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山影评

时间:2019-05-13 21:51: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转山影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转山影评》。

第一篇:转山影评

不要用这个片子来做路书!

 节目信息:转山 发表时间:2011-11-23 内容来源于:经典模板 作者评分:8.0分

警告!不要用这个片子来做路书!首先我极力推荐这个片子,因为我9月份刚从滇藏线骑行回来。《转山》在北京的第一次放映是在百老汇电影院,当时杜家毅、张家鲁、程孝泽、李晓川都来了。还有黄磊、廖凡、阿雅等一些明星。我第一次看转山也是在这里。片子的很多的镜头都是我曾经骑过的,感触很深,仿佛又回到了当初。骑行对我来说只是一种方式,一种能让自己更牛逼,当然也能更加亲近自然的方式。骑行前,我觉得这是件牛逼的事!我是一个普通上班族,年初就下定决心要出去骑这一趟。3月份买了辆捷安特的770,开始了所谓的训练。直到9月份出发,我的码表显示2000公里。其中我就骑过一次长途,从西单骑到十三陵然后骑回来,路程大概100公

里,其余的都是上班骑车。这其实等于基本没训练,只是对自己的车比较了解。有些事情现在不做,可能就永远都不会再做了。——真是一句听烂的话,可是我相信了。9月5号从北京出发,出发前我怕了,我怕我回不来。出发前我就和转山剧组有

过里联系,知道他们9月18号有一次#重走转山路#的活动,也许在路上我们能遇到。《转山》主角张书豪是从丽江开始出发,电影里在丽江过的很快,貌似应该还有些艳遇的情节,给剪了。虽然张书豪和我情况不一样,不过骑上自行车出发的那一刻我们的心情是一样的,很忐忑和很兴奋。《转山》的很多镜头很美,但是骑车的镜头和实际上是差很远的。比如上坡开如此大的档,自然踩不动,而且更不可能站起来踩。我们上坡是都是开小档慢慢的踩,平均速度也就6-7km/小时。而且电影里面很少有爬长坡的镜头,那是滇藏线骑行时最难熬的时候,那个时候只能听到自己一呼一吸。下坡的时候很爽,三四十公里的连续下坡,都不带踩一下的,杜家毅也没把这感觉表现出来。也许是他没骑过车,无法体会到这一点。再有就是盐井那段路了,就是电影里面张书豪碰到李桃那段,那段路在骑行过程中是没有的。不过我们也骑了,是因为我们在路上真正碰到了《转山》剧组。而且和他们一起骑过了滇藏界碑。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优酷网上找“一起去西藏”第二集,我在第10分钟30秒的时候有默默的登场。其实那时我们在界碑那里停留了很久,拍了不少镜头,估计是没拍好,后来都给剪了~~~ 后来在盐井一起吃加加面的时候晓川哥告诉我们要去看下盐井下面的盐田。于是我们就骑车去了,就是电影里面出现的那段。这段路是滇藏线上没有的,而且路在修很不好走。《转山》一路把张书豪拍的很惨,这纯粹属于电影效果要求。其实骑车根本没那么惨,我骑了一趟,只扎过一次胎,没摔过一跤。所以,这部片子千万不能拿来作为路书。再说一下路上的风景。我也是玩摄影的,以前看过很多各种各样的漂亮照片,把西藏拍的和仙境似的,转山也一样。走过这一趟之后,我才明白,最美的风景是拍不出来的,拍出来的都不是最美的风景。(这句话我想加粗!)

第二篇:转山影评

情节中的兄弟情

——电影《转山》观后感(影评)

文学091周鹏20093

421山不转,水在转;水不转,人在转。那滚滚的车轮带向远方的不单是一种勇气和精神,更是一种手足之情谊

电影《转山》讲述的是一个24岁的台湾年轻人书豪为了帮助哥哥完成遗愿,从丽江出发,独自骑行穿越平均海拔超过3500米,近2000公里,落差起伏多次大于1000米“高原之路”而一直在内心里支撑他的就是他对哥哥的那份未了的情谊,以至于他抵过恐惧,低过寒冬,低过饥饿……

