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丽中国之我见
美丽中国之我见
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是中共十八大以来确定的任务。提出了“和谐社会”建设目标,而现在的“美丽中国”就是“和谐社会”的延续及 提升。“美丽中国”不仅仅是祖国的河流山川美丽,不仅仅是天空土地的美丽,也不仅仅是城市建设的美丽,她更应该体现的是社会的美丽和进步,是“和谐社会”的进一步提高,是我们国家的繁荣和强大,是人民心里的一种对社会、对生活的满足和快乐幸福。关于“中国梦”,习近平同志已经为我们圈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每一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关于“美丽中国”的含义,我个人认为“美丽中国”不仅仅是生态环境上的“美丽”而且是社会环境上的“美丽”,要建设“美丽中国”要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上下功夫,“美丽中国”的目的在保护我们环境的为前提,发展社会的经济,将中国建设成一个全面的综合性的美丽国家。
关于“美丽中国”如何建设,作为个人应该如何更好的融入“美丽中国”浪潮中去呢?党中央的十八大报告确定的建设“美丽中国”的四项任务: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虽是国家和政府层面的事,但是也事关我们每个人。其实针对这四项任务,从中我们都可以找到发展的机遇和个人素质提升的要求。
首先说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深入推进城镇化,发展小城镇,为内需拉动增加动力。无论是企业家还是个人,我相信从中一定可以找到各自的发展空间。企业家可以参与镇域经济发展,拓展自己的领域。个人可以发挥自身优势进行创业,利用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发展自己的产业。每个人都发展自己的同时,为自己的家乡发展尽一点绵薄之力。推进城镇化,发展中小城镇,为内需拉动增加动力。
其次说全面促进资源节约,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自然的馈
赠总有一天要枯竭,对于那些依靠自然资源生存的企业和个人来说,节约资源成了当务之急。以前过去那种浪费源的生产方式会在加快资源的枯竭,为了避免子孙后代没有资源可用,我们应提前做好准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尽快实施产业结构调整,走向产业集约化、高端化才是明智之举,别妄想在退回到改革发展初期的暴利时代。抓住国家的扶持激励政策,尽快转型是关键。对于个人而言,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节约用水用电,节约用纸等等,可能你平时没有关注的细节,就有你需要做的。
然后是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在没有提出生态文明之前,地方政府为了经济发展牺牲环境,虽然取得了GDP上的成功但没了青山绿水,没了蓝天白云,以前那种天然的味道也逐渐消失,很多食材都有化学用品的痕迹,导致社会的冒出很多食品安全问题。环保无不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而给大自然和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也与你的日常行为更有关系,原本乘公交足可办理的事,你却开私车为风光多添了尾气;原本不必开灯,你却多耗一度电,又多烧掉些煤;原本一张打印纸可以多放些字,或者可以正反面使用,而你却还是沿用旧的思维,打着为了看清的幌子,必须是三号字、行距固定在单倍行距或更宽,页边距留着足可以开过玩具汽车等等。正是因为中国有大量的人口,所以一个行动影响其他人才显得弥足珍贵。所以,做好生态文明的担当,做好环境维护者是我们每个人的基本素质。
最后说说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是我们这个受几千年封建思想影响国度的必然举措。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也许是我们的祖祖辈辈受禁锢太久了,改革开放却让我们更多人以崇尚自由为目标,放任了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如果没有制度的约束,还不知会变成什么样子。其实,传统优秀文化和礼教的传承,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应该丢掉的,不要简单的认为让孩子背会了三字经就可以实现传承,其实我们许多父母自己连三字经中的含义都讲不明白,又何谈传承呢?为此,我认为,制定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还有一项更重要的工作是“德育”。党中央新一届领导人已从自身做起,各级官员和政府工作人员必须效仿,而我们每一个人也该从生活和工作的一个小习惯做起,提升自己的品德和素质。
中国美丽不能局限于环境的美丽,经济发展的美丽,更多的应该体现在人的精神美丽,行动上的美丽。在党的领导下,将中国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这个应该不成问题,关键是如何改善生活在这个国家的人民的精神面貌。光听到宣传上要建设和谐社会,实际在新闻中总能听到这个社会的阴暗面,为官者如何欺凌弱势全体,我们需要真正的和谐,我们不需要被和谐,我们需要与人为善,我们需要互敬互爱,我们需要见义勇为;如果大家都不敢做好事,做了好事会吃亏,做了坏事占便宜,那我们的社会还会美好吗?你不帮别人,怎么能祈望别人会帮你呢?
