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道德情感现状及其培养

时间:2019-05-13 21:18: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90后大学生道德情感现状及其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90后大学生道德情感现状及其培养》。

第一篇:90后大学生道德情感现状及其培养

“90”后大学生道德情感现状及其培养

工程技术学院吴宇戈 ***

摘要目前,“90”后大学生的个体意识更强,个性更张扬,思想更为复杂多样,提高“90”后大学生德育的实效性是高校面临的一大难题,这也引起了广大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共同关注,并且对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提出了许多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尽管人们一直强调道德教育是一个既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理的过程,但在高校道德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人们往往重理轻情,更多地重视对大学生进行道德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道德情感教育对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内化作用,从而降低德育效果,要提高90后大学生德育的实效性就要尤其关注道德情感的培养

关键词“90”后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人在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情感,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衡量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言行时所产生的内心情绪体验,是主体内含的道德要求得到满足与否时的感受、体验

【1】P134的自然流露。高校德育的一个误区是对认知性道德教育的过分强调,而忽视了道德情感在培养人的道德品格中的作用,也忽视了道德情感促进道德素质的提升,从而降低德育的实效性。

一、道德情感在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知、情、信、义、行的内在矛盾运动过程,是外部制约和内在转化的辩证统一过程,其形成发展的毎一阶段都需要强大情感力量的推动,才能完成向更高阶段的转换。

(一)道德情感促进道德知识的学习

“道德的学习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科学知识的学习,它常已某种价值为参考,需要人们在特定的关系及其情景中反求诸己,运用主—客—主的思维方式。只有当人们从内心体验某种价值,或产生认同、敬畏、信任的情感或产生拒绝、厌恶、羞愧的情感时,才谈得上真正

【2】P94意义上的道德学习和接受道德教育”。从主客体的关系上来认识道德学习,可以把道德学习分为两种类型:第一是事实性知识。即“关于道德的知识”。这类知识是可以符号化的知识,也即写在书本上的道德知识,它是关于道德现象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在怎样的条件下其发展变化的进程可能怎样等等的知识。对于这类知识,需要运用一定的逻辑—认知学习的方法来掌握其中的概念、范畴、规律及其逻辑推导的过程,同时也需要训练人的思维判断能力和语言的运用能力,促进对道德规律的认识、辨析和创造。第二是人事性知识。即“道德知识”。这类知识是难以明确、难以符号化的知识,这类知识包括本民族在社会历史过程重积累起来的价值经验,如社会道德规则、规范体系,社会风尚、习俗,本民族道德理想等,以及人在直接或间接参与的道德交往关系中由本人领悟、获得的道德经验与体会。这

些知识的学习必须靠情感性或体验性思维来把握,必须以情感性或体验性思维和态度来加以把握,将自己的热情、激情甚至全部身心融合进去,更多地通过生动的直接接触,表现出亲近感、认同感、自豪感、内疚感,才可能获得个人的理解,成为个人的内在需要,融入到个性经验,成为自己追求的价值目标。情感的体验同时还是道德学习中道德情感的催生剂,只有主体体验参与道德教育活动和过程,才能真正激发人的道德情感,内化为人的良好品德。因此,“情感—体验”是道德学习的重要方式。

(三)道德情感引发和调节人的道德行为的发生

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逐步认识到,一个人总是趋向积极情感体验而回避消极情感体验,表现出先天性的倾向。正是由于这种先天性倾向,才使得情感具有调节人的行为的功能。当人不断积累了一些积极情感体验后,会在行为上产生某种偏爱的立场、定向的行为。相反,当人想象到将要实施的偏离社会(集体)要求的行为遭到社会否认,而体验到消极情感时,人便会发生情感校正现象,以此来“超前”影响自己的后继行为,这使得以情感为主要表征的体验性思维道德直觉的方式成为道德认识的基本思维方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看到的良心、义务感、道德冲动,便是这种以情感为载体,有效引发和调节人的行为的道德情感

(四)道德情感促进道德内在发展

个人道德的发展既受制于个体的外部环境,又受制于个体的内部环境,而最终由道德情感为核心的个体内部动机系统作为个人道德发展的内在保证。

视情感为个人道德发展的内在保证,是因为人的情感的性质、内容以及状态主宰着人的动机系统的指向与功能发挥。把情感作为动机系统的核心,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情感表征人的欲望和需要。需要得到满足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快感,需要得不到满足则会导致苦恼。快感与苦恼的程度依欲望或需要的强度而变化,依满足或不满足的具体形式而变化。同时,情绪、情感不仅伴随着任何活动而出现,由需要的满足与否而引发,而且反过来影响机体的需要,并且引导需要、调节需要。从本质上看,人的道德要求不是生物适应性需要,而是控制、调适某些生物适应性的需要。不仅如此,人的道德需要不仅表征为将现存的、既有的道德价值体系内化为社会适应性的需要,而且是人追求、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品尝新的生活体验,获得新的认识、改变他们自身的周围世界、建构新的理想世界的需要。也就是说,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人在全部道德行为、履行道德义务、发展道德自我的背后,必须有强大的自我肯定的情感来支持自己。这些情感体验也许伴随着痛苦、羞愧、焦虑等负性情绪,但总使人体会到自己的力量,也正是在人的社会性交往过程中对社会价值体系的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情感体验的强化和过滤,最终形成个体相对稳定的价值体系和具丰富情感品质的道德人格。成熟的人则以道德感维系自己的人格尊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90后大学生道德情感的特点

