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加强自身品行修养的可行性分析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理解传统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她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会道德完善审美观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是民族内涵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可归结为儒、释、道三大流派,而其中以儒家思想对世人的影响最深,特别是儒家伦理思想影响尤为深远。儒家提倡“忠恕之道”,“仁爱”原则;推崇“内省、慎独”的道德修养法;强调“义以为上”的价值取向,以及“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方法,这些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于人生态度的阐述。司马迁那种逆境奋发的精神,苏东坡豪放达观的胸怀,张衡、徐霞客那种对真理的执着热爱,孟子的“吾善养浩然之气”,均是一种健康的精神境界。对待自然、命运上,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天人交相胜”,王夫之的“相天”“造天”说,无不包含着人定胜天的光辉思想。
崇尚天伦。“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很大程度上温暖着我们的人生,支持着我们战胜各种困难。“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而谁与”、“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中国人热爱现实,关心现实,很大程度克服了各种虚无主义思想对人心灵的浸染,能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建设现实生活上。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面对生活中种种挑战,中国人并不屈服,而始终保持一种信心、斗志,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仁者爱人”,中国人常常讲究道德,以友善态度看人待人,这对于社会秩序的优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是积极的。[1]
在对待个人和民族、国家利益上。“见义忘利,见危授命”、“ 与利国家,而不为身谋” 均是很高尚的精神境界。对拜金主义、金钱至上,一切向钱看等思想的侵蚀,其抗击力闪着道德的光辉。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整体精神,强调爱国主义思想;推崇仁爱原则,倡扬厚德载物和人际和谐;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重视修养践履,强调道德主体的能动作用。
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之所以要进行修养,就是为了把自己培养成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人,就是为了能担负起重任。作为社会主义师范大学生,肩负培养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人才的重担,因而加强自身的修养更显得重要。
思想品德修养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任务,要使自己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就必须善于总结提高,很下功夫。思想品德修养,贵在自觉,贵在实践,从点滴做起,从我做起,这样日积月累就会取得长足的进步。
第二篇:浅析日本动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利用
浅析日本动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利用
摘要: “动漫”顾名思义就是动画和漫画的结合。日本动漫,简单的说就是日本动画和日本漫画的合称。文化包含了众多领域,狭义的指的是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广义指的是包括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东西。日本是世界第一大动漫强国,日本动漫在世界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关键词:日本动漫中国文化