亲眼看到哥哥的离去,那种逝去亲人的痛苦让他打消了以前一切对哥哥的误解。直到他看了哥哥的日记,才真正明白了哥哥所谓的坚持和执着到底是什么?也正是那个日志改变了他的一切。影片在一开始就通过这样的场景来奠定了整个影片的感情基调,通过哥哥的日记,打开了彼此的心结,主人公书豪也正是透过这篇日志了解哥哥的心思,可以说这篇日记不仅打开了书豪的心结,也把他哥哥那种坚忍不拔的性格在字字句句间传给书豪。在这种巨大悲痛和感动之下,他作下了从丽江骑车去拉萨的决定。为此他放弃了自己的爱情和自己安逸的生活,选择的是一条自己不敢想象却必须要走的一条路。

书豪之前在网上结识了一个在丽江的台湾人—— 志平。志平是位路子很广的人,逢人便说这是我的小兄弟,还说要跟书豪一道骑车到拉萨。但志平让书豪无休止的花销渐渐让他觉得此人很不靠谱。虽然书豪知道这一路会比自己想的还要难,他还是一个人上了路。这一个环节巧妙的设置,不仅与兄弟情作了对比,更加深刻的说明了,这条不凡路上终究是不平凡的,路途上的艰难远远超出自己的想象。同时也为了引出影片第二主人公晓川大哥的出场。影片在情节设置上并没有显得做作,整个影片显得很有节奏感。在告别蒙骗之后的书豪,更是带着一颗坚定的心上路了。

于此同时,在路途上他又遇到了一位和他一样的骑车人,但由于上次志平的事,让他对别人缺少了几分信任感。路途的孤独感还是在内心油然而生。在内心的挣扎和对前途迷惘的激烈碰撞中书豪还是想征求大哥的同意,陪他一同上路,带他一段。晓川大哥却说,如果书豪骑车追的上他,他就同意这一路陪伴书豪。影片这段两人公路上的赛跑,正是拉近彼此隔膜的一个重要细节。也正是如此书豪内心对同伴的渴望以及为了早日完成哥哥的遗愿他最终剥夺了志平大哥的同情。书豪开始了两个人的路途,然后他却不显得孤单。

影片安排了志平的出现,无疑是让情节显得更加生动,与之同时,也正是志平的出现让他在生活和内心里不再显得孤单,一路上大哥的照顾,让他得到了很多人得帮助。他们的旅程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意义,志平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梦,而书豪是为了完成哥哥的梦。这种兄弟之情由书豪和哥哥之间逐渐转嫁到书豪与志平之间

路途上的坎坎坷坷,日日夜夜,让志平和书豪两个人在不知不觉中结下了友谊。当他们入住藏族同胞家中的时候,那个小男孩的一声哥哥,让他在一时间感

触颇深,影片的这个微妙的情节,在内心对哥哥的呼唤,把他的哥哥带进西藏,带进拉萨。也反应出哥哥一直都跟随着他走过一路,支撑着他一路

好景不长,晓川因为不小心掉到了山谷,送到医院的他已经不能继续陪书豪完成他的旅程,这段路注定要书豪一个人走完。志平的心愿一直就是亲眼考到雪山冰淇淋,最终书豪给他实现了。影片中书豪将晓川的冰淇淋状打火机面对雪山冰淇淋,在不知不觉中他又帮了一个哥哥完成了心愿,虽然相处的时间只有短短几天,一种兄弟情义已经进驻彼此的内心。独自的旅程并不是很顺利,接下来重重地考验也在无声无息的朝他走来。东达下雨,投靠无门的书豪心理上再次承受考验。怒江被藏獒追逐、然乌中毒甚至有生命危险,书豪依然在路上。通麦路遇朝圣母女,书豪寻找到不同的生命价值和意义。一路上有欢歌笑语,一路上有悲喜离合,一路上还有人间冷暖。书豪骑在路上,寻找价值,完成自我。最终,在坚强的意志和信念的支撑下,他到了拉萨。

回到台湾后书豪来到灵骨塔,把自己这一路写成的“骑行者日志”放进了哥哥书伟的灵柩里.完成了哥哥的愿望。

整个影片中没有感人至深的情节,也没有痛哭流涕的场面。更加没有通过可以的手段和情节加以渲染。单纯通过书豪从丽江骑车去拉萨的历程,在点点滴滴中述说着兄弟情谊。虽以骑车经历为主线,但这不仅代表着一种力量,一种坚强,一种敢为抗争,更加突出的就是在细小微妙的情节中所流露出的人家真情之所在。正因为这种情让书豪在完成哥哥心愿的同时,也让自己在路途中尝尽世间百态,真正的成长。影片的最后,书豪收到了来自晓川大哥的信,说他又开始了他的旅程。这种兄弟之情也在不断的延续下去

