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结果谈十堰县域经济发展的成绩与不足
十堰县域经济评价比较分析
为加强对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的科学反映和统计监测,从2005年开始,省经委、省统计局每年通过测算经济发展综合指数方法对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考评。我们据此对近两年来十堰市县域的考评情况做了对比分析,为各级党委政府发展县域经济提供参考依据。
一、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2008年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指数由7个二级指标即总量、人均、结构、速度、效益、后劲、环境建设指标和26个三级指标(2007年为25个)构成。二级指标权重是:总量指标19分,人均指标12分,结构指标16分,速度指标29分,效益指标3分,后劲指标8分,环境建设指标13分。
指标计算方法:首先把三级指标按照0-1法同趋化和无量纲化,即先用县市区该三级指标实际值减去该指标县市最小值,再除以该指标县市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然后由三级指标加权汇总成二级指标,最后再由7个二级指标得分相加而成一级指标即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指数。从指标得分计算方法可以看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考评侧重于从横向对比的角度评价各县市县域经济发展的状况,体现了“不进则退,缓进亦退”的考评思路。
二、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指数考评情况
2008年列入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考核的县、市以及参照县级管理的区和武汉市4个县改区共计79个,比2007年增加了鄂州市的3个区。十堰市所辖县市区中张湾、茅箭、白浪高新区没有参与考评,因此本文中全市县域即指十堰市所辖的5县1市。
按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得分高低进行排序,2008年,我市县域在全省79个县市区中排名靠后,位次最好的丹江口市排在44位,依次是竹山县58位,竹溪县59位,房县68位,郧西县77位,郧县78
位。按层次划分来看,即前20名作为一类县,21至60名为二类县,61至79名为三类县,我市有3个县市属于二类县,3个县属于三类县,其中有2个县(郧西县、郧县)排名居后。
2008年与2007年相比,综合指数排名进位的少,退位的多,表现为“2进1平3退”,“2进”的是:竹山县由64位进到58位,进6位;竹溪县由61位进到59位,进2位。“1平”的是房县,维持在58位不动。“3退”的是:丹江口市由34位退到44位,退10位;郧县由62位退到78位,退16位;郧西县由72位退到77位,退6位。从进退位情况看,进位的少,进位幅度小;退位的多,退位幅度大。
三、县域具体指标排序变化情况
2008年与2007年相比,二级指标得分排序变化情况是:——经济总量:1平5退,分别是竹溪县维持在71位不变;丹江口市后退4位,排在第41位;郧县后退2位,排在第62位;郧西县后退3位,排在第70位;竹山县后退3位,排在第68位:房县后退3位,排在第66位。
——人均:全部后退,分别是丹江口市后退7位,排在第38位;郧县后退5位,排在第78位;郧西县后退3位,排在第79位;竹山县后退3位,排在第75位:竹溪县后退4位,排在第70位;房县后退2位,排在第76位。
——结构:2进4退,分别是竹山县进9位,排在第44位;房县进2位,排在第65位;丹江口市退7位,排在第11位;郧县退14位,排在第56位;郧西县退13位,排在第63位;竹溪县退4位,排在第66位。
——速度:1退5进,分别是郧县退7位,排在第78位;丹江口市进4位,排在第63位;郧西县进1位,排在第72位;竹山县进25位,排在第20位:竹溪县进45位,排在第21位;房县进21位,排在第30位。
——后劲:1平2进3退,分别是丹江口市维持不变,仍排在第48位;竹溪县进1位,排在第63位;房县进4位,排在第68位;郧县退12位,排在第61位;郧西县退2位,排在第72位;竹山县退2位,排在第59位:
——效益:1进5退,分别是竹山县进25位,排在第49位:丹江口市退15位,排在第61位;郧县退8位,排在第79位;郧西县退26位,排在第73位;竹溪县退65位,排在第66位;房县退2位,排在第74位。
——环境建设:3进3退,分别是郧西县进34位,排在第25位;竹山县进3位,排在第36位:竹溪县进13位,排在第28位;丹江口市退25位,排在第59位;郧县退54位,排在第69位;房县退22位,排在第67位。
