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把刀插在朋友肋上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把刀插在朋友肋上
作者:王 朔
来源:《新一代·上半月》2010年第03期
咱们刚从树上下来那会儿,直起腰四下一看,草原上,大河边,森林里到处走的都是大野兽,猛犸呀,剑齿虎呀,恐龙什么的。想吃口肉太难了,一个人打猎,十有八九让人家当猎打了。这就要交朋友,一群哥们儿傍着肩出去找吃的,喊呀,追呀,逃啊,砍石头啊,说是打猎,更像是打群架。社会是怎么形成的?就是一帮猿人在共同的群架生涯中觉得彼此再也分不开了。
即便这样,一帮哥们儿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也不见得每天能打着东西。据阿城说,那帮猿人打猎也是个幌子,成群结队出去其实是捡骨头,大牲口吃完肉,这帮孙子冲上去捡一些骨头砸开了含在嘴里狂吸,所以发明了石斧,所以山顶洞里一地一地的骨头渣子。在那个年代,人一点都不高级,只是食物链最后的一环,打扫餐厅的。生活有多残酷啊!有朋友的尚且如此不堪,没朋友的,估计只能默默地饿死,生下来就没吃着东西,生扛几年,也就默默地回去了。
这之后,几十万年过去了,因牲口基本都给打光了,活着的也都当俘虏,关进动物园,再出门,满视野走的都是衣冠楚楚的人,虽说也是些衣冠禽兽,但还没听说有像豹子的,看见身子骨弱的,当街就追,直到咬死而后快,生命安全不那么悬了。生活也好了,只在兜里揣着几张印着人头相片的纸条,想吃肉,进饭馆,买生的回家做也行,总而言之,用不着齐心协力搞饭吃了。这时朋友在实用意义上其实已经没用了,剩下的理由都是扯淡,分享快乐呀,分担痛苦啊,朋友多了好办事啊,多个朋友多条路啊,都不是要命的事儿,都是闲的。或者是不踏实,内心没有安全感,对人类没信心,还是估计有一天,早晚轮到人吃人,多交些朋友预备着。还是那个远古记忆难以磨灭。人,一旦走了单儿,什么东西都能吃了你。
从那时起到如今,人改了很多生活习惯,穿衣裳了,刷牙了,进屋敲门了,不见一个傍一个随便往地下躺了,想拉想撒也知道到指定的地点行事了。就是这种好扎堆儿,好往一块凑,不敢一人待着的习惯没改。谁最累呀?朋友最累,你的事就是他的事。你结婚了,他来喝酒;你有钱了,他来帮着花;你进监狱,他没影儿。这叫“炒豆大家吃,炸锅一个人的事”。
第二篇:把时间当作朋友
《把时间当作朋友》书评
对于《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我用了接近五天的课余时间将它看完。本书作者李笑来老师以其自身的人生经历,引领读者从心智成长的角度来管理时间,并获得解放。作者结合自己职业生涯中所遇到的事例,告诉我们:如何打开心智,如何运用心智来和时间做朋友,如何理解时间管理的意义,在时间管理上取得突破,进而用心智开启自己的人生成功之旅。
这本书通过朴实的语言,将一些简单却少有人看透的道理传递给了我,每一个部分都有一些观点让我震惊,包括朱敏和俞敏洪为本书写的序。当我被这些简单道理点醒时,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悠然而生。在阅读的整个过程中,我有很多次都觉得心底阵阵发凉,感觉这本书就犹如一个诊断器,对我的心智彻底地检视了一番,将我的隐性心智“疾病”全都暴露无遗,它颠覆了很多我早已根深蒂固的观念与看法,让我多少有点难为情。说实话,我不得不承认,看完这本书,的确有点相见恨晚。尽管李笑来老师说,为昨天而悔恨是最浪费时间的,也是毫无价值的。但就在悔恨一分钟后,我又感到庆幸,庆幸我在研一看了这本书,而不是在多年后,或者几十年后,至少自己比一部分人抢先一步明白了这些道理,了解了自己真实的心智水平,懂得了如何去发展心智、运用心智来解放自己。
在第一部分“所有人的困境中”,李笑来老师指出“学生的问题来自于各个方面,或神奇或可怕,或有趣或诡异,但都是基于他们对现状的思考或疑惑。最终,我的发现是,所有的学生提问都源自于所有人共有的弱点:懒惰”。对此,我并不完全赞同李笑来老师“所有的学生提问都源自于所人有共有的弱点:懒惰”。我不得不承认,有很多的学生会向老师提出一些很基本、很低级的问题。这些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书获得解答,比如“什么是及物动词?”及某个英语单词是什么意思等。但是,也总有那么一些问题,是学生自己无法获得答案的(即便他们查阅所有的参考资料)。因为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新的问题,一个目前并无答案却又很有价值的问题,而与老师的交流探讨,也许可以帮助学生明确问题解决的方向。
“时间恐慌症”是所有人面临过的困境,它让我们深感时间压力。“时间不够用了”的感受或恐惧,使得我们超乎寻常地勤奋,哪怕只是虚假的“勤奋”,恨不得废寝忘食。而同时,“没有时间了”往往也成为懒惰的借口和失败的理由。发生在我身上的类似经历也很多很多,本科的普通话考试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以前在准备普通话考试时,考前总会发生一些意外事情而占用时间,等到处理完这些事情后,发生离考试已经不远了,而当前准备又不足,突然觉得通过考试的胜算
不大。此时,我就会懈怠下来,不会继续全力以赴地去准备,最后抱着侥幸的心理去参加考试。但是,等到考试结果出来的那一刻,我发现考试成绩也不是太差,离达标分也就那么几分。之后,我又犯李笑来老师指出的第二种错误——为昨天而悔恨、责备。我心里会一直想,其实即便是在处理完意外事情的情况下,余下的时间也完全足以应付考试。发生在我同学身上的这种情况也不胜枚举,我们都无一例外的犯了“时间恐慌症”错误,最后自食苦果。
对于兴趣,就如作者所说,一些人对某些事情不感兴趣,只是因为自己没有能力把事情做好,如果你能把一件事情做好,并且做得比谁都好,或者至少比大多数人好,那你就不会对那件事情没兴趣。在些,我想说的是,由于每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去做好每件事情,所以每个人的表现出有限性。又因为每个人的能力不同,或者说每个人自身条件、优势的不同,就会导致每个人做同一件事情的效果不同,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每个人都会利用自身的长处或优势,去做好不同的事情,最后也就出现了大家兴趣各异的情况。
懒惰是每个人固有的人性弱点之一,而与懒惰抗争、停止遗忘、坚持改变的最好工具就是纸笔。虽然从小就有人告诫我们“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真正明白其深意的人确实不多。我是到高中时候才慢慢体会到“烂笔头”的好处。在高二以前,我都没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平时在《读者》、《萌芽》等杂志上看到一些好的事例时,即便认为这些事例用在作文中充当论据,但我当时也只是多看一遍来加深记忆。直到在高一下期的语文考试中,我想用前几天在杂志上看到的一个故事来进行认证,而自己又死活想不起。在这之后,我就不再那么相信“好记性”,而更相信“烂笔头”的可靠性。为此,我专门准备了一个抄录本,分类记录平时看到的一些好的句子、事例,每周周末再把这些笔记翻阅一遍。到高三时,我的读书笔记已经写满了一个抄录本,每逢语言考试的的作文部分,都有很多现成事例供我选择,这着实让我感受到了做读书笔记的好处。除了做读书笔记之外,我也做过金钱开销记录和任务列表。只不过我只做了一年的金钱开销记录,因为我的确没发现它对我有何意义,而做任务列表的习惯一直坚持到现在。我喜欢用小的便签本来制作任务列表,好处是便签本小巧、方便携带,可以随时检查任务列表,查看是否有重要事项被遗忘。我通常根据任务的紧急性来排列任务的先后顺序,再给每项任务拟定一个完成时间,每项任务之间会预留一些时间,这样的任务列表具有一定的时间弹性,能较好地应对意外事情的发生。
对于计划与目标,就如作者所说,“计划成功的前提:目标现实可行”。失败并非只有一种——半途而废,目标的不可行、不现实也是计划失败的原因之一。每个人都会制定计划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但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履行到底。当我们不幸遭受计划失败时,我们更多地是怀疑实施步骤与手段的合理性,或是自身是否一直在坚持,而很少审视目标的可行性。如果一个人的目标是制造出一个永动机或者炼制长生不老丹,他无论怎样坚持不懈,理论上都没意义的,因为这样的目标并不现实。此外,我完全赞同作者的观点,即计划也不应该一层不变,计划应随变化而变化。当既定目标可靠,实施计划充分考虑到变化后,那么,接下来走向成功就更多地依赖于行动与毅力了。
在第四章“开拓我们的心智”中,作者提出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有体验、试错、阅读、思考等五个逐级向上的阶段。人类也正是从这五个阶段来获取知识,开拓心智的。每个人在出生的那一刻,都与其他动手站在几乎同样的起点上,心智要从零开始进化。个体生命的发展过程,就是心智进化的过程。语言和文字成为人类记载心智进化历程的工具。生命有限的个体则可借助语言和文字来了解前人的心智进化历程,避免把有限的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体验或试错上。此外,我认为交流也是促进心智发展的有效方式,尤其是和比自己心智水平高的人交流。以前,我本科选修了一门“教师发展概论”课程,那老师提出,教师除了与学生交流外,还必须与比自己优秀的人交流。同时,我们最好只与比自己优秀的人做朋友,你身边的朋友越优秀,你的进步就越快。因为我们可以通过他们去了解世界,探索人生。至少,这样可以加快我们走向优秀的进程。
