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邓小平简介
邓小平简介
人物
邓小平是我国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领导者,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同时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他所倡导的“改革开放”及“一国两制”政策理念,改变了20世纪后期的中国,也影响了世界,因此在1978年和1985年,曾两次当选《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
主要著作《邓小平文选》为邓小平著作、讲话选集,由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人民出版社出版。至1993年,已出版3卷。《邓小平文选(1938~1965)》,1989年8月20日在全国公开发行。《邓小平文选(1975~1982)》,1983年7月1日在全国公开发行。《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993年11月2日在全国公开发行。前2卷再版时,分别改称为《邓小平文选》第一卷、《邓小平文选》第二卷。1995年9月1日《邓小平文选》(全三卷)线装本发行。《邓小平文选》第一卷集中了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以前28年中的重要文章、讲话共39篇。其中30篇为第一次公开发表。文选收入抗日战争时期的著作9篇,解放战争时期的著作7篇,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著作6篇,到中央工作后的著作17篇。《邓小平文选》第二卷收入邓小平在1975年至1982年中共十二大以前的讲话、谈话。经典语录
1、“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一件很重要的必须做的事,尽管是有风险的事。”
2、“不管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3、“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4、“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5、“改革,应包括政治体制的改革。”
6、“思想更解放些改革步子更快些。”
7、“发展才是硬道理!”
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9、“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
4、“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
10、“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11、“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12、“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3、“绿化祖国,造福万代。”
第二篇:邓小平简介
第十周国旗下的讲话稿:
邓小平简介
邓小平是我国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领导者,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同时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我们现在实行的改革开放,也是在他的主持下实行的。他所倡导的“改革开放”及“一国两制”政策理念,改变了20世纪后期的中国,也影响了世界,因此在1978年和1985年,曾两次当选《时代周刊》“风云人物”。
邓小平,四川广安人,1904年8月22日生,早年赴欧洲勤工俭学,并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开始革命生涯。归国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党领导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先后担任党和军队的许多重要领导职务,为党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赫赫功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领导了西南全区的政权建设、社会改造和经济恢复,不久就参加中央领导工作,先后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在党的八届一中全会上,他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总书记,成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为党的建设的加强和改进,作出了重大贡献。“文化大革命”中,邓小平受到错误批判和斗争,被剥夺一切职务。他于1973年复出,1975年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主持党、国家和军队的日常工作。不久,由于同“四人帮”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他再次被错误地撤职、批判。