从上面7个二级指标的进退位情况看,相对其他省内县市,2008年全市县域经济发展速度在加快,但由于底子薄,低基数上高增长实现的增量未能有效缩短与先进县市的差距,使得经济总量、人均指标、产业结构等指标评价得分还比较低,与先进县市的绝对差距在扩大。结构不忧、后劲不强、效益不高仍然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硬伤。环境包括市场体制及节能减排工作仍有待加强。为了更好地说明情况,我们选取了几个关键性的三级指标做进一步对比分析。
1、生产总值及增速
2008年,全市县域现价GDP总量为195.9亿元,占全省参加考评的79个县市区GDP总量的3.2 %,县均32.65亿元,仅为全省平均水平76.71亿元的42.7%;与上年相比,增长14.2%,低于全省平均增幅7.4个百分点。在县域中,GDP过50亿的只有丹江口市一家,达到67.63亿元,但仍未达到全省县域平均水平。从增速上看,5县1市均低于全省县域平均增幅。
从GDP排序看,丹江口市(67.73亿)居第40位,郧县(31.05亿)居64位,郧西县(23.89亿)居71位,竹山县(26.27亿)居68位;竹溪县(22.51亿)居73位;房县(24.49亿)居69位。从
GDP增幅排序看,丹江口市(14.7%)居57位,郧县(13.1%)居67位,郧西县(13.8%)居61位,竹山县(14.7%)居58位;竹溪县(15.3%)居48位;房县(15.1%)居51位。
综合GDP总量及增幅排名情况看,速度位次好于总量位次,一方面说明近两年来我市县域经济发展迅猛,市委、市政府有关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正确,效果显著;另一方面也说明十堰县域经济底子薄,基数低,即使在低基数上实现了较快增长,但在短期内还不足以明显改变总量在全省的排名靠后的现象,与省内先进县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而且在其他县市也在加快发展的同时,绝对差距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及增速
2008年,十堰市县域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16亿元,增长23.6%,增幅比去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但低于全省县域平均增幅5.4个百分点,占全省79个县市区总和的4.3%,县均1.36亿元,比全省县域平均水平2.38亿元低1.02亿元。在全市县域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超过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只有丹江口市一家。
从地方预算收入排序看,丹江口市(3.04亿)居21位,郧县(1.2亿)居59位,郧西县(0.8亿)居73位,竹山县(1.02亿)居67位;竹溪县(1亿)居70位;房县(1.07亿)居64位。从地方预算收入增幅排序看,丹江口市(19.6%)居71位,郧县(11.4%)居79位,郧西县(17.1%)居77位,竹山县(34.1%)居20位;竹溪县(38.6%)居11位;房县(34.9%)居18位。
县域财政收入增幅高于GDP增幅, 特别是南三县高于全省29%的平均增幅,说明全市县域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县域经济创收能力和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不断增强。但是也应该看到,与省内其他县市相比,全市县域财政收入整体实力还比较弱,发展还不均衡。5县1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总和比江夏区还少0.24亿元,有的县市无论是收入还是增幅在全省排名都比较靠后,而南三县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主要得益于原来基数低。
3、工业增加值增速
2008年,十堰市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8亿元,同比增长26%,高出全市平均增幅17.9和0.2个百分点。县域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过10亿的有丹江口(27.2亿元),3亿至10亿的有郧县(6.05亿),竹山县(3.62亿)、竹溪县(5.66亿),不足3亿的有郧西县(2.46亿)和房县(2.97亿)。
从工业增加值增幅排序情况看,丹江口市(20.6%)居56位,郧县(14%)居77位,郧西县(18.8%)居65位,竹山县(19.9%)居63位;竹溪县(20.5%)居58位;房县(22%)居49位。
县域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说明近几年通过不断推进“工业兴县”,县域工业发展速度加快,发展状况好于全市平均水平。但是在全省排名处于中间偏下水平,与省内其他县市相比,发展还不够快,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结合山区特色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工业,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4、固定资产投资及增幅
