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苦菜花》读后感:那时那书那人
那时那书那人
--读《苦菜花》有感
原创:蚊子蚊子评剧
hello,everybody,好久好久好久不见,今天向大家推荐一本书,也是经由我父亲推荐的------《苦菜花》,这本书可能时间比较久远了,上一辈的人基本都看过。
那时那书那人
--------读《苦菜花》有感
好久不写书评了,上一次正儿八经的敲键盘已经是研究生毕业前了,大约三个月的时间里,我在不同的城市里开始不同的生活,说是孤独却又是自由,说是安逸却又是挑战。在这适应中我慢慢的品完了这本书,我进入到这本书中体会残酷无情的战争,体会生命的权利来之不易,总觉得,现在安逸的日子离不开前人的洒泪洒血,要更深刻的记住历史,但在大数据时代,冷酷的人们早就堕入了手机中,残忍的让历史越来越模糊。
《苦菜花》为冯德英所作,主要讲述的是上世纪4、50年代,日本军队侵华。深受灾害的老百姓,八路军,纷纷拿起武器,共同对抗敌人的故事。牺牲了多少百姓和八路军,才换来今天这样幸福、美满的生活。冯德英赞扬了这些善良而朴实的百姓,和鬼子英勇斗争的八路军,可歌可泣的斗争。
一、母亲形象的典型性。
这本书是我的父亲推荐于我的,听爸爸的话,就如同红楼梦一样,虽然只能读个粗浅却能感受到每本书的意义,红楼梦中的大社会,苦菜花中的真历史。这本书中,“母亲”不仅是个英雄,她也是一个经历了心理挣扎的人,最早,听闻娟子要参加抗日,她的心中摇摆不定,怀疑和恐惧占据了她的心房。经过了亲眼目睹日本人的残暴行为,她在心中暗暗的坚定了反击的革命道路,并从未后悔和自责,她不仅同意了入这个“大坑”,更是把自己的家变成了“根据地”,在这样的压力下,她独自一人作为子女们坚强的后盾撑起了这整个家,她总是想着自己能做什么,能为国家做点什么。苦菜花,一定是苦的,就像革命的道理一样漫长而又曲折,但不管有多大的苦,她都坚持下来,她的小女儿嫚子被鬼子残忍杀害时她痛苦万分,但她依然坚定着她的原则,她是真正的革命榜样人物。她与亲人和游击队员是那样的亲善,对待敌人内心却强大的让人感到钦佩,革命,活着就不易了,更没有办法选择怎样活着,能活一天是一天,能逃一天是一天,她面对敌人的严刑酷打,威逼利诱,用精神战胜肉体折磨的苦楚,”母亲”坚守着自己的信念理智地面对事实:“革命就是要打仗,要流血,要死人。”放在那个年代,英雄的形象刻画的恰到好处,小人物,却有大作为。此书成功的塑造了仁义嫂典型的革命形象。
二、鬼子的形象处理。
以前在看舞剧《浮生》或者其他舞剧时,我一定不喜欢那种特别片面的塑造一个形象,或善,或恶,因为它脱离了当代的文化及人本身的多面性的定义,我夸过赞扬浮生里塑造的日本鬼子的形象,对待女儿俨然是一个慈父,但是在对待中国人时的残暴又是你无法想象的,这是一个当代人笔下的那个时代。在《苦菜花》中,冯德英作为1935年出生的作家,笔下的革命人物正派反派划分清晰,正反面意识非常强烈,正反面的人物塑造也个性分明,塑造手段十分的极端,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善良就极其善良,残暴就极其残暴,我问自己,这样的人物塑造方式对么?是不是太老套了,可是我为什么没有看的很反感。反过来想一想,每个人生活的年代不同,冯老先生生活的时代早就了他笔下的世界,我十分的理解,现在的我们变的柔和了许多,学会了不仅仅是生存,更多的是理性的思考,其实历史的残暴就是现实,我们眼前所见的其实只是小小的一部分,当这本书详细的描写了那个年代的场景,它们血腥而残暴的呈现在我眼前,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我们,永远都不会明白什么是战争,什么是生命的宝贵,但我们从这本书中可以读懂他们想要我们知道的一切。
三、《苦菜花》的现实意义。
“活着”这个词在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意义,从词的本意来说,在抗战时期,活着的意思是单纯的不死,但在那个死亡那么近的年代,战争激烈而残酷,活着一天是一天。而现在,死亡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显得有些遥远了,人的生命也越来越宝贵,被国家保护着,被法律保护着,再也不是那一个个不值钱的可以任人任意践踏的命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活着又是不仅仅局限于肉体的存活,还有精神的存活,在《寻梦环游记》里,真正的死亡是当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记得你时,你才是真正的死了,我们存活在这个世界上,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有的人死了,却是活着,有的人活着,却仿佛死了。