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后,邓小平再度恢复工作后从端正思想路线入手进行拨乱反正,强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支持和领导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中国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立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他为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的构想。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同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日本缔结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恢复了中苏两党两国的关系,发展了同周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他为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来进行现代化建设,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建龙完小2013年11月4日
第三篇:邓小平生平简介
邓小平生平简介(1904 ~ 1997)
少年时代
当历史跨入二十世纪的时侯,中华民族止处分深重的苦难中。为了把祖国从危难中拯救出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在酝酿中.全国处于大变革的前夕。邓小平就诞生在这个大动荡的年代。邓小平的家乡是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他的祖居是一所传统的三合院,邓小平祖上三代都住在这个林木掩映的瓦舍内。一九零四年八月二十二日,他出生在这里。邓小平的父亲邓文明,清末就学于成都法政学校、以后长期在外谋事。母亲淡氏,不幸早年去世。继母夏氏,是嘉陵江船工的女儿。邓小平是长子,有三个弟弟、一个姐姐和两个妹妹童年时候的邓小平名叫邓先圣,学名邓希贤。他五岁开始读书,先进私塾发蒙,七岁时转入新式小学。高小毕业后,考入中学。一九一九年,重队开办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他考入了这所学校。少年的邓小平已经有了朴素的爱国思想。五四运动后,他同全校同学一赵参加了抵制日货活动。他当时对救国的想法,还只是在学生中流行的“工业救国”的思想.只是满怀希望能到法国去一面做工、一面求学,学点本事回国。就这样,他开始走上了探索人生的道路。
出国留学
一九二零年夏,邓小平在重庆留法预备学校毕业。抱着满腔的热望,他和八九十位同学一起乘轮船赴法(坐的是四等舱,即船上装货的地方),于十月抵达法国马赛。那时邓小平刚满十六岁,在同学中是最年轻的。邓小平到法国后,情况同他的愿望相反,大部分时间只是做工,而且是学不到多少技艺的苦力工。到法国后两个月,他去克娄梭钢铁厂做杂工,以后又在巴黎比扬古雷诺工厂当过钳工,在火车上当过司炉.还到饭馆里做工,收入刚够糊口。只有短时间在贝页中学、夏蒂荣中学等校学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欧洲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的破坏。法国的经济十分萧条,就业格外因难。中国人即使是到那些较好的大工厂去的,工资也只有普通法国工人的一半。邓小平家中已无力寄钱给他,他只能艰难度日。冷酪的现实,使邓小平原来出国留学时的理想化为泡影。但是,一种新的革命思想强烈地吸引了这个年轻人。当时的法国,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工人运动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和其他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广为流行,一批先进的中国留学生先后接受了马克恩主义而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较年长的赵世炎、周恩来等人影响下,邓小平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进行各种政治宣传活动。一九二二年参加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一九二四年下半年成为小国共产党党员,并担任青年团旅欧总支部的领导成员。第二年,他在里昂做工的时候,党组织又委派他担任里昂区党的特派员,领导里昂地区的党团工作和华工运动。邓小平从十六岁到二十一岁,在法国生活了五年多、由一个爱国青年成长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这是他革命生涯的开端。当时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组织有一份油印出版的《赤光》杂志,是帮助在法国、比利时和德国的中国同志学习理论的。邓小平既参加编辑.撰写文章,又要刻蜡纸、油印。后来,在欧洲的中国党团员有很多人分批转赴苏联学习。一‘九二六年初,邓小平离法赴苏,到了莫斯科。他先进东方大学,不久转入中山大学。这所大学以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名字命名,为中国革命培养人才。那时,国内建立了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在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下,大批有志青年去中山大学学习。邓小平记得在他们年级中有两个人是最年轻的,一个是冯弗能(冯玉祥长女),一个是蒋经国。邓小平在中山大学学习一年。他专心读书,钻研马列主义基本理论。这时,控制着中国西北地区的国民军领导人冯玉样到了苏联。他正准备参加国民革命、要求派一批中国同志到他的部队工作。邓小平是被选出的二十几个人中的—个。他途经蒙古,穿过沙漠.在一九二七年春回到祖国。
回国初期
邓小平回国时,国共两党的合作已处在走向破裂的前夕、政局动荡他接受党分配的任务,一九二七年三月到西安,在中山军政学校工作。这是他在国内从事革命实践活动的第一个场所。这所学校隶属于冯玉祥的国民联军总部,实际上由刘伯坚等几位共产党人筹建。邓小平担任政治处处长兼政治教官,并任该校中共党组织书记。这所学校培养出一批有革命觉悟的初级军官和党政工作干部,并向国民联军驻陕总司令部政治保卫队输送了一批毕业生,逐步组建了一支出中国共产党掌握的武装力量。这为后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西渭华起义创造了条件。陕北红军的一些将领,就是从这所学校里出来的。一九二七年四月,中国政局发生突变。六月间,冯玉详下令要所有在他部队工作的共产党员集中到开封.名曰训练,其实是“礼送出境”。邓小平根据党组织的安排、离开西安转赴当时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汉口。