2008年,全市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4.6亿元,同比增长60.3%,不仅高出同期全市增幅29.4个百分点,而且高出全省县域增幅9.3个百分点。
从固定资产投资排序看,丹江口市(30.4亿)居第41位,郧县(11.3亿)居71位,郧西县(12.5亿)居69位,竹山县(18亿)居61位;竹溪县(16.9亿)居63位;房县(15.5亿)居66位。从投资增幅排序看,丹江口市(67.4%)居14位,郧县(27.8%)居67位,郧西县(44%)居45位,竹山县(66.7%)居16位;竹溪县(61.7 %)居16位;房县(86.1%)居3位。
综合投资及增幅排名情况看,增幅排名好于投资完成额排名,说明近两年来,通过不断创优发展环境,依托水电、旅游等山区优势资源,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县域投资增长速度在不断加快。但是投资完成额排名普遍靠后,最好的丹江口市也只排在第41位。说明相对
省内其他县市,县域投资力度还不够强,这是全市县域经济虽然与自身相比增长强劲,但仍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和先进县市的重要原因。
5、三次产业结构比
2008年,全市县域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8.5:36.5:35,而全省县域三次产业结构比平均水平为24.7:40.9:34.4,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则高出0.6个百分点。
从第二产业占GDP比重排序看,丹江口市(42.6%)居第14位,郧县(31.2%)居46位,郧西县(21.5%)居68位,竹山县(26.6%)居55位;竹溪县(35.6%)居36位;房县(26.4%)居56位。从第三产业占GDP 比重排序看,丹江口市(38%)居19位,郧县(34.7%)居37位,郧西县(41.6%)居9位,竹山县(32.6%)居53位;竹溪县(22.7%)居77位;房县(34.3%)居41位。
综合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情况看,尽管全市县域第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在全省排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位次好于总量排名,但这是在GDP总量不大,农业不发达的背景下取得的,从县域三次产业结构比看,产业结构不优,第一产业薄弱,第二产业不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仍然是造成全市县域经济块头上偏小、速度整体不快、投资强度弱、创收能力差的主要原因。从外地发展经验看,绝大多数县域经济发达的地区其工业经济必然发达,工业化程度较高,工业比重都比较大。而且在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提高第二产业在县域GDP比重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的快慢,所以在推进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工业兴县、工业强县”的发展战略,突出发展好工业,努力提高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改善经济增长结构,促进全市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增长。
第二篇:谈镇域经济发展
抢抓有利机遇,快速推进镇域经济的发展
枫林镇党委书记、镇长 欧阳才华
枫林镇地处鄂赣交界,316省道、五九铁路、杭瑞高速穿境而过,区位优越,交通便捷,被称为鄂东南的“东大门”。近年来,我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的总体发展思路,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干事创业,加快发展,镇域经济出现了一定突破和跨越,2010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完成16705万元,比上一年增长7.6%;企业总产值完成29830万元,比上一年增长8%;固定资产实现43000万元,比上一年增长43%;农民人均纯收入3496元,比上一年增加280元。但是,与县内经济强镇比,我们的思想还不够解放,步子迈的还不够大,经济增长比较缓慢,农产业发展没有形成气候,效益不明显,尤其是在工业发展方面,不利因素众多,地方特色经济难以形成支柱产业,等等,是我镇经济发展的最薄弱环节。