“动漫”顾名思义就是动画和漫画的结合。日本动漫,是日本动画和日本漫画的合称。文化包含了众多领域,狭义的指的是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广义指的是包括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东西。日本是世界第一大动漫强国,日本动漫在世界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中国的孩子也深受影响.日本动漫能够在世界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与其不断的吸收和利用国外的多元文化是分不开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日本动漫虽然没有美国动画特效那么炫目,但是凭着对剧情的创新和趣味性在全球有很重要的地位,日本广泛吸纳国外优秀元素,加上自身的思维创造,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动漫之路。在商业化的今天,动漫创作者们为了吸引观众,很重视故事本身的新奇性,他们需要不停地寻找能吸引大众的新鲜题材。日本动漫在国内的题材已经被十分广泛地使用后,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外来文化,从异于本国文化的元素中提取他们所需要的素材。
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但其发展又独具特色,并不是完全地照搬照抄,而是在经过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了今天独具特色的文化特征。
从地图上可以看到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日本国由数千个岛屿组成,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岛国。它自身条件有限,但是日本吸收和学习其他先进国家的优秀文化。日本动漫对别国文化更是兼收并用,中国的很多传统文化都被日本动漫吸收和利用。
在日本动漫中,日本动漫人有意淡化本国文化的特点.从人物绘画手法上来说,就融合了不少东方美学的表现手法.事实上,不少的日本动漫都吸收了来自东方的文化元素,利用东方的文化元素的日本动漫作品甚多.有的直接取材自中国神化故事,在其基础上进行改编和扩展,有的改编自中国文学名著,用日本动漫的形式呈现原著的风貌,中国味道十足,有的讲故事背景放置在中国,讲的却是日本故事。日本动漫在吸收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大大提升了日本动漫作品向中国的输出能力。具备中国文化元素的动漫不仅在中国,在日本国内也很受观众喜爱。日本每年都有大量动漫作品被引进到中国,《七龙珠》《棋魂》等经典的日本动漫角色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近年来,随着《七龙珠》《棋魂》等动漫的广泛传播,围绕这些热门动漫及其角色的衍生品在中国十分走俏,尤其是改编的游戏。日本动漫凭借深刻的内涵和精巧的构思征服了中国观众。通过动漫作品及其衍生品,日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传递到中国,影响了中国青少年的成长,充分体现了日本文化软实力的强大。
1日本动漫作品对于中国经典文学名著的利用 《三国演义》
日本改编中国知名的历史事迹或英雄名将故事是他们创作漫画的重要方式之一。其中影响比较深远的不得不提横山光辉的《三国志》。这部漫画中以中国的三国时代为背景,基本遵循了《三国演义》原著。该漫画在很多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低位,它曾获得过“日本漫画家协会奖,优秀奖“,有很多日本读者都是通过这部漫画了解古代中国那段风雨变幻的历史的。这部经典不朽动漫作品至今仍有大量的忠实读者。
日本人的三国情结是难以想象的重;各类三国相关的动画、漫画、游戏、小说等层出不穷不胜枚举。在日本跟三国相关的各类产品高达三位数,题材的切入方式也是五花八门,有正史路线的,有演义路线的,有平行架空路线的,还有穿越的等等,基本上所有能想到的方法都用了. 日本读者对《三国志》的反应是相当强烈的,特别是对诸葛亮的认同,日本人似乎从来没有超出中国古来的认识。也正是在《三国志》的强大影响力下产生了衍生产品——人物模型,这里的人物模型分魏蜀吴三国成套推出,它几乎涵盖了三国中的所有知名武将,谋士。人们纷纷争相收藏,因此在商业上也取得了巨大地成功。《西游记》
在日本除了三国之外最受欢迎的就是《西游记》.近年来影响最大的作品应该是仓峰的《最游记》了,取材于《西游记》而影响颇大。《最游记》可以说是《西游记》的搞怪和转型,从剧情到人物都做了后现代的颠覆和恶搞。四大主角的语言和行为与现代人无异,这个动漫的四大角色除了人物名字跟原著一样外,形象却完全颠覆了。故事背景仍在古代,可是他们的言行和现代人没什么两样。三藏的酷,悟空的痴,八戒的帅,悟净的痞等,仓峰颠覆了中国古典名著的漫画,从画面,人物设定,到道具都很现代化,他所体现的理念是无拘无束的追求自由。日本人似乎从来就没想过要老老实实的画一部传统意义上的《西游记》.大都是取了人物框架去发展新的故事;或者取了故事的框架却加了很多新的东西!
这些利用中国题材的日本文学作品将中国的语言文化和叙事方式转换为日本人喜爱的凸显主人公传奇经历的小说,这为动漫作品的改编创造了丰富的土壤。日本动漫对中国文化的改编没有统一的标准,有的是纯艺术的,不求销量的多少,而是原滋原味地体现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思潮,而有的作品有着浓厚的商业目的,如《最游记》等等,其目的是迎合当代青年的审美观和行事风格,以求取得最广泛的认同,进而促进漫画,动画和相关周边产品的销量。2日本动漫作品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利用 京剧
