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贺新郎·把酒长亭说原文及译文
贺新郎·把酒长亭说原文及译文
贺新郎·把酒长亭说原文及译文1贺新郎·把酒长亭说辛弃疾
陈同父自东阳来过余,留十日。与之同游鹅湖,且会朱晦庵于紫溪,不至,飘然东归。既别之明日,余意中殊恋恋,复欲追路。至鹭鸶林,则雪深泥滑,不得前矣。独饮方村,怅然久之,颇恨挽留之正是遂也。夜半投宿吴氏泉湖四望楼,闻邻笛悲甚,为赋《贺新郎》以见意。又五日,同父书来索词,心所同然者如此,可发千里一笑。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微雪。要破帽多添华发。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
佳人重约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
【译文】
手持酒杯与你在长亭话别,你安贫乐道的品格恰似陶靖节,俊逸杰出的才干又像那卧龙诸葛。不知何处飞来的林间鹊鸟,踢踏下松枝上的残雪。好像要让我们俩的破帽上,增添上许多花白的头发。草木枯萎,山水凋残,冬日的景物都失去了光烨。全靠那稀疏的梅花点缀,才算有几分生机令人欣悦。横空飞过的两三只大雁,也显得那样孤寂萧瑟。
你是那样看重信用来鹅湖相会,才相逢又轻易地匆匆离别。遗憾的是天寒水深江面封冻不能渡,无法追上你,令人怅恨郁结。车轮也如同生出了四角不能转动,这地方真让惜别的行人神伤惨切。试问,谁使我如此烦恼愁绝?放你东归已经后悔莫及,好比铸成的大错用尽了人间铁。长夜难眠又传来邻人悲凄的笛声,但愿那笛音止歇,不要让长笛迸裂。
【注释】
1、陈同父:即陈亮(1143—1194),字同父(甫),号龙川,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
2、东阳:即今浙江金华。
3、来:访问,探望。
4、鹅湖:在江西铅山县东北,山上有湖,原名荷湖,因东晋龚氏居山养鹅,更名鹅湖。
5、朱晦庵:即朱熹,字元晦,号晦庵,早期主战,晚年主和,与辛、陈政见相左。
6、紫溪:在铅山县南四十里,为建阳、上饶的必经之道。
7、既别之明日:别后的第二天。
8、追路:追随,追赶。
9、鹭鹚林(lùcílín):地名,古驿道所经之地。南宋史弥宁《鹭鹚林》诗:“驿路逢梅香满襟,携家又过鹭鹚林。含风野水琉璃软,沐雨春山翡翠深。”
10、方村:村庄名,在鹭鹚林西南。
11、怅(chàng)然:失望的样子。
12、不遂:没有成功。
13、泉湖:地名,在信州东,方村附近。
14、《乳燕飞》:《贺新郎》的别名,因苏轼《贺新郎》有“乳燕飞华屋”句而得名。
15、见意:表达意见。
16、索词:要我写词。
17、心所同然:两人内心所共同想到的。
18、长亭:古时在城外道路旁每隔十里设立的亭子,供行旅休息,或饯别亲友。
19、渊明:陶渊明,这里指陈亮。陈亮没有做过官,所以辛弃疾把他比作躬耕紫桑的陶渊明。
20、风流:高洁宏远的风度和志趣。
21、酷似:非常相似。
22、卧龙诸葛:未出山前的诸葛亮。这里是称赞陈亮,说他和诸葛亮一样,有杰出的政治才能。卧龙,比喻才能杰出的隐士。
23、蹙(cù)踏:踩踏。
24、剩水残山:凋敝的山水。
25、无态度:不成样子。
26、料理:点缀,装饰。
27、风月:泛指风光、景色。
28、萧瑟:冷落,凄凉。
29、佳人:美好的人,指君子贤人、好友。这里指陈亮。
30、重约:重视约定。五年前,陈亮约访辛弃疾,因被诬下狱未能践约,此次方践旧约。
31、轻别:轻易地分别。
32、冰合:冰封住了江面。
33、车轮生四角:谓道路泥泞,车轮像长了角一样,不能转动,无法前进。
34、销骨:极度伤心。
35、愁绝:极端哀愁。
36、“铸就”句:《资治通鉴》卷二六五:罗绍威曰:“合六州四十三县铁,不能为此错也。”此言没留住陈亮是个错误。费尽人间铁,用尽了人世上所有的铁。这里是用夸张的笔法,写友谊的深厚坚实。
37、长夜笛:《太平广记》卷二十四载,唐代著名笛师李謩在宴会遇见善吹笛的独孤生,就把自己的长笛拿出来请他吹奏。独孤生说此笛吹至乐曲“入破”处必裂,一试果然。这里用此典关合题序“闻邻笛悲甚”之意,希望他不要把笛子吹裂,自己实在受不了笛声之悲。
【创作背景】
淳熙十五年(1188)冬,陈亮远道来访,和辛弃疾同游鹅湖,虽然为期只有十天,这在辛弃疾一生中,是一次很有意义的会见。陈亮东归之后,辛弃疾写了这首《贺新郎》,两人往返唱和,各自写了三首。他们两人在词中所写的,离不开抗金这个中心思想。
【译赏】小序
陈亮自浙江省东阳县来会见我,留居十日。我俩同游鹅湖(江西铅山县境内),后又同赴紫溪等候与朱熹会晤,而朱没来。陈亮明天就要飘然东归,我十分恋恋不舍,追送他一程。走到鹭鸶林,遇雪深泥滑,我难以前进,与他分别。便独自在方村饮酒,惆怅了许久,恨自己挽留不住好友。我于夜半投宿吴氏泉湖四望楼,闻邻笛甚悲,便写下了《贺新郎》寄托情思。过了五天,陈亮来信索取此词,我俩千里相隔而心思相同,料想彼此会发出会心的微笑。
正文
想起我与陈亮在驿亭饮酒话别,我曾说他的才能和文采像陶渊明,满腹经纶和政治抱负可比诸葛亮。(这里通过称赞陈亮,写出二人志同道合,友情深厚无比。)不知何处飞来乌鹊,把松枝上的积雪急促地踏下来,落在我的破帽上,好像我头上多添了白发。(这里借景抒情,写自己年近五十,破帽苍颜,蹉跎岁月,报国无门,不胜感慨!这是神来之笔,自嘲庸碌衰老,且与赞美陈亮的话相对照,巧妙!)当时,正值岁末严寒,草木凋零,大地是剩水残山,缺乏美好景物(无态度),只有几枝疏梅装点风光。两三只雁,在长空发出凄厉的叫声。(这里明写自然景物,暗示: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只落得水剩山残。“疏梅”“两三雁”影射力主抗金的志士,势单力薄,艰难困苦。字里行间,蕴含深远的忧国情思。)
陈亮是品德美好的佳人,重约守信,如约前来相会,聚谈十日之后,又轻易地离别。此时,清江(指江西信江上游)水深冰冻,不能渡越,我很愁苦。车轮路断,好像轮生四角,难以行动,使我不能继续追送他,深感离别的`悲伤,销魂直到骨髓!不禁发问:谁使陈亮(兼指自己)如此极度愁怨?是我俩志趣相投、同仇敌忾的深厚友情,才产生了如此临别依依的万千愁怨,如同费尽人间铁才铸就的错刀钱币一样。于是,我们的离别之情,而今便可喻之为相思错。(“相思错”暗含深意:当时南宋国运衰危,朝廷腐败,使人民群众颠沛流离,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这当然是南宋当政者的错误,也是辛陈二人“愁绝”的主要根源。“错”有双关语意,既指错刀,也指错误。但后者不便明说。)耳听长夜笛声凄凉,更添愁苦。希望吹笛人悠着点儿,莫把笛子吹裂了。
【作品赏析】
这首追忆与陈亮的交会与抒发别情的词作,写得勃郁动荡,笔力奇重,是稼轩词中的名篇。
长达一百二十余字的词序是这首词的一大特色。苏东坡之后,词序在词作中的地位明显提升,词人多以只字片语的小序交代词的写作背景、本事或主题,稼轩词亦多有词序.但百字以上的序终究不多见。这篇序叙述了两人相会、分别,以及别后复追、无奈路途阻隔,欲追而不得,怅然独饮,继而收到友人书信的情形.几乎可以当作一篇独立的小散文来读。与词作相配合,则事与情俱佳,所渭“合则兼美”,棺得益彰。它不仅不与词作内容重复,还能与原词互相生发,交映生辉。这样的效果,是连宋代最善于写作词前小序但多与词重复的姜夔也难以相比的。
全词主要抒写了他与陈亮之间志同道合的深挚友谊,同时在写景抒情中都含有深刻的象征意味。上片起句,从长亭送别写起,古时在大道上设亭供行人休息,通常是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人们送行时总在长亭饯别。所以一说到长亭,总有一种依恋不舍之情。唐代大诗人李白说得好:“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这里首句说长亭饯别,就点染了一种依恋惆怅的气氛。不正面写彼此的留恋之意,而以一“说”字,领起下文。下文中长亭送别的谈说,也只是他们酌古准今的内容之一,他们都觉得归隐田园的陶渊明和起而用世的诸葛亮可以被看成是一体的两面,所以一样风流,但其中实有深意。
这里作者把陈亮比做陶渊明和诸葛亮,意在说明,他那不愿做官、向往自由的品格很像陶渊明,而那风流潇洒的风度和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又实在极像当年高卧隆中、人称卧龙的诸葛亮。其实,这并非溢美之辞。陈亮住政治、军事上确有卓越见解,他曾三次向孝宗上书,主张改革内政。抗击金兵,收复中原。在《中兴十论》中,还具体规划了收复中原的政治和军事策略。从这些方面看.陈亮确实可与当年隆巾对策的诸葛亮相比。长亭饯别本来够惆怅的了,何况又是与这样不平凡的人分手,留恋之情自然更深了。这两个古人,原是词人自己喜爱的,自己所欲,奉之于人,足见其诚意。
飞鹊踏雪两句,即景生情,点画他送别陈亮时的长亭景色,但不是静态描绘,而是灵幻生动。“要破帽”句,则以戏谑的语言,传达年华老大的悲感,明松暗紧。这三句是回想两人分手前畅聚的愉快心情,但却只用旁笔描绘当时的环境:两人正谈得亲切,不知从哪片林子里琶来几只喜鹊,把松树梢上的积雪踢落下来,点点落在他们的破帽上,好像故意要使我们增添一些白发。这里寥寥几笔,不但点明了季节,而且把两位知友当时在松林雪地中倾心交谈的神态和愉悦的心情生动地烘托了出来,笔调也非常灵活风趣,使人回味无穷。
虽无正面描写聚会情况,但气氛已足。所以下面笔锋一转,写出一片萧瑟景象:举目望去,寒冬的山水凋枯得不成样子,失去了姿态和神情,幸亏还有几株梅花把它装点一番,勉强点缀成一番景致。在天空中,虽有两三只飞雁南鸣,也毕竟是萧条凄凉。这上片歇拍前的这四句,写冬日萧瑟景象,和疏梅、稀雁点缀于这种景象中时,所给予词人的印象。但意思不止于此,表面上是写景,实际上是用比兴手法,有着象征意义,隐含着作者对山河破碎、唯留一隅的南宋政局的失望,和对南宋越来越少的爱国志士无望的坚韧表示感慨之意。这是他隐居时期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的政治情怀的较明显的传达。
上片是围绕着送别来写的,但无论写景抒情都远远超过送别的范围,而具有浓郁、深邃的余情逸韵。下片则重在抒发眷念不舍的友情,把惜别之情抒发得极为深挚动人。换头就点出陈亮的别去,这就为下文写他追赶朋友、为风雪所阻的情景作准备。以下写清江冰合,陆路泥泞。水陆都不可以前行,追赶也就成了泡影。实际上,他这一次是从陆路追赶朋友的,但是特用水路为虚衬,显示出无路可通的极度失望,车轮生角一语,化用典故,形象地写出了行路的困难,在这样的路途上依然想追挽朋友,其下的“行人销骨”一语。就成了顺势而下的深挚抒情了。“问谁”一句,凭空虚拟一问,自问自答,不仅使词意可以从无可伸展处再生波澜,而且写出了别情的不可解脱。
