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融保险行业成功邮件营销三部曲
金融保险行业成功邮件营销三部曲
邮件营销是金融保险行业不可或缺的重要营销工具之一
webpower中国区特约讲师Edward介绍,目前金融保险行业在邮件营销应用上类型较为丰富,比较常见的邮件类型有电子期刊、广告类邮件、系统提醒类邮件、会员关怀类邮件等等,这些丰富的邮件产品的应用,给金融保险行业带来了较为可观的营销回报。据统计,中国网民年龄普遍集中在20-40岁之间,这类人群同样也是消费的高集中群体。而邮件营销作为经典的网络营销手段之一,其用户信任度是仅次于朋友推荐、评论及品牌官网之后的。从邮件渠道产生的网站访问流量占达30.2%。所以邮件营销也被列为金融保险行业不可或缺的重要营销工具之一。
金融保险行业的成功邮件营销“三部曲”
Edward现场还为大家剖析了某著名金融保险类企业的邮件营销经验与策略,大方分享了金融保险行业成功邮件营销的“三部曲”。
三部曲”之一:实现个性化精准邮件营销
由于网络对用户注意力的分散,以及用户对于营销本能的防范心理,如何实现个性化的邮件营销,对于提高金融保险行业的营销精准度及营销效果至关重要。Edward认为金融保险行业的个性化精准营销可以采取以下策略:首先,对现有用户进行系统的管理,即用户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挖掘。根据用户行为特征、基础属性、浏览痕迹等进行有效分类,筛选出目标用户群体。其次,根据已分类用户,进行个性化邮件的推送,譬如针对男性和女性,打开行为用户和未打开行为用户等分类轴度,对不同用户群体制定相应的宣传文案、测试不同标题邮件等,从而实现个性化精准营销。
“三部曲”之二:不断优化邮件设计
邮件设计是邮件的“脸面”,直接决定了用户对于邮件的第一印象,好的邮件设计,可以吸引用户注意,并赢得用户对品牌的好感。在金融保险行业的邮件设计上,Edward建议,在邮件页面设计上最好融入一些设计元素,如应用扁平化设计、中国风设计、拟物化设计、GIF动态设计、3D设计等技巧。以某知名金融保险企业为例,其在邮件设计中,采用了中国古典告示风格,行动按钮也采用了阴阳篆刻的印章形式,既不破化整封邮件风格,也增加了邮件的生动有趣性,使人印象深刻。
“三部曲”之三:采用响应邮件新技术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Litmus的研究显示,到2012年底,用户查看移动邮件的次数占到了总数的43%。而响应邮件能够适用于任何移动设备的屏幕宽度,显示内容与PC一样清晰,同时由于其富有弹性的原理,方便用户更好地阅读邮件,提升了用户体验度。Edward建议,为了适应移动互联网的潮流趋势,金融保险行业也应同样利用响应邮件,提升用户在移动设备上的邮件点击率,促进用户购买转化率。在响应邮件的应用策略上,Edward还特别提醒,响应邮件的呈现效果会随着用户在不同的设备环境(系统平台、屏幕尺寸、屏幕定向等)下自动响应和调整,以此实现最优的显示效果。比较适用于风格简洁、规整版式的邮件,如期刊类邮件,而对于内容复杂、过于花俏的设计则不建议使用。
第二篇:金融保险行业的成功邮件营销
金融保险行业的成功邮件营销“三部曲”
目前金融保险行业在邮件营销应用上类型较为丰富,比较常见的邮件类型有电子期刊、广告类邮件、系统提醒类邮件、会员关怀类邮件等等,这些丰富的邮件产品的 应用,给金融保险行业带来了较为可观的营销回报。据统计,中国网民年龄普遍集中在20-40岁之间,这类人群同样也是消费的高集中群体。而邮件营销作为经 典的网络营销手段之一,其用户信任度是仅次于朋友推荐、评论及品牌官网之后的。从邮件渠道产生的网站访问流量占达30.2%。所以邮件营销也被列为金融保 险行业不可或缺的重要营销工具之一。
