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概论文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社会实践论文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内容提要:道德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讲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一贯十分重视道德建设,毛泽东思想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且颇具特色
部分就是道德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
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全党、全社会对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认识。提高全党、全社会的认识是当前加强
思想道德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体内容。
关键词: 道德 传统美德 道德建设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伦理思想和在伦理思想指导下人的行为所体现的情感、风格、情操等。道德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
特点,是强调道德与政治的密切联系。被称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经典的《大学》,开宗明义地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止善。”孔子更是主张
以道德教化作为统治的主要手段。几千年来道德主义被作为调控政治统治和调适
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而流传下来。
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给人们的价
值观、道德观、行为方式带来了许多新的矛盾和冲突。从而强化了人们的求利观
念、自主观念、竞争观念、开放观念,同时也诱发了一些人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探讨和研究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问题,建立
与社会主义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新思想道德规范和体系,对于加强两个文明建
设和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具有
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中华民主传统道德含义
中国传统的道德乃是道与德两个词的缀合,道德具有丰富的层次性和深刻的内涵,实质上是一种涵括自然、社会与人生的多层面、多维度的动态生存方式.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兼“道”“佛”
等为辅助的道德理念,包括“仁”“礼”“德”等。
1、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我们发
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的,就是为了加速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世
纪以来,世界上所有国家现代化的历史表明,现代化是不能从一个社会外部向内
部作直接的嫁接和移人的。西方的现代技术、实业和市场,都是从西方传统文化
背景上合乎规律地生长出来的,是按照西方资产阶级的批判精神继承传统文化的结果.同样,中国的现代化也应当是从自身文化传统背景的创造性转变中有机地、合乎规律地生长出来的,这必然是一个按照社会主义精神对包括传统伦理道德文
化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继承和超越创新的相统·的历史过程。事实
上,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
2、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是和传统道德特别是“儒家”的道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离不开本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儒家道德文化作为中华民族
传统道德文化的主干,虽然在本质上有别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但其所包含的合理成分与积极因素,却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可忽视的历史依托与优良的文化资
源.如果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应该看到,儒家的仁爱思想以及家庭道德、职业道
德、社会公德等道德观念,与社会主义道德精神和“三德”建设都有着内在的历史
联系,值得认真借鉴和批判继承.。社会主义道德的建设应该吸收传统道德中的精
华。
3、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是我们青少年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人总是需要精神支撑的,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共
有家园的建设,也有利于我们每个人的道德修养。优良道德传统的熏陶和润泽,能够内化为个人价值选者和判断的标准,不断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完善我们的人格和道德品质,成为个人成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二、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1、提高全党、全社会对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认识。提高全党、全社会的认
识是当前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体
内容。只有全党、全社会特别是全党思想统一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才有希望和
可能。党员干部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和中坚力量。
2、突出加强党对思想道德建设的领导。思想道德建设必须由党来集中统一
领导。这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也是保证党长期执政的根本。要认真吸取忽视、轻视和放松思想道德建设带来的深刻教训,重塑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执政理念,切实加强党对思想道德建设的绝对领导。首先,各级党委要把思想道德建设摆上
重要的议事日程,并制定操作性、制约性较强的政策和制度,持之以恒地贯彻下
去。其次,要强化干部队伍建设。三是要在培养、使用干部上向这些同志倾斜,要形成聚集从事思想道德工作人才的导向,以促进此项工作尽快扭转被动局面。
3、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的体系建设。在党的统一组织、领导下,经过广泛的调
查研究、科学论证和反复试点,建成一个既具有权威的指导性,又有便于操作的完整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切实实施。从整体而言,思想道德建设可分为内容体
系、运行机制和保障体系三部分。
三、我国现在的道德状况
1失信现象泛滥。中国目前正处于严重的诚信危机之中在当领导机关
个别干部钱权交易、买官卖官乱用职权等现象屡禁不止。
2.社会公德意识淡薄。近年来我国社会上一些人的道德感、公德心十分缺
乏。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
3.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缺失。社会转型期传统的家庭美德受到了冲击家
庭成员的义务感、责任感有所淡化„„新时期家庭伦理道德出现新问题为一些
不幸的家庭蒙上了阴影也给社会稳定带来不可忽视的严重危害。
4.价值理想失落。人人都去追逐金钱、崇拜物质、寻求感官刺激二唯独缺
