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乡统筹实践报告
城乡统筹
------成都市郫县的新发展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给排水专业
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想发展就必须先解决农村问题,于是在这种时代背景
下提出了“城乡统筹”这个概念。即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削弱并逐步清除城乡之间的樊篱,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而成都郫县作为一个试行点,实现着农业与工业的逐步结合,城乡差异不断缩小,为建设现代田园城市打好基础。
关键词:城乡统筹;改革;发展;
正文:
实践背景及目的:
这是我迈入大学的第一个暑假,也是我迎来的第一个暑期实践活动。既然已经
成为了一名大学生,就应该逐步走入社会,了解社会,我想通过这次暑期的社会实践一定能丰富我的社会阅历。我是一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这几年农村的变化让我感觉到了什么叫做发展,我想通过这次对“城乡统筹”的调查了解能让我对现代农村有一个更加清晰的概念,我也想通过这次实践活动能发现农村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时间: 2010年8月9日至8月10日
地点: 四川省成都市郫县
实践内容:
实践前期,我搜集了一些关于“城乡统筹”的资料,对“城乡统筹”的概念
以及发展情况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之后便开始到一些试点进行实地调查,向当地的农民及村干部了解情况,具体如下:
我所在的郫县新民场镇就是“城乡统筹”一个的试点。曾经这里是以种植粮
食及蔬菜为主要收入来源,如今这里引进了一些第二产业,并实现了部分农民由散户转向集中。农民不再是单一地依靠农业谋生,而是依靠多种产业致富。来自浙江,江苏等地的企业在云凌村承包土地种植花卉观赏树木,将土地集中化,产业化,规范化管理,农民将土地承包给企业,在收取承包金的同时也在花卉基地中工作,这样不仅免去了企业招工的烦恼,也为当地的农民增加了收入。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创造出了“西部花乡”这个品牌。当地的村干部告诉我,不久以后这里还将打造出一个乡村度假村,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结合。
郫县农科村是农家乐的发源地,抓住这一历史渊源以及独特的地理环境,郫
县许多地方开始效仿农科村办起了农家乐,三道堰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依靠着一条长河,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于是当地政府便发展起了乡村旅游的产业。来到三
道堰时正是天气闷热的季节,依河而建的农家乐热闹非凡。吹着凉风喝茶,打麻将,还有特色的农家菜,这些都是吸引城里人来避暑休闲的因素。听当地人讲现在的三道堰乡村旅游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沿河还在继续建造特色的农家乐。相信用不了多久,这里将成为一个避暑,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农家乐产业园。在发展产业的同时,郫县也在加紧精神文明的建设。在几年的规划建设中,团结镇成为了“大学城”。这不仅是在带动当地产业的转变,也是在改善着农村的精神面貌。来到“大学城”调查时,随时可以看见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我想这将为建设现代郫县注入新的血液。
说起郫县,让人想起更多的便是郫县豆瓣。豆瓣是川菜中必不可少的一道调
料,而豆瓣中最出名的便是郫县豆瓣。如何将这特色产业发展更广是郫县人一直思考的问题。位于安德镇的丹丹豆瓣厂将郫县豆瓣的招牌传向全国,更是传到了海外。但很可惜得是没能联系到丹丹豆瓣厂的厂长,不能了解到具体的情况。
安靖镇物流市场对接大成都,郫筒镇变脸“新蜀城”,唐元镇韭黄香飘川内外,唐昌镇人文蔚然而起,成为文化新镇。我想这些新的变化不仅体现着农村的改革进步,更是城市与农村的融合。
每到一个地方调查时,当地的农民说起现在的生活是一脸朴实的幸福。在“城
乡统筹”前,农民的生活只是简单的早出晚归的劳作,几乎没有娱乐活动,更谈不上精神文明建设。现在土地统一规划,人们集中居住。每到晚上,村上的活动广场上便会很热闹。有跳舞的,有健身的,不时还会有坝坝电影和表演。我也经常和爸爸妈妈吃了晚饭出去散步,感受现代农村的气息。
通过两天的实地调查,我才真正了解到了“城乡统筹”后的新农村。交通便
利,住房统一集中,产业多种多样,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我想这还只是现代农村的起步,真正实现了“城乡统筹”的农村将会是一派欣欣向荣的繁华景象。当然这次实践我是体会颇多。
实践体会:
“城乡统筹”字面上解释是“城”、“乡”,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中,互动发展,以实
行“城”、“乡”发展双赢为目的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就是要改变和摈弃过去那种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分治”的观念和做法,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削弱并逐步清除城乡之间的樊篱,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确定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研究重大经济政策的时候,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想取得发展,必须首先解决农村问题。如今社会快
速发展,为了避免城市与农村的差距越来越大,中央在成都,重庆等地实施了“城乡统筹”的策略。
那如何实现“城乡统筹”呢?“城乡统筹”关键是城市带动乡村。由世界
各国的发展看,发达国家和地区都经历过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
业,大量农村居民变成城市居民,城乡发展差距变小的发展阶段。我国经过
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城市先发优势越来越明显,发展能量越来越大,城
市有义务也有能力加大对农村带动的力度,城市带农村完全能带出“双赢”的结果。从成都市郫县的实施经验来看,要想带动农村发展,首先必须让城市
和工商企业吸纳更多农民就业;其次要大力提高城镇化水平,让更多农村居
