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触摸伟大历史复兴的灵魂
触摸伟大历史复兴的灵魂 2007-06-07 陈凤娥
诚信如毛遂一言九鼎;工作似赵奢奉公守法;团结像廉蔺将相和睦;改革同武灵胡服骑射;纠错仿廉颇负荆请罪„„一条条用脍炙人口的邯郸成语编篡而成的短信,蕴含深刻,荡气回肠。改革、进取、包容伟大的赵文化之精神特质,凝结着冀南儿女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冀南儿女薪火相传的精神
血脉和思想精华。
我国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有一句名言:“灭人国,比先去其史”。毋庸置疑,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有强大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纵观历史长河,邯郸自殷商后期兴起以来,在人类社会风云多变中,已经走过了3000多年的曲折历程。早在8000年前的远古时期,邯郸先人在河沿岸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磁山文化”;殷商又是重要的“畿内地”;春秋时期发展为黄河北岸的工商业城市;战国和西汉时期曾经盛极一时,号称“五大都会”之一,赵国在此定都长达158年之久,是当时名副其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甚至可以说,在当时的世界版图上,邯郸就是当今世界上的“巴黎”。三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邯郸的璀璨文化,哺育了数不尽的英雄豪杰,蕴藏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广为流传的邯郸学步、胡服骑射等历史典故,折射出邯郸当时繁荣昌盛的优美画卷和历史中心地位。赵文化所倡导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刻揭示了邯郸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深刻地揭示了冀南人民开拓创新的力量源泉。
市委书记孙瑞彬说:“只有感知历史,才能拥抱未来。”历史是一条长河,没有人能撇开历史的积淀而构筑现实和未来的大厦。而把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的,正是一个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灿烂文化。1959年9月24日,毛泽东同志亲临邯郸视察,提出“邯郸是要复兴的”。建国以来,勤劳勇敢的邯郸人,始终牢记一代伟人的嘱托,在党的领导下,励精图治,开拓进取,已经将一个解放初期3万人口的小城,建设成了一个拥有880万人口的河北省第三经济强市。在现阶段,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新思路、新目标、新挑战也前所未有。新目标凝聚着无穷的力量,新思路激发着冀南儿女无限的豪情,面对构建和谐邯郸的新任务、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对实现邯郸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要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变文化资源为现实生产力,使其成为文化产业发达的区域“文化中心”。
沿着邯郸历史的长廊,翻阅其春秋画卷,先后形成了磁山文化、赵文化、梦文化等文化脉系,总体上构成了宏观性的邯郸历史文化。知史可以明志,知之愈深,爱之愈切。为此,我们的宣传教育必须创新内容、实化载体、谋求实效;必须从点滴抓起,在细微之处下功夫;必须力求在内容、形式、表现手法上下功夫,去枯燥而增情趣,少艰涩而通俗,忌说教而重启发;充分采用皮影、电视、电影、戏剧、小品、剪纸等多种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承民族精神,培育公民的审美情趣、文明修养、道德情操。
点燃创业激情,传承复兴梦想。在我市提升四省交界区域经济中心地位专题研讨班上,市委书记孙瑞彬所作的《战略研究与路径选择》报告中,明确提出了邯郸建设四省交界区域经济中心的宏伟目标——这是时代的呼唤,是人民的期盼,是历史文化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是开启复兴的一把“金钥匙”,更是实现邯郸伟大复兴的一条最佳路径,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全市人民紧跟市委、市政府加快发展的节拍,同心协力、继往开来,奋发图强。我们坚信,打造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区域经济中心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实现,邯郸实现伟大复兴将不再是遥远的期待!
—1—
第二篇:触摸企业灵魂读后感
触摸企业灵魂读后感(精选多篇)
xxx集团公司成立十周年之际,编写了《触摸企业灵魂-xxx集团文化故事》一书,展示了广大员工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弘扬了集团公司核心文化理念。书中的故事让人感动、感慨、赞叹、温馨,让人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集团公司作为优秀的国有企业,十年来一直承担着社会重任,为公众奉献着清洁的绿色能源。作为集团公司旗下、xx股份四平热
电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我有着深深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企业人性化管理,善待员工,员工就会爱岗、敬业,忠于企业,这种和谐关系在《触摸企业灵魂-xxx集团文化故事》一书中有着很好的
体现和诠释。
《触摸企业灵魂-xxx集团文化故事》以短小、精炼的故事形式,运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发生在员工身边的感人故事,描写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感人画面。每一个故事,都会让我们感受到中电投人的创业艰辛和对奋斗目标的执著追求;感受到广大员工在十年改革发展实践中与时俱进、顽强拼搏的时代风采。《一个都不能落下》一文让人们知道了境外员工的艰辛;《爱在映山红》一文让人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那份真爱;《党员承诺在一线》一文说明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诚信的可贵;《800cc才行》一文让人们知道了什么是无私与善良;《穿梭风雨中》一文主人公的责任感与执行力让人佩服;《震情就是命令》很好的勾勒出一位爱岗敬业的“超人”;《一份技术报告》中的大周是千万名善专研、追求卓越的技术人员缩影;《爱的守候》、《大鹏夫妇的情怀》两文中的主人公就是我们四热公司的优秀员工。这些发生
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使我能更加理解和体会到电力员工的内心情感世界和对工作的执着,文章读后让人心里有酸酸的感觉,多么好的员工和家属啊!太多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广大员工积极、乐观的工作干劲儿和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也看到了集团公司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诚然,书中所描写的人和事只是集团公司优秀员工的代表,还有太多的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不为人知。就xx热电公司来说,设备分场本体班班长xx,积极专研,善于攻克检修难题;化水分场检修班班长xxx,克服身体疾病,不畏严寒抢修管路;计划部保管员xxx,严谨认真,物资入库合格率达到100%;燃运部检修专工xxx,精心检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正是由于企业中有了这些优秀的员工团结协作和无私奉献、有了公司领导者的正确决策和率先垂范,才使xx公司成为x股份2014唯一盈利的三级单位。
