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没有道德能够走多远?--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有感
没有道德能够走多远?--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有感
从建国伊始,到改革开放,到今天如日中天的市场经济体系,我们的脚步迈的匆忙,却显得浮躁。高速发展的背后,隐藏诸多隐患。在“两个文明,都要抓,都要硬”的原则下,物质文明突显实质,作为孪生兄弟的精神文明却遭受到排挤甚至逐渐淡化人们的视野。
如果我们在利益和道德之间选择,大部分人(尤以大城市人)会把利益作为选择朋友或者与人相处的基准点,然而忽略了道德底限的一切行为到底能够走多远。这将是整个社会往前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标准的一个必须面对和认真思考的课题。
10月中旬的小悦悦事件,让这个社会稍微清醒了一把,所有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在感慨这到底怎么了,人心的麻木和道德的沦陷何以至此。再到众多老人倒,路人如视无物,人们如何变成这样?似乎由一个小个体衍生出大环境的大问题来,正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看来,是社会道德在不断日下,人们关注自身利益,维护自身安全远远大于身外的一切。往日,毛主席提出的“为人民服务”的口号似乎犹在耳旁,那种全心全意的事虽然夸大却让整个社会变得友善和和谐。可如今的人们怎么了,人情冷漠,有钱便是娘。社会发展之快猛,人们在不断求索经济利益带来快感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大家创造利益的目的实质是为了精神创造财富的。可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部分,这就是悲哀的初衷。
古人云: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从孔孟之道,到十七届六中全会发表的公告,把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首要任务。历来我们就是礼仪之邦,自古就强调仁义礼仪,人而无礼,则等于禽兽。我们这个民族是个谦卑、友善、智慧的民族。这些年发展的太快了,大家把道德的尺度慢慢的放大,超出了原本的道德底限。孰不知,我们在放纵道德任我行的同时,杠杆那端的利益关系却显现红火,人们忙碌,却未必劳有所获,上班族每天早出晚归,政府官员天天开会,天天应酬,商人贿赂,小商人不法赚取利润等等,诸多因素反应节奏实在太快,人们不太适应。人们追寻稳定、祥和的生活,这种高节奏、高频率的生活环境一般的人适应不了,大众皆为一般人。社会好比个人,在不断发展不断追求进步的同时,该静静心,重新定位新的思路和新的发展了,真正意义上做到把精神和物质两个文明并驾齐驱,让人们在追求物质的同时拿道德作为底限,始终贯穿和谐社会的大旗帜,正常的稳步的前进。
坚信这个时候把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重点来抓,会让我们对道德的认识回归正常化,以道德为基础所付出的任何行为符合一个正常的社会民应该履行的公民责任。
把道德常相随,让社会永和谐。
第二篇: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相关精神有感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相关精神有感
鄢丽娜文学院09级本科生第一党支部
今天早上上于翠玲老师的信息检索课的时候,于老师提到刚结束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说实话,她刚提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多同学都觉得事不干己,把才全心全意听老师讲课的心思分了部分到别的地方。因为我们现在政治觉悟还稍稍显得有点低,对于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也不多做了解。但是,听了老师说到的事情之后,我觉得自己之前的想法完全是错误的。也许以前,当我们在上小学、初中、高中的时候,这些会议和我们的生活相距太远,但是现在,我们作为即将毕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情况就不是这样了。在这些会议上公布的很多文件,新政策、新举措都和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密切相关。
比如说像这次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即是如此。
在这次会议上备受瞩目的当属提交审议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一稿。这是自中共十七大以来第一次将文化命题作为全会议题,十七届六中全会寻求用政治手段解决文化问题的方式,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对于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视。会议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将重点研究和解决“三个不适应”问题:文化水平与综合国力不适应;文化发展与经济增长不适应;文化发展与国民素质要求不适应。
《决定》对于北师大,特别是对于我们学院——文学院意义非凡。北师大文学院拥有全国排名第一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为全球的孔子学院提供了为数众多的优质汉语教师。北师大也是一所偏向于文科类的综合性大学,中文、教育学和历史等专业都位列前茅。北师大必将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桥头堡,而在《决定》的作用下,北师大在未来的十年里也必将得到迅猛发展。而这份《决定》也对于我以后的就业有所影响。我们以后必然会很更多的同学投入到伟大的繁荣祖国文化产业的事业中去。
第三篇:学习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有感
学习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有感
办事处组织深入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本文就从文化层面切入,浅谈一下学习心得。
这次全会对文化的特质与内涵,文化在国家发展与民族振兴进程中的作用,以及文化文化发展的方向等都作了精准的令人耳目一新的阐述。
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这是从国家发展的宏观视角对文化的阐释。这是很有长远眼光的认识。关于“文化”的定义,所见到的表述就不下于十多种。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定义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百度百科的定义是:“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这两种解释都是对“文化”的广义解释。
狭义的文化则是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把文化定义为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它不仅确认中华文化于国家于民族不可替代的旗帜作用,更是确立了文化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不可撼动的主体地位
