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设美丽中国之我见
建设美丽中国之我见—遂宁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总书记“中国梦”重要讲话中也提到“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发展绿色经济,建设园林城市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在建设美丽遂宁的步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多年的实践中,遂宁结合其资源状况、地理特征、城市布局等因素,摸索出一条独特的建设生态遂宁的路子。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学习十八大报告印象最深的是“美丽中国”。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让中国这个泱泱大国集苦难于历史,集发展于当下,集完善于自我,集合作于睦邻,集和平于世界,集创新于改革,集发展于人民,党的十八大首提美丽中国,是集所有美丽于大成的中国
遂宁,人多地少,发展瓶颈制肘突出。全市382万人,农村人口就占了308万,农村人均常用耕地只有0.73亩,农民人均纯收入3108元,低于全国人均3587元。但根据调查,遂宁是个生物资源丰富的宝地。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的遂宁,浅丘地貌,雨热同季,孕育生物资源1500多个品种,其中有不少国家保护植物和珍稀树木。如有“活化石”之称的水杉、银杏、名贵的苏铁、红豆树、马桂树等,同时遂宁土地资源较为丰富,土地总面积798.722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28.15万亩,林地202万亩。
在生态环境建设上,遂宁通过20余年的植树造林和深林保护,森林覆盖率已达到34%左右,高于全省3.73个百分点,生态环境恶化已得到明显遏制,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在区域经济效率还不高的情况下,根据北京工商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首都流通业研究基地中国指数中心主任季铸教授主持编制的《中国300个省市绿色GDP指数报告》显示,遂宁绿色GDP指数位列第78位,在四川省仅次于成都,说明生态环境有着良好的质量。同时,遂宁在全国二级城市中率先开展了生态环境资源承载力测算,目前反应良好,此举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实践证明,经营绿色,建设绿色经济遂宁,就是新时期遂宁谋求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打造活力成渝之心的准确战略定位和正确路径选择 如何把遂宁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经济的优势?如何把丘陵地区发展滞后的压力转化为用好原生态生物资源加快发展高效农业、绿色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动力?遂宁在结合国内外发展经验,参考相关专家的意见,按照“三维立体经济增长格局”的思路,聘请专家对全市的基本情况和生物资源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指导建立了射洪县柳树镇生物产业示范基地,编制了《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大力发展遂宁绿色经济。
一是发展农业原生态。遂宁市把实施生物工种技术与品种改良、农产品深加工结合起来,使绿色食品的良种覆盖率达70%以上;并通过实施生物工程技术,提高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63个农产品被国家级其中国家级绿色食品标志认证农产品14个。二是发展工业可循环。遂宁近年来大力倡导绿色工业的发展。为避免工业对环境的,遂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逗硬实行“一票否
决”制度,集中对化工、造纸、制革等行业重点工业污染源和规模化养殖企业进行了限期治理。三是发展生态旅游经济。近年来遂宁以绿色产业、绿色环境、绿色城市、绿色家园、绿色文化等载体要素丰富了绿色经济的内涵。四是发展以绿色物流为载体的现代服务业。遂宁作为川中重要商埠口岸,近年来,立足遂宁,服务成渝,面向西部,对接沿海,大力建设中国西部工业物流港金家物流园。在发展绿色经济的政策的引导下,如今的遂宁社会和谐稳定,人心积极向上。不仅经济发展迅速而且还成功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并获得“全球绿色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城市名片。今后的遂宁也将会在全面奔小康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道路越走越宽阔。
自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愿景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就是从原先的“主要污染物减排”以维持生态环境“不恶化”为主导,向未来“修补并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方向过渡。主要区别在于,与之前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下滑有所不同的是,在未来,经过治理,我们的生态环境质量将逐渐变好,不仅要在“数量”上减少污染排放,更要在“美丽”上下功夫,让生态环境逐渐变得“赏心悦目”起来。
近年来,遂宁市坚持“环境立市”的战略,在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步。遂宁市连续5年获四川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前3位,2010年以四川省第1名的成绩创建为“环境优美示范城市”。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6.6%,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8%。涪江、渠河水质断面优于国家Ⅲ类水质标准,市城区空气优良天数达361天,是四川省首批2个农产品产地无公害化市之一。
