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那山那人那狗影评
《那山·那人·那狗》影评
《那山·那人·那狗》讲述的是一个简单,平淡,质朴,感人的故事。一个已退休的父亲带着第一天接班当乡邮员的儿子走那条已走了二十多年的邮路,一路跋山涉水,父子俩徒步在壮阔的山林、清翠的田野间,通过短短三天的时间,解开了数十年来父子见的隔阂,年轻气盛的儿子终于了解了父亲数十年邮差工作的辛苦与意义,而年老的乡邮员也体会到了这数十年来妻子终日等待的无奈和儿子长大成人的骄傲。作为一对父子,影片中的这一对,倒更像同路的路人,交谈甚少,有的只是不断的行走。
影片令我感动的便是儿子背着父亲过河的情节,儿子那句:“村里的老人说,背得动爹儿子就长成了。”一句话,让埋藏在父子心中几十年的隔阂终于化解了。此时父亲眼中的儿子真的是长大了,深深的亲情通过那湿润的眼角表露无疑。画面出现小时候爸爸背着他的场景,时光交错,当年的小男孩现在长成了一个能背得起父亲的人,父爱如山,当父亲已不再风华正茂,为儿子遮去所有的风雨,便轮到了儿子为变老的父亲相携而行。孩子的成年也是父亲的衰老。
父子二人一步步走过,心灵一步步靠近,无数动人的细节触动我们的心。儿子背着父亲过河时父亲流下感动的热泪,儿子在山顶上凝望着父亲落寞的背影,父亲追赶被风吹走的信,儿子和父亲一起洗脚,还有儿子要独自一个人背上邮包上路,老二不愿跟着儿子去,又回到了父亲的身边。父亲眼望着儿子的身影,他毅然地将那狗推出去,推
向那条永不停止的路。
电影末尾,儿子又在一个清晨上路了,还是那只沉重的邮包,还是一直伴随着他的老二,但却少了父亲,儿子接过父亲几十年抗在肩头的重担,继续在永无止境的邮路上跋涉。
影片没有太过热闹的场景,有的只是那一幕幕平淡的画面。但正是在这样的平淡中我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无言的爱。有人说“父爱如山”,而这对父子,也对彼此有着如连绵不断山头般的,深沉的爱。我不能忘记那些感人的瞬间,朴实、执著的邮递员,还有那些可爱的乡亲。他们有最美丽的微笑,最质朴、最善良的心灵。
第二篇:那人那山那狗影评
《那山、那人、那狗》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反应邮政题材的电影故事片之一。影片充满 着山乡风味,人物、故事虽然简单,但颇耐看,一个退了休的父亲带着第一天接班当乡邮员 的儿子走那条已走了二十多年的邮路,涉水过山走田埂,一路走来是一路的父子情,让儿子 理解过去二十多年父亲所走过的路。更重要的是父子俩的心路,终于走到一起来了,有了共 同语言了,彼此有了更深切的亲情。大概,这就是二十多年来的补偿吧。影片一点也不啰嗦、说教,倒是十分清新、自然。影片展示的湘西迷人风光也是一大看点。中文名: 那山那人那狗 外文名: Postmen In The Mountains/Nashan naren nagou 导演: 霍建起 编剧: 苏小卫 主演: 滕汝骏 / 刘烨 / 陈好 类型: 剧情 片长: 93 min 这部电影讲的是父亲是一位乡邮员,在茫茫大山中,送了一辈子信,今天就要退休了。儿子接班当了乡邮员,还走父亲走的这条山路,今天是上任的第一天。父亲把儿子整好的邮 包又整了一遍,叮咛复叮咛,但儿子听得并不专心。该上路了,常年跟着父亲送信的黄狗 “老 二”怎么也不肯跟儿子走,父亲决定陪儿子走一趟。儿子心里有点嘀咕:遇到工作上的事,谁听谁的? 山路弯弯,晨雾漫漫,老二熟门熟路地跑在前面,儿子渐渐感到肩上邮包的分量,更让 他感到为难的是,不知道该和父亲说点什么,父亲常年不在家,长这么大,他“爸”都很少 叫一声。两人就这么别别扭扭走了一阵,休息的时候。儿子让父亲回去,两人话不投机。终于进村了,儿子有些兴奋,因为父亲说过,村里人可以几天不见县长,不见他可不行。但是儿子期待的热烈场面并没有出现,大家对他们的到来习以为常,走进空荡荡的村委会,儿子的情绪有一些低落,但离开的时候他却受到了意想不到的震动。儿子边走边唱。父亲总是提醒他注意脚下。快到另一个村子的时候,父亲拐下一条小路,来到独自生活的五婆家中给她送“信”,五婆眼睛看不见。但每天都在等在外面工作的孙子 的来信,父亲就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安慰她,父亲要求儿子以后也要这么做,儿子却认为五婆 的孙子应该尽他应尽的义务。父亲觉得儿子和自己年轻的时候不大一样。不管是吴婆,还是 村民,其实他们和邮递员父亲,都已经成了一家人。“有事找我” 村民的事,就是自己的事,父亲离开了这个岗位,得到的是全村人的送别。虽然他离开了岗位,但是他留在了村民的心 中。夜幕降临,父子二人来到一个侗族山寨,赶上了一场热闹的侗族婚礼,父亲喝醉了,想 起了自己年轻的时候,儿子也陶醉于
侗族姑娘响亮的笑声。要过溪了,父亲提醒儿子要在铺满青苔的石头上站稳脚,儿子不让父亲再下水,执意背 他过溪,湍急的溪流中,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忽然消失了,他们几乎同时感觉到对方自己的意 义,感觉到这些年来积存在心中的很多东西。虽然对一些问题父子两个的看法依然不尽相同,但是话题似乎多了一些,当儿子说起母 亲总是在守望中生活的时候。他发现父亲内心深处情感的流露,在对同一个女人的思念中,父子的感情在默默地交流。起风了,山路崎岖。读函授的转娃准时等在坡上,父亲告诉他以后是儿子登山了。不要 再等了,转娃说。你为我们滚下山一次了,不能让你儿子再为我们滚下山一次了。儿子这时 才真切地体会到父亲这一辈子默默无闻,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风雨桥头,儿子为了让父亲多歇一会,决定独自上微波站去,就在他整理邮件的时候,几封信被风吹走了,父亲一下子就扑了上去,老二在紧要关头一跃而起……
第 1 页←↓→共 3 页
在山里的最后一个晚上,儿子向父亲交待一些家里的事情。父亲发现儿子其实很成熟了。远远地,又看到等在桥头的母亲熟悉的身影了,但两个人的心情都和以往不同。又是一个该进山的早晨,儿子在父母的交谈中醒来,父亲的心思让他感动,催他上路。影片评价 该片风景秀丽、人情味浓、艺术性极强,情节简单、节奏缓慢,所表现出的父子间的脉 脉温情、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涵蓄地解释了隔代人的复杂关系,交流异议与最终情势转换,令观众备受感动。年轻演员刘烨凭借此片崭露头角,并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该片获得第 23 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公众最喜爱的影片”大奖和第 31 届印度国际电影节评委大奖。这是一部让所有男人流泪的电影 一部制作成本不大,也没什么大场面的电影,但其中蕴含着人世间最丰富的东西: 情。《那山那人那狗》就像一篇唯美、含蓄、温馨、隽永的散文,弥漫在光影音乐之间的是浓 得化不开的情愫,父子之情,邮递员与山民之情,人与动物之情,人与自然之情。这条路 越往前走,儿子就离父亲的的心越近。这已经不再是一条简单的山路,更像是父亲往返了 一生的心路。而另一方面,带着即将离开大山的惆怅,父亲也渐渐走进了儿子的内心,从 儿子的口中,他知道了妻子多少次望眼欲穿的等候,知道了儿子成长的孤独,更重要的,他知道了儿子虽然很像年轻时候的自己,但时代已经给他打上了不同的烙印: 他喜欢听流 行音乐,对事情有自己的看法,血液里涌动着不安份的因子……让人倍感安慰的是,在这 条路