于是以下一韵,在问句的追逼下,他以极夸张的笔墨,将自己的没有能够挽留住道友的后悔,倾身一发,词刚气烈。费尽人间铁来铸就相思错,这是很大的遗憾,表明了作者心中异常激烈的感情。同时,就像上片后两韵的景语中包含着明显的象征意义一样,此处也颇有一语双关的妙味。它兼有谴责了南宋统治者采取投降路线,结果弄得南北分裂,山河相望而不得相合的莫大错误。这样的抒情重笔,只有包含了这种分量的内涵,才使人在夸张的笔墨中看见他的真实感情。
结尾“长夜笛,莫吹裂”两句暗合词序中“闻邻笛甚悲”之语,糅合了向秀《思旧赋》的悲凄意境和独孤生吹笛入破而使笛裂的故事。长夜漫漫,看不到破晓的希望,凄清的笛声,撕心裂肺。全词在悲凉的意境中收束,情深意永,余音袅袅,较之词人那些“儿女泪,君休滴”的送别之作显得情意缱绻。整首词设喻新巧,写景幽峭,但在艺术上的新奇和不惮外露的相思之情背后,伤心人别有怀抱。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贺新郎·把酒长亭说原文及译文2贺新郎·把酒长亭说
宋代·辛弃疾
陈同父自东阳来过余,留十日。与之同游鹅湖,且会朱晦庵于紫溪,不至,飘然东归。既别之明日,余意中殊恋恋,复欲追路。至鹭鸶林,则雪深泥滑,不得前矣。独饮方村,怅然久之,颇恨挽留之正是遂也。夜半投宿吴氏泉湖四望楼,闻邻笛悲甚,为赋《贺新郎》以见意。又五日,同父书来索词,心所同然者如此,可发千里一笑。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微雪。要破帽多添华发。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
佳人重约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
宋代古诗词《贺新郎·把酒长亭说》译文
手持酒杯与你在长亭话别,你安贫乐道的品格恰似陶靖节,俊逸杰出的才干又像那卧龙诸葛。不知何处飞来的林间鹊鸟,踢踏下松枝上的残雪。好像要让我们俩的破帽上,增添上许多花白的头发。草木枯萎,山水凋残,冬日的景物都失去了光烨。全靠那稀疏的梅花点缀,才算有几分生机令人欣悦。横空飞过的两三只大雁,也显得那样孤寂萧瑟。
你是那样看重信用来鹅湖相会,才相逢又轻易地匆匆离别。遗憾的是天寒水深江面封冻不能渡,无法追上你,令人怅恨郁结。车轮也如同生出了四角不能转动,这地方真让惜别的行人神伤惨切。试问,谁使我如此烦恼愁绝?放你东归已经后悔莫及,好比铸成的大错用尽了人间铁。长夜难眠又传来邻人悲凄的笛声,但愿那笛音止歇,不要让长笛迸裂。
参考资料:
张海鸥.《唐诗宋词经典导读》.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xx:270—271.
郑小军.《众里寻他千百度:辛弃疾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xx:112—113.
马群.《辛弃疾词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72—73.
《新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委会.《新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xx.
第二篇:野望原文及译文
野望
王绩·唐
体裁:五言律诗 题材:抒情诗 东皋(ɡāo)薄暮望,徙(xǐ)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huī)。牧人驱犊(dú)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马带着鸟兽驰过我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第三篇:《中庸》原文及译文
《中庸》原文及译文
中和是天下的根本
【原文】
天命之谓性(1),率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第1章)
【注释】
(1)天命:天赋。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见(xian):显现,明显。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4)中
(zhong):符合。(5)节:节度法度。(6)致,达到。
【译文】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读解】
这是《中庸》的第一章,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在《大学》里面也阐述过的“慎其独”问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
修养自身。
解决了上述思想问题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进入全篇的主题。
作为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对“中庸”有各种各样的理解。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
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表现出来而符合常理,有节度,这就叫做“和”。二者协
调和谐,这便是“中和”。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
本章具有全篇总纲的性质,以下十章(2-11)都围绕本章内容而展开。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据《史记·孔于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叫
孔伋,字子思。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是一派。从师承关系来看,子思学于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孟子又学于子思;从《中庸
》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是相同的。所以有“思孟学派”的说法。后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
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名篇方式已下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为“四书”之一,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
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程颐的说法也许有些过头,但《中庸》的确是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难,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到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所以,《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这也绝不是偶然的。
下一章(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原文】
仲尼曰(1):“君于中庸(2),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3),小人而无忌惮(4)也。…(第2章)
【注释】
(1)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2)中庸:即中和。庸,“常”的意思。(3)小人之中庸也:应为“小人之反中庸也”。(4)忌惮:顾忌和畏惧。
【译文】
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读解】
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贤一些?”孔子回答说:“子张过分;子夏不够。”子贡问:“那么是子张贤一些吗?”孔子说:“过分与不够是一样的。”(《论语·先进》)
这一段话是对“君子而时中”的生动说明。也就是说,过分与不够貌似不同,其实质却都是一样的,都不符合中庸的要求。中庸的要求是恰到好处,如宋玉笔下的大美人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登徒子好色赋》)
所以,中庸就是恰到好处。
下一章(最高的道德标准)
最高的道德标准
【原文】
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1)!”(第3章)
【注释】
①鲜:少,不多。
【译文】
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 【读解】
正因为它是最高的德行,最高的道德标准,所以,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实行它。这正如我们要求“大公无私”,很少有人能做到,提出“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三兼顾”,就比较容易做到了。要求“跑步进入共产主义”难以做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小康”,这就比较容易做到了。
这样说来,中庸之道是不是也只能作为一种理想的道德规范而加以提倡呢?
