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2019-12-09 09:21: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五年级语文下册《杨氏之子》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五年级语文下册《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是一篇行文简洁,不足百字的古文,却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是学生认知的一个全新领域。对于老师该怎样教和学生该如何学,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针对学生初次学习古文,再加上古文的艰涩难懂,我是这样组织课堂教学的:

首先,确定教学目标为:1、会读“为设果”、“应声答曰”等难读的词语,会写“惠”、“禽”等生字。2、读通句子,理解意思,会有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3、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初步掌握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其次,精心组织课堂结构,尽可能地兼顾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课堂结构如下:

1、谈话导入新课。针对孩子爱看书的习惯,设计“谈谈最近你在看什么书”的小问题,和学生亲切交流后,推荐《世说新语》一书,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然后告诉孩子什么是文言文,给予孩子对文言文的初步认识。最后引出本课的学习,揭示课题,读一读。说一说课题的意思。特别是强调“子”在古代是指儿女,泛指孩子,然后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文在词语精炼程度上的区别。

2、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特别强调“为设果”、“应声答曰”等词语的读音,然后请孩子完整地读课文,巩固字音。

3、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强调古文在朗读时的节奏感,通过孩子自己划一划停顿的节奏,增强孩子对句子节奏感的认识。然后出示正确的停顿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读课文,读出句子的味道。朗读形式多样,分男女生互读,大组朗读比赛等形式,通过读让学生初步理解文章的大意。

4、学生交流朗读:先自由练读,然后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多读几遍,并把句子的意思说给同桌听。交流时,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逐词逐句的进行解释,并连起来翻译成现代汉语。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反过头来朗读句子,使学生能较好地读好文中的停顿,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5、通读全文,读出文言文特有的味道。

6、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7、小结时,巩固孩子在学习本篇文言文的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最后以“下节课再来好好品味文言文的语言魅力”解释课文的学习。

纵观这一堂课,课堂各环节紧凑,教学目标设计合理,带领学生第一次学习文言文而能达到目标,挺不容易。学生在一节课自始至终热情很高,气氛活跃,师生双边活动较融洽等,是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整节课,学生既有尝试练习的新奇,又有自主思考的快乐,还有从教师讲解中收获新知的惊讶。他们良好的学习状态带给我的是一种叫幸福的体验。而课堂中有些环节教师抓得过紧,如“句子该如何停顿”这个问题的处理上,花费的时间太多,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做,剥夺了学生探究问题的权利,则是本节课的失败之处。选择每一句话来说说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通句子,教师对重点字词做适当的点拨,这一环节充分尊重孩子学习的主体性,以学生的自悟自读为基础,使学生增强了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但是每一句子逐一讲解,有点“平均主义”,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展开丰富的想象,趣味性不够。时间安排有点前松后紧,没有留给学生练习的时间来巩固本堂课所学知识,实为遗憾之极。在教导朗读时,我做的还不到位。过分重视停顿,而忽视句子本身的连贯性,反而失去语言本身的韵味。

所以,在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时,还要多注意学生的阅读体会,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进而掌握学习的方法。

教学这门艺术,真是学之不尽,更重要的是运用、反思再运用。教学完这篇文章后,我找到了一些教学文言文的方法。虽然粗浅,但对于今后的教学,很有帮助。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

《晏子使楚》是五年级第三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本单元教材的其中一个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

课堂上学生思维积极,参与热情。课堂是学生的舞台,孙双金老师曾经说过:“

一堂好课应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这是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的具体体现。”心里记着孙老师的这句名言,我也一直努力追求着这样的课堂境界。在教授《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时,我认为课堂的亮点就是让孩子们探讨晏子三次反驳的话妙在何处?为了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课文语言的妙处,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朗读、补充言外之意、比较句子等不同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启学生的思维,学生也很配合。课堂上学生学得比较主动,发言也非常踊跃,针对课文内容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见解。甚至有几位同学的表现在我的预料之外,回答问题时,思考非常深入,表达也非常完整;而平常朗读结巴不流畅的同学,在这课堂上也很勇敢地亮出了自己,表现相当不错。上完课还有很多同学兴致勃勃地讨论课文的内容。

其次,我在课堂上的评价语尽量在学生的语言表达上下功夫。本单元的学习主题即为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不管是已学的《杨氏之子》,还是《晏子使楚》,都要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妙用。所以在课堂上我也尽量通过评价语向学生传递这方面的知识,如:“你的回答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我们的汉语真是丰富,一种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表达”,“你的讲话很有层次”等让学生明白语言的魅力所在。

但在教学上也存在许多的不足。这篇文章具有很强的故事性,起因、经过、结果,文章浑然一体,而且经过部分楚王的三次侮辱,晏子的三次针锋相对反驳也是环环相扣。所以一开始备课,我打算把整篇课文都上完,以求故事的完整性,课堂的完整性。但一节课下来总发现为了赶时间,很多环节都匆匆过场,如蜻蜓点水,不够扎实。所以又多加了一节课,将课文内容进行深入的讲解。高年级的课文相对较长,挖掘的教学点比较多,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不打破故事的完整性,不断情感线索,又能每一环节都执教得扎扎实实?这一点我需要不断向名家名师学习驾驭教材的本领。另外,在上课时也是为了赶时间,没能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朗读,没能通过读有效地引导学生去体会课文语言的魅力所在。

针对以上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

1、在备课时一定要把握课堂时间,争取在有效的时间内踏踏实实完成教学的各环节;

