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诗句(汇编)

时间:2022-03-31 03:30: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诗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诗句》。

第一篇: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诗句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诗句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诗句了吧,诗句具有语言高度凝练、篇幅短小精悍的'特点。你知道什么样的诗句才能称之为经典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诗句,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诗句1

1、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生查子元夕》

2、玉台金盏对炎光,全似去年香。朱翌《朝中措》

3、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张耒《端午》

4、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

5、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6、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殷尧藩《同州端午》

7、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苏轼《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8、有意庄严端午,不应忘却重阳。菖蒲九叶,金英满把,同泛瑶觞。朱翌《朝中措》

9、梅夏暗丝雨,春秋扇浪风。香芦结黍趁天中。五日凄凉千古、与谁同?万俟咏《南歌子》

10、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殷尧潘《端午日》

11、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许文通《端阳采撷》

12、梅夏暗丝雨,春秋扇浪风。香芦结黍趁天中。五日凄凉千古、与谁同?万俟咏《南歌子端午》

13、稽古堂前,恰见四番端午又来江上,听鸣鼍急鼓。棹歌才发,漠漠一川烟雨。郭应祥《传言玉女》

14、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杨无咎《齐天乐端午》

15、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苏轼《六幺令》

16、朱颜老去,清风好在,未减佳辰欢聚。趣腊酒深斟,菖蒲细糁,围坐从儿女。还同子美,江村长夏,闲对燕飞鸥舞。晁补之《永遇乐端午》

17、幽欢一梦成炊黍,知绿暗,汀菰几度。竹西歌断芳尘去,宽尽经年臂缕。梅黄后,林梢更雨。小池面,啼红怨暮。当时明月重生处,楼上宫眉在否?吴文英《杏花天重午》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诗句2

1、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赵蕃《端午三首》

2、菖蒲酒美清尊共。——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3、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窦叔向《端午日恩赐百索》

4、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边贡《午日观竞渡》

5、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苏轼《浣溪沙·端午》

6、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赵蕃《端午三首》

7、碧艾香蒲处处忙。——舒頔《小重山·端午》

8、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苏轼《浣溪沙·端午》

9、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文天祥《端午即事》

10、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舒頔《小重山·端午》

11、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吴文英《澡兰香·林钟羽淮安重午》

12、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13、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李隆基《端午》

14、细缠五色臂丝长。——舒頔《小重山·端午》

15、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范成大《鹧鸪天》

16、重午佳辰独掩门。——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17、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殷尧藩《端午日》

18、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19、空惆怅,谁复吊沅湘。——舒頔《小重山·端午》

20、正是浴兰时节动。——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21、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贝琼《已酉端午》

22、五色新丝缠角粽。——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23、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杜甫《端午日赐衣》

24、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储光羲《大酺得长字韵时任安宜尉》

25、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26、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褚朝阳《五丝》

27、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28、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殷尧藩《同州端午》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诗句3

1、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舒頔《小重山端午》

2、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着词声。《正月十五夜》

3、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宋祁《屈原祠》

4、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窦叔向《端午日恩赐百索》

5、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6、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吴文英《澡兰香淮安重午》

7、文字间金钗,消尽晚天微暑。无雨。无雨。不比寻常端午。陈三聘《如梦令》

8、重午佳辰独掩门。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空向梁间觅宿痕。李之仪《南乡子》

9、画船纵横湖水滨,彩丝角黍斗时新。年年此日人皆醉,能吊醒魂有几人?胡仲弓《端午》

10、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浣溪沙》

11、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刘禹锡《竞渡曲》

12、鱼腹魂销,龙舟叫彻,不了湖亭张戏。满庭芳芷。正艾日高高,葛风细细。刘辰翁《齐天乐》

13、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在,只留《离骚》在世间。张耒《和端午》

14、石榴一树浸溪红。零落小桥东。五日凄凉心事,山雨打船篷。谙世味,楚人弓。莫忡忡。姜夔《诉衷情》

15、肩舆任所适,遇胜辄留连。焚香引幽步,酌茗开静筵。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16、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欧阳修《鱼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17、谁念词客风流,菖蒲桃柳,忆闺门铺设。嚼徵含商陶雅兴,争似年时娱悦。青杏园林,一樽煮酒,当为浇凄切。南薰应解,把君愁袂吹裂。张榘《念奴娇》