少对自己灵魂、精神、信仰的关注和拯救使自己沦为金钱、物质的奴隶成为
经济动物。
5.信仰的迷失与危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个人崇拜之风被遏制由此也
带来了人们信仰的危机。信仰已经被世俗的功利弱化出现乏力的症状。
6.拜金主义泛滥、享乐主义蔓延。在现实生活中拜金主义在我国各地逐
渐滋生、抬头、发展并随着一些人“一切向钱看“的口号的提出拜金主义成为一些人追求的行为准则在一些人的现实生活中滋生及逐步蔓延着”及时行
乐“、”玩世不恭”、“奢侈浪费”等享乐主义的现象
四、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1、全党、全社会对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认识。提高全党、全社会的认识是
当前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体内容。
只有全党、全社会特别是全党思想统一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才有希望和可能。
党员干部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和中坚力量。
2、加强党对思想道德建设的领导。思想道德建设必须由党来集中统一领导。
这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也是保证党长期执政的根本。要认真吸取忽视、轻视和
放松思想道德建设带来的深刻教训,重塑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执政理念,切实加
强党对思想道德建设的绝对领导。首先,各级党委要把思想道德建设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并制定操作性、制约性较强的政策和制度,持之以恒地贯彻下去。其
次,要强化干部队伍建设。三是要在培养、使用干部上向这些同志倾斜,要形成聚集从事思想道德工作人才的导向,以促进此项工作尽快扭转被动局面。
3、步加强思想道德的体系建设。在党的统一组织、领导下,经过广泛的调
查研究、科学论证和反复试点,建成一个既具有权威的指导性,又有便于操作的完整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切实实施。从整体而言,思想道德建设可分为内容体
系、运行机制和保障体系三部分。
做人要有人品道德,做事要有职业道德,处事要有伦理道德。对于一个人
来说,人品道德是做人的基础,它关乎一个人的品格、声誉和事业成功与否;对
于一个领导干部来说,道德不仅关系着政治声誉,更关系着政治生命和事业的成功与否;对于一个社会来说,道德关乎社会风气、文明礼仪及和谐程度。因为道
德不仅是人生的灵魂,一个社会的灵魂。让道德建设成为一种力量!弘扬中华民
族精神!
参考文献:
[1]肖文桂·前道德失范的原因及对策 [J] 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2年09期。
[2]辛巍巍 李建翠·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J] 2009年 第3期
[3] 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1年 9月 20日
[4] 宋希仁·《道德观通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5]任福全 吴德义 左守秋[M]中央编出版社 2012年3月
第二篇:毛概论文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毛概论文(1)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学院:数学科学学院
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
学生姓名:
完成日期: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摘要]:
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具有新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在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树立新的发展观,抓好关健环节。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意义 目标 三农
[正文]:
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的农业基础还很薄弱,农业的发展还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农业的基础设施仍然相当脆弱。同时,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城乡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而为了我国的和平崛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成了当前国情下的重要任务。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研究 与分析
韩长赋(2006)认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现实需要。蔡永飞(2006)从政治的视角分析了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他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提升农民社会地位、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重建执政党和农民的关系。在这个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全社会的历史阶段,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将会逐步加以切实解决,党和农民的关系必将在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上重新确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重建国家和农民的关系。韩俊(2007)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概念,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党的文件中曾多次使用这个提法。从目前已经制定的政策蓝图来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全面的要求,与十六大提出的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强调城乡统筹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一以贯之的,是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体体现,是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统领新时期“三农”工作的一个重大战略举措。张红宇(2007)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方式;新农村建设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新农村建设是确保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方面;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转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及原则研究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温铁军(2006)认为新农村建设要实现“三新”,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推进新农村建设,就要改变以往简单化地加快城市化的倾向,全社会都来更加关注并致力于农村的综合发展。农村社会制度的完善和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我们应逐步建立起比较符合农村实际的社会保障体制,逐渐把在城市中已经相对过剩的社会文化资源引向农村,适当地引入外来志愿者帮他们提供一些卫生知识、文艺知识等,帮助农民把各种社会文化组织发展起来。农村人文传统和自然环境的全面恢复,应该重新恢复农村本来就拥有的田园风光,农民应该生活在一种相对比较和缓,比较和谐的社会人文环境之中。