2、在备课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预习情况;

3、语文课要把读放在第一位,尤其这一单元的课文就是要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这就更需要让学生多读。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半截蜡烛》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地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这篇课文故事情节生动紧凑,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而且人物刻画手法丰富,语言细腻,学生比较喜欢。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时,我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以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为学生营造足够的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亲身经历阅读实践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初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此,课堂上我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阅读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全心的对话,在多层次、多角度的对话中深入感受文本,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了解人物的特点,从中受到教育,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通过这样的教学,我有两点体会:一是教学的过程不再是教师备好教案,然后“按图索骥”的过程,而是开放多元、动态生成的多向对话过程。为此,教师要认真备好教案,抓好文章切入点,以学定教,把学生的学情作为教学新的生成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半截蜡烛》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伯诺德夫人一家三人在保护半截蜡烛与德军周旋的过程中,都表现出了过人的沉着、勇敢和机智,值得我们去学习。同学们,你比较欣赏其中的哪位人物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刚一提出,一双双手便迫不及待的举了起来。学生们在交流着他们独到的见解,谈着他们对人物的认识,老师适时点拨,学生在这个充满相互信任、畅所欲言、和谐融洽的研讨氛围中,认识了人物,受到了教育,一堂课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是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潜心读书。在教学中,老师还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感悟文本语言,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的把握人物特点,在教学时我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计策都很绝妙,而只有杰奎琳成功了呢?”让学生与文本进行“零距离”心灵对话,学生充分阅读感悟,又一次全面认识、了解了人物的特点。

三是让学生的感受从课本中走到生活中。这篇课文本身就是一个剧本,所以在学完课文后,我就让学生自由组合,自己准备道具,将课文中的故事搬到了生活中,让他们表演课本剧。在表演中,有些学生甚至还进行了一些改变,加入了自己的想法,将故事的内涵加以延伸,非常精彩!这又从另一个方面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当然,在这堂课中我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对于预设,在备课中我是相当细致的,从学生角度出发,设想了许多情境,同时也设计了必要的引学过程。但课堂又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课堂上,我总是“情不自禁”地陷入自己的预设,特别是当学生的理解深度与预设有差距时,往往是“不依不饶,生磨硬套”这其实就不再是真正的“对话”了。针对这样的问题,我思考了一下觉得自己还是缺乏经验,有时对学生的期望有些过高,才会导致过于急躁,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不断的学习,积累经验,正确的认识学生的学习能力,真正能走进学生的心理。

《打电话》教学反思

《打电话》是一段惹人发笑、发人深省的相声,它讽刺了一个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缺乏公共道德的年轻人。这段相声采用夸张的手法,对那些时间观念不强,说话啰嗦、废话连篇的人给予了辛辣绝妙的讽刺。

相声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深受群众的喜爱。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跟前一课剧本相比较,学生都比较感兴趣,而且文章浅显易懂,又有很强的表演性,于是在简单介绍了文章体裁等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我没有做太多的讲解。由于这篇课文的内容过长,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无疑是不行的。我决定重新创编教材,就连预习都和以前的布置得内容不太一样。

在上课之前,我先布置学生查找了关于相声的资料。接着又安排班里学过说相声的同学事先在家里排练好课文里的这段相声。因为这篇课文与打电话有关,所以在上课前,我就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打电话表演,首先让学生明白打电话时需要注意什么,继而引出本课,以此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但是没想到在这一课学习之中,同学们却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充满笑声。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平时不善言谈的学生,在模仿文中的句子时,却摹仿得惟妙惟肖。同学们在讨论中便读通了全文,并能用文中的对话去说明打电话人的啰嗦,还能绘声绘色的表演。看来只要学生有兴趣的再长也能背下来,没有兴趣的再短也不去背。通过学生的自学,大家都能很快的掌握相声的内容,能够积极投入到课堂的讨论中,每个人都想说,每个人都想表演。所以,我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表演的时候,同学的兴趣都很高,而且他们的表演活泼可爱,赢得了大家的称赞。通过这种形式,我发现大家对相声的语言感受力都有所增强,而且课后还主动找来自己喜欢的相声进行表演。

不足之处是,限于课堂的时间,不可能每个同学都表演,但是相信从其他同学的表演中,他们能吸收借鉴到一点东西。从他们对表演组的评价中能感悟的什么是更好的,什么是需要改进的。

下载五年级语文下册《杨氏之子》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五年级语文下册《杨氏之子》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学反思1 《杨氏之子》这篇文章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学生既陌生又好奇,怎样上好文言文是个值......

    五年级下册语文《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语文《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它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人家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杨氏之子》一文,讲......

    五年级下册第十课《杨氏之子》听课反思

    今天,去五年级2班听了陈海萍老师的一节公开课,学到了许多东西。 她讲的是五年级下册第十课《杨氏之子》,一篇文言文。文言文一边比较难讲,难度比较大。一方面语言简练,意思比较难......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杨氏之子》一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九岁男孩机......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 杨氏之子》是人教版五年级第三组的一篇课文,该组课文以语言的艺术为单元主题,通过古今人物语言的艺术,展示了语言的魅力。这是一篇文言文,讲的是在梁国,有户姓杨的人家一个九......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1 一、由浅入深,授之以渔《杨氏之子》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文言文,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免晦涩难懂,又不好读,所以在自主性课堂模式......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1 《杨氏之子》,是五年级第10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组教材是以语言艺术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一、重视朗读训练,较好地把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