他到了汉口后,就留在中共中央工作,担任秘书。这时,国内的政治局势继续恶化。不久,武汉政府公开反共,严酷的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中国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为了适应秘密环境,他从这时起改名为
邓小平。八月七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批判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邓小平列席会议。中共中央秘密迁到上海后,二十三岁的邓小平担任了中央秘书长,主要管理中央机关的文书、机要,交通、财务等工作。“九二八年中国共产党在莫斯科召开六大,他作为中共中央秘书长协助留在国内的李维汉、任弼时处理中央的日常工作。
创建红七、八军
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发动反革命政变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遭到失败,中国共产党为了挽救革命,发动了一系列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武装起义。一九二九年夏,刚刚掌握广西军政大权的李明朗、俞作柏酝酿反对蒋介石。中共中央派邓小平以中央代表身份,同张云逸、叶季壮等先后前往广西,领导当地党的工作,准备武装起义。这是他独立担负一个地区领导重任的开始。邓小平到南宁后,化名邓斌,同俞作柏、李明端接洽,并发展革命力量。十月,俞、李公开反蒋失败,邓小平、张云逸把中国共产党掌握的三支部队拉出南宁,转移列左江右江地区。月底,邓小平被任命为中共广西前敌委员会书记。十二月,他同张云逸、韦拔群等发动百色起义,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和右江苏维埃政府,他任红七军政治委员、前委书记。次年二月,他又同李明瑞、嵛作豫等发动龙州起义,建立红军第八军和左江苏维埃政府,他兼任红八军政治委员。同月,邓小平曾秘密回到上海,向中共中央报告工作。中共中央决定由李明瑞担任红
七、红八两军总指挥,邓小平为政治委员。他们在右江地区广泛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各级革命政权,使红军发展到七千人,红色区域扩及二十多个县,拥有一百多万人口,成为当时较大的革命根据地之一。这时的中共中央领导发生“左”倾错误。—九三零年十月,中央代表到达广西传达了立三路线,大讲全国革命向潮已经到来,指令红七军(红八军因受挫已并入红七军)立即出动,离开根据地打到柳州、桂林、广州去。邓小平认为要打下这些城市是没有把握的,提出了不同意见,但多数人主张服从中央代表的指示,他只得随军行动。后来因为部队作战连连受挫,伤亡很大,才不得不放弃攻打大城市的计划。中央代表离开尼,部队进行了整编。兵力己个足四千人。前委决定部队转向江西、同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会合。一九三一年二月,红七军占领江西祟义县城,前委决定派邓小平赴上海向中共中央汇报工作。他到上海后写了《七军工作报告》详细叙述了红七军的情况,总结了起义前后。
长征前后
—九三一年夏,经中共中央批准,邓小平前往以江西南部和福建西部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达时红军正在进行第三次反“围剿”、斗争形势尖锐复杂。不久,邓小平担任了瑞金县委书记。当时,瑞金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后方。邓小平到任后,迅速为前一时期经受过冤屈的干部和群众平反,召开了全县苏维埃代表大会,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提高了,局面大为改观。一九三二年冬,他调任会昌中心县委书记,领导会昌、寻乌、安远三县的工作。半年后,又调任江西省委宣传部长。
就在这个时候,推行“左”倾冒险主义的中共临时中央从上海迁入中央革命根据地。邓小平同毛泽覃、谢唯俊、古柏等一直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执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他们反对“城市中心论”,主张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广大农村发展;反对军事冒险主义,主张诱敌深入;反对用削弱地方武装的办法来扩大主力红军,主张两种武装力量都要发展;反对“左”的土地分配政策。临时中央开展了一场对邓、毛、谢、古的斗争。邓小平被撤销省委宣传部部长的职务,受到党内最后严重警告的处分,派到边远的乐安县属的南村区委托当巡视员。当时的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样、组织部长罗荣桓,对邓小平是了解的,把他调到总政治部当秘书长。不久他又被分配到总政宣传部,负责主编总政机关报《红星》报。《红星》报先后开辟了十多种副刊和专栏,在艰苦的战争环境小从未中断、被称为“红军党的工作指导员”。一九三四年十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被迫进行长征。遵义会议前,邓小平第二次出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参加了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在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他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长。到达陕北后,他又陆军东征。东征结束,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直到抗日战争爆发。