2014年,是四热公司管控一体化改革后第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日益严峻的经营形势,更需要公司上下统一思想和认识,构建起和谐、先进的企业文化,增强员工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为公司能更快速、长远发展贡献出每名员工最大的智慧与力量。
读《触摸企业的灵魂—中电投集团文化故事》有感
文化是个人、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软实力,其贯穿于现实中的每一个角落,时时刻刻约束和引导着人们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文化是一种普遍的、大众的、存在于人们交流间并内在的一种价值理念和知识体系。但是,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发展进步的内在推动力,它有其“形”,有其“神”,有其发展。
每一个人的个人生活都是个人文化的“形”,众多的个人文化生活积累成了社会文化生活,同样也形成了社会文化的“形”。而一个企业文化的“形”,就是众多职员在工作和生活基础上建立起来 的可以外在的表现一个企业形象的外壳。因此,员工严肃的工作要求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一个企业从外表上看起来充满活力的表征。这是任何一个拥有良好文化的企业所必有的条件。中电投的文化故事表征了中电投的企业形象,同样也形成了中电投企业文化的“形”。
文化的“神”是一种逐渐形成的、内在的、深刻的人的理念。在长期的生活中,个人的行为积累从而改变了个人的世界认识,渐渐的产生了个人世界观,这也就形成了个人文化的“神”。与此相同,社会文化中“形”的积累让整个社会产生了灵魂。作为一个企业,其文化精髓在于所积累的个人文化的“形”的质量以及数量。究其原因,不管是社会文化还是企业文化,其根本还是人的文化。中电投集团作为一个大型国有企业,其先进文化就是无数个人先进文化的积累,也正是这些先进的个人先进文化的积累,丰富和完善了中电投文化的灵魂。
世间万物都处在发展的过程,文化
也一样,它有其固有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规律。文化的发展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它是在完成文化“形”的累积上逐渐完成转变的。反过来,文化作为一种内在的灵魂,同样也会反作用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引导人们做出对这种文化起到促进作用的实践,加强加深这种文化对个人或者社会的影响。于是,相同属性的文化的“形”和文化的“神”会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而属性相反的文化的“形”与“神”则会相互抵触,最终消亡一方。所以,只有先进的文化实践才可以推动文化进步,也只有在先进的文化中才有可能孕育出优秀的人物和感人的文化事迹。
中电投集团公司的无数先进文化事迹缓缓的推动了中电投的先进企业文化建设。而我们也将会在中电投的先进企业文化中感悟成长,最终成为推动中电投先进企业文化建设的栋梁。
调控中心
叶国君
2014.1
学习《触摸企业灵魂》心得体会
蒲海泳
四十年生人,二十年当工人,细数自己的人生经历、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似乎没有读过这本书后让我感动和感悟,由中电投集团公司组织编写的《触摸企业灵魂----中电投集团文化故事》,是为了庆祝中电投集团公司成立十周年,展现中电投集团公司各基层单位、基础班组、基层员工在企业十年发展历程中发生的一些小故事,是集团公司十年来积攒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正是这些来自基层的作者用他们朴实无华的文字把那些默默无闻工作在一线的员工,最能打动我们心灵的故事、吟唱给我们;这些让人感动得故事,如甜美的乳汁浇灌着我们。
故事集中的主人公们,用他们真实的故事分解和诠释着中电投企业文化体系中核心的“人、诚、和、实、优”五元价值观。故事中的主人公们没有什么丰
功伟绩可以传载,也没有什么显赫的地位可以炫耀,可是他们用自己一点一滴、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证明并体现着五元价值观最核心的理念。其实我们现实工作中不乏和故事集中的主人公相同思想境界的劳动者,只是我们缺乏了那些作者善于发现美、总结美、宣扬美的激情。通过这次阅读《触摸企业灵魂----中电投集团文化故事》这本书,坚定了我用文字、用最简单的小故事记录身边的师傅、同事。我们班组有真正爱岗敬业的员工,也有真正务实能干的员工,更有踏实肯干的员工,也有爱护班组同事的员工,这些就是在我们身边真正彰显“人、诚、和、实、优”的典型实例!我们只要学习
好他们,我们就能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真正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身边的一位员工这样告诉我,“工人,只要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没人会说你!”是呀,干好本职工作,故事集中的主人公就是在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让人如此感动。如何推动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如
何真正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实现?如何让我们的员工心拧一股绳、如何让我们的员工心灵真正达到“忘我”“企业是我家”的境界?我想最主要是是让我们的员工有归属感,认为这就是我的家,能真正感受到来自企业的温暖;要有自豪感,这就需要我们的员工将自己的一言一行体现在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把企业融合在自己的言行中,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把自己所有的工作转载在自己的荣辱之中。学习这些我们不认识的人,读起来很不顺、念起来不生动、学习谁?学习我们身边的比我们优秀一点的员工,“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身边的每一位同志一定有比我们强的方面,那我们就来学习他们,学他的表达能力、换极、垒墙、巡视、熄灭效应、吹扫卫生、学习他汇报。诸如此类。每天学习之中,就会让我们懂得许多、学会很多、提高自己生活、工作经验,并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学习到本领,我们就能多一条出路,多一种生活方式,多
一份精彩,“不会学习不丢人,不会才丢人”企业多品种,才能做大做强,我们工人:只有加强学习各类技术水平,才会有更多的出路,才能做到最好、拿得最多。大家都羡慕谁谁是班长、作业长、看电压、组长,可谁看到他为之而付出的辛苦?大家可以问问周围的师傅,谁不是付出了比别人多的努力、付出了更多的汗水才换来这样的工作机会。
我们前期举行的一次学习心得体会征文,评选出了优秀文章并进行了奖励,评选原则就是:真、实!不讲字体好看、文字通顺,反对浮夸、抄袭和大话空话。很多同志以为他字写的不好、纸都破烂、错别字一堆,课时他很真实的讲述自己的安全心得。有人很不服气,认为某人是我的亲戚,或者他的水平很高,但是你知道吗?你的很假、你的只是大话,我们不需要大话。工作更不需要大话,只需要实干的人!我们实干的人,把我们一些只是偷奸耍滑人的工作干了,那我们这些员工不害臊吗?你们 的工资和绩效里面就有别人给你苦来的钱!工作推诿、不检讨自己的工作和行为。
我们班组有真正爱岗敬业的员工,也有真正务实能干的员工,更有踏实肯干的员工,也有爱护班组同事的员工,这些就是在我们身边真正彰显“人、诚、和、实、优”的典型实例!我们只要学习好他们,我们就能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真正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为企业出力了!