下一章(谁能食而知其味)
谁能食而知其味
【原文】
子曰:“道(1)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2)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3)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第4章)
【注释】
(1)道:即中庸之道。(2)知者:即智者,与愚者相对,指智慧超群的人。知,同“智”,(3)不肖者:与贤者相对,指不贤的人。
【译文】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读解】
还是过与不及的问题。正因为要么太过,要么不及,所以,总是不能做得恰到好处。而无论是过还是不及,无论是智还是愚,或者说,无论是贤还是不肖,都是因为缺乏对“道”的自觉性,正如人们每天都在吃吃喝喝,但却很少有人真正品味一样,人们虽然也在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事,但由于自觉性不高,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做得过了头就是做得不够,难以达到“中和”的恰到好处。所以,提高自觉性是推行中庸之道至关重要的一环。
下一章(隐恶扬善,执两用中)
隐恶扬善,执两用中
【原文】
子日:“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1),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2)!”(第6章)
【注释】
(1)迩言,浅近的话。迩,近。(2)其斯以为舜乎,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其,语气词,表示推测。斯,这。“舜”字的本义是仁义盛明,所以孔子有此感叹。
【译文】
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义。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过与不及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
【读解】
隐恶扬善,执两用中。
既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又是杰出的领导艺术。
要真正做到,当然得有非同一般的大智慧。
困难之一在于,要做到执两用中,不仅要有对于中庸之道的自觉意识,而且得有丰富的经验和过人的识见。
困难之二在于,要做到隐恶扬善,更得有博大的胸襟和宽容的气度。对于一般人来说,不隐你的善扬你的恶就算是谢天谢地了,岂敢奢望他隐你的恶而扬你的善!
如此看来,仅有大智慧都还不一定做得到隐恶扬善,还得有大仁义才行啊。
大智大仁的舜帝毕竟只有一个,不然的话,孔圣人又怎么会感叹又感叹呢?
下一章(聪明反被聪明误)
聪明反被聪明误
【原文】
子日:“人皆日:„予(1)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阶之中(2),而莫之知辟也(3)。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4)守也。”(第7章)
【注释】
(1)予:我。(2)罟(gu):捕兽的网。擭(huo):装有机关的捕兽的木笼。(3)辟(bi):同“避”。(4)期月:一整月。
【译文】
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阶中去却不知躲避。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时间也不能坚持。”
【读解】
聪明反被聪明误。
自以为聪明失好走极端,走偏锋,不知适可而止,不合中庸之道,所以往往自投罗网而自己却还不知道。
另一方面,虽然知道适可而止的好处,知道选择中庸之道作为立身处世原则的意义。但好胜心难以满足,欲壑难填,结果是越走越远,不知不觉间又放弃了适可而止的初衷,背离了中庸之道。就像孔子所惋惜的那样,连一个月都不能坚持住。赌博也好,炒股票也好,贪污受贿也好,这类现象不都是常见的吗?
下一章(牢牢抓住不要放弃)
牢牢抓住不要放弃
【原文】
子日:“回(1)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2)而弗失之矣。”(第8章)
【注释】
(1)回:指孔子的学生颜回。(2)拳拳服膺:牢牢地放在心上。拳拳,牢握但不舍的样子,引申为恳切。服,著,放置。膺,胸口。
【译文】
孔子说:“颜回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处,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让它失去。”
【读解】
这是针对前一章所说的那些不能坚持中庸之道的人而言的。
作为孔门的高足,颜回经常被老师推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在中庸之道方面也不例外。
一旦认定,就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
这是颜回的作为,也是孔圣人“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的风范。
下一章(白刃可蹈,中庸难得)
白刃可蹈,中庸难得
【原文】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1),爵禄可辞也(2),白刃可蹈(3)也,中庸不可能也。”(第9章)
【注释】
(1)均:即平,指治理。(2)爵,爵值,禄:官吏的薪俸。辞:放弃。(3)蹈:踏。
【译文】
孔子说:“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官爵傣禄可以放弃,雪白的刀刃可以践踏而过,中庸却不容易做到。”
【读解】
孔子对中庸之道持高扬和捍卫态度。事实上,一般人对中庸的理解往往过于肤浅,看得比较容易。孔子正是针对这种情况有感而发,所以把它推到了比赴汤蹈火,治国平天下还难的境地。其目的还是在于引起人们对中庸之道的高度重视。
下一章(什么是真正的强)
什么是真正的强
【原文】
子路问强(1)。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2)宽柔以教,不报无道(3),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4)。衽金革(5),死而不厌(6),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7),强哉矫(8)!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9),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第10章)
【注释】
(1)子路:名仲由,孔子的学生。(2)抑:选择性连词,意为“还是”。而:代词,你。与:疑问语气词。(3)报:报复。(4)居:处。(5)衽:卧席,此处用为动词。
金:指铁制的兵器。革:指皮革制成的甲盾。(6)死而不厌:死而后已的意思。(7)和而不流:性情平和又不随波逐流。(8)矫:坚强的样子。(9)不变塞:不改变志向。
【译文】
子路问什么是强。孔子说:“南方的强呢?北方的强呢?还是你认为的强呢?用宽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人家对我蛮横无礼也不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品德高尚的人具有这种强。用兵器甲盾当枕席,死而后已,这是北方的强,勇武好斗的人就具有这种强。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清平时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黑暗时坚持操守,宁死不变,这才是真强啊!”
【读解】
子路性情鲁莽,勇武好斗,所以孔子教导他:有体力的强,有精神力量的强,但真正的强不是体力的强,而是精神力量的强。精神力量的强体现为和而不流,柔中有刚;体现为中庸之道;体现为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动摇,宁死不改变志向和操守。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这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强。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这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强。说起来,还是崇高的英雄主义,献身的理想主义。
不过,回到《中庸》本章来,孔子在这里所强调的,还是“中立而不倚”的中庸之道,儒学中最为高深的道行。
下一章(正道直行,默默无闻也不后悔)
正道直行,默默无闻也不后悔
【原文】
子曰:“素隐行怪(1),后世有述焉(2),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3)。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4),唯圣者能之。”(第11章)
【注释】
(1)素:据《汉书》,应为“索”。隐:隐僻。怪:怪异。(2)述:记述。(3)已:止,停止。(4)见知:被知。见,被。
【译文】
孔子说:“寻找隐僻的歪歪道理,做些怪诞的事情来欺世盗名,后世也许会有人来记述他,为他立传,但我是绝不会这样做的。有些品德不错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废,不能坚持下去,而我是绝不会停止的。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无闻不被人知道也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 【读解】
钻牛角尖,行为怪诞,这些出风头、走极端欺世盗名的搞法根本不合中庸之道的规范,自然是圣人所不齿的。
找到正确的道路,走到一半又停止了下来,这也是圣人所不欣赏的。
唯有正道直行,一条大路走到底,这才是圣人所赞赏并身体力行的。
所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这是圣人所赞赏的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这也是圣人所赞赏的精神。
以上几章从各个方面引述孔子的言论反复申说第一章所提出的“中和”(中庸)这一概念,弘扬中庸之道,是全篇的第一大部分。
下一章(君子之道费而隐)
君子之道费而隐
【原文】
君子之道费而隐(1)。夫妇(2)之愚,可以与知焉(3),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4)。《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5)。”言其上下察也(6)。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7),及其至也,察乎天地。(第12章)
【注释】
(1)费:广大。隐:精微。(2)夫妇:匹夫匹妇,指普通男女。(3)与:动词,参与。(4)破:分开。(5)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引自《诗经·大雅·旱麓》。鸢,老
鹰。戾,到达。(6)察:昭著,明显。(7)造端:开始。
【译文】
君子的道广大而又精微。普通男女虽然愚昧,也可以知道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弄不清楚的地方,普通男女虽然不贤明,也可以实行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大地如此之大,但人们仍有不满足的地方。所以,君子说到“大”,就大得连整个天下都载不下;君子说到“小”,就小得连一点儿也分不开。《诗经》说:“鸢鸟飞向天空,鱼儿跳跃深水。”这是说上下分明。君子的道,开始于普通男女,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却昭著于整个天地。
【读解】
这一章另起炉灶,回到第一章“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进行阐发,以下八章(13一20)都是围绕这一中心而展开的。
正因为道不可须臾离开,所以,道就应该有普遍的可适应性,应该“放之四海而皆准”,连匹夫匹妇,普通男女都可以知道,可以学习,也可以实践。