上,他们渐渐理解和包容了对方,当父亲在儿子背上偷偷流泪的时候,当儿子无意中 喊出“爸我们走吧”的时候,相信所有男人都会柔肠百转,泪湿眼眶。那是因为我们都有 这样的一个父亲,我们都是这样的一个儿子。影片在结尾前达到了高潮。在那个静谧得 只听得见虫鸣的山村之夜,父亲坐在床边,看着熟睡中的儿子,接着上床,轻轻地躺在他 的身边,这时,儿子在梦中把头靠在了父亲的肩膀上,而且把腿也压在了父亲的腿上…… 原来每个男人都想抱一抱自己的父亲,影片中的儿子做到了,即使是在梦中。《那山那人那狗》,是一部令人感动的影片,只是,这份感动是淡淡的,像阳光、空气 和土地所带给我的那样一份深厚而平实的感动。一条在今天这充满浮躁与喧嚣的时代显得那么乏味与孤独的邮路,书写着老邮员的一生 和即将开始的、儿子的人生。老邮员陪着儿子走过曲折而漫长的邮路,父子俩于邮路上完成 了彼此的认识和理解,儿子终于读懂了父亲和这条邮路的意义。曲折而漫长的邮路,好像我们人生的长路。面对人生,我们常常会问:人生有意义吗? 就像老邮员的儿子无法理解和体会在孤独的邮路上行走了一辈子的父亲: 这样孤独地走,有 意思吗?这样只是一味付出、没有任何回报、甚至连一封感谢信都没有的人生,有意义吗? ——其实,这岂是一个儿子对父亲的诘问?这难道不是人类面对冥冥上苍所发出的诘问?— —人类这样的活着,有意义吗? 影片中的老邮员用他的人生给了我们答案:邮路本无意义,如果只为“活着”而走,它 将被走的很孤独、很乏味,而当你在邮路上洒下一路深情与挚爱,你的邮路就可以被走的很 丰富、很多彩,甚而成为一条充满爱和希望、通向爱和希望的桥梁——这样的你,才是在生 活着,而不只是活着。是的,人生本无意义,只有用“爱”才能给人生赋予意义,只有用“情”才能将人生绘 成美丽的画卷,这样的情与爱,是人类的阳光、空气和土地,博大而宽广——葱茏与生机就 是它的意义。大地无言、美丽的山川与河流无言,那像青山、大地般朴实、奉献的人民亦无言,她们 静静地滋养着我们,爱着,却不求任何回报——而这,不正是我们生命的源?可她们又何曾 得到过掌声和礼赞?
第 2 页←↓→共 3 页
多想说: 不要让欲望的火继续焚毁我们的土地和江河,不要让虚荣势利的眼再去灼伤那 些像土地、空气、阳光般虽“廉价”却是我们生命之源的人民。难道,我们是在施舍我们的善良和仁慈?——谁能在阳光和大地面前谈施舍?谁能在人 民面前讲仁慈?除了感恩
第三篇:那山那人那狗影评观后感
朴实的美
——《那山那人那狗》影评
一座山,俩代人,一只狗,一次送信的旅。
《那山那人那狗》是霍建起导演的一部普通却感人的片子。它讲的是一个发生在山区邮路上的故事:最后一次走邮路的父亲和第一次走邮路的儿子,还有一条忠实的狗,在漫长而曲折的邮路上,在那青山绿水间,他们从陌生到了解,从怨恨到理解。在那布满老乡邮员脚印洒满老乡邮员汗水的邮路上,父子俩完成了关系的蜕变。最后,在一个早晨,儿子毅然背起曾经伴着父亲走了几十年的邮包,踏着晨晖走上了父亲同样的道路,而那条忠实而矫健的狗也接纳了新的合作伙伴,继续踏上那条再熟悉不过的邮路!故事虽然平淡,但它却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在影片中,主要角色有父亲、母亲、儿子和那条忠实的狗。正部影片以邮递为主线,从开始到结尾都说了邮递员在山路上工作的情景。
(一)从作品的思想性对《那山那人那狗》进行评析: 作品虽然平淡,但给我们深刻的启示:作为父母应经常与孩子沟通,不能太长时间不回家看孩子,否则的话孩子与父母之间就会产生隔阂。就像影片中的儿子一样,因为父亲两个月不回家,在父亲高兴的回家时,儿子却躲到母亲的后面,看样子是不认识这个人或者是心中可能已经记恨自己的父亲。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父亲已经老了,在也不能做邮递员这份工作了,一个清晨,儿子毅然接受了帮父亲做邮递员这份工作。儿子背着包就往邮递路走去,父亲不放心,还是要陪儿子走一趟,而且那狗平时可能习惯跟父亲去,这次它也不跟儿子去了,父亲担心的是儿子不熟悉路。在去的路上,父亲和儿子说话的时间很少,他们一直都要赶路,可以知道路途是多么遥远。在那山路上,当有人从山路下来时,起初儿子不会让道,然后父亲就教儿子怎样让道。在途中,有一个场景是父亲距离儿子好长的距离,儿子可能是因为累的原因只顾往前走,等想起父亲的时候,他就往回走,走了一段路,还未看到父亲。只是看到那条狗张着嘴巴,在哪气喘嘘嘘的。儿子继续往前走,终于看到了父亲,我们看到的是儿子的表情由紧张变为舒坦下来。接着,又到了一条河边,儿子也尽到了一份孝心,背着父亲过河。这一幕我看了是多么触目惊心的一幕啊!父亲在儿子的背上回忆起了很多往事,他的面部表情是无比的高兴。过了河之后,他们休息时,因为儿子的疏忽,信封就被大风刮走了。儿子喊了一声:“爸”。父亲就立即朝信封飞去的地方跑去,由于父亲老了,手脚不灵便了,所以追不到信封。那机灵的狗,飞奔向信封,用嘴咬住它。把它给作者的父亲。狗的那个动作恰到好处,双脚一跃,就把信封叼起,在未叼到信封之前,它的表情是严肃紧张的。儿子跟父亲到了乡村之后,乡村的人都很热情的迎接父亲。儿子似乎看出父亲多年来是多么辛苦,并且和村里的人感情是如此之好。经过和父亲一路的行程,儿子终于知道父亲为什么以前两个月不回家,或是好几天才回家一次,那都是在做自己的本职工作,因此,儿子和父亲不再有隔阂了。
作品中的母亲是一个等待的角色,丈夫邮递她是在一座桥上等待丈夫归来,她的身影永远是一个等待着的身影。年轻时等着丈夫,盼回了丈夫却又开始了对儿子的等待。但是母亲却从来不抱怨,而是默默地操持着这个家,在儿子抱怨父亲的时候,她甚至还为丈夫辩解,无言地支持着丈夫的工作。母亲的戏份并不多,一般是在儿子和父亲的回忆中出现,但是这并不代表这角色不重要。事实上,邮路上父子俩对母亲的叙述不仅交代了父子间产生隔阂的原因还从侧面反映出了父亲的善良和父亲对母亲的爱意。影片中的母亲是联系父子的纽带,父母相爱,母子相爱,而了解到父亲对母亲的爱是儿子最终原谅并理解父亲的关键因素。
那狗,在作品中,父亲管他叫老二,它很听父亲的话,可能是每次都和父亲行程说完原因。俗话说“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他们帮助人们看守大门、给人们以娱乐。在影片中,它扮演的角色是“探路人“,前方有危险时它就开始叫,告诉主人前面的情况,有了它的帮助,帮父亲和儿子排除了好多灾难。