首先感谢宁东铝业分公司给我这次发言机会,让我有机会将自己的感动、将自己的感激之情说给大家,和大家谈一下自己一年来的写作感悟。
人生四十年,当工人也已经二十年了。在这二十年的工作生活中,我身边的每一位同事都在用他们朴实无华的身影、用他们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无时无刻的感动着我,正是因为他们的感动,才让我有了写出好文章的机会;也是因为各级领导的厚爱,才会让我有机会用
自己的笔来记录我优秀的同事们。曾在心中无数次的埋怨宁东是一
片荒寂的土地,可就是在这片土地上,我的同事用汗水和辛勤劳作创造出了让我们刮目相看的事业,这样:我有什么理由不用自己的笔记录他们;曾在心中抱怨我的工作默默无闻、建立不起什么丰功伟绩,可是看到我身边的每一位同事都在用他们的汗水砌筑最坚实的事业,这样:我又有什么理由不能用自己毫不做作的文字记录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记录他们的每一样让我感动的作为。在和一位劳务派遣员工闲聊的时候他这样告诉我:只要我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了,谁也不会说我!真的很感动,也很感激他。因为他说的很真,因为他让我这位工作了二十年的老工人找到了“恪尽职守”的答案。什么是本职工作?这是我曾经深思的东西,我想,正是因为这些朴实的劳作者,用他们的实际行动给了我写作的欲望和动力,写了一些能发表到公司网站、报刊、广播的文字,应该感谢谁?真心的想对我身边默默无闻工作的同事们说一声:谢谢!
作为一名老同志和一名基层单位通讯员,写不出东西,说明我没有深入同事的工作和生活中去;没有什么题材可写,说明我没有感悟我的工作、没有把自己的真情放在能感动我的同事心灵里去。在心情郁闷、没有灵感的时候,我想:找寻灵感最应该去的地方应该是作业现场,亲身去体会那种能让人心潮澎湃、激情飞扬的场面;更应该和我们的同事坐下来,听他们讲述自己的小故事,那才是我们最能找到写作灵感的源泉,是最能打动编辑、打动我们读者的大故事!
多写多投,这是我真正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后总结的经验。2014年曾经有一个月连续写了十篇,编辑最终采用了一篇,当时的心情估
计大家都能理解,很无奈、相当的着急,但我没有懈怠更没有气擂,我积极总结经验教训和写作方法,终于解除
了当时的困境。我觉得真、实、时最关键,深入现场真需要、积极探讨真必要,当然这也是我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最后,希望通过我们那些真正有写作水平、能力更高的年轻人,发动他们聪明才智和我们这些老同志的的共同努力搞好企业的宣传、做好基层优秀员工的宣传。谢谢大家,祝各位领导新年快乐!
电解三车间通讯员蒲海泳
触摸灵魂
我常常在想,灵魂究竟是什么样的东西?是实质呢,还是精神赋予的?想了很久,我找不到答案。我决定去询问大自然。大自然是一本书,世间万事万物尽是它胸中丘壑。
我曾触摸过树叶。深秋时节,满地金黄。我细细抚摸它,手指触到它的脉络,我能看到它从嫩芽长到全盛直至枯萎。它在向我诉说,从出生到死亡的全过程。我仿佛听见了整个树林都在向我召唤:“我们明年再见!”一岁一枯荣,这是一件多么奇妙的事啊!
我曾触摸过土壤。捧一坯黄土,让它轻盈地从手中流下。松松软软的土壤,养育了我的祖祖辈辈。双手插入湿润的土中,我能听到大地脉搏的跳动。咚,咚…千年万载,沧海桑田,唯有她,我们的深沉的大地母亲,诠释了一种叫做“永恒”的东西。
我曾触摸过长江。江水时而汹涌,时而柔和,欢快地奔腾直至大海。而大海却也是江河的源头。它们像人体内的血液一样无限循环,永不停息。长江从我掬起水的手指间流过,我听到了来自远处大海的声音。像是有海风拂过了我的面颊,空气中也似乎有了咸咸的味道。
我曾触摸过星辰。夜晚的星星光芒璀璨,而我知道我看到的是亿万年前的光彩。它的实体或许已经陨落,但我依旧感受到了它,它在向我讲述宇宙的繁衍生息。我仿佛透过它触摸到了整个星空,华美的天幕见证了世世代代的传说。
我曾触摸过历史。我喜欢李白,读
过他很多诗。喜欢他的浪漫,他的豪迈。他的诗句中我能读出整个盛世唐朝。历史的滚滚长流中,李白只是浪花中绚丽的一朵,透过那些诗词,我看到从夏到清直至今日壮丽的五千年历史画卷。从兴盛到衰落再到兴盛,一朝一代,生生不息。
在涵括万象的大自然,我得到了很多种答案。枯叶说,经脉见证了我的枯荣;土壤说,海枯石烂我亘古不变;长河说,我永远都在向大海奔跑;星辰说,黑洞是我最后的宿命和最终的永生;诗人说,我身虽死,我诗不死。
我百思不得其解。它们都用自己的一生在表达着什么。我好像能领悟到一些,却始终差那么一点,我抓不住。
蓦地脑海中现出几句诗。“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秋天,本是四季中的一季,可为什么诗人何其芳却能让它成为一个似俏皮、似活泼的少女呢?我突然懂得,不止是秋天,不止是
长河星辰,整个大自然都是充满无限活力的。而灵魂,是人类能用魔力的笔尖赋予的,只要他拥有一颗年轻的、充满幻想且热爱生活的心。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几乎整个宇宙的勃勃生机,这个,是不是我一直在寻找的灵魂呢?