在《苦菜花》中,先辈们击败那些穷凶极恶的侵略者,以胜利者的姿态迎来了黎明。仁义嫂最后在胜利的前夕,却不幸中弹,当她注视着女儿秀子给她送的一大片金黄色的苦菜花时,她嘴唇两旁的两道明显的深细皱纹,微微抽动,流露出幸福的微笑。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为革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她的一生就如“苦菜花”一般,生活是苦的,生命的最后却是甜的,活着的意义是幸福的,馨香的。不知为什么,我觉得在那个战争的年代,人生命的价值在无时不刻的放大,每个人都为了国家的解放,为了守护自己的世界而不顾生死的奔走着。这也时时刻刻的警醒着我们,身在和平的当下是多少个先辈们,多少个“母亲”,多少个“生命”换来的,我们的生命现在已经全权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所以到底为了什么而活着,怎么活着才能体现生命的价值,这成为了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有人愿意拼尽一生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有人愿意碌碌无为的度过一生,有人在现实的压迫下不得不去工作学习,有人在为金钱低头,有人在喜爱的岗位上放飞自我,是了,每个人定义自己的幸福的尺度不同,在每个时代对于幸福的定义不同,每个阶层对于幸福的尺度的把握不同。
《苦菜花》是一本有着现实意义的书,用红色题材,战争的残酷警醒了我们,对比出我们现在的“活着”,生活的年代不同了,我们的思想也开放了,对于新鲜的事物也能欣然接受了,对于人的看法也不再那么偏激,变得越来越多样了。文明的到来使我们打开了眼界,接受了人的多样性,接受了没有人是绝对的好或坏,不再用歧视的眼光去看待不同的人。这本书的创作年份已经很久远了,革命的“红与专”,人片面的“好与坏”都需要我们细细考量与思考。除去这些,《苦菜花》依旧很美。
“据说月亮和太阳是姐妹俩。
妹妹太阳白天出来很怕羞,姐姐月亮就给了她一包绣花针,告诉她说:‘谁要看你,你就扎他。’
从此,那银盆似的月亮,发出幽静温和的柔光;
而太阳老是羞红着发烧的脸蛋,射出万道刺眼的光芒。”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
第二篇:那时那人那青春的散文(范文)
少年白,三个字就惊了心。
这世间,没有什么可以碧水长流,生生不息,青春正好的时候,原以为少年时的一切都可以无尽无休,生生世世。那内心跳跃的灼烧,一分钟也等不了。急躁,慌张,怀揣着急切渴望被他人认真检阅的悲伤和激情,对路途抱有过分单纯的幻想和过分执拗的态度。少年对于奔三的尴尬年纪有些遥远,又有些孤寂,这时的青春就像暗哑枝头上一朵羞涩的小红花,就那样艳,却那样寂,还带着一点点冰凉。
翻看旧照片,最多的是上学时的各种合影,有毕业照,体操比赛,诗歌朗诵等。而无一例外,打扮都是白色衬衫,藏青色裤子。带着明显的时代印记,八零后。而白色,像早春里的薄雾,是一颗年轻而纯真的少年之心,是毫无杂尘的明亮之色。最低温度地想念那些往事,在低眉回转的瞬间,忽然瞅见,绿树无边的河堤上,纤细的女子,穿白色圆领衬衣红色裙子,容颜青涩犹如四月枝头的小青杏。那时真年少,身后是浩荡的春,引她穿了薄衫,意幽幽,那时真清简呀。
或许是春来了,连风都不一样了。乡村里的桃花在满山的各色繁花野草里不太惹眼,有些安静。要是遇上细雨寥寥,会感觉坡上的桃花静的有些贞烈,杏花白的有些伤悲。太美的东西让人心酸,就像青春。再明媚也有暗伤。只是做了青草一样的女子,有风有雨有雷鸣,春风来时,看到她却又衣袂飘飘,依然那样善良干净。少年时,独爱白色,只是也极少有机会穿白色的衣衫,就是喜欢,带着偏执的喜欢。如今想起那时心心念念喜欢的白,无非是一种青春的味道。如同记忆中的春槐,那是一种清决的树,独自眷恋。是谁在静默里,疯狂的沿着花季而来,抵达我的窗前,深夜忽梦少年事。暗夜里,不由痴缠于少年时,那些恍惚的刹那,那些青春里必然要经历的艳烈,就这样荡漾漾的晕开了。
在整个青春期,她慌乱且内心充满恐惧,母亲有些许的小性子,身体长期饱受病痛的折磨。父亲格外的宠溺母亲,几乎事事随着她。母亲极爱干净,爱打扫,喜养花,对待子女严厉而苛刻。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寄宿读书,每周五回家,几乎都看到母亲背对着窗户的侧影,很多时候母亲脸上写满郁郁寡欢。屋子里始终有股压抑沉闷的气氛,她更多的时候是看着窗外的月季,粉白的,玫红的,茁壮而自由,花朵笑开了脸,连叶子都是喜上眉梢的表情。
她喜欢素白小花的衬衫,母亲扯了布,雪白的底子,一支两支的豌豆花,小小的,浅紫色。只是那匹布被母亲一直压在红箱子里,锁着明晃晃的小铜锁,母亲说,等天气再暖和些,等你头发再长一些,她在每个阳光洒满院子的时候,都会望着那把锁,整个夏天过去了,以至于整个青春都没了,那匹布依然在母亲的箱底。她头发极长,母亲说自己年轻的时候穿绿格子衣裳,一根黑油油的粗辫子很是美丽,说起这些的时侯母亲鬓边已然有了白发。那时去上学,是要翻过一座山再走一大段下坡路才会到学校,所以早上摸着黑就起床。无论天多黑,多冷,母亲都会准时给她梳头,仔细,聚精会神,每一梳子都有些小心翼翼,生怕扯断一根头发。那把梳子据说是父亲早年从外地带给母亲的,黑红色的木头梳子,满月形,梳子齿缝极细。