在抗日战场
一九三七年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全面的侵略战争。为了全民族的利益,经过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创了团结抗日的新局面。按照双方的协议,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邓小平先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不久调一二九师任政治委员,师长是刘伯承。一二九师深入日本侵略军占领区的后方,以太行山为中心,依托山区,向平原发展。太行山古称“天下之脊”,纵贯晋冀豫三省边界,山高势险,易守难攻,在华北素为兵家必争之地。邓小平和刘伯承率部在太行山站稳脚跟后,分兵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很快就创建了晋冀豫抗日报据地。
接着,又率部越过平汉铁路,东下冀南平原,开辟了冀南抗日根据地,还先后建立了太岳和冀鲁豫抗日报据地。随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抗日阵营内部情况出现了变化,国民党内一部分顽固派在敌后不断制造磨擦,袭击八路军的驻地,杀害八路军的干部使八路军处于两面受攻的艰险地位。一九三九年十二月起,国民党顽固派发动了抗日战争期间的第一次反共高潮。在这次反共高潮中,国民党第九十七军军长朱怀冰等部向八路军总部和一二九师所在的太行地区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一九四零年三月,刘邓指挥部队,在晋察冀军区部队的配合下,奋起反击,经过四天战斗,全歼朱怀冰部和其他游杂武装—万余人。这次反共高潮的被击退,使八路军有可能在敌后集中力量对付日本侵略军和建设抗日根据地。同年八月起,刘伯承和邓小平率领所部三十八个团(未包括地方部队)参加“百团大战”,进行大小战斗五百二十九次,给了日、伪军很大打击,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一九四一年以后,华北敌后的抗战进入了最艰苦的阶段。这时,日本侵略军将侵华重点转到敌后,在华北推行所谓治安强化运动,实施三光政策、闪笼政策,到处设立据点。连续不断的“扫荡”,加上连年灾荒,敌后抗日根据地面临着严重的困难。一九四二年九月,邓小乎兼任中共中央太行分局书记。彭德怀、刘伯承回延安参加整风后,他于—九四三年十月代理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并主持八路军总部的工作,在艰苦的条件下,扔负起领导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重任。他本着面向敌占区、面向交通线、改进我进的方针,积极主动地开展游击战争,指挥部队粉碎日、伪军一次又一次的残酷“扫荡”,并领导全区进行建党建军建政活动,进行整风、精兵简政、减租减息和大生产运动,取得很大成绩。邓小平从实际情况出发.发表厂许多富有创见的文章和讲话,显示了他作为战略家统揽全局、处理复杂问题的领导能力。他提出了对敌斗争的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和策略,制定了从各方面积蓄力量、为战略反攻和战后建国作准备的有远见的方针。他在北方局党校的整风动员会上作报告,对党的领袖毛泽东作了高度的评价,系统地阐述了毛泽东思想即中国化的马列主义、指出党的事业要以毛泽东思想作指导。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曾短期回延安三次:一九三八年九月,参加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扩大会议、一九三九年七月,参加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八月同卓琳结婚,一九四五年六月,参加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他在中共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多年的戎马生涯中,邓小平同刘伯承亲密合作,前后共事达十三年。两人感情非常融冶,工作非常协调,“刘邓不可分”被人传为佳话。邓小平这样说过:“人们习惯地把‘刘邓’连在—起,在我们两人心里也觉得彼此难以分开。与伯承一起共事,一起打仗,我的心里是非常愉快的。”
决战岁月
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反动派不顾全国人民要求和平建国的强烈愿望,想用武力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力量,挑起了大规模的内战。在毛深东指挥下,解放区军民奋起还击。这就是在中国民主革命历史上具有决战意义的解放战争。
蒋介石在发动全面内战前,一方面同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一方面加紧战争准备,并不断挑起局部战争。那时,邓小平正但任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军区司令员是刘伯承。晋冀鲁豫解放区宜中原,有乎汉、津浦、同浦三条铁路纵贯其间,正堵住国民党军队向华北、东北解放区进攻的道路,是军事上的战略要地。国民党军队的进攻矛头首先就指向这个地区。
一九四五年九月,在刘伯承和邓小平的指挥下,在晋东南的长治地区进行了著名的上党战9,全歼入解放区腹地的阎锡山部队十三个师、三万五千多人,巩固了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后方。接着,移师东进,阻击沿平汉铁路北犯的国民党军队,在邯郸战役中歼敌两个军,争取一个军起义,共消灭国民党军队四万人。这两次战役的胜利,有力地遏制了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进攻,大大加强了中国共产党在重庆谈判中的地位,对停战协定的达成起了重要作用。
一九四六年六月国民党撕毁停战协定,发动全面内战。刘邓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在陇海铁路南北开展运动战,大踏步进退,连续作战,进行了陇海、定陶、巨野等九次较大规模的战役,大量歼灭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