第二篇: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

刘店小学知识讲座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

一、引语

同学们,这个星期天是个什么节日?——端午节。端午节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在我们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端午节现已为国家法定为节假日,有一天假期,让人们庆祝节日。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由来

端午节的是怎么来的?有很多种说法。但纪念屈原的说法,影响是最广最深的。屈原与端午节有什么关系?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同学们熟悉吗?了解的小朋友举举手。

战国时代,国家很混乱。有(秦、楚、齐、燕、赵、韩、魏)七个诸侯国,号称“战车七雄”。为争城夺地,互相杀伐,连年混战。那时,屈原是楚国的大诗人,他见百姓受到战争灾难,十分痛心。他立志报国为民,爱护百姓。

屈原一直为国家的大事而担心,因为眼看着国家急难而无法拯救他的国家、无法实现他的理想,每天都是愁眉苦脸的,他常常一个人在江边徘徊叹息。

最后,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他来到了汩罗江边,解下衣服,抱着江边的石头,用带子紧紧缚在自

己身上,奋力向江心一跳。以死来唤醒国家,激励百姓。这天是五月五日。

人民知道后很悲痛,都赶到江边,在江里打捞尸体,可是一直找不到。为了不让水中的鱼虾把屈大夫的身体吃掉,他们就在江上划龙舟、敲锣打鼓,希望能将鱼虾赶跑;还有人拿出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了;一位老医师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赛龙舟、包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这些习俗一直沿用到今天,下面我们来了解今天人们是怎样过端午盛会的。

三、习俗

[一] 吃粽子

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我们浙江嘉兴粽子最为有名。有时我想,每年端午节我都吃粽子,而且花样还越来越多,但是却总觉得没有了小时候剥开粽叶的那种欣喜的感觉了。可能自己没有动手包粽子呢?这样吃起来少了点气氛?!让我们简单了解一下包粽子的制作过程吧。

1.先得准备材料:粽叶、糯米、干板栗、绿豆、五花肉、熟蛋黄、枣等等。材料就要这么精心准备。

粽叶也要提前一天晚上煮一下,然后洗干净。

糯米要提前3-4小时洗浸泡。

2.包粽子的方法和技巧:

如果棕叶很小,就拿两张叠在一起使得足够宽,先放一层糯米,然后一层绿豆、咸肉、板栗,再盖上绿豆、糯米。

3.最后用结实的线绳捆绑好。

[二]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现在全国各地都能见到赛龙舟活动。瑞安:2009年5月31日,江南水乡瑞安市的龙舟在雨中竞渡。当天是端午节,浙江瑞安民间划龙舟活动达到高潮,500多支龙舟队在雨中竞渡。

[三] 戴香包

早期香包内放的是蚌粉、驱邪符咒、铜钱或是驱虫的雄黄粉。现在慢慢发展为装着特殊香气的香粉,清香四溢,而且各式各样,玲珑可爱,是很好的装饰品。所以,可爱的香包一直是小朋友过端午时最期待的礼物。

[四]喝雄黄酒

因端午节后各种虫类,开始活跃起来,瘟疫渐多,雄黄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也是因白蛇传的故事,白蛇喝了雄黄酒之后,差点现出蛇形,所以民众仿效,希望能够去邪。有的小孩子不敢喝酒,父母就会以雄黄酒在他们额上画一个“王”字,以使百毒不侵。现在我们知道了雄黄酒有毒性,一般都不喝,改为擦抹或喷洒。

像这样的避邪祛毒的习俗还有很多。

◆悬艾叶、菖蒲

艾叶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菖蒲叶片也含有挥发芳香油,是提神、杀虫灭菌的药物。

在端午节,人们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挂于厅堂中。

◆挂钟馗像

在江淮地区(江苏省、安徽省),家家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这里面有个小故事:

讲唐明皇李隆基刚当皇帝时生一场大病,梦见二个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裆裤,光着脚,偷杨贵妃的香囊和明皇的玉笛子。绕着宝殿在跑。大鬼则穿蓝色袍子戴着帽子,也是光着脚。他在追,捉住小鬼,挖悼他的眼睛,放在嘴里一口吞下。皇上问大鬼:“你是什么人?” 大鬼奏道:“臣叫钟馗,就是谦我长得难看不让当状元的那个钟馗,所以我改为为陛下除妖除魔。”皇上醒后,病全好了,于是下命令画工照梦中所见情景,画钟馗捉鬼的图像,通告天下在端午节时,一律张贴,用以驱赶妖魔鬼怪。

样式还有很多。

◆挂五毒符

夏天,气温慢慢升高,很多的虫子都出来活动了,其中就包括人见人怕的毒虫子。五毒是指“蛇、蝎、蟾蜍、蜥蜴、蜈蚣”。传说如果让这五种有毒生物同时存在于一个空间,会停止争斗、和平相处,因此

才会有挂五毒符防毒虫作怪的传说。

◆立蛋

每年端午正午十二时,鸡蛋可直立在地上。这是因为一般人认为一年中端午节正午是阳气最旺的吉时,圆滚的蛋吸收天地之正气,便能竖立不倒。若能真将鸡蛋直立起來,表示来年你会有走好运。◆游百病

为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男女老幼往野外游玩,穿新衣,在中午一点钟左右,路上山上或树下挤满人群,手抱花草,非常快乐。晚上回家将花草和水煮开洗澡,老年人称为“游百病”及“洗百病”。

四、过个有意义的端午节

同学们,端午节的习俗还有很多,老师一时也讲不完。但我希望同学了解了这些知识以后,别只记得吃吃粽子,而是要想如何过好这个端午节才会变得更有意义点?老师这里有几个小建议,同学们不妨试着体验一下:

1、买一些(或参与做)粽子走走亲戚,传递节日的气氛。

2、亲身参与一项端午节的活动,感受节日的气氛。

3、与家人一起查阅端午节的资料,回校后跟同学们交流你的收获。

4、自己想想,或与爸爸妈妈讨论如何过节,然后行动。

注:至少尝试一项,如果都想尝试那你的这个节日肯定是难忘的。

第三篇: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齐: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A:今天由我和B一齐为大家主持“我国的传统节日之端午节”。(PPT1)

B:对啊,A你知道吗?我国有四大传统节日呢。A:我当然知道了,但我想考考班里的同学们,你们谁知道我国有哪四大传统节日?(提问:答案为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回答后按PPT2)

B:同学们真聪明。现在是农历五月,正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

A:这里有一首唐代诗人文秀的一首小诗,哪位同学来读一读?(PPT3)

B:读得真好。看来啊端午节是古代就有的传统了。

A:端午节为每年龙历五月初五,它还有许多不同的名字呢。大家看屏幕。(PPT4)

B:端午除了有不同的名字,它还有许多有趣的传统呢。

A:对啊,大家可通过屏幕大概了解端午节的传统。(PPT5)

B:年年过端午,吃粽子,大家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PPT6)

A:端午节的来源有多种多样,但最被人们接受的是端午节是用来纪念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的。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端午节包粽子的习俗由此而来。

B:端午节的龙舟竞赛也有一段来历呢。(PPT7)

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PPT8)当人们得知

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龙舟竞赛。(PPT9)

A:是的,端午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就变成纪念屈原的节日。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从那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多人在端午节早上买或采来菖蒲、艾叶扎成束摆 放在门前或窗前用来辟邪以求平安。B:A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

A:刚才在进行端午节来历介绍的时候,我们基本都知道了。(PPT10)1.吃粽子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PPT11)

B:粽子好吃,我最爱吃。(PPT12)

A:粽子品种也不少,有甜有咸,我都爱。(PPT13)B:我们都爱吃粽子,谁包过粽子呢? A:看来我们班会包粽子的同学可真不少。因为教室里条件限制,我们只能看图学习包粽子的方法。(PPT14)

B:我知道今天学校还组织了包粽子活动呢。A:我们都想去包粽子,这次不能参加学校的活动,我在学校学了回家包也一样好。B:大家看屏幕学习包粽子的方法吧。

A:(读图解释)

B:(PPT15)我看到有同学看着粽子流口水了哦。A:端午除了吃粽子,还有喝雄黄酒的习俗呢。(PPT16)