《燕京伶人抄》是以老北京为背景,以京剧为线索的一系列短篇集,可以说是皇明月最喜爱的体裁。浓厚的老北京的味道——戏院、茶馆、戏子,以近似中国画白描的笔法表现,连画面的线条感也是旧时连环画的风采。《燕京伶人抄》含《凤凰乱舞》、《愁雨岁月》、《镜花水月》、《落花流水》四个短篇。1920年的燕京,古老与新潮杂陈的时代,富家大少如山的戏痴和忿忿不平的兄长如海,以名旦杨洛仙为中心,上演错综复杂的人生大戏,描述京剧痴狂的人们心中的爱、恨、嗔、痴,绚烂的舞台是瞬时间的幸福,同时也是永远的憧憬。京剧作为国粹,是中国原创动漫尚未涉及过得领域,日本却捷足先登运用现代手段开发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是我们的编剧总是觉得传统文化要用传统的方式传达,传统的公式禁锢了我们原创走向世界,制约了我们队本国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饮食
中国烹调技艺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品种繁多,是中国饮食文化区别于其他国家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华小当家》是以中国饮食文化为主题的动画片,是是中国美食文化的真实写照.《中华小当家》是对中国菜系和烹饪技艺的详细描绘,以及主人公经历艰难困苦取得绝好食材和工具时的故事。
它不仅体现了中华各地的饮食文化特色,而且“色、香、味、形、器”使得食用和审美得到了和谐和统一,动画中每一集出现的纷繁菜式冲击着观众们的视觉与味觉。这部动漫很好地把握了青少年读者的心境,将烹饪和社会认同结合起来,让更多的年轻人走进厨房,学习并体味烹饪的乐趣。也正是这种中国传统饮食文化造就这部动画的巨大成功。功夫
中国功夫被日本通过漫画形式搬上荧屏的动漫作品举不胜举,如《乱马1/2》里那个恶搞到不行的咒泉乡就是融武术、修炼、民间传说为一体,设定的十分爆笑而精彩.《圣斗士星矢》可以说是经典之作,其中也有很多中国功夫的影子。《火影忍者》的漫画中,一切打斗场面都是那么逼真,那么自然而得体,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中国武术也体现其中。围棋
围棋是源于中国的传统游戏运动,《棋魂》的热播使不仅吸引了年轻人对围棋的兴趣,也以此将文化传承下去。《棋魂》最难能可贵的是它把围棋这一在外行人眼里显得极其枯燥又深奥的脑力游戏演绎的紧张,刺激。喜欢《棋魂》,更喜欢围棋的精神,输棋赢棋,都是那么执着。
作为一部励志类动漫,棋魂里对棋士精神的塑造,让许多人对围棋有了更多的向往,这也是它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对围棋境界的追求的执着:围棋对于他们更像是一种责任或是一种需要,即使没有人在周围给他们施压。对强者的斗志和勇气:棋盘,看上去不大,只是一旦开战,棋盘上随即风云变幻,硝烟四起,既要保护自己的领地,又要冲破阻力进入对方阵营寻找生机,其中蕴含无数的风险变化,可能一招之间就会全军覆没,不懂围棋的人自然不会有害怕的感觉,是对对弈的两个人来说就好像是经历了生死之战一样。高尚的自身素养:受人尊敬的棋士当然需要有高尚的品德,没有什么可以污染一盘棋的。小结
日本动漫对中国文化元素的吸收和利用不是单一的,很多日本动漫都包含了其中不止一种的表现方式。
日本动漫利用中国国粹可以说是渗透到中华文明的所有领域,传统文化成了动漫创作富矿。让中国动漫界吃惊的是,日本几乎将所有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都能用作动漫改编。面对多元的改编方向,我们应该采用平常心去面对,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在不同时期是不同的,在今日看来是误读的作品,在明日看来也有他的可取之处。传统文化加上动漫载体,是一种新艺术模式的尝试,文化产品被市场接受都有一个过程。
日本动漫在创作过程中吸收了不少中国文化元素,但并没有因此堕落为模仿和抄袭.究其原因在于,日本动漫人在吸收外来文化元素时始终以本国精神作为作品的支柱.日本动漫在吸收其他国家文化精华的同时,没有失去自己的风格和特点,不仅促进了本国动漫产品的丰富繁荣,而且极大的帮助了日本动漫产品向国外市场的推广,同时促进了日本价值观和理念的传播.在日本动漫的全球化扩张过程中,对于中国元素的利用和在中国推广的经验十分难能可贵,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参考文献:
周兰平《动漫的历史》重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 2007年4月
李长庆《日本动漫产业与动漫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12月 苏国荣《戏曲美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9 作者:吕淑萍西北大学艺术学院2010级美术学传统绘画与动画方向导师:邓益民
第三篇:吸收 扬弃 批判——周恩来与传统文化
吸收 扬弃 批判——周恩来与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的伟大人物,一定是吸取自己传统文化的孝子,同时又是吸取全人类文化的智者。本文就青年周恩来与历史上的儒家、道家、佛教、侠义、法家的关系进行分别的梳理,同时看这些传统文化对其后来的影响。
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周恩来与儒家 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他在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地位无出其右。儒学积极方面择其要者:积极人世、爱国主义、民本主义、人和为本、中庸、重孝、守信、重气节、重名誉、修身、自立等等。儒学的消极面也不可轻视:政治上人治,认为官吏以身作则、靠道德觉悟就可以治理天下;主张等级制度,尊卑身份;厌恶竞争;忠于君王。