在效率这个问题上,我觉得一个人有效率的前提是大脑得到了充分的休息。就如书中所说“事实上,就好像没有任何机器可以一直用100%的功率运转一样,没有任何人可以100%有效率。”我高中有一室友,她是我们高中班上最刻苦的人。她每天都是早上6点起床,中午基本没午休,晚上宿舍统一熄灯之后,她就跑到厕所去看书,或者用手电筒在被窝里看书,一直看到深夜12点多才睡觉。她平时很少运动,连体育课的自由活动时间,都会被她用来看书,甚至每次吃饭,她都是跑向食堂的。但是,她的成绩并没长进,一直处于中偏下水平,高考那年她只考上了专科。后来,在高考填志愿那天,她对我说:“其实我平时也很困,上课也想睡觉,只是自己在硬撑而已。”她这种疯狂式的学习状态,不但没有效率,反而把自己弄得身心疲惫。这认证了书中的另一个观点:不要盲目地试图减少睡眠时间。因为人和人是有区别的,就好像车和车有区别一样,有的车耗油多,有的车耗油少。我对这点也深有体会。在研究生考试的准备期间,我的好几个研友可以做到一天只睡6个小时,白天还精力充沛。我出于羡慕之情,就尝试了一个月就放弃了,因为每天6小时的睡眠时间并不适合我。我每天至少得睡7小时,少于这个睡眠时间,我第二天上午就会严重犯困,以致做任何事都毫无效率。因此,不能盲目减少睡眠时间。
在“时间不一定就是金钱”这一小节中,作者借用“时间银行”的比喻,告诉我们时间是这世界上唯一对任何人都公平的资源,每个人每天都只有24小时,每人每天一共86400秒。不过很多人爱钱,却不爱惜时间。如果,一个人能把自己的每一秒换成一元钱,那他就会非常开心。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把时间转换成金钱,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把时间成同等额度的金钱,所以每个人的时间价值呈现差异。这样,我们也就能更好地理解“越是收入低的人越是不爱惜时间,越是收入高的人越是吝惜自己的时间”。
在看了《把时间当作朋友》之后,我对之前一篇名为《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的文章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同等条件下,人的差异并不在于时间本身(因为每个人每天都只有24小时),而在于每个人对时间的分配与利用不同,从而引发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我们常常羡慕那些才华横溢的师兄师姐们,却没有看到他们成功背后的艰辛。当我们每天早上对被窝依依不舍而睡懒觉时,师兄师姐们、同学、竞争对手已经独自一人到图书馆学习去了;在我们忙生活的时候,别人却在为事业奋斗;当我们轻松懒散时,别人在辛勤努力;当我们浅尝辄止时,别人却全心全意地追求;当我们心胸狭隘怨天尤人时,别人胸怀宽广勇于担当;当我们墨守成规不思进取时,别人却在改革创新与时俱进;长此以往,日积月累,日差毫厘,年差千里。这也许与“性相近,习相远”有着相通之处吧。而有时,尽管努力程度一样、时间一样、效率一样,但仅仅是一个外在条件的差异,也会拉大心智水平的差距。比如财富的差异,想想富裕家庭和穷困家庭在为孩子提供的学习机会、成长环境方面的差异,就能更好地理解“在很大程度上,财富就决定智商”这话了。
最后,就如作者所说:一切都靠积累,一切都可提前准备,越早醒悟越好。在看完这本书,明白了一些道理之后,接下来就应该为改善心智而行动了。
第三篇:把创新的旗帜插在工位上 王洪军个人事迹介绍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伟大实践。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需要科学家、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专家,更需要千千万万个具有生产实践经验的高技能操作人才,因为他们是支撑国家进步与发展的根基。
把创新的旗帜插在工位上
——记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一汽钣金整修工王洪军
不是亲眼所见,很难让人相信,王洪军,这个原本只有中专文化,年不过37岁的钣金整修工竟然能够十几年如一日坚持学习创新,发明制作工具40多种2000余件;创造钣金快速修复法123种,写出20多万字的专著;能够掌握国际最高等级Q1标准的展车制作工艺,替代外国专家自做展车。他的技能堪称钣金行中的一绝,让人叹为观止。汽车车身表面肉眼很难发现的瑕疵经他手轻轻一荡就知道这瑕疵包有多大,坑有多深,波浪有多宽。他能用最快的速度把瑕疵修好,不破坏漆面,不打腻子,同等条件下可提高工作效率十几倍。仅5年,就为企业创造的经济价值3400多万元。
2007年2月27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王洪军,这位来自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的钣金整修工在全国千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一举拿下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成为中国一线工人获此殊荣的第一人。能同象国家著名院士李振声这样科技战线的精英们一起登上领奖台,这是王洪军一生中梦寐以求的心愿。上午九时他接受了胡锦涛总书记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
王洪军是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是当代青年的楷模。他把创新的旗帜插在了工位上,工位上闪耀五彩光辉,流淌着艰辛的岁月,同时也记录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干合资产品,练“中国功夫”
王洪军生长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人说他是一个倔强的人,倔强到几乎令人难以想象。但是正是这股子倔强让他在自己的事业中凭填了几分执著和勇气。1987年他初中毕业,不顾家里所有人的反对,不上高中、不想大学,竟执意报考了一汽技工学校。他说,当一名工人,学一门手艺,照样能为国家出力。
1991年,一汽-大众公司投产,就在这个当时被誉为中国最大合资企业急需操作人才的时候,王洪军满腹酬志来到了这个工厂。一流的产品,万花筒搬的装备让这位年轻的小伙子怦然心动。他想学以致用,当一名焊工(在技校他的焊接专业课非常优秀),但来到了焊装车间,却被分配做了一名钣金整修工。
钣金整修是轿车生产中的一道非常重要的工序,它要在车身喷漆之前,对白车身的表面平整度提供绝对保证,(即对钣金做全面的检查并消除所有的缺陷)有轿车漆前美容师之称。
其实,钣金整修工是很苦很累的,他们常常要抱着十几斤重的高频打磨机来回打磨,噪音大,粉尘也大。到了夏天,40多米长,布满300多个灯管的整修通道像一个大蒸笼,一动就是一身汗,衬衫湿透了,脖子上也和了泥。同他一起进厂干整修的有些人因受不了这苦,后来都改了行干电工、钳工去了,可王洪军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17年。
采访时,一位车间主任对我们说:活是苦了点,但这道工序技术性很强,来不得半点马虎。一汽-大众对轿车产品质量要求是非常高的,每辆车都得是精品,不允许表面有一点瑕疵。0.75毫米厚的钢板,稍不注意,就会修薄修漏。厂里人介绍,投产初期,钣金整修主要是由德国专家负责,中方员工只能打下手,递递工具,干点小活,大活、难活还得靠人家。可王洪军却不听邪,他说“合资”是“合”,不能“靠”,干合资产品咱得练 “中国功夫”。于是,他一边打下手,一边练“硬手”,干起活来越发起劲。一天下班,专家刚走,他就壮着胆子把老外修不了的“白车身”(未喷漆的轿车车身)修了起来,可是忙活到二半夜也没整好。第二天,德国专家发现后,很不高兴,找到车间里。车间里有人议论:“老外都修不了的东西,他还照量,不纯得瑟吗!” 王洪军感到很委屈,立马找到领导。领导不但没批评他,反而给他以鼓励,说:“别灰心,‘中国功夫’是练出来的,功到自然成。”王洪军获得了勇气,心里甜滋滋的。从那天起,他像着了魔似的,上班也练,下班也鼓捣,中午都不休息。有一次,他在修顶盖边缘时,工具一滑,顶盖的边缘正好切到他的脖子上,划出个大口子,他竟没把它当回事用“创可贴”一粘,还接着干。
修整“白车身”是个绝对的技术活,先顶哪个点,后顶哪个点,哪用力大一点,哪用力小一点,都有说道。不同的轿车、不同的部位用的工具都不同。为了把活要干出样来,王洪军想,自己必须学一些理论知识,象劳模李黄玺一样,做一名知识工人。于是他开始跑图书馆,翻阅相关资料,跑书店买技术书,利用业余时间他自学了热处理、机械制图、金属材料等相关知识,对照书本反复操练,两个多月后,终于修好了一台车。消息传到了车间主任耳朵里,车间主任看了后非常高兴,特意找来德国专家鉴定。德国专家来了,他在王洪军修好的白车身旁转了几个圈,用一种怀疑的目光打量起来。当他把 “白车身”切割成一条一条,分段查看,找到质保部,用仪器全面检测,发现钢板厚度、结构尺寸等完全符合标准时,这位一向以严谨和傲慢著称的日耳曼人,终于露出了钦佩的笑容,一口气连说了三个:“very good!”
