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故事

时间:2019-05-13 21:19: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邓小平故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邓小平故事》。

第一篇:邓小平故事

短腿裤和长命毛巾

30年代初,邓小平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当地人民的生活还很艰苦,一些生活用品奇缺。邓小平一再倡导干部们要艰苦朴素,并处处以身作则。

一次开完县委会议后,邓小平回到宿舍翻看文件。正在扫地的工作人员小吴抬头忽然发现邓小平的裤子都几乎缩到小腿肚子上了。“邓书记,您都可以不用挽裤腿??河了!”小吴笑着说。“这可是我最时髦的裤子!虽短些,可还是挺好的嘛!”邓小平认真的样子逗得小吴咯咯直乐。事实上,作为县委书记的邓小平并非真的连新裤子也穿不起。只是在当时艰苦的情况下,邓小平不想自己搞特殊化。那条灰白色的裤子是他唯一一条没有补丁的裤子,只有在参加重要活动时才舍得穿。但是时间久了,裤脚磨破了,他就让妻子把破的地方卷进去缝好。时间久了,裤子自然变得越来越短。

小吴扫完地,又走过来问道:“邓书记,我发现您那条花格毛巾都用了整整两年了,还没有破,而我的那条毛巾用了不到半年,现在已经不能用了,您一定有什么使用毛巾的窍门吧。”“有!你以后看我怎么洗脸就知道了!”邓小平笑着回答。以后几天,小吴惊奇地发现邓小平在洗脸时不是拧毛巾,而是用手挤毛巾。“毛巾是线织成的,拧来拧去很容易拧断。用手挤,水顺着线纹流下去,不是比拧更好吗?”小吴这才明白,邓小平这么做原来是为了节约,她感到一阵惭愧。于是,她不仅自己使用了这个窍门,还把窍门告诉给了其他人。

精神:热爱人民

红薯的故事

1931年的一个夏日,一位头戴草帽、脚穿草鞋的年轻人在火辣辣的太阳下大步朝前走着。他就是刚刚被任命为中共瑞金县委书记的邓小平。“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改善人民的生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真正使瑞金成为牢不可破的铁壁铜墙。”邓小平说。

当时的瑞金已经完成了土改工作,可是分到土地的农民究竟生活得怎么样呢?邓小平决定亲自去看一看。一天中午,邓小平来到了村子里。当他走进农民黄木生家时,看到他们一家人正在吃着野菜红薯拌饭。

“老黄,秋粮刚刚收下来,你们怎么吃野菜红薯呢?”邓小平疑惑地问。黄木生好不容易才开了口。邓小平这才知道,黄木生家里虽然分得了三亩地,但都是山田,土质差,又缺水,根本不能种水稻,只能种红薯。然而,即使种红薯,也收不了多少。

邓小平一听就明白了,这里面肯定有人在捣鬼。于是,第二天,邓小平就挨家挨户地调查,惩办了暗中捣乱的地主土豪。随后,他又发动大家重新丈量土地,并按照好坏均分、远近搭配的原则合理分地。这样一来,贫苦农民都乐了。有一段时间,前线用粮紧张,为了让前方的战士们吃饱,邓小平规定干部们每人节省8到15斤粮食,支援前线。邓小平带头执行规定,经常煮稀饭充饥,等到收红薯时,便常用红薯来填肚子。“心里装着老百姓,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一原则伴随着邓小平的一生。

精神:临危不惧

血战羊儿岭

1939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侵华日军于1939年9月开始对我华北八路军根据地推行一种所谓的“囚笼政策”,即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并辅以封锁沟和封锁墙,妄图以此分割、包围、困死八路军。

面对严峻形势,八路军总部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司令与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正考虑如何发起一场大战役,以挫败日军的“囚笼政策”,这就是著名的“百团大战”(即八路军投入近百个团与日军作战)。

1940年8月,129师调集了7个团参战。8月22日夜,他们以迅猛之势,向铁路各据点的日军发起进攻,使日军遭受重创。8月31日,日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调重兵对129师所在的晋中地区进行猛攻。

9月2日,邓小平和刘伯承派警卫营长向129师师部附近的羊儿岭高地的指挥员下达了要死守阵地的命令。不料,此时羊儿岭高地已被日军占领。阵地指挥员接到命令后,立刻召集各部队向羊儿岭发起猛烈反攻。八路军虽然武器比不上日军,但八路军战士同仇敌忾,英勇作战,前后共发起13次冲锋,一次次与日军展开肉搏战。面对八路军奋不顾身的气势,日军用飞机进行低空扫射,还对八路军施放毒气,但仍然无法阻挡八路军的猛烈攻击。经过惨烈的血战,羊儿岭高地被夺回。日军又马上组织反扑,但一次次被打退。

这次阻击战从9月2日早晨6时打响,整整持续了15个小时。战斗挫败了日军合围129师指挥机关的企图,掩护了129师指挥机关及各部队的转移,使129师由被动转为主动。

精神:坚忍不拔

“邓小平小道”

在“文化大革命”中,邓小平被押送到江西省新建县。白天他要到拖拉机修造厂参加繁重的劳动,其他时间基本上不能和外人接触。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时常让邓小平夜不能寐,失眠症越来越严重,只能靠吃安眠药勉强入睡。邓小平知道,总吃安眠药对身体是十分有害的,在逆境中更要有强健的体魄。1970年1月1日,邓小平郑重地向负责照顾他的黄文华说:“从今天起,我不再服用安眠药了。”邓小平说到做到。在停止服药的同时,他加强了锻炼,他采用散步的方法来缓解压力。每天上午,他步行去工厂,一个来回就是5000步。午睡起床后,他在院子里再走5000步。就这样,60多岁的邓爷爷每天坚持走一万步。一天,邓小平走完5000步,步履轻盈地走上台阶,黄文华便问道:“老邓,你来江西劳动好几个月了,身体坚持得了吗?”邓小平笑着说:“先作一个五年计划,不行再加五年!”就这样,邓小平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从不间断走路锻炼。久而久之,他走出了两条小路,一条是将军楼到工厂,一条在将军楼的院内。和邓小平一起工作的人们亲切地将他踏出来的小路称为“邓小平小道”。

精神:忠心爱国

“要像岳飞一样精忠报国!”

1980年2月12日,是我国农历大年三十。邓小平带着女儿邓楠和外孙萌萌、外孙女眠眠一起来到岳飞的墓地岳王庙。

马上要过年了,小萌萌不明白外公为什么要他们到这个地方来。原来,岳飞是邓小平从小就熟知的抗金名将,他十分佩服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邓小平带萌萌到这里来,就是为了让他感受一下岳飞的浩然正气,教育他要从小热爱祖国,长大以后报效祖国。在岳王庙的正殿,邓小平满怀深情地给萌萌讲起了岳飞的故

事。邓小平牵着小萌萌的手,默默地围着岳飞墓转了一圈,然后,他们来到了幕道边上的铁栅旁。铁栅内,是谋害岳飞的秦桧夫妇等四个奸臣的跪像。邓小平用手指着几个奸臣说:“英雄总是被后人怀念,坏人却总是被后人所唾弃。”接着,他给小萌萌念起了门柱上的一幅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邓爷爷语重心长地对小辈们说:“这对联写得好,我们要像岳飞一样精忠报国才是啊!”

精神:自强不息

“中国不能再落后了!”