90后大学生成长在物质生活更为富裕,社会更为开放的时代中,他们的个性更为张扬,思想更为复杂多变,在道德情感上更为丰富多变。

第一、隐蔽性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正经历着明显的分化、矛盾和统一,趋向于基本成熟,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趋向成熟、大学生们开始关注自我,维护自我形象,对自己的情感也开始有意识地加以控制和调节,自我掩饰、自我抑制,不像中学时代那样过于外显、少有顾忌。道德情感呈现出隐蔽性特点。他们外在的情绪表现有时和内心的体验并不一致,大学生的道德心理更趋复杂化。他们在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时,在不理解、不关心、不尊重、不同情自己的人面前,会把自己的心扉紧紧关闭起来,决不轻易吐露真心,表白真情,甚至不让他人有所察觉。这一方面是他们道德上逐步成熟的表现,使他们在面对他人、社会的各种复杂关系和局面时更具包容性,更能理性应对,避免感性的冲动;但另一方面如果引导和教育不好也极易造成道德上的“两面性”,口是心非,言行不一致。

第二、不稳定性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大学生在生理上正处于从不成熟想成熟的发展之中,在心理上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盲目性出于错综复杂的矛盾状态中,世界观和人生观也正处在形成阶段,他们的思维十分活跃,接受新知识新观点比较快,但由于他们的社会阅历比较少,实践能力较差,使得他们在看问题时往往以偏概全,以点代面,各种社会因素都会在他们身上产生不同影响,这些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由此决定大学生的道德情感的形成和发展是有不稳定性的特点。相对成人而言,大学生的某种道德情感在受外界各种因素影响的条件下,容易被另一种道德情感所取代。这种不稳定性,与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薄弱直接有关。只要我们稍加留心观察,就不难发现大学生们常常被某种激情所左右,做出一些不顾后果的事情,事后又后悔不已,痛恨自己的不理智。然而事隔不久,一部分人有故态复萌,做出类似的错事,这正是大学生道德情感不稳定的真实写照。大学生道德情感的不稳定性,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比较缺乏也有关系。

第三、自发性

我国目前的中校学教育,虽然一直推行素质教育,但迫于升学压力,中小学课负担过重的现象仍然广泛存在,素质教育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从高度压制和严格管理的应试教育环境中步入大学校门的莘莘学子,早已厌倦了学校和家庭一味追求升学压力而严格束缚人的个性发展的生活。大学校园的开放性、学术的自由交流为他们提供了较为宽松的成长环境,且又远离父母的约束和生理心理的日益成熟,使他们忽然有了长大成人的感觉,自我意识明显增强,任何事情都想自己做主。反应在道德领域,大学生们都硬性的道德规范、道德约束

已失去了兴趣,甚至内心有中逆反的心理,这时的他们更愿意依据自己内心对道德的理解和体验感受,去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建立自己的道德情感。他们对道德学习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说教,他们的道德情感呈现出更加明显的自发性,自己对道德规范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领悟。

第四、复杂性

所谓复杂性,是指在大学生道德情感形成和发展中,常常可以接受各种各样的社会影响,从而呈现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道德情感的特点。诸种不同的道德情感,有的强烈而明显,有的内含而隐蔽,有的健康、高尚,有的颓废、低级。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多方向性表现在:有的大学生学习刻苦,助人为乐,团结同学,但同时又过分追求物质享受,甚至为此不惜做出伤风败俗,违法乱纪的事来;有的大学生胸无大志,得过且过,六十分万岁,但又能在某一些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见义勇为,主持正义。不一而足,这些也恰恰说明他们由于受到各种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内心处于矛盾状态之中,这也正是其道德情感复杂性的表现。

从以上对道德情感在个体道德品质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及对大学生道德情感现状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感缺失,高校亟需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情感的培养。

(六)90后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的途径

针对大学生道德情感的特点和高校道德情感教育的目标,在高校道德情感教育原则和策略的指导下,要有效地开展高校道德情感教育,提升大学生道德情感,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途径着手进行努力。

1、增进大学生道德认知

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升华,是以一定的道德认知和道德经验为基础的,有所知,才能有所感;知之越深,感之越切。没有对道德规范的充分认识,不具备一定的到评价、创新能力,就不可能对道德现象产生相应的态度倾向和情感体验。一个道德情感认识缺失的人,面对高尚的道德行为可能毫不动情;对道德败坏的行为也麻木不仁;也可能对自己的不道德行为习以为常,这种大学生必然因为缺乏生活的激情和道德自律而变得自私、冷漠。因此,高校教师,特别是“两课”教师,应该向学生传输正确的道德观念,使学生明白社会提倡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是什么,让学生懂得真善美丑,明白是非观念,通过传输道德知识让学生认识到:讲道德体现了大学生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不讲道德,只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只能说明你的愚昧、无知,与大学生的身份不符合。当给大学生传输道德认知时,教师不应仅仅照本宣科,进行空洞的道德空洞的道德说教,因为这往往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而应该把学生的道德知识与一定的情感体验结合起来,教师要爱憎分明,严于律己,对学生本着热情关怀、真诚信任的情感态度,以感情向学生传递道德信息,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如教师在讲述爱国主义行为时,从积极肯定的态度出发,使用赞赏的词句,使学生意识到这种行为

会给国家、个人带来荣誉,从而产生羡慕、向往的愉快的情绪,反之,则从否定的态度出发,强烈指责、批评那些有损祖国荣誉的行为,使学生把这种恶劣行为与羞耻、愤慨等不愉快的情绪连接起来。这种以情动人的道德情感认知教育,既向学生传授了道德知识,又使学生在反复激起的情感体验中去认可并接受这些道德认识,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自己的道德情感,学生不仅仅停留在知道“是什么”、“应该如何”这种低层次的道德认识上,而是对道德准则的正确性真诚信服并怀有强烈的责任感,自觉自愿并始终如一地去履行道德义务,并进而内化为自己的道德需要,所以,提高教师素质,增进大学生道德认知是培养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前提条件。