儒家主张积极人世,对中国几千年的士人、平民都有着无可估量的影响,对周恩来的影响自不待言。他在13岁时,回答老师的提问就能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4岁时,少年周恩来在那篇著名作文《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中,提出“成伟大人物,克负乎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的使命。l6岁时,和几位好同学策划成立了敬业乐群会。同年,在《尚志论》这篇作文中开篇讲“立功异域,封万户侯,班超投笔从戎之志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武侯忠心事汉之志也。”同年又多次讲演、撰文、鼓吹储金救国。在一篇作文中又写道:“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青年周恩来这种积极参与,以国事为人生第一要义的事不胜枚举。
(一)贵和尚中
西周末年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继承了这一思想,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又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把对“和”与“同”的不同态度和取舍作为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和”类似现在人们讲的包容、宽容、吸纳、融通,“同”是贬义的,类似现在的同流合污。《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达到“中和”状态,天地万物才有了自己的秩序和发展。儒家在追求这种“致中和”的理想状态,认为做事要不偏不倚、不狂不狷和不走极端,这一点是符合辩证法的。
1969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在接见日本前众议院议员横路孝弘时说:“中年嘛——尽管不乏未老先衰者——为确保中庸是十分必要的。”显然,周恩来不畏惧有人说他中庸。(二)美善合一的道德伦理
道德是对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体生命秩序的深层设计,在各种文化形态中处于重要地位。儒家在道德修养上还主张清廉节俭、谦和好礼、守信知报、精忠爱国、见利思义、恻隐同情等等。’
儒家主张“俭以养德”,“廉者,清不滥浊也。”周恩来一生秉持了勤谨治国、清廉为政的道德,这一点举世罕见。
儒家称赞人性中的“侧隐”,兼有此德才能成为君子。少年周恩来受儒家道德濡染,那种侧隐同情之心就体现得超乎寻常。1914年,写了《射阳忆旧》一篇文章,回忆9岁时的一件事:看到一个受害人的孩子,在杀害自己的父亲的仇人面前哭泣甚哀。旁观者皆泣下数行。而周恩来:“余不知何故,、见彼童子哭痛,亦随之失声而号。如此情况,为余幼年所未经。”恻隐之情溢于言表。
孝道是儒家的重要道德标准之一。据卢再彬、孙智悦著的《少年周恩来》一书介绍,在两位母亲先后去世时,周恩来是呼天抢地的痛哭,泪水和哀伤交织在一起,令人无法卒读。周恩来的父亲周劭纲是1942年7月在重庆去世的。好多文献记载了周恩来痛哭父逝的悲绝场面。他刚刚做完手术出院,脸色苍白,在逝去的父亲灵前放声恸哭,一边哭一边埋怨别人没及时给信,然后三鞠躬,每一次鞠躬都泪如雨下。他守灵一夜,第二天也没有回去休息,一直守到下午起灵。安葬好父亲之后,周恩来于7月15日《新华日报》广告栏中为父亲去世登载了“讣告”。说:“比于昨(十三日)日遄归,方知已弃养三日。悲痛之极,抱恨终天。”据说,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唯一一位为自己父亲去世而登报发布“讣告”的人。后来,他把父亲遗像装在贴身衣袋,一装就是七八年之久。
我总觉得,周恩来对父母亲的深爱,不是物质回报的层面上的行为,是一种精神文化层面的东西。他父亲几乎是不能养家糊口的这样一个平庸的长者。周恩来对他父亲如此痛哭哀伤,这是以儒教为核心中华传统孝道的精神承续。
迪克·威尔逊先生在《周恩来传》中以一个西方人的眼光,评价过周氏父子的关系:“很小的时候起周恩来就尝到被抛弃的滋味,周恩来后来对他生父的态度一直是苦涩和恼怒的。”可能迪克·威尔逊先生资料所限,致使他得出一个相反的评论。
(三)诚信知报
前日本众议院议员、日中友好会馆会长古井喜实1973年因致力于中日邦交反而议员落选了。l973年秋,在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一周年之际,周总理邀请他们访问北京。古井喜实说,“周总理特别繁忙,但他仍在百忙中于l0月10日半夜2点半左右接见了我们。周总理一见面就说:‘古井先生是因为致力于日中问题的解决而顾不上自己选区的事才落选的吧。’这是对我的最大安慰,他还鼓励我重新奋起。堂堂一国总理,对一个人竟然能够坦诚吐露如此的慰籍之情和鼓励之词,实在令人感动!”“不仅我深受感动,在座的家乡朋友们都哭了。”“良言一句三冬暖”,对于一个失败者来说,这就足够了。在中国传统伦理中,最忌“忘恩”“负义”,而“知报”已成为中国人的道德良知,在国家伦理中更显示出它的价值意义。