人间至真至善的,就是一个情字。《转山》正是将这种小人物的情,推向了高潮

第三篇:《转山》影评

载着梦想骑行

——观《转山》有感

很久前就看过《转山》,小说记录了作者谢旺霖骑行2000公里左右到达西藏的旅程,这个崇尚自由的流浪故事令我对西藏心往神驰。近来获知改编的同名影片在今年的东京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艺术贡献奖,不禁产生一种重温那股梦想和不屈力量的冲动。

所谓转山,就是对着灵性的大山反复绕走的仪式。转山者,必须舍却已身私欲,仅为他人祈福而行,这是藏族同胞的神圣仪式。被誉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纯粹的关于在路上的电影,《转山》记录的却是一个24岁的来自台湾的年轻人张书豪,在寒意渐生的10月,载着哥哥的遗愿也是自己的梦想,独自踏上从丽江到拉萨的骑行征程,一路在“在相信与怀疑之间摆荡”,但最终决定走下去,因为哪怕失败,他也“应该在失败面前看见自己究竟是如何就范的”。在自己的毅力和沿途众人的帮助下,克服重重苦难,最终达到了内心深处的目的地,那个最纯洁的地方——拉萨。

西藏对于绝大多数身处钢筋水泥的都市人而言,就像那梦想的天堂,身体不行或者财力不够都去不了。但是影片一开始就从一个骑行人嘴里说出一句醍醐灌顶的话——“不要等到哪天在对方的葬礼上说,当时有去就好了。”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梦想,不少人也曾信誓旦旦地向别人说过要去这,要去那,而结果总在最后关头找来各种理由搪塞敷衍,于是只能成为别人绚烂生活的羡慕者、围观者。人生长不过百年,我们没法确定的事情太多太多,年轻时何不寻找个一个契机让偶尔迷茫到想要逃离的自己,背负起一种信念、一种责任、一种执着,载着梦想,骑上一条自己从来没有想过的道路,去寻找未来,去认知自我。在这条道路上,也许荆棘密布,也许险象环生,需要我们不屈不挠,有勇气去坚持。张书豪本不是一个勇气十足的男孩儿,和我们每一个人一样,也会胆怯,也会退缩,也会放弃,幸好有张晓川同行。这个多次坚持滇藏骑行的糕点师、可以信任依靠的哥们、等待梅里十三峰现身的孩子,如果不是他带了张书豪一段路,很可能张书豪就半途而废了。在摔下悬崖又被抢救过来后,他依然坚持不懈,他想活着,而且是热烈的活着,因此他不允许自己耗费时光,浪费生命,于是带着身上的七根钢钉上路,为了那巨大的雪山冰淇淋,为了能随时闻到在路上的味道„„

学校也有个很老的社团叫“红骑士自行车协会”,经常组织同学出去骑车远行,车辙遍布齐鲁大地。偶尔的几次和他们的交谈之中也明显体会出他们在远行途中的那份坚持以及归来后的那份自豪。有个同学是谁记得不太清了,但是说的那句话很深刻:“现在的年轻人在受到些挫折后有时感觉前途渺茫,不知道怎么办,有的人就会选择从湖边或是从楼上跳下去结束生命,而我们则选择骑车远行。”

趁着年轻,趁着热血沸腾,载着梦想骑行,也许你也会经历一次与众不同的成长之旅、心灵之旅。

第四篇:转山影评2

山不转,人自转

------《转山》影评

人文传播学院09对外汉语薛超

旅行不是用来装饰自己的梦想,不是逃避生活的出走,不是文艺青年们的做作,而是关于生活的行走,是关乎自身的跋涉,是懂得看风景的平常心。旅行不能等待,不能计划,也不需要同伴;旅行不是炫富,不是奢侈品,而是生活必备品。旅行是随时能起身终身在路上的修炼和实现。