(二)从作品的艺术性进行评析 整个影片我看完之后,浮现在我脑海的是崎岖的山路和路边的风景、宁静的山村、宁静的田野。这些自然景色的搭配,突显了故事是在很平淡的生活中发生的。我觉得取景恰到好处,因为它符合了乡村的风情。这样的取景说明了导演的艺术技巧、摄影师的拍摄技能以及编辑者的工作熟练程度。
(三)从作品的娱乐性进行评析
影片中我们可以听到田间的虫子的叫声,是我们融入到大自然中,给人予美的感受。还有从儿子的读白中我们可以知道首先儿子的声音是沉重的,但随着情节的发展,他的声音开始轻快一些,说明了他开始慢慢地了解父亲的一切。
当然,影片也有不足之处。可能是因为导演不太熟悉农村吧,所以在表述农村生活的时候有些不符。
1.父亲是个老乡邮员,又是唯一一个跑那条邮路的,应该跟村民们很熟了才对,正如剧中所说:“三天不见县长不要紧,三天不见他可不行”。按理说进村的时候应该无论是谁碰见都打声招呼甚至问一问有没有自己的信才对,但是影片中有很多人都是低头走过或只是茫然地看一眼父亲而已,这是不符合剧情的。
2.在给五婆送信的那一幕,本来三人还在有说有笑的,但是镜头一转就是五婆正襟危坐面无表情地拆信封,镜头切换之快显得太突兀让人接受不了。
3.爪娃在山头喊着告诉他们他收到成绩单了的那一幕也安排得不妥。父子是唯一送信人,按理说成绩单应该是他们送给爪娃才对。但是在他们在爬上陡坡之后并没有向爪娃提起或给他任何信件。如果说爪娃早就收到了成绩单,那也不必跑到另外一个山头才回过头来喊。这不符合逻辑。
虽然有些不足,但这并不影响它成为一部好片。虽然我看的不是高清电影,但看完影片,我感受到了朴实之美。
第四篇:《那人那山那狗》影评
《那人
那山
那狗》 一部关于责任与忠诚的好电影
观 后 感
《那人那山那狗》
——一部关于责任与忠诚的好电影
密州路学校
荆郭
一段曲折坎坷的山路,一位孤独的行者,一只忠诚的狗,一个装载着无数人希望的行囊,一份艰辛而又高尚的工作——乡邮递员。他穿梭在大山之间,为不同村落的乡亲带来家人的消息,寄出对亲人的思念。支撑他走下去的,是乡亲的淳朴与善良,是家人的守候与等待,是自己心中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当一位这样的行者老去,不再拥有健壮的臂膀,挺直得脊背去背负这沉甸甸的希望时,他又把这份责任感交给自己最信任的人——儿子。自己一生的劳劳碌碌,认真工作,获得了乡亲们的爱戴与内心深处的满足,却因与家人的聚少离多而对妻子儿子充满的愧疚。儿子始终对这样的父亲是陌生的,疏远的,甚至不曾亲切的呼唤过自己一声爸爸。但当父子二人共同行走在这样一条山路上,来作为工作的交接仪式时,唤起了父亲在这条路上曾经发生的种种回忆。当父亲将自己在这条路上的故事讲述给儿子,儿子将家中的等待告诉父亲时,父子间因长时间不在一起而造成的距离一点点的消融。当面对着自己趟过不知多少次的河流时,儿子居然提出要背自己过河,这是一种怎样的惊愕与欣喜!伏在儿子有利的脊背上,眼泪竟无法抑制的夺眶而出。“当儿子能背起父亲时,就意味着儿子长大了”但同时,一种责任意识从年老的父亲传承到下一代的血脉„„
走完这段山路,完成这次送信任务便是回家的时候了。母亲早已站在桥头
深切的凝望,焦急的等待着。与以往不同的,这次等的不仅仅是丈夫,还有以前和自己一起站在这里等待父亲的已经长大成人的儿子。然而这次的归家,并不意味这结束,当太阳再次升起时,儿子,作为下一任的乡邮递员,将在没有父亲的陪同下独自走上通往山里的路。相信下一次在桥头等待的会是慈祥的母亲与敬爱的父亲。
这样一条山路,不再仅仅是希望之路,因为曾经有一位父亲与儿子,在这条路上化解了尴尬,传承了责任,完成了一个男人对另一个男人的嘱托,加深了父子间的感情与理解。
路长长,责任重 ——评析《那人那山那狗》 密州路学校
李一婷
一座座连绵不断的山,阻隔了山里人与外界的联系,一位普通的邮递员,沟通了山里人与外界的联系,一只寻常的狗,一直忠心的守护在主人的身边。通过一条邮路,把我们带进了这幅由山、人、狗构成的和谐的画中。邮路,不仅是这部电影的线索,还是这部电影的情感纽带。它系着父子之间的情,乡亲们对邮递员的情,狗与人之间的情。
影片除了描述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还写了狗与乡邮员之间的感情。多少年如一日,狗跟着乡邮员风里来雨里去,没有任何的怨言,因为它明白,这是一种责任。这是一种对象有缘的责任,对山里人的责任,对大山的责任。漫漫长路,狗跟着乡邮员向前走,虽然都沉默着,但是他们的心是连着的。长长的邮路,儿子明白了父亲的心,了解了山里人的希望,并且儿子得到了“老二”的信任。这条平凡的邮路,让父亲与儿子有了心与心的交流,让儿子接收了一次心灵的洗礼,让儿子原本浮躁的心回归于平实的生活。一段长长的乡邮路程,让儿子认识到这不仅仅是一段送信的路程,这还是一段增加人生经验和阅历的路程。
山依然是那翠绿的山,人依然是那朴实的人,狗依然是那忠实的狗。这里没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恬然,没有“杏花春雨江南”的沁香,更没有“骏马秋风塞北”的空旷,有的只是翠绿的山,长长的邮路,连绵不断的深情。
《那人那山那狗》观后感 密州路学校
孙艳华
山里的人,这样的一生,没有多少光彩可说,但是,这样的心态,就那么默默保持了一生,就是一种光,一种生命之光。为了一份责任,一份对自己事业的责任,对山里乡亲们的责任,对大山的责任,他们在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一生。这部电影被很多人传颂,的确,它是那么美,无论是那片山,那个佝偻着身躯的人,还是那只永远忠实的狗。
父与子的隔阂,或许是天生的,因为两个男人,都有各自的性格,但是他们都有着共同的一点,都那么有责任感。看着儿子焦急的寻找父亲,我会微笑,我知道,他虽然口上嫌弃父亲的跟随,但是内心,是那么的渴望,渴望与父亲相处,哪怕只是远远的看着。看父亲为孤独的老人念假信,我会微笑,我知道,虽然儿子口上瞧不起父亲,但是内心,是那么清晰,清晰的感受着来自父亲的善良,那是一种力量,能够穿透人心。看儿子背父亲过河,我会微笑,我知道,虽然父亲口上怀疑儿子的能力,但是内心,是那么骄傲,骄傲的靠在儿子宽厚的背上,幸福的流泪,可以依靠,是一种自豪的幸福。看父亲追逐被风吹起的信件,我会微笑,我知道,虽然儿子口上不理解父亲,但是内心,是那么崇拜,崇拜于父亲的执着,那种执着让父亲变得高大,伟岸。
他们背负了太多人的期盼,肩负着联系千家万户的责任,是幸福与平安的使者,或许多年后,真的再没有这样的职业,再没有这样一条路,但是会有人记得,那条路上,曾有他们默默的走着,不辞辛苦,不问功名,只是慢慢背
负着,肩上的期望越来越多,但是他们不会说累,不会放弃,他们记得每一个期盼,就像记得路上的每一颗石子。
父亲想告诉给儿子的,不仅仅是一个职业的规则,更多的是一种人格,做一个男人应该担起的责任,应该有的博大善良的心。他用自己的一生,用自己的悲喜,告诉儿子,人可以不出类拔萃,可以不光宗耀祖,可以不万人之上,但是,一定要活的对的起自己!