2、创设校园道德情感氛围

学校要在教育管理、教学活动、班团建设、校园文化、校园环境等多方面创设浓厚的道德情感氛围,发挥校园整体倡导的作用,让大学生在浓郁的情感环境中触景生情、以情生情,感染和启发他们的道德需求,丰富他们的道德情感体验,积累他们的道德情感经验,培养和提升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感。学校的管理者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怀着一颗真诚的爱心关心学生的成长;在课堂教学的组织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反应,善于挖掘教学内容的情感性,借助情感化的语言和体态,创设课堂教学情感氛围,让学生在爱与和谐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在班团组织建设中,要引导大学生充分发挥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作用,构建团结和睦、友爱互助、积极上进的人际氛围,满足他们对集体的依恋感、归属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通过校园深厚文化底蕴的培育,通过丰富多彩的学术、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创造校园文化的情感场,让大学生们在丰厚、淳朴的学术文化氛围中,注入一种人格的力量,涵养他们善的理念;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要突出整体性、文化性、艺术性、审美性,让学生在优雅的校园环境中,增强他们对自然的亲近感、爱惜感,保护感,熏陶起他们丰富的道德情感。

3、开展社会实践,体验道德情感

积极引导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并使大学生从中接受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在与社会的接触中,进一步体验感受道德规范,激发、唤起、深化更广泛的道德需要;可以更有利地整合校内外道德教育资源,深化对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社会实践活动活跃了说理教育的苍白无力和生硬训斥,深受大学生欢迎,更有利于增强高校道德情感教育的实效性;社会实践活动内容鲜活生动,可以使大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感受到课堂上、书本中体验不到的情感,从而形成并深化他们的道德责任感、义务感、使命感、正义感、集体主义感、爱国主义情感等。因此,学校可以深入开展社会调研、公益劳动、军事训练、勤工俭学、挂职称锻炼、科技服务、参观考察、“三下乡”服务活动等。

4、从审美活动中化育道德情感

审美活动是以情感为核心的。中国社科院滕守尧认为,“在审美经验的三个环节中,初始阶段,情感上的某种期望和审美注意一起构成了审美态度;高潮阶段,审美知觉活动既造成‘感情上的愉快’,同时情感作用又同想象、理解作用一同展开,造成更大的精神愉悦;效果延续阶段,包括了审美判断及由此造成的‘更丰富的情感生活’。”情感体验在这三个环节中始终是过程的主轴。真善美本身就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舞台上由英雄人物唤起的观众的“崇高感”既属于德育范畴,也是审美范畴。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具有欣赏美、体验美的良好基础,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美育工作,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文化活动和学校的各项文化设施建设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给学生以美的熏陶,用美的事物和美的形象感染学生,影响学生的情感,感化学生的思想,进而深化他们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明辨善恶美丑,从审美活动中化育大学生的道德情感。

4、提升教师的情感素养

要培养大学生丰富的道德情感,教育者首先要有丰富的情感,一个缺乏爱与关心、体谅的教师就无法与学生建立情感联系,更不会懂得怎样与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教育。教师的神圣职业是人与人之间心灵上最微妙的互动,教师不仅要以渊博的知识,更要以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对学生博大的爱的情怀去教育和影响学生,才能完成教育的使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因此,提升教师的情感素养,对有效开展道德情感教育十分关键。教师要在实际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丰富自身的道德情感,要树立起公正感、尊严感、责任感和对教育爱的情感,要以对教育事业执著的忠诚和热爱,对学生尊重、信任、关心和体谅的情怀投入教育教学活动中,从而影响和培养起学生丰富的道德情感。

5、发掘教育个案,结合心理咨询

课堂教学只是对一般规律和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知识进行研究和学习,但由于学生各自的成长环境、生活内容的不同,每个人存在的问题也是千差万别的,课堂教育无法解决这些问题。但这些个案问题却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困扰和情绪的存在可能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发展造成影响,甚至出现负面影响,当然也直接会对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产生影响。由于学生个案问题的解决需要教育者具有较高的品德,有更多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在对老师品德的考验的同时,学生也往往正是通过教师对学生个体问题的态度来体验对教师的亲或疏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 王建华 牛浩.代大学生道德情感现状及原因分析[J].科技信息,2007年第35期.[2] 鲁杰 王逢迎主编.道德教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第二篇:论90后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定稿)

论90后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张锐瑞 喻学林

(武汉纺织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 湖北 武汉430073)

摘要: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思想意识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而要培养出一批具有高尚道德人格的大学生,也一直是高校德育致力解决的问题。现针对当代90后大学生道德情感的现状,总结分析了90后大学生道德情感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还根据这一时期学生的道德情感特征,制定出相应的措施,旨在为国家培养出新时期下的高素养人材。

关键词:90后大学生;道德情感;培养

引 言

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才和公民必须具备积极的道德情感,培养高尚而强烈的道德情感对于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对个人形成高尚的道德人格具有重要意义。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当今的90后大学生由于受社会、传媒和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在思想行为、情感道德方面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现如今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在新的社会背景下,若想培养出具有高尚道德人格的90后新一代大学生,其突破口就在于要加强90后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充分发挥情感在人的品德发展中的功能,从而找到更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与途径。道德情感的涵义与范畴

所谓道德情感,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的道德观念,在处理相互关系过评价某种行为时所持的态度和体验,其是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经过长期实际生活体验而形成和发展的。它们可能表现为积极的、肯定性的情绪反应,如:道德自豪感、尊严感,也可以表现为否定性的,但同样是积极的情绪反应,如:羞愧感、内疚感等。而关于道德情感的定义,虽有较多的论述,但总的来看大同小异。如“道德情感是基于一定的道德认识,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一种爱憎或好恶的情绪态度体验,它是一个人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处理相互道德关系和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时所体验到的心理活动。”①这一定义较具典型性,基本上代表了大多数学者们的观点。但随着中外学者和思想家们对道德情感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又对这类定义又产生了质疑,而我国著名的学者朱小蔓教授则认为:“长期以来把情绪、情感作为认知的副现象和逻辑判断结果的产物。如果不突破这一定义的思维定式,有可能把人们引向步入道德教育的唯认知主义的道路。”②通过以上国内外学者们对道德情感的研究和表述,为我们进一步深化对道德情感的研究提供了平台。