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时,局势依然严重。那时候,国民党军队虽然受到很大削弱、总兵力仍比人民解放军多出将近一倍.武器装备更占着明显的优势;他们气势汹汹地从山东和陕北这两翼发动重点进攻,力图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根据整个战局发展的情况,决心不等敌人的进攻被完全粉碎,不等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装备上超过对方,立刻内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敌人兵力簿弱的中原地区为主要突击方向,实施中央突破,转入外线作战,直插敌人的战略后方,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从而改变整个战争态势的格局。根据中共中央的部署,刘伯承和邓小平指挥下的及冀鲁豫野战军主力,首先担负起这个艰巨的任务。一九四七年六月底,刘邓率领十二万大军,以突然的行动,强渡黄河天险,在鲁西南地区,经过二十八天的连续作战,歼敌五万六千余人,打开了南下的通路。接着,出人意料地疾速南进。他们不采取逐城逐地推进的方式,而是下决心不要后方,长驱直入,跨过陇海铁路,穿越宽达三十多里、遍地积水淤泥的黄泛区,抢渡沙河、汝河和淮河,以二十多天行程,从几十万敌军前堵后追中杀开一条血路,千里跃进到长江北岸、位于鄂豫皖边界的大别山地区。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东慑南京;西遏武汉,南临长江,直接威胁国民党在长江以南的广大统治区,迫使国民党军队调动主力回援。围困大别山地区的敌军增加到三十多旅、约二十万人。而刘邓大军由于连续行军,极度疲劳;部队在南方作战缺少经验;刚到新区,政权还没有建立,群众还没有充分发动起来,粮食、服装和弹药奇缺。于是,刘伯承率一部分兵“力跳出圈外,向淮西—线展开,扩大根据地。邓小平和中原军区副司令员李先念率领精干队伍在大别山顽强坚持。邓小平激励部队说:一副担子,有重的一头,有轻的一头,我们在大别山背重些,其他部队和地区就能大量歼灭敌人和深入开展工作,这对全局极为有利,我们再削弱再吃苦也要坚持住。他们与战士同甘共苦,风餐露宿,数日不得一饱。夜以继日地同敌军周旋。他们采取分兵的办法,以纵队或师(旅)为单位,分工包干,消灭敌方保安团队,从事地方工作;而当敌方重兵将要到达时,集中一部分主力,积极、灵活地打击敌人。同时,放手发动群众,向封建地主恶霸进行斗争,组建地方武装和民兵,创立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
国民党军队对大别山地区的重兵轮番“进剿”被粉碎了。刘邓大军同相继南下的陈毅、粟裕和陈赛、谢富治两支野战大军,在江淮河汉之间布成“品”字形阵势,互为犄角,牵制吸引了敌人南线一百六十多个旅中约九十个旅的兵力,把战线由黄河南北推进到长江北岸,使中原地区由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的重要后方变成了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这是一个对战争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胜利。一九四八年五月,中共中央决定邓小平担任中原局第一书记、中随着辽沈、淮海、平律三大战役的相继发动,解放战争终于进入决定性的阶段。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历时六十五天的淮海战役开始了。淮海战场,以徐州为中心,东起黄海之滨,西至豫皖边境,北自陇海铁路两例,南达淮河。这里是长江的屏障,也是国民党政府首都南京的大门。济南解放后,国民党政府收缩兵力,将它在南线所能集中的嫡系精锐部队全都调集徐州地区,先后共有五个兵团和三个绥靖区的部队八十余万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方面,参战的有中原野战军(后改称第二野战军)七个纵队、华东野战军(后改称第三野战军)十六个纵队和地方部队共六十余万人。支援前线的民工达五百四十余万人。他们用小车、挑子、船只这些工具运送了四亿多斤粮食、一千四百多万斤弹药和其他军需物资这是一场波澜壮阔、规模宏伟的·人民战争。负责淮海前线一切事宜、统一指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的总前委,由邓小平担任书记,其他成员是刘伯承、陈毅、粟裕和谭震林。他们根据中共中央的战略意图和毛泽东的一系列重要决策,及时作出正确的部署。每项作战计划决定后,邓小平又承担起大量的组织实施和前敌指挥工作。淮海战役中,先后集结在这个地区的国民党军队在兵力上超过人民解放军参战部队,在武器装备上更占有巨大的优势。因此,在作战指导上采取将敌军的重兵集团多次分割,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加以歼灭的办法。淮海战役一开始,担任国民党军队第三绥靖区副司令长官的中共秘密党员何基沣、张克侠率领两个军突然在阵前起义。华东野战军主力立刻穿越他们的防区,迅速切断正由运河以东向徐州靠拢的黄百韧兵团的退路,将它紧紧包围在碾庄地区。接着,总前委又提出建议,经中央军委批淮,由中原野战军采取果断行动,插入敌人侧后,强行攻占泽涌铁路线上的战略要地——宿县,一举切断徐州同它后方之间的交通,使集结在徐州周围的大量国民党精锐部队顿时陷于孤立,断绝了退路。黄百蹈兵团被歼后,对下一步的行动,总前委建议,首先消灭由豫南远道来援、兵疲粮缺而又孤军突出的黄维兵团。中共中央军委立即答复“完全同意先打黄维”,并指出“情况紧急时,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在华东野战军一部的配合下,中原野战军主力将黄维兵团合围在会河和涡河之间的双堆集地区。经过二十多天的激战,全歼了敌军的这个精锐兵团。接着,华东野战军又一鼓作气全歼了由徐州突围西逃的邱清泉、李弥、孙元良等三个兵团,取得了淮海战役的完全胜利。这样,中国人民解放军经过六十五天的分阶段作战,终于在淮海战场上取得了歼敌五十五万五千人的巨大战果。毛泽东后来称赞道:淮海战役打得好,好比一锅夹生饭,还没有完全煮熟,硬被你们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从此,国民党军队在南线的精锐主力已被消灭,南京门户洞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己指日可待了。
