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振兴乡村的几个思想认识问题
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提升为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这既体现了党中央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同时彰显出乡村振兴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及意义。乡村振兴既是一个实践问题,又是一个理论问题。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因研究乡村发展的成果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刘易斯因研究拉美地区的经济问题创立的城乡二元结构理论在世界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有重要影响。在新时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澄清思想认识上存在的某些“盲区”和“误区”,始终保持思想上的“清醒”。
一、如何看待目前的乡村
当前与城市相比,乡村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党的十九大之所以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因为目前相当部分乡村的发展呈现出一种颓势。时下的乡村衰退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梳理归纳出诸多方面,这里仅从乡村人口结构变化方面看。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到21世纪初,农村青壮年男劳动力到城里务工,农民工成为中国社会的一道风景。留在农村的被称为“386160”部队。近些年来,多数的农村孩子为接受较好的教育到城里上学,妇女或随丈夫外出务工,或与进城孩子陪读,留守农村的以老人为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从事农业的比较收益低,农民的职业身份受社会歧视;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很大。成年人离开农村是对当前的美好生活的追求,孩子们到城里接受较好的教育是希望知识能改变命运,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由此,靠谁来振兴乡村成为首要问题。振兴乡村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千件万件,本人认为最为紧要的是要留住和吸引有现代思想观念,掌握一定的现代知识和技能、富有创业创新精神、愿为振兴乡村贡献聪明才智的人。这个问题不解决其它的一切都是空谈。如何让从事农业能获得与城市从事工商业者大体相当的收益,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乡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成为乡村振兴绕不过的话题。
二、要跳出乡村振兴乡村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在不同时期提出和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促进城乡共同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但至今仍有相当部分乡村发展落后甚至呈现衰退之势,这其中的原因很多,需要我们在总结自己经验教训的同时,吸取和借鉴别人的经验。国内外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国家(地区)的乡村振兴总是与其工业化、城镇化相伴而行,当今世界大凡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地区)其乡村必定兴旺;反之,大凡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水平低的其乡村也必定落后。鉴于我们国家体制转轨、经济转型的特殊国情,乡村振兴既要解决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又有体制机制变革等重大问题。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孤立地就乡村振兴论乡村振兴。跳出乡村振兴乡村,就是要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行城乡一体化发展,在更广阔的空间谋篇布局,统筹开发利用城乡资源,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布局,统筹安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产业布局,统筹改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统筹城乡生态环境保护等,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相互促进,融合发展。
三、要减少农民振兴乡村
我们国家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户均占有耕地资源少也是制约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瓶颈”。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业经营户现户均耕地约为0.6-0.7公顷。我们晋城农村户均占有耕地不足0.5公顷,不达全国平均水平。世界银行对小土地经营者的标准是每户达到2公顷。20世纪末,美国的家庭农场平均规模为210公顷,英国为69公顷,法国为42公顷。显然我们在现有条件下振兴乡村是不可能的。只有减少农民,才能促进耕地的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经营,使从事农业的经营者取得较高的收益,使农业成为有一定吸引力的产业。如果达到世界银行小土地经营者的规模,意味着至少还要有三分之二左右的农民需要转移。所以减少农民振兴乡村是与部分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乡村振兴的过程,必然有部分乡村要消亡。
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不可能毕其功与一役
笔者认为,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旨在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定要从晋城的实际出发,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处理好当前与长远、治标与治本、政府与市场等关系,促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五位一体”建设协调共进,融合发展。夯实基础,持续推进,久久为功。任何急功近利、越俎代庖、单项突进等都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