我终于知道灵魂是什么,它既不是实质也不是虚无。大自然是一个从繁盛到毁灭再到重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领悟到很多。曾在书上看到一句话,十分喜欢:“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相信。”所谓灵魂,也许它本就存在,又或许是我们的精神所给予的。只要你用心倾听,就可以听到它们灵魂深处动听的生命之曲。
昨天《哈7》首映。记得大一那年《哈7》小说问世,看完时心中无限空虚,只觉这么多年所追求的目标突然失去了。但还是安慰自己,还可以等待第六、七部的电影。直到现在最后一部的电影
上映,我再也找不到任何借口,才真正意识到,从12岁到21岁,这么多年一路陪伴我成长的《哈利.波特》系列终于走到了终点。伴我走过童年少年和青年的你,我将一生铭记。永远在我心中的、大难不死的男孩——哈利.波特!
触摸伟大历史复兴的灵魂 2014-06-07 陈凤娥
诚信如毛遂一言九鼎;工作似赵奢奉公守法;团结像廉蔺将相和睦;改革同武灵胡服骑射;纠错仿廉颇负荆请罪??一条条用脍炙人口的邯郸成语编篡而成的短信,蕴含深刻,荡气回肠。改革、进取、包容伟大的赵文化之精神特质,凝结着冀南儿女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冀南儿女薪火相传的精神
血脉和思想精华。
我国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有一句名言:“灭人国,比先去其史”。毋庸置疑,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有强大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纵观历史长河,邯郸自殷商后期兴起以来,在人类社会风云多变中,已经走过了3000多年的曲折历程。早在8000年前的远古时期,邯郸先人在河沿岸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磁山文化”;殷商又是重要的“畿内地”;春秋时期发展为黄河北岸的工商业城市;战国和西汉时期曾经盛极一时,号称“五大都会”之一,赵国在此定都长达158年之久,是当时名副其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甚至可以说,在当时的世界版图上,邯郸就是当今世界上的“巴黎”。三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邯郸的璀璨文化,哺育了数不尽的英雄豪杰,蕴藏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广为流传的邯郸学步、胡服骑射等历史典故,折射出邯郸当时繁荣昌盛的优美画卷和历史中心地位。赵文化所倡导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刻揭示了邯郸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深刻地揭示了冀南人民开拓创新的力量源泉。
市委书记孙瑞彬说:“只有感知历史,才能拥抱未来。”历史是一条长河,没有人能撇开历史的积淀而构筑现实和未来的大厦。而把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的,正是一个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灿烂文化。1959年9月24日,毛泽东同志亲临邯郸视察,提出“邯郸是要复兴的”。建国以来,勤劳勇敢的邯郸人,始终牢记一代伟人的嘱托,在党的领导下,励精图治,开拓进取,已经将一个解放初期3万人口的小城,建设成了一个拥有880万人口的河北省第三经济强市。在现阶段,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新思路、新目标、新挑战也前所未有。新目标凝聚着无穷的力量,新思路激发着冀南儿女无限的豪情,面对构建和谐邯郸的新任务、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对实现邯郸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要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变文化资源为现实生产力,使其成为文化产业发达的区域“文化中心”。
沿着邯郸历史的长廊,翻阅其春秋画卷,先后形成了磁山文化、赵文化、梦文化等文化脉系,总体上构成了宏观性的邯郸历史文化。知史可以明志,知之愈深,爱之愈切。为此,我们的宣传教育必须创新内容、实化载体、谋求实效;必须从点滴抓起,在细微之处下功夫;必须力求在内容、形式、表现手法上下功夫,去枯燥而增情趣,少艰涩而通俗,忌说教而重启发;充分采用皮影、电视、电影、戏剧、小品、剪纸等多种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承民族精神,培育公民的审美情趣、文明修养、道德情操。
点燃创业激情,传承复兴梦想。在我市提升四省交界区域经济中心地位专题研讨班上,市委书记孙瑞彬所作的《战略研究与路径选择》报告中,明确提出了邯郸建设四省交界区域经济中心的宏伟目标——这是时代的呼唤,是人民的期盼,是历史文化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是开启复兴的一把“金钥匙”,更是实现
邯郸伟大复兴的一条最佳路径,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全市人民紧跟市委、市政府加快发展的节拍,同心协力、继往开来,奋发图强。我们坚信,打造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区域经济中心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实现,邯郸实现伟大复兴将不再是遥远的期待!