评影片《那山那人那狗》 密州路学校
杨昕宇
影片《那山那人那狗》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电影。它向我们展现了一份至纯的真情,至美的意境,影片除了给我们的是感动,还有思索。影片《那山那人那狗》中所体现的责任、家庭的关系问题也将随着时间的推广而具有更加深广的意义。
黑暗中,我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任凭泪水淌下。影片《那山那人那狗》就正是以一个简单却不能再简单的故事打动了我的心,让我深切地体会到了“父爱如山”“责任如山”的涵义。影片《那山那人那狗》说的是一个山中的邮递员退休后把自己的工作交给儿子,把联系千家万户的责任传承给下一代,陪儿子跑他的第一次山路中发生的故事。其中他们碰见了许多人,儿子不同的处事风格让父亲十分担忧,可在随后父亲看见了儿子的坚持,一次次父子之间的温情轮转在不经意间让父子两人由于多年聚少离多而至的鸿沟渐被跨越,儿子在走过山路的同时也走过了和父亲的心路。
影片《那山那人那狗》正是以人载剧,以剧载情的。片子以两个朴实的人物设置了一连串的情节,迥异不同的处事态度是剧中最大的隔阂。影片便围绕儿子的逐渐转变将情感慢慢展开,直到最后父亲诧异儿子竟然喊他爸爸时,情感豁然开朗,儿子在一件件事发生后的转变载着厚重的亲情使这部影片显得格外有意义。
当然了,在欣赏影片《那山那人那狗》之余,其中对于普通的工作者却有着重要的责任感、使命感,对千家万户负责,对家庭负责的精神,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评影片《那山那人那狗》
密州路学校
王鑫
影片中故事的起源发生在湖南小山村里,主要角色构成一家三口,包括辛苦半辈的乡邮员父亲,子承父业的儿子,慈爱寡欢的母亲。父亲每日例行公事地忙碌着,穿峰踏岭为乡亲们传递信笺,儿子接班后也在送信路程上体验到父亲的善良与执着,还有母亲毫无怨言的等待,都在平凡的日子里坚守者自己的责任,真正打动我的是血脉亲情内的温性与细腻,在父亲退休前最后一次持岗,在儿子上任前接纳父亲传授帮助时,自已身负的不仅是一个乡邮员的工作,邮袋装载的也不仅是邮件,而是沉甸甸的责任,对千家万户的责任,对大山的责任。
还记得儿子背爸爸渡溪那场戏么,在群山环抱的冷水间,在淡雅天绿的背景下,父亲的执意唤起儿子行动的体谅关怀,瘦弱老迈的他伏在他肩上享受回报时哭了。看着行同于你我身边又似是而非的角色替代,生活联想被逐渐模糊,谁又不被熟悉的关系暗示内心,共同接受洗礼?然后,空灵音乐再度嘹响,再次贯穿整部故事也微妙地鼓动观众的感情。多么诚挚的一瞬啊,适才发现,经历那短暂温馨的知觉陶醉时,我早已泪流满面。
第五篇:那山那人那狗影评(精选6篇)
那山那人那狗影评精选
(一):
这是一部关乎亲情的片子,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如同山间小路蜿蜒绵长。这是一部关乎美的片子,是自然的美,更是人性的美。平淡的叙事,精致的人情,美丽的湘西,如同夏日傍晚品着一杯淡淡的清茶,想起童年午后墙角一朵玫瑰花的开放,回味那清新而持久的亲情,感情、还有那忧伤又甜蜜的感觉。
如果仅仅从故事情节看,这部片子似乎有点单薄老套:老乡邮员要退休了,儿子接替他的工作,在他的陪伴下开始第一次送信。在送信旅程中,儿子对这份工作对父亲都有了全新的认识,父子间曾破裂的感情得到修补和发展。很老调的父子隔阂消除的故事,且根本没有大的矛盾冲突。但在一个个小细节串起来的平淡叙事之后,却是导演精心构置的风土人情,美丽的湘西景色并没有削弱叙事进程,反而在导演高超的电影手法下和叙事融为一体,展现出动人的视听语言。影片就像一杯龙井茶,初品极淡,回味却是清新宜人。
故事发生在初夏的湘西南山区,正是草长莺飞之时,影片中随处可见蓝天白云绿草红花。而给人视觉冲击最大的正是那整片连绵不绝的绿: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路穿过,两旁的绿色肆无忌惮地延绵伸展开来。整个画面给人十分明媚清新的感觉。绿色的大地上,阳光似乎在空气中流动,配以灵动的民乐,不着一言,却胜似万语千言。
影片时而呈现明亮的美。郁郁葱葱的绿草在阳光下随风轻摇,幽幽绿水在波心里微微荡漾,儿子在山坡上边走边唱驿动的心,歌声溶化在阳光里,身体镀上一层金色,青春的朝气扑面而来。时而呈现朦胧的美。清晨,父子一齐踏上乡邮路,擦着土黄色的砖墙,穿过狭长的青石板小巷,走上黝黑敦实的村前小桥,远山是淡淡的青退的远了,只剩下两个黑色的人影走在烟雾迷蒙里。此时的村庄像被水洗过似的,并不是一眼见底的清,却是雾气里的透明,还夹杂着泥土的新鲜。时而呈现热烈的美。父、子、侗族少女在田地里行走,被越拉越远的镜头不断缩小乃至隐藏,从空中俯视,画面被切割为一块块耕田,红彤彤的霞光里传来他们快乐的笑声,连耕田里的水波也映红了脸。时而呈现宁静的美。穿过一片树林,再穿过一片树林,除了风声就是树叶声,除了老二(狗名)的呼吸声就是鸟儿的鸣叫声,这个时候,只有镜头在说话。
这是一部关于情感的片子,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就像山间小路蜿蜒绵长。这是一部关于美的片子,是自然的美,更是人性的美。
因为父亲常年在外送信,父子之间产生了距离,双方都渴望交流和理解,但是又都不明白从何处着手。带着这样一份应对亲情的尴尬,以及儿子渴望得到肯定的青春冲动、父亲对年华老去的无力哀叹,爷儿俩头一回同踏上乡邮路。