民变市民;另外财政投入要向农村倾斜,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当然推进“城乡统筹”是在不断地发展和改革中的,这些只是基本的,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因地制宜,打造出各地自己的特色来。
在实践过程中,我不仅看到了新农村的发展,也在这发展中看到了一些
问题:1,土地资源利用不够合理。在集中土地管理中,难免出现一些乱用地的行为。我想对此,政府应该加强管理制度,严禁再次出现这样的行为,要让农民知道自己的地是怎样规划的,这样才会放心地把地交给企业集中
管理。2,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都说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所以必须第一时间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虽然当地企业能解决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但毕竟还是有部分农民的问题没能解决。我们不仅仅只是让农民能够有工
作,更重要的是让农民有技能,所以用工单位应该在招工后对员工进行技
能培训,也可以让他们自己创业。3,新农村的精神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曾经农民的生活就是劳作,几乎没有精神建设,而且在农村有些封建陋习的情况也比较严重。建设新农村不仅要解决物质生活,更重要的建设精神
生活。所以政府应该多组织一些文艺活动及科普教育等,让农民也能了解
世界,增进知识,做一名现代农民。
短短两天的社会实践,让我感受到的是现代农村的发展革新,也让我对新农村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城乡统筹”在成都市郫县取得的成就是可喜可贺的,当然其中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将
是一派繁华的景象。
其次,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我也锻炼了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学会在实
践中不怕吃苦不怕困难。最重要的是学会发现问题并且要努力找到解决问
题的办法,而且最好是找到多种解决方法。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不能只将目光聚焦在学校中,书本上,我们要学会观察社会,走入社会,了解社会。在扎实掌握书本知识的同时,更要学会如何在社会中生存,要正确树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名
对社会有用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成都市郫县政府网
第二篇:城乡统筹
攻坚克难砥砺奋进
切实推进连云区城乡统筹发展工作
连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市农村工作暨城乡统筹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为工作思路,深入开展调研,积极制定政策,明确工作重点,切实推进城乡统筹工作顺利进行。
一、加强组织领导,搭建机构平台。为扎实贯彻落实全市农村工作暨城乡统筹发展会议精神,连云区委、区政府及时召开专题会议,学习传达会议精神。结合区实际情况,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牵头,党政分管领导指挥的连云区城乡统筹建设指挥部,负责城乡统筹的组织领导、协调推进、督查监督和考核奖惩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内设综合管理、宣传督查、规划建设、环境整治4个工作组,并及时抽调工作人员。形成了党委统筹、党政共管、部门配合、整体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
二、确定总体目标,切实推进执行。2012年,在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明显提速的大背景下,连云区富民强区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按照市委提出的六个一体化”为工作思路,连云区结合区情实际,制定任务目标。具体目标是:确保全区村集体收入超千万元的1个,超400万元的4个,全区村集体年收入均超20万元,2012年,计划将板桥街道的张跳新
村等2个村确立为新的农民康居示范点,2012年全区粮食综合补贴、水稻直补和良种补贴资金超60万元,种粮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超100元。抓好农机监理及农机购机补贴工作,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购置补贴资金100万元,2012年力争争取农业项目6个,金额300万元以上,建立海珍品养殖示范园区,力争建设规模达到40000亩以上。全区农产品年出口额力争突破6000万美元。
三、加速城乡建设、制定统筹政策。2012年,将是连云区一个大干快上、大发展的突破之年。连云区在紧扣确保实现“八连冠”这一主题,紧紧围绕BRT及特色街区建设,海棠路、平山转盘、海城广场、在海一方等重要节点出新,连云新区及零公里入口的规划建设等“563”重点工作,突出规划引领、推动集约发展、实施重点突破、强化多点支撑,快速提升城市化推进水平,迅速打造了一批优势产业,不断壮大乡街经济实力,全力办好民生实事和系列惠民工程。同时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见》、《关于做好2012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的意见》以及市委副书记张同生在全市城乡统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结合连云区农业农村发展现状,深入分析城乡统筹面临的形式和任务,科学规划设计全区城乡统筹目标、路径和措施,编制一系列的意见和措施,作为全区城乡统筹工作的参考依据。
四、突出集群优势,发展现代农业。一是发展高效农业。随着我区大开发、大建设的发展,我区耕地面积逐年缩小,为避开这一致命的 “短处”,我区将把农业转型升级作为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来抓,大