王明方(2006)认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解决:规划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必先统筹规划。协调问题:必须“弹好钢琴”,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要处理好“工业强省”与“重
中之重”的关系;要处理好“农民主体”与“政府主导”的关系;要处理好外部支持与自主发展的关系;要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机制问题: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创新体制机制。要切实加强领导,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凝聚合力,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原则,王雅安(2006)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思路是,把握“四条原则”,努力达到“五新一好”目标。要把握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整体推进、注重实效的原则,达到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以开展文化、科技、法律知识教育为依托,培育新农民;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为载体,建设新村貌;以加强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为内容,树立新风尚;以增强农民的民主管理意识为核心,健全新机制;以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为抓手,创建好班子的目标要求。
3.“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中央反复强调要重视解决“三农”问题,但现实的情况是城乡差距、工农差距仍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人增长缓慢,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瓶颈。怎样统筹城乡发展,协调好城乡利益矛盾,使发展资源、发展政策、发展体制都更多地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逐步形成有利于城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是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巫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墩而就,因此需要科学的发展观和系统观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转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要遵循规划为先的原则,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五个统筹”的思路,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规划。科学规划,要立足本地实际,着眼长远目标,进行合理布局;要严格规划管理,以点带面,逐步推进,不能盲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与党的伟大事业的统一。在当前,我们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说来,就是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既使农村经济发展有组织保障,又使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我们要把农业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大格局中把农村进步放到整个社会的进步中_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收人分配和再分配中。必须使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得到实惠,必须使广大农村的生产方式得到根本性转变,必须使农业经济的增长方式得到根本性转变,必须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方式得到根本性转变。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只有在关注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基础上,最广泛地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使广大农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愿望和热情,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内生动力和自觉行动。
4.增加农民收入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之一
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是增加农民收人的重要保障。我国正处于加速工业化的发展时期,工农业关系处理好了,两者可以相得益彰,因此,国家必须更加注意支持农业,确保农业稳定发展。要不断增加对农业的投人,认真实施农业补贴,积极推进农村改革。要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坚持和完善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促进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抑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广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途径.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5.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之一
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的有效形式,又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动力量,既是增加农民收人的重要渠道,又是推进农业区域化、专业化和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统筹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全面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活力。
6.结语
总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时代工程的过程中,在社会学的有关知识思考中,我们要明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同时也要 树立新的发展观,抓好关健环节。这样才能确保新农村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顺利前进。
[参考文献]:
[1] 韩长赋.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J].农村经济问题,2006,(10).[2] 韩俊.农村劳动力短缺和剩余并存[J].职业教育,2007,(15).[3] 张红宇.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与政策建议[J].理论视野,2007,(7).[4] 温铁军.新农村建设:挑战与反思[J].理论探讨,2006,(6).[5] 王明方.新农村建设的几个问题[J].求是,2006,(12).[6] 王雅安.围绕“五新一好”目标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前进,2006,(5).