不过,知道是一回事,一般性地实践是一回事,要进入其高深境界又是另一回事了。所以,道又必须有精微奥妙的一方面,供德行高,修养深的学者进行深造,进行创造性的实践。
如此两方面的性质结合起来,使道既广大又精微,既有普及性又有提高性,既下里巴人又阳春白雪,说到底,是一个开放的、兼容的、可发展的体系。道是如此,世界上的许多事情也都是如此。说到唱歌,卡拉0K谁都可以来上几句,但要唱出歌星级水平可就是另一回事了。
说用电脑打字,坐下来一两个小时,一个完全的外行也可以打出一串字来,可要成为电脑专家就是另一回事了。说到下棋,知道下棋规则,棋瘾大得不可思议的人满街都是,可要成为一名真正的棋手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凡事都有一知半解与精通的区别,匹夫匹妇与“圣人”的分别也就在这里。
下一章(道不远人,远人非道)
道不远人,远人非道
【原文】
子日:“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1)‟执柯以伐柯,睨(2)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违道不远(3),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4)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5)?”(第13章)
【注释】
(1)伐柯伐柯,其则不远:引自《诗经·豳风·伐柯》。伐柯,砍削斧柄。柯,斧柄。则,法则,这里指斧柄的式样。(2)睨:斜视。(3)违道:离道。违,离。(4)庸
:平常。(5)胡:何、怎么。慥慥(zao),忠厚诚实的样子。【译文】
孔子说:“道并不排斥人。如果有人实行道却排斥他人,那就不可以实行道了。”
“《诗经》说:„砍削斧柄,砍削斧柄,斧柄的式样就在眼前。‟握着斧柄砍削斧柄,应该说不会有什么差异,但如果你斜眼一看,还是会发现差异很大。所以,君子总是根据不同人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办法治理,只要他能改正错误实行道就行。”
“一个人做到忠恕,离道也就差不远了。什么叫忠恕呢?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给别人。”
“君子的道有四项,我孔丘连其中的一项也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儿子应该对父亲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臣民应该对君王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弟弟应该对哥哥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朋友应该先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平常的德行努力实践,平常的言谈尽量谨慎。德行的实践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勉励自己努力;言谈却不敢放肆而无所顾忌。说话符合自己的行为,行为符合自己说过的话,这样的君子怎么会不忠厚诚实呢?…”
【读解】
道不可须臾离的基本条件是道不远人。换言之,一条大道,欢迎所有的人行走,就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欢迎所有的人学习、实践,社会主义的金光大道欢迎所有的人走一样。
相反,如果只允许自己走,而把别人推得离道远远的,就像鲁迅笔下的假洋鬼子只准自己“革命”而不准别人(阿Q)“革命”,那自己也就不是真正的革命者了。
推行道的另一条基本原则是从实际出发,从不同人不同的具体情况出发,使道既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性,又能够适应不同个体的特殊性。这就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
既然如此,就不要对人求全责备,而应该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为他人着想,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给他人。因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要说人家,就是自己,不也还有很多应该做到的而没有能够做到吗?所以,要开展批评,也要开展自我批评。圣贤如孔子,不就从四大方面对自己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吗?那就更不要说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了,哪里没有这样或那样的毛病呢?说不定还深沉得很呢。
不过也不要紧,只要你做到忠恕,也就离道不远了。说到底,还是要“言顾行,行顾言”,凡事不走偏锋,不走极端,这就是“中庸”的原则,这就是中庸之道。
下一章(素位而行,安分守己)
素位而行,安分守己
【原文】
君子素其位(1)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2),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3)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4)下;在下位,不援(5)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6)人。
故君子居易(7)以俟命(8),小人行险以侥幸。子曰:“射(9)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10),反求诸其身。”(第14章)
【注释】
(1)素其位: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素,平素。现在的意思,这里作动词用。(2)夷:指东方的部族;狄:指西方的部族。泛指当时的少数民族。(3)无入:无论处于什么
情况下。入,处于。(4)陵:欺侮。(5)援:攀援,本指抓着东西往上爬,引申为投靠有势力的人往上爬。(6)尤:抱怨。(7)居易:居于平安的地位,也就是安居现状的意
思。易,平安。(8)俟(si)命:等待天命。(9)射:指射箭。(10)正(zheng)鹄(gu):正、鹄:均指箭靶子;画在布上的叫正,画在皮上的叫鹄。
【译文】
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
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做的事;处于贫贱的状况,就做贫贱人应做的事;处于边远地区,就做在边远地区应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应做的事。君子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是安然自得的。
处于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处于下位,不攀援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
所以,君子安居现状来等待天命,小人却铤而走险妄图获得非分的东西。孔子说:“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术不行。”
【读解】
素位而行近于《大学》里面所说的“知其所止”,换句话说,叫做安守本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安分守己。
这种安分守己是对现状的积极适应、处置,是什么角色,就做好什么事,如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先生所说:“自己是什么就做什么;是西瓜就做西瓜,是冬瓜就做冬瓜,是苹果就做苹果;冬瓜不必羡慕西瓜,西瓜也不必嫉妒苹果……”然后才能游刃有余,进一步积累、创造自己的价值,取得水到渠成的成功。
事实上,任何成功的追求、进取都是在对现状恰如其分的适应和处置后取得的。一个不能适应现状,在现实面前手足无措的人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回到我们在《大学》读解里面举过的例子,一位教授,因偶尔发现卖大饼的人很赚钱,一个月一两千,比自己给大学生上课还赚得多了许多,于是便放下课不上而去卖大饼。这样做值得吗?不值得,这就叫做不守本分,不“知其所止”,这个例子也许举得有点极端,但它却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在面对是否“下海”问题时的一个真实报道。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诸如此类的例子其实还可以举出许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这山望到那山高”,实质上是没有认识清楚自己,迷失了方向。
与“这山望到那山高”密切相关的另一种迷失是不满足自己的职位,总是奢望向上爬,奢望高升,总是怨天尤人,而不像圣人所说的那样“反求诸其身”。用耕云先生在其禅学讲话中的说法:这种人没有认识到“一部机器,大的轮轴固然重要,但如果少了一个小螺丝钉,就会出故障,就会由松散而解体。所以每个部门,每个环节,每个人的工作都很重要,也唯有人人都能构成需要,才能形成整体的健全。”其实,耕云先生在这里所说的道理,也正是毛泽东号召我们“向雷锋同志学习”,“做一颗革命的螺丝钉”的情神。只可惜很多人没有真正认识到这种精神的深刻内涵,不能“素其位而行”,安分守己,提高自己的修养,“居易以俟命”,而是心存妄想,只知道羡慕,甚至嫉妒别人,不惜采取一
切手段向上爬,“行险以侥幸”,结果是深深地陷入无休无止的勾心斗角和无尽的烦恼之中,迷失了本性。
凡有奢望,必生烦恼。
所以,不要去妄想什么,只问自己该做什么吧——这就是素位而行,安分守己。
下一章(行远自迩,登高自卑)
行远自迩,登高自卑
【原文】
君子之道,辟(1)如行远,必自迩(2);辟如登高,必自卑(3)。《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4)。”子曰:“父母其顺矣乎!”(第15章)
【注释】(1)辟:同“譬”。(2)迩:近。(3)卑:低处。(4)“妻子好合……”:引自《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妻与子。好合,和睦。鼓,弹奏。翕(xi),和顺,融洽
。耽,《诗经》原作“湛”,安乐。帑(nu),通“孥”,子孙。
【译文】
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诗经》说:“妻子儿女感情和睦,就像弹琴鼓瑟一样。兄弟关系融洽,和顺又快乐。使你的家庭美满,使你的妻儿幸福。”孔子赞叹说:“这样,父母也就称心如意了啊!”
【读解】
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都是“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的意思。
万事总宜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否则,“欲速则不达”,效果适得其反。
一切从自己做起,从自己身边切近的地方做起。要在天下实行中庸之道,首先得和顺自己的家庭。说到底,还是《大学》修、齐、治、平循序渐进的道理。
下一章(无所不在的道)
无所不在的道
【原文】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1),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2)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3)如此夫!”(第16章)
【注释】
(1)齐(zhai):通“斋”,斋戒。明,洁净。盛服:即盛装。(2)“神之格思……”:引自《诗经;大雅。抑》。格,来临。思,语气词。度,揣度。矧(Shen),况且
。射(yi),厌,指厌怠不敬。(3)掩:掩盖。
【译文】
孔子说:“鬼神的德行可真是大得很啊!看它也看不见,听它也听不到,但它却体现在万物之中使人无法离开它。天下的人都斋戒净心,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去祭祀它,无所不在啊!好像就在你的头上,好像就在你左右。《诗经》说:„神的降临,不可揣测,怎么能够怠慢不敬呢?‟从隐微到显著,真实的东西就是这样不可掩盖!”