加快镇域经济发展是县委、县政府提出的重大决策之一。近年来,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工业化是镇域经济的支柱,大力推进镇域工业化进程,才能带动各业滚动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基础,是促进镇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根本途径;城镇化是促进镇
域资源整合的平台,以此可以推动镇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
1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因此,我镇坚持把工作重点放在促进镇域“三化”发展上,坚持镇域经济的发展围绕县域经济发展大局来进行,实现县域经济与镇域经济相互推动、协调并进。
——在突破思想观念上求新。党的十七大主题之一是解放思想。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才能以先进的发展理念指导镇域经济发展。过去曾是一大批农村青壮年流向沿海,孔雀东南飞,全国各地都来学沿海经济发展的经验,如今是沿海的产业呈现饱和,逐步向内地转移,为此我们就要以真诚的心态来承接沿海产业。枫林具有丰富的山水之源和矿藏资源优势,交通发达,区位优越,人文底蕴深厚,党委政府站在发展大枫林的角度,突破本位思想和山区意识障碍,主动融入沿海意识,积极“走出去”,努力“引进来”,制定符合镇情的“农业稳镇、工业强镇、商贸活镇”发展战略。
——在加快工业发展上求强。大力发展工业是增强镇域经济发展后劲和增加财政收入的关键所在,而招商选资是借力发展工业、壮大镇域经济的有效途径。我们围绕县委、县政府的招商选资工作要求,抓住乡镇交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的有利条件,认真分析自身优势,参照我县制定的土地、收费、税收、招商等优惠政策,出台本镇的优惠措施,通过打工牵线、创业成功人士的搭桥以及举
办招商会、发布网络信息等形式,开展全方位、宽领域的招商选资,不断突破工业规模。镇域是县域的基本组成单位,既要有独立的“自我观念”,又要围绕全县发展大局,在战略、政策、项目上等主动与县域对接,主动服务,积极落实。就目前我镇来说,主要是要围绕劲牌县重点项目的投产,提供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和优质服务,着力打造好搬运、运输等第三产业服务链;要围绕环球手套厂、海洋森制衣厂等一批延伸加工产业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给一批返乡创业青年创造发展平台,形成特色加工产业链;要围绕当前引进福建老板投资的页岩砖千万元项目,认真做好项目的选址和协调工作,千方百计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变劣势为优势,使一批大项目和资源型、环保型的项目纷纷落户枫林,生根开花结果,不断开创镇域经济发展新局面。
——在打造特色产业上求变。枫林的特色腊米已经发展到近4万亩,成为闻名远播的腊米之乡。由于缺乏深加工企业,经济效益不高。镇内竹木资源也十分丰富,把竹面积发展到2万余亩。镇内虽有不少人从事竹木加工,产品远销九江、南昌、武汉等地,产品供不应求,但他们都是零星制作,各自为战,生产条件极差,产品利用率不高,只有实现竹木加工增值和转化升级,优化组合,才能形成产业优势。因此,只有围绕资源优势招商,积极招选加工贸易、农产品深加工和资源开发项目,才能使潜在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
——在发展现代农业上求活。近几年来,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农业稳镇、工业强镇、商业活镇”的发展战略,把农业发展放在第一首位,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主要任务。一要建设片区型农业,即以坳上、杨柳、月朗等高山地区为主导,充分利用高山独特气候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发展青椒、山药等高山蔬菜;以南城、宋新、大畈等湖滨平原地区为主导,发展优质稻,推进机耕化生产,确保粮食安全;以坡山、大桥、大德等沿街村为主导,发展商贸服务业。二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利用农业机械补贴政策,激发农民朝低成本、高效率、新技术、小型化、多种类的方向,加快农机化发展进程。三要建设农业专业合作化组织,充分运用有关优惠政策,遵循经济规律和产业协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发展一批农民愿意加入并能广泛受益的行业协会等新型经济组织,使其在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作用。