第三篇:毛概论文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摘要:新的时代有新的要求,我国要想尽早达到世界人均较高水平,农村的发展迫在眉睫,只有农村发展起来,才能使中国的整体水平提高。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毫不放松地加强“三农”工作,先后制定了许多具体政策解决农村问题,是农业得到加强、农村得到发展、农民得到实惠,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创造了重要条件。我国已经逐步加大了对农村的财政投入,并且取消了农业税,最大程度的减少了农民的负担。同时,我国鼓励高学历深入农村担任村官,为农村更快更有效的发展输送了高科技人才。
关键字: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农”问题 农业 建设 大学生
①
一、“三农”问题的提出
196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国农业发展纲要》。这个纲要旨在能够调动最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来发展我国的农业,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1975年邓小平指出:“工业支援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是工业的重大任务。”“农业要现代化,才能适应工业的现代化。工业越发达,越要把农业放到第一位。这就要②求工业支援农业。”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其中当然包括农业和农村问题。
二、解决“三农”问题的困难
1、城乡差距大,城市发展快,农村发展滞后。
2、农民负担沉重,收入增加缓慢,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存在明显差别,且贫困人口过多,生产生活仍十分困难。
3、文化建设和政治建设也存在着与城市的差距,农村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劳动个体素质欠缺,尚未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严重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措施:
(一)发展现代农业
一是要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二是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畜牧业,扩大畜牧良种补贴规模,积极发展水产业,扩大优质水产品养殖,加强农产品对我贸易磋商,提高我国农业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能力。三是加快发展循环农业。要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培育生物质产业,③积极发展节约型农业,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
(二)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鼓励商贸企业、邮政系统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改善农村市场环境。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连锁化“农家店”。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
队伍。加快农业标准化工作,健全 检验检测体系,强化农业生产资料和饲料质量管理,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供销合作社要创新服务方式,广泛开展联合、合作经营,加快现代经营网络建设,为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提供服务。2006年要完善全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网络,实现省际互④通。
(三)增加农民收入
1、挖掘农业增收潜力
积极发展品种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支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健全企业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鼓励优势农产品出口。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2、增加非农产业收入
扶持县域经济发展,注重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壮大县域经济。
3、完善增收减负政策
继续实行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加大补贴力度,完善补贴方式。促进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建立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严格涉农收费管理,禁止向农民乱收费、乱摊派。
4、努力扩大农民就业
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农民剩余劳动时间多。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最根本的在于让每个农民有事可做,因此,要鼓励部分农民走出去,又要引导一些农民留下来,还要支持出去的农民回乡创业。
(四)加强农村设施建设
1、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健全农村公路管护体系。积极发展农村沼气、秸秆发电、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完善农村电网。建立电信普遍服务基金,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农村邮政和电信,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
2、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
3、发展农村社会保障: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五)培养新型农民
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生产发展”要靠农民去实现,“生活富裕”要靠农民去创造,“乡风文明”要靠农民去推动,“村容整洁”要靠农民去建设,“管理民主”
⑤要靠农民去参与。培育新农民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新农民要有新思想。一是大力弘扬自力更生的精神。要想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各方面的积极性,必须充分依靠农民群众无穷智慧和辛勤劳动。二是大力弘扬敢于创业的精神。必须激发农民群众内在的发展动力,树立敢试、敢闯、敢冒的意识。三是大力弘扬不断进取的精神。
新农民要有新技能。一是努力提高农民从事现代农业的技能。没有现代化的农民,就没有现代化的农业。二是努力提高农民从事现代工业的技能。