1986年3月,邓小平在中南海的办公室里盯着书桌上的一份报告,正在沉思。这是我国4位资深科学家的呼吁:“世界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中国不能再落后了”!邓小平拿起笔,毅然在报告上批示:“这个建议十分重要”,“找些专家和有关负责同志讨论,提出意见,以凭决策。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1986年,根据邓小平的指示,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即“863”计划),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这是一个直接决定中国二十一世纪国际竞争力的宏伟计划,是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维护中国大国地位的重大决策。

发展高科技离不开优秀人才。于是,邓小平听取了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关于培养博士与博士后的介绍。随后,邓小平明确了要培养博士后的意见。接着,中国逐步建起了一套较完整的博士后流动站制度。

邓小平的英明决策很快让中国企业受益。广东有一家空调器厂曾从日本引进生产技术和设备,双方合作较为顺利。后来,该厂向日本方面提出引进一些高新技术时,遭到日方断然拒绝。于是,这家厂只能请“863”计划的专家帮助解决难题。在专家组的支持下,工厂终于建起了自己的生产线。这样一来,日本厂商竟主动找上门来要求与该厂合作。一位国家科委的干部深有感触地说,国际技术合作的实质是什么?就是珍珠换玛瑙。没有珍珠就不可能得到人家的玛瑙。

精神:无私奉献

“一位老共产党员”

1992年5月16日,一辆黑色小卧车停在北京团中央所属的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办公室所在地。两位军人下车后直奔捐款办公室,他们对工作人员说明来意:是受一位老人之托,来为“希望工程”捐款的。留下3000元钱后,他们转身就要走。在被要求留下那位老人的名字时,一位军人便在捐款人姓名一栏写下了“一位老共产党员”。

经过多方查询,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终于查到那两位军人是邓小平身边的工作人员,而“一位老共产党员”正是深受全国人民爱戴的邓小平。到了秋天,这位“老共产党员”又向“希望工程”捐款2000元。邓小平的这两次捐款充分体现了他对贫困山区孩子的殷切关怀。

接到邓小平的两次捐款后,基金会同志经过认真研究后作出决定,把这5000元全部分配到邓小平曾经工作和战斗过的广西百色革命老区。不久,一座崭新的希望小学便在当地建立起来了,曾经失学的孩子们终于重圆了上学梦!女学生周标亮代表全校得到资助的同学给邓爷爷写去了一封饱含深情的信,信中这样写道:“邓爷爷,您的工作多忙呀,可您还时刻惦记着我们这些老山区里的娃娃。我们感到,虽然您住在北京,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您的心与我们贴得很近很近。”

精神:开拓创新

上海是我们的王牌

上海,是中国的第一大都市,在国际上有着独特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上海为全国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上世纪80年代,上海的发展却面临着窘境。怎样使上海再造辉煌,这是摆在中国政治家面前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邓小平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和政治家,他以开拓创新的眼光果断地作出决策。在设计中国扩大改革开放的蓝图时,他把目光移向了上海,他要把上海引上新的发展之路。从1988年到1994年,邓小平在上海连续过了七个春节,在此期间,他作了实地考察,并多次作了指示。

1990年3月,邓小平说,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浦东开发不到一年就获得了喜人的成果:有20多个中外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交易所在浦东落户;有180多个外资项目被批准,总投资8亿多美元;内资企业新建700多个,总投资9亿多元人民币;十大市政工程陆续动工,投入资金140亿元人民币……

1992年春,邓小平南下视察,再次来到上海。在了解上海的经济发展成就后,他明确指出,上海目前完全有条件搞得更快一点。上海在人才、技术和管理方面有明显的优势,辐射面宽。

1992年10月,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正式提出:“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新飞跃。”今天,上海这张王牌正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0年,上海将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浦东也将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区。

精神:实事求是

白猫与黑猫

邓小平家中挂着一幅《双猫图》。图中的一只猫浑身雪白,绒毛轻柔;另一只猫乌黑透亮。《双猫图》的上方,是几行遒劲有力的题词:“不管白猫黑猫,会捉老鼠的就是好猫。”这幅图是人称“江南猫王”的老画家陈莲涛特意为邓小平画的。

“不管白猫黑猫,会捉老鼠的就是好猫”这是邓小平的一句名言,反映了邓小平安邦治国的一个重要观点。“猫论”言简意赅,却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形式必须反映内容,手段必须服从目的,这个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贯穿于邓小平的治国谋略和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各个方面。

在“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搞社会主义,首先要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大力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上,邓小平强调各个国家都应当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己国家的情况,走自己的路。既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邓小平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第二篇:邓小平小时候的故事

【邓小平小时候的故事一】

白猫与黑猫

邓小平家中挂着一幅《双猫图》。图中的一只猫浑身雪白,绒毛轻柔;另一只猫乌黑透亮。《双猫图》的上方,是几行遒劲有力的题词:不管白猫黑猫,会捉老鼠的就是好猫。这幅图是人称江南猫王的老画家陈莲涛特意为邓小平画的。

不管白猫黑猫,会捉老鼠的就是好猫这是邓小平的一句名言,反映了邓小平安邦治国的一个重要观点。猫论言简意赅,却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形式务必反映资料,手段务必服从目的,这个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贯穿于邓小平的治国谋略和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各个方面。新飞飞名字

在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搞社会主义,首先要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大力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上,邓小平强调各个国家都应当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己国家的状况,走自己的路。既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邓小平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不信神、不信鬼、破除迷信

在邓小平家附近,有两块高3米、宽1米的石碑,立在两个巨大的石乌龟背上。这是清朝嘉庆年间朝廷为表彰两名广安籍高官邓时敏和郑人庆的功绩而赐造的。当地老百姓对它十分敬畏,谁也不敢去碰它、摸它,免得招来祸灾。甜蜜爱情签名

有一天,邓小平和村里的一群小伙伴玩耍到那里,看着巨大的石乌龟,他眼珠一转,招呼小伙伴们:我们爬到乌龟背上去玩好不好?别看小伙伴们平时都挺听从邓小平的,可这时却吓得纷纷往后退着说:我可不敢,听大人们讲,这神碑是摸不得的,碰了它,会生病的。可邓小平却坚决不信这个邪,他说:一个石头打的乌龟有那么神吗?我不信,你们不敢爬,我去爬果然,邓小平在小伙伴惊恐的眼神中爬了上去,并高兴地对站在下方目瞪口呆的小伙伴们说:真好玩真好玩之后小伙伴们看邓小平也没招来什么病灾,也纷纷大着胆子,爬上去玩耍。这不信神、不信鬼、破除迷信的行为,也算是邓小平童年时代一个惊世骇俗的举动吧!

【邓小平小时候的故事三】

要像岳飞一样精忠报国!

1980年2月12日,是我国农历大年三十。邓小平带着女儿邓楠和外孙萌萌、外孙女眠眠一齐来到岳飞的墓地岳王庙。

立刻要过年了,小萌萌不明白外公为什么要他们到这个地方来。原来,岳飞是邓小平从小就熟知的抗金名将,他十分佩服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邓小平带萌萌到那里来,就是为了让他感受一下岳飞的浩然正气,教育他要从小热爱祖国,长大以后报效祖国。在岳王庙的正殿,邓小平满怀深情地给萌萌讲起了岳飞的故事。

邓小平牵着小萌萌的手,默默地围着岳飞墓转了一圈,然后,他们来到了幕道边上的铁栅旁。铁栅内,是谋害岳飞的秦桧夫妇等四个*臣的跪像。邓小平用手指着几个*臣说:英雄总是被后人怀念,坏人却总是被后人所唾弃。

之后,他给小萌萌念起了门柱上的一幅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邓爷爷语重心长地对小辈们说:这对联写得好,我们要像岳飞一样精忠报国才是啊!

【邓小平小时候的故事四】

短腿裤和长命毛巾

30年代初,邓小平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当地人民的生活还很艰苦,一些生活用品奇缺。邓小平一再倡导干部们要艰苦朴素,并处处以身作则。

一次开完县委会议后,邓小平回到宿舍翻看文件。正在扫地的工作人员小吴抬头忽然发现邓小平的裤子都几乎缩到小腿肚子上了。邓书记,您都能够不用挽裤腿??河了!小吴笑着说。这但是我最时髦的裤子!虽短些,可还是挺好的嘛!邓小平认真的样貌逗得小吴咯咯直乐。事实上,作为县委书记的邓小平并非真的连新裤子也穿不起。只是在当时艰苦的状况下,邓小平不想自己搞特殊化。那条灰白色的裤子是他唯一一条没有补丁的裤子,只有在参加重要活动时才舍得穿。但是时刻久了,裤脚磨破了,他就让妻子把破的地方卷进去缝好。时刻久了,裤子自然变得越来越短。

小吴扫完地,又走过来问道:邓书记,我发现您那条花格毛巾都用了整整两年了,还没有破,而我的那条毛巾用了不到半年,此刻已经不能用了,您必须有什么使用毛巾的窍门吧。有!你以后看我怎样洗脸就知道了!邓小平笑着回答。以后几天,小吴惊奇地发现邓小平在洗脸时不是拧毛巾,而是用手挤毛巾。毛巾是线织成的,拧来拧去很容易拧断。用手挤,水顺着线纹流下去,不是比拧更好吗?小吴这才明白,邓小平这么做原来是为了节约,她感到一阵惭愧。于是,她不仅仅自己使用了这个窍门,还把窍门告诉给了其他人。