【读解】
这一章借孔子对鬼神的论述说明道无所不在,道“不可须臾离。”
另一方面,也是照应第12章说明“君子之道费而隐”,广大而又精微。看它也看不见,听它也听不到是“隐”,是精微;但它却体现在万物之中使人无法离开它,是“费”,是广大。
作一个形象的比喻,道也好,鬼神也好,就像空气一样,看不见,听不到,但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任何人也离不开它。
既然如此,当然应该是人人皈依,就像对鬼神一样的虔诚礼拜了。
下一章(天生我材必有用)
天生我材必有用
【原文】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1),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2)而笃(3)焉。故栽者培之(4),倾者覆之(5)。《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6)故大德者必受命。”(第17章)
【注释】
(1)宗庙:古代天子、诸侯祭祀先王的地方。飨(xiang):一种祭祀形式,祭先王。之,代词,指舜。(2)材,资质,本性。(3)笃:厚,这里指厚待。(4)培:培育
。(5)覆:倾覆,摧败。(6)“嘉乐君子……”:引自《诗经·大雅·假乐》。嘉乐,即《诗经》之“假乐”,“假”通”嘉”,意为美善。宪宪,《诗经》作“显显”,显明
兴盛的样子。令,美好。申,重申。
【译文】
孔子说:“舜该是个最孝顺的人了吧?德行方面是圣人,地位上是尊贵的天子,财富拥有整个天下,宗庙里祭祀他,子子孙孙都保持他的功业。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地位,必定得到他应得的财富,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名声,必定得到他应得的长寿。所以,上天生养万物,必定根据它们的资质而厚待它们。能成材的得到培育,不能成材的就遭到淘汰。《诗经》说:„高尚优雅的君子,有光明美好的德行,让人民安居乐业,享受上天赐予的福禄。上天保佑他,任用他,给他以重大的使命。‟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会承受天命。”
【读解】
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你修身而提高德行,“居易以俟命”,总有一天会受命于天,担当起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到那时,名誉、地位、财富都已不在话下,应有的都会有。就像前苏联故事片《列宁在十月》里的主人公瓦西里说的:“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由此看来,儒学并不是绝对排斥功利,而只是反对那种急功近利,不安分守己的做法。换言之,儒学所强调的,是从内功练起,修养自身,提高自身的德行和才能,然后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地获得自己应该获得的一切。
这其实也正是中庸之道的精神——凡事不走偏锋,不走极端,而是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
第四篇:白雪公主原文及译文
Act 1 A Beautiful Princess Snow White: I am a princess.My skin is as white as snow.So I am called Snow White.(sadly)My mother is dead.So my stepmother is the Queen now.Queen:(to the mirror)Mirror, mirror, on the wall, Who is the most beautiful of all? Mirror: You are beautiful, my Queen.But Snow White is more beautiful.Queen:(shouting)What? Oh, I will kill her!Hunter, take Snow White into the forest and kill her!
(in the forest)Hunter: I can't kill you.Run away, Princess!(Snow White runs away.)Snow White: Oh, there is a small house.(She knocks on the door, but no one answers.)I'm so hungry and tired.I will go inside.Snow White:(looking around)There are seven small chairs.There are seven small beds, too.(yawning)Oh, I'm so sleepy.(She falls asleep on a small bed.)第一章 美丽的公主
有一位美丽的公主。
她的头发像乌木一样漆黑。她的嘴唇像血一样红润。她的皮肤像雪一样白皙。因此人们叫她白雪公主。
一天她的母亲得了重病,去世了。
白雪公主有了一位后母。
后母很漂亮,并很以自己的美貌为傲。她有一面魔镜。有一天她问魔镜: “镜子,镜子,墙上的镜子,谁是这世上最美丽的人?” . 镜子答道:
“您很美丽,我的王后。但白雪公主却更漂亮。”
王后憎恨起白雪公主来。她对一位猎人说:“把白雪公主给我杀了!” 猎人把白雪公主带到了森林里。但他下不了手去杀她。“快跑吧,公主!”他说。
白雪公主跑啊跑。
哦,可怜的公主!她在森林里迷路了。
这时她看到了一栋小房子,于是走了进去。里面有七把小小的椅子,桌子上有七个小小的杯子,屋里还有七张小小的床。
她累坏了,躺在一张小床上睡着了。
Act 2 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ves(The seven dwarves come home.)Dwarf 1: Who are you? Snow White: I'm Snow White.My stepmother, the Queen, wants to kill me.So I ran away from her.Dwarf 2: Oh, poor princess!Stay with us.(at the palace)Queen:(to the mirror)Mirror, mirror, on the wall, Who is the most beautiful of all? Mirror: Snow White is the most beautiful.She lives with the seven dwarves in the forest.Queen:(shouting)Oh, no!I will go there and kill her!(The Queen goes to the dwarves' house.)Queen:(dressed as an old woman)Look at these ribbons.Snow White: They are beautiful.Queen: I will tie this ribbon for you.(She ties the ribbon very tight.)Snow White:(falling to the floor)Oh, no!Help!Help!Queen: Ha-ha.She is dead!
(The dwarves come home.They cut the ribbon.)Dwarf 1: Be careful, Snow White!The old woman was the Queen.Snow White: Thank you.I will be careful.第2章 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
七个小矮人回到了家里。他们看到了白雪公主。“哦,一位姑娘正在这儿睡觉。她真美!”他们说。白雪公主睁开了眼睛。
她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小矮人们听。
“留下来和我们在一起吧,白雪公主!”小矮人们说。
一天,王后又问镜子:
“镜子,镜子,墙上的镜子,谁是这世上最美丽的人?” “白雪公主是最美丽的人。”镜子回答说。“什么?她已经死了!”王后大叫。
“不,她还活着。她和七个小矮人一起住在森林里。”镜子回答。
“我要杀掉白雪公主。”王后说。她打扮成一位老妇人的样子。然后她来到小矮人的家。
“看看这些丝带!想不想要一条?”她问白雪公主。“是的,我想要。它们真好看。”白雪公主说。
“我来把这条丝带给你系上。” 老妇人把丝带系得非常紧。白雪公主倒在了地上。“她现在已经死了。”于是王后便离开了。
那天晚上小矮人们回到了家。
他们发现了白雪公主,赶快把丝带剪断了。白雪公主睁开了眼。
Act 3 The Apple with Poison Queen: No way!Snow White is not dead.Last time I put a poisoned comb in her hair.But the dwarves took it out.This time I will make a poisoned apple.Then the dwarves can't help her.(The Queen puts poison on the red half of the apple.)
(The Queen goes to the dwarves' house.)Queen:(dressed as a farmer's wife)Sweet apples!Taste one.Snow White: I can't eat it.I must be very careful!Queen:(holding the poisoned apple)I will eat this green part first.And you can eat the red part.(eating the green part)Look, I'm OK!(Snow White eats the red part.And she falls to the floor.)Queen: Ha-ha!Now she is dead!
(The dwarves come home.)Dwarf 1:(crying)Oh, no!Open your eyes, Snow White.Dwarf 2:(crying)Snow White is dead!(The dwarves put Snow White in a glass box.Then they carry her into the forest.)第3章 有毒的苹果 “哦,我的天呐!白雪公主还没有死。” 王后生气极了。
她打扮成另一位老妇人的样子。
“这儿有漂亮的梳子!”她对白雪公主说。“我来为你梳梳头吧。”
老妇人把梳子插进白雪公主的头发里。但那梳子有毒!白雪公主倒在了地上。
那天晚上小矮人们回到了家。
他们发现白雪公主头发里有把梳子。他们把它取了下来。白雪公主睁开了眼。
“不可能!白雪公主还活着。”
王后恼羞成怒。这次她拿了一个苹果。苹果的一半是红色的,一半是绿色的。她在红的那半苹果上下了毒药。王后穿得像个农夫的老婆。“甜甜的苹果!尝一个吧。’农夫的老婆说。
“我不能吃它。我必须多加小心才成!”白雪公主说。
“看!我先来吃苹果。”农夫的老婆说。她吃掉了绿色的那半,并且安然无恙!于是白雪公主把红色的那半吃了下去,然后就倒在了地板上!
小矮人们回到了家。哦,不!白雪公主死了!他们痛哭起来。
他们把白雪公主放进了一个玻璃箱子。然后把她抬进森林里。
Act 4 At the Wedding
(The Prince sees Snow White in the glass box.He sees the dwarves, too.)Prince: Hello, Dwarves.I'm a prince.I want to take her with me.I love her.Dwarves: OK.Take her with you.Prince: Carry the glass box to the palace.Be careful.(But the Prince's man trips over a tree.The glass box falls.Then the piece of apple comes out of Snow White's mouth.)Snow White: Where am I? Who are you? Prince: I am a prince.I love you.Will you be my wife? Snow White: Yes, I will.(It is the Prince and Snow White's wedding day.)Queen:(to the mirror)Mirror, mirror, on the wall, Who is the most beautiful of all? Mirror: The Prince's bride is the most beautiful.Queen:(angrily)Who is the Prince's bride? I will go there.(at the wedding)Queen:(surprised)No way!The Prince's bride is Snow White.She is alive.Oh, what shall I do? I did bad things to her.The Prince will not forgive me.(running away)Oh, no, no, no!
第4章 婚礼
一天,一位王子骑马进入了森林。他看见了玻璃箱中的白雪公主,也看见了玻璃箱周围的小矮人。王子对小矮人们说:
“我是一位王子。她长得美极了。我想把她带在身边。我爱她。” “那好吧。你把她带走吧。”小矮人们说。
王子的手下们抬着玻璃箱。但其中一人被树绊了一下。
玻璃箱摔了来。结果那块苹果从白雪公主的嘴里掉了出来!“我在哪儿?你又是谁?”白雪公主问。“我是一位王子,”王子说,“我爱你。你愿意成为我的妻子吗?”