德国的能Ok,中国的也能Ok.俗话说,手巧不如家什妙。钣金整修工具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合适的工具,连德国专家都玩不转。王洪军在掌握了钣金整修要领之后,便开始琢磨起制作做工具来了。
王洪军自制工具的原因有三:一是进口工具价格高,一套10几件,就得4、5万块钱;二是从国外订货周期长,两个月才能到货;三是品种不全,有些缺陷根本就无法修复。
“看到王洪军忙上忙下的四处找料,开始我们还以为他在做私活,因为谁也没干过这事,所以起初难免有些议论,说什么的都有。“什么这是没事儿找事儿呀等等。”一位工友这样说着。面对这些议论,王洪军没有言语,他也不能言语,因为他毕竟没有立项,毕竟没有作出一件象样的东西来。不过他心理可不服,暗想:“不做永远不行,做了总有一天能行。”采访中一位车间领导告诉我们,说他开始做工具时是很难的。因为没有正式立项因此得不到资金上的支持。大家不愿看到他犯难,因此尽量在时间上、物质上给他一些支持和帮助,特别是老厂长张荣辉。为了给王洪军带一套德国工具作改进参考,行李超重了,硬是把自己捎给亲友的一大包礼物扔在了德国机场。老厂长的举动深深打动了王洪军,让他至今难以忘却。他说他非常珍惜这套工具因为它寄托着老一辈人对我们的期望,说这是激励自己前行的动力。
王洪军做的第一件工具是修侧围的钩子。这钩子看似简单,实际做起来很复杂。开始因为着力点没有找准,力用不上。后来调整了弯度、尺度,着力点解决了,但由于前端强度不够,一用力钩子就打弯变形。工友小韩开起玩笑来,说:“你这钩子,我看拿我家去当炉钩子正合适。”听到这话,王洪军并没有灰心,他把做钩子的材料进行了重新调整,由低碳钢改为高碳钢,这回强度上来了,可是没过几天,他用这个钩子修门槛时,一使劲,钩子前端折断了。旁边的德国专家看到后说:“中国的,不好,德国的,OK.” 王洪军心里想:哼,德国的能OK.中国的也能OK.于是他去技工学校请教老师,回到家里查阅金属材料和热处理方面的书籍,对钩子的不同部位采取了不同的热处理方法,在经过反复试验后,这第一件工具终于做成了,大家看着好,都抢着用。那天,小韩修车身侧围时,也把王洪军的钩子拿来用上了,王洪军看到后说:“你咋也使上炉钩子了呢?”小韩不好意思,连声说:“还是这家伙管用,还是这家伙管用。”德国专家听说小王的钩子做成了,也来跟王洪军借,用了之后,也高兴地竖起了大拇指,说:“Wang,Chinese ok, too.”
王洪军对制作工具入了迷,工友们也为他出主意、想办法。蒋有泉师傅一有空就帮助他选材料、加工部件。王洪军制作的工具也由Z型钩、T型钩、打板等单件工具,发展到多功能拔坑器等组合工具。拔坑器由拔头、转换接头、冲击杆、冲击块和把手组成,修“白车身”及漆面车身的各种凹坑非常管用。修“白车身”时,王洪军用黄铜铅焊和提拉工具,解决了死点坑和多层板钣金缺陷无法修复的问题;修漆面车身时就比较复杂了,得在不破坏漆面的情况下把凹坑修平,不留丝毫痕迹。他想了一个方法,在拔坑器拔头上涂上胶,用胶的粘力去拔坑,起初用的是801胶,造成冲击杆和漆面没法脱离,很容易损伤漆面。他跑了二十多次化工商店,买了各种各样的胶,都不行,后来又到长春理工大学向大学教授咨询,反复试验,终于找到了一种特殊的方法,使胶和漆面十秒钟就能脱离。
多年来,王洪军发明研制出整修工具40多种2000多件,极大地满足了各种车型各类缺陷件的修复工作,使整车质量、生产节拍有了很大提高。
创新方法,3年超越23年 如果说制造工具是生产劳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创新方法则是一个长期积累与提炼的过程。进入新世纪,王洪军在发明制作工具的同时,又开始着手总结快捷有效的钣金整修方法,决心使车身整修的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产生一个质的飞跃。
根据多年实践操作经验,王洪军归纳出了:“出手慢,匀速行,回手快,力集中”的手感检查车身缺陷12字诀。总结出了凹坑,死点坑、边缘坑、弧面坑等不同缺陷的各种整修方法,把自己掌握的整修技能和研制的一些先进方法和技巧进行整理、归类,创造出了47项123种非常实用又简捷的轿车车身钣金整修方法。
2003年4月他的方法通过了一汽-大众中、德质保专家组织的评审和鉴定,被正式命名为“王洪军轿车快速表面修复法”。专家一致认为,王洪军的快速修复法对车身表面钣金修复和调整具有重大的实用价值,居国际先进水平。
王洪军的快速修复法包括:轿车“白车身”表面缺陷修复法、漆后钣金缺陷修复法、车身间隙平度超差调整法和展车制作法四个部分。
展车制作是钣金整修工的最高境界,王洪军制作展车堪称一绝,但这一绝却来之不易。
为了展示一汽—大众的产品形象及企业综合实力,据说2003年以前,一汽-大众的参展作品,每年都是要花费大笔资金聘请德国专家来做的。而每次德国专家做展车时,都不让中方员工参与,他们的理由是怕影响展车制作的进度和质量。王洪军是个见好就学,不学到手决不罢休的人。但有时事与愿违,好学也有碰鼻子的时候„„ 一天下班,王洪军走进了展车制作现场,看见德国专家焊的行李箱搭接缝没焊完,他就试着焊了一段,第二天德国专家发现后,厉声问道:“这是谁干的?”王洪军的脸一下子红了,说是自己干的。德国专家拍拍他的肩膀说:“小伙子,我都干了23年了,用你们中国话说你‘不能一锹挖口井’啊!” 那天晚上,王洪军失眠了,失眠的很厉害,他深知道干展车的功夫不是一朝一夕能练成的,但他不能等23年呀,他要只争朝夕,用3年超越23年。于是,王洪军利用一切机会学习、揣摩做展车的技术,老外一动手干,他就在边上仔细看,老外活一放下,他就认真记,老外下班了,他就在废件上反复练。经过几年的努力,他不仅学会了展车制作技术,而且积累掌握了十种展车制作方法,如车身内表面压痕去除法、行李箱流水槽压痕去除法、前纵梁压痕去除法、减振器护板压痕除法等等。2003年,一汽-大众启用了王洪军的展车制作法,两周内就出色地完成了德国专家通常需要1个月才能完成的任务,结束了公司每年要花费大笔外汇聘请德国专家做展车的历史。据统计,近3年来王洪军共制作展车189台,为公司节约费用700多万元。德国专家赞叹他:“王,你这3年超过了我的23年。”,说将来还要高薪聘请他去德国做展车。
王洪军的钣金修复方法不仅在生产线及展车制作上得到应用,而且在市场上发挥了作用,赢得了用户。2002年8月,一汽-大众销售服务站接到河南郑州用户求援,有170多台车被特大冰雹砸坏。当地专家都修不了,全国好几个地方请来的钣金专家也都束手无策,他们都说不做腻子无法修复,而打腻子就会影响汽车使用寿命。一汽-大众为解决用户燃眉之急,派王洪军组成抢修小分队,急速赶赴郑州,他带领6位同事,顶着酷暑,日夜奋战,没用添加剂,没有打腻子,用他独特的修复法,仅18天就修复了178台受灾车,受到了广大用户的高度赞扬,被誉为“整修大王”。为一汽-大众在河南地区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为了让更多的人能掌握王洪军的快速修复方法,王洪军决定把它整理出来,写成一本书。大家听了都非常高兴,给他打气、加油,催他快点把书写成。那些日子,王洪军每天都要写到深夜,爱人心痛她主动帮他打字,他用了一年的时间完成初稿。但是专家一看说写得不系统、逻辑不严密,王洪军有点信心不足了。这时候,一汽-大众领导和焊装车间同事给了他很大的鼓励,集团公司工会也给了王洪军很大的支持和帮助,使他坚定了信心,几易其稿,又用了将近2年的时间,终于完成《王洪军轿车车身维修调整方法》一书,这本书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由于该书具有实用性、科学性,内容通俗易懂,因此受到广泛好评。
打造团队,做真正的“千手观音”
王洪军的事迹不翼而飞,由于他发明的工具多,干的活多,因此很多人都说他是生产线上的“千手观音”。然而,王洪军却说:“我只有一双手,应该让更多的人、更多的手掌握‘中国功夫’,这才是真正的‘千手观音’。” 10几年来,王洪军带了很多徒弟,经他培训、听他讲课的人就更多了,很多人都成了钣金整修的小专家,在捷达、宝来、奥迪、速腾等所有车型整修线上分兵把口的都是他的徒弟。
徒弟李然是独生子,在家很少干活,上班才3天,就嫌钣金活太累,说啥也不干了,王洪军跟他说:“钣金整修虽说苦点,干好了是门手艺,有一汽-大众在,就有你李然在。”王洪军又几次给李然妈妈打电话,一起鼓励他,使李然安下心来。后来他进步很快,现在已经是捷达线整修班班长。
王洪军对徒弟要求严格,一有空就让他们在废件上敲出坑包,然后修平,一天要练许多次。有一回,王洪军的徒弟刘瑞,练得不耐烦,没有敲坑就说修好了,王洪军发现后严肃地对他说:“学技术,来不得半点虚假,你糊弄它一时,它糊弄你一辈子。”这句话对刘瑞震动很大,从此像换了个人,别人修一个坑,他修俩,别人修俩,他修仨,终于练成了钣金整修的一把“好手”。现在刘瑞在宝来线整修班当班长。
王力猛是王洪军的得意门生,他本以为在工作中师傅会照顾自己,给他派好活。没想到王洪军总让他干难活、累活,王力猛开始闹情绪了。王洪军耐心地给他讲道理:“累活也要有人干,累活也有技术。正因为你是我的徒弟,更要起表率作用,多干累活,也能练出绝活。”后来王力猛难活、累活抢着干,还主动帮助别人,技术水平提高很快,不长时间就当上了奥迪线整修班班长。
尚国春是个农民工,原来是干点焊的,对钣金整修的活很有兴趣,一有空就跟王洪军学,为了教他,王洪军的手被他划了一寸多长的口子,小尚感到非常过意不去,王洪军说:“没啥,你要真学好了,我这口子就没白划啊。”小尚很争气,在一汽-大众两届技术比武中,都拿了第一,被破格转为正式工,这是一汽-大众建厂十多年来从来没有的事。在王洪军的鼓励下,只有初中文化的小尚现在正在读大专,又在学德语。去年小尚被评为一汽“优秀科技人才”。小尚说:“我一个农村孩子,如果没有我师傅,就没有我的今天!”