—1—
第三篇:触摸企业灵魂读后感
XXX集团公司成立十周年之际,编写了《触摸企业灵魂-XXX集团文化故事》一书,展示了广大员工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弘扬了集团公司核心文化理念。书中的故事让人感动、感慨、赞叹、温馨,让人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集团公司作为优秀的国有企业,十年来一直承担着社会重任,为公众奉献着清洁的绿色能源。作为集团公司旗下、XX股份四平热
电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我有着深深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企业人性化管理,善待员工,员工就会爱岗、敬业,忠于企业,这种和谐关系在《触摸企业灵魂-XXX集团文化故事》一书中有着很好的体现和诠释。
《触摸企业灵魂-XXX集团文化故事》以短小、精炼的故事形式,运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发生在员工身边的感人故事,描写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感人画面。每一个故事,都会让我们感受到中电投人的创业艰辛和对奋斗目标的执著追求;感受到广大员工在十年改革发展实践中与时俱进、顽强拼搏的时代风采。《一个都不能落下》一文让人们知道了境外员工的艰辛;《爱在映山红》一文让人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那份真爱;《党员承诺在一线》一文说明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诚信的可贵;《800CC才行》一文让人们知道了什么是无私与善良;《穿梭风雨中》一文主人公的责任感与执行力让人佩服;《震情就是命令》很好的勾勒出一位爱岗敬业的“超人”;《一份技术报告》中的大周是千万名善专研、追求卓越的技术人员缩影;《爱的守候》、《大鹏夫妇的情怀》两文中的主人公就是我们四热公司的优秀员工。这些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使我能更加理解和体会到电力员工的内心情感世界和对工作的执着,文章读后让人心里有酸酸的感觉,多么好的员工和家属啊!太多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广大员工积极、乐观的工作干劲儿和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也看到了集团公司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诚然,书中所描写的人和事只是集团公司优秀员工的代表,还有太多的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不为人知。就XX热电公司来说,设备分场本体班班长XX,积极专研,善于攻克检修难题;化水分场检修班班长XXX,克服身体疾病,不畏严寒抢修管路;计划部保管员XXX,严谨认真,物资入库合格率达到100%;燃运部检修专工XXX,精心检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正是由于企业中有了这些优秀的员工团结协作和无私奉献、有了公司领导者的正确决策和率先垂范,才使XX公司成为X股份2012唯一盈利的三级单位。
2013年,是四热公司管控一体化改革后第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日益严峻的经营形势,更需要公司上下统一思想和认识,构建起和谐、先进的企业文化,增强员工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为公司能更快速、长远发展贡献出每名员工最大的智慧与力量。
第四篇:伟大的灵魂
这是一位教师饱蘸期望的病榻绝笔——
“亲爱的同学们,我虽被病魔暂且击倒,却时刻祝愿高考前的你们信心十足,欢快而勇猛地冲刺;我虽暂且如一株病树,却迫切守望生龙活虎的你们在这美好的春天灿烂盛开……”
这的确是全班学生一次勇猛而有力的冲刺——
在2012年高考中,环县一中高三理(1)班69名学生成绩全部高于二本分数线,其中64人高于重点线,2名同学分别以664分、662分的高分名列甘肃省高考理科第21名和第24名,位居庆阳市高考理科第一名和第二名。
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最想知道这个消息的,就是病榻卧笔鼓励学生的高三理(1)班班主任、语文老师孙扬;学生最想告诉的,也是孙扬老师。可是,这位让学生难以割舍的老师,在公布成绩前32天永远地离开了他们。
2012年5月20日15点30分,孙扬带着牵挂溘然长逝,他的生命定格在44岁。
同事、学生都知道,孙老师最大的遗憾是,他没能把自己最得意的一个毕业班带出来:高中3年,只剩下最后一学期,他病倒了;距高考只有17天,他却悄然走了。
亲人、朋友都知道,孙老师最感愧疚的是,他没能再给年迈的父母尽一次孝,没能再给妻子一次惬意的旅行,没能还女儿一个主动的拥抱。
一
2012年3月13日,孙扬因胃部多处溃疡,不得不请假前往兰州治疗,随后转至北京肿瘤医院。
这是他在环县一中工作的13年里,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请假。
诊断结论异样残酷:胃癌晚期!双肾功能衰竭!无法化疗!
3月28日,孙扬回到环县人民医院治疗。
无情的病魔肆意吞噬着他的生命!
正在全力备战高考的学生牵挂着他们的老师。他们四处打听老师的病情,多次请求去医院看望老师,但都被拒绝了。孙老师的语气委婉而坚定,说自己的病不要紧,不要来看他,不要挂念他。他知道,高考在即,决不能因自己而影响学生。
在此之前,孙扬带病上课。
3月13日上午,孙扬强忍着腹部疼痛,坚持上完了最后一节课,学生却没从老师的脸上看出丝毫异样。
这是孙扬人生中的最后一节课,他再也没有走进他倾注满腔心血的课堂。
正在同病魔奋力抗争的老师时刻牵挂着自己的学生。
2012年4月16日,星期一。
早晨,病床上的孙扬把自己的牵挂凝聚笔端,写成一封信。中午时分,高三理(1)班班长杨刚应约来到病房。看着自己带了3年的学生,孙扬一把抓住杨刚的手,两行泪水从他枯瘦的脸庞滑下,说话气息微弱的他显得有些激动:“我对不起同学们,你们最需要我的时候,我却躺在这里……”
杨刚心里难过极了,他强忍住就要夺眶而出的泪水,接过老师的信。离开时,孙老师还把1260元钱塞给杨刚,说是给同学们春游的费用,并叮嘱说,高考前一定要搞一次春游。
当天下午,杨刚在班上读信。
“……大考月余前,老师希望大家谨记以下要点:一要坚定信念,乐观开朗;二要讲究方法,不能蛮干;三要劳逸结合,加强锻炼调适;四要抽空多睡觉,午休大于一切,渐渐适应于晚上十一点前进入睡眠状态;五要调节好饮食,保持充沛精力……”
……
全班沉默了许久,突然,一些学生禁不住失声痛哭了起来。
这是全班同学最后一次聆听孙老师的教诲。
二
孙扬老师病重!