新农民要有新文化。一是认真搞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二是认真搞好农村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三是认真搞好农村文化建设。
(六)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国家财政支出和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
⑥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确保财政用于“三农”投入的增量高于上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农村。让每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民子女都能上得起学,让每个患病的农民都能得到
⑦治疗,这是我们应当努力实现的目标。鼓励、支持金融组织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积极发展小额信贷,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和农村。
(七)进一步加强农村综合改革
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加快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同时要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着力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建立多元的投融资机制,改善对农村的金融服务;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粮食产销区稳定的购销关系,加强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保持粮食市场稳定;加快征地制度改革,依法规范征地程序,严格控制建
⑧设用地,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办法,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四、我国近几年的“三农”问题的改善
1、农业生产方式明显改变。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为59.9%。机播面积、机收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分别为32.6%、24.9%。2006年末,全国温室面积81千公顷,大棚面积465千公顷,中小棚面积231千公顷。
2、农村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全国95.5%的村通公路,98.7%的村通电,97.6%的村通电话,97.6%的村能接收电视节目。全国24.5%的村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处理,15.8%的村实施垃圾集中处理,33.5%的村有沼气池,20.6%的村完成改厕。全国87.6%的村在3公里范围内有小学,69.4%的村在5公里范围内有中学,71.2%的村在5公里范围内有医院或卫生院。
3、劳动力就业结构明显转变。农村常住人口中劳动力总资源5.3亿,其中,从业人员4.8亿,占90.1%。农村住户户籍劳动力中离开本乡镇外出务工人员1.3亿。
4、农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村99.3%的住户拥有自己的住宅。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87.3台,固定电话51.9部,手机68.2部,生活用汽车3.4辆。农村使用管
⑨道水的住户占48.6%;饮用水经过净化处理的住户占23.1%。
5、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国务院从2004年开始就在授权范围内在部分地区免征了农业税和部分特产税。据统计,取消农业税和除烟叶税外的特产税,农民每年可减轻税赋500亿,受益农民9亿人。
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新挑战
1、未来谁来种地?近些年农民工的增多,致使土地闲置,农民务农减少造成粮
食供给短缺,要采取怎样的政策才能留住农民成为政府扶持农村的首要考量。
2、城市将以什么样的制度和心态迎接农民进城?以往歧视性的城乡二元户籍制,使农民工成为收入等全方位与城市工人差距甚大的二等公民。我们应当运用什么方法在全国范围内谋求公民的平等与正义,保证农村人口的权利。
3、对未来的人口政策构成了挑战。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 0-4岁的人口只有6897万,仅相当于10-14岁人口的一半左右,中国也许将很快面临“未富先老”的局面。这给我们的人口与生育政策提出了新课题。
六、我国现阶段建设新农村的主要任务
1、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2、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努力提高农民素质。我国城乡之间的差距,最突出的是社会发展的差距。
3、加快推进村镇建设,努力改变村容村貌。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改变村容脏乱差、房屋破旧散和农村交通不便、饮水困难的落后状况。
4、加快推进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保持农村和谐稳定。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有符合时代要求的新风尚、新观念、新思想。
七、大学生如何应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大学生们积极投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在农业科技推广、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现代管理、农村文化建设等方面大显身手,建功立业。应届毕业的大学生自觉把个人的追求同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祖国的需要、时代的需要作为自己的选择,积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西部就业创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积极贡献。大学生们深入农村,深入基层,了解国情,认识国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认真研究解决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用理论知识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