如果总是出现开着宝马考公务员,总是出现挪用救命的善款肥己之囊,总是出现“营养餐”、“三聚氰胺”、“艳照门”、“表哥”等等这样的事件,那么我们距离“美丽中国”还有一段艰难之路要走。所以只有我们把社会上的歪风邪气改正了,把贪污腐败整治了,我们的执政者真正的为人民着想了,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了,人民幸福了,我们的社会也就会自然地和谐了。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提倡高尚道德,那时在人们的眼中的祖国的一切都会变得美丽了,不但我们爱祖国,就是外国人都争先恐后地想加入中国的国籍,而不是国人争先恐后地加入外国的国籍。
“美丽中国”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应该成为我们做事的行动指南,在加强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努力提高全民的素质,改善为政者对于人民服务的态度,这样在同时达到生态环境的美丽和人民精神文明的美丽才是我心目中认为的真正的“美丽中国”了。
第二篇:美丽中国之我见
美丽中国之我见
——马克思的理由
马克思主义学院严骏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当人类面对资源危机、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且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确实生态问题已经成为我们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之一。然而,如果始终只是在一种将人与自然相分离的角度下思考应对生态问题的种种对策,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矛盾,但终究无法从根本上阐明道理并指导实践从而扭转恶化趋势。因此,我们旨在从学理上阐明马克思对于我们建设“美丽中国”的现实意义。
我们知道,环境问题是一个由多种因素交织而成的,复杂而又具有复合结构的问题。对此的思考存在着两种相反的价值观:即生态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很显然,生态中心主义完全抛开人类生存的利益尺度,把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稳定和美丽作为人类行为的终极目的和人对自然的道德行为的终极尺度。与此相反,人类中心主义则把人类整体的长远生存利益作为生态行为的终极目的和尺度,把人道主义的原理作为生态伦理学深层的价值论基础。然而,两者的争执始终存在着某种偏执,这种偏执就在于:比如反对生态中心主义的坚持者一定认为你要退回到一种原生态、甚至是落后的农耕文明时代。因为,毕竟“四平八稳”的讨论似乎不能将思推向至高境地,又或者说是在对话中始终把一种“死逻辑”充斥于脑子中。
然而毫无疑问的是:马克思也绝对不是“先知”,他完全是一个“人”。因此,就这点来看,对于认定马克思早就有某种生态思想,实则是“调情”了他。我们只是“心平气和”的将一种思想通过解读向人们敞亮。我们知道,人是一种特殊的自然存在物,在以自然为存在对象的同时,人也以人为存在的对象,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存在对象。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于能动地改变着而动态地趋于“人化”。人以“人化的自然”为存在对象,人又以“社会化”的人的关系为存在对象,因而,也以两者的实践活动关联为存在对象。在马克思那里,被人化、被纳入社会的自然只是联结人与人相互关系的“纽带”。所以,要想真正究问环境问题的缘由,我们的考察就不能驻足于人与自然的简单关系,好像我们只需要“搞点活动”就可以解决了,而应当由此进入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停留在“缸中之脑”的反复中。换句话说,生态环境问题从根本上看,透露着深刻的主体性底蕴。这一问题虽然是通过人如何对待周围的自然界而得以表现的,但是在其实质上,已经是人类如何对待自己的问题,是我们的个体与群体、代内与代际、部分与整体、当前与长远等等之间的关系问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研究环境问题就是要去重新认识人与人的关系,去重新认识人类的本性并改变人的生存方式。
从这一角度来看,我们在与马克思的首次照面中,可以将其某种“按下未表”的却可视作对未来人类的生态筹划通过建基于我们的时代特征上来得以彰显。因此,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我们不能仅仅把人对自然能动的控制和改造关系的发展作为评价社会进步与否的终极尺度,而将人对自然的从属和依赖关系却被完全排除在价值考察之外。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来就是相互作用的动态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只要处于相互影响的关系下,我们就不可能单方面支配自然环境。我们不需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得到了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取消了。不仅如此,自然生态破坏的受害者,不单是人以外的其他物种,最终还将使人受害。
环境问题的发生,不仅需要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及官僚主义和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错误中去寻找。而且,还必须从产生这种偏离的现存的市场经济体制所规约的经济活动方式本身中去寻找。关键在于我们需要将视角转向审察生产与消费生活在内的人的生存方式。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者和经营者所追求的最终目的是利润,而并不是消费者所要求的使用价值。因而,他必须制造一种“虚假的需求”来追逐利益,比如,一代又一代的电子产品的推出,或者令人眼