过去一年,遂宁市政府紧密结合实际,把建设现代生态田园城市作为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建设宜居宜业环境、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载体,积极探索具有遂宁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按照建设现代生态田园城市的要求,遂宁主要抓了三件大事:一是全域规划,二是制定标准,三是推进重大项目。遂宁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围绕现代生态田园城市的主题,确定了战略定位、功能定位以及其他的专项规划定位,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现代生态田园城市的标准体系,通过标准体系来规划和规范城市建设。
这一年来,遂宁在现代生态田园城市建设方面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生态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城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今的遂宁不仅拥有河东新区湿地公园、五彩缤纷路、观音湖等城市生态地标,在城市的整体建设上,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初步建成。据了解目前遂宁已经有700多辆城市公共自行车,下一步还将新增加1000多辆,这充分彰显了遂宁人的绿色生活方式,也是遂宁走向低碳生态城市的第一步。在大江大河的治理过程中也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其次,遂宁的古建筑保护意识有所增强,例如大英县的盐厂特色工业建筑以及其他历史文化的古建筑开始得到保护和重视。此外,遂宁对自然、对生态的保护也逐渐开展起来,例如考虑到会淹没下游湿地、破坏生态环境而取消了在涪江下游修建电站的计划等等。遂宁对城市雨水的利用也初见成效,很多绿地和树池都在做利用雨水的改造。在过去的一年中,遂宁将现代生态田园城市的理念落实到了城市建设方方面面的细节中,体现在从宏观的到微观的实践以及每个市民的行动上。
我们有理由期待,遂宁在“现代生态田园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将做出更多的新探索,展现出更多更美的风采,充分尊重自然,最大程度地保护环境,最大限度地提升生活品质,早日建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桃源!
“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一片片梯田一层层绿,一阵阵歌声随风传。”美丽中国不是一天就能建成的,也不是一个人就能实现的,更不是仅靠民间力量就能完成的。美丽中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第二篇:建设美丽中国之我见
建设美丽中国之我见
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总书记“中国梦”重要讲话中也提到“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作为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在改善城市环境,建设美丽南充的发展步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多年的实践中,南充园林人结合城市园林绿化发展历史、地理特征、城区布局等因素,摸索出了一条南充独有的节约型园林绿化路子,将城市绿化建设、生态保护、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融为一体,实现了均衡和谐的绿化发展新模式。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学习十八大报告印象最深的是“美丽中国”。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让中国这个泱泱大国集苦难于历史,集发展于当下,集完善于自我,集合作于睦邻,集和平于世界,集创新于改革,集发展于人民,党的十八大首提美丽中国,是集所有美丽于大成的中国。
在南充向特大城市迈进的步伐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原有的城市绿化规划已不能满足现今需求,成了制约绿化发展空间的主要瓶颈。为此,南充市园林管理处邀请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家重新编制规划,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对南充市地形地貌、水文条件、植被类型、气候条件以及各条街道的绿化现状细致考察的基础上,编制了《南充市公园绿地与道路绿地规划》,目前已经获得通过。在新规中,实现了在不破坏现有绿化植被的情况下,对市区绿化布局进行了优化、完善,将市郊重要地理分区全部纳入规划,设置了生态修复区和生态休闲游憩区,详细规划近郊绿化,做好生态打底,为市建成区水土保持、整体气候改善、生态平衡提供坚实基础。在公园绿地规划中,新增了滨河公园绿化规划和嘉陵江天然湿地保护规划,引入城市主要河流的公园绿地规划,并细化了嘉陵江生态绿岛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南充城市被一江一河(嘉陵江及西河)分为三个区,在行政区划和地理位置上都相对比较独立,城区绿化养护管理也较为分散,三区园林绿化管理部门和市园林处联系不够,各自为战,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标准得不到规范,园林队伍技术力量参差不齐,园林绿化景观效果未能整体和谐的效果,造成了资源浪费和多次改造。2008年我市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以来,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重视力度。近年来,市园林处、三区园林绿化主管部门、北湖公园管理处、滨江景区管理处等部门逐步深化工作联系、交流,实现了资源共享,全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真正做到了统一协调、全面发展。2011年,市园林处结合当前全国整体水平和我市园林绿化现状制定了新的《绿化养护标准》,随后各区在此基础上进行微调,相继制定了各区绿化养护标准,因地制宜促进绿化养护管理水平提档升级。针对重大问题形成会商制度,在今年6月的天竺桂蚧壳虫防治工作中,市本级和三区园林部门召开会议商讨研究,拟定防治方案,共同参与对全市8000多株天竺桂进行病虫害防治,效果显著。