每次编好辫子,发尾缠上长长的一节红头绳,打上好看的结。然后母亲会让她把头发沿着头围仔细的盘起来,再戴上一顶草绿色的军帽,带着帽檐。母亲说,这么长这么顺的头发得仔细的保护起来,不见风雨浸染,才会长的快。可是谁也不知道她心里十分厌恶那顶军绿色的帽子,沉重土气,看起来很是怪异,那时她十一岁。她在乡镇读书,学校门框和窗户楞子的颜色是明黄色,她坐在靠窗的一排,玻璃亮的有些发绿。庭院里一株红色的月季娉婷在窗前,仿佛开在她的面前,花瓣含笑,绿叶滋滋。她学习极为努力,不愿意和过多的人交流,害怕别人落在她头顶上疑惑的目光。除了课堂她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放在仔细观察那一株月季上,何时展叶,何时破瓣,何时枯萎。
学校每到一些节日会在不同班级中抽一些学生排练舞蹈,无非是一些灵动漂亮的女孩子,每次音乐老师念通知的时候,她都躲在那一株月季花后面。有一次,她围着湖蓝色的长围巾站在飘落的黄叶里,那个卷发美丽的音乐老师喊她,要编一个节目。她内心颤抖而又喜悦,在课后排练的时候,有调皮的男生说,她经常戴帽子,头上有病,接着一帮孩子开始议论。
她慌乱,害怕。眼泪再也止不住,任凭声音温和的音乐老师怎么劝,她始终没摘掉帽子也没有辩解。她从此拒绝参加任何表演形式的集体活动。开始变得更加安静,沉默。回家看到母亲如此费心费力的保护自己的头发,每次洗完头发都会用干净的毛巾一点一点拍干,母亲会在梳头的时候给她讲红灯记的戏,说女孩子就得留李铁梅一样的辫子才好看。她不敢说不戴帽子,要剪了头发的话。她觉得母亲不单会失望还一定会生气。她还是按照母亲的要求,戴着军绿的帽子,对于一件事情开始接受的时候,孩子烂漫的心思会立马跳出来,她注意到山路上的小野花开的妩媚,小鸟在头顶叫着,很婀娜,是带着颜色的叫声,让人怦然心动。
下午放学,从山梁上会看到好些高低错落的小院子,涂着厚厚黄土的墙,低矮的木门。有女子在晾晒衣服,再远处,小河边,几只红冠子公鸡卧于桃花树下,有男子在水边发呆,又空远,又幽静。这时晚霞如一匹红绸缎晒在天边,她会偷偷的在帽檐下梳几缕淡淡的刘海,然后心底悄悄的喜悦,那年她已经十四岁。谁也没问过逐渐步入青春期开始有独立审美的年纪,她是否喜欢,她是否在意周围学生包括老师眼神的差异。她一个人的时候,看着玻璃窗上映出自己单薄的影子,会觉得无限酸楚,无限灰,无限得让人突然之间就想远离,再远离。逃避异样目光的途径就是看书,书里女子颜如玉,乌发白裙,她那时无限渴望的就是头发随意扎起,白衣飘飘。
她的文学启蒙是家里的一本历史书《上下五千年》,随后是各种历史小说和武侠也有诸多的戏曲故事。文字如针,刺破了很多内心的苍老,她到现在认为,她在许多年前就老了,内心的颜色,是苍绿色。她的整个青春期,有一大半是捂在严实的草绿色军帽中,她寡言,敏感而格外自卑,当长久处于这样的模式和氛围之中,会逐渐觉得如此接受下来的现实都是正常。如果一个人长期生活在某种匮乏的阴影里,这种匮乏最终会成为阴影的一部分,并且和今后的生活形影不离。对自尊和情感的渴望以及认可习惯了不被得到,觉得天生就该没有。
典型的中国式亲情带着巨大疏离感和拒绝沟通的枷锁,而自己茫然又无力改变,性格却开始叛逆起来,她成绩开始下滑,尤其数学,差到令人咋舌,那些悲凉的青春宁肯与几近陌生的人分享却不肯与至亲之人坦白相对。在花一般的年纪,她衣着极朴素,尤其一顶军绿的帽子盖住了多少青葱明媚,内心开始灰暗有一种刺骨的不安和恐惧。
心底有个影子开始飘零,这种飘零感,如同晚春花瓣落于风中,无所归依,岌岌可危。直至成年之后选择爱情和伴侣的时候,想要的情感关系是,照顾,承担,保护和安全。她一直喜欢甚至迷恋年龄偏大成熟而给予她保护和温暖的男人,有朋友说她有恋父情结,其实不是。父亲老来得女,极宠爱她,只是单薄的青春里,她黯淡而又敏感,她想要的温暖和保护,一直从未得到。
那时她身边有要好的女伴,她性子开始活泼,极爱讲各类故事,她急需一种认可,自己的内心无可交流的情感以及被自己厌恶的外在打扮,那顶军绿色的帽子,压在她的心上,那段时间,她总梦见自己扎着马尾抱着书踏进教室,看到一屋子明媚的笑脸。她们喜欢她,即使多年后,她早已剪去长辫子,去了更远的地方读书,依然能收到她们寄来的信。整页整页的想念,她很少回信,把写好的信一摞一摞的都锁进抽屉,那时心里还是恐慌,哪怕是友情。生怕她人的一丝丝给予都会成为难以对等的负担。觉得一切都不会长久,这种内心的冷漠就是伤疤。
成年后,重新审视自己和家人相处的模式,以前顺从听话,只是最终帽子摘了头发剪短了。她坚持了那么多年,终是没做成母亲心中的样子,她也不是优秀喜读书的孩子。其实很多同龄人都是那样懵懂的成长,只是她在那个年纪心里却开始了飘荡。哪怕以后上学期间叛逆甚至在高考后离家出走,以后恋爱,轰轰烈烈,结婚后开始收敛锋芒。心底始终不安,直到她的孩子出生,才让她让身心成为土壤里扎下根系的植物,不再觉得孤身飘荡于世间。安妮宝贝说:“孩子需要小心对待,需要拥抱,关注,鼓励,需要确认的爱与安全。被剥夺这些,心里不免暗藏坑洞。”她外向大胆又内心孤寂自卑,一个人在辗转悲伤之后,在长久背负这种自相矛盾的不可解决的失望后,她逐渐知晓,外在强烈的被认可只是感情的肥皂泡,最好的方式,是学会与自己内心的黑暗和不安共存。并坚韧阳光的超越它的界限,理解人在面对自身和他人时会有无法克制的困难以及脆弱,多年后的她终于懂得了。