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像我们农业院校的大学生更应该全心全意的投身于新农村的建设当中,我们要把科学的方法、正规的模式带入到农村农民。要利用自己有知识、有文化的优势,通过举办文化知识培训班,开展农村实用技术知识培训,开办信息宣传栏,开展法律知识讲座等,向群众传播新知识、新技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逐步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新型人才保障。还可以利用资源优势,招商引资,深挖民间资本,争取项目,发展工业经济;可以引导农民进行土地集约化经营,促使更多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并组织富余劳力外出务工,增加非农收入。可以通过引导扶持能人上项目,与别人合伙上项目或自己带头单独上项目,为群众探索出一条致富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光荣而艰巨,任重而道远。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2009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M](2004年版).中央文献出版社
[3]孙华强:浅谈邓小平“三农”思想与中国新农村建设[J].华裔,2008,06 [4]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个问题[J].农村建设,2006,05 [5]张古江: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J].中国经济建设,2006,07
⑩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M](2006年版).人民出版社
[7]温家宝总理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中国新闻网,2006年1月19日
[8]人民日报评论员:进一步深化改革[N].人民日报,2006年3月6日,第九版 [9]国务院农普办 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表
[10]周强:大学生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中大有可为[N].中国青年报,2006年2月23日
第四篇:社会主义荣辱观(毛概论文)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容
【内容提要】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在依据一定的思想道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关于荣辱观念的总和。它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应当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引领社会风尚的光辉旗帜。
【关 键 词】
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民族精神、道德规范、和谐社会
【 正 文】
一、正确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
荣或辱不仅是指人们在进行自我评价时产生的自尊或自愧的心理体验,而且是指社会在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进行评价时形成的褒奖或贬斥。凡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都有自己对于荣与辱的看法和理解。荣辱观是人们在依据一定的思想道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关于荣辱观念的总和。
荣辱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社会、不同阶级的褒贬尺度和荣辱观是不同的,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每个社会集团都有他自己的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回答的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胡锦涛同志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概括为“八荣八耻”,十分精辟,寓意深刻。
“八荣八耻”,贯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正确的 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内容上看,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这“四荣四耻”体现的是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的“五爱”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个公民应当承担的义务。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这“三荣三耻”体现的是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社会公共生活中公民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一荣一耻”体现的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根本要求。由此可见,“八荣八耻”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应当遵守的基本思想道德规范的高度概括,也是从总体上对社会主义社会主导价值体系的生动表述。
二、是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升华
荣辱观与民族精神和民族传统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也是中华传统伦理学中最基本、最一般的道德范畴。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在两千多年前就 提出了以‘仁”、“义’’为标准的荣辱观;管仲的一句“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更每每为后世道及。我国战国末期的思想家荀子认为,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此后,古人又提出了不少有关荣辱的格言,如“宁可毁人,不可毁誉”,“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立大志者,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等等。这充分说明古代的哲人志士将荣辱放到了与人格同样重要的地位。
在我国传统道德中,荣辱观主要体现在对于辱的认识上,大多数思想家都是通过对耻辱的论述来阐释荣辱观的。孟子最早将“荣”和“辱”作为一对对立的概念来使用。他说:“仁则荣,不仁则辱”。在我国一些古代思想家那里,知耻乃做人之本。朱熹说,人只有“耻于不善”,才能“至于善”。顾炎武进而指出:“四者之中,耻为尤要”。因此,我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尤为强调教人以知耻,传统道德中的这种以教民知耻为主要内容的荣辱观深深积淀在人们的心灵深处,融入在人们的道德实践之中。
