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参观二七塔有感
参观郑州二七纪念塔有感
2014年2月12日,我们一行六人来到了位于郑州市二七广场的二七纪念塔。二七纪念塔是郑州的标志性建筑——郑州徽章,它在历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
经过塔内管理人员的介绍,我们了解到,郑州二七纪念塔为双身并联式塔身,塔全高63米,共14层,其中塔基座为3层塔身为11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每层顶角为仿古挑角飞檐,绿色琉璃瓦覆顶。塔顶建有钟楼,六面直径2.7米的大钟,整点报时演奏《东方红》乐曲。钟楼上高矗一枚红五星。塔平面为东西相连的两个五边形,从东西方向看为单塔,从南北方向看则为双塔。二七纪念塔现名为二七纪念馆。馆内共有10个塔层层厅和1个地下层厅,塔内陈列有“二七”大罢工的各种历史文物、图片、文字资料。展厅共分为九个部分,除了序厅外,另外八个展厅分别介绍了汉铁路的修建与早期工人运动,京汉铁路总工会的成立,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工人运动的恢复和再遭摧残,永恒的纪念,二七纪念塔今昔,城市记忆和继往开来。九个部分相联系相承接,介绍了1923年2月4日,京汉铁路工人在郑州市成立了总工会,决定举行全铁路线工人大罢工。由于当时掌握中国国家政权的军阀疯狂地镇压,大罢工经过三天之后,也就是1923年2月7日以失败而告终。继汉口江汉分会工人领袖林祥谦和工会法律顾问施洋在武汉被杀之后,1925年,郑州分会的两个工人领袖人物司文德、汪胜友也在郑州一个叫做长春桥的地方被军阀杀害。这些革命烈士以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中国工人阶级踏上政治舞台的第一章,由于郑州是这次革命运动的策源地和中心,所以,至今人们仍然将郑州称为“二七名城”。为了纪念这次伟大的罢工运动和“二七”烈士,继承和发扬“二七”光荣革命斗争传
统,1951年,在原“长春桥”旧址附近修建了“二七”广场,当时场内建一座15米高的木制纪念塔。1971年改修成现在的塔式。参观完之后,我们同塔内工作人员讨论了有关二七大罢工的历史问题,也向广场上的群众询问了他们是否了解关于这一段的历史。我们发现,大家大都能说出这是为了纪念“二七大罢工”而修建的纪念塔,但是“二七大罢工”的具体细节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只有一些年纪较大的老人们可以依稀介绍一点,于是我们向有兴趣了解的人们介绍了我们刚刚学习到的关于这段历史的大致内容,一些原本没有什么意愿进塔参观的人也被我们调动起了兴致,进塔学习了一番。在郑州生活里将近二十年,不知道多少次路过这座塔,但是这却是我第一次认认真真地去了解它的过去,了解它承载的历史和纪念意义,了解在郑州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事。身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对于自己家乡的革命烈士、革命事迹、甚至是历史却不甚了解,也让我感到了一丝羞愧与压力。这次的参观,我重新认识了革命先烈们勇于奋斗与不怕牺牲的精神,也使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今天的安定生活来之不易。革命烈士的精神鼓舞震撼了我,这也将是一笔不断激励我的宝贵精神财富。
第二篇:参观“二七纪念馆”有感
参观“二七纪念馆”有感
5月31日,公司组织全体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参观武汉二七纪念馆,缅怀革命烈士,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重拾初心,清风倡廉。
走进陵园,里面松柏环抱、绿荫满园、安静庄严,宛若我们今天参观烈士陵园的心情————肃穆、感动。
仰望碑体,钢轨断面造型的碑座烘托着“工”字钢造型的碑体,碑顶饰以展翅欲飞的大鹏飞轮,仿佛诉说着先烈喋血的悲壮,诉说着中国铁路工人在革命斗争中的坚强不屈,英勇战斗。碑体正面镌刻的“二七烈士纪念碑”七个馏金大字印证历史的壮烈。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罢工队伍的图片,非常的壮观!工人们的罢工,遭到了军阀的追杀,所以也就引发了“二七惨案”,军阀将京汉铁路的委员长等领导人抓起来,林祥谦、施洋、高斌等无数革命志士面对敌人,宁死不屈,致死不悔,哪一幕幕壮烈的场景出浮现在我的面前,耳边似乎还回想着林祥谦的豪言壮语“头可断,血可流,工不能上……”