儿子对于乡邮员这份工作是从误读开始的。夹杂着对父亲的敬畏,对公务员称号的尊重,即使没能去当兵当工人,他能够说并没有太多的怨言。旅程还没有开始,他就迫不及待要快些接过父亲的班,甚至不乐意与父亲共同完成这一次送信。他对于这份工作的想象是完美的,这种完美不是体此刻工作的简单上,而是体此刻获得乡亲们的期盼和感谢上。()父亲对干了一辈子的工作怀着极深的感情,哪怕接手的是自己的儿子也还是放心不下,带着对最后一次送信的珍惜、伤感,固执地和儿子一同上路。他想指点儿子,但是年青人的反叛心理不予理解,父子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远了,遥遥山路上,虽是父子,却没有交流,无法交流,形同路人。
父子感情的第一次碰撞出此刻居委会一幕。儿子的感情预期受到极大的挫败,想象中热闹的欢迎场景并没有出现,就把怨气裹在对父亲的质问中。父亲沉稳地卷烟,用这种举动来表示他对于工作孤独的泰然,并不多的话语使儿子第一次有了对工作的清醒认识。在离开这个村子时受到欢送,儿子最后领会到父亲话里的含义,对工作、对父亲,都有了新的认识。而父子的感情在碰撞后最后开始有了交融。
山路弯弯曲曲伸向远方,父子送信的旅程就要走向尾声。这一路走来,儿子重温了父亲送信的方式,从父亲对于乡亲个性的了解到对于工作的熟识,彻底消除了儿子最初对工作的误读,更加深了对父亲的了解,对工作的认同。儿子背父亲过河一段是父子情的一次重生,这之后随着旅程的接近尾声,父亲对离开工作的伤感愈深,儿子对父亲的体谅愈深。及至追信一段戏,父亲的奋勇,儿子的担心,都淋漓尽致的展此刻导演有意为之的慢镜头里。至此,父子之间以前的隔阂完全消除,双方的理解因对这份工作共同的热爱更进一步加深,父子情浓浓地溢出画面。
除了父子情,影片还贯穿着乡里情。乡情就像整部影片中的配乐一样,既朴实又悠远,它是整个村子的人出来为老乡邮员的最后一次送信送行,是侗族人对于老少乡邮员的热心接待,是念给王婆听的没有字的信,是转娃的固执,是不留名的乡亲自发盛在驿站的水就像父亲最后告诫儿子的那样,这份工作是苦,但是越苦越有想头,遇上的人多了,遇上的事多了,就有干头,做这份工作,是冲乡亲们,冲他们住在大山里。这话说出了一个老乡邮员的良心和职责,但正是乡亲们的朴实、热情,使得老少乡邮员对工作拥有无比的热情和职责心。
那山那人那狗影评精选
(二):
这是以一座山,俩代人,一只狗,一次送信的旅途为线索的故事,为我们演绎了俩代人的沟通与理解的故事。父亲作为邮递员常年外出送信,由于与儿子缺少沟通,俩人之间的理解微乎其微。在父亲即将退休,儿子继任父子的工作的时候,父亲与儿子共同踏上了送信的旅途。这次旅途为父子之间建起了一座桥梁,使得俩代人的心透过它融到了一齐。这是父亲的最后一次送信,同时是儿子的第一次送信,在旅途中父子之间的距离渐渐拉近,积压20多年的隔阂得以消除,儿子最后理解了常年送信的艰苦和这份工作的好处,父亲也最后明白了儿子多年的等待与无奈,也在与儿子的交流中明白了妻子的多年在外陪伴在自己身边苦衷和想回乡看望的愿望。
该片在叙事风格上巧妙的透过层层递进的方式,让故事伴随着父子之间的矛盾的化解来安排。在影片开始,儿子与父亲走在山路上的距离,是隔得很远的,儿子走得飞快在前面,父亲拄着竹棍踉跄的跟在远远的后面,父亲说什么,儿子都说我明白,俩人之间很少交流,儿子心中充满了对父亲的不理解,然而透过途中发生的几次事件,这种距离慢慢消除了,预示着俩人的心慢慢走近,到了影片的后面,儿子与父亲之间的距离已经走得很近了。
场景一:影片开头
由三个空镜头组合而成:一个远景的全景镜头以及俩组由左向右的缓慢移动的短镜头带我们进入了主人翁生活的山村田园风光的环境中。之后透过人物的旁白以及对整理信件的一个特写镜头让我们知晓了主人翁的工作,一系列快速连贯的整理动作和崭新的信件与报刊、破旧的包裹布衬托出父亲的敬业精神,一个邮递员对信件的精心呵护,对整理信件业务的熟悉得到体现。
强光与景深的运用
按常理农村的屋内就应是昏暗的,但是强光的巧妙运用,起到了强调人物表情和心理的作用,景深处的母亲在忙碌着,这组镜头轻而易举的让观众得以明白三人之间的关系。
场景二:父子二人乡村小路中的行进
摄影机机位的固定拍摄
巷子中摄影机机位固定在一个位置,人物由远处进入镜头,镜头转换,人物又由近处走出镜头,整个过程摄影机位置没有改变,只是透过方向上的微小变化来表现了动作的连贯性,贴合逻辑上的顺序,使观众不易产生空间错位的感觉。
远景中儿子快步地走在前方,父亲拄着竹棍踉跄的在后方跟着,二人的距离拉得远远的,缺少交谈,以及儿子的内心独白,表现出二人心灵的距离很遥远,彼此不了解,缺乏交流。
色彩的运用
在影视作品中,色彩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绿色象征生命力,活力,给人安宁稳定,和谐,真实,自然,和平的感觉,绿色的背景象征着对山水的爱,乡土的爱,绿色又意味着勃勃的生机与期望。影片中绿色的乡村风光随处可见:绿色的田野,绿色的树木,绿色的山川。无不体现了湘西山村精致的景色。
场景三:回忆一
主观拍摄与摇摄主观拍摄
主观拍摄,即表现剧中人的主观视线、视觉的镜头,常有可视化的心理描述的作用。随着父亲回到家中环视屋内的主观镜头以及摇拍手法,体现出父亲难得回到家中急切的想见到儿子的情绪。这段同时也描述了父子之间的相互不理解,一个找,一个躲,常年不相处是隔阂产生的根源。二人寻找邮包的场景中也运用了主观拍摄和摇拍来体现急切的人物心理,一个仰拍的面部特写镜头恰到好处的表现了人物的表情与情绪。
场景四:村委会闲聊
空无一人的村委会,秘书来到后,父亲递烟,儿子倒水与儿子原以为的夹道欢迎构成了鲜明的比较。父亲第二次抽烟,儿子主动的要过来抽着,二人的第二次闲聊中,儿子没有像第一次那样顶撞父亲,而是静静的聆听,这些都说明儿子对父亲工作的开始理解。剧情得以推进,二人的心灵开始拉近,之后的送信旅途中二人有了初步的闲谈。
场景五:五婆的信