——在加快城镇化步伐上求精。目前,我县多数乡镇的城镇化程度较低,镇域聚集幅射带动力不强,必须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枫林近几年党委政府始终把集镇建设抓住不放,根据《枫林镇城镇建设与发展总体规划》为依据,以界浮省道为主线,先后投资300多万元,使集镇街面得到了全面硬化,纵横贯通的下水道、点缀整齐的绿化带、鳞次栉比的商住楼、宽敞气派的购物超市以及日益完善的功能设施,大大提升了枫林集镇的品位,形成了新老两街为轴心和大畈、大德、大桥两纵一横的镇区发展格局。今后,我们将正确处理城镇建设与自身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风格的关系,重视、保护、挖掘、传承镇域文化,不断完善镇域功能,体现个性特色。具体是抓好“三个打造”:一是打造生态镇。以治理大德河、樟桥河为重点,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加强退耕还林的后续管理,坚持生态建设和镇域绿化统筹推进,合理规划镇域绿地、和休闲广场,改善镇区、村庄的人居环境。二是打造亮美镇。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加大镇区范围内的7个中心村环境卫生整治,推进“三清六改”、“家园清洁行动”,不断完善镇域水、电、路、通讯等公共基础设施,不断美化村容村貌,实现集镇洁绿亮美。三是打造文化镇。枫林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有“牛湖秋色”、“飞云古刹”、“泉口碧潭”、“石屋泉河”、“黄荆竹海”等奇异秀丽的自然景观,也有闻名遐迩的“东坡洗墨池”、“国师府第”、“大坡府”“古岭碑刻”、“黄桥古码头”等人文景观,特色各异,风景宜人,只有通过发展文化创业和旅游创业相结合,提升人气,聚集财气,城镇化进程才有质的飞跃。
(2011年5月16日)
第三篇:产业结构升级与镇域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升级与镇域经济发展
http://.cn 2007年01月02日06:35 大洋网-广州日报
汽车产业已成为广州支柱产业,并带动镇域经济发展。何勇当 摄炭步镇位于广州市花都区西南部,是第二批广州市中心镇,也是广东省273个中心镇之一。随着广州市市区部分产业向外转移,以及新白云机场、汽车城和市西二环高速公里等大型项目建成,为镇经济带来了新的活力与机遇;经济发展与城镇建设得到市区二级政府政策与经济的扶持,发展优势更为凸现。汽车产业是花都区的支柱产业,汽车城二期、三期用地均在本镇;在镇内建设的国际纺织城已见雏形。形成了炭步镇超大规模的现代工业基地,商贸与旅游资源的开发给炭步镇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前所
未有的契机。
1.整合资源,迎接产业升级
广州市城市空间发展的基本策略为南拓、北优、中调、东进、西联。“北优”是强调北部地区产业升级,利用北部土地及交通优势承接广州中心城区的部分传统产业或有污染的产业转移,同时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炭步镇与广州中心城区有一定空间距离,具有交通与区位优势,北优战略为本镇承接广州中心城区传统产业搬迁转移,进而为镇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与生机创造了条件。在镇域经济发展中要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
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充分利用好农业资源、新兴的工业资源、交通资源、信息资源、人文资源和政策资源,促进本地区产业升级和优化。
2.加强城镇经济规划,着眼未来发展
突出特色,形成和谐共进。建立现代工业,走工业强镇道路是诸多岭南名镇崛起的成功实践,历史赋予了我镇在新时期加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炭步镇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文物古迹,是典型的岭南鱼米之乡,要从整体上把握城镇与农村的发展需求,形成工商农各产业的协调,并且在发展中体现炭步镇作为南粤鱼米之乡、历史文化深厚底蕴的地方特色。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我镇是山水城镇,鱼塘密布,河网纵横,具有优越的生态环境。但近年来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产生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迹象。要改变粗放型、低水平的经济发展模式,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制定镇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提高中心镇环境质量,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建立绿色现代农业,工业发展和产业