现在王洪军的徒弟又带了很多徒弟,形成了200多人的高技能钣金整修队伍,成为干精品轿车的精锐部队。
奉现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付出,王洪军的付出几乎让所有了解他的人动情。2004年,一汽-大众在试产新车型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技术问题,加班连点成了王洪军的常事,有时下班回到家里也经常接到厂里“救急”电话。赶上爱人上夜班,他就把3岁的女儿一块拉着,将车停在公司门口,把女儿锁在车里。有一次,他在线上干了3个多小时才出来,打开车门一看,女儿已经哭成了泪人,对他说:“爸爸,上哪去了,这么长时间,你不要我了?”王洪军赶紧把孩子抱起来,一摸孩子裤子都尿湿了,他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他觉得对不起孩子,决定下周日带孩子去趟公园,但是到了周日他又无奈地出现在工位上。
王洪军经常利用业余时间义务为用户修车,许多人慕名而来,他总是有求必应。像宝马、凯迪拉克这样的豪华车他都修过,长春有车族很多人都知道王洪军,他每年义务修车近百台。王洪军的事迹不翼而飞,荣誉纷纭踏至。他先后被一汽评为高级专家,获得了第一汽车劳动奖章,长春市、吉林省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授予吉林省“优秀高技能人才”,全国机械行业“技能大师”,全国机械工业技术创新“十佳能手”和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奖章几乎挂满他的全身,但是王洪军对这些看的很淡很淡他说,荣誉是别人赋予的,功夫是我们自己的,有了功夫人活的才会塌实。我和我的工友们说好了,一定要让创新旗帜插到每一个工位。让创新旗帜插到每一个工位,这是多么朴实的语言呀,它象一把重锤,击打着八面锣鼓,昂扬着时代的强音。采访结束时,我们再一次走进这充满活力的工厂,看到一辆辆崭新的汽车鸣者着笛声驶下装配线,看到工人们繁忙有序的劳作。一个新的问题由然而生。王洪军的出现是偶然的吗?王洪军与这偌大的工厂,这周围的群体究竟有何关系?一位领导的几句话让我们顿开茅塞,他们说,50多年来,一汽涌现了一大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高超技能的劳动模范,为一汽不同时期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王洪军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是千千万万个“王洪军”式的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典型代表。王洪军同志这样典型的出现,得益于一汽“三高”人才战略的实施和 “以人为本”、“人赢则赢”的理念。
是的,是一汽这块沃土培养了造就了王洪军这样的创新楷模。但是我常想,中国有千千万万个工厂,每个工厂有千千万万个工位,如果每个工位都能插上创新的旗帜,共和国将会是个什么样呢?我们真诚地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据悉,王洪军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后,德国大众集团专门为他发来了贺电,贺电说:尊敬的王先生,我们为有你这样的优秀员工而深感自豪和荣耀,作为半个世纪以来工人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第一人,您已经成为大众集团员工学习的榜样。我们高兴地通知您,您将作为“大众集团奥林匹克员工活动”的一员,届时出席2008年奥运会及相关活动。
第四篇:支部建在项目上 党旗插在工地1
和庄镇在大项目建设过程中,坚持党建工作跟着中心走、贴着中心做,注重将党建工作与项目建设有机结合,积极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把支部建在项目上”,做到“哪里有项目,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探索形成了“项目党建”新模式,有力地保障了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
一、围绕项目建支部。今年以来,和庄镇把大项目建设作为推动镇域经济发展的引擎,新上了山东750KV超高压电缆、山东豪泰特种线缆、莱芜槿阳新材料等一批大项目、新项目,随着项目的开工建设,许多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各类人才聚集到了项目一线,项目现场迫切需要党建的跟进,为此,和庄镇把“项目党建”作为服务发展大局、扩大党的组织覆盖面、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新举措,创新组织设置形式,在这些项目指挥部成立的同时,坚持同步建立健全党组织,以项目为单位设置党组织,实行“一个项目一个支部”,确保每个项目都有党的领导,党旗始终飘扬在项目建设的第一线。目前,和庄镇已成立项目党支部4个,有党员40多名。
二、围绕项目配班子。为了增强项目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在项目支部班子的配备上,镇党委把工作经验丰富、富有协调能力的包项目负责人配备为党支部书记,同时把包项目机关干部、项目驻地村负责人和第一书记、企业负责人
和驻企业督导联络员吸收进项目党支部,形成了多方参与、利益协调一致的项目支部班子,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围绕项目干,为各个大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三、围绕项目搞服务。项目党支部把项目建设作为一个舞台,一个阵地,培养党员干部的服务能力、干事能力,让先进性在项目上闪光,矛盾纠纷在一线平息,问题困难在一线解决。在750KV超高压电缆项目建设的过程中,该项目党支部成立了由15名中层以上机关干部组成的协调服务小组,由8名副科级干部牵头成立群众工作、技术服务、部门协调、资金筹措、后勤保障5个工作小组,早晨6点在项目工地点名,安排部署全天工作,把任务落实到每个小组,细化到每个人,晚上9点进行调度,研究存在问题,制定解决办法,短短15天就协助企业清理树木13000株、清表420亩,迁移坟头258个、电力通讯线杆128根,拆除围墙1200米,搬迁企业3家,为项目早日开工、投产奠定了基础。
第五篇: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1
今年四月份参加成都的关于坪山区骨干教师培养的培训,会上培训的老师推荐了一批书,其中就有这么一本。其实在老师推荐书目的当堂我就买了这本书,而只到半年后才开启。这本书给了我一些启示,就像文中所说的那样“‘学习’最关键的一点是:任何知识的获取,都是不可逆的。在知道它的那一瞬间,它就已经改变了一切,生活因它而变,却无法还原”。书中很多观点我很认同,所以决定一一列出来。
一、提早学习,终有一天会用上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学编程,学盲打,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而在后来的职业生涯中很顺利的用上了。
作者这样写到:
“当有机会学习一项技能的时候,人们常常会问‘学这东西有什么用呢?’其实,在尚未学习之前,对提问者来说答案只能是‘不知道’——尽管很多书籍中都已经花费大量的篇幅去论述‘为什么要学习(某项技能)’。而‘不知道’那东西(对自己)有什么用”,恰恰是一部分人(更多一些)决定不学的原因,同时,它也是另一部分人(更少一些)决定去学的原因。“
”为了表述方便,让我们把‘因为不知道那东西有什么用而决定学习的人’称为‘甲’,把因为不知道那东西有什么用而拒绝学习的人称为‘乙’“。
在更多的时候,甲更可能想都没有想过”学这东西有什么用“。他从来都不问用途,只是自顾自学去了。许多年后,他自然而然地找了这项技能用处,享受了其已有技能所带来的种种好处。于是,这个既有经验成为他心智的一部分。当遇到新的学习机会时,他会自然而然地采取同样策略——管它有什么用呢,学呗,学了总有用处。他也会自然而然地理解并相信“技不压身”的道理。
乙当然永远不会知道这东西对他有什么用,因为他从未拥有过这项技能,更不可能有机会亲身体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凭自己的经验能够得到的结论只是:”我没学也没什么“。……最终,当他再次面临同样的机会时,他还会与过去一样,作出同样的选择。
在学习生涯中,我当了很多次乙。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读研究生的经历。我的导师是一位治学严谨的人,常常强调读研究生时要学会怎么写论文。当时的我一心想去中小学做老师,心想着论文写得再好,课题做得再好又怎么样呢。从而对于写论文和做课题的事情,敷衍了事。现在发现没有好好学习本领,在中小学中同样要写论文,做课题。更讽刺的是现在花大量的时间来学习,去实践。以为没有用的知识,也许就在不远处等着你用。
二、交换才是硬道理
书籍中指出,速成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想拿到“想要的……”,则需要与我们已经有的东西去交换。