五婆的信对五婆来说是一个善意的欺骗。人情冷暖与儿孙的不孝的残酷社会现实得到抨击。五婆面部的强光与屋内的黑暗构成比较,面部特写体现了一个孤独慈祥的老人对亲人的思念与牵挂。儿子震惊的再次对父亲加深了了解,此刻父亲给他带来的感触的强烈的。父亲将信移交给儿子来念也意味着父亲要将这个欺骗的工作交给儿子。
场景六:回忆三
慢镜头与色彩
朦胧的回忆中,母亲与我在稻田里等待父亲的归来,橙黄嫩绿的色彩与慢镜头的运用体现了历史的沧桑,回忆的完美与温馨。侗族姑娘的出现从回忆的镜头快速的切换过来,以同样色调,同样的慢镜头,同样的稻田风光将二者巧妙的结合在一齐,转场自然和谐。同时也预示着侗族姑娘与母亲将会有的同样的命运。
场景七:背父亲过河
近景、远景、中景、特写、俯拍、跟拍相结合 透过多方位的角度来拍摄儿子背父亲过河的场景,远景、特写反映了河流的宽,河水的湍急,道路的漫长,演员前进的艰辛。特写、近景镜头多为面部特写,体现人物的内心的复杂,父亲百感交集,靠着儿子的头部,忆起过往的完美时光,年轻的父亲背年幼儿子,成年的儿子背年老的父亲交织在一齐,这是心与心的交流,是父子之间相互理解与拉近的更进一步升华,父子的真情随着儿子一声爸,父亲为这难得的一声呼唤热泪盈眶,与之前父亲责怪儿子叫妈叫得亲构成照映,本场景是隔阂消除的关键。
画框的巧妙布局
儿子放下父亲时,画面的左边突出的是健硕的儿子,右边是弱小的父亲,真个近景镜头中,画面的比例以儿子剩余父亲。前景中的儿子的健壮身躯与中景里父亲弱小的身体构成比较,反映父亲的苍老与儿子的年轻力壮,同时也折射出父亲忙碌了一生以自己的衰老换来了儿子的健康成长,父爱的伟大在这副画面中得到了深层次的体现。
场景八:飞往山中的纸飞机
跟拍与色彩的运用
父亲关心儿子的婚事进而引出儿子对母亲的阐述,让父亲陷入对母亲深深的自责,整个画面都在夕阳下呈现出昏黄的色调,烘托凄凉,煽情的基调。摄影机跟拍放飞山中的纸飞机飞行的过程,那在风中摇曳的纸飞机仿佛承载着母亲回归山里的心愿,对父亲面部表情的特写说明了他心中对母亲的愧欠,在与儿子的沟通中明白了妻子的苦衷。
场景九:抢救吹走的信件
慢镜头与快速剪接的结合 在木桥上,父亲因劳累而要求歇息,坐在木凳上略带痛苦的捶揉着伤病的脚,而当信件被风吹散飞走的那刻,父亲却出奇的敏捷的飞奔出去扑救飞散的信件。慢镜头的运用表现了人物奋力的奔跑与急切扑救的情绪,将观众带入一个紧张的气氛中,为父亲捏了一把汗。这一系列动作的刻画将一个敬业的邮递员的形象跃然于荧幕之上。儿子的神情与父亲救信的画面相互快速的剪接在一齐,表情随着父亲追信摔倒拾信而变化,由忧到喜,体现出他对父亲的担心与父亲平安拾回信件的喜悦,以及对父亲的敬佩。
同时,狗的作用在本段中得到了彻底的体现,它一路的表现以及在救信时发挥的关键作用使得儿子最后明白老二在父亲送信的生涯中是个多么重要的主角,狗的忠诚与善良对于一个在外漂泊的人来说是唯一的依靠。儿子对狗的理解与夸奖也证明了他对父亲的进一步理解。
场景十:深夜时分
灯光与正反打运用
父子二人共同坐在一齐洗脚的场景里,灯光从侧面打过来,使得人物的轮廓十分明显、突出,到达刻画人物的作用。镜头透过正反打来表现人物的对白,是电影中拍摄人物对话时惯用的镜头,能体现出人物的空间关系,让观众一目了然。
父亲与儿子一齐洗脚,一齐睡觉,成年的儿子蜷缩在年迈的父亲的怀里安睡,父亲的脸上露出了久违与会心的微笑,这是表现父子关系隔阂的彻底消除,心灵的相通,是整部戏父子相互理解的高潮所在。
场景十一:影片结尾
打破时间的连续性的剪接
我和母亲站在石桥上等待父亲的归来,昏黄的色调凸显出岁月的遥远与回忆的温馨。在同一个场景里轮次出现幼童的我和母亲,年幼的我和母亲,少年的我和母亲,青年的我和母亲等待父亲送信回来的情景,导演巧妙的运用打破时间连续性的剪接的手法,将时间的流逝和变换连接在一齐,这种近乎蒙太奇的手法给回忆的画面增添了一种唯美的感觉。画面最后自然而然的过渡到母亲等待我和父亲回来的现实场景,一段旅途的结束将预示着另一段行程的开始,清晨儿子起床站在邮包前,强光的使用凸显了邮包和儿子的面部表情,坚毅的神情以及奋力的背上邮包的慢动作,刻画出了儿子已经完全明白了父亲,承担起父亲的工作,背起这份艰巨的任务的决心。父亲欣慰的让狗与儿子同行证明了他已经完全信任儿子能胜任这项工作。故事的结尾是另一个故事的开始,是同一个故事的重复与轮回。
然而该影片美中不足的地方也有一些,大概是导演霍建起对农村不够了解的缘故,演员的口音不够纯朴,体现不出乡村的气息与韵味;狗的选用不当,老二貌似不像普通农民家庭能够养得起的土狗,如果能将此狗换做一条普通的农村土狗或许会更好一些;另外,在演员的选用上也太轻率,演员过于城市化,比如侗族姑娘由现代都市气息浓重的陈好饰演显得有些牵强,况且在中国80年代的乡村,姑娘穿无袖的旗袍在,未免太过于开放,与时代不符,因此侗族姑娘在影片中实在是一大败笔。更致命的是配乐的失败,中国80年代的乡村竟然配起了欧美90年代的流行英文歌曲,与这个时代的风情和民俗都格格不入。该片还超多运用闪回的手法,即回忆,过多的使用显得有些混乱,让观众有点混沌。
虽然该片存在上述的一些小失误,但是作为一部表现父子之间的沟通与理解的电影,确实是一部佳作,也是中国电影史上不可多得的好电影之一。
那山那人那狗影评精选
(三):
父爱就是一条长长的邮路,只有走过了它才能深深的读懂它的深意。
本片获第19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演员奖;第32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受观众喜爱影片奖;第31届印度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个性奖银孔雀奖;日本电影旬报奖;日本每日电影奖;日本电影笔会奖。而这么多奖项的得来,导演又是靠什么拿下这诸多大奖呢?