【邓小平小时候的故事五】

红薯的故事

1931年的一个夏日,一位头戴草帽、脚穿草鞋的年轻人在火辣辣的太阳下大步朝前走着。他就是刚刚被任命为中共瑞金县委书记的邓小平。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改善人民的生活,调动他们的用心性,真正使瑞金成为牢不可破的铁壁铜墙。邓小平说。

当时的瑞金已经完成了土改工作,但是分到土地的农民究竟生活得怎样样呢?邓小平决定亲自去看一看。一天中午,邓小平来到了村子里。当他走进农民黄木生家时,看到他们一家人正在吃着野菜红薯拌饭。

老黄,秋粮刚刚收下来,你们怎样吃野菜红薯呢?邓小平疑惑地问。黄木生好不容易才开了口。邓小平这才知道,黄木生家里虽然分得了三亩地,但都是山田,土质差,又缺水,根本不能种水稻,只能种红薯。然而,即使种红薯,也收不了多少。

邓小平一听就明白了,那里面肯定有人在捣鬼。于是,第二天,邓小平就挨家挨户地调查,惩办了暗中捣乱的地主土豪。随后,他又发动大家重新丈量土地,并按照好坏均分、远近搭配的原则合理分地。这样一来,贫苦农民都乐了。

有一段时刻,前线用粮紧张,为了让前方的战士们吃饱,邓小平规定干部们每人节省8到15斤粮食,支援前线。邓小平带头执行规定,经常煮稀饭充饥,等到收红薯时,便常用红薯来填肚子。心里装着老百姓,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一原则伴随着邓小平的一生。

【邓小平小时候的故事六】

五块银元

1904年邓小平生于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的一农民家庭。父亲邓礼貌按照邓家家庭排行的先字,为他取名邓先圣。

邓先圣5岁时,父亲把他送到村里的私塾读书,老先生看见邓先圣脸圆圆的,还长着个圆圆的鼻头,宽宽的额头下是浓浓的眉毛,皮肤白白的,个子不高,文文静静,挺有精神,看着看着笑了,就喜爱上这个孩子了。老先生觉得孔老夫子才是圣人,先圣这名字要改。邓礼貌觉得有道理,就请老先生给孩子取个名字。老先生想了想说:我看就叫邓希贤,期望他将来成为贤人。就这样邓希贤这个名字一向用了好多年,直到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的时候,邓希贤受党中央指示到武汉工作后改名邓小平。

在私塾读书时,邓希贤十分聪明,又很用功,老师讲过的功课,他很快就能记住,课文背得十分流利,老先生十分喜爱他。他的毛笔字写得也很好。当时老师对写的好的字就在字上打个o,学生们把它叫做鸡蛋,邓希贤的毛笔字作业每次都得很多鸡蛋。一次回到家里,母亲看到儿子得这么多鸡蛋,十分高兴,就到厨房真的给他煮了一个鸡蛋吃,作为鼓励。在当时这是不错的奖励了。

邓希贤在私塾学习了一年多后,父亲又把他送到离本村三里路的北山小学读书,从牌坊村到学校的路是土路,一下雨路就很不好走。但是无论严寒酷署,还是刮风下雨,小希贤都坚持上学,从未误过课。有一天下起了大雨,放学时刻过了很久还不见儿子回家。又过了很久才看见浑身是泥的邓希贤,母亲一把拉过儿子,上下打量心疼地说:孩子,你这是怎样啦?邓希贤却毫不在意地说:没什么,雨天,路太滑,我摔了几跤,摔坏了吗?,没有,你放心!说着把淋湿的书本掏出来放到灶台上烤。

第二天一早,雨还在不停地下,邓希贤收拾书包又要上学去,母亲拦住他说:娃儿,下这么大雨,路不好走,这天就别上学了。邓希贤听了,急忙说:那可不行,我不能旷课。说着就要走。母亲拦不住,就掏出两个铜板塞给儿子说:中午就别回家吃饭了,省着路滑摔跟头。但是等到下午放学回来,邓希贤从书包里又掏出了那两个铜板交给了母亲,母亲忙问:你怎样又拿回来了?他调皮地摸着肚子说:我一点不饿,中午就没吃。母亲眼圈红了,她知道,儿子舍不得吃,是在为家里节省啊!之后碰到下雨天,母亲就在家里煮好饭托人带到学校去给儿子吃。

邓希贤不但聪明,而且好学,在班上的学习成绩总是拔尖的,老师和同学都喜爱他。在北山小学他读了4年。

1915年,邓希贤考上了广安县高小。这在当时来讲是很不容易的,广安县只有这么一所高小,每年只招一两个班,能考上的都是优秀的学生。广安离家20多里路,只得住校,每周回一次家。

一天,在邓家老院子里,邓礼貌把全家人召集在一齐,他满脸怒气,大声问道:你们谁做的好事,快点承认!这是怎样回事呢?原来邓礼貌在查账时,发现丢了5块银元,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5块银元可买5担谷子。院子里空气有点紧张。这时只见邓希贤站了起来说:是我拿的!说着他拿起一根竹片递到父亲手里,转过身去,意思是情愿挨打。邓礼貌没想到自己的儿子偷了银元,气得脸都变了色,挥起竹片打了下去,一下,两下、三下母亲想要拉住,一看邓礼貌那张铁青的脸,没敢说话。

邓礼貌打了几下,看到儿子忍着不哭,泪水在眼睛里转来转去,他想到平时这孩子很知道节俭,给他零花钱都舍不得花,怎样偷偷拿这么多钱呢?于是他放下竹片,大声喝问:你说,这钱你干什么用了?小希贤忍着疼痛,倔强地站在那一声不吭,母亲着急了,拉着儿子的手说:好孩子,你快说,让我们都急死了呀!邓希贤看着母亲眼里的泪珠滚滚落下来,才说出其中的原委。

原来,有一天在放学的路上,他看到一个同学在哭,哭得好悲哀。他便走上前问道:你怎样了?这个同学说:我妹妹病了,发高烧,躺在床上快要死了!那快去请医生呀!听了这话,那个同学哭得更悲哀了。邓希贤打量了一下这个同学,他身上的衣服补丁摞补丁,心里明白了,没有钱怎样请医生呀!回到家里,一个晚上没睡好觉。第二天早上他悄悄拿了父亲的五块银元来到学校塞给那个同学说:快去请医生给你妹妹看病!父亲听了儿子的叙述一下子明白了,呆在那里不知说什么好。他一把抱住儿子说:你为什么不早说啊!小希贤回答说:我偷了钱是该挨打的,有什么好说的!

【邓小平小时候的故事七】

血战羊儿岭

1939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侵华日军于1939年9月开始对我华北八路军根据地推行一种所谓的囚笼政策,即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并辅以封锁沟和封锁墙,妄图以此分割、包围、困死八路军。

应对严峻形势,八路军总部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司令与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正思考如何发起一场大战役,以挫败日军的囚笼政策,这就是着名的百团大战(即八路军投入近百个团与日军作战)。

1940年8月,129师调集了7个团参战。8月22日夜,他们以迅猛之势,向铁路各据点的日军发起进攻,使日军遭受重创。8月31日,日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调重兵对129师所在的晋中地区进行猛攻。

9月2日,邓小平和刘伯承派警卫营长向129师师部附近的羊儿岭高地的指挥员下达了要死守阵地的命令。不料,此时羊儿岭高地已被日军占领。阵地指挥员接到命令后,立刻召集各部队向羊儿岭发起猛烈反攻。八路军虽然武器比不上日军,但八路军战士同仇敌忾,英勇作战,前后共发起13次冲锋,一次次与日军展开肉搏战。应对八路军奋不顾身的气势,日军用飞机进行低空扫射,还对八路军施放毒气,但仍然无法阻挡八路军的猛烈攻击。

经过惨烈的血战,羊儿岭高地被夺回。日军又立刻组织反扑,但一次次被打退。

这次阻击战从9月2日早晨6时打响,整整持续了15个小时。战斗挫败了日军合围129师指挥机关的企图,掩护了129师指挥机关及各部队的转移,使129师由被动转为主动。