书中这样说:偶尔会有一些“我要的”无法用现在”我有的“换得,却又是必须、必要,甚至不可或缺的,这需要我们认真考虑用什么样的手段再积累一些”我有的“,从而有足够的资本换取那些”暂时换不到但极其想要的“——或努力勤奋,或投机取巧。
其实对于某些事情,我们用”时间、努力、勤奋“来换取,对于亲情、友情、爱情又何尝不是去换呢?以真心换真心,以友善换友善……无一例外。
三、预留充足的时间
文章中提到:完成一个任务实际花费的时间总会超过计划花费的时间,就算制定计划的时候考虑到本法则,也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由于对事件的熟悉程序不同,会使人我们没有留更多的时间给”意外“,给不可预知的事情。
这也是我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犯的错误。看来不是我没有留够,而是我根本就不知道某些事件大概会花费多长的时间,因为我们对某些事件的不熟悉,很难判断做这些事情所需要的时间。因而当再次面对这些的事情,最好的解决办法是提前完成工作。不要把期限压到要上交任务的最后期限去完成。
四、单位时间内做有效的事情
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番茄工作法“。例如,你需要专注于这件事情2小时,即120分钟,那你就可以把当天的任务分解成6块,每一块用20分钟去完成,再把20分钟当作专注的基本时间单位,在每个时间单位过后休息5分钟,想办法犒劳一下自己。
在本书中作者还”事件日志“,除了自己经历的事件之外一概不记,而且尽量不记感受,只记录事件本身。即一种基于结果的记录。同时他柳比歇夫的”事件——时间日志“,该日志是基于过程的记录,他把每一天完成事件和所花的时间都记录下来。
这些方法都”会使你对时间的感觉越来越精确“。应该学习这种方法,感觉自己好多计划都无法完成,很多时候并没有利用零碎的时间高效工作。
五、兴趣怎样来的
”这些人其实并不是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没有兴趣,而是没有能力把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做好。几乎没有人会喜欢做自己做不好的事情,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尽量回避自己的短处“
”兴趣并不是很重要,至少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重要。对于一个人来说,某件事情只要能做好,并且做到比大多数人好,他就不会对那件事情没兴趣“
”根据孩子的情况,选出孩子最可能做得比别人好的事情(这很可能已经是极其耗时费力的了),然后绞尽脑汁让孩子学得会、做得好、做得比一般人好、做得比谁都好——兴趣就自然出现了“
这样的三段话真是刷新了我的认识,但是回顾来看一看,又很有道理。如果不是很厌恶现在手头的事情,尽量把它做好,就会喜欢这些活。
六、方法与努力
一位从45岁开始学习英语,一年后成为高级翻译的教授——钟道隆学习英语的故事。书中这样写到:”从1980年1月31日到1983年2月我调离沈阳为止,3年内写了一柜子的听写记录,用去了圆珠笔芯一把,听坏电子管收音机9部,半导体收录机3部,单放机4部,翻坏词典2本“
看了这些数据我还能说什么呢?有的人说用词根记忆法好,有的人用听写,但是无论哪种方法,都有一个前提是努力。”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来说“,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七、小知识
除了对以上的六点认识以外,在本书中还有一些小知识也让我耳目一新。比如”双盲实验“:有的药物也许并没有效果,只是心里疗法的功效;”谁主张,谁举证“:提出观点的人,要自己来证明观点正确,而不是让旁人反证;在倾听别人讲话时,多用”那你的意思是不是……呢“,去回顾别人的讲话内容,有利于自己的倾听效果。
再次引用前面的那句话”任何知识的获取,都是不可逆的。在知道它的那一瞬间,它就已经改变了一切,生活因它而变,却无法还原”。但是,有时候轻轻留下的痕迹也许会不容易看见,而积累总会让后面的自己与现在的自己不一样。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2
一个人必须在开启心智、提高思考能力之后,才能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
成功从来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过去不是,现在不是,将来依然不是。基于比较的成功观,是伤人的、害人的。
事实上,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而且,这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才是人人都值得追求的目标。
人的理性建立在接受现实的基础上,不能接受现实,一切成长都是虚妄。
很多道理都非常简单,却至关重要。
要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自己。人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却又各自生活在自己的那个版本之中。改变自己,就意味着属于自己的那个版本的世界将会随之而变,其中也包括时间的属性。开启自己的心智,让自己能够用最可能准确的方式思考、观察、记录、总结、分享和行动,那么自己的时间就会拥有不同的质量,进而整个生活都必然因此焕然一新。
人们很难接受与已有知识和经验相左的信息和观念,因为一个人已有的知识和观念都是经过反复筛选的。被灌输的观念,越是错的,越有惊人的繁殖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愈发顽固,直到最后,它在不知不觉之间蒙蔽一个人,使其失去心智成长能力。
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大脑控制自己的大脑。我们用自己的大脑进行思考,然而我们思考的方式和结果往往受上一次思考的方式和结果影响,同时也会影响下一步思考的方式和结果。我们甚至可以思考我们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结果是否是合理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结果。
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划分为两部分:自己知道的与自己不知道的。每个人都可以用另外的方式把自己划分为两部分,别人知道的和别人不知道的。
弄清楚“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自己”究竟是什么,暂时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仅凭自己的心智就意识到“自己不知道的”和“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你的存在。
你的大脑并不是你,你的大脑是(属于)“你的”大脑。尽管你用你的大脑思考,好像它也在指导你的行为,但是你要明白,你的大脑不应该成为你的主宰,你“可以控制你的大脑”——分清主仆很重要。
维克多·弗兰克说: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运用心智获得解放,不再让自己跟着感觉走,成为大脑的奴隶,而是翻身做大脑的主人。
无论正向还是反向,心智一旦开启,就会不断自我积累,自我过滤,直至根深蒂固。一个人的心智是他的知识和经验的总和,也包括他的思考方式和思考模式。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3
我记得是通过得到app听说过李笑来,20xx年因为一股比特币的浪潮了解到他原来是中国的比特币首富,最后又是通过得到app和他的几本书进一步了解了他的思想。
在我脑海里,一想到得到app,我下意识的就会把这个软件和罗振宇以及李笑来他们联系起来,首先我对得到这个app的客户体验用一句话形容就是:提升思维认知,提高心智,学习知识。而李笑来就充当了这样的导师,以他最擅长的方面,去提升体验者的思维认知能力。而通过他的这本《把时间当作朋友》让我更深度的寻找到了三个闪光点。
在时间的陪伴中,更好的管理好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自己的认识。人是高级动物,高级动物之所以可以叫做高级动物,是因为我们可以去支配我们的大脑,而不会被大脑所支配。以时间举例子,我们每天因计划做的许多事情,在其实施之前和实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许多变故,有些变故是客观因素,有些因素是主观因素,能够更好的管理自己,那么一定需要克服主观因素,最常见的主观因素莫过于拖延和懒惰,拖延是最可怕的慢性病,我们每天在不知不觉中就会陷入拖延的圈子,最后发现目标没有达成,比如:我本来这个寒期是要写10篇读书笔记的,但是开学的时候我算了一下,只写了五篇。这里面就存在着拖延和方法问题。在反思以后,我决定,以后每看完一本好书,必须立刻马上及时的写出读书笔记!