据我所知,霍建起不仅仅是个优秀的导演也是一个优秀的美术师,而在本部影片里,他用极其漂亮的画面,丰富的色彩,带我们领略了那如诗如画的青山绿水的美景,展现了20世纪80年代发生在湘南山区一个老邮递员和他儿子的感人故事。而这种感动就像山里清新的空气,就像湖水激起的一层涟漪,就像田野里升起的一缕炊烟,淡淡的却很留恋。
故事很简单,就讲述了一个老邮递员因为长年跑邮路导致腿病严重,然后把这份工作交给自己的儿子,第一次送信并陪他走一趟的过程。可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这样一段邮路,书写了老邮递员艰辛坎坷的一生也拉开了儿子即将走上人生的道路的序幕,导演用细腻的镜头语言,含蓄的表达方式,消除了父子俩多年来的隔膜,透过走着一段邮路,让儿子彻底明白了读懂了自己的父亲,也读懂了什么叫职责。也让我们从中体会到了其实我们的父亲不是不恋家不是不想家,而是作为一个父亲一个丈夫一个男人应当担当起来的职责。
影片以送信为线索,以儿子的视角和内心独白为叙述方式,层层递进,一点一点的冰释了父子之间那层结了多年的冰。小时候,父亲经常一个月才回一次家,在儿子印象里他就像个陌生人,对父亲充满了敬畏,父亲每次回家都会带给儿子好玩的,可见父亲也很想让儿子明白自己的爱,只是父子之间的隔膜并没有因此而消除,当儿子喊妈的时候,父亲却在后边抱怨儿子喊得那么亲。这样一个简单的镜头也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有,跟妈很亲,跟爸存在隔膜所以连个爸都很少喊,但是做子女的长大以前却很难理解父亲,总以为父亲不想家,不喜欢自己。
其实父亲是最爱自己子女的,只是他们不得不为了生活为了职责整日的奔波。为了让儿子明白父亲这一辈子的艰辛,导演特意安排了父亲陪自己儿子走这一趟邮路,这一趟路铺满了父爱,铺满了父亲的一生。在这一路上,儿子看到了父亲与村秘书、村民,车娃的感情,看到父亲对五婆的良苦用心,看到与侗族村民的深情厚谊,看到父亲所经历的种种困难,儿子开始接纳父亲,开始在心里树立父亲高大丰满的形象,父亲是一个有爱心有职责心的好男人,透过儿子的内心独白让观众得以了解,导演的这种安排使其显得更加真实有信服力,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感触,从而到达调动观众情绪的效果。而影片的高潮更是让我们感动,当儿子背着父亲过河的时候,一个闪回镜头回到了儿子小时候,儿子骑在父亲的脖子上开心的玩耍,此时父亲的眼泪在打转,我想父亲的心里必须有太多太多的感触,当年是自己背着儿子,此刻自己老了儿子长大了换成儿子背自己了,儿子的一句您该享受享受了,更是让父亲感动,也让我们感动,感动父子的感情,感动这份久违的亲情,也勾起了我们对童年的怀念,以前我们是否也骑在父亲或母亲的肩头呢?导演是一个观察生活的高手,也是善于把握我们情绪捉摸我们心理的高手,也让影片中父子之间的感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升
华。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镜头:儿子睡觉时不自觉的把腿放在了父亲的身上,父亲很幸福的笑了。一个很简单的动作就应经很清楚明白的证明的儿子打内心里理解了父亲,因为只有跟妈一块睡时才会有这样的动作,父亲欣慰而又幸福的不正是最好的说明吗?我们对父爱缺少的是了解和理解,而父爱对我们缺少的是沟通,导演透过这一段艰辛的邮路,成功的诠释了父爱,也冰释了父子之间那层薄冰,虽然只是一个邮递员父亲的路,但也同样的天底下所有父亲的路。
影片中不得不提的还有一个重要的主角,那就是老二,虽然它只是一条狗,可导演在影片中把它拟人化了,它忠于主人,充满灵性,是父亲递邮路上必不可少的得力助手和贴心伴侣。在每每父子俩交锋处于尴尬境地时,父亲总会转向老二,从而缓解气氛,推动情节向前发展,在信件被风刮走时,是老二敏捷的咬住信件,缓解了父子间的尴尬局面,这个不会说话却始终闪烁着两个大眼睛的生灵,仿佛是一个智者,保护着父亲,旁观着父子二人。由于它的坚持,才使父子二人有了如此的接触,才使儿子真正认同了乡邮员的职责。
影片最后安排的也算精彩,儿子一个人背起邮包去走这条父亲走过的邮路,若干年后他也会成为父亲,他也会像自己的父亲那样背起职责一路风雨,一路爱心的走下去。至此,影片已经结束,父爱得以完美的诠释,父子情得以完美的表达,导演不仅仅收获到了荣耀也收获感动。清新、朴实的风格,华美的影视空间,加上一份淡淡的感动成就了这部影片也成就了演员更加成就了千千万万的父亲。
那山那人那狗影评精选
(四):
《那山那人那狗》一个只能怀念的时代
虽然我不是山里长大的,但是也是实实在在的从农村里走出来的孩子。不管在城市里呆多久,身上总还是带着一些难以抹去的老土气息。坦白地讲,此刻的我其实对故乡已经没什么个性的牵挂了,一年到头也不见得有几次会想起它。但是在记忆里,那些泥巴路、石子路和那些风景于我来讲还是熟悉的,一切就好像这部电影里所展现的那样,清新、质朴,同时又充满了时代感。让人在感到舒服、亲切的同时,又难免会在经过短暂的思考之后,心头浮上一丝伤感、无奈,而后又归于坦然、平静。
《那山那人那狗》这部电影其实很多年前就看过一次,那时候多少想的还有些浅显,只是单纯地被里面的景色所吸引,被父子二人的亲情所打动。如今再看,可能是因为心态不同,其中感受自然有了些许不同。除了那些至今未变的感受之外,更多是觉得导演要表达的实际上是对那个时代的一种缅怀,就像影片中儿子对固执的近乎死板的父亲说的那样,等到直升机停在山顶的那一天,乡邮路再这么走还有什么用啊,但是无论如何,那个已经远去只能怀念的时代,还是值得我为它写上一些什么。
这部电影所讲的故事能够说既简单又陌生,或许你没见过,但很可能听说过。它讲述的是一段关于子承父业的故事:年近中年的父亲因为腿病而不得不从乡邮员的岗位上退休,为了保证这项工作更妥善地得以交接,他选取把自己的工作交给自己的儿子。在出发当天的清晨,因为不放心,他决定亲自陪儿子走一趟为时三天,长达两百多里的山区邮路。对于这个工作上的安排,母亲虽然表面不说,但心里总还是有点担心和埋怨。而儿子则十分开心能够理解这份工作,因为他的想法很简单,认为乡邮员是国家干部,而他们家需要一个国家干部。
影片的故事从水汽氤氲的清晨,父亲、儿子和老二一齐走上山区的邮路而展开,也随着儿子最后背上邮包渐渐远去而结束。在儿子的旁白和多次闪回的回忆穿插中,我们得知了父亲和母亲之间的感情故事以及父子间在情感上的隔阂和矛盾:童年时期父亲的长期缺席让儿子对父亲一方面既渴望亲近,一方面又不自主地陌生疏远;而父亲也因为自己常年在外地跑邮路而未能尽一个父亲之职而深受自责。
在父子最后一次共走的这条邮路上,大多时候,都是儿子在前,父亲在后。一路上,儿子是听话又骄傲着的,父亲是时而严肃时而又温和慈祥着的。他们之间的父子情感也在一路上的遭遇和见闻中得以交流。两个各带着心事的人在彼此的沟通和了解下得到了最终的理解:在父亲的经验的传授和教诲下,儿子慢慢体会到了父亲的孤独、坚持和不容易,而父亲也在儿子的谅解中慢慢感受到了作为一个父亲的骄傲。