升级与环境保护并重,真正体现山水城镇风貌。
3.推动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
中心镇建设是广州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速广州市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的战略措施,是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生产力合理布局的需要,也是把广州建设成为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生态山水城市的重要举措。上级政府对于中心城镇发展在政
策和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有力地促进了镇经济全面发展和产业转型。要重视用先进技术改造农业和农村经济,推动城镇化和工业化,引导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有计划地承接由中心大城市转移出来的产业,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与工业生产能力进行配套,并注重提升科技含量,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改善镇区硬环境,吸
引资金、技术和人才,大力建设新型工业中心镇。
4.加速服务业发展
镇域经济升级的一个重要体现是第三产业的兴起与健康发展,经济转型不能忽略服务业在建设中心镇的主要作用。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业类别与覆盖面与镇域经济整体发展不相适应,就会影响产业结构优化。我镇经济工作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是发展商贸业,依托汽车城的经济效应与聚集效应,为汽车城提供配套的商业服务;加强镇内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开发商业街,繁荣商贸与餐饮业,适度发展房地产业;充分利用已有的农业观光资源,积极开发工业旅游资源,整理修缮并保护好历史文物古迹资源发展旅游观光业;优化就业结构,加速教育、医疗、文化体育事业建设,活跃社会文化生活,提升居民素质,将我镇建设成为富足与和谐的新型中心镇。
第四篇: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镇域经济是以集镇为中心、乡村经济为基础的多层次区域性经济体系,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加快镇域经济的振兴,对于繁荣农村经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嘉兴镇地处济阳县东北部的四县交界地,地理位置偏远,区位优势不明显,镇域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近年来,我镇立足实际,突出重点抓特色,夯实基础促发展,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农业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民营经济异军突起。但认真分析我镇镇域经济发展,还存在镇域经济总量偏小、发展特色不够鲜明、发展步伐较为缓慢的问题。如何进一步壮大镇域经济、提升镇域经济总体实力,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结合嘉兴镇目前的发展情况,就如何进一步推进镇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狠抓招商引资,在推进工业立镇上下功夫。加快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是乡镇迅速崛起的关键。紧紧抓住招商引资不放松,加快项目引进,发展自主税源,是乡镇长期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一段时间我们要全力抓好项目引进,力争引进过亿元的项目5个以上,实现在税收上的自主性。要狠抓招商引资,一是要把最精干的人员充实到招商引资队伍中来。二是为了招商引资要不惜一切代价,确保人财物到位。三是坚持“兼收并蓄”,积极建立招商引资信息库,储备投资项目和税收信息。四是要调整招商技巧,通过以商招商、以情招商等方式,确保项目谈得快,引得来,落得下。五是要抓住项目不放松,努力做到时间上紧盯,步伐上紧跟,手续上紧办,决不放弃任何一个有效项目和客户。