三部曲”之一:实现个性化精准邮件营销
由于网络对用户注意力的分散,以及用户对于营销本能的防范心理,如何实现个性化的邮件营销,对于提高金融保险行业的营销精准度及营销效果至关重要。金融保险行业的个性化精准营销可以采取以下策略:首先,对现有用户进行系统的管理,即用户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挖掘。根据用户行为特征、基础属性、浏览痕迹等进行有效分类,筛选出目标用户群体。其次,根据已分类用户,进行个性化邮件的推送,譬如针对男性和女性,打开行为用户和未打开行为用户等分类轴度,对不同用户群体制定相应的宣传文案、测试不同标题邮件等,从而实现个性化精准营销。
“三部曲”之二:不断优化邮件设计
邮件设计是邮件的“脸面”,直接决定了用户对于邮件的第一印象,好的邮件设计,可以吸引用户注意,并赢得用户对品牌的好感。在金融保险行业的邮件设计上,我们建议,在邮件页面设计上最好融入一些设计元素,如应用扁平化设计、中国风设计、拟物化设计、GIF动态设计、3D设计等技巧。以某知名金融保险企业为例,其在设计中,采用了中国古典告示风格,行动按钮也采用了阴阳篆刻的印章形式,既不破化整封邮件风格,也增加了邮件的生动有趣性,使人印象深刻。
“三部曲”之三:采用响应邮件新技术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Litmus的研究显示,到2012年底,用户查看移动邮件的次数占到了总数的43%。而响应邮件能够适用于任何移动设备的屏幕宽度,显示内容与PC一样清晰,同时由于其富有弹性的原理,方便用户更好地阅读邮件,提升了用户体验度。我们建议,为了适应移动互联网的潮流趋势,金融保险行业也应同样利用响应邮件,提升用户在移动设备上的邮件点击率,促进用户购买转化率。在响应邮件的应用策略上,另特别提醒,响应邮件的呈现效果会随着用户在不同的设备环境(系统平台、屏幕尺寸、屏幕定向等)下自动响应和调整,以此实现最优的显示效果。比较适用于风格简洁、规整版式的邮件,如期刊类邮件,而对于内容复杂、过于花俏的设计则不建议使用。
第三篇:罗兰成功三部曲
成功三部曲
唯有埋头,乃有出头
许多有抱负的人都忽略了积少才可以成多的道理,一心只想一名惊人,而不去做埋头耕耘的工作。等到忽然有一天,他看见比他开始晚的,比他天资差的,都已经有了客观的收获,他才惊觉到自己这片园地上还是一无所有。他这才明白,不是上天没有给他理想和志愿,而是他一心只等待丰收,却忘了播种。
我有一位朋友,时常在闲暇时来早我谈天。他学的是法律,却热衷于戏剧,常想有机会跃登银幕,成为大明星。可是,我却没有看见他去尝试可以进入影视界的机会。于是我问他:“为什么不去试试看呢?”他说:“我不愿去和那些初出茅庐的小孩子们竞争。我已经快三十岁了,即使考进去之后,也不过是个小小的配角,有什么意识?我要等什么时候有大公司找某一部影片的主角和我的性格、戏路相合适的,我一去,就会被录用,那才可以一鸣惊人。”
可是,像这样幸运的人能有几个?于是,他只好任岁月蹉跎,年华老去,而他的愿望仍止于是个愿望。只因他不肯从头做起,所以永远接触不到他理想的天堂。
单是对自己那无法实现的愿望焦急慨叹是没有用的。要想达到目的,必须从头开始。所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说的是,爬山时,你只能低着头,认真耐性地攀登,付出相当的辛劳努力之后,登高下望,你才可以看见你已经克服了多少困难,走过来多少险路。唯有这样,一次次的小成功,慢慢才会撑大的更接近理想目标的成功。