1939年3月,周恩来在故乡绍兴视察抗战事宜,毫无拘束地对进步人士曹天风说过这样一段话,“至于孔家店不打不公道,对孔子一棍子打死也是不公道的。对过去作全部否定是错误的,专门以今律古,同专门以古律今一样,都不合唯物辩证法。”这也许‘是周恩来对待儒家文化的基本态度。
二、“有而不恃长而不宰”——周恩来与道家 道家在治国谋略、策略、人生观、宇宙观等方面对后人影响颇大。鲁迅曾说过,“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迎刃而解。”(一)中学作文论老子
1916年3月,年仅l8岁的周恩来在南开中学作了一篇“波澜壮阔,议论崇闳”(老师评语)的文章,题目是《老子主退让,赫胥黎主竞争,二说孰是,试言之》。他认为老子不是一味主张退让的,而是在退让中竞争。
中学生的周恩来高度评价了老子反对借“圣贤”以营私的理论。《老子》第三章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意思是说,不乱推崇有才德的人、不抢购奇货、不引诱人们的欲望,才能稳定社会秩序,不把社会正常生活打乱。庄子当年也曾极而言之过,“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社会趋于常规,盗者自然消失了。“盗”者,欺世盗名者。“莽莽大地,其有倡老、赫二氏退让竞争主义者,吾虽为之执鞭亦欣慕焉。”周恩来运用“退让竞争主义”,而立于不败之地。
(二)傥论何为道家精彩的话
1939年3月,周恩来因抗战机缘,来到了祖籍绍兴视察。绍兴进步人士、《战旗》杂志社社长曹天风作为欢迎周恩来的总代表。两人很投缘,论抗战,论政治,论学术,无所不谈。
曹天风提出:“道家思想对于革命,对于社会改造虽无用处,但对于个人修养确是有帮助的。能使自己过好‘黄金关、权力关、美女关’。”周恩来立即反问:“道家最精彩的话是什么?”曹先生一时难对,周恩来接着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大概是道家最精彩的话了吧!”曹先生连称“是、是。”
老子这段精彩的话在《老子》一书中两次出现过。第十章少一句“为而不恃”。第五十一章则全。“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此之为玄德。”意思是,如天地一样,虽能生长万物,但不据为己有;自己德业而成功却不自恃有功;虽然滋长万物却不为其主宰,这才是最高境界的大德。这一段话是老子一大人生哲学,没有强烈的占有欲。对社会付出而不求报答,这是道家的基本精神。
道家与治国之道有三件法宝值得人们在行为上重视:“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从周恩来一生中言与行,可以看到老子这“三宝”的积极影响。《老子》六十章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讲究治国之慎,和周恩来总理行为是那么吻合!“小鲜”指小鱼。据《诗经.桧风.匪风》毛传:“亨(烹)鱼烦(一再扰幼)则碎,治民烦则散(散乱),知亨(烹)鱼则知治民矣。”所以,治大国好比煎小鱼一样,不能常去搅动它。这是谨慎治国的原则。周恩来对于“治水”、“上天”,多次讲过自己对此如履薄冰。三年困难时期,他对国家各地调拨粮食亲自过目、计算,一条长长的大纸单类似哈达一样放到自己身边。“文革”**之初,火车难以正点,他竟帮助调动,说自己成了铁道部长,如此等等。
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周恩来与佛教、佛学、佛家
首次从回忆周恩来的文章中,读到他在“文化大革命”中说过的两句话:“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我不入苦海谁人苦海”。当时我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对其借用佛家的献身精神慷慨赴难而惊愕不已。
周恩来父母都是信佛的,少年周恩来是受到佛教影响的。佛教的消极面自不待言,其积极面也很明显:如容忍(对同志、朋友容忍起码正确);寡欲(佛教道德对僧侣的十条戒规),这对人们生活中的艰苦朴素、健康心理人格的培养有好处;行善(扶危济困、舍己为人);献身(必要时舍出自己性命)等。周总理1963年10月20日同佛教徒谈话中说:“道义的力量是伟大的”,“佛教徒总是与人为善,主张和平的。”
周恩来生母万氏给他讲过《西游记》的故事,他在万府书房里找到《西游记》,贪婪地看了。在天津南开读书时,他大致了解了佛学概宗。l914年,敬业乐群会成立,其中就有一个“佛教研究团”。l916年5月6日,他有一篇作文《诚能动物论》,对佛教精华给以很高评价,“然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其能以一己之所行所言,范围世界之人类,虔心信仰,莫余外者,仅得数人焉:儒之孔,西之耶稣,佛之释迦是也。”
19岁的周恩来,去日本留学,还带有明显的佛教影响。1918年元旦这一天日记写道:“佛说报恩为上,我连恩还未报,又怎么能够成佛呢?”周恩来到日本,生活困苦,思念亲人,但没看忘用佛教精华去塑造自己。元月2日,在(修学)栏里写:佛门十戒:杀、盗、淫、酒、勿妄言„„这一天,用佛家仪式焚香、静坐,念诗纪念母亲。
周恩来在日本苦恼的时候,曾寄托于佛教的“无生主义”,在他的旅日日记中记载了l918年2月间一段苦闷心情,讲了对“无生主义”的看法,“忽然又为孤单独处的原故,看着世上一切的事情,都是走绕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不如排弃万有,走那‘无生’的道儿.较着像省事的。闹了多少日子,总破不开情关,与人类总断不绝关系。虽不能像释迦所说‘世上有一人不成佛,我即不成佛,’我[长]那么大。然而叫我将与我有缘的一一断绝,我就不能,哪能够再学达摩面壁呢?”