花缭乱的生活方式。当然,对于我们来说,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对策是迫切的,这种迫切至少使我们开始想象如果下一秒连呼吸空气都需要交“空气净化费”的那种不可思议的处境。但是,当我们换个角度去思考,也就是如果我们理解了马克思的理由,已经将自然与人的问题纳入其中,并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转变的模式时,就不会引发关于环境问题的忧虑了,因为,它从“人类历史”开始时就已经是我们首要的内在的生活方式了。就此说来,我们是否就陷入了“提也不是,不提也不是”的矛盾了呢?不是!人的认识始终都是一个过程,它需要“解蔽”。而马克思的思考实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即合理地调节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当然,其前提则是人能“合格”地驾驭自己的社会关系。最后,让我们疾呼一口号“让‘自然’自然起来!”建设美丽中国!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第三篇:建设美丽中国之我见
建设美丽中国之我见—遂宁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总书记“中国梦”重要讲话中也提到“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发展绿色经济,建设园林城市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在建设美丽遂宁的步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多年的实践中,遂宁结合其资源状况、地理特征、城市布局等因素,摸索出一条独特的建设生态遂宁的路子。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学习十八大报告印象最深的是“美丽中国”。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让中国这个泱泱大国集苦难于历史,集发展于当下,集完善于自我,集合作于睦邻,集和平于世界,集创新于改革,集发展于人民,党的十八大首提美丽中国,是集所有美丽于大成的中国
遂宁,人多地少,发展瓶颈制肘突出。全市382万人,农村人口就占了308万,农村人均常用耕地只有0.73亩,农民人均纯收入3108元,低于全国人均3587元。但根据调查,遂宁是个生物资源丰富的宝地。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的遂宁,浅丘地貌,雨热同季,孕育生物资源1500多个品种,其中有不少国家保护植物和珍稀树木。如有“活化石”之称的水杉、银杏、名贵的苏铁、红豆树、马桂树等,同时遂宁土地资源较为丰富,土地总面积798.722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28.15万亩,林地202万亩。
在生态环境建设上,遂宁通过20余年的植树造林和深林保护,森林覆盖率已达到34%左右,高于全省3.73个百分点,生态环境恶化已得到明显遏制,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在区域经济效率还不高的情况下,根据北京工商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首都流通业研究基地中国指数中心主任季铸教授主持编制的《中国300个省市绿色GDP指数报告》显示,遂宁绿色GDP指数位列第78位,在四川省仅次于成都,说明生态环境有着良好的质量。同时,遂宁在全国二级城市中率先开展了生态环境资源承载力测算,目前反应良好,此举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实践证明,经营绿色,建设绿色经济遂宁,就是新时期遂宁谋求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打造活力成渝之心的准确战略定位和正确路径选择 如何把遂宁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经济的优势?如何把丘陵地区发展滞后的压力转化为用好原生态生物资源加快发展高效农业、绿色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动力?遂宁在结合国内外发展经验,参考相关专家的意见,按照“三维立体经济增长格局”的思路,聘请专家对全市的基本情况和生物资源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指导建立了射洪县柳树镇生物产业示范基地,编制了《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大力发展遂宁绿色经济。
一是发展农业原生态。遂宁市把实施生物工种技术与品种改良、农产品深加工结合起来,使绿色食品的良种覆盖率达70%以上;并通过实施生物工程技术,提高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63个农产品被国家级其中国家级绿色食品标志认证农产品14个。二是发展工业可循环。遂宁近年来大力倡导绿色工业的发展。为避免工业对环境的,遂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逗硬实行“一票否
决”制度,集中对化工、造纸、制革等行业重点工业污染源和规模化养殖企业进行了限期治理。三是发展生态旅游经济。近年来遂宁以绿色产业、绿色环境、绿色城市、绿色家园、绿色文化等载体要素丰富了绿色经济的内涵。四是发展以绿色物流为载体的现代服务业。遂宁作为川中重要商埠口岸,近年来,立足遂宁,服务成渝,面向西部,对接沿海,大力建设中国西部工业物流港金家物流园。在发展绿色经济的政策的引导下,如今的遂宁社会和谐稳定,人心积极向上。不仅经济发展迅速而且还成功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并获得“全球绿色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城市名片。今后的遂宁也将会在全面奔小康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道路越走越宽阔。