【邓小平小时候的故事八】

邓小平小时候的故事

1904年邓小平生于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的一农民家庭。父亲邓礼貌按照邓家家庭排行的先字,为他取名邓先圣。

邓先圣5岁时,父亲把他送到村里的私塾读书,老先生看见邓先圣脸圆圆的,还长着个圆圆的鼻头,宽宽的额头下是浓浓的眉毛,皮肤白白的,个子不高,文文静静,挺有精神,看着看着笑了,就喜爱上这个孩子了。老先生觉得孔老夫子才是圣人,先圣这名字要改。邓礼貌觉得有道理,就请老先生给孩子取个名字。老先生想了想说:我看就叫邓希贤,期望他将来成为贤人。就这样邓希贤这个名字一向用了好多年,直到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的时候,邓希贤受党中央指示到武汉工作后改名邓小平。

在私塾读书时,邓希贤十分聪明,又很用功,老师讲过的功课,他很快就能记住,课文背得十分流利,老先生十分喜爱他。他的毛笔字写得也很好。当时老师对写的好的字就在字上打个o,学生们把它叫做鸡蛋,邓希贤的毛笔字作业每次都得很多鸡蛋。一次回到家里,母亲看到儿子得这么多鸡蛋,十分高兴,就到厨房真的给他煮了一个鸡蛋吃,作为鼓励。在当时这是不错的奖励了。

邓希贤在私塾学习了一年多后,父亲又把他送到离本村三里路的北山小学读书,从牌坊村到学校的路是土路,一下雨路就很不好走。但是无论严寒酷署,还是刮风下雨,小希贤都坚持上学,从未误过课。有一天下起了大雨,放学时刻过了很久还不见儿子回家。又过了很久才看见浑身是泥的邓希贤,母亲一把拉过儿子,上下打量心疼地说:孩子,你这是怎样啦?邓希贤却毫不在意地说:没什么,雨天,路太滑,我摔了几跤,摔坏了吗?,没有,你放心!说着把淋湿的书本掏出来放到灶台上烤。

第二天一早,雨还在不停地下,邓希贤收拾书包又要上学去,母亲拦住他说:娃儿,下这么大雨,路不好走,这天就别上学了。邓希贤听了,急忙说:那可不行,我不能旷课。说着就要走。母亲拦不住,就掏出两个铜板塞给儿子说:中午就别回家吃饭了,省着路滑摔跟头。但是等到下午放学回来,邓希贤从书包里又掏出了那两个铜板交给了母亲,母亲忙问:你怎样又拿回来了?他调皮地摸着肚子说:我一点不饿,中午就没吃。母亲眼圈红了,她知道,儿子舍不得吃,是在为家里节省啊!之后碰到下雨天,母亲就在家里煮好饭托人带到学校去给儿子吃。

邓希贤不但聪明,而且好学,在班上的学习成绩总是拔尖的,老师和同学都喜爱他。在北山小学他读了4年。

1915年,邓希贤考上了广安县高小。这在当时来讲是很不容易的,广安县只有这么一所高小,每年只招一两个班,能考上的都是优秀的学生。广安离家20多里路,只得住校,每周回一次家。

一天,在邓家老院子里,邓礼貌把全家人召集在一齐,他满脸怒气,大声问道:你们谁做的好事,快点承认!这是怎样回事呢?原来邓礼貌在查账时,发现丢了5块银元,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5块银元可买5担谷子。院子里空气有点紧张。这时只见邓希贤站了起来说:是我拿的!说着他拿起一根竹片递到父亲手里,转过身去,意思是情愿挨打。邓礼貌没想到自己的儿子偷了银元,气得脸都变了色,挥起竹片打了下去,一下,两下、三下母亲想要拉住,一看邓礼貌那张铁青的脸,没敢说话。

邓礼貌打了几下,看到儿子忍着不哭,泪水在眼睛里转来转去,他想到平时这孩子很知道节俭,给他零花钱都舍不得花,怎样偷偷拿这么多钱呢?于是他放下竹片,大声喝问:你说,这钱你干什么用了?小希贤忍着疼痛,倔强地站在那一声不吭,母亲着急了,拉着儿子的手说:好孩子,你快说,让我们都急死了呀!邓希贤看着母亲眼里的泪珠滚滚落下来,才说出其中的原委。

原来,有一天在放学的路上,他看到一个同学在哭,哭得好悲哀。他便走上前问道:你怎样了?这个同学说:我妹妹病了,发高烧,躺在床上快要死了!那快去请医生呀!听了这话,那个同学哭得更悲哀了。邓希贤打量了一下这个同学,他身上的衣服补丁摞补丁,心里明白了,没有钱怎样请医生呀!回到家里,一个晚上没睡好觉。第二天早上他悄悄拿了父亲的五块银元来到学校塞给那个同学说:快去请医生给你妹妹看病!父亲听了儿子的叙述一下子明白了,呆在那里不知说什么好。他一把抱住儿子说:你为什么不早说啊!小希贤回答说:我偷了钱是该挨打的,有什么好说的!

邓希贤小时候就不信神不信邪。至今在他家乡还流传着一个神堂不神的故事。

在离邓家大院半里多路的地方有一条石坝,从协兴到广安的路穿石坝而过。在路与坝交汇的地方有两块神道碑,3米多高,1米多宽,矗立在两个巨大的石乌龟背上。据说这两块石碑连同驮碑的石乌龟都有神气,碰不得。

有一天,希贤和小伙伴们又来到石坝上,他看着两个大石乌龟,突然产生一个想法:到石龟身上坐一坐多好玩呀!于是他招呼大家说:咱们爬到乌龟背上怎样样?小伙伴们都愣住了,从来没敢爬上乌龟背,这个说:爬石乌龟会肚子痛,那个说:得罪了神碑家里要遭灾的!都不愿意爬。小希贤全不在乎,眉毛一扬,小拳头一攥喊道:一个石头做的乌龟,有那么大神气?我不信,你们不敢爬,我爬!说着就蹭蹭地爬上了石龟脑袋上,手舞足蹈地喊起来:快来呀,好耍得很!小伙伴们吓得脸都变了色,连连叫他下来,不然要惹祸的。小希贤却若无其事,玩得挺高兴!他用小手拍乌龟脑袋,毫不在乎地说:惹祸就惹祸,看它把我怎样样!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好多天过去了。邓希贤的肚子没有疼,他家里也没遭什么灾,小伙伴们才都放了心,原来神龟也不神呀!大家对邓希贤更佩服了。之后,小伙伴们也都跟他爬到石乌龟身上去蹦呀,跳呀,玩得挺开心。邓希贤从小就不迷信,不信神,不信邪。

邓希贤1915年考入广安高小。1918年考入广安中学,学习不到一年,在父亲邓礼貌的支持下,进了重庆的勤工俭学预备学校。1920年8月27日,在他刚满16周岁的时候,从重庆乘船到上海,9月11日从上海乘法国邮船去法国。经过39天的颠簸,于10月19日到达法国的马赛港。

当时与邓希贤一齐去法国勤工俭学的有82人。他们为什么要去法国呢?在黑暗的旧中国,外受帝国主义侵略,内受反动统治阶级压迫,许多人看不到光明的出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他们看到一线曙光。因此,许多知识分子决心出国留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到法国勤工俭学是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到法国去不是旅游,是去勤工俭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学生没有钱,只好坐在货舱里,那里机器轰鸣,到处堆放着货物;味道难闻,苍蝇、臭虫、蚊子使人难以忍受。风平浪静时他们就到甲板上去透透气,就像在监狱里犯人放风一样。望大海,天水一色,海鸥在高空飞翔,遇到风浪时轮船一会儿被掀上浪尖去,一会又跌入浪谷。最厉害的是在印度洋上遇到连续3天风浪。邓希贤不但一点东西吃不下,连苦胆也差一点吐出来。他和82个同伴坚持下来。一路上他们亲眼看到资本主义的繁荣,也看到资本主义的黑暗与腐朽。邓希贤亲眼看到一些穷苦儿童在轮船上乞讨。有的乘客故意把钱币扔到海里,让穷孩子们潜入海中去把硬币摸上来,他们以此为乐。邓希贤看到这些,心中有说不出的味道。

邓希贤到法国留学那一年他16岁,从此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探索,就是如何救中国,如何建设中国。这个志向从那时起,就坚定不移。

