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道德重建的文章读后感
早晨浏览网页,一篇关于道德重建的文章给我颇多感触,关于道德重建的文章读后感。
作者是感慨当今一种怪象,即一谈到道德滑坡就把南京彭宇案之类拿出来,为自己的不能见义勇为当作良心挡箭牌。他认为,中国社会的道德感丧失不是一两天了。当前绝大多数问题的解决,既不需要复杂的知识,也不需要高深的道德哲学,而是最基本的良心自救。
连最基本的道德感都丧失了,这种现状,不是几年前某一个法官一手炮制的,也不是最近一二十年所谓拜金主义流行而造成的,读后感《关于道德重建的文章读后感》。道德陷入低谷的历史,事实上要长得多。像如今四五十多岁的中年中国人,少年时代的道德教育几乎一片空白,相反被各种政治运动灌输了成套的大话、空话和谎话,反道德的思维方式早早扎根。这些被荒废了道德观的各代人,长大后不论读了多少书,补习了多少所谓的先进思想,灵魂深处往往依旧是惨白的。道德上的孱弱决定了我们当中许多所谓舆论领袖,其各种充斥着庞大修辞的言论,不过是缺乏道德选择的觉醒之后自我安慰的借口。
所以希望还是在于:一事当前,人们听从最基本的良心召唤,做出最基本的正确选择。
第二篇:《乡土重建》读后感
《乡土重建》读后感
费老的《乡土重建》于新中国成立前的1948年出版,此前,本书中的文章是分篇章发表于《大公报》上的。当时,中国刚结束抗日战争不久,正处于解放战争时期。在抗日战争中,中华大地被日军的铁蹄践踏得满目苍夷,连向来安静的农村也未能幸免。抗日战争结束后,虽说中国还处于解放战争时期,但中国统一指日可待,那么接踵而来的便是百废待兴的经济建设。于是,当时中国的学术界热烈讨论着国家统一后的重建问题,而《乡土重建》一书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乡土重建》一书是以《乡土中国》为理论基础的,《乡土中国》勾勒了中国乡土社会结构的原则,而《乡土重建》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家统一后如何建设乡土社会的主张。费老在《乡土重建》一书中的主张可以大致一分为二,一为基层社会建设的政治主张,一为经济建设主张。政治上,费老认为当时中国的基层行政已僵化,保甲制度使得政治结构中自上而下的通道一通到底,而自下而上的轨道在这种制度的实施中已淤塞;因此,应该建立宪政和民主制度,宪政可以限制自上而下的政治权力,民主则可加强自下而上的轨道。在经济上,西洋工业产品的入侵动摇了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农民在地租的压迫下已不能维持不饥不寒的小康水准,要重振乡土社会的经济,必须取消地主这种制度,建立乡土工业。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在此后的6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工业从建立到成长再到壮大,现已初具规模。可以说,费老在《乡土重建》中的经济建设主张如今已基本实现。但令人遗憾的是,《乡土中国》中主张宪政和民主的美丽图景却依然遥远。费老说:“一个工业落后的国家,政治程度较低的人民,很可能产生一个强有力的集权政府,用政治力量积聚资本,计画工业,等这经济基础安定之后,再讲从来没有享受的政治自由等一类在生活上比较了饥寒为次要的权利。如果这种国家能有这个机会不能不说是幸运,因为一个人民所不能控制的权力能为人民服务是一件奇迹。”《乡土中国》出版后不久,书中所描述的这个不幸在中华大地上上演了,期望费老说的“奇迹”也能发生在中华民族身上吧!
第三篇:文章《有道德地去爱》读后感
工作之余,看到这样一篇文章,标题叫做《有道德地去爱》。
刚看到这标题时给我的感觉是文中主人翁不曾用心地去爱一个人;而在看后给我的感觉则恰恰相反。文中主人翁爱人的方式让人不得不对其刮目相看。其人经历了多次恋爱,但都不长久。既然都说他爱人的方式不得不让人对其刮目相看,那么为什么还会不长久呢?我的理解是:太了解了!