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做真正的独立性思考。不轻易盲从大流,自己思考。什么叫独立性思考?可以从每一件生活中的小事中得到,接到了领导的一个任务时,是直接干还是先想一想这件事的目的和意义是干什么?归根结底就是人的大脑是闲置还是使用?这是个问题。我发现了,独立性思考本身不会让你成为一个很牛的人,但是因为有大多数人压根没想过思考用脑子这回事,所以当你能独立思考以后,一定会成为正常人,做的事情也一定是正常的事情这就可以了。
培养自己几个终生受益的好习惯。这本书中李笑来以他自己的经历来分享了如何记录和时间交朋友的经历,能养成几个好习惯,受益终生,但是这个过程一定需要克服自身思想的困难,比如懒惰和拖延。等熬过一段时期,好习惯就真的自然的成为了习惯,这些好习惯的建立会一点点拉开自己和从前自己的差距,迈向未来更好的自己。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4
当一个人和一本适宜的书相遇,一定会碰撞出火花来,我想写的东西,多数属于这些火花的范畴。所以题目没有叫读书笔记,而叫读书心得。当然,欣赏的原句我也会摘录到这里的。言归正传。
(一)我们的问题不是没有时间,而是不会用时间。
时间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你的,我的,他的,一样多。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整块整块的时间可以支配,之所以总是觉得不够用,从表面上看是由于分神,“神”很容易分到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上,之后就随着这些小事情扩散流失了。到头来又告诉自己:“我没时间了”。
“没时间了”这个结果所造成的压力比想象中大得多,它往往令我们忘记初衷,却投身到浪费时间的不良境遇中...
“生活中明显有另外一些人——尽管数量上并不占优,在用另外一种状态生活。他们从容,他们优雅,他们善于化解各种压力,安静地去做他们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并总能有所成就。他们甚至可以达到常人无法想象的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二)大脑是个好用的物件。我们是大脑的主人,并不是大脑本身。
无论是通过挣扎,不被大脑中的幻觉所控制的数学家约翰.纳什,还是闻名遐迩、在纳粹集中营里受尽残酷对待的`维克多.弗兰克。他们最终选择了控制自己的大脑,而不是被自己的大脑所左右。一个人,即便他所拥有的一切一切都被剥夺,但只要一息尚存,他都能够拥有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心态的自由。
所以,即便在最最艰苦的外在环境里,一个人都能够选择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做他能做的,想做的,从而走出禁锢,重获身心的自由。
换言之,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而意识到自己思想的局限性,才可能做出心的选择。我们是大脑的主人,我们可以决定心的选择。
(三)心智的成熟是很重要的事。
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某件事情,(别管出于什么原因,哪怕是意外、偶尔的)当你以违背自己一贯的方式去做的时候,意外的发生了转变。做事情的过程令你觉得挑战,结果令你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而促使这件事情发生的思考方法和思考模式却是你之前欠缺不足的,通过这一次的经历,你把它完整的补充了。
那么,恭喜你,你的心智已经完成了一次开启..心智一旦开启,它将“上不封顶,下无保底”,之后,你的学习能力将会大幅增长,心智因此可能得到疯狂的发展,甚至重建。这完全取决于你的意愿和选择。
在你面前将是一个崭新的世界。
“需要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心智是他的知识和经验的总和,也包括他的思考方法和思考模式。因为无论是吸收知识还是总结经验,都需要经过思考才能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他的思考方法和思考模式都会多多少少产生变化,根据新的知识和经验,或巩固、或调整、或否定、或重建。看穿这一切,摆脱自己的局限,需要心智的力量。”
(四)现实就是那么的现实,没有什么可描述的。
比如说,速成绝无可能。做什么都需要时间,没有一蹴而就的事。比如说,你想要什么,偏偏就没有什么。
对于生活,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有什么就先用好什么,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去换能换的东西,出者存,困者亡。
比如说,完美永不存在。太追求完美的人容易脆弱,因为根本不现实。
比如说,未知永远存在。每个人都不必太钻牛角尖,反倒应该多学习“在未知中不断前行。”
再比如说,现状无法马上摆脱。
务实比天分更重要。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上面认真、努力,你的能力就会不停的积累。快乐是一种本事,热爱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同时,付出自己的努力,做事情就能够专注而心无旁骛,那么你每时每刻都在进步。
(五)与时间做朋友。
接受现实,脚踏实地,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珍惜自己拥有的“不够多”的资源,既不清心寡欲,也不沉迷幻想。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
这个时候,无需管理,你是时间的朋友,时间也是你的朋友。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5
《把时间当做朋友》的核心是要和时间交朋友,用拟人的方式来看,必须要想清楚自己是怎么的人?为什么时间愿意和我交朋友?
首先,观察自己的现在生活的时间节奏,不要去刻意去调整你的节奏,根据你自己的生活状态来微调。拿我自己来说,以前我是10点上班,5点起来,我会选择跑步读书做饭一些列,然后10点上班,后来换了工作,变成9点上班,我可能还是5点起,但我少了的1个小时,我可以选择把看书或者跑步调整到晚上。我遇到过一些人和我说,因为看了鸡汤文,要尝试早起,除非你是真心要达成这一心愿,否则我劝你不要作。几十年养成的7点起,非要改成5点醒来,这个时间差是需要你一整天的不精神来缓解的,可能会得不偿失。人的生活节奏都是从小时候养成的,有人睁眼10分钟可以洗漱完毕出门,有人1个小时都磨蹭不完,每个人跟着自己的生活节奏,找到最优化的时间安排便很好。
其次,自己的时间是时间,别人的时间也是时间。记得以前上学的时候,老师说过,一个迟到的同学进来,这是会停顿下来耽误假设1分钟,而事实上耽误的是一整个班级四五十个的一分钟,加起来就有将近四五十分钟,累积起来耽误的时间便是很客观的。还有一个最常见的例子,两个人约吃饭,总避免不了有迟到的一方,这是双方的心态显的很重要。等待的人,可以焦灼抱怨,也可以闲情自己找些其他的地方先逛逛;而迟到的人,不管是什么原因,都是过失没有尊重对方时间的一种表现,如果你知道会迟到,请提前通知对方或者早些出门。每个人的时间都该被尊重。
再来,时间具有不可回头性,所以放弃“要是当初我....那么,我现在....”这样的思想。世界上没有如果,时间更不会重新来。如果你一味感叹时光的流失,那么你将连现在的时光一起付诸于水。无论你做什么,一切都不晚。30岁开始学画画,不晚;40岁,开始创业,不晚;50岁开始环游世界,不晚。一切都还不晚,因为你的生命还没完。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6
有些时候如果我们先清楚这本书不是什么,之后可能会更加清楚它究竟是什么。这本书不是时间管理书籍,不是成功学书籍,不是心灵鸡汤式书籍,不是讲大道理的书,不是一本随便翻翻的书。
绝大多数的成功和智商没有任何关系,所有的失败都与且与时间有关。这本书中,作者通过亲身遇到的事例告诉我们:如何打开心智,如何运用心智来和时间做朋友,从而开启人生的成功旅程。
在阅读过程中,我收获了以下几个观点。
1、时间不可管理,我们只能管理自己
作者认为时间是不可能被管理的。必须开启心智,看清楚,想明白:问题出在我们自己身上。
时间只会以自己特有的速度自顾自地流逝,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我们真正能够管理的,只有我们自己。
自我管理背后的精力管理和效率管理会让你更高效地处理工作任务并带来成就感。高效工作能让你更自由地安排其它时间,当工作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会给你快乐,快乐会push你持续不断地提升自我价值。
行动建议