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无论历经多少沧桑巨变,我们的民族总是坚守着一份对于真善美的崇高而纯粹的迫求。公忠体国、为民立命的志士仁人,死而后已、舍命为人的忠义之士,温良恭俭、勤劳质朴的贫民百姓,他们共同造就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丰功伟绩。承载着历史与传统的血脉,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精神支柱。在国家危亡的战争时代,能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者为荣,贪生怕死、苟且偷生者为耻:在人民生命财产遇到危难时刻,能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者为荣,道德缺失、麻木不仁、见利忘义者为耻;和平时期在日常工作学习中,能爱岗敬业、勤奋进取、勇于创新者为荣,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不思进取者为耻。正是这些深刻体现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知荣明耻荣辱观,成为中华民族绵延不衰、自强不息、团结统一的强大精神纽带和精神动力,是中国人民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倍加珍重,认真继承,大力弘扬。
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发扬我们党和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在汲取了我国传统荣辱观精华的同时注入了时代的特点和实践的要求,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充满生机和活力,富有民族性、感染力和吸引力。在表现形式上,它突破了我国传统道德中主要以“耻”来阐述荣辱观的局限,把“荣”与“耻”这两个古老的传统道德概念切实对应了起来;在具体内涵上,它突破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把荣辱观仅仅作为道德范畴的局限,从社会主义价值观总体要求的高度,丰富、拓展了荣辱观的内涵和外延。
三、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保障
“八荣八耻”,弘扬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正确荣辱观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毛泽东同志指出:“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风头主义等等,是最可鄙的;而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
耻辱。”江泽民同志指出:“提倡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同时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容,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思想,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以“八荣八辱”,就是要激励人们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帮助人们辨别是非、抵制假恶丑,努力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落实到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实践中,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五篇:毛概论文--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衣”与“心依”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衣”与“心依”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进入工业化社会之前,中国的大部分人民居住在农村,农村是社会生活的一个不可分割的区域。“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名词中虽然带有“新”字,却已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提出了“小康社会”概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2005年,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其总体目标,这20个字简洁明了,却同时涉及了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坚持不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对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建设和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发展,作出了系统全面的部署安排,出台了一系列在农村进一步消除盲点、扩大覆盖、提升水平和推进并轨的举措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比我的出生还早了十多年,我没有办法对着网上书上眼花缭乱的图片和客观得带着些许冰冷的文字想像那个年代的农村生活的艰苦,也许在那个年代,比起“生活”,更多的农民只能用尽全力挣扎着只为了“生存”。几乎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会涉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其迫切性和重要性可见一斑。
而多年的努力积极建设让全国各地的一些农村有了新的风貌,其居住环境、居民收入水平、消费能力、文化素质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包含了对经济、政治、文化、法制等方面的要求,对应着不同的要求,政府也制定了相对的政策,采取了相对的措施。经济方面,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的富裕,努力缩小城乡差距。科技的发展带来的劳动器械上的改革为农民减轻劳动负担和实现创收提供了硬件支持,农民增收机制的建立则提供了政策帮扶。乡村旅游的推进发展也为农村经济收入来源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政治建设方面,旨在加强农民民主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引导农民依法实行自己的民主权利,而不是老实巴交地被一些腐朽不堪的欺凌主义统治。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和任用制度让新鲜的血液注入新农村建设中,也让有意愿回到自己家乡为建设新农村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的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方向。文化建设方面,旨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一些封建迷信的文化是该被废除,但也有许多珍贵的乡土文化值得保护和传承。法制方面,政府加大了法律的宣传力度,为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只有部分人懂法律是行不通的,在中国当今社会,农民还是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法律意识的提高让农民们渐渐学会依法维权而不是默默忍受或采用极端行为,也能让矛盾得到最好的处理。
