续的原因。
1999年秋天,在较为详细地考察了西部六省区环境与农业生产的相关情况后,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提出了退耕还林的政策主张,即将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改为非耕地,用于植树种草,以便改善生态环境,并先后在四川、甘肃和陕西三省开始退耕还林试点。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全国13省(市)、174个县展开试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于2001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截止2019年,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持续地实施了近20年。
思考题:
1.结合案例,分析公共政策问题及其归因(20分)
2.结合案例,分析公共政策问题构建的程序(2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