到了法国,轮船先到法国南部港口马赛。然后,坐了16个小时的汽车来到法国首都巴黎。在巴黎西郊的中国留学生住地,邓希贤遇到了来自四川的聂荣臻,聂荣臻热心地帮忙邓希贤,为他做这做那。之后,他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到法国勤工俭学,首先是过语言关,邓希贤和20几个同学进入了法语补习班。

邓希贤来法国之前,他父亲卖谷卖地给他准备一些钱。他知道这些钱来之不易,花起来格外留意。此刻法国国家档案馆还存有当时中国留学生的开支细账,其中记载着邓希贤当时每个月的杂支费是18个法郎左右,而其他中国留学生是25个法郎左右。这说明邓希贤十分节省。尽管这样,过了一段时刻邓希贤还是交不起学杂费和食宿费了。学习了5个月他就进了一个钢铁厂打工。运煤、搬钢板,什么都干。一天下来全身都被汗水湿透了。就这么干,一天才能挣10个法郎。之后邓希贤又在巴黎干过各种零活,在饭馆当过招待,在码头运送货物,在建筑工地搬砖,还做过清洁工,亲身体验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体验了受压迫剥削的味道,对资本主义有了切身体会和深刻认识,为他以后真正走上革命的道路打下了基础。

【邓小平小时候的故事九】

在邓小平家邻近,有两块高3米、宽1米的石碑,立在两个无穷的石乌龟背上。这是清朝嘉庆年间朝廷为赞誉两名广安籍高官邓时敏和郑人庆的功绩而赐造的。当地老百姓对它十分敬畏,谁也不敢去碰它、摸它,以免招来祸灾。

有一天,邓小平和村里的一群小伙伴游玩到这儿,看着无穷的石乌龟,他眼球一转,招待小伙伴们:我们爬到乌龟背上去玩好不好?别看小伙伴们平时都挺遵从邓小平的,可这时却吓得纷繁往后退着说:我可不敢,听大大家讲,这神碑是摸不得的,碰了它,会患病的。可邓小平却坚决不信这个邪,他说:一个石头打的乌龟有那么神吗?我不信,你们不敢爬,我去爬公然,邓小平在小伙伴惊慌的目光中爬了上去,并快乐地对站在下方目瞪口呆的小伙伴们说:真好玩真好玩之后小伙伴们看邓小平也没招来什么病灾,也纷繁大着胆子,爬上去游玩。

第三篇:《邓小平的故事》读后感

历经风雨,终成伟业

——读《邓小平的故事》有感

《邓小平的故事》这本书讲述了小平同志从童年到其逝去期间的故事。从童年的勤奋好学、反对封建迷信、追求真理,到青年时期到法国勤工俭学;从留学归来到立马太行,再到主政西南,以及之后的三起三落,其间无不含着挫折与艰辛,这艰难万苦是我们难以体会的,但不管有多么艰难,我们这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都以莫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无所畏惧地迎接那风雨的挑战,把毕生毫无保留地献给祖国和人民。可以说,他给党和人民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遗产,至今我们都在这份遗产中受益。

之前我并没有阅读过多关于小平同志的书籍,对他的了解可能就停留在“刘邓大军”、“三起三落”、“改革开放”这些众所周知的词汇上,并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而《邓小平的故事》也可以说是一本关于邓小平的传记,较为全面的介绍了小平同志一生的经历。下面就请允许我谈谈读完这本书的一点感受。

童年的邓小平是个孝顺的孩子,俗话说百善孝为先,这一中华民族优秀的品质他一生都保持着。夏伯根老人既不是他的生母,也不是养母,但邓小平对这位正直、善良、勤劳的继母特别敬重和爱戴,他承担着赡养继母的义务,一直到其逝去。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逝世。4年后的春天,夏伯根辞世,享年101岁。我想这位老人能够高寿,与小平夫妇对她几十年如一日的爱戴、敬重、关心、照顾是分不开的。

青年时期,他到法国勤工俭学,可惜俭学不成,只能勤工。高昂的学费对于这个17岁的小伙来说,是无法负担的。就这样,未成年的他,开始了人生旅程里的一段挫折,经历着最底层工人的艰辛。他做过各种苦工,如轧钢工、扎花工、钳工等,为生活所迫的他可以说是碰上什么就做什么,往往是工资低廉,难以温饱,但他依旧保持着乐观的心态。现在来看小平同志的这段经历,为其感叹的同时,也庆幸他能在如此艰苦磨难中成长起来,乐观地走下去,也正是这种乐观积极的心态使他克服了在法国留学期间的种种困难,而且还在思想上发生了质的飞跃,找到了自己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生活在这个美好年代的我们,面对人生的挫折,不应退却,应向小平同志学习,学习他那乐观进取的品质。

以前听老师说小平同志,都会讲他三起三落,被打倒了,又总能站起来,可以说即使站在全球政治历史舞台来看,他都是一个传奇。邓小平深受毛泽东的赏识,但他政治生涯的三次磨难都与毛泽东有密切联系,第一次磨难是在江西,因为坚决贯彻执行毛泽东的正确路线,被指为“毛派头子”,撤销省委宣传部部长的职务,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派往中央苏区那边远的乐安县所属的南村区委当巡视员;第二次磨难是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称为“党内另一个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而被流放江西;第三次是因为拒绝部分肯定“文化大革命”而被停止工作。三次被打倒,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但他从不放弃,而是乐观积极的面对。如文革期间,他被流放江西,进行劳动改造,从操旧业,做起了钳工,依旧是认真的工作,其水平比起厂里的老师傅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劳动之余,他读书看报,密切关注形势,当然也在思考。江西的三年,他更加忧思国家的命运,通过三年的思考,他的思想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信念更加坚定。这些,对于他复出不久即领导进行全面的整顿,以及在中共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制定新时期路线方针政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也对中国今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三起三落我们看到的是小平同志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看到的是他“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豪情,看到的是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伟人之所以是伟人,也许就是因为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常人所不具备的品质吧。

1985年6月4日,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向世界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减少员额一百万!”说这句话的时候,他伸出了右手的食指,在空中点了几下。可以说,一个手指,震动了一个地球!这是我军在质量建军的道路上迈出的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从今天来看,作出这一决策充分体现了小平同志超凡的政治智慧和魄力,他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而且是中国军队走精兵之路的总设计师。回顾过去,人民解放军的“臃肿”问题由来已久,一定时期扩大军队规模,是我国根据国际战略形势而对军事战略的调整,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裁军“消肿”成了他的心愿。百万大裁军大规模的裁减了军队员额,减少了国防开支,使军费的分配结构和投向投量趋于科学合理,提高了军费的使用效益。裁军实际上并没有削弱军队的战斗力,而是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邓小平曾明确提出:“必须把提高战斗力作为军队改革和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检验军队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这次裁军围绕着调整改革体制编制,也将围绕战斗力标准,着力在调整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上下功夫。2015年9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上宣布,中国将裁军30万。可以说,裁军的整个进程,就是提升部队战斗力实现倍增的过程。

总之,《邓小平的故事》让我更加全面的了解的小平同志的一生。他一生历经艰险,但都化险为夷,他希望活着能更多地为人民谋利益。他值得我们永远缅怀。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走了,披着世纪的风云,披着历史的烟尘走了。他走了,留在共和国每一寸土地上永生!