最终的目的绝不是转眼之间所可以幸致的,在未付出辛劳艰苦和屈就的代价之前,空望着那遥远的目标着急是没有用的。而惟有从基本做起,按部就班地朝着目标不断前进,才会慢慢地接近它、达到它。古人说:“唯有埋头,乃能出头。”种子如不经过在坚硬的泥土中挣扎奋斗的过程,它就将只是一粒干瘪的种子,而永远不能发芽滋长成一株大树。
把握时机
居里夫人说:“弱者等待时机,强者创造时机。”这是一句至理名言。《台北民族晚报》上有一次记述林语堂博士当年的一段故事说:
“有一天,一位先生宴请美国名作家赛珍珠女士等人,林语堂先生也在被请之列,于是他就请求主人把他的席次排在赛珍珠之旁。席间,赛珍珠知道席上有
很多中国作家,就说:各位何不以新作供美国出版社印行?本人愿为介绍。”座上人当时都以为这是一种普通敷衍而已,未于注意;独林博士当场一口答应,归而以两日之力,搜集其发表于中国之英文小品成一小册,而送之赛珍珠,请以斧正。赛因此对林博士印象至佳,其后乃以全力助其成功。“ 据说,当日座上客中尚有吴经熊、温源林、权赠嘏等先生,以英文造诣言,均不下于林博士,故在事后,如他们亦若林氏之认真,而亦能以作品送诸赛氏,则今日成功者未必为林氏也。”
由这段故事看来,一个人能否成功,固然要靠天才,要靠努力,但善于创造
时机,及时把握时机,不因循、不观望、不退缩、不犹豫,想到就做,有尝试的勇气,有实践的决心,这些因素加起来才可以造就一个人的成功。所以,尽管说,有的人成功在于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但认真想来,这偶然机会的能被发现,被抓住,而且被充分利用,却又绝不是偶然的。
机会是在纷纭世事之中的许多复杂因子在运行之间偶然凑成的一个有利于你的空隙。这个空隙稍纵即逝,所以,要把握时机确实需要眼明手快地去“捕捉”,而不能坐在那里等待或因循拖延。
西方有谚语说:“机会不会再度来扣你的门。”这并非说它架之大,而是它也被操纵推挤在万事万物之间,身不由己。
因循等待是人们失败的最大原因,所以说:“弱者等待时机,强者创造时机。”所谓“创造时机”,不过是在万千因子运行之间,努力加上自己的这万千分之一的力量,希图把“机会”的运行造成有利于自己的一霎那而已。林语堂博士的故事,可以说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徘徊观望是我们成功的大敌。许多人都因为对已经来到面前的机会没有信心,而在一犹豫之间,把它轻轻放过了。机会难再,这话是对的,因为即使它肯再来光临你的门前,但假如你仍没有改掉你那徘徊瞻顾的毛病的话,它还是照样要溜走的。
绕道而行
我们常看见 那迷路的蜻蜓在房间里拼命的飞向玻璃窗,打算到那海阔天空的地方去。他看准了透过玻璃窗照进来的那一片光明,百折不饶地飞过去,但每次都碰到玻璃上。随后,它必须在上面挣扎好久,才恢复神智,然后他在房间里绕上一圈,在鼓起勇气,仍然朝玻璃窗飞去,当然,它还是“碰壁而回”。其实,旁边的门是开着的,只因那看起来没有这边亮,他就不想去试试那个门。追求光明是多数生物的天性。他们不管怎样遭受失败和挫折,总还是坚决的朝向光明的地方去奋斗,但是,当我们看见碰壁而回的蜻蜓的时候,却不禁想要告诉他:我们有时为了达到目的,是不能不换一个看来较为遥远,较为无望的方向的;否则,你就只好永远在尝试与失败之间兜圈子,直到你完全铩羽而回。百折不饶的精神虽然可佩,但如果这里虽然望得见目标,而前面却只是一面陡峭的山壁,没有可以攀援的路径时,我们也只好换一个方向,绕道而行。
为了达到目标,暂时走一走与理想相背驰的路,有时正是智慧的表现。事实上,人生途中是没有几条便捷的直达路径可走的。我们时常必须把目标放在背后,而耐心地去做披荆斩棘、铺路修桥的工作,我们时常必须尝试很多条看来非常灰暗无望的道路之后,才发现距离目标又近了一点。只要我们记住自己理想的方向,就算多兜几个圈子,也不算错误。