自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愿景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就是从原先的“主要污染物减排”以维持生态环境“不恶化”为主导,向未来“修补并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方向过渡。主要区别在于,与之前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下滑有所不同的是,在未来,经过治理,我们的生态环境质量将逐渐变好,不仅要在“数量”上减少污染排放,更要在“美丽”上下功夫,让生态环境逐渐变得“赏心悦目”起来。
近年来,遂宁市坚持“环境立市”的战略,在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步。遂宁市连续5年获四川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前3位,2010年以四川省第1名的成绩创建为“环境优美示范城市”。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6.6%,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8%。涪江、渠河水质断面优于国家Ⅲ类水质标准,市城区空气优良天数达361天,是四川省首批2个农产品产地无公害化市之一。
过去一年,遂宁市政府紧密结合实际,把建设现代生态田园城市作为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建设宜居宜业环境、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载体,积极探索具有遂宁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按照建设现代生态田园城市的要求,遂宁主要抓了三件大事:一是全域规划,二是制定标准,三是推进重大项目。遂宁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围绕现代生态田园城市的主题,确定了战略定位、功能定位以及其他的专项规划定位,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现代生态田园城市的标准体系,通过标准体系来规划和规范城市建设。
这一年来,遂宁在现代生态田园城市建设方面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生态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城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今的遂宁不仅拥有河东新区湿地公园、五彩缤纷路、观音湖等城市生态地标,在城市的整体建设上,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初步建成。据了解目前遂宁已经有700多辆城市公共自行车,下一步还将新增加1000多辆,这充分彰显了遂宁人的绿色生活方式,也是遂宁走向低碳生态城市的第一步。在大江大河的治理过程中也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其次,遂宁的古建筑保护意识有所增强,例如大英县的盐厂特色工业建筑以及其他历史文化的古建筑开始得到保护和重视。此外,遂宁对自然、对生态的保护也逐渐开展起来,例如考虑到会淹没下游湿地、破坏生态环境而取消了在涪江下游修建电站的计划等等。遂宁对城市雨水的利用也初见成效,很多绿地和树池都在做利用雨水的改造。在过去的一年中,遂宁将现代生态田园城市的理念落实到了城市建设方方面面的细节中,体现在从宏观的到微观的实践以及每个市民的行动上。
我们有理由期待,遂宁在“现代生态田园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将做出更多的新探索,展现出更多更美的风采,充分尊重自然,最大程度地保护环境,最大限度地提升生活品质,早日建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桃源!
“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一片片梯田一层层绿,一阵阵歌声随风传。”美丽中国不是一天就能建成的,也不是一个人就能实现的,更不是仅靠民间力量就能完成的。美丽中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第四篇:建设美丽中国之我见
建设美丽中国之我见
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总书记“中国梦”重要讲话中也提到“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作为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在改善城市环境,建设美丽南充的发展步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多年的实践中,南充园林人结合城市园林绿化发展历史、地理特征、城区布局等因素,摸索出了一条南充独有的节约型园林绿化路子,将城市绿化建设、生态保护、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融为一体,实现了均衡和谐的绿化发展新模式。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学习十八大报告印象最深的是“美丽中国”。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让中国这个泱泱大国集苦难于历史,集发展于当下,集完善于自我,集合作于睦邻,集和平于世界,集创新于改革,集发展于人民,党的十八大首提美丽中国,是集所有美丽于大成的中国。