一九四九年四月,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继续统率第二和第三两支野战军,进行渡江作战。在西起九江东至江阴长达五百余公里的漫长成线上,百万雄师一举突破国民党长期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浩浩荡荡渡过长江,解放了南京、上海及苏、皖、浙、赣等省广大地区。南京的解放,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渡江作战前夕,邓小平又兼任华东局第一书记,负责接管国民党政府原来的统治中心——华东地区。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邓小平参加了开国大典。随后,又和他的战友们一
起踏上了解放大西南的征途。
解放西南
中国的大西南,包括云南、贵州、四川、西藏以及当时的西康,总面积达二百三十多万平方公里,是国民党逃离大陆前最后控制的地区。中国人民解放军对解放西南采取大迂回、大包围的方针。刘伯承、邓小平率第二野战军,贺龙率第一野战军一个兵团,分南北两路开进,迅速解放了除西藏以外的西南全境,把国民党反动统治势力最后逐出中国大陆。
西南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交通不便,国境线长,民族关系复杂。大陆解放前国民党在这里集结了九十多万军队,散兵游园很多,土匪特务活动猖撅,封建势力根深蒂固,社会残破,经济萧条,人民生活痛苦不堪。
邓小平在西南工作期间,担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政治委员。他同刘伯承、贺龙等在指挥部队坚决追剿土匪顽敌的同时,注意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人,分化原来敌人营垒中一切可能分化的人;谨慎稳妥地消除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促成了各民族的团结;广泛发动群众,顺利完成了土地改革和其他各项社会改革,加强了各级政权的民主建设,在西南地区创造了稳定的新局面。
他们迅速着手恢复西南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在百废待兴的情况下,作出了兴修成渝铁路的决定。一九五二年七月一日,成渝铁路全线通车,四川人民数十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邓小平等还担负起领导解放西藏的任务,进行了艰巨的工作。一九五一年西藏和平解放,他们所领导的一支部队把五星红旗插上世界屋脊。
邓小平在西南工作还不到三年,那里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呈现出大地回春、欣欣向荣的蓬勃景象。任总书记
一九五二年七月,中共中央调邓小平到中央工作,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中又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他先任政务院常务副总理兼财经委员会副主任,放任过政务院交通办公室主任和财政部长。一九五四年,出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组织部长,还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一九五五年,在中共七届五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一九五六年九月召开党的八大,邓小平在会上作了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随即在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这时他刚满五十二岁,同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邓小平整整当了十年总书记,主持书记处的工作。邓小平后来说:“在我的一生中最忙的就是那个时候。”
从一九五六年九月到一九六六年五月的近十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中取得很大的成就,积累了重要的经验,同时也有过严重失误。邓小平一直处在第一线协助党的主席、副主席处理中央的日常工作,参与党和国家的重要决策。他在许多方面授出过重要的正确主张,如关于加强党的建设、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等。
邓小平在党的八大报告中,深刻地论述了执政党如何加强自身建设的问题,指出党面临新的考验,必须经常警惕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要求全党继续坚持群众路线和民主集中制,要健全各级党组织的集体领导,避免个人专断和个人决定重大问题。根据八大提出的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一九五七年是建国以来在经济工作方面效果最好的年份之一。但在一九五八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左”的错误发展起来。接着出现三年困难时期。为了总结经验,纠正错误,邓小平和中共中央许多领导人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提出纠正的措施,制定了应遵循的工作条例。邓小平亲自领导作农村调查,在食堂、供给制等问题上提出了纠正错误的意见。邓小平在纠正过去的错误时,强调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他在一九六二年指出,生产关系采取什么形式,要看什么形式是群众愿意接受的,是能较快地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在邓小平主持下,还制定了《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和《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