估算时间:做任何事之前先判断其熟悉程度,再根据判断估算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
比如对学习来说,任务陌生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学习是一种探索未知的过程,完成学习任务往往需要比我们想象中更多的时间。而对工作来说,任务熟悉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工作是一个实践已知的过程。
及时行动:接受任务之后,什么时候开始执行才好呢?比“越早开始越好”更切实的答案是“现在就开始”。
大多数拖延症患者,不是拖延着做事,而是拖延着不开始做事。拖延着不开始的原因在于做事所要面临的做错、做不好的风险以及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
事件-时间日志:尝试在记录的事件后面加上时间。
《奇特的一生》讲述了苏联昆虫学家柳比歇夫如何通过独创的“时间统计法”获得惊人成就的故事。柳比歇夫的日志采用的是基于过程的事件-时间日志如:分类昆虫学—3小时。不同于基于结果的日志如:分类昆虫学。基于过程的记录不仅更详尽,而且当结果不好的时候更容易找到缘由,另外它会使你对时间的感觉越来越精确。
柳比歇夫
2、学习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为
任何知识的获取都是不可逆的。任何一个人如果曾经有最终习得某种技能的经验,不论这项技能多普通,在习得的一瞬间,整个世界都会为之改变。如一个人熟练使用一门外语,那他原本生存的世界就多了一扇门,跨过那个门槛,就是另外一个世界。
获取知识的手段中,最基础的是“体验”,更高级一些是“试错”,再聪明一些是“观察”,“阅读”是对前三者的补充,因为“体验”、“试错”、“观察”局限于自己,而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获得他人的经验。“思考”是获取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主要手段,很多人看过许多书但记住的内容寥寥,原因就在于缺乏思考。
行动建议
如果想要系统的学习,可以选择读书;
如果想要快捷的学习,可以选择网络学习;
如果想要更快捷的学习,可以选择跟人学习;
如果想要事事都有收获,可以选择从做事中学习并及时复盘。
3、崇尚逻辑,追求深入思考
有时候,尽管论点和论据之间全无逻辑联系,却可以用一种“显然合理”的姿态绑在一起。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星期六的早上,牧师正在准备第二天布道的讲稿。他的妻子有事出去了,小儿子在一边吵闹不休,严重干扰了他的思路。心烦意乱之中,牧师随手拿起一本旧杂志,从里面挑出一幅色彩鲜艳的世界地图,撕成碎片,丢在地上,对儿子说:“约翰,如果你能拼好这张地图,我就给你2角5分钱。”牧师以为这件事会花掉儿子整整一个上午,但没过10分钟,儿子就拿着拼得完完整整的地图敲响了他的房门。牧师对此十分惊奇,他问道:“孩子,你怎么这么快就拼好了?”“啊,”小约翰说,“这很容易。地图的另一面有一个人的照片,我试着把这个人的照片拼到一起,然后把它翻过来。我想如果这个人是正确的,那么,这个世界也就是正确的。”牧师笑了,爽快地付给儿子2角5分钱,对他说:“谢谢你!你替我准备了明天布道的题目——如果一个人是正确的,他的世界就会是正确的。”
我最初听这个故事的时候不加思考地接受了牧师这个存在明显逻辑错误的结论:如果一个人是正确的,他的世界就会是正确的。而实际上,这个故事是比较符合逻辑地告诉我们:换一个角度,也许我们就能找到很简单的方法来解决复杂的问题。
曾看到过这样一段话:人类中大约80%的人拒绝思考、害怕思考,剩下20%中又有80%常常用错误的方法思考,综合来看只有不到4%的人能用简单且清楚的方式把问题想明白,而这4%的人最终大多数选择了沉默或者成为负面力量的帮凶。人类发展史就是极少数想明白的人不停自我挣扎的同时,被绝大多数的人谩骂、侮辱、陷害、谋杀的历史。我们暂且不论这是否属实,我们只要从现在开始学会思考、正确地思考。
行动建议
从现在开始,在一段时间里,比如1个月,时刻注意自己或自己被灌输的每一个念头,思考其中的逻辑关系,并进行深入地思考。
4、学会有效倾听
在书中作者提到,交流的有效有否往往更取决于听者而非说者,失败的交流往往源于听者的疏忽。倾听能力的强弱,几乎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为绝大部分时间里,任何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听某些人的话以及依赖某些人听他的话。教师在课堂上对下面的学生们教授内容而往往只有少数能准确把握内容要点--倾听能力的差异也许是这种尴尬的最好解释之一。
行动建议
倾听过程中克制“过早质疑”,就算需要质疑,一定要等到对方把话说完。
“过早质疑”不仅会造成幻觉—对方的论证不堪一击,还会让听者进入排斥状态。
倾听过程中,做好“回顾”。“回顾”即说者刚刚都讲了些什么?
说者的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事实和看法。对于事实,我们要花时间想想“他所说的内容真实吗”。对于看法,我们要花时间想想“这个看法的根源在哪”。
倾听过程中,做好“预期”。“预期”即猜想讲者下一步会讲什么?
这个步骤会自动集中听者的注意力、有助于正确把握和组织说者论述的内容、能听到更多原本听不到的内容。
一旦决定倾听,主动帮助说者进入“倾诉”状态。
《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还有许多内容值得读一读,如现实、应用、积累等。对于我来说,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并作出选择,是做快乐的猪,还是痛苦的苏格拉底?一切都靠积累,一切都可提前准备,越早醒悟越好,把时间当做朋友,专心打造一个优秀、独立、会思考的自己。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7
读这本书之前,我以为自己是没有拖延症的。因为心中所想之事全都赋予实践,我还暗喜自己是执行力极强的人。
直到读了此书的某一页,我恍然大悟,原来我是用自己喜欢的事当做借口,避免自己有时间去做当下该做的事。这本书与其说是讲“如何管理时间”,不如说是聊“如何打开心智”。心智这话题看似很抽象,其实不然。打开它就像是给自己推开了一扇窗,看到的更远了。
有几个很有意思的观点想要与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做得好才会有爱好。”
年幼的家长都喜欢给孩子们先选一个爱好,殊不知很多孩子到了十几岁,产生了叛逆情绪,再也无法坚持下去。家长不知问题出在哪里?其实他们从未考虑过,孩子真的喜欢这个“爱好”吗?还是说,这只是家长的夙愿而已。要知道,“做得好”跟“爱好”其实是这样的关系:孩子们觉得自己擅长一件事,这才会爱上它。
第二,“坚持和努力比换方法更重要。”
同样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即使失败,也是有大大的收获。若是失去了耐心,不停地尝试新的方法和路径,那么即使当下的这条路是正确的,你也没有时间去完成它,这样的意义也就不大了。
第三,“即使在极端恶劣的环境里,人们也会拥有一种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
无论此刻的处境再悲惨,插翅难飞当前的困境,那么至少你可以选择:积极地面对或消极地面对。没有任何一个人有权力或能力能干涉到你的这个选择。从这种层面上,你一直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力。
第四,“怀旧是一种错觉。”
当年的种种美好,其实我们真正的都记得吗?非也。回忆里的画面,已经被我们的感觉所侵蚀,我们加油添醋地给过去加上装饰。就如同那句话,其实我们喜欢的不是当时的那一个人,而是恋上了“喜欢”那种感觉。
第五,“提高时间使用率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同时做两间事儿。”
书中提到的一边跑步一边听某个教程的音频。作者建议,费脑的和不费脑的两件事可以同时进行。我尝试过了,洗碗和晨练的时候收听财经作家吴晓波的《吴晓波频道》(推荐下载喜马拉雅app,可以下载了离线收听),受益匪浅。尤其是腾讯的那期主题听得我相当激动。人家一个企业能坐拥十几亿用户,那绝对不是偶然。管理层的夺目连环邮件,游戏开放部门的内部奖金竞赛……吴老师讲地跟武侠片一样,一环紧扣一坏。
第六,“标出事情的重要性。”
我时常觉得,什么事情都很重要,于是把自己塞的满满,干劲十足的做完之后,才发现人已被掏空,身体已不堪负荷。事实上,最重要的事情只是少数,要学会只把重中之重写入“日程表”。别人能提醒你的事情也不必算入其中。把小事做到及格,把大事做到满意,适当地给自己减分,这或许是给了“完美主义”的我们一个不错的建议。
从这本书里,我还学到了一点:制作时间表。记录自己每天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记录做一件事情用了多久时间,慢慢的回看自己一周的内容,或者两周的内容,就会发现,因为要记录,我会有意提高做事的效率,会发现自己这两周的变化。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8