在南充向特大城市迈进的步伐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原有的城市绿化规划已不能满足现今需求,成了制约绿化发展空间的主要瓶颈。为此,南充市园林管理处邀请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家重新编制规划,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对南充市地形地貌、水文条件、植被类型、气候条件以及各条街道的绿化现状细致考察的基础上,编制了《南充市公园绿地与道路绿地规划》,目前已经获得通过。在新规中,实现了在不破坏现有绿化植被的情况下,对市区绿化布局进行了优化、完善,将市郊重要地理分区全部纳入规划,设置了生态修复区和生态休闲游憩区,详细规划近郊绿化,做好生态打底,为市建成区水土保持、整体气候改善、生态平衡提供坚实基础。在公园绿地规划中,新增了滨河公园绿化规划和嘉陵江天然湿地保护规划,引入城市主要河流的公园绿地规划,并细化了嘉陵江生态绿岛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南充城市被一江一河(嘉陵江及西河)分为三个区,在行政区划和地理位置上都相对比较独立,城区绿化养护管理也较为分散,三区园林绿化管理部门和市园林处联系不够,各自为战,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标准得不到规范,园林队伍技术力量参差不齐,园林绿化景观效果未能整体和谐的效果,造成了资源浪费和多次改造。2008年我市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以来,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重视力度。近年来,市园林处、三区园林绿化主管部门、北湖公园管理处、滨江景区管理处等部门逐步深化工作联系、交流,实现了资源共享,全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真正做到了统一协调、全面发展。2011年,市园林处结合当前全国整体水平和我市园林绿化现状制定了新的《绿化养护标准》,随后各区在此基础上进行微调,相继制定了各区绿化养护标准,因地制宜促进绿化养护管理水平提档升级。针对重大问题形成会商制度,在今年6月的天竺桂蚧壳虫防治工作中,市本级和三区园林部门召开会议商讨研究,拟定防治方案,共同参与对全市8000多株天竺桂进行病虫害防治,效果显著。
如今的南充,经济发展迅猛,社会稳定和谐,人心积极向上,正坚定不移地实施党中央、四川省委的决策部署,在“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打造川东北投资首选地”、打造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全民共同奔小康的道路上越走越平坦,越走越宽阔。
当然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护公众健康安全,并不等于简单的“达标”。关键在于,在寻求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千万勿将“美丽”简单化,从而陷入各种“美丽误区”。
自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愿景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就是从原先的“主要污染物减排”以维持生态环境“不恶化”为主导,向未来“修补并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方向过渡。主要区别在于,与之前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下滑有所不同的是,在未来,经过治理,我们的生态环境质量将逐渐变好,不仅要在“数量”上减少污染排放,更要在“美丽”上下功夫,让生态环境逐渐变得 1
“赏心悦目”起来。就此而言,建设美丽中国实则对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那就是做到“内外兼修”,让公众不仅免除健康及安全之忧,还可从中获得审美上的消费和享受,以实现全面提升社会福祉的目标。
理论上而言,面对环境污染的挑战,实现生态环境的“内外兼修”,建设美丽中国,最大难点是“内”,而不是“外”,而其实现的顺序也应该是“先内后外”。但出于各种误解,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各种将生态环境保护“内外”目标相混淆,甚至本末倒置,及陷入“美丽误区”的现象。总体而言,这样的误区有如下几种表现。
其一,以“形式的外在美”替代“质量的内在美”。在对“美丽”的理解中,生态环境质量显然是其中焦点,但这并不等于仅仅是消除那些肉眼可见、鼻子可闻、耳朵可听的“污染”。正如上述有关淮河污染的报道所示,“经过多年的治理,淮河上游那些‘会说脏话的排污口’已经很难找到了。现在这里的水质是四类水,你看不到污染,也闻不到怪味儿”,也就是说,从外观上来看,较之以前,这样的用水也算越来越“美丽”了,但从其成分来看,那种水还远没有达到保证健康、安全用水的基本要求。
实际上,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譬如,随着空气质量的改善,空气中肉眼可见的污染物已越来越少,但在公众环保意识提高的背景下,这并不代表空气质量越来越好。相反,各种细微颗粒物也在影响着空气环境。
其二,以“标准的孤立美”替代“生态的系统美”。生态环境各部门之间有高度的系统性,基于工业化发展背景下对生态环境的有限认知,人们在保护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常常将生态环境割裂开来进行治理,最为典型的做法便是为各种生态的子环境建立标准体系,比如用水的、大气的、土壤的。而且,各种标准间的交互性甚少,基本相互孤立,各自为政。其结果是,在符合标准的情况下,就某个子生态环境而言,的确已经实现了环境质量的改善,但就整个生态系统而言,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其中很大的一种可能性便是标准与标准之间相互抵消甚至抵触,最后危及整个生态系统本身。上述有关绿化与汽车尾气结合生成新污染物的案例就说明,仅仅在某部门内部建立标准来保护生态环境,对于实现整体的“美丽”而言,是远远不够的。
其三,以“加工的后天美”替代“自然的先天美”。在生态环境退化、变得丑陋的背景下,为了重新实现“美丽”,人们擅长利用各种科技手段来进行后天的加工,譬如用“包装”的理念来经营城市,通过各种景观工程、灯光工程来美化城市。这样的做法,出发点固然是好的,但从结果来看,整个城市所呈现的只会是有明显后天雕琢痕迹的“加工美”,而越来越远离生态环境本身所具有的那种“自然美”。更加严重的是,在后天各种加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又产生了新的污染排放,从而会加重生态环境的总体负担。最终,尽管城市可能变得“美丽”了,但生态环境的整体质量却在下降。事实上,就生态环境系统的演进而言,后天的加工永远无法真正取代先天的自然禀赋。