文中写到:“懂得一个女人,远比爱一个女人更重要。(懂得在前,爱在其后)。”要知道,要想懂得一个女人何等容易。而文中主人翁就是这样一个爱法。“肯用心思去研究,再用妥帖恰当的方式去爱。”即使最终的放弃。
就算别人说他心思变迁,说他是感情高手。但也有人心甘情愿地败倒在他的西装裤下,也不会让对方而感到不值得交过这样一个朋友。“惟有包含懂得的爱,才是能带来快乐的爱。不管事后有多少伤心,但在相处时的过程中她们都享受到了快乐和欢愉。这也才是最要紧的。”
“不做了解研究,盲目加于爱,即使一辈子不变心,但也一辈子无趣刻板。如此乏趣又漫长的陪伴,也会将对方带入沉寂暗淡的生活。”的确,像这样的爱也就失去了它原本的味道。
有道德地去爱:就是在了解了之后,懂得了之后再决定好好地去爱。
第四篇:文章读后感
《季羡林谈人生》读书报告
读完这本书,让我对人生有了很深很深的感悟,身心也似乎得到了一种洗涤,面对人生我们总是存在这样的问题:
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先生说:“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他们也从来不考虑这样的哲学问题。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趟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0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浑浑噩噩,等到钻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这一生。其中,不走运的则穷困潦倒,终日为衣食奔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即使是日子还能过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够温饱,然而也终日忙忙碌碌,被困于名缰、被缚于利锁。同样是昏昏沉沉、浑浑噩噩,不知道为什么活这一生。”如此一针见血鞭辟入里的批判式揭露,酣畅淋漓,发人深省。
人生是多种多样的、纷繁错杂的,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这人生,细细去领会去参透人生的价值。季羡先生对此有自己的心得体会,他向我们一一叙述了人生的真谛,他用惬意的曲调低吟浅唱,语重心长地教育我们,为我们讲述着人生百态。先生认为,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扪心自问:你为什么活着?通常,人无法选择生与死,但人不能总处在被动和糊涂之中,我们应有所作为。季老对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是这样评价的:“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不完满才是人生,在季羡先生的眼中,没有任何人的人生是完满没有缺憾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正因为这份不完满,为我们勾勒出了人生的轮廓,也让我们懂得在缺陷中领略美好,才不至于那么高傲自大、目中无人。人性善恶,知足常乐、谦虚虚伪,为人处世,世态炎凉„„这一切的一切,不论是人生意义上的,还是内在精神上的,先生都为我们讲解得一清二楚,道理也显而易见、一目了然了。
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他在书中反复提到的《关于人的素质的几点思考》和《漫谈伦理道德》。在这两篇文章中,先生谈道:“人生于世,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社会关系;
三、人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也就是个人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问题。”他认为这三个关系处理好了,人就生活得幸福愉快,否则就痛苦。结合我们的现实生活,我感到季老谈到的三点是全面深刻的,对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有帮助,并使我们认清了人生的方向。
第五篇:文章读后感
篇一:故乡读后感
鲁迅,伟大的文学家、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鲁迅写的《故乡》,讲述了他与闰土小时候的一些事情。闰土会捕鸟、看瓜,鲁迅在那段时间很快乐,可正月过了,闰土必须回家。一开始,他们还相互送了几次礼物,但后来再也没有见面。我明白了:快乐的时光是短暂的,只有好好珍惜时间,快乐才是永远的。
可小时候大多不太懂事,常常浪费时间。有时,晚上有一个十分好看的电视,就看了起来,看完了才想到作业没做完,只好匆匆忙忙做起了作业,马虎潦草,效率很差。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懂得珍惜时间。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谚语大家应该不陌生吧,也告诉我们应当珍惜时间。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时间就是生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瞧,这就是鲁迅先生的名言。让我们把它作为座右铭吧!
篇二:歌唱二小放牛郎读后感
亲爱的祖国六十岁了,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老师安排我们写一篇爱国方面文章的读后感,平时大部份时间里都用在了学习上,对这方面的书,我看的很少。放学回家,我迫不及待的打开电脑,搜索这方面的文章,那么多的英雄人物文章,我以前从来没看过,我看了一篇又一篇,他们的事迹是那么的伟大,那么的感人。他们有老一辈的革命家为了建立新中国呕心沥血,也有为建立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勇士,还有在新时期平凡岗位上为祖国的强大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我不知从哪下笔?