整部电影简单来说聚焦的就是一段父子在路上的故事。而这条路在摄影师的镜头下很崎岖、很坎坷却又很美,它对于父子二人有着两种不同的好处。对于父亲而言,这条路承载的不仅仅仅只是一份艰苦的工作,更是一种职责、坚持和想头。他多年来与村民间建立起来的感情和信任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收获,也是他最难以放下的心结,而这一次将是他最后的告别;对于儿子而言,走上这条路是他自己的选取,也意味着他对父亲职业的传承,但同时也代表着他的理想和成长的开始。
《那人那山那狗》是导演霍建起于1999年所执导的一部文艺作品,当年在国内只卖出一个拷贝,没有影院愿意给它更多的荧幕数。之后这部作品被日本片商以仅仅八万美元的价格购入,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它却在日本大受欢迎,最终获得了八百万美元的票房,实在是令人大跌眼镜,让人不得不对片商纯利益的眼光和国人的兴趣以及赏片水准大失所望。
实际上,对于这种小众文艺片在国内不受欢迎的现象早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往近了看比如近期上映的《百鸟朝凤》,要不是制片人方励那惊人的一跪,最终的票房估计连《美国队长3》零头都没有吧,虽然这种行为不值得提倡,但的确也从侧面反映了文艺片长期以来所面临的窘境;往远了看最典型的比如贾科长的片子,经常都是在国外各种获奖,到了国内甚至影院都挤不进去,稍微好点就是去年上映的《山河故人》,以三千多万元的票房刷新了科长执导生涯中的最好成绩,而且几乎是他所有作品票房成绩的总和。不明白这是不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情。
姜文以前说过,拍电影是很具风险的一件事情,如果能赚钱,那都得烧高香。何况那还是些小众文艺片呢?但是对我来讲,只要它是良心的作品。而且还有排片的话,那么我还是愿意去影院贡献一下票房的。如果这部《那山那人那狗》能够重映,那就是再好但是的事情了。
那山那人那狗影评精选
(五):
《那人;那山;那狗》讲述了一部20世纪80年代关于在大山中为人们邮递信件的邮递员子承父业的影片,在大山中默默为人们奉献,其中影片多处插入人的歌声和背景音乐在其中,声音相互交织在一齐,以听觉的方式与视觉感受给人一种美学触动,其中我和父亲在邮送的乡间山路上听到美妙的山歌和自然界中鸟鸣给人一种原生态的声音形态体现和体验。透过这种声音展现了空间和周围的环境,由此展现了他们即将到达一个村落,其中那条狗脖子上的铃铛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和收音机放出的歌声表现了人物的情绪和运动产生的声音和环境声音相贴合,这种轻柔的声音给人带来温和的感觉,而且其中缓慢的声音则给观众带来一种视觉的期盼感。这种完美地注入再现现实生活中的声音状态,以视觉形象给人现场感觉。但这种音效更加给人一种超越其再现功能、更具有其表现潜力。
我背父亲过河的有远到近的长镜头方式也让观众容易产生强烈的共鸣,溪水的流动声音和父亲在我背上运用交叉蒙太奇完成时空的穿梭镜头回想到我小时候在他的背上嬉笑,对这种声音感知如同对画面感知一样具有层次和纵深感,镜头拉近的特写画面与近处声音相互补充虽没有直接以人的声音方式表达出来,但父亲脸上的激动泪水情绪表现了他对过去的怀念和愧疚,这种画面与连续声音背景的结合到达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给观众一种真实感、带动观众的思想情绪,而且也让影片更加具有流畅感和感染力。
那山那人那狗影评精选
(六):
人说朴实之美方为真谛,我想真正的美丽不需要华丽的外表,有内自外散发出的美才是真美。翠绿的画面里没有一张不散发着这样的朴实的美感,多远景的镜头描摹这青翠的山,孤寂的邮路上演绎着一个平凡的故事。
整部电影从摄影风格上来说像是追求纪实,超多的远景来表现山,山仿佛也是有生命的,它是生命好处的载体,承载了一个普通山间邮员的生活理念和职业理想。父亲作为一个普通的邮递员的一生在一趟护送儿子上岗的邮飘过程中得以体现。山仍是那座山,狗仍是那条狗,只是人换了,邮路的生命好处却没有消失。一条漫长、崎岖、孤寂的邮路上,书写了老邮员的一生和刚开始的新邮员的生命历程,他们只是中国千千万万个邮员中的一个,用朴实和敦厚的品质感动着成千山万关注着他们的人。他们有着山一般的沉默,淳朴、不张扬,却也有着山一样高尚、深沉、厚重。与其说是父亲陪着儿子走过一趟邮路,不如说是儿子在邮路上历经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和父子之间心与心的交谈。
画面一开始就用远景来表现山,孤寂而美丽的山。紧接下来的画面让我们看到了一对有着陌生感的父子,陌生的仿佛只是相识,好像还有一丝硝烟的味道。儿子照着镜子,显然对自己即将成为一个邮员,一个国家干部是很认同的,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儿子对父亲的生疏和不理解。
作品透过镜头的切换描绘出一个距离,父亲与儿子之间的距离:父亲和狗走在山间孤寂的邮路上,儿子和母亲在家中的空间对立场景;上一代与下一代之间的沟渠在一次邮路上获得释然。影片中父亲与母亲的相识场面的蒙太奇效果又为这条寂寞的邮路添加了一点浪漫的色彩。
整部影片采用绿色为大背景和基色调。绿,一种寓意生命色彩的颜色,欣欣向荣。以前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对那种父子间不语的感情仍然记忆犹新,它和作品中的父子一样是父对于子深深地爱。
狗在中国的定义是忠诚,就像是老邮员对自己有的事业的忠诚一样,自然的与山融为一体,看似简单却和谐统一。山、人、狗,是山承载了人的好处,是狗彰显了人生的内蕴。生活的好处究竟是什么,影片一向都在诠释着这个问题,是一个人活着动力,做人处事的原则和有担负的职责感。
美丽的乡间风景和着清新的音乐,纯朴到有些憨厚的父亲和略显浮躁的儿子一齐走在乡间的邮路上!对于父亲,这是一种职责的终结,里面承载着自己生命中的太多重量;对于儿子,这是一种新生活的开始,送信过程中对于自身职责重要性的渐渐认可、在此过程中与从未有过心灵对话的父亲慢慢和解乃至最终理解父亲。这样复杂的转变发生在三天的送信过程中。
镜头推到父亲在儿子背上默默掉落的两滴眼泪,儿子看着父亲佝偻的身躯时复杂的表情,影片将这一情绪一向持续到父亲在家门前看着从此踏上自己为之奉献了一生的乡间邮路的儿子时候的怅然若失和欣慰的情绪时最后升华!侗家姑娘和倚门企盼的瞎眼老妪,期望和职责。这是儿子以后生活道路的两个推动点,是这条邮路承载的称之为期望的东西,还有那如山般厚重的人生,它们亦如我们的人生,要在朴实中见唯美,真实中显纯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