或许敏感的,自卑的孩子心理年龄会格外早熟,当女同学饱满得如同六月的红樱桃一般鲜艳欲滴时,她还是单薄瘦弱的柴火妞。她读红楼梦,宝黛初相见,那前世今生的刹那惊艳,使人产生一种想象,仿佛不可能得到的带有憧憬的爱恋之心。不管日子多灰,不过因为年纪轻,恰好又是春天,突然的心轻了,浮了,艳了。那年遇见爱情了吧,那个春风薄醉的春天的黄昏,虽然那时对爱情只限于平时偷看的小说里。但后来她非常确定地认为,她的确遇到了一种叫爱情的物质,它如那些桃花一样扑扑拉拉地飞进心里。能感觉到痒,却不是粉红,而是苹果绿的欲望,轻轻一拧,一下,就一下跳出了心的海面。
那个晚霞似锦的黄昏,她站在青砖白墙的教室门前,他从大门处进来绕过一棵绿柳对旁边的人微笑,他雪白雪白的衬衫,头发黑的如漆,白衣和黑发在微风中飘逸着,仿佛连笑容在太阳的余晖里都跳闪着星光,嘴角上扬,眉间都是饱满的青春。而此前她看过的男生基本作废,他们头发杂乱,一脸似是而非的青涩相,完全对自己一副无所谓的态度。就是那一刻吧,她感觉内心微跳,不懂爱,却是喜欢,因为喜欢是这样的禅意芬芳。有时他迎面走来,她胆怯的像雪下面冷绿的杂草,蜷缩着连头也不敢抬。也许是春天,让她内心有了荡漾与迷乱的气息,与喜欢有关,喜悦铺开了,像半坡的将开未开的花骨朵,漫山遍野全是期待,期待更春的春天,还是那惊鸿一瞥,说不清。
有一次她在黑板报上画插图,那是一片激荡的芦苇,只是她画不出它瘦骨凛然的样子。改了一遍又一遍,从放学画到天擦黑,终于有些许样子了,欣喜中猛然回头,他微笑着站在身后。后来她问他从什么时候开始注意到她,他说画画的那天,看见她清瘦决然的样子,心里微疼。他钢笔字极为好看,端正,瘦,俊秀。他写大段大段鼓励的话,留出空白再让她添上。她写一些小诗,再留出空白,有一次他写她用了“倩影翩然”,她看到是想哭的,她从内心开始破茧成蝶。头发是顺直的马尾,开始穿淡蓝色发白的牛仔裤,黑红相间的格子衫,她在十八岁以前的夏天才开始发芽,绿意盎然。
他送她浅蓝色封皮的笔记本,鼓励她发挥文字的天分而不能荒废学业,每个年龄段都有最重要的事,而目前就是学习。卡带里放着音乐,口琴的清亮里有一种浓的化不开的惆怅,那惆怅绕了多少个黑夜白天呀,仍然心心念念,可念我呀。薄春里,一回首,白衣的少年,口琴声袅袅,那种清澈的破碎,很干净很灵透,但是听起来却想要流泪。白色,一定是少年时吧,风轻了,春暖了。是一棵野生的种子,是哪一场春风让它发了芽?就这样偷偷的长在光阴里?带着湿绿和苍茫的味道,而那种绿,一下子可以把人心染绿了,湿润着,却不芬芳。只是湿润,带着凉凉的温度。恰巧今夜有雨,这院落,这分外的孤单,连想念的速度都慢了下来,就这样轻轻地合着她的拍,一下,又一下,打击的全是人最柔软的内心。在这崎岖时光里,她遇见他时,她像最心酸的一声叹息,离别时她已是他最动情的惊艳之姿。路边的杏花树,粉粉白白,一簇簇花朵开得断了魂。
春艳,花草知道。
那些无法被时间所驯服的怀念,虽然有不安,有大片的灰色,现在想来却是那样珍贵而不可重复。理解了父辈们的艰辛不易,观念落后的贫瘠。而她亦是内心丰泽而懂得经营生活和婚姻之人。留在身边的朋友,亦是懂得她,包括见证她绿军帽生涯的她们,那女子都是毫不掩饰的爱她,说她的种种好。那年高考完,几个初中的朋友聊天,说起她那时拘谨又在语文课堂犀利的样子,有个男生说,其实某某从初二到高二写了厚厚的一本日记,里面全是她的名字,而因为想要她的照片跟着她走了半天的山路终是没敢开口。是的呀,那个干净温和喜欢唱歌的男生,她不禁莞尔。
现在,她有时会感慨,回不去了,青春或者青春里的人和情感都回不去了。其实仔细想来,光阴早已改变和安排了彼此的生活,为什么还要回去,回去了也不是当时的自己呀。留着想念多好,那些老树,那些低矮的院落,那些溪水,青石小径,那些不多不少的孤独,恰恰好。天空中飞过很多鸟儿,擦过那些树的发梢。他和她也会渐行渐远,擦过时光的发梢。现在不管容颜几何,她觉得自己心里很老了,会听大段的戏,除了故乡的秦腔也会听京剧,心里沉淀了一层又一层的温暖,不在慌张,不会压抑。她感谢那时,那人,那青春。让她懂得,我们仍需共生命的慷慨与繁华相爱,即使岁月以刻薄与荒芜相欺。
第三篇:《那雨那车那人》读后感
《那雨那车那人》读后感
身边总会发生一些小事。这些小事有的好像浮萍一般,轻飘飘的;然而有的事小而重要,好似珍珠一样。
我随手翻来一页书,题目是《那雨那车那人》,这一件事十分感人。故事发生在路上。天下起了雨,“我”挤上了一辆公交车,车在马路上跳起了“迪斯科”,陷入了一个大水坑中,“我”旁边坐了一位老伯伯不停的呻吟着,面容憔悴,他正赶着去医院动手术,在“我”愁眉苦脸的时候,一位老奶奶站了起来说:“这位病人要动手术,等下一辆车肯定来不及,瞧他们一家子多焦急呀!大家把车从水坑里推出来吧!”老奶奶一说完话,便下了车,雨越来越大,好像是在考验推车的人,推了十几分钟,还未将车推出,那位老奶奶不小心跌了一跤,她勇敢的站了起来,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打动了所有推车的人,人们团结一致,拼命的推,结果车推了出来,老奶奶上车后,“我”向她投去了尊敬的目光,车再次启动了„„