道德情感体系中的范畴,一般来说主要包括:善恶感、正义感、责任感、荣辱感、幸福感等,因此我们在构建文明和谐的社会中,不仅要提高自身的道德认识,还要经过长期的实际生活体验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所以,道德情感亦可以理解为:“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说引起的反应,它是道德主体内在蕴含着的归属需要和向善要求得到满足时的感受和体验,是人们通过对生命与生活意义的体验而产生的对单向度的生活情感及实践行为具有统辖与协调功能的情绪态度。”③ 90后大学生道德情感的现状、特点及原因分析

2.1 90后大学生道德情感现状

普遍来讲,90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明显,自尊心强,普遍具有较强的爱国主义情感,但同时,他们的道德情感现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就“感恩感”而言,大部分90后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薄弱,缺乏“感恩情感”,也正是由于 他们成长的特殊背景,很多90后大学生表示自己没有感恩的行动;而在这个强调自我,彰显个性的时代,这些90后的大学生除了缺少“感恩感”以外,似乎也更缺少“同情感”了,他们中甚至有部分对社会上的慈善行为表示不理解。

2.2 90后大学生道德情感的特点

2.2.1思想道德情感具有空泛化、表面化、弱褪化的倾向

现如今的90后大学生们,虽然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限于校园生活这种单一的环境而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导致他们对许多东西的理解不深不透,践行不力。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虽然对道德情感在认识的层面上是积极的,但到了真正要践行这些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时就犹豫了。而当他们在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时,往往会压抑、封闭自身的情感,既不轻易吐露真心,也不轻易相信、接受别人的情感,道德情感上缺乏交流,导致某些道德情感的严重弱化、褪化。

2.2.2 价值观多元化,功利化色彩浓厚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不断地冲击着我们的价值观。90后大学生大都出生在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效的时期,伴随着各国交流日益广泛与东西方思想文

[1]化的相互碰撞,似的他们的审美观价值观明显的带上西方色彩。与此同时,笔者发现90后大学生的入党动机也呈现出明显的多层次和多样性,其具体表现为有些大学生把是否有利于自己就业或实现其他利益作为是否选择入党的标准,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2.2.3自主意识强烈,但集体观念淡漠

由于当下各种知识资源的不断丰富,使得现在的90后大学生的思想更为早熟,对于每样事物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他们具有突出的民主、平等意识,[2]敢于挑战传统,并重视自我价值、自身利益和自我实现。但强烈的自主意识从某种程度上讲易演化成个人主义,虽然这种个体意识在某些问题的处理上可以很好的展现自我,但如果在处理一些问题上他们只看重自我能力而忽视集体作用,在进入社会后这一点将会严重影响他们的个人发展。

2.3 90后大学生道德情感现状的原因分析 2.3.190后大学生主体自身因素

当代的90后大学生对道德情感都有比较充分和积极的认识,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校园这一相对单纯的环境中,加上生活阅历浅,社会实践经验不丰富,导致他们的体验能力和行动能力不强。他们的自身的主观因素决定了他们对道德情感大多数只是停留在认知的层面上,而无法进入更深层次的体验层面和实践层面。另外,90后大学生还具有很强的自主性,他们更愿意按照自己内心对道德情感的理解来规范自身的道德行为,但强烈的自我意识却导致他们在很多情况下只考虑自己从未顾及他人。

2.3.2家庭生活及教育背景的影响

在中国,父母对子女的要求只是一味地读书、考试,只要成绩好,就是所谓的“好孩子”,却忽略了对他们的道德情感方面的培养,造成了中国大多数孩子空有丰富的道德知识,而道德情感的践行却呈现出枯竭的现象。而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形成是与家庭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因此,中国父母必须要改变这种固有的观念与心态,否则是很难培养出具有丰富道德情感的大学生的。

2.3.3社会流行价值观的影响

社会是每个大学生成长的大环境,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由于各种思潮、民族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并存,加上网络通讯设施的发展,大学生们

[3]很容易接触到各种思潮和价值观。如果我们这时不加以正确的引导,这些相互冲突并碰撞的思潮必然会对90后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90后大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3.1 90后大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主要内容 3.1.1 道德的敬畏感

“敬畏感是一种体现在‘上下’、‘高低’等垂直关系中的道德情感,是道德主体清晰地认识‘自我之上’、‘高于自我’的他(它)者时产生的一种对他(它)者的尊崇以及面对自我与他(它)者之间的距离时产生的一种畏怯、一种内心精神上的羞涩。”④其是一种真实、普遍、崇高的道德情感。当今的90后大学生轻浮、散漫,做事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凡事只专注自我,无视他人的感受,这些都是敬畏感缺失的表现,因此,当前对90后大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培养需要培养他们的敬畏感。

3.1.2感恩情感

感恩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品德,尊重长辈、孝敬父母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能独立于社会和他人而单独存在,一个人不只是在为自己而活,由于一些情愫的存在而使自己在某种程度上不得不为他人而活。这情中之一便是恩情,“恩情是连结人与人之间的一个良好的纽带,更是连结大到国与国、地区与地区,小到家庭与家庭、人与人,进而支撑起一个社会。”⑤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心存感恩。现如今的90后的大学生们,多数为独生子女,由于优越的成长环境而改变了他们的思想观念,总认为父母的养育之恩是理所当然的,对父母养育之恩缺少起码的感恩,所以,针对现在90后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象,在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中,要从多种实践模式加强对90后大学生[4]的感恩教育。

3.1.3 社会责任感

90后大学生是即将踏上社会的特殊群体,他们能否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5]也是判断一个大学生道德情感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对于90后大学生来讲,他们应该一步步走好,从身边每个人学习并实践自己的责任感,其实只要是真诚的帮助他人,做些有真正意义的事,而不是只停留在表面功夫,就是很好地履行了对社会的责任。

3.2 90后大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3.2.1注重情境陶冶

俗话说,触景生情。具体的、特定的情景,可以唤起人们相应的情感,教育对象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的情感体验是大不相同的,所以教育对象的情感是随着