力发展生态、高效、外向农业,把培育高附加值、强带动力的龙头农产业和企业作为重点,全力扶持,常抓不懈。目前,我区已成为国家级连云港出口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现有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8家,主要集中在云山农产品加工区和板桥海洋食品加工区内,板桥海洋食品加工区同时也是市级农产品集中加工区,年出口创汇居全市前列;二是培育农业龙头企业。2012年,我区将继续培育发展骏都生物科技、国盛食用菌和顺福食品等一批规模较大、技术先进、带动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力争使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带动我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引擎。积极为龙头企业争取省级现代农业发展资金,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目前,我区省级龙头企业已达6家,市级龙头企业已达7家,全区农产品年出口额近6000万美元。在扩大我区农民就业、增加我区农民收入的同时,还辐射和带动了东海、赣榆、灌云等周边县区主要蔬菜产区的发展,直接带动20000余户从事蔬菜种植;三是抓好农业项目争取工作。积极为龙头企业争取省市现代农业发展资金,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2012年力争争取农业项目6个,金额300万元以上;四是大力发展海洋产业经济。积极加快渔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以重点产业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为突破口,立足我区加快建设国际性海港城市、奋力争当江苏沿海开发第一区的新形势,充分发挥独特的资源优势,建设具有本地特色、布局合理、生态高效的现代渔业体系,加快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积极推进渔港建设,抓住当前国家、省、市各级对渔港等渔业基础设施建设高度重视的有利时机,全力争取农业部和发改委将我区连岛中心渔港建设和高
公岛一级渔港建设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科学制订我区的海岛开发利用整体规划,多方引进资金开发前三岛、竹岛等岛屿,探索有连云特色的海岛经济发展模式,把休闲渔业建成我区海洋经济的亮点产业。加大前三岛海珍品基地建设,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充分开发前三岛海洋自然资源,加快海参、鲍鱼、海胆等海珍品增养殖基地建设,推动深水网箱养殖,要使海珍品养殖示范园区建设规模达到40000亩以上。
五、强化农经管理,维护农村稳定。一是落实好农村“三资四化”管理机制。加快推进农村“三资四化”网络平台建设,实现农村“三资四化”网络全覆盖;抓好村级经费专项审计,提高村级经费的使用效率,查处村级经济违法违纪行为;抓好村级财务管理薄弱村治理,积极抓好扶贫村的债务化解工作;加强农村会计人员和民主理财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农村会计人员和民主理财人员业务素质和监督水平。二是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严格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和不改变农用地的原则,实行土地流转信息、台账定期上报制度;指导各乡街在条件具备的村组,积极创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健全规章制度,扩大办社规模,加快推进土地规模经营;三是加快推进农经“一站式”窗口服务。拓宽服务领域,把农民最关心、最需要,对改善干群关系最见效的“三资四化”、农村土地流转、农业保险等纳入“一站式”窗口服务,作为农经改革的品牌打造好、维护好;四是着力提升农民组织化的程度。围绕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村干部群众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识,增强合作办社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农民组建适应当地生产发展的特色农民专业合作社,消灭农民专业合作社空白村,培养一批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组建合作组织联合社。整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现有资源,对规模较小,组织化程度低,带动能力弱的同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合并建立联合社,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带动能力;积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承担土地治理项目试点,支持具备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直接实施产业化经营项目,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凝聚力、覆盖率和带动力。
六、完善服务体系,加强基础建设。引导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专业服务组织等参与农业服务,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主导、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为基础、其它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业性服务与综合性服务相协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方式,开展生产资料供应、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农产品加工流通、农民教育培训等服务,强化农村金融、农业保险、农业信息等方面的服务。
于此同时,加大对乡镇,村各种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2012年,我区计划新增海滨花园、连岛新村、高公岛新村、板桥新村等居民集中居住区9万平方米。全面实施农村环境整治,重点推进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工业污染源、农业废弃物、河道沟渠整治,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第三篇:城乡统筹
大学生村官考试农村方面知识:统筹城乡发展
一、中央国务院有关规定
(一)2006年中央国务院有关规定
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强调指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该《意见》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有:
1.建设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十一五”时期,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2.围绕新农村建设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十一五”时期是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十一五”时期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当前,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
3.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4.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和建设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2006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并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要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新增税收应主要用于“三农”。抓紧制定将土地出让金一部分收入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管理和监督办法,依法严格收缴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都要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建设标准农田。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金融机构要不断改善服务,加强对“三农”的支持。要加快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征地、户籍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二)2009年中央国务院有关规定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9〕1号)强调指出,要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该《意见》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有:
1.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农村学校公用经费和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标准,改善农村教师待遇,推进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排查、加固和改造。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2009年起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费。国家新增助学金要向农村生源学生倾斜。巩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坚持大病住院保障为主、兼顾门诊医疗保障,开展门诊统筹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提高财政补助标准和水平。进一步增加投入,加强县、乡、村医疗卫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抓紧制定指导性意见,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力度,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加快研究解决农垦职工社会保障问题。
2.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规划,加大投资和建设力度,把农村学校、国有农(林)场纳入建设范围。扩大电网供电人口覆盖率,加快推进城乡同网同价。加大农村水电建设投入,扩大小水电代燃料建设规模。加快农村公路建设,2010年底基本实现全国乡镇和东中部地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油(水泥)路,西部地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公路建设投资力度,建立农村客运政策性补贴制度。增加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投资,扩大秸秆固化气化试点示范。发展农村信息化。加快国有林区、垦区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
3.积极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对当前农民工就业困难和工资下降等问题,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最大限度安置好农民工,努力增
加农民的务工收入。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支持企业多留用农民工,督促企业及时足额发放工资,妥善解决劳资纠纷。对生产经营遇到暂时困难的企业,引导其采取灵活用工、弹性工时、在岗培训等多种措施稳定就业岗位。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增公益性就业岗位,要尽量多使用农民工。采取以工代赈等方式引导农民参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输出地、输入地政府和企业都要加大投入,大规模开展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农民工技能培训。有条件的地方可将失去工作的农民工纳入相关就业政策支持范围。落实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政策,在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提供支持。保障返乡农民工的合法土地承包权益,对生活无着的返乡农民工要提供临时救助或纳入农村低保。同时,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鼓励农民就近就地创业。抓紧制定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解决养老保险关系跨社保统筹地区转移接续问题。建立农民工统计监测制度。