我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这位老奶奶很伟大,又是一位值得我们学习的“马克”,她为人着想的精神是高尚的品德。而且团结的力量是巨大的。
第四篇:那时,那课桌
九年级学生作文
那时,那课桌
谷城县城关二中
舒欣哲
当湛蓝的苍穹流浪着那一朵时间的云,狂嚼我的梦想,吞噬你的青春,我了望,你的脸上已是斑斑辙迹。——题记
初一。那时。
崭新的你。
神采奕奕的我。
轻轻地,我来了。你以粲然的微笑捎着阳光的妩媚迎接我的到来,用一朵花开的时间,与我打了一个照面,我用我如徐徐绽放的青莲般不带杂质的笑汇报你,你欣欣然接过我的书轻巧地放在强健的体魄上,以矫健的身手揣着叠叠厚实的书本,拥着那苗条的笔和肥胖的橡皮,宽容大度的你毫不介意,包容着所有我施与你的一点一滴。
初二。那时。
沉默的你。
不苟言笑的我。
依旧是那一角天地,依旧是那一方天空,依旧是那一屋气息,依旧是你,那恬淡的笑容很轻很浅。只有你微微颤动的皱纹告诉我你笑了。一不小心泄漏的阳光也赶紧逃了回去。我将我掩藏着梦想的书本托付于你,一本接着一本,你不再说话,稳重而坚定。那如百川入海般的本子狠狠地将你的那曾经的话语扼杀在冷风里,我木然地投给你留着汗水的铅笔和日渐消瘦的橡皮,你怀着,背着,驮着,终于装下了。我在那没有舟的渡口,没有桥的岸口不知所措,你用绮丽剔透的心情以绝美的姿势告诉我十字路口,不要踌躇,向前走了就别回头,奋笔疾书,埋头苦干的时候有你陪伴,阳光就多了一点。
初三。那时。
平静的你。
饱受战争的我。
苍老的容颜陌生了你的笑容,不堪重负的你无奈地伛偻着曾经飒爽的英姿,伛偻的背见证了沧海桑田的经历。层层叠叠的书横看成岭侧又成峰,山峦起伏的姿势将阳光都拒之千里外,我在暗藏杀机的空气里寻找一线生机,袅袅的战争硝烟升起。当我考试失利时,是你,是你和蔼的笑容,连皱纹也带着亲切,眉宇间传达这安慰:蝴蝶飞不过沧海,没有谁忍心责怪。哦,我又重新拾起勇气加入这没有硝烟的战争。我知道,有你为我在前方等待。
轻轻地,我将走了,离开陪伴了我三年的你。细数过往的日子,感谢那时,一直有你。
后记:谨以此文献给陪我走过了3年风雨的课桌,祭奠遗失的美好。
那时那刻
“过去的已经过去,现在的还是现在,未来的已不再未来。”
——题记
天空里流淌着湛蓝,不是大片大片的浮华和炫耀,只是宁静地,变幻出深浅。记得去年就是这样抬头,凝望了好久,然后听见你笑着说,你喜欢,于是,就深深地记住了那片天空,还有那个澄澈的微笑。因为,我,也喜欢。
记得有个词语叫做,彼时,是啊,过去的都成了过去,只能说“彼”。我们拥有不了过去,因为它已经过去;我们拥有不了未来,因为没有谁能遇见未来;我们拥有的,只是现在,这些我都知道,所以,我用了另一个词――此刻。恩,和“彼时”,离得很远,于是若无其事地笑笑,把失落藏进睫毛后面,小心翼翼。此刻,依然凝望着那片天空,循着记忆中的某些画面。从来就相信有些美丽不会改变,因为源于自然,与修饰无关,就像眼前的湛蓝,还是那么层次和质感,用透明隐约映衬着白色的云朵,让他们,不显得孤单。
过了很久,才觉得阳光,很刺眼,下意识地低头,闭上眼睛。这样,无论周围发生什么,或者只是有片云偷偷躲起来,我也不会知道,不用想它去了哪,为什么躲起来。什么都看不到,就可以什么都不用想,或许什么都知道,也可以什么都不用说。
不是自私,不是不关注别人,只是有些时候,只想呆在自己的世界,暂时离开纷扰,只是想安静,安安静静。
“有人说,时间可以让人忘记一切,甚至是一些我们不想忘掉的东西 „„”尽管我们都不愿承认,做着无谓的抗衡,最终还是屈从了,学着忘记。并不是我们没有坚持,只是生命需要去铭记和忘记,得失是相对,你记住了一些,就必然要忘记一些。“说好的,三年不见面,用我们的爱,把时间留住„„”相信着,约定,因为相信着爱,因为相信着她们都是自然的美丽,都不会改变。爱,会把时间留住。或许,我们都一直跟在时间后面追逐,穿过快乐和忧伤,还有幸福,不知道,能否停住,至少,在合适的时间。
那些走过的风景依旧,只是没有最初的勇气去重拾那份感动。有时候,在熟悉的环境里,才会觉得孤单。
后记:开始的越容易结束的越干脆,只是那些明晰的泪痕被时间风干。终于决定,试着放手。我们有自己的轨道,却没有权利选择停留。因为我们害怕被遗忘,站在远处痴痴地望,选择轻轻地后退,并非,仓皇地跑开,因为那久久不能飘散的留恋,是弥漫在空气里甜甜的香味。原来有些事情只适合于收藏在记忆里,那些美丽动人的感觉才可以保鲜。假如选择固执地追逐,或许只有在失去一切美好的一刻,无力地跌倒,很重,却感觉不到疼,才发现这是一种悲哀。
那时,我已心醉
这暗香疏雨
——题记
晓色夏至,景随人意,雨自可人,心醉之矣。
时逢夏日笼晴时分,苍霭飘渺,小雨初霁,出没于隐隐青山之间。闲倚于草木之下,细雨乍至,密密点滴醒人,斜阳缕缕,叶叶青翠照眼。