不要逞匹夫之勇,不要像那只固执的蜻蜓。请运用你的智慧和耐心吧!你可以暂时屈就你所不喜欢的职业,你可以暂时应付一下你所讨厌或轻视的人,你可以暂时走进一个黑暗的涵洞——只要你不忘记由它的另一端钻出来,只有你时刻知道这一切都仅仅是手段,而不是你的终极目的,你就用不着灰心和难过,也用不着关心周围的人怎样批评和嘲笑你。
法国作家勒农说:“你不要焦急!我们所走的路是一条盘旋曲折的山路,要拐许多弯,兜许多圈子,时常我们觉得好事背向着目标,其实,我们总是越来越接近目标。”懂得兜圈子,绕道而行的人,往往是第一个登上山峰的人。
第四篇:激励:成功三部曲
唯有埋头,乃能出头
许多有抱负的人都忽略了积少才可以成多的道理,一心只想一鸣惊人,而不去做埋头耕耘的工作。等到忽然有一天,他看见比他开始晚的,比他天资差的,都已经有了可观的收获,他才惊觉到自己这片园地上还是一无所有。这他才明白,不是上天没有给他理想或志愿,而是他一心只等待丰收,可是忘了播种。
我有一位朋友,时常在闲暇时来找我谈天。他学的是法律,却热衷戏剧,常想有机会跃登银幕,成为大明星。可是,我却从没有看见他去尝试那可以进入影剧界的机会。
于是我问他:“为什么不去试试看呢?”
他说:“我不愿去和那些初出茅庐的小孩子们竞争。我已经快三十岁了,即使考进去之后,也不过是做个小小的配角,有什么意思?我要等什么时候有大公司找某一部影片的主角和我的性格戏路合适的,我一去,就会录用,那才可以一鸣惊人。”
可是,像这样幸运的人能有几个?于是,他只好任岁月蹉跎,年华老大,而他的愿望仍止于是个愿望。只因他不肯从头做起,所以永远接触不到他理想的天堂。
单是对自己那无法实现的愿望焦急慨叹是没有用的。要想达到目的,必需从头开始。
所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正如爬山,你只好低着头,认真耐性地去攀登。到你付出相当的辛劳努力之后,登高下望,你才可以看见你已经克服了多少困难,走过来多少险路。这样一次次的小成功,慢慢才会累积成大的更接近理想目标的成功。
最终的目标绝不是转眼之间所可以幸致,在未付出辛劳艰苦和屈就的代价之前,空望着那遥远的目标着急是没有用的。而唯有从基本做起,按部就班地朝着目标进行才会慢慢地接近它、达到它。
古人说:“唯有埋头,乃能出头。”种子如不经过在坚硬的泥土中挣扎奋斗的过程,它将止于是一粒干瘪的种子,而永远不能发芽滋长成一株大树。
把握时机
居里夫人说:“弱者等待时机,强者创造时机。”这真是一句至理名言。《台北民族晚报》上,有一次记述林语堂博士当年的一段故事说:
“有一天,一位先生宴请美国名作家赛珍珠女士,林语堂先生也在被请之列,于是他就请求主人把他的席次排在赛珍珠之旁。席间,赛珍珠知道座上多中国作家,就说:'各位何不以新作供美国出版界印行?本人愿为介绍。'”
“座上人当时都以为这是一种普通敷衍说词而已,未予注意;独林博士当场一口答应,归而以两日之力,搜集其发表于中国之英文小品成一巨册,而送之赛珍珠,请为斧正。赛因此对林博士印象至佳,其后乃以全力助其成功。
”据说,当日座上客中尚有吴经熊、温源宁、全增嘏等先生,以英文造诣言,均不下于林博士,故在事后,如他们亦若林氏之认真,而亦能即日以作品送诸赛氏,则今日成功者未必为林氏也。“
由这段故事看来,一个人能否成功,固然要靠天才,要靠努力,但善于创造时机,及时把握时机,不因循、不观望、不退缩、不犹豫,想到就做,有尝试的勇气,有实践的决心,多少因素加起来才可以造就一个人的成功。所以,尽管说,有人的成功在于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但认真想来,这偶然机会的能被发现,被抓住,而且被充分利用,却又决不是偶然的。