《把时间当做朋友》是一本关于时间管理的书,作者通过自身经历的案例讲述管理时间的方法,这些管理时间的思路和方法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工作中。
书中讲到,每个人都有惰性,这是人性的劣根。我们的员工也确实是这样,但有的人能够克服惰性,有的人却只能浪费时间,这就是思想意识的差距。每个人只有克服了惰性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我们综合修理厂近几年来一直规定员工下午提前半个点上班,也就是每天多工作的这半个点使我们在人员大量减少的情况下保持了去年同期的产值收入,这就是通过合理安排时间增加的效益。这是在我们硬性规定的情况下大家每天多工作半个点,还有一部分员工会自觉地中午、晚上加班,完成更多的工作,那就是更懂得了时间管理的意义。
每个人每天上班的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有的人能完成很多的工作,有的人却简单的工作都做不完,这就是效率的问题。掌握时间管理的方法,合理安排工作的轻重缓急,才能有条不紊地完成工作。我们车间也有那么一些人,每天都看着很忙,但却总遭到客户抱怨车修得太慢,这些人不懂得合理安排时间,做事没有效率。我们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引导这些员工学会管理时间,和时间要效益。
这本书中所有管理时间的方法中,我认为“事件-时间日志”是最直观最可行的,通过每天记录自己做不同事情花费的时间,让自己更精确的感知时间,调整时间,确定合理的工作量,避免浪费时间。
时间都是规划出来的,只有充分利用时间,时间才会成为我们的朋友,为我们带来效益。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9
《把时间当做朋友》作者李笑来引述自己从事的职业中所遇到的事例,告诉我们:如何打开心智,如何运用心智来和时间做朋友,如何理解时间管理的意义,在时间管理上取得突破,进而用心智开启自己的人生成功之旅。心智力量是把抽象的目标赋予实际的意义,才能有更多的动力,策略加重复。
为何学生老问各式各样的学习方法或者做一些事情有没有用处呢?因为他们觉得时间投入成本太大,需要确定付诸时间精力后是否能有收获,可以理解,可一旦掂量太久,意志力便会一直消耗,最后即使做出了选择,那么后期的执行力便会打折扣。
李笑来说,有时候纯粹地去做一件事情,比前瞻后顾更能感受其中的乐趣。《东吴相对论》中有一期是讲:“出格的李叔福”,李叔福是成功的,一部分原因是他的决定了便做,也就是无惧过程的各种困难。有时候保持一种“钝感力”,无论事业或生活,都会给我们意外的惊喜。我在自己的生活中也不断验证了这个观点。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10
在看这本书之前,没有看过任何李笑来的文,习惯性的去百度,百度百科这样介绍他,李笑来,原新东方名师,自称“中国首富”,多本畅销书的作者,著名天使投资人,致力于让一部分知识分子先富起来。虽然不懂什么是,也没看过他的畅销书,但直觉上来讲这人是个大咖,成功人士,他的书有看头。
《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是他多本畅销书中的一本,豆瓣评分8.5,算高分了。作为读资(读书资历)不高的我来说,看书都是挑高分的,大咖推荐的,因为我不会选书,只能通过大家的眼睛来选,毕竟空闲时间就不多,能不浪费就不浪费。
这本书首先讲了心智的力量,当我们面对困境时心智决定了,未来我们是开心还是痛苦,如何开启心智,然后运用心智来和时间做朋友,最后理解时间管理的意义,在时间管理上取得突破,进而用心智开启自己的人生成功之旅。
这其中对我来说帮助最大的是,时间管理这一节,因为我之所以时间不够用,多是我自己不会安排,不会管理,没有计划。也不曾持续坚持做过什么,更没有一个长久的学习习惯或者个人一个好的习惯,当我看到精确感知时间那一节时,作者介绍他通过事件记录帮助记忆,以及通过记录做的那一件事情,所需要耗费的时间,来进行调整自己的可用时间,经过调整后会发现有些事情就是在浪费时间,可以直接不做,这样我们就能节省一部分时间去做重要的事情。对于我是那种没有安排的人,随意随性,看着这节之后,我有了很大的收获,可以合理的取舍利用时间,而不用像以前一样,因为要做的事情过多,导致最后完成率很低。
还有一节就是讲到学习新技能,很多人觉得,这个跟我们学习,工作不搭边的技能,学的再好也没用,还记得有句老话“艺多不压身”所以当有机会学习新鲜知识时,不要觉得跟你的专业,或者工作不搭边,就拒绝学习。谁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所以当你有机会学习时尽最大努力去学好它,总会用到的,学到自己肚子里的都是宝贝,说不定哪天它就发热发光了。
借用书中的一个故事来结尾,就是雄鹰与蜗牛爬金字塔的故事,雄鹰展翅高飞就能到顶端,蜗牛却可能要用一生的时间来爬,最后他们看到的好处风景是一样的。一个是用勤奋,一个靠的是自己的坚持努力,如果雄鹰不够勤奋地练习飞翔,蜗牛不够坚持,他们都将看不到顶端的风景,只要我们够勤快够执着总会成功。
我相信这本书将是你未来阅读书单中的一本,因为它是值得阅读。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11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书名就感觉特别新奇,一般来说都是和时间竞争、和时间赛跑、时间管理之类的书籍。可是,把时间当做朋友,还是第一次见,那么这本书到底有什么魅力下面是我个人的拙见:
先普及一下时间这个概念,在我心目中,时间就是岁月,就是生活,就是工作。
首先我们要了解自己的困境时什么,是不是时间不够,还是不能自律,了解好之后就是要精确感知时间,自己对时间的把控要恰到好处,而把控最好的工具是:纸和笔。
假如说时间管理是每天的任务清单还有待完成的事项,那么感知时间就是认识它,并熟悉它,把时间做到细分化,精确化,减少不必要浪费,因为耗不起,谁也不想无缘无故冷冰冰对待一个朋友。
每个人都有心智,只是还不知道有没有开启,还不知道自己的心智是什么,甚至还是不了解心智到底是什么,一个人的“心智”是指一个人各项思维能力的总和,用以心智去了解身边的事物和世界。“心智”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必要阶段,自己每次获得一次进步之后,其实也是心智在升级和主动起作用。
怎么与时间做个好朋友,不是管理时间,然后再去做朋友,而是通过管理自己去和时间做朋友,也是走向自律的表现,给自己制定的任务,并用最好的工具记录下来,然后逐步实行。
但最重要的还是如何开启心智,本书的着重点都在心智的了解,心智的开启,心智的培养上,那认识心智之后,怎么开启,开启第一步就是要和时间握手言和,而不是敷衍时间,只有认真对待每一次的实践,你才有获得心智的力量的资本,这个资本是时间给你的。最好的心智培养是,打开书籍,认真的去看好书,了解书中的精华,书本是获得知识的直接来源,你心智的强大与否,刚好和你的知识和见识有很大的联系,不要觉得自己读完一本书就获得一股能量,那也只是觉得,因为你还没真正理解时间的本质。
你的心智会帮你渡过一些不必要的大坑,比如那些“成功学”,还有一些很励志的鸡汤,当你看的越多的时候,你的心智不自觉就会下降,因为你在这个时候已经对时间的认知免疫了。如果你的心智在你强大的知识下起作用,你就会有自己的思维,虽然不是那种批判性思维,但至少自己还会去思考,思考又是本书的一大重点,思考是表面,只有深入思考才能辅助你的心智成长,深入思考不是急于求成,是思维的总和,也就是综合性思维,凡事都有自己独当一面的看法,当热,这个独当一面不是你骄傲的资本,而是心智的强大,自己的自信。
本书的核心关键:把时间当做朋友,要知道心智的强大、深入思考、还有更节省时间的方法:学习再学习。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12
距离上次读书笔记已有一个多月,现在补完下篇的。
剩下的章节分别是《学习》,《思考》《应用》《积累》。下篇的读书笔记我决定采用和上篇不一样的方式。以我读后的感悟轻重为切入点,有选择的记录笔记。
《学习》
通过正确的思考,弥补“体验”、“试错”、“观察”、“阅读”等获取知识的局限。完善和提高自学能力,以不断升级自身系统,提高效率。
《思考》
这篇的重点在在于运用逻辑学建立正确的逻辑思维,通过对语言这个辅助工具的训练使用,提炼出真正该做的事。
《应用》
就是应用!一切围绕应用!另外,李敖的“土法炼钢”读书法可以一试。
《积累》
积累带来复利。
这篇的读书笔记很简单,内容很少。这是因为,书中很多的观念和我本身的想法是类似的,就不多记录了。例如,学习的前提实际是正确的思考,而思考篇的核心是语言逻辑。可以说人类要通过学习进步,就绕不开语言这个工具。但问题是语言是有局限的,没有意识到语言的局限的人,显然就无法跨过最重要的那一步,分清什么是值得真正花费时间去做的。
就这样吧。先结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