如今的南充,经济发展迅猛,社会稳定和谐,人心积极向上,正坚定不移地实施党中央、四川省委的决策部署,在“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打造川东北投资首选地”、打造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全民共同奔小康的道路上越走越平坦,越走越宽阔。
当然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护公众健康安全,并不等于简单的“达标”。关键在于,在寻求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千万勿将“美丽”简单化,从而陷入各种“美丽误区”。
自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愿景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就是从原先的“主要污染物减排”以维持生态环境“不恶化”为主导,向未来“修补并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方向过渡。主要区别在于,与之前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下滑有所不同的是,在未来,经过治理,我们的生态环境质量将逐渐变好,不仅要在“数量”上减少污染排放,更要在“美丽”上下功夫,让生态环境逐渐变得 1
“赏心悦目”起来。就此而言,建设美丽中国实则对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那就是做到“内外兼修”,让公众不仅免除健康及安全之忧,还可从中获得审美上的消费和享受,以实现全面提升社会福祉的目标。
理论上而言,面对环境污染的挑战,实现生态环境的“内外兼修”,建设美丽中国,最大难点是“内”,而不是“外”,而其实现的顺序也应该是“先内后外”。但出于各种误解,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各种将生态环境保护“内外”目标相混淆,甚至本末倒置,及陷入“美丽误区”的现象。总体而言,这样的误区有如下几种表现。
其一,以“形式的外在美”替代“质量的内在美”。在对“美丽”的理解中,生态环境质量显然是其中焦点,但这并不等于仅仅是消除那些肉眼可见、鼻子可闻、耳朵可听的“污染”。正如上述有关淮河污染的报道所示,“经过多年的治理,淮河上游那些‘会说脏话的排污口’已经很难找到了。现在这里的水质是四类水,你看不到污染,也闻不到怪味儿”,也就是说,从外观上来看,较之以前,这样的用水也算越来越“美丽”了,但从其成分来看,那种水还远没有达到保证健康、安全用水的基本要求。
实际上,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譬如,随着空气质量的改善,空气中肉眼可见的污染物已越来越少,但在公众环保意识提高的背景下,这并不代表空气质量越来越好。相反,各种细微颗粒物也在影响着空气环境。
其二,以“标准的孤立美”替代“生态的系统美”。生态环境各部门之间有高度的系统性,基于工业化发展背景下对生态环境的有限认知,人们在保护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常常将生态环境割裂开来进行治理,最为典型的做法便是为各种生态的子环境建立标准体系,比如用水的、大气的、土壤的。而且,各种标准间的交互性甚少,基本相互孤立,各自为政。其结果是,在符合标准的情况下,就某个子生态环境而言,的确已经实现了环境质量的改善,但就整个生态系统而言,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其中很大的一种可能性便是标准与标准之间相互抵消甚至抵触,最后危及整个生态系统本身。上述有关绿化与汽车尾气结合生成新污染物的案例就说明,仅仅在某部门内部建立标准来保护生态环境,对于实现整体的“美丽”而言,是远远不够的。
其三,以“加工的后天美”替代“自然的先天美”。在生态环境退化、变得丑陋的背景下,为了重新实现“美丽”,人们擅长利用各种科技手段来进行后天的加工,譬如用“包装”的理念来经营城市,通过各种景观工程、灯光工程来美化城市。这样的做法,出发点固然是好的,但从结果来看,整个城市所呈现的只会是有明显后天雕琢痕迹的“加工美”,而越来越远离生态环境本身所具有的那种“自然美”。更加严重的是,在后天各种加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又产生了新的污染排放,从而会加重生态环境的总体负担。最终,尽管城市可能变得“美丽”了,但生态环境的整体质量却在下降。事实上,就生态环境系统的演进而言,后天的加工永远无法真正取代先天的自然禀赋。
总之,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进程中,我们应秉着回归“美丽”,而不是消费“美丽”的态度,更加科学地、系统地和人本地,并怀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最终建成既有阳光白云,又有健康与安全的人居环境。
“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一片片梯田一层层绿,一阵阵歌声随风传。”美丽中国不是一天就能建成的,也不是一个人就能实现的,更不是仅靠民间力量就能完成的。美丽中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2011级机设3班周小昕11131010136
第三篇:建设美丽中国之我见
建设美丽中国之我见—以广安为例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在日常生活中,“美丽”和“中国”都是最普通不过的字眼,即使在平时偶尔谈起“美丽中国”,人们也不会有过多的关注。但是,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在字字珠玑的十八大报告中,通过总书记之口说出这一词汇,“美丽中国”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蕴藏着多层寓意,发人深思、令人惊喜。