消息在学生的QQ、微博、手机短信间迅速传开。以前带过的学生从四面八方赶来看望自己的恩师。
耿廷彦从拉萨赶来。在此之前,他已经委托父母看望了孙老师。正是孙老师当年的资助,让他鼓起勇气完成了学业。环县一中的老师和学生都知道,尽管家庭困难,父母年近古稀,妻子没有工作,自己每月的工资仅供全家人的衣食,但孙扬经常十元、百元、甚至千元地接济困难学生。多年来,他接济过的学生就有40多人。
复旦大学在读博士张佰隆从上海赶来。孙老师爱生如子的情怀让他铭记在心。那年篮球联赛,正是秋末冬初,天气很冷。别的班运动员喝的都是凉矿泉水,孙老师觉得运动员身体盐分流失严重,就给班上的运动员买有盐分和糖分的饮料。他怕运动员打球打热时喝凉饮料伤身体,就到家里把饮料温热,包在自己的棉大衣中,跑着送到篮球场。
孙扬对学生好,学生对孙扬亲。还有学生从深圳、从长沙、从兰州赶来看望。孙老师对他们的点滴之爱,都让他们刻骨铭心。
在北京治病期间,已经在北京开办公司的学生谢正宝,开着自己的车跑前跑后,照料自己的老师。谢正宝怎能忘记,他上初中时,一次感冒,孙老师给他买了感冒药,泡了红糖水,还让他住在自己的教师宿舍养病,自己则和别的老师挤着住。
学生纷纷捐款,他们要和老师共渡难关。孙扬知道后,马上给妻子发了一条短信:
“捐款立即停止!”
三
对于高三理(1)班的同学们来说,高考前的这个四月因一封信而倍加充实:学习、备考、查缺补漏,当然还有春游。
一切都在按孙老师的安排进行,除了学生对孙老师的牵挂。
进入5月,学生愈发思念自己的孙老师。他们继续打听着孙老师的病情,多次要求去看他。
孙扬这次请假后,学校让道粉兰老师接任这个班的班主任。道老师和学校总是按孙扬的意愿,告诉同学们:孙老师需要安心治病。
同学们多想去看看他们的孙扬老师!
5月20日15时30分,孙扬走了……
道粉兰老师的手机上收到几条短信:“老师,您不该骗我们……”一种莫名的悲痛涌上道老师心头,她无言以对,无法回复这些短信。
学生要求参加孙老师的追悼会。
校长张克裕再也不忍心阻拦了。他眼含热泪:“让孩子们见他们的孙老师最后一面吧!”
5月21日,孙扬的追悼会在环县一中举行。
这天,学校专门为学生准备了小白花,可老师们看见,140多名学生来时已经戴着洁白的小花,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抬着花圈,眼里噙满泪水,陪着他们的孙老师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
2012年的高考如期而至。
考场上,高三理(1)班69名学生,完成了一次孙扬期待的勇猛的冲刺。
四
这是2011年10月30日。孙扬因胃出血请假。在环县一中工作的13年里,这是第二次。
病情稍微缓解后,孙扬就要求上班,学校没有同意。但他却在治疗间隙奔波于医院和学校,给学生批改作文,陪学生上早晚自习,找学生谈心。
对于陪学生上早晚自习,妹妹孙玉霞很有“意见”。
“班上的学生那么自觉,有必要时时都跟着吗?”
“我不是要去盯他们的梢,而是要注意每个学生学习、情绪、生活各方面的变化,这很重要。”孙扬的回答耐心而郑重其事。
早自习上学生的一个哈欠也能引起孙扬的注意。
何磊是高三理(1)班的学生,一天午饭时间,他走进学校食堂刚坐下,孙老师就在他的旁边坐了下来。何磊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早自习上的几个哈欠,没能逃过老师的眼睛,还把班主任引到了食堂。师生俩边吃边聊,孙老师对他讲了许多熬夜的坏处,嘱咐他学习要注意身体。何磊从此很少熬夜。
学生都爱上孙扬老师的课。他课余时间积极搜集整理教学素材,上课生动有趣,学生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他常常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他创办《摆渡》班刊,让学生当社长,自己当主编,并自掏腰包印刷。他同学生一起为刊物写稿,在实践中共同探究写作技巧,增强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
在孙扬眼里,教育是一种理解,一种感化,一种师生间的同舟共济。他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关爱学生;他尊重学生人格,欣赏学生亮点,激励学生进步;他用爱的眼睛发现学生,用爱的鼓励调动学生。他和学生关系融洽,学生在背地里亲切地称他“老孙”。每接到一个新班,他都会利用课间、晚自习前或周末同学生单独交流。学生进步了,他比学生还高兴;学生退步了,他比学生还着急。这时的他,不像严肃的班主任,更像个和蔼慈祥的父亲。
学生把能和孙老师单独交流视为难得的机遇。这样的交流,短则几分钟,也往往在不经意间便是几个小时。正是这样的交流,改变了许多学生的命运。曾经,班里的一个学生沾染上了赌博恶习,成绩下滑。为了帮助他,孙老师每天同他谈心,苦口婆心地引导。他顶着压力,硬是没让这位学生调出自己的班。他的真诚终于使这个学生回心转意,顺利考入了理想的大学。
作为一名党员,多年来,孙扬一直担任班主任并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2004年,他所带的理科毕业班本科升学率为85.6%;2005年,他所带的文科班有一名学生考入北京大学;2007年,他所带的文科毕业班有3名学生进入全省文科前100名;2009年,他所带的理科班高考语文成绩高于庆阳市平均分8.92分。1997年、2010年,他被环县县委、县政府授予先进教师、模范班主任称号。
2012年2月26日,新学期开学,请假治疗、休息3个多月的孙扬再也坐不住了,他再三要求上班。学校慎重考虑后,只安排他担任高三理(1)班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之前,他还兼任另一班的语文老师。
这时候,高考备考进入关键阶段,孙老师没有把自己的病放在心上,一直坚持给学生上课。同事都劝他注意身体,他却说:
“看到学生信任的目光时,一切劳累和疲惫便烟消云散了,这是做一名教师的幸福。”
五
孙扬在环县一中第一次请假,是2010年8月28日,原因仍是胃出血。仅5天后,他便返校上班。
从两年前的第一次请假,直到他病逝,虽请假三次,但孙扬没有安安心心地治疗过一次。孙扬留恋三尺讲台,挚爱自己的学生,毅然把家庭的困难和疾病的折磨化解在工作之中。
2008年暑假,张佰隆专程看望孙老师,师生二人谈及幸福。
“孙老师,你觉得自己幸福不幸福?”