“无生”也叫“不生”,是小乘佛教的八不缘起之一。《中论.观因缘品》:“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一切事物既非自因生,也非他因生,又非共因生,还非无因生。也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缘生,否定人的创造性,主观努力一面。当时周恩来在日本求学,经济上常陷于困境,思想彷徨,正在苦恼于不婚主义、信奉民主主义的前夜,忽然有这么一段和佛教“无生主义”结缘。这也说明,他青少年受佛教消极的影响是不能令人忽略的。
周恩来青少年时代的也有相当多的人相信过佛教,这几乎是一种文化思潮。中山大学陈少明教授在“世纪转折点上的文化思潮”这一专题研究中已指明,在近代有一个佛法人世的潮流。他指出:“与今文经学相伴随而复兴的另一传统文化思潮是佛学。近世佛学的复兴早可溯及鸦片战争前后的龚自珍、魏源,近则缘于戊戌时期杨文会的提倡。”陈少明认为龚、魏信佛是晚年可供心灵避难的一块静土,杨文会超然于世俗之外,而康有为、谭嗣同和章太炎则利用佛学积极人世。其中梁启超、唐才常、谭嗣同是其中更激进者。谭嗣同突出大乘佛教的救世精神,激励人们参破生死,成仁取义,众人平等,“大无畏”等等。章太炎治佛始于狱中,出狱后“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道德”。这些仁人志士都是在没有别的思想武器的时候,用佛教、佛学献身精神来武装自己。
四、“博浪踵相踪”——周恩来与侠义、侠行 侠义精神在中国源头久远、万古不绝。春秋战国时,侠义精神和侠义行为达到一个高潮,他涉及到食客、平民、刺客、诸子、豪强以及游民,形成一个广阔的任侠社会。任侠舍身急人、走死不顾,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司马迁在《刺客列传》、《游侠列传》对这些人极尽讴歌。侠客精神当然在任何时代都是秩序的反对者,所以在民主法制的社会是不能提倡。在专制王权笼罩着人问的时候,人们无法从法律的程序中伸张正义、获得公平,只能寄希望大侠的出现,颂赞侠义精神。墨子讲究正义、.和侠结缘。
青年周恩来确实和侠义、侠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中学创作了小说《巾帼英雄》,这篇8000余字的作品发表在1914年10月至1915年4月出版的《敬业》学报第1、2期上。写小说这一年,周恩来仅l6岁。小说故事曲折,对洪青儿之父、青儿的侠义给以赞扬。如说青儿父“慷慨好义、性和顺、嫉恶济贫,有古大侠风”。说青儿“本其父一片侠烈心肠”。通过梁生之口赞青儿是“天外飞来奇侠,救我舅妗,越出网罟,而女舟子又复能济人之急,独力鼓桨,免我舅妗于追捕之娲,且不取舟资,尤为难得。”这篇小说,塑造了集善、侠、义于一体的女性侠客形象。说明在周恩来青年时代,侠义占着相当大的思想空间。
1914年还有这样几件事。春,他在一篇作文中写道:“观察燕赵之习俗,复有昔日所谓慨感悲歌之士者乎?”在《春日偶成》五言绝句里有“中原方逐鹿,博浪踵相踪”。歌吟古代荆轲、张良义无返顾的大侠之魂。
周恩来一生许多行为体现了侠义侠行。1920年天津兴起的声援福建各界的抵制日货运动。1月29日,以周恩来为总指挥,到直隶省公署请愿。当局拒绝接见,周恩来和其他四人从公署门槛下钻进去,强行进入公署,里面是托着刺刀的军警。
1916年他l8岁时,给同学蓬仙诗中日:“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十多年后,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革命家的周恩来的勇气体现了侠气。太原撤退,夜出水西门;长沙大火,在火海中沉着应变;在绍兴,号召青年学习鉴湖女侠之精神;重庆拜访民主爱国人士,甩掉车后的“尾巴”„„在他朗朗笑声背后,革命家的气质带着古侠之风,令各界朋友赞叹不已。
1946年政协会议闭幕,周恩来乘飞机飞往重庆,遇寒流飞机结冰下降,大家都系降落伞,周恩来把自己的伞包系在小叶杨梅身上。据何谦回忆,美军飞行人员又给周恩来拿出新的伞包。
在周恩来的外交生涯中,也充满着惊心动魄的险情。“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已说明蒋帮特务的阴谋之毒辣。当时还了解到,美国虽不参加会议,但有一个70多人组成的记者团,其中有间谍、军人、警察。台湾国民党也派往雅加达好多骨干特务,组成铁血团,印尼国内还有反动武装准备袭击亚非会议。如此险象环生,周恩来毫不畏惧,依然冒险前往11964年1月加纳发生政变,总统遇刺,事件尚未平息,周总理又是冒险前往。这件事,不但震动了非洲,也震动了世界!这样敢冒大风险的国家领导人,在全世界也是罕见的。