4.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按照着力增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到2012年基本完成改革任务的要求,继续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推进“乡财县管”改革,加强县乡财政对涉农资金的监管。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逐步建立资金稳定、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总结试点经验,完善相关政策,扩大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范围,中央和试点地区省级财政要增加试点投入。积极稳妥化解乡村债务,2010年基本完成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解,继续选择与农民利益直接相关的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形成的乡村债务进行化解试点。
5.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调整财政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对县乡财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逐步提高县级财政在省以下财力分配中的比重,探索建立县乡财政基本财力保障制度。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将粮食、油料、棉花和生猪生产大县全部纳入改革范围。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省份率先减少行政层次,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在投资审批、工商管理、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行政管理权限。支持发展乡镇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促进产业集聚和升级。
6.积极开拓农村市场。支持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建立区域性农村商品采购联盟,用现代流通方式建设和改造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网络,扩大“农家店”覆盖范围,重点提高配送率和统一结算率,改善农村消费环境。鼓励设计开发适合农村特点的生活消费品和建筑材料。2009年在全国范围实施“家电下乡”,对农民购买彩电、电冰箱、手机、洗衣机等指定家电品种,国家按产品销售价格一定比例给予直接补贴,并根据需要增加新的补贴品种。保证下乡家电质量,搞好售后服务。加强农资产销调控,扶持化肥生产,增加淡季储备,保障市场供应。支持供销合作社、邮政、商贸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加快发展农资连锁经营,推行农资信用销售。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改造建设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加强农村市场监管,严厉查处坑农害农行为。
7.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制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有效衔接办法。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尽快稳定解决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重点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继续增加扶贫资金投入,加大整村推进力度,提高劳动力转移培训质量,提升产业化扶贫水平。优先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扶贫开发,积极稳妥实行移民扶贫,对特殊类型贫困地区进行综合治理。充分发挥行业扶贫作用,继续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事业,积极开展反贫困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来源:考试大-公务员
第四篇:加强城乡统筹
加强城乡统筹,推进同城化建设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城镇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利用3年多时间完成了受灾群众的住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重建任务,全县的城市建设以及人民的居住环境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推动了经济和社会事业跨越式的发展,使城市建设向前迈进了20余年。
目前重建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接踵而至的后重建时代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同城化发展的重大机遇期。如何在后重建时代变援建资源为发展优势,变外部的政策优势为内部的潜在动力,取得持续的发展动力是置于安县面前的重要问题。
一、加强城乡统筹,推动产业调整升级,促进城镇化发展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经济强县,必须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通过产业发展和城乡建设,提升城镇综合竞争力,促进城镇化进程。
(一)狠抓科学规划,有力促进城乡统筹
立足于全域规划,加强城乡统筹研究。根据自然条件和现状城镇的发展条件,结合县域重点交通建设,发挥“全域谋划、城乡统筹”的发展思路,对安县进行全域谋划,确定生态农业发展区、重点城市化地区的相应发展策略。进而落实中心城市、重点城镇、新农村的规划对策。
重要交通设施的建设带来良好的发展优势,结合重点交通调整县域重点镇的发展战略,突出县城、重点小城镇和一般集镇三个层面的重点,狠抓城乡统筹规划,推动城镇化的进程。同时加强农村集体资金、集体资源管理,搞好新农村建
设。
做好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工作,站在响应区域发展需求、呼应发展诉求、回应发展渴求三个维度加以审视,确定安县城市定位、城市拓展方向和功能分区。
(二)优化产业格局,调整产业布局
2006年前全县的产业格局为“一、二、三”,目前已逐步过度为“二、三、一”。按照“整合、提升、一体”的发展理念,立足安县自身的优势资源,将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空间布局有机结合,以产业体系研究为突破点,探索新型工业化推动城镇化的健康之路。