机会是在纷纭世事之中的许多复杂因子,在运行之间偶然凑成的一个有利于你的空隙。这个空隙稍纵即逝,所以,要把握时机确实需要眼明手快地去”捕捉“,而不能坐在那里等待或因循拖延。
西谚说:”机会不会再度来叩你的门。“这并非说它架子大,而是它也被操纵推挤在万事万物之间,身不由己。
因循等待是人们失败的最大原因,所以说:”弱者等待时机,强者创造时机“;所谓”创造时机“,不过是在万千因子运行之间,努力加上自己的这万千分之一的力量,希图把”机会“的运行造成有利于自己的一刹那而已。林语堂博士的故事,可以说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徘徊观望是我们成功的大敌。许多人都因为对已经来到面前的机会没有信心,而在一犹豫之间,把它轻轻放过了。机会难再,这话是对的,因为即使它肯再来,光临你的门前,但假如你仍没有改掉你那徘徊瞻顾的毛病的话,它还是照样要溜走的。
我们常看见那迷路的蜻蜓在房间里拼命地飞向玻璃窗,打算到那海阔天空的地方去。它看准了透过玻璃窗照进来的那一片光明,百折不挠地飞过去,但每次都碰到玻璃上。必需在上面挣扎好久,才恢复神智,然后它在房间里绕上一圈,再鼓起勇气,仍然朝玻璃窗上飞去,当然,它还是”碰壁而回“。
其实,旁边的门是开着的,只因那边看起来没有这边亮,它就不想去试试那个门。
追求光明是多数生物的天性。它们不管怎样遭受失败或挫折,总还是坚决地朝向光明的地方去奋斗,但是,当我们看见碰壁而回的蜻蜓的时候,却不禁想要告诉它:我们有时为了达到目的,是不能不换一个看来较为遥远,较为无望的方向的;否则,你就只好永远在尝试与失败之间兜圈子,直到你完全铩羽而回。
百折不回的精神虽然可佩,但如果这里虽然望得见目标,而这前面却只是一片陡削的山壁,没有可以攀援的路径时,我们也只好换一个方向,绕道而行。
为了达到目标,暂时走一走与理想相背驰的路,有时正是智慧的表现。事实上,人生途中是没有几条便捷的直达路径可走的。
我们时常必须把目标放在背后,而耐心地去做披荆斩棘、铺路修桥的工作,我们时常必需尝试很多条看来非常晦暗无望的道路之后,才发现距离目标近了一点。
只要我们记住自己理想的方向,就算多兜几个圈子,也许不算错误。
不要逞匹夫之勇,不要像那只固执的蜻蜓。请运用你的智慧和耐心吧!你可以暂时屈就你所不喜欢的职业,你可以暂时应付一下你所讨厌或轻视的人,你可以暂时走进一个黑暗的涵洞--只要你不忘记由它的另一端钻出来,只要你时刻知道这一切都仅仅是手段,而不是你的终极目的,你就用不着灰心和难过;也用不着关心周围的人怎样批评或嘲笑你。
法国作家勒农说:”你不要焦急!我们所走的路是一条盘旋曲折的山路,要拐许多弯,兜许多圈子,时常我们觉得好似背向着目标,其实,我们总是越来越接近目标。"
懂得兜圈子、绕道而行的人,往往是第一个登上山峰的人。
第五篇:成功三部曲
每日名言
我们时常相信:当人们自由追随他们的梦想时,成长和人类进步就没有极限。
每日自励
我对世界保持新奇感和好奇心。
每日短文:成功三部曲
唯有埋头,乃能出头
许多有抱负的人都忽略了积少才可以成多的道理,一心只想一鸣惊人,而不去做埋头耕耘的工作。等到忽然有一天,他看见比他开始晚的,比他天资差的,都已经有了可观的收获,他才惊觉到自己这片园地上还是一无所有。这他才明白,不是上天没有给他理想或志愿,而是他一心只等待丰收,可是忘了播种。
我有一位朋友,时常在闲暇时来找我谈天。他学的是法律,却热衷戏剧,常想有机会跃登银幕,成为大明星。可是,我却从没有看见他去尝试那可以进入影剧界的机会。于是我问他:“为什么不去试试看呢?”