到了王子与白雪公主结婚这天。王后问镜子:
“镜子,镜子,墙上的镜子,谁是这世上最美丽的人?” “王子的新娘是最美丽的人。”镜子回答。
王后勃然大怒。
“谁是王子的新娘?”她大叫。她来到了婚礼现场。
在那儿她竟然看到了白雪公主!她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
“我曾对白雪公主做过那么多坏事。王子一定不会原谅我的。”她说。她感到惶恐不安,便逃走了。此后再没有人见过她。
第五篇:中庸原文及译文
《中庸》原文及译文
《中庸》原文及译文
中和是天下的基础(第一章)
【原文】天命之谓(1),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顷刻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惧怕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6)中和,天职位地方焉,万物育焉。(第1章)
【正文】(1)天命:天赋。朱熹解释说:“天以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践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秘密色彩。(2)率:遵照本,率,遵照,凭据,(3)莫:正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义。见(xian):显现,明确。乎:于,正在这里有相比的意味。(4)中(zhong):相符。(5)节:节度法式。(6)致,达到。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喊做“”,顺着本行事喊做“道”,凭据“道”的准绳修养喊做“教”。
“道”是不可以顷刻离开的,假如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质量崇高的人正在没有人瞧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正在没有人闻声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荫蔽的地方越是明确,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明显。所以,质量崇高的人正在一人独处的时分也是谨慎的。喜怒哀乐没有体现出来的时分,喊做“中”;体现出来卖前相符节度,喊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和”,是大众遵照的准绳,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正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读解】这是《中庸》的第一章,从道不可顷刻离开引进话题,夸张正在《大学》里面也论述过的“慎其独”标题,请求人们加强盲目,真心至心肠顺着天赋的本行事,按道的准绳 修养自己。
解决了上述思想标题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进进全篇的主题。
作为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对“中庸”有种种百般的理解。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进,对“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凭据本章的意义,正在一个别还没有体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安静淡然的,所以喊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制止的,它们一定要体现出来。体现出来而相符常理,有节度,这就喊做“和”。二者,这即是“中和”。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众平心静气,社会序次井然,天下也就稳定无事了。
本章具有全篇总纲的质,以下十章(2-11)都环抱本章内容而展开。
《中庸》本来也是《礼记》中 的一篇,一般觉得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据《史记?孔于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喊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喊孔伋,字子思。孔子走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瞧成是一派。从师承关系来瞧,子思学于孔子的自得之一曾子,孟子又学于子思;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瞧点来瞧,也大要上是相反的。所以有“思孟学派”的说法。后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变动,大抵写定于秦一致全国后不久。所以名篇方式已下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核心内容为题了。
早正在西汉时代就有特地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卖前各代都相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尽。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正在一同,使它成为“四书”之一,成为后代念书人求取功名的路径。
朱熹觉得《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章句?序》)并且正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夸张《中庸》是“孔门教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卷之则退躲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擅长阅读的人只需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程颐的说法或许有些过头,但《中庸》实在是内容富余,不但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品德标难,并且还以此为基础谈论了一系列的标题,触及到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所以,《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看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这也尽不是偶然的。下一章(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原文】
仲尼曰(1):“君于中庸(2),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3),小人而无忌惮(4)也。„(第2章)
【正文】(1)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2)中庸:即中和。庸,“常”的意义。(3)小人之中庸也:应为“小人之反中庸也”。(4)忌惮:忌惮和恐惧。
【译文】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反中庸。君于之所以中庸,是由于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敷;小人之所以违反中庸,是由于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读解】孔子的学生子贡已经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贤一些?”孔子回应说:“子张过火;子夏不敷。”子贡问:“那么是子张贤一些吗?
”孔子说:“过火与不敷是一样的。”(《论语?守旧》)
这一段话是
对“君子而时中”的生动阐明。也就是说,过火与不敷貌似差别,其本质却都是一样的,都不相符中庸的请求。中庸的请求是恰如其分,如宋玉笔下的大美人店主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登徒子好色赋》)
所以,中庸就是恰如其分。下一章(最高的品德准则)
【原文】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1)!”(第3章)【正文】①鲜:少,未几。
【译文】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品德了吧!大众短缺它已经很久了!”
【读解】正由于它是最高的品德,最高的品德准则,所以,很少有人可以真正施行它。这正如我们请求“大雄无私”,很少有人能做到,提出“国家、集体、个别利益三兼顾”,就相比超卓做到了。请求“跑步进进主义”难以做到,提出“社会主义低级阶段”,完成“小康”,这就相比超卓做到了。
这样说来,中庸之道是不是也只能作为一种理想的品德规范而加以提倡呢?
下一章(谁能食而知其味)
【原文】子曰:“道(1)之不可也,我知之矣,知者(2)过之,愚者不敷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3)不敷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第4章)
【正文】(1)道:即中庸之道。(2)知者:即智者,与愚者尽对,指聪慧轶群的人。知,同“智”,(3)不肖者:与贤者尽对,指不贤的人。
【译文】孔子说:“中庸之道不克施行的缘由,我晓得了:聪慧的人自命出色,熟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敷,不克理解它。中庸之道不克弘扬的缘由,我晓得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火:不贤的人基础做不到。就像人们天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可以真正品尝味道。” 【读解】还是过与不敷的标题。正由于要么太过,要么不敷,所以,总是不克做得恰如其分。而不管是过还是不敷,不管是智还是愚,或者说,不管是贤还是不肖,都是由于短缺对“道”的盲目,正如人们天天都正在吃吃喝喝,但却很少有人真正品尝一样,人们固然也正在凭据一定的品德规范行事,但由于盲目不高,正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做得过了头就是做得不敷,难以达到“中和”的恰如其分。所以,进步盲目是推行中庸之道至关重要的一环。下一章(隐恶扬善,执两用中)
【原文】子日:“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1),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2)!”(第6章)【正文】(1)迩言,高妙的话。迩
,近。(2)其斯以为舜乎,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其,语气词,表示臆测。斯,这。“舜”字的本义是仁
义盛明,所以孔子有此叹息。
【译文】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大聪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标题,又擅长分析别人高妙话语里的含义。隐家的坏处,胀吹人家的好处。过与不敷两真个意见他都控制,接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
【读解】隐恶扬善,执两用中。
既是不恰恰不倚、无过无不敷的中庸之道,又是出色的领导艺术。
要真正做到,卖然得有非一致般的大聪慧。
困难之一正在于,要做到执两用中,不但要有对付中庸之道的盲目熟悉,并且得有富余的经验和过人的识见。
困难之二正在于,要做到隐恶扬善,更得有博大的襟怀和宽容的心胸。对付一般人来说,不隐你的善扬你的恶就算是谢天谢地了,岂敢奢瞧他隐你的恶而扬你的善!
如此瞧来,仅有大聪慧都还不一定做得到隐恶扬善,还得有大仁义才行啊。
大智大仁的舜帝究竟只要一个,不然的话,孔圣人又怎样会叹息又叹息呢?
下一章(聪慧反被聪慧误)【原文】子日:“人皆日:‘予(1)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阶之中(2),而莫之知辟也(3)。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克期月(4)守也。”(第7章)
【正文】(1)予:我。(2)罟(gu):捕兽的网。擭(huo):装有机关的捕兽的木笼。(3)辟(bi):同“避”。(4)期月:一整月。【译文】孔子说:“人人都说本人聪慧,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阶中走却不知躲避。人人都说本人聪慧,可是挑选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光 也不克保持。”
【读解】聪慧反被聪慧误。
自以为聪慧失好走极端,走恰恰锋,不知适可而止,分歧中庸之道,所以往往自取灭亡而本人却还不晓得。
另一方面,固然晓得适可而止的好处,晓得挑选中庸之道作为立身处世准绳的意义。但好胜心难以满足,欲壑难填,结果是越走越远,不知不觉间又放弃了适可而止的初志,违反了中庸之道。就像孔子所惋惜的那样,连一个月都不克保持住。
打赌也好,炒股票也好,贪污受贿也好,这类景象不都是多见的吗?