在《不负如来不负卿》中,姚敏曾说:“每一个还没有去过西藏的人,都深信有一天会踏上那片土地;每一个离开西藏的人,都深信自己还会回去。”而我还想说一句不负悟空不负吾,去西藏应该首先是对自身的一种虔诚和净化,其次才是对他人的关照和施恩。中国近几年背包,骑行,自驾格外风行,《摩托日记》和《荒野生存》这样的影片对中国青年的启蒙,杰克卡鲁亚克的《在路上》带来的一代人的情怀,石田裕辅的《不去会死》以及孙东纯 的《迟到的间隔年》等书的风靡,都在说明我们渴望和追求着一种与自然更亲近的生活态度。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为什么中国不能有这样一部关于青春,关于寻找,关于我们岌岌可危的信仰和永远在路上的电影呢?幸好我们现在又有了《转山》。根据谢旺霖所写的《转山》改编的电影,让你终于感受到了可以出走的理由,让你懂得了究竟什么样的感觉才叫活着。

也许你曾经为这样的的举动而震撼,他们千里迢迢长途跋涉,从各地走来,只为瞻仰心中的圣地。他们双手合十,全身匍匐,围绕着心中的圣地前行。他们的跪拜让人们醒悟,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电影《转山》就是取名于这一种神圣的仪式。而电影经过了艺术化和象征性的处理,在电影中山的意象已经转化成了心目中的布达拉宫,成为了信仰的一种象征。而转山的行为也变成了为了完成哥哥心愿的一段骑行。其实不管是骑行、步行、还是爬行,只要心是虔诚的,都会到达最后的彼岸。

电影中,书豪做了这样的决定,要替他哥哥骑过这段滇藏线。我觉得电影处理的最好的一点就是并没有脱离现实,不管是出发前的挣扎还是路上遇到的困难都有着纪录片那般难能可贵的真实特质。书豪并不是一个勇气十足的男生,他像极了我们每一个人,会胆怯,会退缩,会放弃,会抓住晓川这根救命稻草穷追不舍。书豪从骑不上去坡儿,到甩手不干,到在路边怄气再到拒绝别人的搭载,直到最后舍弃行囊的冲刺,我们看到了一个男生的成长。这是一次不断舍弃不断放下然后不断前行不断完成的承诺。他同佛教徒一起虔诚的双手合十以及叩首,那坚定的信念和笃定的眼神,直到最后一刻到达滇藏线的顶峰。搭起的红色经幡塔,散开漫天飞扬的经文,书豪的情绪终于得到了一个发泄点,脑海中突然回闪了曾经那个小骗子说的话:“这是你自己要走的路。”

有一句话叫作失去了才知道什么叫失去了,也有一句话叫作经历了才知道什么叫经历了。张书豪给了我们一种榜样,也给了我们一种冲动,如果说非要给旅行找一个理由的话,想要活得更好足够了吧。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电影有作为一部电影应该有的艺术气质和精神追求。这就够了,至于电影叫好不叫座的事情那只能随缘了,叫座的电影往往少不了炒作和话题,少不了时机的选择和恶性的竞争,这会破坏这部电影的珍贵内核,作为国内少有的一部讲述旅行题材的电影,它应该是孤独的。导演的责任是拍好电影,我们能做的也就是静静坐在电影院里去见证光影魅力,去起立鼓掌,然后带着敬意离开。

在2011中国电影年史里,转山应该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它不管从题材、拍摄手法、叙事结构、去商业化、还是电影情怀上都呈现出迥然不同的自我特质。它作为一部应该被记住的电影,有着其他传说大片也无法撼动的东西。

如果说想要弥补过去的一年里的某些遗憾的话,《转山》不论作为一个故事,还是作为一段旅程,都足以让你宽慰。它可能不能帮你找回那些失去的东西,但绝对能让你迈步前行的时候,更加坚定。

第五篇:盲山影评

就这么黑灯瞎火的活下去

看完盲山,心里堵得慌,在这样一个看似光明的时代,却暗流汹涌着诸多不堪,有时我想:也许我们可以逃开。但是,如果是在像片中那种全民行凶的世界里,我们又怎么躲得开呢?

女主人公白雪梅是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被人贩子以贩卖药材为由拐卖至西北山村,以七千块的价格卖给村民黄德贵,而后被所谓的“丈夫”毒打,强奸,期间她无数次试图逃脱却始终被抓。电影的结局有两个版本,国内版的是最终白雪梅在警察的帮助下获救,但我内心相信的却一直是海外版结局:白雪梅最终不堪受辱,一怒之下杀死丈夫。导演李扬以一种粗砺而冷静的方式表达了白雪梅被卖之后的无助,村里人的冷漠,愚昧和残忍,他几乎不带任何情绪的描述却更让人脉络清晰的体会到白雪梅的悲惨遭遇。李扬的表达方式更接近于客观,他似乎不是为了表达一种态度和看法,而更像是为了阐述一个事实。为了让你我看到,在这样一个歌舞升平的世界,仍然有人在这样的黑暗中痛苦地活着,寝食难安。