“美丽中国”体现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理论指导和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归根结底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发展。提倡“美丽中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种方式,可以说,“美丽中国”的提法既给我们指出了科学发展的具体方式,又给我们指明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愿景。而建设美丽城市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体现。早在“建设美丽中国”这一理念提出之前,各大城市就纷纷响应深入发展科学发展观,建设美丽城市。在这一理念提出之后,更为各大城市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以指引。在这股建设美丽中国潮流之中,我的家乡广安也积极的参与其中,为之做出努力。
广安人文荟萃,英才辈出,养育了世纪伟人邓小平同志。自然风景和人文胜迹独具特色。农业物产丰富,盛产粮、油、猪、茧、果,素有“金广安(玉米),银岳池(大米),红武胜(高粱)”的美誉,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瘦肉型生猪基地和丝绸之乡。这种种的优势,让广安的建设之路更为通畅,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使广安向生态、文明的方向迈进。
近年来,在广安市广安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区环保局在以局长蒋雷为核心的班子带领下,以服务为中心,以建设创建省级生态区为目标,有力有序有效开展各项工作,持续推进经济环境协调快速发展。
调整产业结构 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广安区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建设循环经济型企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清洁生产示范园区和生态工业园区,强调重点企业的污染治理,加强建设项目和“三同时”制度的管理,坚持资源集约节约利用。
切实加强环境污染防治,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切实保障群众的食品、饮用水的安全;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着力推动改革创新,健全生态保护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和奖励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多元投资机制,加强法治保障,打造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干部队伍。切实推进“省级生态区”创建。
以主要污染物减排为重点,持续改善辖区生态环境质量。广安区坚持以总量减排和“十二五”规划为抓手,转变发展方式,通过大力实施“八大环保工程”,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以建设省级生态区为重点,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努力完善了白市镇、大安镇、大龙乡、浓溪镇等4个乡镇污水处理站和石笋、花桥、悦来等3个垃圾压缩中转站的建设,在建的场镇污水处理站2个,新增农村生态垃圾房76个、场镇垃圾箱89个。
通过不断加大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村容镇貌得到极大改善。
以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加强水环境保护力度,加大重金属、化学品、危险废物等行业监管力度,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严厉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据广安区环保局局长蒋雷介绍,目前,该区已有通过验收的省级生态乡镇5个,技术核查乡镇11个,市级生态村290个,市级绿色小区5个,市级绿色社区8个,成功创建区级生态家园68501户,区级绿色学校12个。
小平故里广安区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让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景更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城市。广安之美,和谐之美。
第四篇:建设美丽中国之我见
“建设美丽中国”之我见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什么是美丽中国呢?我认为就是天更蓝、水更清、地更洁,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幸福。
要建设美丽中国,我认为必须从我做起,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要热爱祖国的高山大川、河流平原;要了解祖国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了解祖国从蒙昧走向文明,从贫弱走向强大的屈辱历程。遵
守宪法和法律,文明出行,低碳生活,热爱大自然,敬畏大自然。不买卖野生动物,不食用野生动物,树立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大自然永续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做一个合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要建设美丽中国,必须从建设美丽**做起。我们生活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组成部分,**美不美,直接影响着美丽中国的建设。目前,**创卫工作正如火如荼的进行。我们要为创建巴中卫生城市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自觉遵守公共秩序,不乱穿马路,不乱吐口痰,爱护公共设施,爱护**的一草一木,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做一个文明的**市民。