总之,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进程中,我们应秉着回归“美丽”,而不是消费“美丽”的态度,更加科学地、系统地和人本地,并怀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最终建成既有阳光白云,又有健康与安全的人居环境。
“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一片片梯田一层层绿,一阵阵歌声随风传。”美丽中国不是一天就能建成的,也不是一个人就能实现的,更不是仅靠民间力量就能完成的。美丽中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2011级机设3班周小昕11131010136
第五篇:建设美丽中国之我见
建设美丽中国之我见—以广安为例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在日常生活中,“美丽”和“中国”都是最普通不过的字眼,即使在平时偶尔谈起“美丽中国”,人们也不会有过多的关注。但是,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在字字珠玑的十八大报告中,通过总书记之口说出这一词汇,“美丽中国”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蕴藏着多层寓意,发人深思、令人惊喜。
“美丽中国”体现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理论指导和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归根结底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发展。提倡“美丽中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种方式,可以说,“美丽中国”的提法既给我们指出了科学发展的具体方式,又给我们指明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愿景。而建设美丽城市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体现。早在“建设美丽中国”这一理念提出之前,各大城市就纷纷响应深入发展科学发展观,建设美丽城市。在这一理念提出之后,更为各大城市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以指引。在这股建设美丽中国潮流之中,我的家乡广安也积极的参与其中,为之做出努力。
广安人文荟萃,英才辈出,养育了世纪伟人邓小平同志。自然风景和人文胜迹独具特色。农业物产丰富,盛产粮、油、猪、茧、果,素有“金广安(玉米),银岳池(大米),红武胜(高粱)”的美誉,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瘦肉型生猪基地和丝绸之乡。这种种的优势,让广安的建设之路更为通畅,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使广安向生态、文明的方向迈进。
近年来,在广安市广安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区环保局在以局长蒋雷为核心的班子带领下,以服务为中心,以建设创建省级生态区为目标,有力有序有效开展各项工作,持续推进经济环境协调快速发展。
调整产业结构 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广安区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建设循环经济型企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清洁生产示范园区和生态工业园区,强调重点企业的污染治理,加强建设项目和“三同时”制度的管理,坚持资源集约节约利用。
切实加强环境污染防治,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切实保障群众的食品、饮用水的安全;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着力推动改革创新,健全生态保护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和奖励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多元投资机制,加强法治保障,打造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干部队伍。切实推进“省级生态区”创建。
以主要污染物减排为重点,持续改善辖区生态环境质量。广安区坚持以总量减排和“十二五”规划为抓手,转变发展方式,通过大力实施“八大环保工程”,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以建设省级生态区为重点,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努力完善了白市镇、大安镇、大龙乡、浓溪镇等4个乡镇污水处理站和石笋、花桥、悦来等3个垃圾压缩中转站的建设,在建的场镇污水处理站2个,新增农村生态垃圾房76个、场镇垃圾箱89个。
通过不断加大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村容镇貌得到极大改善。
以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加强水环境保护力度,加大重金属、化学品、危险废物等行业监管力度,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严厉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据广安区环保局局长蒋雷介绍,目前,该区已有通过验收的省级生态乡镇5个,技术核查乡镇11个,市级生态村290个,市级绿色小区5个,市级绿色社区8个,成功创建区级生态家园68501户,区级绿色学校12个。
小平故里广安区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让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景更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城市。广安之美,和谐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