[6]教学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为此,应强化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活动中培养和激发教育对象的情感。如参观革命先烈纪念地、访问英模劳模、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等活动;二是教育者可以适当的选择周遭的自然环境或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从而对教育对象进行道德情感方面的陶冶及熏陶并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3.2.2注重榜样示范

心理学实验表明,大部分人的情感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极容易被感染。根据这一情感特点,在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过程中,教育者可以通过榜样示范的作用,不断的扩大和丰富被教育者的情感内容,从而激发90后大学生积极的道德[7]情感的形成。例如信义兄弟、长江大学英雄群体等先进事迹,都是培养90后大学生积极道德情感的好素材。

3.2.3注重社会实践

人是认识的感情化、情绪化的高级动物,情感的慰籍、交流与沟通是人类的普遍需要,而这种主体情感通常产生于实际生活当中,道德规范也需要在实践活

[8]动中去体验和遵守,并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和深化。因此,可以通过开展社会调研、勤工俭学、参观访问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90后大学生了解社情民意,融合道德理论、社会现实、自我情感的联系,使他们在参与过程中产生在书本上体验不到的心理感受和道德体验,从而增强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乐于奉献的道德情感。

结 束 语

全文主要针对90后大学生的鲜明个性及思想行为特点,对90后大学生的情感现状作出了具体分析,同时在如何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感的培养方面也给出了相应方法与对策。笔者认为,我们应从各个方面积极地引导、提升90后大学生形成稳定的道德情操,从而使他们具有坚定的道德信念、坚强的道德意志和自觉的道德行为。

注释: ① 曾钊新,李建华.道德心理学[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5页.朱小蔓.情感德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68-69页.王建华.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感培养[D].南京师范大学,2008.5.26.于俊如.敬畏感:一个关于道德教育价值的话题[J].中国青年研究,2005(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②③④⑤参考文献: [1]李虹谕.试析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分析及应对策略[J].成功(教育),2010(10).[2]左超.当代80后、90后大学生的特点[J].当代社科视野,2010(7):118-119.[3]王建华,牛浩.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感现状及原因分析[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5).[4]梁小花,陶郎平.“90后”大学生感恩现状及感恩教育实践模式探讨[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5][6]赖晓英,程晓奇,付瑞华.论大学生情感道德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8).[7]徐锋.谈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工作研究,2006(9).[8]袁红林,李霞.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道德情感的重要途径[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5(9).

第三篇:大学生道德现状

大学生道德现状

当今,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要求大学生尽快成才。大学生能否成为合格的社会人才,能否为社会发展作出自身应有的贡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责任的履行。

一、大学生的责任

责任是对承担一定角色的人所应当担负的任务、职责、使命等方面的规定。人所承担的角色不同,责任也就不同,责任总是与人的角色紧密相连。大学生的责任就是从大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的责任主体出发,分析他们行为的价值取向,引导他们关注自己的行为后果、承担起自己所应尽的责任、从而形成自觉的责任意识的一种理论形式。大学生尚未走向社会,许多方面尚未定型,所以大学生的责任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责任或者说是向未来敞开的责任,因而大学生的责任更多地所表达的就是国家、社会对大学生一种社会使命或历史任务的期许和引导。

从伦理的角度来审视,大学生应当从如下维度来关注自己行为的价值取向:关心国事、关心民生、关心家庭、关爱自身、关心自然。

二、大学生的责任现状

(一)责任意识淡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个性独立化程度越来越高,加之不良的社会风气使社会失去了过去那种强大的凝聚力,权力金钱化现象也使人们对社会的离心力逐渐增大,个人只要权利,不要责任、义务,这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必然的也是严重的。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89.3%的学生所追求的人生目标是“为自己”,在人生奋斗目标上表现出日益增强的个人意识逐步取代了整体意识和社会意识,社会责任感淡漠已渐成必然,突出表现为“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的“三无’现象。第一、“无兴趣”。即有些大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对什么都没有劲,表现在行动中就是情绪冷漠、消极,情感萎顿、空虚,整天无精打采、懒洋洋的。第二、“无所谓”。就是学习无所谓,工作无所谓,成功无所谓,失败无所谓,赞扬无所谓,批评无所谓。一切都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虚无主义态度。第三、“无意义”。有些学生似乎看破了红尘,将社会发生的一切都看成是“演戏”,将人们的活动都看成争名夺利,因而对他人、对社会都看得很黑、很阴暗,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毫无意义,心态渐渐变得冷漠起来,严重者则走上出家乃至轻生的道路。

(二)人生价值错位

人生的价值取向是贯穿于人生价值实现过程中的个人价值评价和选择的倾向性,主要取决于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关系。由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调整和变革,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价值主体日益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转化,从注重理想到更多地注重现实和功利、从无私奉献或奉献与索取并重到更多地注重金钱的价值、感官的享受,淡化了社会责任和集体观念。具体表现在:一是重个人利益,轻集体利益。目前,有一部分大学生只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忽视社会需要,更有甚者以牺牲集体利益来获取个人利益。更多的大学生表现为关注自身发展和现时利益,如获得奖学金、困难补助、评先评优、入党、担任主要学生干部等等,而很少关心他人、集体和社会,且对别人的要求十分苛刻。二是重物质享受,轻精神追求。大学生中对物质生活和个人需要过分看重,对精神生活和集体事业普遍冷淡,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学习目标短浅,缺乏远大志向,学习目的功利化,在就业选择时,以单位所在地、经济待遇、工作环境等作为重要条件。三是重索取,轻奉献。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过分强调权利强调所得,而忽视责任忽视奉献,他们不再赞

赏只讲耕耘、不问收获的观念,而把工作的付出和取得视为等价。捞党票,是为了今后更好的就业;当学生干部,是为了给自己积聚资本;获得奖学金,只认为是自己努力所得。只愿从社会、集体中索取,只要求他人、群体、社会对自己负责,奉行利己主义;而不讲奉献、不愿为他人、群体、社会负责,没有履行自己责任、义务的自觉意识。四是感情冷漠、极端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大约有占大学生总人数6.5%的学生暴露出的首先是个体的感情冷漠、极端自私,责任意识淡漠。