要建设美丽中国,必须从建设美丽的工作机关做起。目前,人大机关办公大楼装修一新,使我们的工作环境更加舒适、美好。我们要随时保持办公室文明整洁,不随地乱倒茶水,不乱丢废物,遵守机关制度,爱岗敬业,树好人大干部形象,做一个文明礼貌的国家公务员。
我们坚信,只要人人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一个强大而美丽的中国一定会迎面向我们走来。
第五篇:建设美丽中国之我见
轻化工程1班
建设美丽中国之我见——以泸州为例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那么建设美丽中国是什么样子呢?建设美丽中国之我见——以泸州为例。
我的家乡—泸州—“中国酒城”。泸州地处四川盆地南缘、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位于长江、沱江和赤水河交汇处,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港口城市和成渝经济区的重要中心城市,拥有“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腹地”、“成渝经济区重要增长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川滇黔渝结合部中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众多名片。
近两年,泸州成自泸高速完工并通车。泸州拥有西南地区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品类最齐全,配套最完善的现代商贸物流中心——西南商贸城——80万平米超大规模,全面填补区域空白,打造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龙头市场。泸州还拥有西南地区最大的一级公路客运站——泸州客运中心站,它是交通部规划的全国公路主枢纽站之一,客运中心站占地面积284.6亩,主站房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站前广场、停(发)车场面积6万平方米,集公路客运、旅游客运、城市公交、出租车客运为一体,于2012年6月18日正式投运,共有客运线路200多条,参营客车1500多辆,平均客流量1.8万人次∕日,最大旅客输送能力为5万人次∕日,平均发班量为1600班∕日。
今年以来,泸州按照“多点多极支撑”的发展战略,确立了“着力六个突破,力争四年翻番”的战略部署,着力在“产业发展、城镇建设、投资拉动、开放合作、县域经济、民生事业”六个方面突破。2013年上半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41.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3%,增幅居全省第6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31元,增长10.9%,增幅居全省第2位;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514元,增长12.3%,增幅居全省第12位。仅上半年,泸州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52.3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344.2亿元,增长12%;第三产业增加值144.8亿元,增长12.5%。与全省相比,GDP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2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6位,相比一季度有小幅回升,提高了0.1个百分点,继续保持了平稳发展势头。而泸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5.3亿元,同比增长34.2%,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3.2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2位,投资总量居全省第9位。泸州2013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7.1亿元,同比增长14.8%,位居全省第1位,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2个百分点。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城市面貌大为改观,城市面貌已是焕然一新,先后荣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长江滨江路建设工程还获得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称号、建设部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打造出了大梯步、报恩塔、馆驿嘴、澄溪口、凤凰花园等10多处城市绿化广场,建成了忠山公园、龙马潭公园、冠山公园等一批新游园。
2013年上半年“泸州市九大产业发展突破”调查结果:
(一)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在现代农业上,重点发展六大特色效益农业。一是畜牧业。上半年,全市出栏生猪271万头,新建规模畜禽养殖场25个。二是优质稻。今年种植优质稻180.1万亩,丰收在望,预计产量87.9万吨。三是高粱。今年种植酿酒专用高粱61.2万亩,比去年增加5.6万亩;四是果蔬茶。今年水果产量预计33万吨,其中荔枝喜获丰收,产量1.3万吨(7月12日重庆航空与合江县签定协议,合江荔枝实现首次上飞机);上半年蔬菜播栽面积55.9万亩,产量111万吨;纳溪特早茶产量4600吨。五是林竹业。建成竹产业基地16.8万亩,新建现代林业示范区4个。六是烤烟。今年发展烤烟面积22.6万亩。1—6月,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52.3亿元,同比(下同)增长3.3%。
(二)白酒产业由高速增长期进入结构调整期。今年以来,针对白酒行业趋冷和宏观政策调整的不利影响,支持33户酒类重点企业强基础、调结构、提质量、塑品牌、拓市场,帮助企业共度难关。重点加强高粱种植基地和酿酒基地建设;全力推进泸州老窖“一园三基地一中心”、二郎名酒·名镇、郎酒浓香型白酒生产基地及华夏龙窖白酒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成功举办了第14届西博会白酒专业博览会,实现成交额116.3亿元。1—6月,完成白酒产量73.3万千升,增长1.3%;酒业增加值160.6亿元,增长12.4%;酒业销售收入350.4亿元