轰动中外,彪炳千秋的“京汉铁路大罢工”虽然在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残酷镇压下失败了,但是,它留下来的经验和教训,加速了中国革命走向成熟的进程,它留下来的浩然正气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历史从昨天走来,正朝着未来走去。我们这座繁华的大城市正是建筑在曾经辉煌的历史之上的,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也是革命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铺就的。正如从我们眼前伸向远方的铁轨,就曾染红了京汉铁路工人的鲜血;又如从我们身旁呼啸而过的列车,罢工的汽笛就曾震撼长空。因此,我们这些曾经对着鲜艳的党旗庄严宣过誓的党员,更应该像纪念馆内结束语所说的那样:今天,我们回顾历史,缅怀先烈。就是为了面向未来,在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伟大事业中,再现时代风采,再建历史新功。
这次参观让我们每个人都接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老一辈革命先烈那种对党无比忠诚,对革命事业百折不挠的理想信念和那种“头可断,血可流,工不能上的”英雄气慨时刻激励着我们,在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进程中,烈士们信仰坚定,为了国家利益和人民幸福,用生命写下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留下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正因为有了你们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满了生机与希望,我们每一个人对祖国都充满了信心,珍惜现在的生活,发扬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自强不息,尽心尽力完成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第三篇:参观淮塔有感
参观淮塔有感
初来徐州,就听闻徐州是一座文化名城.地处苏北的徐州沉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拥有悠久的历史.”南秀北雄”中的“北雄”说的就是徐州的“粗犷”气概!来到徐州,值得一游的不仅有楚王陵、汉墓,还有庄严肃穆的淮海纪念塔。那座凝重而又庄严地纪念塔会告诉你很多很多…….自己有幸亲自去了一趟纪念塔,来到那里,我觉得每一个人的感受都不尽相同,却又都会有相同的情感,那就是对烈士的缅怀和对历史的思考。每一个人对历史的思考和感叹使这个旅游景点多了一种别样的味道。
去纪念塔是在一个周末的早上,天气不冷也不热,天却有点阴沉。坐车到正门下,径直向前走,转弯,远远就会看见高高耸立的纪念塔。通向淮塔的是一条长250米、宽31米,10个平台、129级台阶的宽敞大道,台阶全部是花岗岩铺设。纪念塔高38.15米,面向朝(音召)阳,巍峨耸立,比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还高0.21米,曾因体重庞大、外观壮观被誉为亚洲第一塔。塔身正面上端雕刻着由五角星照耀下相交的两支步枪和松籽绸带组成的塔徽。塔座两侧为大型浮雕,浮雕高2.6米,总长度34.5米。上首的浮雕有27个英雄形象组成,再现了广大人民群众不畏艰险随军转战,家家户户齐动员、男女老少忙支前的感人场面;下首浮雕由28个英雄形象组成,再现了人民解放军冒枪林弹雨、忍风雪饥寒、架人桥、闯火阵的英勇场面。纪念塔的两组浮雕和淮塔正门的军帽和车轮雕塑遥相呼应。上图塔座正面篆刻的是《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碑文》,下图是塔座背面篆刻的是建塔的始末时间。塔体是坚硬的花岗岩雕砌。
走在塔下角亭环抱的围廊里,我伸手抚摸着镌刻着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及30000多名烈士名录,觉得这些逝去的英雄们不死的精神在向我传递,传递着一种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看着一行行、一列列黑体小字,知道那是烈士们的名和姓,可是,还有一些没有留下名姓的英雄与他们一道,承受着后人的祭奠和膜拜,崇敬和颂扬。
我仿佛看到了他们哪怕一息尚存就要把手榴弹扔向敌群的瞬间,听到了他们冲下掩体与敌相拼的喊声,感受到了他们为国捐躯的余温。这一切的一切,都化作了此时我眼中的湿润。我想,这就是 战争永垂不朽的原因吧,不是因为战争的战术运用的多么灵活,或者多么出奇制胜,只是因为这一场战争中有一大群洒热血,保家卫国的战士。他们或许默默无闻,可是我们应该记住他们。每一个战士,值得拥有最高的荣誉。