望“雾雨不成点,映空疑有无。”“粉墙花影自重重”是经雨微染余下暗香袭人的美么?细雨霏霏,丛丛绿影暗香之间闪着雨珠的光辉,红粉雅致有韵,玉含珠,香令人远,雨令人幽。迷迷醉醉扑面而来。
听雨更是富有诗意的,《红楼梦》中,林妹妹就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之诗句,不知感时是喜是忧。然而,我是极喜爱雨之声的。本是“润物细无声”,但轻叩于枝叶窗栏之上就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音了。听雨声,若轻挑素琴,若金铃相击,响响沉沉,缓缓急急,起起落落,若叩心弦一般。然人已为之心醉,心疑之:雨乎?天之酒洌乎?画之乎?诗之乎?清新淡雅,有玉兰花香随风而至,夹着雨丝轻拂素面,心乐之,难述言。一小诗:清风一阵散异香,雨飞数点落碎银。以表心醉雨之情怀。
青黑的燕儿轻盈划过天际,似乎寻觅着什么,蓦然一想,呵!燕儿大概在思考:为何我也心醉呢?这天间的雨藏了些什么呢?
其实啊!每滴雨,都是大海的精魂,它们从海上升起,又从天空落下,去寻找自己的灵魂,迷醉了世间万物。
人醉,花醉,燕儿醉,或许,很快我们也要在这“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景画之中咏道:“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离别诗句。但来日,又一个暗香疏雨之日,我们又将在雨的迷醉下,在久违之后重逢,那时,我已心醉。
或许,不是我太心醉于这暗香疏雨,而是这散发玉兰花香的烟雨早已俘获了我的心了。
哦!我已心醉矣--暗香疏雨。于是,我记下这一味清凉。
【点评】显然,作者是有备而来,有心而至。
这个“备”,在于对诗词歌赋的较丰富的积累,并学会了化用,在化用中走进了诗词的灵魂。
这个“心”,在于立意布局中把话题放在一个广阔的文化背景上去审视,对比、碰撞,胸有点墨,自然水到渠成。
从艺术的角度读雨,雨就有了生命。
且看,这里有春的“雾雨”扑面,秋的“残荷听雨声”,有好雨的喜悦,有花雨的淡雅。绘声、绘色,摹形、状物,都围绕了一个“醉”字渲染、铺展。
营造一个诗意的建筑,那些古典的风、花、雪、月,散缀成一串五光十色的珍珠,缤纷着你的想象,你会为之沉醉了吧。
那时,我的灵魂被他敲醒
在我的心中,有一座山。那座山离我很远,却也离我很近;那座山很雄伟,很高大。那座山,就是毛泽东。
我不敢看他,因为他高得我抬头也无法看到尽头;我不敢读他,因为他已埋得很深很深,哪怕倾尽我一生,也未必能看懂它大山中一水,一花,一草,一木。惟有感受,我只能化作一缕清风,去采撷一朵小花,去捕捉一滴泉水,从点点滴滴,感受他。让他敲醒我沉睡的灵魂。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独立寒秋,橘子洲头,看万山正红遍,层林尽染。”美好的河山,那荡漾着万千柔情,凝聚着悠悠历史的壮丽河山,引起了一个32岁青年的雄雄意志。“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鸿鹄之志,在顷刻间绽放,伟大抱负,注定了他将书写的明天,辉煌灿烂。他淡淡地敲醒了我沉睡中的野心与意志,他告诉我,“敢教日月换新天”,才是炎黄子孙,中华儿女的真本色。
充满自信与朝气,舒展我们的勃勃生机。“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满腔的热情,似火山般,欲喷薄,豪情万丈,势不可挡。哪怕即将面临的长征有多艰难,仰天长啸“而今迈步从头越”,把一切困难咽进肚子。
长征大道,过草地,爬雪山,磨的不是鞋底子,磨的是那顽强的意志,刚强的生命。“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细浪腾出了多少不朽的英雄,这泥丸走出了多少不屈的英魂啊!真不愧“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沉痛而昂扬。浓浓的爱国情。他叫醒了我那时沉睡中的顽强与坚韧。
推翻了蒋介石,他终于可以笑了,笑着告诉天下人“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他谱写出的历史,坚如磐石,谁也不能逆历史潮流而行,谁也不能颠覆这天下。
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亦怀有万丈柔情。为了革命,他丧妻失子,纵有万般无奈,也只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蝶恋花,蝶恋花,恋出一代伟人两行清泪诉柔肠!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在这改革开放大道上,我仿佛看见毛主席在前方的路上,用他春天般温暖的笑容,叹道:“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处处鲜”。