电影开始出现的依然是山清水秀的村庄,依然远离喧嚣,依然高山流水,但在这一切美好掩映下的,却是令人恶心的愚昧,无知,自私,粗暴和残忍,它比大城市的污浊来的更令人厌恶,因为它在未被教化的天性中蠢蠢欲动。初到这座山村,白雪梅还

兴高采烈,像马上要摘下诱人野果的赶路人,却完全没发现树上盘旋着的虎视眈眈的毒蛇,此刻,她完全不知道,自己已经被命运的黑手拖进了深渊。

之后的剧情开始急转直下,白雪梅被卖给了光棍黄贵德,一个愚蠢懦弱而又残暴的男人,新婚夜雪梅被绑在屋子里,“丈夫”黄德贵一家请乡亲们在屋外办婚礼酒席,德贵敬酒,敬酒词都是这样的:“谁不喝完这酒,谁就一辈子打光棍,儿子孙子也打光棍,下辈子还是打光棍!”窗户边,几个孩子凑着窗口看正在床上挣扎的雪梅。乡民的愚昧可见一斑,他

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他们只知道自己用钱买来媳妇,那买来的女人就是他们的私人财产,在他们看来,这一切完全合情合理,毫无不合理之处。他们对法律和道德底线的感知完全处于无知的状态,对于这些,他们是盲的。而雪梅处于这么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山村,她完全被隔绝在世界之外,这里的人,他们完全是一个整体,他们和她的丈夫黄德贵一样,他们帮他看着她,他们帮他禁锢她,他们帮他毁掉她,她在这里,一无所知,隔着两座大山,就像隔着一个世界,此时的她,亦像是一个盲人,看不到周围,只晓得自己身处黑暗。

在这个时候,这样的境遇里,你恐惧,你试图与不公对话,可却发现,世界根本无法感知你的存在,它像是盲的,你也像是盲的.没人看得到你,只有你自己知道,你呆在被局限的天地里做困兽之斗,直到你妥协,或者你死。一觉睡醒后,突然觉得周围很陌生,你曾有过这样的感觉么?好像世界就在咫尺,可你却被隔开在玻璃之后,你清楚的看到世界在笑,可你却无法感知这些温暖。于是你更加觉得寒冷,于是你想让这一刻快点过去,于是你告诉自己说没关系的很快就会过去的,可是时间却停止了流动,就像被冻住一样。于是你只好在自己的寒冷中停留下来,就像冰川中的动物,看着世界的喧嚣和落寞,却始终被推开在数米之外的距离,就算一点一点看着沧海变桑田,却始终,停留在无关的位置。,你曾经有过,这样的感觉么?

你知到么,有时候,世界所给我的,竟是这样的陌生感和距离感。就像是:过一天,就丢了一天。

盲山带给我的最大感觉并非愤怒,而是无力,导演似乎并不是要呼吁我们来解决什么他只是想让我们看到,生活浓重的无力感。白雪梅所在的村子,依然是山清水秀的样子,可是在这质朴的山水之间,却藏着蒙昧残忍的真相,白雪梅被七千块毁了人生,村民一家看似朴实憨厚,可当夜幕降临,我们却看到人性最肮脏的一幕。他面相善良的老父亲也斥责他搞不定一个女人。于是,老父亲和老母亲帮儿子按住雪梅让儿子强奸“老婆”。“弄”完之后,德贵喜滋滋的坐到父亲旁边,老头以赞许的态度递给儿子一根烟。老母亲是个女人,但她只晓得7000块钱不能白花,尽管她明白这事情并不对,她只是不断说着没有道理的话:“事情已经这样了,女人家,嫁谁不是嫁,你给我们儿子做媳妇,不会亏待你的……”他的表弟,一个叫德诚的男人,他在自我介绍时满脸淳朴的告诉她:我叫德诚,道德的德,诚信的诚。他在她无聊时陪他讲话,在她挨打后送来安慰,可是,他也不过是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他这样,不过是为了得到她的肉体。忽然觉得,这个名字是一个天大的讽刺,纯真已死,她还该去相信谁?片中沉默的邮递员,满口嫂子的小卖部老板,道貌岸然的村干部,无一不是一种写实的讽刺,表面兢兢业业,内心无比肮脏,这不仅仅是那个盲着的山村,同时也是我们这个盲了的社会。