(三)化工产业发展提速。上半年,得益于天然气供应的充足保障,泸天化、天华公司等化工企业高负荷生产。1—6月,化工产业实现增加值18.3亿元,增长13.3%;销售收入75.4亿元,增长41.8%。从重点企业看,泸天化集团实现产值12.9亿元,增长55.3%;天华公司实现产值10.3亿元,增长217.4%;北方公司和硝化棉公司产值分别增长57.0%和27.0%。
(四)能源产业正在整合调整。受煤炭需求和价格回落的影响,今年前4个月能源产业保持低位运行。“5·11”事故后,全市除3家国有煤矿外全部停产整顿,目前正在制定关闭重组方案。加快推进重点能源项目建设,叙永煤矸石电厂、古蔺煤矸石电厂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加快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已与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1—6月,能源产业实现产值62.6亿元,增长8.9%;增加值18.9亿元。
(五)机械产业企稳复苏。今年以来,全国工程机械行业逐渐走出低迷,呈现止滑企稳、缓慢复苏迹象。1—6月,全市机械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9.4亿元,增长28.7%;增加值9亿元,增长10.2%。长起、邦立、长液三大工程机械企业产值增幅达到了384.3%、19.3%和57.3%。年底随着“三长”搬迁和基地建设的逐步完工,机械产业有望进一步回升。另外今年上半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72.97亿元截止到2013年8月底,泸州市共有建筑施工企业356家,其中一级企业15家,二级企业75家,三级企业133家,劳务分包企业133家。有监理企业7家,造价咨询企业6家。勘察设计单位22个,施工图审查机构2个。
(六)现代医药产业加快发展。目前,全市已有医药生产企业17家,生产品种主要涉及化学原料药、中药制剂、化学制剂、中药饮片、医用辅料、医用氧等6大类,有128个品种取得药品批准注册。今年已聘请新加坡裕廊国际有限公司为我市编制现代医药产业规划。重点规划建设的泸州医药产业园已完成投资1.1亿元,签约入驻企业6户;川南医药产业园前期工作有序推进。1—6月,全市医药产业实现产值16.7亿元,增长29.1%;增加值5.2亿元,增长9.4%;销售收入16.5亿元,增长28.3%。
(七)商贸物流业持续增长。商贸业方面,今年消费市场较快增长,上半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7.1亿元,增长14.8%,增速居全省第1位;全市商贸业实现增加值54.97亿元,增长11.9%。物流业方面,围绕打造“四川航运首港”,大力发展临港物流业,开通了泸州到武汉到台湾的集装箱班轮。1—6月,泸州港完成吞吐量1402万吨,增长15%,其中集装箱吞吐量6.8万标箱,增长28%。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1亿元,增长8.5%。
(八)文化旅游业较快增长。启动了省级旅游标准化示范市创建工作,加快推进了云溪温泉、凤凰湖、玉蟾山温泉综合体、合江佛宝旅游快速通道等一批旅游项目,张坝桂圆林、天仙硐等景区争创国家4A、鱼凫古街争创国家3A工作进展顺利。1—6月,接待旅游人数1072.1万人次,增长31.2%;实现旅游总收入69.5亿元,增长31.3%,增加值37.9亿元,增长32.3%。
(九)现代金融业平稳发展。积极引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了与华夏银行、民生银行、重庆银行、德阳银行等银行的深入对接,德阳银行即将在我市设立分行。加快企业上市步伐,有25家企业列入了上市培育计划,宏图物流已进入上市辅导期并通过省证监局的预验收。新批筹小额贷款公司5家,全市小额贷款公司总数达到18家,实现了区县全覆盖。1—6月,2
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3亿元,增长21.3%;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327.5亿元,增长18.8%;贷款余额720.8亿元,增长23.8%。
另外截至今年10月,全市184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60亿元,占年投资计划的99.2%,总体超投资进度15.9个百分点;57个重大产业类项目完成投资94.8亿元,占计划投资的93.9%。35个重大民生及社会事业类项目完成投资62.4亿元,占计划投资的103.9%。3个重大生态环保类项目完成投资3.5亿元,占计划投资的101.2%。10只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0.59亿元,完成计划的38.5%。144只全市服务业重大项目,2013年计划投资232.96亿元,上半年完成投资111.33亿元,完成率为47.79%;已有128只项目正式开工,开工率为88.89%。全市服务业投资20强项目,2013年计划投资84.08亿元,上半年完成投资34.95亿元,完成率为41.57%;已有18只项目正式开工,开工率为90%。100家市级服务业重点企业,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24.8亿元,同比增长11.8%;实现利润27.63亿元,同比增长5.5%;实缴税收17.57亿元,同比增长6.0%。
调查发现泸州市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产业规模小,龙头骨干企业少。2011年1-11月全市新兴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为5.9%,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不足4%,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发展不快,新能源起步晚,新材料异军突起不多,各领域中具有引领作用的龙头骨干企业比较缺乏,一个大企业带动和形成一个产业链的几乎没有。
(二)管理机制有待完善,政策支持力度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的管理部门多,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组织协调机构,管理部门分散,支持重点不突出,尚未有单独引导发展、激励政策。