“幸福。因为我的努力,老人能有安稳舒适的晚年,孩子能快乐读书,老婆可以帮我料理家庭。因为我的努力,学生学习进步,考上大学。学生是我最大的幸福。”
孙扬认真地回答,像每次回答学生的提问一样。
在孙扬的幸福观里,有亲人、有学生,唯独没有他自己,哪怕只是身体健康。他最大的幸福体验,来自他的学生。他给自己的定位是一个幸福创造者,他因创造幸福而幸福,他要努力让他们生活得更好。
为此,孙扬苛求自己,甚至苛求自己的身体。
为此,孙扬燃烧自己,直至蜡炬成灰。
六
对家人幸福的“低门槛设置”,则成了孙扬今生难酬的未了情。
他一定还想再给父母尽一次孝!
洪德乡梁岔村孙家河组,自然条件极差,这里生活着孙扬年近七旬的父母。他家的十几亩地,几乎全部斜挂在家对面近60度的山洼上,是环县典型的“滚牛洼”。
作为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名符其实的“顶梁柱”,除了用微薄的工资,孙扬以自己的方式孝敬着父母。每次回家,他都要尽可能地多干家务活和地里的农活,然后又匆匆忙忙地赶回学校。
那年暑假,洪水冲毁了山路,地里刚收割的小麦无法运回。
不能把农活留给年迈的父母!孙扬心一横,一口气从地里背回400多捆小麦。
那一次,孙扬第一次出现了胃出血的症状,但他并没有在意,直到8月28日开学后第二次胃出血,他才第一次做出了请假的决定。
他一定想带妻子再做一次惬意的旅行!
妻子殷丽是个善良的农村妇女,没有多少文化,没有工作,多年来任劳任怨地操持家务,夫妻俩从未吵过嘴、红过脸。这个家虽清贫,却温馨。
在殷丽的记忆里,5年前孙扬带她一起游沙湖,是夫妻俩结婚多年来最惬意也是唯一的一次旅行。
她多想自己和丈夫再有那样一次旅行!
今年3月在北京被确诊为胃癌晚期后,病床上的孙扬对她说:“没想到以这种方式带你游北京……”
为这句话,殷丽不知偷偷抹过多少回眼泪。
孙扬曾私下对朋友说,他是最不合格的丈夫,也是最不合格的父亲。特别是女儿,连二本都没有考上,现在山东淄博私立医学院读书,这是他心中永远的痛。
他一定想还女儿一个主动的拥抱!
女儿孙辰筱讲起这一幕,口未开,泪先流。
寒假过完,孙扬决定送女儿上学。西安到淄博的火车,要30多个小时,父女俩买的是硬座。
那是今年二月份,天气还很冷。孙扬的病情已经开始加重,他面色腊黄,体质急剧下降。对他来说,硬座车厢里很冷。
夜里,他冷得实在难以忍受,就对女儿说:“抱着爸爸。”说着就依偎在女儿的怀里。
这是女儿第一次抱着自己的父亲,整整一夜……
孙辰筱几乎哭了一夜。
返回时,为了及时赶到学校开学,孙扬买的是站票。孙辰筱至今都不敢去想,30多小时的路程,自己托着病体的父亲是怎样站回去的。
今年4月,孙扬病情不断恶化,正在上学的女儿请假回来看望父亲。孙扬怕影响女儿的学业,发了脾气。
女儿要走了,妻子殷丽央求他:
“给娃说几句吧!”
“说什么!她都知道,做人、学习、求真、务实!”
孙扬的气息虽弱,但字字清晰。
此时,女儿多想父亲用一个拥抱来送自己!但这终成永久的遗憾。
今生的孙扬,还欠着女儿一个拥抱。
第五篇:触摸教育的灵魂
触摸教育的灵魂——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
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是一个同自己生活、感情与心灵相照应的过程。读书,就应如此,方能达到其教育、净化的目的。
在书中,作者首先告诉我们,“优秀教学不应该被降格为技术,优秀教学源自教师自身认同和自身完善”。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恰恰忽略了这点。前几天,我看到一幅漫画:一个教师,将自己的学生一个个放进车床内,铸造出的学生个个一模一样。这是讽刺,也是实情,更是教育的悲哀。平日,我们也经常听到一些人夸赞哪位老师课讲得好,总会说:“呵,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答了出来。”“异口同声”不值得我们称赞,相反,应值得我们反思。教育,就是要教出个性卓然的不同的人,这个社会才会变得生机勃勃、纷繁多彩。如果学生们一个个行事、考虑问题、表达看法甚至生活习惯都一模一样,如砖模子里倒出来的,社会的和谐、祖国的兴盛、未来的发展,就会成为一个个五彩的肥皂泡。
教师,不应只讲技术,而应讲艺术。对待每一个学生,首先,应把他当人,应让他自由地、充满阳光地向前向上发展。我们,仅仅是引导,以我们心中的完美和优秀来引导他们,而不是加上种种束缚来约束他们。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是一种用感情默默浇灌的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如花儿一样,含苞怒放,色彩斑斓。
其次,作者认为,优秀教师的核心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这讲的是榜样的力量,尤其时下,社会道德水平每况愈下,教师的品质在日常的生活中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一万遍,不如自己做一遍。一个品德低下的教师,无论他技术怎样纯熟,我想,他也不会把学生教好。因为,学生在时时模仿着他的行为。相反,一个好的教师,不需要繁多的话语,只要一个个动作示范,自会带动着一批学生。过去所说的“村看村,户看户,社员看的是干部”,其理也是如此。