下一章(牢牢捉住不要放弃)
【原文】子日:“回(1)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牢记(2)而弗失之矣。”(第8章)
【正文】(1)回:指孔子的学生颜回。(2)拳拳牢记:牢牢地放正在心上。拳拳,牢握但不舍的样子,引申为诚恳。服,著,安排。膺,胸口。
【译文】孔子说:“颜回就是这样
一个别,他挑选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处,就牢牢地把它放正在心上,再也不让它失走。” 【读解】这是针对前一章所说的那些不克保持中庸之道 的人而言的。
作为孔门的门生,颜回经常被老师推选为大众学习的楷模,正在中庸之道方面也不例外。
一旦认定,就坚定不移地保持下走。
这是颜回的作为,也是孔圣人“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的风采。
下一章(白刃可蹈,中庸罕见)
【原文】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1),爵禄可辞也(2),白刃可蹈(3)也,中庸不可能也。”(第9章)
【正文】(1)均:即平,指治理。(2)爵,爵值,禄:官吏的薪俸。辞:放弃。(3)蹈:踏。
【译文】孔子说:“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官爵傣禄可以放弃,雪白的刀 刃可以蹂躏而过,中庸却不超卓做到。”
【读解】孔子对中庸之道持高扬和保卫态度。现实上,一般人对中庸的理解往往过于浅薄,瞧得相比超卓。孔子正是针对这种情况有感而发,所以把它推到了比出生进逝世,治国平天下还难的境地。其手法还是正在于惹起人们对中庸之道的高度重看。下一章(什么是真正的强)
【原文】子路问强(1)。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2)宽柔以教,不报无道(3),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4)。衽金革(5),逝世而不厌(6),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7),强哉矫(8)!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稳定塞焉(9),强哉矫!国无道,一成稳定,强哉矫!”(第10章)
【正文】(1)子路:名仲由,孔子的学生。(2)抑:挑选连词,意为“还是”。而:代词,你。与:疑问语气词。(3)报:抨击。(4)居:处。(5)衽:卧席,此处用为动词。金:指铁制的兵器。革:指皮革制成的甲盾。(6)逝世而不厌:中途而废的意义。(7)和而不流:情温顺又不随波逐流。(8)矫:刚强的样子。(9)稳定塞:不改变志向。【译文】子路问什么是强。孔子说:“南方的强呢?北方的强呢?还是你觉得的强呢?用宽容热和的精神走教育人,人家对我蛮横无礼也不抨击,这是南方的强,质量崇高的人具有这种强。用兵器甲盾卖枕席,中途而废,这是北方的强,勇武好斗的人就具有这种强。所以,质量崇高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啊!维持中立而不恰恰不倚,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清平常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强啊!国家黑暗时保持守,宁逝世稳定,这才是真强啊!”
【读解】子路情莽撞,勇武好斗,所以孔子教导他:有膂力的强,有精神气力的强,但真正的 强不是膂力的强,而是精神气力的强。精神气力的强体现为和而不流,柔中有刚;体现为中庸之道;体现为保持本人的信心不动摇,宁逝世不改变志向和守。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
夺志也。”(《论语?子罕》这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强。
“砍头没关系,只需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这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强。
说起来,还是崇高的英豪主义,献身的理想主义。
不过,回到《中庸》本章来,孔子正在这里所夸张的,还是“中立而不倚”的中庸之道,儒学中最为高妙的道行。下一章(正道直行,台甫鼎鼎也不懊悔)
【原文】子曰:“素隐行怪(1),后代有述焉(2),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中途而废,吾弗能已矣(3)。君子依乎中庸,豹隐不见知而不悔(4),唯圣者能之。”(第11章)
【正文】(1)素:据《汉书》,应为“索”。隐:隐僻。怪:怪异。(2)述:记述。(3)已:止,中止。(4)见知:被知。见,被。【译文】孔子说:“寻觅隐僻的歪歪原理,做些怪诞的事情来沽名钓誉,后代或许会有人来记述他,为他立传,但我是尽不会这样做的。有些质量不错的人凭据中庸之道走做,但是中途而废,不克保持下走,而我是尽不会中止的。真正的君子遵照中庸之道,即使终身台甫鼎鼎不被人晓得也不懊悔,这只要圣人才华做得到。”
【读解】钻牛角尖,行为怪诞,这些出风头、走极端沽名钓誉的搞法基础分歧中庸之道的规范,自然是圣人所不齿的。
找到正确的门路,走到一半又中止了下来,这也是圣人所不欣赏的。
唯有正道直行,一条大路走到底,这才是圣人所赞美并身膂力行的。
所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这是圣人所赞美的精神。
“鞠躬尽瘁,中途而废。”(诸葛亮)这也是圣人所赞美的精神。
以上几章从各个方面引述孔子的行动重双申说第一章所提出的“中和”(中庸)这一观点,弘扬中庸之道,是全篇的第一大部分。下一章(君子之道费而隐)
【原文】君子之道费而隐(1)。匹俦(2)之愚,可以与知焉(3),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匹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克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4)。《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5)。”言其上下察也(6)。君子之道,造端乎匹俦(7),及其至也,察乎天地。(第12章)
【正文】(1)费:广大。隐:精微。(2)匹俦:匹夫匹妇,指普通
男女。(3)与:动词,参与。(4)破:分开。(5)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引自《诗经?大方?旱麓》。鸢,老鹰。戾,到达。(6)察:昭著,明确。(7)造端:开端。【译文】君子的道广大而又精微。普通男女固然愚蠢,也可以晓得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妙境界,即即是圣人也有弄不明确的地方,普通男女固然不贤明,也可以施行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妙境界,即即是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地面如此之大,但人们仍有不满足的地方。所以,君子说到“大”,就大得连整个天下都载不下;君子说到“小”,就小得连一点儿也分不开。《诗经》说:“鸢鸟飞向天空,鱼儿腾跃深水。”这是说上下明确。君子的道,开端于普通男女,但它的最高妙境界却昭著于整个天地。
【读解】这一章另起炉灶,回到第一章“道也者,不可顷刻离也,可离非道也”进行分析,以下八章(13一20)都是环抱这一核心而展开的。
正由于道不可顷刻离开,所以,道就该卖有普遍的可顺应,该卖“放之四海而皆准”,连匹夫匹妇,普通男女都可以晓得,可以学习,也可以实践。
不过,晓得是一回事,一般地实践是一回事,要进进其高妙境界又是另一回事了。所以,道又务必有精微玄妙的一方面,供品德高,修养深的学者进行进修,进行创造的实践。
如此两方面的质联合起来,使道既广大又精微,既有普及又有进步,既下里巴人又阳春白雪,说到底,是一个开放的、兼容的、可发展的体系。
道是如此,世界上的很多事情也都是如此。说到唱歌,卡拉0K谁都可以来上几句,但要唱出歌星级程度可就是另一回事了。
说用电脑打字,坐下来一两个小时,一个完整的外行也可以打出一串字来,可要成为电脑专家就是另一回事了。说到下棋,晓得下棋规则,棋瘾大得不可思议的人满街都是,可要成为一名真正的棋手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诸如此类,不可胜数。凡事都有一知半解与精通的区别,匹夫匹妇与“圣人”的分别也就正在这里。下一章(道不远人,远人非道)
【原文】子日:“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1)’执柯以伐柯,睨(2)而看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违道不远(3),施诸己而不肯,亦勿施于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4)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敷,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5)?”(第13章)
【正文】(1)伐柯伐柯,其则不远:引自《诗经?豳风?伐柯》。伐柯,砍削斧柄。柯,斧柄。则,准则,这里指斧柄的式样。(2)睨:斜看。(3)违道:离道。违,离。(4)庸:平
常。(5)胡:何、怎样。慥慥(zao),忠厚老实的样子。
【译文】孔子说:“道并不排挤人。假如有人施行道却排挤别人,那就不可以施行道了。”
“《诗经》说:‘砍削斧柄,砍削斧柄,斧柄的式样就正在长远。’握着斧柄砍削斧柄,该卖说不会有什么差别,但假如你斜眼一瞧,还是会发觉差别很大。所以,君子总是凭据差别人的情况接纳差别的要领治理,只需他能改正过失施行道就行。”
“一个别做到忠恕,离道也就差不远了。什么喊忠恕呢?本人不肯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给别人。”
“君子的道有四项,我孔丘连其中的一项也没有可以做到:作为一个儿子该卖对父亲做到的,我没有可以做到;作为一个臣民该卖对君王做到的,我没有可以做到;作为一个弟弟该卖对哥哥做到的,我没有可以做到;作为一个朋友该卖先做到的,我没有可以做到。平常的品德勤奋实践,平常的言谈尽量谨慎。品德的实践有不敷的地方,不敢不勉励本人勤奋;言谈却不敢放纵而肆无忌惮。说话相符本人的行为,行为相符本人说过的话,这样的君子怎样会不忠厚老实呢?„” 【读解】道不可顷刻离的基本条件是道不远人。换言之,一条大道,欢迎一切的人行走,就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欢迎一切的人学习、实践,社会主义的金光大道欢迎一切的人走一样。相反,假如只答应本人走,而把别人推得离道远远的,就像鲁迅笔下的假洋鬼子只准本人“”而禁尽别人(阿Q)“”,那本人也就不是真正的者了。