新时代的篇章,要由我们来写,只能说谢谢他,谢谢他敲醒了我灵魂中沉睡的奋发向上,积极进取。毛泽东,我会深刻领悟您大山一样坚定顽强的精神,努力为祖国明天的大好河山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点评】这篇文章用饱含深情的笔调抒写了毛泽东诗词对一个少年的影响与启迪。
读毛泽东诗词,让小作者体会到炎黄子孙“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本色;读毛泽东诗词,让小作者舒展勃勃的生机,引发了小作者的自信与朝气,顽强与坚韧;读毛泽东诗词,让小作者感悟到一代伟人的万丈柔情。
小作者独特的阅读趣味和较为深刻的思想值得肯定,小作者丰富的诗词积累让人叹服,小作者由读毛泽东诗词引出自己的内心感悟,再次让我们感受到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读透一个作家(诗人),走进一部名著,徜徉于文学殿堂对写作的重要性。
那时,我泪流满面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香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题记
一滴冷泪打湿满江清雅,我轻轻合上古书,思绪的婉转弦声余音缭 绕。微风袭过,面上冰凉冰凉,才明白自己早已泪流满面。
倚在窗框边,缄默不语,让自己回到那个愁情缠绵的故事中去,那个 青瓦,飞花,冷月的情慷中。
“一杯净土掩风流”,流沙从她的指尖缓缓逝去,掩盖着凋零的怨花,曾 几何时,花儿们自认有亘古不变的璀璨,然而今日却是低落的殉葬;曾几何 时,她清香依旧,仍是间苑仙葩,然而此时也逐渐徘徊在香消玉损的边缘。
那时,我明白花的无奈,她的落寞,我无语,自是低下头,让泪水滑 落„„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满天是低沉的悼念,却不知是 为凋花的完结,还是为了她衰落的红颜。最初只不过是荷着花锄,伴着冷月葬花魂,然今花的祭竟让她自怨自艾。或许她本身就是有不同他人 的水一般的女儿情怀,抑或是感到自己命运的多并同这飘零的花是惊人 的相似,殊途同归,都会面临红颜衰败,但她却不知,花有选择绽放的方 式,却没有静候死神的权利,而她也是这般。
那时,我明白花的终了,她的哀怨,我不言,自是捧着脸,让泪水风 干二‘.’‘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的明媚鲜艳是开放时那刹 那间夺目的光辉,但她的明媚鲜艳并不如此,她应凭借自己的才华去使 人生流光溢彩,她更应发散出身上浓浓墨香去让命运背道而驰,可她没 有这么做,她让自己的愁绪斩断了一切好的鲜活的希望,让自己也同这 凋花一般逝去,“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何必呢?何苦呢? 我真想说,其实你的追求并没有隔着层沾染灰尘的玻璃,你抓着了,也触 得到,为什么要这样任红颜老去呢? 那时,我不懂花的选择,她的抉择,我无言,自是仰起头,让泪水暴露 在暖阳之下„„思绪似仍在飞纷,亦似已感到了逼人的寒气,是泪害的吧? 安定下一颗纷乱的心,想着她的双眸,似寒星,似银珠;念着她的笑 颜,似花蓄,似清潭;想着,念着,只因那时她的冷月葬花魂,我泪流满面了。
花自飘零水自流,素花又开,朱颜未衰,正好忘怀,但她却不在。花凋。泪凝。人不在。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第五篇:乌河那人那狗读后感
小河青青刚来高青户外的时候,我老是把他叫做清清,大概是因为固有意念在指挥,乌河那人那狗读后感。
对于青青最初的印象成形于他的摄影图片中。他的图片大都是旅游过程中随游随取景拍摄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图片是以故事的形式穿插起来的,既有时间的顺序又有故事的脉络,这样在论坛发图片的人我是第一次见到,于欣赏美图的过程中又领略旅游的路线和行程全过程,真是直观又清晰明了。
一直没有在论坛见过青青的原创文字,所以那句大隐于朝中隐于市的话便不能在他身上体现。及至一周前青青在我QQ留言,说他在外地,不方便用电脑,而他在看过我的一篇随笔《七夕——故去的亲人终于团聚》后触动很大,此后抽时间写了一篇文字,请我帮他发到论坛中。我在答应的同时,以为是青青的一篇读后感。待他传过文章来打开一看,很吃了一惊,这哪是一篇读后感,分明是一篇中篇小说啊。青青强调这是他的处女作,也许也是封笔作。当他说到处女作时,我很意外。因为在我的意识里,处女作大都是练笔之作,可能注重于修饰或花俏,实料不多。然而粗粗通读一遍却在惊艳之余感到,青青的处女作之于我的处女作,简直是明珠类比于黄泥。