一九六二年中共中央召开有七千人参加的中央工作会议,邓小平在会上作了讲话。他针对前几年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他提出对过去运动中受到错误处理的干部要甄别平反,部分错的部分平反,完全错的完全平反。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代表中央书记处作了严肃认真的自我批评。邓小平担任总书记期间,同国际共产主?
第四篇:邓小平一生简介
邓小平一生简介:
1904年8月22日出生,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4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后转往苏联学习。1929年底和1930年初,同张云逸等在中国南部的广西领导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八军和左江、右江革命根据地。1933年由于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曾被当时党内“左”倾领导者撤职。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年底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35年1月参加了在贵州省遵义县城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129师政治委员。在对解放战争具有重大意义的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中,任总前委书记。
1952年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1954年改为国务院)副总理。在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公开批评和谴责。曾先后两次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
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上恢复了原来担任的党政军领导职务。同年8月在十一届一中全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1978年3月当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主席。1981年6月当选为中共中央军委主席。1989年11月,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同意他辞去中央军委主席职务,退出领导岗位。
从1978年以来,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决策人,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方针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主张。他提出把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1992年春,他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谈话。此后,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改革的步伐。
影片用精彩浓缩的笔墨回顾了小平同志一生中极富传奇色彩的“三落三起”的坎坷经历,讲述了他在关键的历史转折时刻敢冒风险、力挽狂澜的动人故事。影片撷取了大量历史珍贵资料镜头,真实地展现了小平同志的生平事迹、思想韬略、丰功伟绩和人格魅力。影片创作者以崭新的当代意识、独到的审美发现和情感化、平民化、日常化的创作视角,将小平同志的光辉形象近距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尤为可贵的是,创作者在历史资料镜头的寻找、挖掘与整理上下尽苦功,其中,部分鲜为人知的历史镜头是第一次在影片中披露,体现出了珍贵的文献价值和独特的审美趣味,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
电影是色彩斑斓的历史记录,也是肺腑情感的真诚抒发。电影采取了浓缩生平重点写三落三起,突出个性重点写人生辉煌,抒发情怀重点写伟人个性的创作思路。影片纪录感极强的概括了小平同志的早年岁月、战争生涯、元勋地位,这种浓缩性的表现把省略下的空间,用来专门对他三落三起的坎坷经历,进行了浓墨重彩的反映。
邓小平是我国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
第五篇:感恩邓小平
“感恩邓小平,建好试验区”有感
阳和小学 刘化伟
邓小平同志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广安人民的骄傲。1904年8月22日,邓小平同志诞生在四川广安协兴镇牌坊村。他16岁离开家乡,追求真理,投身革命,把毕生心血和精力贡献给了祖国和人民,在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邓小平同志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贡献将永垂史册。小平同志诞生在广安,这是广安人民最大的光荣和自豪。
高山仰止,风范长存。邓小平同志离开我们16年了,家乡人民永远爱戴他、怀念他。广安建区设市近20年来,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家乡人民牢记“一定要把广安建设好”的谆谆嘱托,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作为小平家乡,广安世人瞩目,更是得到了中、省及社会各界的倾力支持,助力伟人家乡快速发展。饮水思源,享受着广安改革发展成果的全市人民更加感激和思念我们的好老乡——邓小平同志!