我们以前对文化功能的认识只局限于它的思想道德教化方面。所以我们以前的教育方针是把学生培养成有文化的劳动者。即使在后来加深了对文化功用的认识,也只是将文化看作在推进文明推动文化传播等方面有较大作用。在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中,响亮地提出了文化“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这才真正认识到文化的巨大功能。这种力量渗透于社会结构的各个层面。每一种文化都有丰厚的历史积淀。它本身就有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趋同性。使认同、参与、使用这种文化的人自觉地团结起来。特别是在抵御外侮,保卫文化被异族渐染和侵略方面更能显出文化的这种力量。所谓“同根同脉”这“根”这“脉”就是文化。在制定国家发展大计的时候,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必须以中华文化为驱动器。我们说弘扬中华文化。光是“弘扬”(也作“宏扬”)是不够的,弘扬就是发扬光大,而“发扬”就是“发展和提倡”。这就把“文化”看作是被动的停滞的东西了。而公报则把文化定义为一种“力量”,这就恢复了文化的主动性,文化是一种永不枯竭的动能。
公报还就文化的整体性,全面性和人民性作了这样的表述,“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是第一次在中共党的全会公报中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法。可见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将文化建设看得是多么重要。虽然是“软实力”,但它与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一样在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方面同等重要并且相辅相成。
公报还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这有几个亮点值得我们注意。一是以前只提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现在提出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人的全面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是离不开精神文化需求的。二是要“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前大多提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或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等。而公报中提出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说明我们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很有必要着手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其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像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一样都是社会公共服务范畴。它对街道、社区、工矿、乡镇乃至学校、军营、机关、团体等发展建设中都是很重要的。一个街道,一个社区连一个图书馆都没有,或者逢年过节单位民宅连副对联也看不到,一个中学生竟然说不出博物馆是做什么的。能说我们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吗?能不为我们的文化失落而悲怆吗?
第三个亮点就是公报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按照以前各国的发展途径,是将大机器工业或运输,或军火或旅游或软件业作为一个国家的支柱产业。而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将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基础支柱产业。这就充分地阐释了文化的重要性和文化在可持续发展之路中的巨大潜力。也将文化的特质充分的彰显出来。
文化的建设任务艰巨,道路艰辛,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那么,中华文化恢宏灿烂的前景必将在不远的将来展现在世界面前
中油社区居委会:岳素梅
2012年3月10日
第四篇: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心得体会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心得体会 立足本职发挥特长 积极投身文化建设
赵阳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主题,从战略高度强调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体现了中央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会议明确指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充分阐明了文化在社会发展进步中的先导性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目前社会风气的具体表现来看,我国已进入了泛娱乐化时代,特别是个别文艺作品和大众传媒,歪曲历史,愚弄观众。见利忘义、诚信缺失等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正逢其时,相信这次盛会,必将开启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纪元。下面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简谈几点个人想法:
巧借六中全会东风,掀起纳雍新文化运动。县委、政府高瞻远瞩,早在几年前就明确提出了打造“生态文明县,文化也是生产力”这一全新理念,使我县的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突飞猛进。我们应把十七届六中全会作为助推剂和指南针,在下一步的文化战略中,以全会精神为指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轰轰烈烈掀起一场具有纳雍特色的新文化运动。大力倡导全县人民,健康追求“高质量生存、高品位生活、高素质修养、高文化享受”的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在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上,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争取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新格局,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增加各项社会事业的文化含量,提升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品位。首先,要把先进文化渗透到全县各行各业,各项社会事业中,以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为统领,通过推进各种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县委应尽快出台文化建设细则,健全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加快城乡文化室、图书室等文化阵地的建设,进一步发挥新华书店这一精神文化传播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文化刊物,网络平台,弘扬地方文化。要把纳雍的文化战略品牌,渗透到各项经济活动中,特别是企业在新产品的开发中,要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在品牌打造中提升文化含量。