(三)道德缺失

在公共生活中,文明礼貌、说话和气、待人热情、自觉维护公共秩序等道德行为和伦理规范,会令人满意并受到赞扬。但有少数大学生连起码的社会公德都没有。一是表现在伦理道德方面的某些缺陷。比如,在校内反映在:教室垃圾视而不见、墙上脚印无故出现、桌上涂写、图书撕页、购饭插队、水电浪费等缺乏文明的倾向;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乘车无序、待人无礼、随心所欲、自私自利等社会公德的缺失行为。也有的大学生明哲保身,面对他人不文明的行为往往不闻不问、熟视无睹、甚至见怪不怪。二是表现在法纪规范方面的意识不够。譬如大学生刘海洋公园硫酸泼熊事件,曾一度引起社会轰动和高校反思。三是在道德信仰上,一些大学生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迷失了自我,信奉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人生信条,为谋求金钱和私利不择手段,损害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甚至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四是心理耐受力、意志力、抗挫折能力较低,不能正视人生矛盾,无力排除人生困境。自杀和伤人事件并不罕见,缺乏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四)行为失范

大学生的行为失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日常行为失范。不遵守公共秩序、不爱护公物、出言不逊、恶语伤人、失礼不道歉、与异性交往缺乏分寸等等。二是学术行为失范。有的大学生混文凭、信奉“60分万岁”,把许多宝贵的时间消磨在吃喝玩乐之中;考试舞弊、科研造假、抄袭论文等现象已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声誉和发展。三是就业行为失范。有的大学生一切以个人的得失为出发点:如少数大学毕业生毁约现象,在职业选择上不愿意从事收入较低、条件艰苦的工作:甚至为了博得用人单位的好感,昧着良心制造假证书、编造成绩单。四是网络行为失范。部分学生沉溺网络之中,废寝忘食,甚至忘记上课、考试,导致学业荒废。五是竞争行为失范。有些大学生缺少良好的竞争风范甚至无视校纪校规。总之,由于大学生自身责任感的缺失,对社会义务和责任存在一种淡漠态度,一方面导致自我评价降低,缺乏信心、勇气,学习自觉性差,不要求上进;另一方面导致社会信任度降低,近年来,许多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人才质量纷纷提出质疑,纷纷批评大学毕业生在高校没有学会做人,如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不会合作,欠缺团队精神;缺少学习的动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等等。

三、大学生责任的道德引颁

(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一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来说,爱国主义就是要以国家利益为重,民族利益为先,具有神圣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我们应当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大力宣传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他们成长为一名真正的爱国者。二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许多优良的道德传统值得继承发扬,大学生要深入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明确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将传统优良品质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三是要注重历史教育,引导大学生了解中国的国情。只有铭记历史,记住封闭、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把改革开放视为己任,树立赶超意识,振奋民族精神,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

(二)坚持养成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道德习惯养成教育,也就是要逐渐培养大学生守规矩的良好习惯,是对大学生开展责任教育的重要环节。一旦养成了良好行为习惯、责任习惯,大学生就能够做好本职工作,产生一种积极的进取精神。目前,一些大学校园里的不文明行为,虽不成气候,但却严重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整体形象,因此,大学生应加强道德行为习惯训练,提高文明素养,树立大学生的良好形象。第一,大学生必须以公民道德建设为己任,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既对自己也对别人负责,犯错时不推诿、不找借口,要敢于承担责任:要讲诚信、重承诺,不能说话不算数;要尊师崇道和关爱身边的人与事物;对人要有礼貌,要文明修身,谦虚谨慎,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二,积极参与和管理校园的各级各类活动,在承担责任中锻炼自己,养成大处着眼、小事着手的思维方法,“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第三,树立节约意识,从小处着手,从小事做起——节约一张纸、节约一度电、节约一滴水、节约一滴油、节约一粒米、节约一块煤,要养成“饭菜不剩、钱不乱花”的好习惯,培养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切不可舍“小”求“大”。

(三)深化实践教育

在大学教育中,大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也不仅仅要具有承担责任、奉献社会的意识和品质,还应采取措施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力所能及地服务于社会和人民。大学生承担责任的落脚点就是要运用所学所知,即学以致用。社会实践活动是在校大学生承担责任、奉献社会的途径,也是磨炼意志、砥砺品格的重要条件,团中央16号文件明确提出,社会实践对于增强大学生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使大学生了解国情、社情、民意,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体会,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服务群众,锤炼出敬业、奉献、爱民、亲民的优良品格;也使大学生能进一步树立孝敬、友善、勤劳的传统美德。大学生通过实践教育,还可校正价值观,找到社会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的结合点,在实践中校正就业、服务理念。

(四)强化榜样示范作用

榜样是人们模仿的对象,榜样教育的效果是通过向榜样学习而实现的,这种学习主要是靠大学生个人对榜样行为的模仿,从而转化为自觉、自愿、自发的自我行为。第一,“感动中国”的人物、道德楷模、抗冰抗洪英雄等等,是青年大学生最崇敬的榜样,先进典型的道德力量和伦理精神,使大学生不仅学到了优良的精神品质,更重要的是可以由人及己,体会人生真义,发掘自身的道德潜能,自强自立,积极进取,无私奉献。第二,家长和教师,是青年大学生最接近的榜样。勤劳善良的家长是青年学生最先模仿的对象,父母对子女的慈爱不仅在于养,更在于育;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的教师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对青年学生起着感化、熏陶和示范的作用。第三,青年学子中的优秀典型,如“三好学生”、“自强之星”等,都是青年学生最熟悉的榜样。这些榜样跟青年大学生生活在一起,年龄相近,经历相同,有共同的语言,具有强烈的可比性,容易激发大学生的上进心。