进一步巩固和优化这一格局,功能完善,基础设施齐备,产业支撑力强,是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结合成绵高速复线、成兰铁路等重要交通设施的建设和城镇等级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严格控制入驻企业的种类,遴选优质一类、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同县城配套发展,园区融合商业、服务业的发展,使生产、生活有机融合;可进行工业园区扩区,能有效节约公共资源配置的成本。在工业园扩区的同时,应充分考虑生活商业服务业的配套,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三)以产业培育和城镇建设为基础动力,增强城镇的吸引力
通过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在确保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有序引导产业布局,遵循资源禀赋型和产业承接型产业布局的客观规律,寻求产业布局与城镇发展之间的匹配度,以产业来引导人口向重点城镇区集中,带动城镇发展,增强城镇的吸引力
县城的发展更应站在“响应区域发展需求、呼应发展诉求”的基础上充分定位。把县城作为都市区西部综合性服务型核心新城来打造。找准引领县城建设的战略,明确核心定位,建设成为绵阳都市区中高新技术价值链集群的重要功能环,以滨水休闲为吸引点的品质生活宜居城市。在吸引县城以外的择业者的同时,营造一个舒适的有归属感的良好氛围。
(四)区域交通一体化
伴随着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区域重大交通设施一体化还应加强。增强互通性。在现有的道路骨架上,还应加强火车站、高速出口等的对接和道路等级升级。
二、为适应同城化发展的需要,做好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和县城规划的同时,还应协助做好区域大规划的编制,积极推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区域交通规划(包括轨道交通),给排水、电力电讯等专业规划的对接编制,实现公共资源共享。协调两地政府的行政关系,消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主义,为区域统一市场的建设和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是协调机制最为重要的任务。在此过程中,就要强化“区域经济”或“经济区经济”的概念,淡化“行政区经济”的概念,切实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同时,在基础设施推进的过程中,逐步寻找两地经济交往和文化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第五篇:城乡统筹
一、工作推进情况
(一)认真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区统筹办先后组织召开了三次会议,分解落实各项规划编制任务,要求各专项规划的编制牵头部门要高度重视,深入调研,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切实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确保按期高质量完成编制任务。同时,还成立了对各类专项规划的专门审查机构。目前,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正扎实有序推进。
(二)认真修改总体方案。11月11日,区统筹办相关工作人员到市统筹办听取了对总体实施方案的修改意见,并向市统筹办报告了我区总体方案编制等方面的有关情况。为充分突出元坝特色,提高总体方案的纲领性、指导性和实效性,确保我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在重点领域和区域率先重点突破,11月14日,区委、区政府召开专题会议,认真研究了市统筹办和市级各部门对我区总体方案的修改意见,进一步完善了我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目标、措施,明确了我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和推进路径。11月15日,区统筹办结合市上的反馈意见开始对总体实施方案进行认真修改。
(三)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结合市委、市政府下达我区的土地管理使用制度专项改革和社会事业设施一体化专项改革任务,区国土资源分局、教育局、文体旅游局等部门进一步加大了向省、市有关部门的衔接力度,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在专项规划编制指导、政策扶持、项目资金倾斜等方面的支持。同时,区发展和改革局会同区经济和商务局、招商局,积极与省、市发改委协调沟通,上报了有关农产品加工、工业发展集中区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的项目,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工业项目支撑。
二、存在的问题
(一)由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方案还在进一步修订完善,影响了各类专项规划的编制进度;
(二)各专项规划编制进度存在不平衡现象,部分规划已经编制完毕,但个别规划要按期完成编制工作还有一定困难;
(三)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多部门、多层次,加之该项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推进和协调的难度较大。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今后,我区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着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组织领导,进一步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不断完善推进机制,确保统筹城乡改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二是组织精干力量,加快总体方案的修改和各项专业规划的编制工作步伐,着力在提高可操作性上下功夫,确保规划的贯彻落实。三是进一步加强与省、市统筹办及相关部门的衔接沟通,积极争取支持,确保各项任务按时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