在论坛上看到一个帖子,一个小姑娘说自己母亲被卖给父亲但现在依然幸福。在这个全民皆行凶的时代,我们该说什么好,但你身处这样一个社会,所有人对丑恶无动于衷,我们感知不到丑恶,因为我们习惯了丑恶。这才是最彻底的盲,眼睛这种把在法律和道德范围之外的事情当作常态的态度,看起来当然不会好受,电影抓的很准。即便你明白这些农民是文盲,是法盲,老早让四周的盲山给遮蔽了目光,还是会在心里对这些人产生无比的愤怒,以及和雪梅一样的茫

然无助。这是一部分人的盲,同时,这也是一个时代眼睛的坏掉,他们是文盲法盲,他们生活贫困,他们物质匮乏,他们很多人讨不到老婆,他们本该值得同情,可他们却利用无知去毁掉别人,残忍而不自知。在这背后,该思考的又是谁?影片的最后,雪梅的父亲被黄德贵痛打,雪梅发狠,拿起菜刀向“丈夫”砍下去,影片就此结束。对于雪梅来说,那是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她无疑要坐牢,这一刀从一种不自由中解脱,却进入另一种更无端的不自由。

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中这样说:没有人是独自存在的岛屿,每个人都是广袤大地的一部分,如果海流冲走一团泥土,大陆就失去了一块,如同失去一个海岬,如同朋友或自己失去家园:任何人的死都让我蒙受损失,因为我与人类息息相关;因此,别去打听钟声为谁而鸣,它为你而敲响。我们都是这个时代的受益人,同时也都是这个时代的受害人。白雪梅是个例,同时,她又是整体。她可以代表我们每个人,起初懵懂,单纯,后来遭遇黑暗,你在黑暗之中挣扎,你在黑暗之中哀嚎,你在黑暗之中呼救,可你却发现,你像是被隔在世界的玻璃墙之后,你看得到它,它却感知不到你的憎恨,你的无奈。《七宗罪》里被摩根·弗里曼相信了后一半的那句“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值得为它奋斗”,可是,这个时代的盲,我们又该如何对待?我们会不会也从一种不自由中挣脱,又进入到另一种无端的不自由中呢?坏了,心也坏了。

下载转山影评word格式文档
下载转山影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盲山》影评范文合集

    “女大学生遭诱拐”之类的新闻,我们只当它是生活的边角料,用来存为经验主义的教条,告诫自己,告诫孩子,不要轻易相信别人。它的社会效应充其量如此,对于事件本身并不具任何意义。......

    《转山》有感

    《骑行者》观后感 总有让人震撼的场景,总有让人热血沸腾的画面,总有一种人从我们初识就激励着我们。《骑行者》便是一部让人从心底敬佩的电影。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大学生张书......

    《转山》观后感

    金实112 张亚1119245 《转山》观后感 今天,真的感谢老师让我们观看了《转山》。我真的感触很深。电影的意义或许不仅仅是供人消遣和放松心情,更重要的是传递一种信念,一种关于......

    《转山》观后感

    杨雪晴学号2011061121会计115班这是一段人生——《转山》观后感从前并未了解过《转山》这部电影,看之前也不曾想过它会给我这么大的触动。《转山》的情节的确很简单,不过就是......

    《阿甘正转》影评

    《阿甘正传》影评 很多人认为阿甘是一个傻子,只不过很多幸运的事降临在他身上而已;很多人认为阿甘是一个成功的人,能够做成很多的伟大的事情;很多人羡慕阿甘,想要有和他一样的成......

    看《山那边》影评

    看《天那边》电影有感开学后第二个星期天的下午,我们班的住宿学生早早来到了学校。那是因为上星期放学时,语文老师说要在今天晚上给我们放电影的缘故。 6:00钟老师准时来到了教......

    电影《盲山》影评

    《盲山》观后感《盲山》讲述的故事很简单、却很无奈,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西北某偏僻山区,一个刚刚毕业女大学生雪梅急于找份合适工作,而在她发愁之际,遇到了装扮成医......

    电影《转山》观后感

    《转山》——一辆自行车的精神之旅 看那山,美吗?我想,如果历尽千辛万苦,到达了 那样一个自己梦想很久的目的地,那应该会很激动吧。自然,我实在是很难想象得出,那种激动会有多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