作者强调了优秀教师的一个共同特点,“完全沉浸在课堂上,和学生做深层次的交流”,也就是我们说的,和学生打成一片。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有血有肉的孩子,他们有思想,有感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和他们进行感情交流,时刻地关心着他们。郑渊洁在回忆自己小时候时说,自己最感谢的是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老师,一次,他的一篇作文写得好,这个教师对他进行了鼓励,并推荐到校报上。他说,从此,他心中有一个想法,他的文章写得好,一定能写出成绩。正是这个想法,促使他成了童话作家。
漫步教师心灵的园地,我默默地感应着。我觉得,帕默尔的有些观点,对于有着几千年教育史的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关键是我们都是这样认为的,却并没有这样做——理论与实践相背离,才是我们在新课改下所应真正注意到的。好在,帕默尔又一次提醒了我们。
让教学更“真”——追求教学中的自我认同与完整 ——来自于帕尔默《教
勇气(教师随笔)
拿到这本书时有种莫名的兴奋,迫不及待地在校门口等人时就即兴翻阅了起来。
书的第一节就直抵我内心深处,我被“震撼”了,也许这词有些夸张,可是它真的触及了我内心深很多时候,我们做事都会忽略自我内心的声音,教学也无例外。实习时的经历告诉我,每堂课我都戏,因为有人(指导老师)在看,所以我不能照着自己最想要的方式进行,因为很多时候我内心的而不受很多现今的规章所提倡的。我要演给老师看,机械地进行着每一个教学环节,我甚至不敢往自己的拓展会让老师觉得无用,空、虚,我实在还没勇气能够很好地掌控课堂,来预测学生的课堂了我的那班学生,他们只能跟我有板有眼地机械运作。这样的课堂是让人感到失败的,是尴尬的。的课,发现能深博学生喜爱的语文老师的确是那些能在课堂中显现教师自我人格和个性的老师,但指可数,因为很多在职者都缺乏这样的勇气。而《教学勇气》却恰能给人这样的勇气。作者在开篇第一章节里就开门见山地向教师乃至所有读者提出了“认识你自己”。这也是古希腊哲用的话,而作者却写了整整一本书的文字来告诉我们,要在教学中努力做到“认识自我”并保持“帕尔默教授认为“最优秀的教师是能将心灵献给学生的老师”,而“真正的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完整。”无论我们在教学中遇到怎样的尴尬与境地,我们都要能够有保持自身完整的勇气,勇敢地教学事件中让自己不愉快或尴尬的事。这让我想起了某个老师说的教学经验,她说假如自己在课堂误,但学生没有发现,这时你还是要坚持自己是对的,别在学生面前说自己错了。我当时就觉得奇错了也不能自己承认?教师不是神,有知识盲点或是犯点小错误是难免的,可是我们为什么要去躲自己的不知总比不懂装懂来得好些。而我们很多老师正恰恰缺少了这样的勇气。
帕尔默教授说:“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是的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灵是封闭的,至少也只是选择性开放的,我们只对那些迎合我们预设观点的答对异己者紧闭大门。这种做法的最终后果是我们很难把握好课堂中的教学契机,也很难让学生进行也就无所谓的教学了。真正地学习应该是在对话中产生,在恰当的沉默中生成,而不是教师源源不用心地笔记、识记。
帕尔默还分析了教学恐惧的根源所在——教学与生活地分离,教学中教师的自我分离。他还在书中设计悖论,尽管是多余我也想在这里在写一下,因为我个人认为这样的设计太精妙啦,它胜过那些的新课改所提倡的设计:
1.这个空间应该既是有限又是开放的。
2.这个空间应该既令人愉快又有紧张气氛的。
3.这个空间应该既鼓励个人表达意见,也欢迎团体的意见。
4.这个空间应该既尊重学生们琐碎的“小故事”,也重视关乎传统与原则的“大故事”。
5.这个空间应该支持独处并用集体的智慧作充分地支撑。6.这个空间应该是沉默与争论并存的。
这样的空间是丰满而生动的,是让人感到兴奋和愉快的。在这样的空间里,主体不再是我们通常所而是我们共同追求的“伟大事物”。这个伟大事物是一切在课堂甚或延伸至课外而生成的一切对自我由此,我明白了,在今后地教学中,不必再为学生在课堂的偶尔沉默而感到焦虑,我们要敞开心扉默,该相信“沉默自身也是一种表达,是从我们自己、从其他人、从这个世界的最深处呈现出来的他们“有权利表面上不参与讨论和交流——只要能让我感觉到或偶尔向我口头保证,他们在内心参帕尔默也带我们重新认识了教学的主体,也就是上面提到的“伟大事物”。这个“伟大事物”不是但它又可以由这两者的对话争论而生成。课堂是一个共同体,而教学则是在这样的共同体中产生“成主体时,我们就不会疏远他。”要想能够真正的走进文本,走进某个知识领域,走进学生的认知一切就是我们的主体,正如一位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所言:“如果你要真正地了解肿瘤,你必须言大义,旨意深远啊。
从这本书中所获得的东西太多了,它给人一种认识自我,保持自我完整的勇气。让我们不再恐惧教相反,这是我努力的方向。我们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前提下,更好的将教学与自我相融合,让教学成同,让课堂成为每个参与者展现“真我”的地方。朋友,如果你还在犹豫,还在害怕教学中的自我认同与实践,那么去读读《教学勇气》吧,他可以给 让教学更“真”——追求教学中的自我认同与完整 ——来自于帕尔默《教学勇气》的勇气(教师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让教学更“真”——追求教学中的自我认同与完整 ——来勇气》的勇气(教师随笔)2011-04-15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