二、突出特色调整,在发展现代农业上下功夫。围绕壮大西瓜、奶牛、林果三大农业特色经济,全力抓好结构调整,促进现代农业提档升级。一是做强西瓜产业。继续扩大精品西瓜种植面积,加快品牌基地建设,在江家、西街、大里等村继续新建富硒西瓜精品基地;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把西瓜推介为全国的知名农产品。二是做大奶牛养殖业。加快奶牛小区建设,为奶农提供更加宽松优惠的政策,吸引外地大客户来我镇搞养殖,进一步提高奶牛小区
存栏量,完善新建的东街奶牛小区配套设施,五年内力争再新建3处以上小区,全镇奶牛存量超过1万头。三是做优蔬菜林果业。继续新建蔬菜大棚片区,着重在二二○线以北发展北部蔬菜大棚,力争再新建3处以上蔬菜棚区,逐步建立一处蔬菜批发市场。加快富硒技术的推广应用,重点在苹果、山楂、薄皮核桃、包金梨上推广应用富硒技术,逐步推行全镇所有农产品的统一富硒,提高产品品质,打造推向全市乃至全国的精品农产品。按照“自愿、依法、有偿、规范”的原则,建立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实行适度农业产业的规模经营。
三、注意扶持引导,在壮大民营经济上下功夫。在发展民营经济上既坚持“放水养鱼”,又注重加强税收征管,逐步变规模优势为财税优势,力争把棉花加工、木材加工培育成为我镇重要的自主税源,提高民营经济对镇财力的贡献率,力争明年民营经济为镇财政贡献的税收额度达到500万元以上。一是拉伸棉花产业链条。全力抓好民营企业和规模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继续鼓励棉花加工企业合并、重组、技改,形成棉花加工的大集团,逐步引进棉纺、印染等行业的进入,拉伸产业链条。建立嘉兴镇棉花加工协会,及时掌握全国及世界的棉花加工信息,掌握市场动态,提高市场抗风险能力,避免企业无序竞争。二是提高林木加工业产品附加值。在对木材加工园区完善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力争吸引外地大型板材加工及家具生产等企业来嘉兴投资建厂,对板材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四、依托资源优势,在开发乡村旅游上下功夫。以观赏、品尝、休闲、度假为主发展乡村旅游业,繁荣农业和农村经济。一是努力挖掘本地乡村农业旅游资源,逐步开发特色产业资源。结合嘉兴镇农家生态园的开发利用,把西瓜采摘、西瓜文化节、农产品推介、鼓子秧歌表演结合起来,利用现有的西瓜、苹果、山楂、薄皮核桃、包金梨、葡萄、大棚蔬菜等资源,打造乡村旅游、餐饮、娱乐一体化。二是优化旅游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加强与省、市旅游公司的联合,提供更好的旅游服务,逐步提高乡村旅游产品格调与品位,形成自己的特色。同时,借农业旅游推进招商引资,吸引各地客商来投资,兴办旅游产业。三是实施政策扶持,加大旅游业开发力度,成立专门的乡村旅游办公室,负责管理、协调、宣传等,力争把乡村旅游这篇文章做好。
五、搭建发展平台,在加快城镇建设上下功夫。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城镇建设步伐。一是继续完善镇驻地的配套设施,对主要街道进行高标准整修,配备现代化的公共设施,进一步进行美化、绿化、亮化,为群众提供好的便利。二是加快迎风大街以北的商贸经济区建设,以金山街、银山街为中心,建立商业贸易服务区,进一步繁荣集市贸易,引进较大客户到商业区投资兴业。三是加快社区建设,采取多种有效途径,吸纳多方面的资金投入,加快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力争明年试点的两个社区基本完成,让群众切实看到效果,起到示范和带动的作用。通过城镇和社区建设,为企业的落户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第五篇:对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对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仁风镇镇长毕义忠
镇域经济是以集镇为中心、乡村经济为基础的多层次区域性经济体系,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加快镇域经济的振兴,对于繁荣农村经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仁风镇地处济阳县东北部的四县交界地,地理位置偏远,区位优势不明显,镇域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近年来,我镇立足实际,突出重点抓特色,夯实基础促发展,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农业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民营经济异军突起。但认真分析我镇镇域经济发展,还存在镇域经济总量偏小、发展特色不够鲜明、发展步伐较为缓慢的问题。