B:大家还可以通过屏幕了解一些其它习俗。(PPT17)

A:(PPT18、19)大家还可以通过图了解端午节的(PPT20、21)

B:今天的端午节又有所不同。(读PPT22)A:今天的特殊意义(读PPT23)

(PPT24)

B:龙舟承传统。

A:粽子表情谊。

今天的主题班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四篇:中国传统节日来历、风俗、诗句

中国传统节日来历、故事、诗句、风俗活动

一、除夕: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除”乃除旧布新之意。“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风俗活动: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诗句:

(唐)范成大《卖痴呆词》: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二、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来历: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

风俗活动:贴春联、放爆竹、敲锣鼓、吃饺子、拜年。诗句:

王安石《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三、元宵节:

阴历正月十五日,又称“上元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来历: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上元”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因有张灯、看灯习俗,民间又称“灯节”。

风俗活动:吃元宵、踩高跷、挂花灯、猜灯谜。诗句:

(宋)欧阳修《生查子 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四、立春:

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

来历:我国历史上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亲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风俗活动:吃春饼、春卷。用布制作小娃娃或公鸡,佩戴在孩童身上。缝小布袋,内装豆、谷等杂粮,挂在耕牛角上。用鞭子打春牛(用泥做)三下,将泥牛打烂,土而洒在农田。

诗句:

《附三醉 立春》 :

撷来新韭碧参差,金脍银芽色色丝.; 一片软云细细裹,奉与父老报春知。

五、寒食:

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

来历、故事:春秋时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介子推。于是介子推携老母隐居绵山。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子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

风俗活动:不生火、吃寒食、扫墓。诗句: 韩翃《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六、清明节:

来历:农历三月初八是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风俗活动:烧纸上坟,踏青,开展体育活动。诗句: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七、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

来历: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

风俗活动:吃粽子、赛龙舟。诗句:

文秀《端午》诗: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八、七夕节: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

来历:民间传说牛郎织女阴历七月七日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 乞巧等风俗。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

风俗活动:妇女比赛针线活。诗句:

五代·后唐的杨璞《七夕》: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九、中秋节: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来历: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风俗活动:晚上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赏月,吃月饼。诗句:

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十、重阳节:

我国古代以九为阳,阴历九月九日正是阳月阳日,故名“重阳”。

来历、故事:相传东汉时费长房对汝南人桓影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袋,内装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羊全部死掉。从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袋、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因“高”与“糕”音同,所以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风俗活动:做茱萸袋、吃重阳糕、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诗句:

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十一、冬至:

农历十一月二十二是冬至节。

来历: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

风俗活动:北方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诗句:

(唐)白居易《邯郸冬至夜》: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十二、腊八节:

农历腊月初八。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

来历: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得道成佛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风俗活动:喝腊八粥,祭祖敬神,胭脂腊八蒜。诗句:

清·夏仁虎《腊八》:

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

第五篇:传统节日诗句

1.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描写除夕的诗句有:

除夜【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包饺子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描写春节的诗句有: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描写元宵节的诗句有:

元夕【宋】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清明节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七夕【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7.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月

【宋】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8.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下载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诗句(汇编)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诗句(汇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作文(推荐5篇)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作文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

    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日期、诗句

    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日期、诗句 我国的传统节日目前主要有八个,下面按照日期次序,将每个传统节日的日期、相关习俗、相关诗歌名句摘录如下,供参阅。 1、除夕——农历十二月二......

    中国传统节日来历故事诗句等

    清明节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

    传统节日端午节演讲稿

    传统节日端午节演讲稿1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每年的这一天人们必不可少活动,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佩香......

    2021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作文[精选五篇]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那么关于端午节的话题作文素材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21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作文六篇,欢迎大家查阅!2021......

    端午节诗句

    端午节好短信: 夜深了,我知道你忙一天累了,可能睡着了,不知为什么想和你说话,我很想告诉你……很想告诉你…端午节 快乐… 端午到了,我送你一个爱心粽子,第一层,体贴!第二层,关怀!第三......

    端午节诗句

    端午节诗句 粽团桃柳,盈门共饮,把菖蒲、旋刻个人人。——宋 秦观失调名《端午》词断句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着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

    端午节诗句

    端午节诗句 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唐 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唐 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