瞻仰完了纪念塔,我又去了纪念馆新馆。进入之后里面会有导游详细的讲述关于淮海战役的历史以及许多轶事。馆内主要介绍了淮海战役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8年11月8日~22日,主要讲的是围歼黄百韬兵团,孤立徐州。第二阶段是11月23日~12月15日,讲的主要是围歼黄维兵团,合围杜聿明集团。第三阶段是12月16日~1949年1月10日,主要讲的是战场休整,全歼杜聿明集团。馆内有大量的珍贵图片,还有一些遗留下来的物品、枪支等。最吸引人的是有场景重现,通过生动的画面再现,有助于游客更好的理解和解读。走在馆内,心中会有一种莫名的沉重感。毕竟,虽然战争胜利了,促进了整个新中国的解放。可是,也有数不清的战士牺牲,不论谁是战友,谁是敌人,所有这些战士都是中国人。我想,这应该是源于本能吧,相信每一个中国人走进这个馆内,心中都会有沉甸甸的感觉,毕竟一段沉痛的历史带给我们的有太多太多…….整个淮海战役,轰轰烈烈。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1个‘剿总’前进指挥部、5个兵团部、1个绥靖区司令部、22个军部、56个整师,共计55.5万余人。淮海战役的胜利,连同辽沈、平津战役的胜利,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大大加速了整个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为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直捣南京,横卷江南,解放全中国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淮海战役的胜利,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可是,这也是一个必然。每一场战争的胜败绝不仅仅是巧合那么简单。中国共产党以60万兵力对付国民党的80万兵力,而且作战武器远远落于国民党,因为当时美国支持国民党。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凭借自己独有的力量去战斗,他们追求平等民主和自由,他们心系天下的劳苦百姓,真正的完成了‘为新中国而献身’的崇高使命。那一代共产党人在追求自由、民主、富强的新中国的道路上抛头颅、撒热血。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今天我们所拥有的这一切,都是前辈们用生命换来的。
呼唤和平,远离战争。永远是不变的主题。我们都明白,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纵观整个国际局势,虽然和平是主流,可是国家间和地区间的动荡一直存在。看着那些逃离家园的人,战争就应该给和平让路,因为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的。
淮塔,是淮海战役的象征和纪念,是徐州的特色景点,更应该是整个中国应该缅怀的精神支柱。在今天,物欲横流的今天,物价上升,房价飞涨,越来越多的人似乎忙于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忽视了精神追求。特别是近几年,许多事件的发生让人震惊之余感到心寒。‘彭宇案’、‘小悦悦事件’接二连三的发生,在现在的中国,当一个老人跌倒时,路人还要纠结要不要去扶一下,担心老人会不会敲诈勒索;几名大学生不幸溺水身亡,船里的人却 张口要钱,不然不打捞尸体…..这一切的一切,仿佛已经逼近了我们的道德底线了吧。个人如果一味的追求物质层面的东西,一点也不注重自己道德的提升,那他一定获得很累,他每天要忙于算计,忙于应酬大大小小的事之后,心灵却得不到一点儿休息。缅怀那些先烈,除了感激他们的赴死前进,义薄云天,我们更应该好好地沉静下来,问问自己的心,不要让它疲惫于世俗中,给自己的心灵一片净土。
所以,在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我们注定任重而道远。不过,在发展的道路上,不可以片面注重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道德的建设、法律的约束。提高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已经刻不容缓。只有这样,烈士门用血打下的江山才能更加稳固,这一段沉痛的历史才不会重蹈覆辙。
站在淮塔的前面,思绪万千,万种情感涌上心头。我知道,那是一种强烈的民族归属感。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重任,我们将它挑起,也必将令后人仰望和赞叹………
历史无言,可是我们必须有心。走进淮塔,就像在听一个老者缓慢的诉说着他的故事,说着故事中的酸甜苦辣。淮塔,是一次战役的的纪念物,记录着一段历史。淮塔,也是一个警钟,提醒着我们,时代重任,在所不辞。