在十年浩劫中,周恩来动用了各种有效策略伺林彪、“四人帮’’进行斗争。人们几乎涉及到周恩来各种各样策略,恐怕没人注意他运用侠义的藏隐一策。《史记·游侠列传》记载朱家“所藏活豪士数百”的记载。郭解这一游侠又被人所藏。春秋战国这类藏士、藏友的侠风很盛。这种行为为当政者视为“不轨”,用今天话说,不符合程序、规则。当程序、规则背离正义时,人们则完全可以玩一玩任侠的藏隐之策。
“文革”开始时,红卫兵揪斗老干部,使老干部面临各种迫害。周恩来把一些人接到中南海、京西宾馆、北京医院等处藏起来。更有甚者,他把贺龙元帅夫妇接到自己家中藏起来。他家里藏不了,又把贺龙元帅夫妇藏到西山象鼻子沟里。
1968年4月13日,周总理把陈毅小儿子陈、鲁托陈锡联亲自秘密安排在部队。总理同时坚决地告诉陈小鲁,“为了保密起见,你不要告诉任何人,到了部队也不要写信。这是一条纪律。”三年后,陈小鲁拿着三张五好战士喜报出现在父母面前。当然,以上这些主要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固有的思想情怀以及政治风格!
五、“专制之恶焰”——周恩来对法家持批判态度
值得一提的是,周恩来对于法家自始至终是持批评态度。法家的理论主张国王要绝对集权,必要时焚书坑儒。秦始皇彻头彻尾地实践了法家这一套理论。
周恩来在中学时期1915年写的《陈涉亡秦论》,对秦始皇的暴政进行了深刻的揭露。青年周恩来认为,秦朝世不三传,“不得不归罪痛恨于始皇也。”他认为,赵高登上宝座、陈涉起义这些问题都是秦始皇造成的。他评价周朝八百年的统治是遗爱在民,人心没有理由离异。秦始皇造成的二世而亡是“顾虑其子孙之甚”,反而不如周武王遗爱在民。青年周恩来在总结秦朝灭亡的原因时指出:第一,秦始皇在“民生元气凋零已尽,苟能以仁义自绳,惠及黎民,则陈涉无由而兴,„„乃计不出此,徒肆专制之恶焰,施其暴烈之政策”。第二,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北筑长城,劳民伤财”。第三,“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书,坑儒士,杀豪杰。”第四,“铖元元之口,胜于防川。”另外,周恩来又指出“弃仁义之扶苏,英勇之蒙恬”,“焉有不速其亡者乎?”这篇作文,青年周恩来揭示了“亡秦者始皇也”的历史原因与教训,确实是一篇警世之作。
在1916年《读孟禄教育宗旨注重人格感言》一文中,周恩来把历史上列出了两条不同的统治路线:一条是开明专制的路线,即文、武、周公的路线;一条是暴政的路线,即:“桀、纣、幽、厉、秦皇、汉武路线”。因为秦始皇造成“宗教厄矣!政纲堕矣!”在中国人的评价中,把暴政作为一种现象的表述,是穷兵黩武、横征暴敛、劳民伤财、焚书坑儒等等。而暴君是暴政的代表者,除了以上几端之外,还有屠戮功臣、骄奢暴孽、荒淫无度等。而在洛克看来,暴政是“越权行使任何人都无权行使的权力”。洛克又说:“暴政就是一个人利用他手中的权力,是为了他自己个人的特殊利益,而不是为这个权力统治下的人们谋福利。不论统治者具有什么资格,只要不是按照法律而是以自己的意志为准则,只要他的命令和行为不是为了保护他的人民的财产,而是为了满足他自己的野心、私愤、贪欲和任何其他不正当的欲望,那就是暴政。”周恩来正是从中国人的评价尺度来评价秦王朝和秦始皇的。历史上的开明专制虽然也是专制体制,但总是好于暴政。青年周恩来揭示了专制暴政给人民带来的无尽苦难,虽然当时还使用开明专制的武器。
总之,青年周恩来对儒家、道家、佛教、侠义都是采取了吸收和扬弃的态度。对于专制主义的法家是采取批判的态度。他在日本接受了民主主义,在欧洲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用新的思想武器扬弃了中国传统文化。青年周恩来用民主、自由、人权的理念激浊扬清,他在半个多世纪的战斗生涯中,一直以民主的风范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楷模。他具有健康的文化人格。既有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又有现代的进步思想;既具有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又具有全人类的精神财富。这是他具有无穷魅力的原因。
第四篇: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腹有诗书气自华 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腹有诗书气自华
o o o 1.“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是谁说的? A.李白 B.苏轼 C.朱熹
答案正确!
