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施工现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南
一、防疫准备
1.建设单位对疫情防控工作负总责,全面做好施工现场疫情防控的组织、协调、处置工作。施工单位负责制定并落实施工现场各项防控方案和措施,负责现场管理人员,务工人员管理和封闭管理。监理单位负责审查相关方案、措施及其可行性、安全性,并检查督导落实。
2.施工现场成立疫情防控机构,配备门式智能体温检测设备,按照进场人数配备足够可供使用的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的医用防护口罩、防护服、护目镜、一次性手套、消毒酒精、消毒液等防疫物资,且物资补充渠道可靠。
3.严格对施工现场办公区、生活区、施工区、材料加工和存放区等重点区域进行管理和消杀,重点对人员密集场所(区域)和门把手、水龙头、座椅、人员出入口等频繁接触物品(部位)进行消杀。
二、人员管理
1.施工现场人员实行实名制管理。真实采集和录入全部进场人员姓名、身份证号、工种、班组、籍贯、联系方式等实名信息,进场人员须持健康码、行程码并需经过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才能进入施工现场,进入工地后根据情况适时进行核酸检测。
2.严格执行项目所在地人员管控要求。不私招乱雇,不使用零散工和无健康信息的劳务人员,不得在项目之间无组织调配使用劳务人员,更不得使用入境人员、中高风险地区人员。
3.所有进入施工区、办公区、生活区的管理人员、务工人员。包括保安、保洁、食堂等服务人员必须佩带口罩,更换后的口罩要妥善处理。施工单位每天进行不少于两次(上工前、下工后或早晚)的体温检测、登记和出入证、“健康码”查验,除采购人员、材料供应车辆及人员(该两类人员也应查验健康码、测温登记)外,其他人员一律不得出入现场,出入口必须安排人员24小时值守。
4.严控施工、住宿规模。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及时完善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等,采取小规模、分工种、分工序作业方式,划小作业单元,将劳务工人按照工作班组、施工区域、宿含等为基本单元,以可控的规模(一般为20人左右)形成班组单元,减少聚集人数,固化同班组成员,避免频繁交接班,同时落实专人管理。严格掌握班组的活动轨迹,实行派工单制度和班前专项教育、施工区域及内容相对独立、施工作业安排尽量分散等措施,做到“易切断、可溯源”。
三、现场管理
1.施工现场采取集中封闭式管理。现场围挡、围墙确保严密牢固,施工现场围挡的高度不得低于2.5m,尽量实现人员在场内流动,施工现场设置符合标准的隔离室和隔离区。
2.加强环境卫生整治。消除卫生死角盲区,保证施工现场内洗手设施的正常使用,并应配备肥皂或洗手液。在公共区域设置标识醒目的废弃防疫物资专用回收箱、有盖垃圾桶,每天定时清运垃圾,每6小时对专用回收箱、有盖垃圾桶进行消毒。
3.做好施工区域管理。每天对施工机械、起重机操作驾驶室等密闭狭小空间及长期接触的部位进行消毒。施工机械等采取专人专用的原则,同时优化施工现场的工序,并尽可能使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减少人员接触,聚集和交叉作业。需要进入施工现场的车辆,应予以消毒。
4.做好生活区管理。生活区的出入口要有专人负责测温、核对人员身份和健康状况等,员工集体宿舍按减半安排,减少聚焦,严禁通铺,根据施工情况可采取错峰上下班,宿舍设置可开窗户,做好通风及消毒,每天至少2次,宿舍内设置生活用品专柜、垃圾桶等生活设施,环境卫生保持良好。
5.工地食堂应依法办理相关手续并严格执行卫生防疫规定,严格冷链食品管理。食品食材的采购应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建立采购物资台账,确保可追溯。严禁使用进口冷链食品,严禁生食和熟食用品混用,避免肉类生食,避免直接手触肉禽类生鲜材料。严禁在工地食堂屠宰野生动物、家禽家畜,食堂加强通风换气,每天不少于2次,每次20-30分钟,餐前餐后进行整体消毒,每天至少4次;食堂采取分餐、错峰用餐等措施,并且实施排队取餐人员的间距不小于1米,同向就坐,避免“面对面”就餐和围桌就餐。
四、应急处置
1.实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建设单位按当地主管部门和疫情防控部门要求,每日9:00前向主管部门和疫情防控部门报告疫情防控情况,特殊情况及时报送。
2.项目部要建立健全疫情防控应急机制。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置流程,确保责任落实到人,发生涉疫情况,应第一时间向卫生健康局、住建局等有关部门报告,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采取停工措施并封闭现场。
3.发现的涉疫人员要按照应急预案和相关规定进行先期处置。安排涉疫人员至隔离观察区城,与现场其他人员进行隔离,并安排专人负责卫生健康、疾控等部门防控专业人员的进场引导工作,保障急救通畅。
4.积极配合疾控等部门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对现场进行全面消杀。根据属地要求,及时、全面、准确向有关部门报疫防控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