64年过去了。淮塔就像一名永不退伍的老战士,背负青山,面朝城市,用一种象征和平的眼神凝视着远方,倾诉着,告诫着,祝愿着今天拥有幸福的人们……
第四篇:参观淮塔有感
参观淮塔有感
来到徐州上大学,有幸参观了淮海战役纪念塔,这将是一生难忘的记忆。春天的风还很凉,一切都静静的,烈士们的灵魂沉默着„„
淮海战役纪念塔坐落于凤凰山东麓,纪念塔高38.15米,雄伟壮观,抬头仰望,只觉得要压下来似的。上端雕刻着由五角星照耀下相交的两支步枪和松籽绸带组成的塔徽,塔身正面镶嵌着毛主席当年题写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镏金大字。塔座正面镌刻着镏金碑文,记述着淮海战役的历史经过以及烈士们前仆后继、广大群众奋勇支援前线的英雄事迹。两侧为大型浮雕,右侧是人民解放军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左侧是人民奋勇支前的壮丽情景。塔下角亭环抱的围廊里,镌刻着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及三万多名烈士名录。巍然矗立在徐州南郊凤凰山下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不仅是光荣历史的见证,也是激励后人的丰碑。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进行了伟大的淮海战役,徐州人民全力以赴支援前线,与解放大军并肩浴血奋战,为夺取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沿着围廊走,一个一个名字,虽然不知道模样,虽然不知道年龄,但都是确实曾经存在的。在淮海战役中牺牲的人们,又何止三万呢?为了反抗,为了未来,为了渴望的和平,战争,总是不可避免的。历史就这样沉重的摆在我的眼前,作为后人,也只能默默地看着,或感慨,或感激,或珍惜。高大的石碑周围,青松古柏交相掩映,一片幽静。阳光不大,抬头仰望石碑,却是看不分明。很多的游客站在石碑下,摆出各种姿势拍照留念,肃穆的气氛一下子就被赶得无影无踪。在一片静谧的林中,细碎的阳光,野花,野草,都是这样安静的生长着。不知有多少年龄的古树静默着,守护着什么。走在小路间,心也宁静了,城市的喧嚣也无法靠近啊。对于牺牲的英烈们,除了敬意便是缅怀,还有,就是对历史的思考吧。也许无法像历史学家一样理性的思考分析,也许不能清醒的认识战争的本质,对于历史,只有接受吧。围廊真长啊,虽然没有任何的装饰,虽然是那样的朴素,却是积淀着多么沉重的„„
淮海战争,解放战争中重要的一环。自古以来,徐州,兵家必争之地。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胜利的关键一点,是沟通南北的战略之地。尽管如此,淮海战役并非是事先的战略计划好的,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边打边看”。淮海战役被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8年9月24日济南失守到11月22日华东野战军将第7兵团10万人全部歼灭;第二阶段,随着第七兵团的灭亡,华东野战军与中原野战军将徐州的大部国民党军队歼灭,此时,已消灭了国军34个师;
第三阶段,配合平津战役,解放军进行20天休整。之后,于1949年1月6日,解放军向青龙集、陈官庄地区被围的杜聿明部发起总攻,1月10日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杜聿明被俘,第6、第8兵团随后放弃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地区,撤往江南,淮海战役结束,解放军占领了长江以北大片土地。淮海战役的胜利,使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为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
人民的支援是淮海战役胜利的根本保证。一场巨大的战役,除了指挥得当,三军用命,还有一个关键要素是后勤保障,现代战争支援淮海战役的民工尤其如此。在当时的条件下,共产党方面不可能动用现代化手段保障战役后勤,但把人力保障发挥到了极致。作战中的物资供应,是达到较圆满之要求的,无论在粮食弹药的接济,还是医疗救护等方面,都未感到意外的特殊困难,这是此次作战胜利的有力保障,没有这种保障,要想取得这次作战的胜利,是无法想象的。五百