第四篇:邓小平爷爷的故事

邓小平爷爷的故事

少年邓小平的故事

1909年小平5岁时,父亲将他送进了离家约一公里的翰林院子私塾,接受启蒙教育。翰林院子是邓小平先祖邓时敏的旧宅,一座很大很气派的四合院,因邓时敏是前清翰林,所以人们尊称为翰林院子。邓时敏有子无孙,香火延续中断,族中公议将翰林院子辟为义塾,用以招收邓族子弟教经读史,期望着为邓家培养出几个出类拨萃的人物以光宗耀祖。

私塾老师是一位秀才老先生。邓小平入私塾时,名字为邓先圣。老先生一听这名字就拉长了脸,认为大不恭:孔老夫子尚且为“圣人”,小小孩童,怎么能“先圣”呢?于是给邓小平改名为“邓希贤”,希望他成为一个贤德之人。

那时的私塾,进行的是老式教育,教材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以及《四书》、《五经》一类;修习的功课主要有三项,即读书、习字和作文。

邓小平在翰林院子读了一年多私塾。宣统二年(1910年)协兴场开办了一所新式小学堂――北山小学堂。学堂设在协兴老街一个叫刘吉生的大地主庄园的侧院里。邓绍昌又将小平送到北山小学堂接受新式教育,整个学校100多人,分甲、乙、丙、丁4个班,邓小平分在丁班。这时开设的新课有国文、算术、修身、体操等。国文老师邓俊德是一个不满封建礼教、思想激进、曾参与过一些维新变革活动的新派人物,他经常抛开书本进行一些“野路子”的教育,像黄巢起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拳运动等史事,这种启蒙教育对幼年邓小平思想影响非常大。

在北山小学堂期间,邓小平还有过一次“偷钱”的经历。1915年,邓希贤(邓小平小时候的名字)考上了广安县高小。这在当时来讲是很不容易的,广安县只有这么一所高小,每年只招一两个班,能考上的都是优秀的学生。广安离家10多千米路,邓希贤只得住校,每周回一次家。

一天,在邓家老院子里,邓文明把全家人召集在一起,他满脸怒气,大声问道:“你们谁做的好事,快点承认!”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邓文明在查账时,发现丢了5块银元,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5块银元可买5担谷子。院子里空气有点紧张。这时,只见邓希贤站了起来说:“是我拿的!”说着他拿起一根竹片递到父亲手里,转过身去,意思是情愿挨打。邓文明没想到自己的儿子偷了银元,气得脸都变了色,挥起竹片打了下去,一下、两下、三下„„母亲想要拉住,一看邓文明那张铁青的脸,没敢说话。

邓文明打了几下,看到儿子忍着不哭,泪水在眼睛里转来转去,他想到平时这孩子很节俭,给他零花钱都舍不得花,怎么偷偷拿这么多钱呢?于是他放下竹片,大声喝问:“你说,这钱你干什么用了?”小希贤忍着疼痛,倔强地站在那一声不吭,母亲着急了,拉着儿子的手说:“好孩子,你快 说,让我们都急死了呀!”邓希贤看着母亲眼里的泪珠滚落下来,才说出其中的原委。

原来,有一天在放学的路上,他看到有个同学在哭,哭得好伤心。他便走上前问道:“你怎么了?”那个同学说:“我妹妹病了,发高烧,躺在床上快要死了!”“那快去请医生呀!”听了这话,那个同学哭得更伤心了。邓希贤打量了一下这个同学,他身上的衣服补丁摞补丁,心里明白了,没有钱怎么请医生呀!回到家里,邓希贤一个晚上没睡好觉。第二天早上他悄悄拿了父亲的五块银元来到学校塞给那个同学说:“快去请医生给你妹妹看病!”父亲听了儿子的叙述一下子明白了,呆在那里不知说什么好。他一把抱住儿子说:“你为什么不早说啊!”小希贤回答说:“我偷了钱是该挨打,有什么好说的!”

(这一笔钱在当时可以买500斤稻谷,是邓小平从父亲那里偷来的。其实这时邓小平家也不是特别宽裕,家里全靠母亲织布养蚕撑着。不久,邓绍昌便发现丢了钱,气愤地把全家召集起来查问,当得知是小平所为时,邓绍昌操起一根竹片怒打。后来母亲知晓儿子拿钱的原因后,心疼地把儿子搂在怀里。)短腿裤和长命毛巾

30年代初,邓小平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当地人民的生活还很艰苦,一些生活用品奇缺。邓小平一再倡导干部们要 艰苦朴素,并处处以身作则。

一次开完县委会议后,邓小平回到宿舍翻看文件。正在扫地的工作人员小吴抬头忽然发现邓小平的裤子都几乎缩到小腿肚子上了。“邓书记,您都可以不用挽裤腿??河了!”小吴笑着说。“这可是我最时髦的裤子!虽短些,可还是挺好的嘛!”邓小平认真的样子逗得小吴咯咯直乐。事实上,作为县委书记的邓小平并非真的连新裤子也穿不起。只是在当时艰苦的情况下,邓小平不想自己搞特殊化。那条灰白色的裤子是他唯一一条没有补丁的裤子,只有在参加重要活动时才舍得穿。但是时间久了,裤脚磨破了,他就让妻子把破的地方卷进去缝好。时间久了,裤子自然变得越来越短。

小吴扫完地,又走过来问道:“邓书记,我发现您那条花格毛巾都用了整整两年了,还没有破,而我的那条毛巾用了不到半年,现在已经不能用了,您一定有什么使用毛巾的窍门吧。”“有!你以后看我怎么洗脸就知道了!”邓小平笑着回答。以后几天,小吴惊奇地发现邓小平在洗脸时不是拧毛巾,而是用手挤毛巾。“毛巾是线织成的,拧来拧去很容易拧断。用手挤,水顺着线纹流下去,不是比拧更好吗?”小吴这才明白,邓小平这么做原来是为了节约,她感到一阵惭愧。于是,她不仅自己使用了这个窍门,还把窍门告诉给了其他人。

精神:热爱人民 红薯的故事

1931年的一个夏日,一位头戴草帽、脚穿草鞋的年轻人在火辣辣的太阳下大步朝前走着。他就是刚刚被任命为中共瑞金县委书记的邓小平。“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改善人民的生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真正使瑞金成为牢不可破的铁壁铜墙。”邓小平说。

当时的瑞金已经完成了土改工作,可是分到土地的农民究竟生活得怎么样呢?邓小平决定亲自去看一看。一天中午,邓小平来到了村子里。当他走进农民黄木生家时,看到他们一家人正在吃着野菜红薯拌饭。

“老黄,秋粮刚刚收下来,你们怎么吃野菜红薯呢?”邓小平疑惑地问。黄木生好不容易才开了口。邓小平这才知道,黄木生家里虽然分得了三亩地,但都是山田,土质差,又缺水,根本不能种水稻,只能种红薯。然而,即使种红薯,也收不了多少。

邓小平一听就明白了,这里面肯定有人在捣鬼。于是,第二天,邓小平就挨家挨户地调查,惩办了暗中捣乱的地主土豪。随后,他又发动大家重新丈量土地,并按照好坏均分、远近搭配的原则合理分地。这样一来,贫苦农民都乐了。

有一段时间,前线用粮紧张,为了让前方的战士们吃饱,邓小平规定干部们每人节省8到15斤粮食,支援前线。邓小平带头执行规定,经常煮稀饭充饥,等到收红薯时,便常用红薯来填肚子。“心里装着老百姓,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一原则伴随 着邓小平的一生。

精神:临危不惧 血战羊儿岭

1939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侵华日军于1939年9月开始对我华北八路军根据地推行一种所谓的“囚笼政策”,即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并辅以封锁沟和封锁墙,妄图以此分割、包围、困死八路军。

面对严峻形势,八路军总部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司令与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正考虑如何发起一场大战役,以挫败日军的“囚笼政策”,这就是著名的“百团大战”(即八路军投入近百个团与日军作战)。

1940年8月,129师调集了7个团参战。8月22日夜,他们以迅猛之势,向铁路各据点的日军发起进攻,使日军遭受重创。8月31日,日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调重兵对129师所在的晋中地区进行猛攻。

9月2日,邓小平和刘伯承派警卫营长向129师师部附近的羊儿岭高地的指挥员下达了要死守阵地的命令。不料,此时羊儿岭高地已被日军占领。阵地指挥员接到命令后,立刻召集各部队向羊儿岭发起猛烈反攻。八路军虽然武器比不上日军,但八路军战士同仇敌忾,英勇作战,前后共发起13次冲锋,一次次与日军展开肉搏战。面对八路军奋不顾身的气势,日军用飞机进行低 空扫射,还对八路军施放毒气,但仍然无法阻挡八路军的猛烈攻击。经过惨烈的血战,羊儿岭高地被夺回。日军又马上组织反扑,但一次次被打退。

这次阻击战从9月2日早晨6时打响,整整持续了15个小时。战斗挫败了日军合围129师指挥机关的企图,掩护了129师指挥机关及各部队的转移,使129师由被动转为主动。

精神:坚忍不拔 “邓小平小道”

在“文化大革命”中,邓小平被押送到江西省新建县。白天他要到拖拉机修造厂参加繁重的劳动,其他时间基本上不能和外人接触。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时常让邓小平夜不能寐,失眠症越来越严重,只能靠吃安眠药勉强入睡。邓小平知道,总吃安眠药对身体是十分有害的,在逆境中更要有强健的体魄。1970年1月1日,邓小平郑重地向负责照顾他的黄文华说:“从今天起,我不再服用安眠药了。”邓小平说到做到。在停止服药的同时,他加强了锻炼,他采用散步的方法来缓解压力。每天上午,他步行去工厂,一个来回就是5000步。午睡起床后,他在院子里再走5000步。就这样,60多岁的邓爷爷每天坚持走一万步。一天,邓小平走完5000步,步履轻盈地走上台阶,黄文华便问道:“老邓,你来江西劳动好几个月了,身体坚持得了吗?”邓小平笑着说:“先作一个五年计划,不行再加五年!”就这样,邓小平无论是 严寒,还是酷暑,从不间断走路锻炼。久而久之,他走出了两条小路,一条是将军楼到工厂,一条在将军楼的院内。和邓小平一起工作的人们亲切地将他踏出来的小路称为“邓小平小道”。

精神:忠心爱国

“要像岳飞一样精忠报国!”