他说:“我不愿去和那些初出茅庐的小孩子们竞争。我已经快三十岁了,即使考进去之后,也不过是做个小小的配角,有什么意思?我要等什么肘候有大公司找某一部影片的主角和我的性格戏路合适的,我一去,就会录用,那才可以一鸣惊人。”
可是,像这样幸运的人能有几个?于是,他只好任岁月蹉跎,年华老大,而他的愿望仍止于是个愿望。只因他不肯从头做起,所以永远接触不到他理想的天堂。
单是对自己那无法实现的愿望焦急慨叹是没有用的。要想达到目的,必需从头开始。所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正如爬山,你只好低着头,认真耐性地去攀登。到你付出相当的辛劳努力之后,登高下望,你才可以看见你已经克服了多少困难,走过来多少险路。这样一次次的小成功,慢慢才会累积成大的更接近理想目标的成功。
最终的目标绝不是转眼之间所可以幸致,在未付出辛劳艰苦的代价之前,空望着那遥远的目标着急是没有用的。而唯有从基本做起,按部就班地朝着目标进行才会慢慢地接近它、达到它。
古人说:“唯有埋头,乃能出头。”种子如不经过在坚硬的泥土中挣扎奋斗的过程,它将止于是一粒干瘪的种子,而永远不能发芽滋长成一株大树。
把握时机
居里夫人说:“弱者等待时机,强者创造时机。”这真是一句至理名言。《台北民族晚报》上,有一次记述林语堂博士当年的一段故事说:
“有一天,一位先生宴请美国名作家赛珍珠女士,林语堂先生也在被请之列,于是他就请求主人把他的席次排在赛珍珠之旁。席间,赛珍珠知道座上多中国作家,就说:‘各位何不以新作供美国出版界印行?本人愿为介绍。’”
“座上人当时都以为这是一种普通敷衍说词而已,未予注意;独林博上当场一口答应,归而以两日之力,搜集其发表于中国之英文小品成一巨册,而送之赛珍珠,请为斧正。赛因此对林博士印象至佳,其后乃以全力助其成功。
“据说,当日座上客中尚有吴经熊、温源宁、全增嘏等先生,以英文造诣言,均不下于林博士,故在事后,如他们亦若林氏之认真,而亦能即日以作品送诸赛氏,则今日成功者未必为林氏也。”
由这段故事看来,一个人能否成功,固然要靠天才,要靠努力,但善于创造时机,及时把握时机,不因循、不观望、不退缩、不犹豫,想到就做,有尝试的勇气,有实践的决心,多少因素加起来才可以造就一个人的成功。所以,尽管说,有人的成功在于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但认真想来,这偶然机会的能被发现,被抓住,而且被充分利用,却又决不是偶然的。
机会是在纷坛世事之中的许多复杂因子,在运行之间偶然凑成的一个有利于你的空隙。这个空隙稍纵即逝,所以,要把握时机确实需要眼明手快地去“捕捉”,而不能坐在那里等待或因循拖延。
西谚说:“机会不会再度来叩你的门。”这并非说它架于大,而是它也被操纵推挤在万事万物之间,身不由己。
徘徊观望是我们成功的大敌。许多人都因为对已经来到面前的机会没有信心,而在一犹豫之间,把它轻轻放过了。机会难再,这话是对的,因为即使它肯再来,光临你的门前,但假如你仍没有改掉你那徘徊瞻顾的毛病的话,它还是照样要溜走的。
绕道而行