万支前民工,遍地都是运粮食、运弹药、抬伤员的群众,正是他们的奋不顾身,在背后付出,才有了战争的胜利,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淮海战役是解放军在兵力、装备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同国民党重兵集团展开的决定性的战略决战,最后以解放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终。解放军在兵力、装备都不占优势,战场情况复杂多变的条件下,能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是中央军委、总前委的正确决策,华野、中野的密切配合,指战员的英勇作战,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援的结果。也是战争史上的奇迹,八十年代,美国西点军校专门派出考察团来到淮海战场旧址进行实地考察,对这一结果的评价是“不可思议”。国民党失败的原因是统帅部的决心一变再变,各兵团互不配合,最主要最关键的原因是国民党政府失去了人心。淮海战役是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淮海战役的胜利也真正是人民的胜利。踩在人民的头顶作福作威的,必定会被人民扔下来,踩得粉碎。这也许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的一个表现吧。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的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历时六十六天。淮海战役的意义就如毛泽东在战役结束后的第四天,即1949年1月14日发表的关于时局的声明中所说:“现在,人民解放军无论在数量上士气上和装备上均优于国民党反动派政府的残余军事力量。至此,中国人民才开始吐了一口气。现在情况很明显,只要解放军向残余的国民党军再作若干次重大攻击,国民党统治即将土崩瓦解,归于消亡“。
这一片大地上,曾经的满目疮痍,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如今的徐州,正蓬勃的发展。沉睡在这一片土地的英烈们,也许此时正微笑着看着。如今的生活来的不容易,曾经的精神仍然值得去温习,且不说当年成王败寇的共产党和国民党,只看那些葬在脚下,血染长河的战士,百姓,是为了中国的未来,自己的幸福在奋斗啊。如今的我们,不也当如此吗?
第五篇:参观保俶塔实验学校有感
参观保俶塔实验学校有感
可能是因为身处于有着优美环境和浓厚文化积淀的“人间天堂”,因此一走入杭州保俶塔实验学校就能感受到一种浓郁的人文气息:在学校的各个角落修葺出一个个郁郁葱葱、妆红裹绿的小小园艺,点缀着一块块嵌有诸如“笃志”、“博学”、“多思”、“豁达”等字眼的美石,教学楼的每一个楼梯拐弯处都张挂着催人上进的字匾,楼道的墙壁上展示着学生的艺术创作成果,就连下课的铃声都被轻柔舒缓的音乐所取代。
在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我们首先聆听王理校长介绍他们的社团课程,了解了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坚持“共同基础上差异发展”的课程观,推进体育与艺术、科技与创新、社会综合实践、人文与语言等四大类学生社团建设。该校把社团活动作为课程排入课表,所有社团活动都做到有场地、有教师、有内容、有计划、有评价。每周二下午第二节课起是该校学生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参与到106个社团中去。
在学校里随意问几个学生,你参加社团吗?他们一脸惊讶:“当然参加,很有意思的!”很多学生甚至说,自己最喜欢的课就是社团课。在保俶塔实验学校,社团全部由学生自愿报名,小学中低段每年更换社团的比例比较高,因为小朋友什么都想去玩一下;从小学高段到初中,往往会一直很固定,原因是“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项目”。
在学校的课堂上,教师电子白板操作娴熟,图片、声音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使用恰到好处,吸引学生,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这些让听课的老师也沉浸在学习、探索知识的快乐中。社团活动多样化,精细化,规范化也深深吸引了我们。英语课本剧,旨在取长补短,共谋社团建设;蚂蚁机器人社团参加科技创新比赛,夺得桂冠;管乐团获得全国交响管乐银奖;陶艺坊的学生作品琳琅满目,个性鲜明。
接着,我们又参观了少年邮局、小交警队、动漫社团、陶艺社团、铜管乐团、合唱团、机器人队、三模队、头脑OM等近百个社团,这些校本教材融科学性、实践性、自主性、合作性、开放性于一体,操作性强,实效性高。为深化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对我们学校开展拓展性课程也起着十分重要的借鉴和推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