新世纪以来,新农村建设有了新的社会内容。其中“三农问题”反复被党中央列为工作重点。2007年之后又先后出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免除农业税”等社会热点话题,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寻求新的问题切入点、新的解决方案是党给我们交出的新的答卷②。
我出生在农民家庭中,一天天长大,一步步离家,也见证着家乡一年年的变化。幼儿园的时候,一到农忙季节,即使我早上六点就起床,也常常没法和父母一起吃早饭,因为他们早已在田地里忙碌,只有邻居的姐姐给我梳头,然后骑着自行车去上小学的她顺便再把我载到幼儿园。坑坑洼洼的路上大多都是颠簸着的自行车和拖拉机,剪头发自己动手,哥哥姐姐的旧衣服往自己身上套。初中开始我到城里念书,隔挺长一段时间才能回家,也就是这段时间我明显地感觉到了家乡的变化:泥泞的小路先是铺上了一层碎石,然后再盖上了水泥;路上滚过的轮子中,渐渐地多了小汽车的四轮;路边的平房小卖部,慢慢地有了理发店、服装店做邻居;今年的五一,村政府还和市里的学生假期培训机构合作举办了“五一茶园体验活动”,在宣传当地的茶文化的同时,也增加了农民们的收入,虽然获得的经济利益并不多,但活动对新农村建设的旅游开发等系列的长期发展有了开创性的启迪作用。
这些年来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显著,但比起飞速发展的城市稳健而有力的脚步,农村前进的步伐更像是一个还在学走路的婴儿般跌跌撞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几乎每年都被提到的事实,说明了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问题没被解决,或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产生了新的问题,新农村建设才会被反反复复地出现在各种文章、报道、新闻节目中。
腾讯新闻的特别栏目《中国人的一天》中,几乎每个星期都至少有三天是以农民为主人公的,而他们的“一天”中,大多饱含心酸与无奈。也许是新闻所要求的对观众的吸引力让这些视角更多的偏向他们的不易,以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但其实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许多农民的生活现状。我不知道大多数人对“农民工”这个词是否带有特殊的情感,是不屑或嫌弃,是怜悯或尊敬。“他们在城市中工作,却‘摆脱’不了农民的身份”,这是很多文章里经常使用的一句话。我感到奇怪的是,“摆脱”后面,一般都是加“阴影”之类让人不想接受的不那么美好的东西,难道农民的身份也是像这样不为人所接受么?这在重工轻农的中国也许不难理解,但不代表不能做出改变。大部分农民工都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不用再像自己一样在家务农,或外出打工劳碌艰辛。在农民工大军日益壮大的社会现实中,反映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教育和经济方面的漏洞。教育水平的地区差异不仅体现在省市间,更体现在城乡间,师资和教学设备的巨大差异让农民们更愿意将孩子送到城镇上学,而这意味着比在乡村学校更大的花销,为了挣钱只好选择离乡打工。而大多农民不愿让已经在外上过学的孩子回乡工作,又反映出了现阶段许多农村的经济来源还是依靠辛苦的务农工作,收入组成单薄,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还没有完全渗透到农村中,或者是城市中过于现代化的工业生产线减少了对农村农业产品的依赖,导致了农民就算有土地有好收成却卖不出去的窘境,甚至会让农村的主体——农业活动一步步走向消逝。
随着外出务工农民人数的增加,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数量也在逐年增长。乡村也是家,然而没有了一家人的相聚相守,家就缺少了本应有的温暖。城市需要建设者,农村的孩子们却也需要父母的陪伴,老人们需要子女的照顾,大多数人都希望能留在故土与家人相伴。这并不是说农村和城市之间要互不往来,而是希望农村也能有像城市一样足以支撑一个家庭的经济收入的机会。农村人口的流失减少了农村的生命力,许多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也许有心想回乡参与建设,却缺少发展的机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是在农村把农村搞好,而不是在城市的角落用希望与绝望中困惑着农民,或是将农村装点为城市。乡村有着其独有的风土人情、文化风俗,在建设的脚步中不能为了图快把这些无形的重要财富扔掉。钢筋水泥筑起的城市几乎已千篇一律,在新农村建设中,应结合当地原有特色,而不是方便省事的“一刀切”。当每个地方都长得一样,人们要凭什么怀念自己的故乡。文化和历史一样,当记得它的最后一个人离开这个世界,它将不复存在,这是无法晚会的损失。流传在乡间的传统手工艺或艺术表演形式,如手工造纸、竹草编织、舞龙舞狮、样板戏等具有历史韵味的东西,理应的到继承和发扬,而在今天听到的更多的却是垂暮的老手工艺人们对后继无人的担忧。也许一些东西是过于原始,但他们的古老更能衬托出乡村的韵味。
在人们居住的地方中,乡村是可以说是与自然最亲近的,所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也有很大联系。很多农村的路好了,房高了,但是湖水变浑浊了,路边可爱的野花野草变少了,参天的大树被拦腰截断。一些城市甚至向周围乡村排放污水,倾倒有害垃圾,城市发展起来了,农村却成了牺牲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些地方政府对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之间的不公对待。就算目的是为了促进农村改革开放,也不能盲目追求外在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生态环境与农民生活的内在联系。还记得小时候的夏季夜晚,我们一群孩子在漫漫星空下,路过萤火虫闪烁的菜地,那种宁静安详、亲近自然的幸福感似乎总能让人嘴角微笑。如今的许多农村,星星还在,只是空气污染遮住了许多光芒只留下散落的几颗。萤火虫则像是被明亮的路灯照耀羞愧得不愿再亮起,当然,这是比较文艺的说法。其实萤火虫属于生态指示昆虫,有萤火虫的地方,一定有着洁净的生态环境。然而,初中毕业后,我就再也没在家乡见过那飞舞的小光点了。
也许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还存在着形式主义,光喊空话不干实事,只要“面子”不要“里子”,只给农村穿上新衣,心却无所依靠,空喊“新农村’却不曾将心完完全全地投入到农村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硕果累累,但也问题重重,任务艰巨但不应放弃。我相信,在党的领导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一定可以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