如何进一步壮大镇域经济、提升镇域经济总体实力,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结合仁风镇目前的发展情况,就如何进一步推进镇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狠抓招商引资,在推进工业立镇上下功夫。加快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是乡镇迅速崛起的关键。紧紧抓住招商引资不放松,加快项目引进,发展自主税源,是乡镇长期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一段时间我们要全力抓好项目引进,力争引进过亿元的项目5个以上,实现在税收上的自主性。要狠抓招商引资,一是要把最精干的人员充实到招商引资队伍中来。二是为了招商引资要不惜一切代价,确保人财物到位。三是坚持“兼收并蓄”,积极建立招商引资信息库,储备投资项目和税收信息。四是要调整招商技巧,通过以商招商、以情招商等方式,确保项目谈得快,引得来,落得下。五是要抓住项目不放松,努力做到时间上紧盯,步伐上紧跟,手续上紧办,决不放弃任何一个有效项目和客户。
二、突出特色调整,在发展现代农业上下功夫。围绕壮大西瓜、奶牛、林果三大农业特色经济,全力抓好结构调整,促进现代农业提档升级。一是做强西瓜产业。继续扩大精品西瓜种植面积,加快品牌基地建设,在江家、西街、大里等村继续新建富硒西瓜精品基地;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把西瓜推介为全国的知名农产品。二是做大奶牛养殖业。加快奶牛小区建设,为奶农提供更加宽松优惠的政策,吸引外地大客户来我镇搞养殖,进一步提高奶牛小区存栏量,完善新建的东街奶牛小区配套设施,五年内力争再新建3处以上小区,全镇奶牛存量超过1万头。三是做优蔬菜林果业。继续新建蔬菜大棚片区,着重在二二○线以北发展北部蔬菜大棚,力争再新建3处以上蔬菜棚区,逐步建立一处蔬菜批发市场。加快富硒技术的推广应用,重点在苹果、山楂、薄皮核桃、包金梨上推广应用富硒技术,逐步推行全镇所有农产品的统一富硒,提高产品品质,打造推向全市乃至全国的精品农产品。按照“自愿、依法、有偿、规范”的原则,建立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实行适度农业产业的规模经营。
三、注意扶持引导,在壮大民营经济上下功夫。在发展民营经济上既坚持“放水养鱼”,又注重加强税收征管,逐步变规模优势为财税优势,力争把棉花加工、木材加工培育成为我镇重要的自主税源,提高民营经济对镇财力的贡献率,力争明年民营经济为镇财政贡献的税收额度达到500万元以上。一是拉伸棉花产业链条。全力抓好民营企业和规模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继续鼓励棉花加工企业合并、重组、技改,形成棉花加工的大集团,逐步引进棉纺、印染等行业的进入,拉伸产业链条。建立仁风镇棉花加工协会,及时掌握全国及世界的棉花加工信息,掌握市场动态,提高市场抗风险能力,避免企业无序竞争。二是提高林木加工业产品附加值。在对木材加工园区完善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力争吸引外地大型板材加工及家具生产等企业来仁风投资建厂,对板材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四、依托资源优势,在开发乡村旅游上下功夫。以观赏、品尝、休闲、度假为主发展乡村旅游业,繁荣农业和农村经济。一是努力挖掘本地乡村农业旅游资源,逐步开发特色产业资源。结合仁风镇农家生态园的开发利用,把西瓜采摘、西瓜文化节、农产品推介、鼓子秧歌表演结合起来,利用现有的西瓜、苹果、山楂、薄皮核桃、包金梨、葡萄、大棚蔬菜等资源,打造乡村旅游、餐饮、娱乐一体化。二是优化旅游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加强与省、市旅游公司的联合,提供更好的旅游服务,逐步提高乡村旅游产品格调与品位,形成自己的特色。同时,借农业旅游推进招商引资,吸引各地客商来投资,兴办旅游产业。三是实施政策扶持,加大旅游业开发力度,成立专门的乡村旅游办公室,负责管理、协调、宣传等,力争把乡村旅游这篇文章做好。
五、搭建发展平台,在加快城镇建设上下功夫。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城镇建设步伐。一是继续完善镇驻地的配套设施,对主要街道进行高标准整修,配备现代化的公共设施,进一步进行美化、绿化、亮化,为群众提供好的便利。二是加快迎风大街以北的商贸经济区建设,以金山街、银山街为中心,建立商业贸易服务区,进一步繁荣集市贸易,引进较大客户到商业区投资兴业。三是加快社区建设,采取多种有效途径,吸纳多方面的资金投入,加快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力争明年试点的两个社区基本完成,让群众切实看到效果,起到示范和带动的作用。通过城镇和社区建设,为企业的落户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