1980年2月12日,是我国农历大年三十。邓小平带着女儿邓楠和外孙萌萌、外孙女眠眠一起来到岳飞的墓地岳王庙。

马上要过年了,小萌萌不明白外公为什么要他们到这个地方来。原来,岳飞是邓小平从小就熟知的抗金名将,他十分佩服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邓小平带萌萌到这里来,就是为了让他感受一下岳飞的浩然正气,教育他要从小热爱祖国,长大以后报效祖国。在岳王庙的正殿,邓小平满怀深情地给萌萌讲起了岳飞的故事。邓小平牵着小萌萌的手,默默地围着岳飞墓转了一圈,然后,他们来到了幕道边上的铁栅旁。铁栅内,是谋害岳飞的秦桧夫妇等四个奸臣的跪像。邓小平用手指着几个奸臣说:“英雄总是被后人怀念,坏人却总是被后人所唾弃。”接着,他给小萌萌念起了门柱上的一幅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邓爷爷语重心长地对小辈们说:“这对联写得好,我们要像岳飞一样精忠报国才是啊!”

精神:自强不息 “中国不能再落后了!”

1986年3月,邓小平在中南海的办公室里盯着书桌上的一份报告,正在沉思。这是我国4位资深科学家的呼吁:“世界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中国不能再落后了”!邓小平拿起笔,毅然在报告上批示:“这个建议十分重要”,“找些专家和有关负责同志讨论,提出意见,以凭决策。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

1986年,根据邓小平的指示,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即“863”计划),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这是一个直接决定中国二十一世纪国际竞争力的宏伟计划,是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维护中国大国地位的重大决策。

发展高科技离不开优秀人才。于是,邓小平听取了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关于培养博士与博士后的介绍。随后,邓小平明确了要培养博士后的意见。接着,中国逐步建起了一套较完整的博士后流动站制度。

邓小平的英明决策很快让中国企业受益。广东有一家空调器厂曾从日本引进生产技术和设备,双方合作较为顺利。后来,该厂向日本方面提出引进一些高新技术时,遭到日方断然拒绝。于是,这家厂只能请“863”计划的专家帮助解决难题。在专家组的支持下,工厂终于建起了自己的生产线。这样一来,日本厂商竟主动找上门来要求与该厂合作。一位国家科委的干部深有感触地说,国际技术合作的实质是什么?就是珍珠换玛瑙。没有珍珠 就不可能得到人家的玛瑙。

精神:无私奉献 “一位老共产党员”

1992年5月16日,一辆黑色小卧车停在北京团中央所属的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办公室所在地。两位军人下车后直奔捐款办公室,他们对工作人员说明来意:是受一位老人之托,来为“希望工程”捐款的。留下3000元钱后,他们转身就要走。在被要求留下那位老人的名字时,一位军人便在捐款人姓名一栏写下了“一位老共产党员”。

经过多方查询,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终于查到那两位军人是邓小平身边的工作人员,而“一位老共产党员”正是深受全国人民爱戴的邓小平。到了秋天,这位“老共产党员”又向“希望工程”捐款2000元。邓小平的这两次捐款充分体现了他对贫困山区孩子的殷切关怀。

接到邓小平的两次捐款后,基金会同志经过认真研究后作出决定,把这5000元全部分配到邓小平曾经工作和战斗过的广西百色革命老区。不久,一座崭新的希望小学便在当地建立起来了,曾经失学的孩子们终于重圆了上学梦!女学生周标亮代表全校得到资助的同学给邓爷爷写去了一封饱含深情的信,信中这样写道:“邓爷爷,您的工作多忙呀,可您还时刻惦记着我们这些老山区里的娃娃。我们感到,虽然您住在北京,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您的心与我们贴得很近很近。” 精神:开拓创新 上海是我们的王牌

上海,是中国的第一大都市,在国际上有着独特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上海为全国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上世纪80年代,上海的发展却面临着窘境。怎样使上海再造辉煌,这是摆在中国政治家面前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邓小平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和政治家,他以开拓创新的眼光果断地作出决策。在设计中国扩大改革开放的蓝图时,他把目光移向了上海,他要把上海引上新的发展之路。从1988年到1994年,邓小平在上海连续过了七个春节,在此期间,他作了实地考察,并多次作了指示。

1990年3月,邓小平说,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浦东开发不到一年就获得了喜人的成果:有20多个中外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交易所在浦东落户;有180多个外资项目被批准,总投资8亿多美元;内资企业新建700多个,总投资9亿多元人民币;十大市政工程陆续动工,投入资金140亿元人民币„„

1992年春,邓小平南下视察,再次来到上海。在了解上海的经济发展成就后,他明确指出,上海目前完全有条件搞得更快一点。上海在人才、技术和管理方面有明显的优势,辐射面宽。

1992年10月,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 大会上正式提出:“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新飞跃。”今天,上海这张王牌正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0年,上海将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浦东也将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区。精神:实事求是

白猫与黑猫

邓小平家中挂着一幅《双猫图》。图中的一只猫浑身雪白,绒毛轻柔;另一只猫乌黑透亮。《双猫图》的上方,是几行遒劲有力的题词:“不管白猫黑猫,会捉老鼠的就是好猫。”这幅图是人称“江南猫王”的老画家陈莲涛特意为邓小平画的。

“不管白猫黑猫,会捉老鼠的就是好猫”这是邓小平的一句名言,反映了邓小平安邦治国的一个重要观点。“猫论”言简意赅,却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形式必须反映内容,手段必须服从目的,这个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贯穿于邓小平的治国谋略和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各个方面。

在“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搞社会主义,首先要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大力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上,邓小平强调各个国家都应当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己国家的情况,走自己的路。既不能照搬西方 国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邓小平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戒烟趣闻之一:

陆铿是香港著名记者,曾多次访问北京,并与邓小平会见。1988年,香港百姓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了他的专著《风云变幻的邓小平时代》,受到了舆论界的重视和好评。该书对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给予高度评价,也介绍了他在与邓小平会见中,反映邓小平性格与特点的一些趣事。

书中写到:邓小平没有架子,平易近人。说话不绕山绕水,开门见山,一句是一句,而且有幽默感。比如,当我谈到香港问题时,他就说,到期收回,不是单收回九龙,而是像广东人说的“办烂”,并向在座的邓颖超和方毅解释,“办烂”就是统统收回的意思。而且说,收回之后,制度不变,可以告诉在香港的亲戚朋友放心。表现得很干脆。邓为人豁达,看得开。已经确认香烟有害于身体健康,因此美国香烟广告都要同时刊出有害的声明。邓小平很诚恳地表示:像我这样的人,没有其他的嗜好,只是抽抽香烟。而且年纪这么大了,何必再戒除呢?如果因抽烟而缩短寿命,也只好认了。说得在座的人都笑了起来。戒烟趣闻之二:

邓小平戒烟的趣事还有一例:1988年3月25日至4月13 日,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一天下午,大会选举国家领导人。在主席台上就座的邓小平投过票后回到自己的座位,便习惯地点燃了一支香烟吸起来。坐在台下大厅中间的一位代表看见了,便对坐在旁边的另一位代表说:世界无烟日刚过,全中国全世界都大力宣传吸烟危害健康,小平同志为什么烟瘾这么大,开大会还吸烟呢?于是商量后决定向邓小平提出意见。