在我二年级时,课文里就有《歌唱二小放牛郎》这个歌曲,非常令我感动。王二小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村里的儿童团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护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刘家庄的山坡上。当时任涞源县青救会干部张士奎叔叔得到这个消息,马上报道给了边区青救会,《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这条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根据这篇报道,立即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曲一直传唱至今,感染了无数青少年。现在,王二小的坟上长满了青草。他的鲜血染红的那块大石头,现在还静静地卧在山沟里,人们把它叫做“血色石”。
当时,王二小才十三岁,就为了祖国而牺牲了,他是那么的伟大,牺牲时只仅仅比现在的我大那么两三岁,而现在的我平时学习自觉性很差,从来也不帮妈妈干什么家务,有时还跟父母吵架,王二小也是个孩子,比我们的生活条件真是相差的太远,看了王二小的故事后使我认识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向王二小这样千千万万的烈士用鲜血换来的,我很惭愧,我以后要以王二小为榜样,努力学习,回抱祖国,和父母,还有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
篇三:刘胡兰读后感
我最近读了一本叫《刘胡兰》的书,读完后,我热泪盈眶,对刘胡兰感到深深的敬佩。
在一个乌云低垂的冬日,敌人包围了云周西村。由于叛徒的出卖,刘胡兰和其他六位革命同志被捕。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开始了,六位同志倒在了敌人的铡刀下。敌人指着烈士的遗体威逼刘胡兰投降,但她宁死不屈,从容地走向被鲜血染红了的铡刀,为新中国奉献了她十五岁的花样年华……毛泽东主席为这位党的最年轻的女烈士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过去,有多少人为了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而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那些普通的名字含存着不普通不平凡的事。像“雷锋”“刘胡兰”等等。试想,如果没有那些为祖国,为人们勇于献身的战士,哪里会有今天这美好的幸福和生活呢?
想想我吧,真是和刘胡兰不能相比。往往在有一点困难和折磨时,我就去找父母处理,比如有时候我不小心被刀子割破手,顿时眼圈红了;又如当我摔倒的时候,就会掉眼泪;还有,当同学欺负我的时候,我就举手还击,甚至还会和他{她}断绝关系,等等。现在想起来,我真不应该啊!以后我要向刘胡兰烈士学习,要坚强、勇敢,不要被小事难倒,更不要用现在的小事糊弄自己将来的大事。俗话说:“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他就弱,你弱他就强。”我要做个勇敢的人。
我们作为一个新世纪的儿童,21世纪的主人,应该更加努力学习。为了我们这伟大的祖国,为了有美好的明天,我们不要辜负爸爸妈妈的哺育之恩,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有前途来报答爸爸和妈妈,而且要做一些为祖国奉献的事。
教师评语:此文语言流畅,中心突出。小作者用生动的语言热情歌颂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刘胡兰精神是一个时代的烙印,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小作者能从英雄的身上联系自己的实际,意义深刻。
篇四:范进中举读后感
范进是古代的一个学子,它虽然勤奋好学,可是屡考不中,真可谓“屡战屡败”。
就在范进50多岁的时候,事情发生了转机。这一年,他认真学习,考试时一丝不苟认真对待,苍天不负有心人,他终于考出了好成绩,被皇上点中。
这一天,范进正在街上闲逛,他的一个好朋友跑来告诉他“范进,你中举了!”范进以为好朋友在逗他,没当一回事,依旧慢慢悠悠地往前走。他看到很多人围在那儿看皇榜,也挤进去瞪大眼睛瞧瞧。突然,一个熟悉的名字“范进”跳入眼帘。这时,范进心中一阵狂喜,只见他一跳三尺高,嘴中高喊:“我中了!我中了!”然后在大街上狂奔。围观的人们惊呆了,也跟着群跑看笑话。疯狂的范进跑掉了鞋子,划破了衣服,跑飞了帽子……一路狂奔。
范进的好友看到这种情况,心中十分着急,赶忙去告诉他杀猪卖肉的老丈人:“你的女婿中举了,可他高兴地疯了,快去救救他吧!”他的老丈人也很着急,赶忙随那人去追范进。
到了范进跟前,他也束手无策。这时一个人说:“他平时最怕你,赶快扇他两个巴掌也许能救他。”围观的众人也七嘴八舌的劝导。他的老丈人犹豫不决,但还是慢慢地举起了那像扇子一样的大手,壮了状胆子,重重地打在了范进的脸上,嘴中骂道:“混帐东西!你中什么中!”一巴掌打醒了疯迷的范进。
众人欣喜异常,有的大笑、有的吹口哨。可他的老丈人却心中郁闷,感觉自己的手在隐隐发麻发痛,心想:“他现在是天上的文曲星,真的打不得了!”
这个故事非常可笑,也很逗人,读后细细一想感觉十分有意思,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50多岁的范进能中举确实不易,他的坚持不懈,他的拼搏进取,他的坚定信念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