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要注重挖掘“文化的附加值”,从而扩大生态文明县的吸引力,助推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把握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文化人才是文化建设的主体支撑。我县目前的文化人才队伍,虽然较之以前有所发展,但要肩负全县文化建设重任,还存在着年龄结构老化,文化层次不高,专业素质不强,创新活力不足等问题,希望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提升现有人才,积极引进急需人才,灵活使用优秀人才,着力培养专门人才。在人才待遇上,科学设定专业岗位,深化职称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表彰德艺双馨文化艺术优秀人才,重奖弘扬主旋律并产生重大影响的优秀作品,积极为文化人才建功立业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立足本职发挥特长,积极投身文化建设事业。政协委员人才荟萃,智力资源雄厚,是发展先进文化,增进地方软实力不可多得的力量。在今后的工作中,作为政协委员,我们首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增强文化建设的认同感、紧迫感,结合本职工作自觉投身文化建设,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知识技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智力贡献。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积极参政议政,主动建言献策。特别是,对于文化建设进程中,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需求、愿望、呼声,认真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反映社情民意,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我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健康向前发展。
第五篇:学习了十七届六中全会
学习了十七届六中全会,我觉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与发展水平。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第一次从文化纲领、文化目标、文化政策上阐述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这是我国文化发展历程中划时代的历史贡献。走什么路、朝什么目标迈进,这是文化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从基本国情看,深厚的文化传统和现实的政治基础,决]定了我国文化建设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不能照搬西方发展模式。从实践探索看,这条道路凝结着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了人类文明成果,适应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需要,符合具体国情、顺应时代要求、体现发展方向、反映党的宗旨,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实践特色。
而今年年初,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下发文件,要求2011年底之前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这都是惠及民众的好事。民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的保障,国民文化素质才能提升,文化消费市场才能扩大,文化精品才有诞生的深厚根基,也才能为经济与社会的良性运行提供强大的价值支撑。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中国也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等历史命题,全会此时提出文化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
全会将文化建设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提出“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建设“文化强国”、“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等提法,也令人耳目一新。
尤其是全会提出,“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明确了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从根本上离不开国民文化素质的整体提高;而这不可能单纯靠市场化的方式来完成,政府有责任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
当前,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着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比如,公共文化服务不均等既表现于城乡,也呈现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经费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仍然偏低,近年来文化经费投入虽有较快增长,却一直在0.4%的低位徘徊;如何引导、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文化服务的热情,也需要有完善的措施。当然,最根本的原因是,在一些基层政府,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向民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从而积累了大量历史欠账,这些“文化欠账”都需要尽快弥补。
中国思想道德修养及文化素质整体水平还不是很高,尤其是在农村或不发达地区,通过这次中央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关注,相信今后文化修养会有所提高,也会更好的树立中国人的形象,从而增强综合实力。
通过学习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我更加了解中国的现状,及怎样改善问题。我们平常应该多关注时事政治,从而发现问题,并思考怎样解决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提出一系列指导文化建设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六中全会深刻总结和论述了这条道路的方向、目标、思路,不仅标志着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更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新的境界。
理论上的每一次创新,都会带来实践的飞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分认识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唯一正确道路,我们就一定能让一切智慧都汇集到文化改革发展的沸腾实践中来,一切力量都凝聚到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上来,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不断开拓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