不一会儿,主持大会的宋平手里出现一张小字条,上面写着一行字:“请小平同志在主席台上不要吸烟。”宋平看过字条后会意地递给邓小平。

邓小平看了看,笑着赶快把正在吸着的烟熄灭了。

此后,邓小平在主席台上再也没有吸烟。

事后,那位全国人大代表,一提起他在人民大会堂给邓小平写字条提意见的事,逢人便说:“邓小平同志这样认真地接受我们的意见,真使我们非常感动。” 邓小平法国开豆腐店

经过在学校一年的学习,邓小平顺利通过各项考试和检查,于1920年8月21日与80多名川东弟子一道在重庆码头登上开往万县方向的“吉庆”轮,沿宜昌、汉口、九江一路顺水东下,最后抵达上海,在这里改乘法国邮船“鸯特莱蓬号”驶出吴淞口,开始了赴法求学的漫长历程。

法国的勤工俭学生活对他们来说是很不容易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新的经济危机,从1920年下 半年后,欧洲开始出现一派萧条的景象。20世纪20年代早期的法国正处于经济危机的中间阶段,伴随工业由战争到和平时期的转变和百废待兴局面的到来,经济状况也是凋敝不堪,经济结构暴露出严重的不合理。由于工业原料缺乏,许多工厂相继全部或部分停产,加上一批军工企业的关闭,致使法国失业工人剧增,就业格外困难。同时,由于战后法国政府迭加新税,法郎贬值,物价飞涨,人民生活十分困难。在这样严重的形势下,中国留法勤工俭学学生的生活受到极大的影响,工作非常难找。他们很快就发现自己持有的中国的学历证明资料在进入法国高等院校时不能被接受,他们的法语口语还不能应付学习的需要。大部分人想到巴黎那些雇用大批外国工人的大型工厂去打工,如巴黎南郊的比顿古尔市的雷诺汽车厂。邓小平在法国最后三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那儿打工度过的。在那里,邓小平与其他勤工俭学的学生同甘共苦,非常亲密地住在一起。但中国人即使是在那些较好的大工厂打工的,工资也只有普通法国工人的一半。他们处于欲工不能,欲学不得的困境之中,许多人由于政治的原因或社会的原因加入到新生的共产主义运动中。到1920年底,在法国的1600名勤工俭学学生中,已经做工的不到总数的四分之一,而由于冬季到来又失去工作的几乎又有做工人数的四分之一。为了节省开支,他们只能住在贫民窟里,有的则合租房间,自己动手做饭。平时吃面包加卷心菜或洋芋,因为价钱太高,连西红柿也不敢多买,逢年过节或遇上喜庆的事,能吃上腌黄瓜、香肠就算是改善 生活了。这些学生因为营养不良,面黄肌瘦,有的人长久躺在潮湿的花园草地和地板上,导致腿脚肿胀,行走困难。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病死者就达61人,送医院就医者有80余人。这些病死者和就医者,都是住在巴黎及其附近的勤工俭学的学生,人数占当地勤工俭学学生的五分之一。

这时,邓小平家中也已无力寄钱给他,他只能艰难度日。冷酷的现实,使得邓小平等原想出国留学的理想化为泡影。

面对这种情况,为了解决勤工俭学的费用,1922年6月,在周恩来的倡议下,由邓小平负责主持,在巴黎开办了一间“中华豆腐店”。在豆腐店里,大家轮流推磨豆腐,干得非常愉快。大家你说一个笑话,他哼一个小曲,其乐融融。周恩来还吟起了古人的豆腐诗:“旋轮磨上流琼液”,邓小平则和起下句:“煮月铛中滚雪花”。大家听后拍手叫好。邓小平热情好客,很有组织能力。这间具有东方风味的豆腐店,很快吸引了法国人,豆腐店闻名巴黎,大有供不应求之势。于是店里决定用定时供应、售完为止的措施限制销售。在邓小平和同学们的努力经营下,豆腐店的销售品种不断增加,由单一的豆腐扩大到豆浆、豆腐脑、豆腐干、冻豆腐、臭豆腐等许多品种。就这样邓小平开店卖豆腐,解决了留法勤工俭学的饮食和学费,也为当时中共旅欧支部提供了活动经费,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在邓小平等学生离开巴黎后,旅法华侨接管承办了豆腐店。这个店后来有了很大发展,驰名欧洲。

第五篇:邓小平爷爷的故事

这个星期五放学后,妈妈带我到电影院去看电影。

我们来到电影院,先找了一个位置坐了下来,准备看电影。电影开始了,大家都兴奋极了。妈妈对我说:“这部电影可好看了,不仅讲了邓小平爷爷的一生,还讲了它怎样让人民致富。”电影开是讲邓小平爷爷陷害撤职以后又恢复原职,人们十分欢迎他。中间是讲邓小平爷爷在治理国家的时候碰到了许多困难,但都顽强地克服了过来。比如说:“文化大革命”时,“四人帮”将许多文化分子都赶下乡去劳动,这样,中国就没有知识分子了,但毛泽东同志还没有认识到事情的错误性,直到他去世后,人民才粉碎了作恶多端的“四人帮”!直到邓小平上台时,它才把在全国各地被赶下乡的知识分子全部召集回来,开了一个关于科学地回忆,改正了党和国务院的许多毛病!再比如说:有一次,英国首相来到中国与邓小平谈话,邓小平坚决地说:“香港,1997年一定要回到我们的手中!”邓小平还说:“有一件事我做的不对,上海,发展的太晚了!”另外,它还为民请命,使国家日渐昌盛起来。俗话说得好:“翻身要靠毛主席,致富感谢邓小平!”这句话充分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邓小平爷爷为祖国成为发展中国家出了不少力。是他,让深圳一跃成为特区,是他,让我们不再落后。要是没有这位伟大的领导人,中国也不会发展的这么快。在邓小平爷爷的晚年时,它还乘专车,浏览了我们的祖国各地,它还说:“我一定要活到1997年,观看香港回归的场面,它经香港的土地!”

谢谢你,亲爱的邓小平爷爷!

下载邓小平故事word格式文档
下载邓小平故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伟人邓小平的小故事

    伟人邓小平的小故事——艰苦朴素短腿裤和长命毛巾 30年代初,邓小平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当地人民的生活还很艰苦,一些生活用品奇缺。邓小平一再倡导干部们要艰苦朴素,并处处以身......

    关于邓小平的故事(共5则范文)

    邓小平开豆腐店 邓小平留法期间,在巴黎开了一家“中华豆腐店”留学生们轮流推磨豆腐 。中国豆腐这种新鲜的食品很快为巴黎人所接受,豆腐店生产的豆腐供不应求。就这样,留 学生......

    少年邓小平的故事(共5篇)

    少年邓小平的故事 2006-01-01 来源:书摘 (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章夫 查看评论 进入光明网BBS 手机看新闻 1901年,16岁的邓绍昌与广安淡家坝(今广安恒升镇)淡氏姑娘结婚。淡家也......

    感恩邓小平

    “感恩邓小平,建好试验区”有感 阳和小学 刘化伟 邓小平同志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广安人民的骄傲。1904年8月22日,邓小平同志诞生在四川广安协兴镇牌坊村。他16岁离开家乡,追求......

    邓小平观后感

    观《邓小平》有感小时候,就喜欢听一首歌《春天的故事》。歌中描述了一位慈祥的老人,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同时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

    《邓小平》观后感

    电影《邓小平》观后感 看完电影《邓小平》,心里总有一种颤动,是邓小平同志那政治生涯中的影迹深深地触动着我。电影里所描述邓小平同志的政治生涯也正如世人常说,是三起三落,超......

    邓小平观后感

    《邓小平》观后感“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切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影片的最后,站在上海杨浦大桥上的小平同志望着远方,凝重的在心中重复着这句话。是的,他用他的一生去践行......

    邓小平读书笔记

    我心中的邓小平最近,阅读了不少有关邓小平的书,对他有了更深的了解,对他说过的一些经典的话也有了重新的认识。他是一个务实的人,一个高瞻远瞩的人,同时他是一个敢“摸着石头过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