由于刚上班不到一个月,业务相当不熟,所以大多工作之余的时间都用于基础业务的熟悉,上网的时间就少之又少,虽然一周能休一天,但是自从婆婆搬来后,一些两家琐碎的事都得集中在休息那一天来处理。因此,属于我个人能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加可怜。一直没来得及细细品味学习青青的文章。
今天周日,本来可以休息一天,由于一个广州的客户过来签约,只好上午继续加班,中午下班回来,匆匆吃过午饭,终于得以坐在电脑前细看这篇名叫《乌河,那人,那狗》,并认真地写下这篇读后感,不为讨巧,只为交代自己的心和感谢青青的重托。
看到“童年乐园”这一章,关于姥爷去世后“母亲”的哭腔很有韵律感,能于哭诉中把姥爷的生平委委道来,作者对民间关于哭腔记载这一点非常有想法。这段对我触动很大,想起今年夏天回老家合葬亲人们的时候也想到这一点。我在想,我老家有人去世,安葬的过程要持续至少五天,多的时候可能会十几天才出殡。在这过程中,要专门请民间曲艺班或吹鼓手来演出送葬,其中这些民间艺人的哭腔非常有特色,好的艺人在唱着哭腔的过程中能把围观的人感染得痛哭流涕。这不能不说是一门精到的专业硬功夫,然而随着现代化文明程度的加强,这种技艺正在逐渐淡化失传,或许用不了几十年一百年,将会最终消亡掉。如果没有形成音频、视频和文字记载,终将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没有记载的点。就在夏天我甚至冲动之下兴起一个念头要真实地用摄像机录下老家婚庆和丧葬的全过程整理出具有地域特征的史料记载,终于因个人力量单薄没有落实下来。在青青的文章里看到这异曲同工的想法,不禁生出知间之感。
在“乌河情深”这一章里青青记载着小时候一段“危险”的摸小鱼经历,一户不相识的人家对他哥俩伸出那么富有爱心的温暖手臂,而青青的家人也感念至深,除了当时致谢,过春节仍旧专门去拜年走动。在此感叹,为什么时代的发展,却把这么厚德的传统德行就给丢掉了,现如今,有多少人肯像那家人一样热心地施予援手,又有多少人能感恩不仅在当时,而在此后的岁月时时想起处处回报呢?
当看到决虎媳妇那一段的时候,作者是持有一种很同情和赞赏的态度去写的,决虎媳妇起初不屈不挠的以命去反抗买卖婚姻,此后又把整个生命放弃的一种沉默之死,读后感《乌河那人那狗读后感》。让人心痛,然而我对决虎媳妇这种行为却是鄙夷的。人可能会被环境困一时,但是会被头脑困一世。决虎的媳妇完全可以采取怀柔的态度先讨巧后逃亡,即便不能成功。在生了两个女儿之后,更应该为了女儿而软硬兼施为自己谋取一个更有利的生存机会。人不是不可以改变环境,但题是先融入环境,然后形成个人魅力,再凭个人魅力而影响环境,从而更利于自己的发展。但决虎媳妇显然不谙此道,她陷于狭隘的爱情而选择寂寂死亡,女人可以放弃,母亲永远不能放弃,至少她对不起女儿。这是令我鄙夷的地方。
看到两个年轻人尝海水那一段,不禁想发笑,想起一个笑话“大海啊,真TMD大,海水啊,真TMD咸。”套用到这里,真是令人捧腹。
青青把身周围好几件关于死亡的事都放在一起来写,叫做“人生无常”,而且特别写了两个小孩和几个年轻人的死,以及父亲心脏病的死。这种把悲剧放一块来写的手法,无限烘托了死亡的悲剧气氛,当真让人很压抑很难受。无常的人生常让人感觉到生命居然就似烟花般乍现乍灭,让身边的人手足无措。那么,怎么能够不在这谁都控制不了的生死面前万分珍惜友情、爱情与亲情呢?
青青在故事的尾声中,以一种相当激愤的心情谴责那些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不惜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并号召全社会的人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通篇没有写到狗,作者的题目却取了《乌河,那人,那狗》,及至最后才点题,原来狗并不是指真的狗,而是那些以牺牲所有人的生存环境和自然资源,为自己谋私利的人的总称。这种说法新颖而别致,不禁令人眼前一亮。
从《乌河,那人,那狗》这个中篇看来,青青是深得古典白化文的真髓。作者的描写手法颇有《三言二拍》和《聊斋志异》之风,叙事紧凑不拖沓,每篇既可自成故事,又可以以时间作顺序系列成文。作者在文章中多次用到古籍文献,可见青青本人是个做人严谨认真的人,于轻松活泼之外又给人以认真的感觉。这么鲜活的文字,完全可以拿来配上一个好的评书家当说书来讲。文字间毫不虚构和乔饰,每篇看来都真实地引起了同龄人的共鸣。这是这篇中篇的优秀之处。
在我个人看来,这篇文章仍小有遗憾之处在于,缺少足够的润色,若单纯以中篇小说来论,则显得不够丰润。虽然点点闪光,处处透着趣味,然而缺少一根串珠的线,收玉的盘。此为一憾。其次是文章中作者赋予了太深的个人情绪,给人以强烈的爱憎诱导。需知最好的作品作者是不会给出一个答案或走势,是需要读者自己去归纳,去总结,去反思,去感悟,去升华的。这仅为个人管见,不代表大多数意见。
最后,再次感谢青青对我的信任,很荣幸能为这篇朴实真挚的小说写那么几句话的小序,并很开心为这篇漂亮的中篇写一篇简单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