(五)突出艰苦奋斗教育

邓小平同志指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抓六十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今天提倡艰苦奋斗,并不是要我们再去爬雪山、过草地、吃野菜、穿草鞋。艰苦奋斗首先是指在思想上、工作上和学习上要有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自觉抵制各种奢靡之风,增强艰苦创业的意识。其次,当代大学生要有正确的消费观念,抑奢少费,崇俭守约。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提倡艰苦奋斗,大兴勤劳节俭之风,人人奋发努力,个个勇于负责,才能生生不息,蓬勃发展。据调查,湖南某高校学生月消费一般在400---600元之间,月消费在iooo元以上的约占18.2%,消费在3000元左右的竟达4.1%,大学生还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主要经济来源还是来自父母的供给,要培养他们的节俭观念,教育他们消费要恰到好处,不能攀比、更不能挥霍、浪费。艰苦奋斗是当代大学生成才的必由之路,当代大学生要真正担负起振兴中华的责任,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没有“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勇气是不行的。

青年大学生只有牢记使命高于生命,责任重于泰山,具备良好的责任意识和伦理品质,培养德性,把个性的发展与社会要求联系起来,使自己的成才目标符合社会发展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把振兴祖国、强国富民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提高个人修养,使学业、德业得到不断更新,“德”才不会苍白,“育”才不会显得乏力,“以德治国”才能深入人心。

第四篇: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作者:杨学明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7年第11期

新课程标准不仅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要求,同时,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价值现方面的发展提出目标要求,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对培养新时期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具有重要意义。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出现的内心体验,同时道德情感又可以促使他们提高道德认识,这就是常说的:“情道则理达”。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一定要将情感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一方面引导学生不断加强对道德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又要唤起、强化、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感,使情理交融,促进知识的内化,实现知与行的统一,从而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质量。那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呢?

在教育中运用情感教学是思想品德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方法之一,小学思品学科是一门说理性较强的课程,它的教学成功与否就要看学生的道德情感激发的程度,因为小学生的情感是极易受到环境气氛和他人的感染而产生共鸣的。于是,我深入探讨并充分利用“情感”教学来加强学生的道德品质,作了大胆地尝试。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故事引路,激发情感

思品课课堂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陶冶情感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做到“乐学”、“爱学”,充分发展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在思品课中,我通常安排新课引入、学文明理、指导行为、总结谈话四大环节。在教学中又注意了在课堂教学环节设置中激情激趣,以情明理,情理交融,水到渠成,指导行为,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中通过采用配乐、角色朗读、质疑、谜语、儿歌、启发谈话等生动的形式,达到“课伊始,趣即生”的效果。榜样人物的模范行为和优秀品德对学生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对少年儿童的道德行为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和“导向”作用。例如《讲信用》一课中,我在开始设置了一请故事大王来讲故事的情节,学生情绪高涨。可急转直下,故事大王失约没来,师生一阵失望。就在这一起一伏的情感体验中,学生已初步感知到了不讲信用给别人带来的不快,为后面的学习铺下了感情基础。然后,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天性,让学生看书后讲明代的著名学者宋濂讲信用的两个小故事,通过绘声绘色地讲述,使学生产生情感的涟漪,激发了学生做一个讲信用的人的自觉性。

二、激情导路,情理交融

思品课本身感情色彩重,只有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促进学生情感内化,才能使其真正明理、导行、启迪良知。教学中我总是注意把握好“学文明理”这一重头戏,以激情作为载体,紧扣教材,突出学科性,讲究准确性,力求趣味性,注重实效性,丝丝入扣进行分析,以情载理,情理交融。提高教学质量。例如《不隐瞒错误》一课中,对于李芳错误这一部分,我紧紧抓住其心情变化为线索,带领学生分析理清了他犯错误的思想基础,紧接着扣住李芳的内心活动要学生设身处地体验李芳的内心情感及思想活动,最后渲染李芳承认错误后受到大家的赞扬的情景。学生边分析、边体会,最终发出了“承认错误是一件了不起的光彩的事”的结论,真可谓水到渠成,至今还使学生记忆犹新。思品课中,学文是手段,激情是载体,导行才是目的。如何把握好导行这一“落脚点”至关重要。在教学中除了考虑课堂情感的延续处,感情的内化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我总是顺势而为,重视导行与学文的有机衔接,充分重视每个具体事例(包括想和做练习)的情景性,层次性以及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来调动学生情感,重视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置身于情景中去思考、解决问题并形成能力。例如《在不隐瞒错误》教学中,学生对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有一定认识后,我考虑补充了如何对待同学错误的练习,同样把它设置在文中李芳的班上,利用前面铺垫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全面掌握了怎样才能做到不隐瞒错误这一正确观点。

三、回归生活知理动情

在学生产生与道德观点相一致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联系学生的言行实际,通过辨析使模糊的概念变得清晰起来,通过判断使正误的界线愈加分明,通过总结使学生对某种道德观念形成完整的道德概念和较为稳定的态度。

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既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又不能死守课堂,而应该主动适应、主动参与社会生活,走出课堂,与火热的现实生活相沟通,知行统一。这样才能取得教育的最佳效果。

第五篇:大学生道德现状调查报告

大学生道德现状调查报告

大学生是新生代的力量,是未来社会的主要生力军。大学生的道德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成功,关系到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学生道德属于特定社会群体的公民道德,因此大学生的道德取向,是一个社会道德的风向标,它的好坏可以直接反映出这个社会所存在的问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现状是令人困惑的,它既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在就业、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压力下,大学生的道德现状是值得思考的。

为了了解我们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在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道德素质,让我们更加正确地认识自己,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做人做事,遵纪守法,自我警醒,自我评估。本人于二〇一〇年十月二十日至十月三十日的十天时间里对本校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出问卷2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20份。调查对象涉及校内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的政治素养、社会公德素质以及个人道德素质等。

一、道德的含义及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1、道德的含义:道德是发展先进文化,构成人类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我们通常讲的道德是指人们行为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道德的定义可以概括为: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