(三)存在着技术和人才“瓶颈”。我市许多企业专业化水平不高,技术以引进消化吸收为主,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为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配套的服务平台尚未形成,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不够。同时,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真正流向企业的很少,企业高层次人才比重偏低,尤其缺乏企业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四)企业融资能力薄弱。我市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可抵押资产少,可控资源少。风险投资、资本市场发展滞后,企业直接、间接融资均较困难。
针对调查情况提出的加快培育和发展泸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议:
(一)培育和发展目标:力争到2016年,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00亿元,销售收入350亿元。培育3-5个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的重点产品,突破一批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优势产业链更趋完善,产业特色更加鲜明,初步形成具有泸州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体系。
(二)培育和发展重点:
1、新材料产业:依托我市综合化工优势,以四川硝化棉公司的精制棉优势,适度发展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等纤维素衍生物产业链;以泸州北方及控股的硅峰公司为龙头,进一步开发以硅树脂、硅橡胶、甲基硅油等委主的下游产业链,推动有机硅产业成链发展,提高有机硅产品附加值。1,4-丁二醇、聚四氢呋喃、-丁内脂等项目为重点,积极推动化工产业向精细化工方向转型发展;以四川武骏特种玻璃、德耀玻璃为依托加快发展太阳能光伏玻璃、特种玻璃步伐。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以中国航天科技(000901,股吧)集团公司川南机械为龙头企业,重点发展高速导爆索、油气井用爆破器材以及各种完井工具、各种钻采油工具;长江液压件有限公司为龙头加快推进国家高性能液压基地建设,泸州海科机械铸造有限
公司为依托打造一流的精密铸造中心。以邦力重机公司、长起公司为中心大力发展工程机械。
2、新能源产业:坚持能源开发利用和节约并举,重点发展以核能和生物质能、煤、页岩气等清洁高效利用装备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大力推进古叙煤田开发,加快页岩气、煤层气开发利用,实现泸州天然气化工行业的原料结构调整,重点培育四川煤气化有限公司煤制气项目、古蔺县护家乡龙洞煤厂抽采瓦斯发电利用工程。
3、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发展以道地中药材、医药化学原料及辅料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以四川科瑞德制药、绿叶宝光药业、古蔺肝苏药业、泸州百草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为重点加快中药种植、中药配方颗粒、中成药及饮片、保健产品和推进创新药品的深度、系列开发。重点培育四川宝光药业盐酸氨基葡萄糖片产品规模化、四川科瑞德制药盐酸小檗碱脂质体的制备工艺研究及制剂、泸州百草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高频振动气流粉碎生产中药极细粉新技术及产业化等项目。
4、节能环保产业:积极培育节能环保产业,突出抓好清洁煤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推进节能机电设备制造技术、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技术、余能回收利用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重点培育泸州老窖(000568,股吧)股份公司酿造固态废弃物双床热解气化生产生物质燃气设备研发与示范、泸州泓江电解设备有限公司膜极距阴极技改、泸州市超强机械有限公司清洁型焦煤成套设备及工艺、泸州市南方过滤设备有限公司高效深层过滤处理设备以及多孔介质开发项目。
将特色优势产业做强做大的重点是加快推进标准化工作,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农业方面:围绕泸州市生猪、林竹、果蔬、烤烟、高粱、优质稻“六大”特色产业和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加强对特色农产品和新农村建设规范等地方标准的制修订,深入实施标准化示范推进工程。
(二)工业方面:坚持立足于酒业、化工、能源、机械制造等优势产业和重要领域,加快工业标准体系建设;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创新发展产业园区、产业集群标准化建设、管理、服务的新模式,推进泸州市“九大园区”建设。在“十二.五”期间,集中力量将泸州名酒--名园--名村基地建设成为全省首个集合一、二、三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统筹城乡的综合性标准化示范园区,努力将泸州机械工业园区建设为机械产业集群发展标准化示范园区。
(三)服务业方面:根据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重点抓好现代物流、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餐饮住宿、观光旅游以及房地产、社区、物业等生产性和民生性服务标准的制修订和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形成一批知名服务企业和服务品牌。
(四)社会事业方面:以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领域为重点,积极探索在社会事业公共管理领域推行标准化试点示范,推动相关领域标准化工作的深入开展。