推行道的另一条基本准绳是从实践起程,从差别人差别的具体情况起程,使道既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又可以顺应差别个别的非凡。这就是普遍与非凡相联合。
既然如此,就不要对人指责指责,而该卖设身处地,将心比心肠为别人着想,本人不肯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给别人。由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要说人家,就是本人,不也还有很多该卖做到的而没有可以做到吗?所以,要开展批评,也要开展自我批评。圣贤如孔子,不就从四大方面对本人进行了严重的批评吗?那就更不要说我们这些伧夫俗人了,哪里没有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呢?说不定还深沉得很呢。
不过也没关系,只需你做到忠恕,也就离道不远了。
说到底,还是要“言顾行,行顾言”,凡事不走恰恰锋,不走极端,这就是“中庸”的准绳,这就是中庸之道。下一章(素位而行,循分守己)
【原文】君子素其位(1)而行,不肯乎其外。
素崇高,行乎崇高;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2),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进(3)而不 自得焉。
正在上位,不陵(4)下;正在下位,不援(5)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6)人。
故君子居易(7)以俟命(8),小人行险以侥幸。子曰:“射(9)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10),反求诸其身。”(第14章)
【正文】(1)素其位:安于如今所处的职位地方。素,平素。如今的意义,这里作动词用。(2)夷:指东方的部族;狄:指西方的部族。泛指卖时的少数民族。(3)无进:不管处于什么情况下。进,处于。(4)陵:欺负。(5)援:攀援,本指抓着东西往上爬,引申为投靠有权利的人往上爬。(6)尤:抱怨。(7)居易:居于安定的职位地方,也就是安居现状的意义。易,安定。(8)俟(si)命:守候天命。(9)射:指射箭。(10)正(zheng)鹄(gu):正、鹄:均指箭靶子;画正在布上的喊正,画正在皮上的喊鹄。
【译文】君子安于如今所处的职位地方走做应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
处于崇高的职位地方,就做崇高人应做的事;处于贫贱的情况,就做贫贱人应做的事;处于边远地区,就做正在边远地区应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正在患难之中应做的事。君子不管处于什么情况下都是温顺自得的。
处于上位,不欺负正在下位的人;处于下位,不攀援正在上位的人。端正本人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
所以,君子安居现状来守候天命,小人却铤而走险梦想获得非分的东西。孔子说:“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本人箭术不可。”
【读解】素位而行近于《大学》里面所说的“知其所止”,换句话说,喊做安守天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循分守己。
这种循分守己是对现状的积极顺应、处置,是什么角色,就做好什么事,如台湾着名漫画家蔡志忠教师所说:“本人是什么就做什么;是西瓜就做西瓜,是冬瓜就做冬瓜,是苹果就做苹果;冬瓜不消羡慕西瓜,西瓜也不消嫉妒苹果„„”然后才华熟能生巧,进一步积累、创造本人的价值,获得瓜熟蒂落的成功。
现实上,任何成功的追求、进取都是正在对现状恰如其分的顺应和处置后获得的。一个不克顺
应现状,正在现实长远不知所措的人是很难获得成功的。回到我们正在《大学》读解里面举过的例子,一位教授,因偶然发觉卖大饼的人很赚钱,一个月一两千,比本人给大学生上课还赚得多了很多,于是便放下课不上而走卖大饼。
这样做值得吗?不值得,这就喊做不守天职,不“知其所止”,这个例子或许举得有点极端,但它却是卖 代中国学问分子正在面对能否“下海”标题时的一个实在报道。正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诸如此类的例子实在还可以举出很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这山瞧到那山高”,本质上是没有熟识明确本人,丢失了偏向。
与“这山瞧到那山高”密切相关的另一种丢失是不满足本人的职位,总是奢瞧向上爬,奢瞧高升,总是任劳任怨,而不像圣人所说的那样“反求诸其身”。用耕云教师正在其禅学讲话中的说法:这种人没有熟识到“一部机器,大的轮轴固然重要,但假如少了一个小螺丝钉,就会出阻碍,就会由涣散而解体。所以每个部分,每个环节,每个别的劳动都很重要,也唯有人人都能组成需求,才华组玉成体的健全。”实在,耕云教师正在这里所说的原理,也正是号召我们“向雷锋同道学习”,“做一颗的螺丝钉”的情神。只惋惜很多人没有真正熟识到这种精神的深进内涵,不克“素其位而行”,循分守己,进步本人的修养,“居易以俟命”,而是心存妄想,只晓得羡慕,以致嫉妒别人,不吝接纳一切手法向上爬,“行险以侥幸”,结果是深深地陷进无休无止的勾心斗角和无尽的烦恼之中,丢失了本。
凡有奢瞧,必生烦恼。
所以,不要走妄想什么,只问本人该做什么吧——这就是素位而行,循分守己。
下一章(行远自迩,登高自大)
【原文】君子之道,辟(1)如行远,必自迩(2);辟如登高,必自大(3)。《诗》曰:“妻子好合,如胀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4)。”子曰:“怙恃其顺矣乎!”(第15章)【正文】(1)辟:同“譬”。(2)迩:近。(3)卑:低处。(4)“妻子好合„„”:引自《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妻与子。好合,和睦。胀,弹奏。翕(xi),和顺。耽,《诗经》原作“湛”,安乐。帑(nu),通“孥”,子孙。
【译文】君子施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一定要从近处开端;就像登高山一样,一定要从低处起步。《诗经》说:“妻子后代感情和睦,就像奏琴胀瑟一样。兄弟关系,和顺又快乐。使你的家庭美满,使你的妻儿侥幸。”孔子赞叹说:“这样,怙恃也就顺心如意了啊!
”
【读解】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都是“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大”的意义。
万事总宜循规蹈矩,不可之过急。不然,“欲速则不达”,效果事与愿违。
一切从本人做起,从本人身边切近的地方做起。要正在天下施行中庸之道,首先得和顺本人的家庭。说到底,还是《大学》修、齐、治、平循规蹈矩的原理。下一章(无所不正在的道)【原文】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看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1),以承祭奠。洋洋乎!如正在其上,如正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2)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3)如此夫!”(第16章)【正文】
(1)齐(zhai):通“斋”,斋戒。明,洁净。盛服:即艳服。(2)“神之格思„„”:引自《诗经;大方。抑》。格,来临。思,语气词。度,推断。矧(Shen),况且。射(yi),厌,指厌怠不敬。(3)掩:覆盖。
【译文】孔子说:“鬼神的品德可真是大得很啊!瞧它也瞧不见,听它也听不到,但它却表如今万物之中使人无法离开它。天下的人都斋戒净心,穿着严厉划一的打扮走祭奠它,无所不正在啊!似乎就正在你的头上,似乎就正在你左右。《诗经》说:‘神的降临,不可臆测,怎样可以怠慢不敬呢?’从隐微到明显,实在的东西就是这样不可覆盖!”
【读解】这一章借孔子对鬼神的论述阐明道无所不正在,道“不可顷刻离。”
另一方面,也是呼应第12章阐明“君子之道费而隐”,广大而又精微。瞧它也瞧不见,听它也听不到是“隐”,是精微;但它却表如今万物之中使人无法离开它,是“费”,是广大。
作一个抽象的比喻,道也好,鬼神也好,就像空气一样,瞧不见,听不到,但却无处不正在,无时不正在,任何人也离不开它。
既然如此,卖然该卖是人人皈依,就像对鬼神一样的虔诚星期了。下一章(天生我材必有用)
【原文】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宽裕四海之内。宗庙飨之(1),子孙保之。故盛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2)而笃(3)焉。故栽者培之(4),倾者覆之(5)。《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恼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6)故盛德者必授命。”(第17章)【正文】(1)宗庙:古代天子、诸侯祭奠先王的地方。飨(xiang):一种祭奠方
式,祭先王。之,代词,指舜。(2)材,天分,本。(3)笃:厚,这里指厚待。(4)培:培养。(5)覆:倾覆,摧败。(6)“嘉乐君子„„”:引自《诗经?大方?假乐》。嘉乐,即《诗经》之“假乐”,“假”通”嘉”,意为美善。宪宪,《诗经》作“显显”,鲜明兴盛的样子。令,美好。申,重申。
【译文】孔子说:“舜该是个最孝敬的人了吧?品德方面是圣人,职位地方上是尊贵的天子,财产具有整个天下,宗庙里祭奠他,子子孙孙都维持他的功业。所以,有盛德的人一定得到他应得的职位地方,一定得到他应得的财产,一定得到他应得的名看,一定得到他应得的长命。所以,上天生养万物,一定凭据它们的天分而厚待它们。能成材的得到培养,不克成材的就遭到淘汰。《诗经》说:‘崇大作雅的君子,有光明美好的品德,让人民立足立命,享用上天赐予的福禄。上天保佑他,任用他,给他以严重的任务。’所以,有盛德的人一定会承受天命。” 【读解】天生我材必有用。
只需你修身而进步品德,“居易以俟命”,总有一天会授命于天,承担起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到那时,名看、职位地方、财产都已不正在话下,应有的都市有。就像前苏联故事片《列宁》里的主人雄瓦西里说的:“面包会有的,一切都市有的。”
由此瞧来,儒学并不是尽对排挤功利,而只是 那种急功近利,不循分守己的做法。换言之,儒学所夸张的,是从内功练起,修养自己,进步自己的品德和才华,然后顺其自然,瓜熟蒂落地获得本人该获得的一切。
这实在也正是中庸之道的精神——凡事不走恰恰锋,不走极端,而是循规蹈矩,一步一个脚印走下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