我们常看见那迷路的蜻蜓在房间里拼命地飞向玻璃窗,打算到那海阔天空的地方去。它看准了透过玻璃窗照进来的那一片光明,百折不挠地飞过去,但每次都碰到玻璃上。必需在上面挣扎好久,才恢复神智,然后它在房间里绕上一圈,再鼓起勇气,仍然朝玻璃窗上飞去,当然,它还是“碰壁而回”。
其实,旁边的门是开着的,只因那边看起来没有这边亮,它就不想去试试那个门。
追求光明是多数生物的天性。它们不管怎样遭受失败或挫折,总还是坚决地朝向光明的地方去奋斗,但是,当我们看见碰壁而回的蜻蜓的时候,却不禁想要告诉它:我们有时为了达到目的,是不能不换一个看来较为遥远,较为无望的方向的;否则,你就只好永远在尝试与失败之间兜圈子,直到你完全铩羽而回。
百折不回的精神虽然可佩,但如果这里虽然望得见目标,而这前面却只是一片陡削的山壁,没有可以攀缘的路径时,我们也只好换一个方向,绕道而行。
为了达到目标,暂时走一走看似与理想相背驰的路,有时正是智慧的表现。事实上,人生途中是没有几条便捷的直达路径可走的。
我们时常必须把目标放在背后,而耐心地去做披荆斩棘、铺路修桥的工作,我们时常必需尝试很多条看来非常晦暗无望的道路之后,才发现距离目标近了一点。
只要我们记住自己理想的方向,就算多兜几个圈子,也许不算错误。
不要逞匹夫之勇,不要像那只固执的蜻蜓。请运用你的智慧和耐心吧!你可以暂时屈就你所不喜欢的职业,你可以暂时应付一下你所讨厌或轻视的人,你可以暂时走进一个黑暗的涵洞──只要你不忘记由它的另一端钻出来,只要你时刻知道这一切都仅仅是过程,而不是你的终极目的,你就用不着灰心和难过;也用不着关心周围的人怎样批评或嘲笑你。
法国作家勒农说:“你不要焦急!我们所走的路是一条盘旋曲折的山路,要拐许多弯,兜许多圈子,时常我们觉得好似背向着目标,其实,我们总是越来越接近目标。”
懂得兜圈子,绕道而行的人,往往是第一个登上山峰的人。
每日书摘:人应当使自己幸福
他表明那种消极的态度时,看起来对自己多少也感到厌恶。我感觉得到,以他的性格可能在下一次和别人谈起他的苦恼时,甚至也会说我的坏话。
他的感情非常混乱,嫉妒心强烈,极爱挑剔,对人根本不怀理解、体贴和尊敬之心。我建议他要克制自己的想法,要肯定和尊敬别人,经常看到别人的优点,提高自我修养。更应改变目前对人际关系的态度。那样才能尊敬别人,才能在心里萌生幸福感。
因为他确实觉得自己很不幸,所以只要提供适当的方式,他就会立刻去实施。我建议他按以下方式来改变自己的想法,而且确实发生了效果。
1.找出小商店的老板和《纽约时报》的优点。就是最讨厌的公司也要找出优点来,除了优点以外什么都不要提。
2.发觉自己毫无理由地讨厌某人时,要积极地去看那些人的优点,因为任何人都一定有优点。
3.要尽量做善意的思考,扫除过去任意说出口的厌恶感。
4.对任何人都要心怀尊敬、体贴与善意。
5.相信自己进行改变思维方式的精神治疗,一定能成为胸襟广阔、温柔体贴的人。
而后的几年里,他不时会向我报告他所说的“改造性格”的进展。他非常诚实地在实行着自我改造。
在最近的一封信上,他这样写道:“我认为现在的我和在香港见到你时已经完全不同了。我终于开始发现真正的幸福。”
对我来说,最后一句话真是个令人高兴的好消息。
“上帝的意志不仅是人类需要幸福。人类更应当使自己幸福,这也是上帝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