关于促进泸州市实体经济发展的的建议:
(一)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发展。政府加大对民间投资政策的支持力度,简化涉及民间投资
行政审批事项的环节,缩短审批时限,对民营企业放宽投资领域,放宽准入条件。在水、电、气的价格方面给予实质性的优惠和补贴。鼓励民营企业加大投资。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和安全要求、可自行平衡资金的民营企业投资项目,改审批制为登记备案制。民营企业的重大结构调整投资项目列入市重点项目,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二)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和充实完善相关产业政策,加大创业扶持力度。提高对实体企业的税收优惠比例,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则返还地方所得税部分。在产业政策扶持方面,向重点实体企业倾斜。继续清理中小微企业相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力争将费用降至最低。对处于创业阶段不具备汇算清缴条件的中小微企业,实行定额征税,税负从优,征税额度一年一定,并自创办之日起,3 年内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
(三)更好地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加大政府资金扶持。推动各类金融机构大力改善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服务,开发适合民营企业特点的融资服务项目。从贷款的方便快捷和利率优惠等方面,给予实体经济实质性的支持。加大政府性资金扶持。建立中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建议今年安排 1000 万元,今后逐年增加。
关于泸州市交通运输建设的建议:
(一)几大高速公路工程。加快泸渝高速、成自泸赤高速、叙蔺高速、叙宜高速公路建设,尽快开工建设南渝泸高速,力争开工建设叙威高速;
(二)四大产城、港城大道工程。积极做好沱江航道改造,提升泸州港集装箱码头设施现代化、功能现代化发展,完成泸福港城大道、泸合产城大道、泸自联港大道、宜泸永快速通道建设;
(三)国省干道调增升级工程。争取国省干线公路里程调增到1200公里;
(四)农村公路联网通畅工程。完成农村公路新改建3000公里,实现100%行政村通油路或水泥路;
(五)航空铁路工程。加快航空和铁路建设,加快机场快速通道和隆黄铁路建设;
(六)三大水运工程。加快长江泸渝段航道升级改造,推进沱江航道、赤水河航道综合整治升级工程,构建完善“一横二纵五港区”水运体系;
(七)三大运输站场枢纽工程。建成城北公交枢纽站、城西综合客运枢纽站和川南物流中心,构建客运“零换乘”、货运“无缝衔接”的现代交通运输服务保障体系。关于加快发展泸州市旅游发展的建议:
(一)高端规划,科学定位,构建大旅游格局
一是要突出规划地位。科学合理地开发旅游资源。二是要突出发展定位。产业定位要以
发展红色旅游为主线,产品定位要追求高品位、高档次、高标准,打造个性鲜明、气质独特、设施完备、服务一流的旅游产品。
(二)大力实施红色旅游共生策略,全面加强区域旅游合作
开拓区域共生、文化共生、资源共生的模式是泸州发展红色旅游的战略取向。其本质就是合作竞争思想的旅游延伸。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以合为主,促进对称性兼容和一体化互惠共生,实现旅游个体或组织经济效益的提高、规模的扩大和范围的扩张。
(三)加快建设,完善功能,打造大服务平台
要加快交通、通信设施建设。实施旅游畅通工程,进一步完善景区通信设施,实现移动、联通通信无缝覆盖。二是要加快吃、住、娱等服务设施建设。要加强旅游队伍建设。加大引进力度,努力引进导游、酒店管理服务等方面的人才,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特别是导游人员的素质,提高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
(四)多方筹措,多元融资,拓宽大投入渠道
尽可能增加财政性资金投入。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充分利用各种招商手段,引进国内外客商来泸州投资红色旅游开发。要吸引民间资本投入。积极鼓励各行各业投资旅游业,从事相关服务业,兴办旅游经济实体。
(五)实施红色旅游营销,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一是实施产品营销策略。集中打造涵盖我市主要优势资源,积极促进旅游产业均衡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实施价格营销策略。鼓励有实力的旅游企业通过资本、品牌运营等方式,向规模化、集团化、网络化发展。实施促销营销策略。
(六)实施可持续发展策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规范制度,确保开发与保护的动态平衡。加强宣传引导,提高旅游者旅游素质。走人力资源支持型发展道路。走红色旅游发展的市场化道路,做好对外宣传促销与项目招商的有机结合,针对成、渝中心城市、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召开旅游招商推介会,邀请投资商前来我市考察旅游项目,力争旅游招商有所突破。关于改善泸州市环境质量的建议:
(一)改善空气质量、治理水域环境、防治面源污染
(六)完善促进节能减排的经济政策
(二)加大环卫设施建设
(七)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
(三)加强节能发电调度和电力需求侧管理
(八)城乡风貌塑造
(四)健全完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队伍
(九)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五)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管理
(十)强化环保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
建设美丽中国,争建美丽中国之美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