规范。这一概念说明,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调节人们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总是扬善抑恶的。道德与法律不同,它是依据社会舆论、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来判断一个人的品质,主要依靠人们自觉的内心观念来维持。

2、道德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中华民族是素以崇尚道德著称的礼仪之邦,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精神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也是中国道德教育深刻蕴含的精髓。

在当今这个物质为主导的社会里,正确的道德和崇高的思想尤为重要。特别对于当今的大学生来说,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是大学生立身做人的内在需要,可以促进大学生脚踏实地的追求学习和提高自身素质,在社会活动中讲信用,讲信誉,诚实不欺。同时,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培养,还可以促进学校规范自身行为,树立诚信观念,实现依法办学和以德治校。甚至对整个国家和社会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和意义。

二、关于政治素养、社会公德素质以及个人道德素质

1、政治素养:表现为大学生政治态度与理想信念,包括大学生对国家大政方针、政治局势及经济形势的认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的建立等。据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大学生的政治觉悟较高,对自己的祖国有很深厚的感情,对我国公民道德素质、大学生道德素质以及个人道德素质的认识比较客观,并表示堪忧,希望自己以后可以成为一个德智兼有的人。但仍有40%的人认为知识比思想品德更重要。

2、社会公德:体现在大学生应具有的基础文明上,包括遵守公共秩序、明礼诚信、培养公民意识与爱情观、婚姻观、家庭观等。此次调查表的前三题用三个假设性的生活场景题。乱扔果皮纸屑、公车上的让座以及购物找零这几件事在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作为一个有道德修养及思想素质的大学生,理应是选“自己捡起来扔进垃圾箱”“主动让座”“会主动退还”。但是据调查结果表明,有50%的人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甚至在第2题中还有5%的人选择“死都不让座”,在第3题中10%的人选择“不会主动退还”!所以,虽然现在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已经较高了,对于奉献及助人为乐等高尚品德已经有了较强的认同感了,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道德素质应从细微之处做起。

3、个人道德素质:包括道德价值取向、道德认知、心理素质及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问卷中有一道题:您对考试时的作弊行为有何看法?据调查结果显示,有40%的人认为“作弊总比补考好吧”,20%的认为“为了高分可以理解”甚至“没什么大不了,我也干过”,只有15%的人“反感,自己从来不作弊”。从这道题中就可以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对于考试作弊问题虽然都有了正确的认识,但是仍然因为各种原因作弊过或对作弊表示无奈与认同。所以,虽然大学生的心理已经趋向成熟了,但是对事物认识的不稳定性、不全面性和矛盾性仍然不能忽视。

在此次调查问卷中,我还设置了一道主观题——你对本次道德现

状问卷调查有何看法?大家的回答有以下几种:还可以;意义不大;了解现状,利于自我认识;答案设置不是很好„„

通过此次调查,以及对调查结果的总结和分析使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到了,当代大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它不仅关系到我们个人的素质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还关系到国家、社会的建设。

三、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的主客观原因

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密切相关。从客观上讲造成的原因有:一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我国公民的整体素质有欠缺,对大学生从小的道德教育产生影响;二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导致学校过分注重了知识教育而忽视了德育教育;三是家长长期过分溺爱,使当前部分大学生依赖性强、独立性差、承受挫折的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欠缺;四是就业体制的不完善及观念的落后,阻塞着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侵蚀着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从主观方面分析有以下几个因素:一是社会上流行的功利价值取向影响了大学生的实际行为,比如对于考试作弊的事,明知道是错的,但为了成绩还是会无奈的去做。二是思想观念与实际行为的分裂;三是大学生还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对事物认识有不稳定性、不全面性和矛盾性。

四、意见与建议

1、以正面教育为导向

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结合“八荣八耻”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培养良好的道德思想,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2、树立正确的观念

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意识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法纪和社会公德,通过自主的体验来感知道德知识,通过真实的感受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通过深刻的理解掌握道德规范,并在实践中培养道德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遵循思想道德原则

学校开展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教育德育工作的组成部分。为使大学生的知识教育和思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德育工作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基础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实践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社会性原则。

4、家庭、学校、社会、自我通力合作

思想道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个人、两个人所能完成的工作,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需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家庭教育对于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什么有的学生勤奋刻苦懂礼貌,修养好,深得教师的喜爱,有的学生则相反,这很大程度与家庭教育有关。父母对子女的道德教育中,应作出榜样,提出要求并严加管理。另外,社会这个大环境也应相应正确舆论导向,并及时树立典范,只有这样,思想道德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下载90后大学生道德情感现状及其培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90后大学生道德情感现状及其培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道德现状问卷调查

    大学生道德调查报告 同学们: 大家好!为了进一步了解我校学生目前的思想道德状况和学校德育工作现状,我们特组织这次问卷调查活动,请您仔细阅读问卷,并根据您平时所想做真实的选择......

    大学生道德现状调查报告范文

    大学生道德现状调查报告 大学生是当今社会中的新鲜血液,是新生代的力量。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好坏会直接左右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同时也影响到社会的前进发展。大学生的道......

    大学生道德现状调查报告

    大学生道德现状调查报告大学生是新生代的力量,是未来社会的主要生力军。大学生的道德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

    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

    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 大学生是当今社会中的新鲜血液,是新生代的力量。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好坏会直接左右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同时也影响到社会的前进发展。对于当代大学生......

    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

    大学生道德现状 大学生道德现状 道德 当今,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要求大学生尽 快成才。大学生能否成为合格的社会人才,能否为社会发展......

    大学生道德现状调查报告

    大学生道德现状调查报告 大学生是新生代的力量,是未来社会的主要生力军。大学生的道德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关系到社会主义现......

    关于当代青少年道德情感现状调查研究

    关于当代青少年道德情感现状调查研究 【摘要】在理论推演与实践探索基础上,编制了用于调查青少年道德情感的问卷工具。我们对身边的169名8~22岁青少年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

    浅谈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浅谈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工作者立足于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对学生道德教育进行了探讨与研究,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尤其在促进社会主义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