2.第一个获科学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屠呦呦的名字中的“呦呦”二字出自哪部古代经典?
o o o A.《诗经》 B.《楚辞》 C.《春秋》
答案正确!
o o o 3.习主席和彭丽媛出访外国时,在哪些方面特别体现了“中国风”?
A.行礼 B.服装 C.饮食
答案正确! o o o 4.2014年10月11日,李克强访问德国时,曾送给汉堡市长什么礼物?
A.一件景德镇的瓷器 B.一幅苏绣
C.一艘明代商船模型
答案正确!
o o 5.为什么说谢道韫的“柳絮因风起”比“撒盐空中”更像“白雪纷纷”?
A.柳絮比盐更像雪花飞 B.柳絮比盐更白
答案正确!
o o o o 6.经典诵读应该用知识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下列什么作法不属于此类?
A.诵读《岳阳楼记》时带领学生游览岳阳楼。B.诵读《滕王阁序》时,讲述王勃当众挥毫的故事。C.诵读经典时,分组PK,优秀者发奖品。D.每天晨读时,背诵一段古诗文。
答案正确!
您的总得分:6 分
第五篇:中国传统文化
压岁钱的由来,春节给红包的习俗典故
再过两三个月,我们又要过新年了。想到我们到时又会得到大人发的压岁钱,心里真是激动!可是,为什么过春节的时候要给孩子压岁钱呢? 原来,这里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说梦话并从此得病,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了。
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
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半夜里,一阵巨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迸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害小孩子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
现在,我明白了,大人在过年时给孩子发压岁钱,是大人对我们这些孩子的爱!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红包里的钱,只是要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岁岁平安,不单单是我们小孩子,还有爱我们的爸爸妈妈……
春节的传统习俗放鞭炮
红红活活过春节,热热闹闹团圆饭,哈!再过两三个月又要过年了,别的不说,就拿放鞭炮、舞狮子等等的一切风俗,就让我们兴奋不已。
对于我们这些男孩子来说,放鞭炮是最过瘾了。我特意查了有关这方面的资料,中国人有在春节燃放鞭炮的习俗是因为民间的一种说法: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挨门窜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年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鞭炮也叫爆竹,爆竹声中除旧岁。除夕夜里人们用爆竹声辞旧岁迎新春,大年初一人们一开门便燃放爆竹,叫做“开门爆竹”。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院的瑞气,喜气洋洋。
鞭炮,它是中国特产,在外国是没有的。从古至今,由于人们不断加工、改进,爆竹的品种、样式越来越多,色彩也越来越丰富。除了传统的百子鞭炮、单响、双响的花炮外,还有许许多多的花炮,并取了一个个文雅、富于诗意的名称。如:“金菊吐艳”、“飞雪迎春”、“仙女散花”、“白雪红梅”、“金猴腾空”等等,还有百头、千头、万头,甚至长达十万头的巨型鞭炮,真是应有尽有,五花八门。古时没有火药和纸张制成的鞭炮,人们用火烧竹子,竹子发出的噼噼啪啪的爆裂声可以吓跑鬼祟,古人以此避不详取吉利,现在的爆竹更多的是喜庆娱乐的活动。而且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婚庆嫁娶、重大典礼,以至建房、开张,人们都习惯放鞭炮来庆祝,表示喜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