为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这次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感恩邓小平,建好试验区”主题活动,目的是动员全市教育系统干部师生迅速行动,积极参与“感恩邓小平,建好试验区”主题活动,加快“试验区”建设,推动全市教育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强调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并从7个方面明确了下一阶段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定决
心。总书记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媒体见面会上明确表示:“(人民)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展“感恩邓小平,建好试验区”主题活动,就是要用党的十八大精神统一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育水平,解决人民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不断满足群众对教育的新要求、新期盼。
开展“感恩邓小平,建好试验区”主题活动,是搞好部省共建工作,走出教育改革发展成功之路的有效载体。国家根据教育发展改革的实际需要,选择一些地区开展试点工作,主要目的是通过局部示范、以点促面,推动教育事业走上科学发展轨道。在签订“试验区”战略合作协议时,部省领导都寄予广安要“探索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的模式和机制,努力走出一条中西部地区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功之路”。协议签订以来,区领导紧紧围绕战略协议的各项要求,科学制定了《广安市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2012—2015年)》,坚持边申报方案边推进的原则,全面启动了一系列重大建设任务,取得了初步成效。市教育局被国务院、省委省政府表彰为“两基”工作先进集体,2012年目标考核获全省优秀单位,绩效考核获全市一等奖。但是,“试验区”建设也存在认识不高、力度不大、创新不多、合力不强、氛围不浓等问题。开展“感恩邓小平,建好试验区”主题活动,就是要解决“试验区”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发挥全市教育系统干部师生的智慧,动员全市教育系统干部师生的力量,全面完成“试验区”各项发展和改革任务,以不辜负部省领导的重托和人民群众的厚爱。总书记讲,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就不能身体已经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在新的历史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不断变化,面临的新问题多元多样,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学习,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如果我们的思维方式还是传统的思维方式,教育方法还是照搬过去的教育方法,就不能搞好学校的教育工作。“试验区”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现成的模式、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只有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才有出路。解放思想是加快发展的动力之源。确立“试验区”建设总体目标和发展指标,是解放思想的过程;完成“试验区”建设各项任务,更是解放思想的过程。推进“试验区”建设,就要敢于和善于从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中解放出来,树立“主动作为”的意识;敢于和善于从坐而论道的说教思想中解放出来,树立“实干为先”的意识;敢于和善于从唯条件论的畏难思想中解放出来,树立“事在人为”的意识。要把解放思想作为推进“试验区”建设的开路先锋和有力武器,推动“试验区”建设阔步向前。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各地各校在抓好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率先垂范的基础上,把师德建设放在首要位置,采取思想教育、政策激励、榜样示范和制度规范、纪律约束等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增强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教书育人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克服职业倦怠,保持教育工作者应有的爱心和干事的激情。更加重视教师业务培训,通过远程培训、集中培训、校本培训等方式对教师开展全员培训,帮助我们教师树立现代教育思想,提升教师实
施素质教育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各级领导关心教师专业成长,利用《总体方案》提出的“名师培养行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行动”、“骨干教师成长行动”、“教育家型校长成长行动”、“教育家型教师成长行动”等五项具体行动计划,大力提升教师素质,培养市、县、校三级名师队伍,为每一名教师实现自己的“教育梦”创造条件。营造了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感恩邓小平,建好试验区”任重道远。让我们抢抓机遇,迅速行动,全力投入到这次主题活动中去,为推动广安教育走在全省前列再立新功,以优异的业绩向邓小平同志110周年诞辰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