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
《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1
在闲暇之余,我又从新看了刘烨早期演的电影《那山,那狗,那人》,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考大学失利的青年心不甘的回到了原来的小山村,情不愿的接替了父亲的邮差工作。开始了自己的人生成长之路。
儿子开始时和父亲之间的矛盾,不理解父亲,但是这种矛盾在最后得到了化解。父子之间的感情经过了四个层次的升华。
开始上路的时候,儿子和父亲连走路都离了很远,一路上儿子漫不经心的一路走一路跟着收音机唱歌不停,父亲则不断提醒儿子注意脚下的山路。他们进了一个村子,给五婆送定期要送但是却根本不存在的信。这里是第一个层次的升华。
在进了侗族的村落以后,他们遇到了侗族姑娘并参加了一场侗族婚礼。父亲在这里含蓄的和儿子谈论起爱情。这里为止可以视做第二个层次。
最后在河边儿子执意要背父亲过河,父亲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儿子已经很强壮高大了,父亲趴在儿子的身上开始哽咽起来。这里是第三个层次。
最后则是走过风雨桥头的`时候,信件飞起飞落,父亲,儿子和狗一起收集信件,这里是最后一个层次。
在父亲和儿子的矛盾中牵涉到了第三个人,儿子的美丽的母亲。儿子埋怨父亲总是叫母亲在家等待。父亲缓缓的流露出对母亲的爱。影片的不断出现的儿子的独白和父亲的记忆的回闪避免了讲述母亲的繁冗,使得语素变得集中而简单。最后儿子终于明白了父亲一生的甘苦和一个普通乡村邮递员默默无闻的风雨人生。这本身是电影所体现的意义,但是从企业管理角度讲,影片倡导的敬业精神,正是职场人追求的价值观,非常感人,华为企业新员工要看一部电影就是《那山,那狗,那人》,正如任正非先生说“世界上一切资源终会枯竭,唯有文化才生生不息。只有每一位新成员都能尽早地接纳和弘扬华为的文化,才能使华为文化生生不息。华为文化的特征就是服务文化,谁为谁服务的问题一定要解决。服务的涵义是很广的,总的是为用户服务,但具体来讲,下一道工序就是用户,就是您的上帝。您必须认真地对待每一道工序和每一个用户。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华为都意味着高品质。希望您时刻牢记。”我想我以后在工作中必须具有敬业精神,要有付出才能有收获,做一位有理想的追梦人。
《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2
贯穿整个影片就像是一副乡村山水油画一般的唯美。故事简单又不失细腻的情感表达,主人翁老父亲在传统中国严父这一形象表现得淋淋淋尽致。
自我观影后感可以简单分为三部分叙述:
1、父母爱情:故事可以追述回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父亲作为公务员邮差往山村送件途路中偶遇帮生产队放牛的母亲因雨天困在山中被父亲救了出来。在那个淳朴的年代爱情似乎很简单,你对我好就行了。母亲就这样嫁給了父亲,走出大山外。也为自己选择了一条等待及思念的路。
2、父子情感:因父亲常年在外送信件,陪伴在孩子的时间是有限的,父亲年轻时走的是外线经常一走就是一个月,影片的回忆叙述里面孩子对父亲的印象是模糊的,只记得父亲每次归来时带的玩具礼物。长期情感上的陌生,让父子之间有条无法越过的沟。父亲是疼爱儿子的但是因含蓄没有表达出来,其实儿子对父亲又何尝不是呢?
3、传统传承:父亲是一位在工作上孜孜不倦的人,行走邮差路上尽心尽责的为人民服务。为了让村民早点拿到信件,选择了一条水路走近道,因常年走这条水路近道,让自己落下风湿的病根。即使雨天下山时意外掉下山下,被乡亲找到自己仍觉得不好意給乡亲添了麻烦,从这些细节看出父亲是个要强的人,踏实做事不求回报。在岗位上默默无闻奉献多年却一直没有升职。后因落下病根被局长已年事已高为由让他早点退休。儿子替他不平,他虽然也深知,但还是自我安慰,为了乡亲们他觉得值得。
跟乡亲多年的来往产生了感情,影片中被孙子遗弃的老奶奶,父亲见她可怜就善意的谎编孙子的来信还自己倒贴钱給她。刚开始儿子不理解,当老奶奶握住他的手时,才深知是这亲情支撑着一个人活下去的精神支点,无形中父亲也教会他什么是孝道。
送件的路途中还有“老二”那条忠诚尽责的狗,陪伴父亲的时间比儿子还多。都说陪伴是最好的礼物。动物跟人之间其实是存在真的感情的.。
送件途中全程靠双脚,其实有些路是通车的,但是父亲执意要走路,说是心理踏实。虽然古板但也无形中告诉儿子做人做事都要脚踏实地。
特别是走近道水路这段特别感动到我,当儿子背着父亲过河,父亲在儿子的背上慢慢回忆起往事。深感这些年未能陪伴在妻子跟儿子身边忏愧不已,此时两行滚烫的泪水情不自禁的在他那饱经沧桑满是皱纹的脸上缓缓流下来,看着儿子如今已经长大成人,心中甚是宽慰。虽然那些年缺失的父爱已经无法补回,但这血浓于水的亲情还是紧紧的栓住父子两人的心,这趟亲情的旅途没有白陪着儿子行走。
《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3
这部片子给了我太多的感动,在人物方面,首先通过他们的造型,我们知道他们特别的朴素,也很实在。其次,通过儿子和父亲一起去送邮件路上发生的事情来进行人物的刻画和塑造(碰到的老奶奶和孙子的关系,碰到了侗族姑娘参加庆典,碰到了放牛郎谈起了读书学习)也通过他和自己父亲一路上走路说话的距离和语气,可以了解到他们两的关系怎么样,在故事一步步的进行和儿子一步步的`了解父亲的关系后,儿子开始理解父亲,也对邮路有了一定的了解。片子取景也是很有讲究,拍出了一个农村美丽的风景,很多人觉得这个片子更像一个风景片,这不过是导演在给我们讲诉一个沉重的话题时塑造出一个温暖,清新的画面感。在声音的处理上也下了功夫,各种林子里的声音,狗的呼吸声,水声,动物声,人声,处理的特别真实。整个故事就像我们自己参与其中似的,让人相信这个故事,他就成功了。现在20xx年了,看过的电影太多,而他们那个年代的片子每次观看总是能打动人的心,其实东方的人应该特别会讲诉故事,中国人也善于讲故事,但不知什么时候有外国的人说:中国大片不会讲故事。这让我很是气氛。这种片子我认为故事讲的特别完美,也特别深入人心。
《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4
《那山那人那狗》影片讲述了一个老邮递员要退休,而他的儿子将接替他的工作,由于刚开始老邮递员的狗不肯跟着他的儿子一起去(那只狗可以带路并且会报信,一直跟着老邮递员一起送信,感情很好),加上儿子第一次送信,老邮递员决定跟儿子走最后一趟邮路。影片主要描述了这对父子和这只狗在送邮件的路上所发生的事,父亲见证了儿子的成长,儿子开始理解父亲的苦衷以及他的不容易。
我觉得这部电影有很多地方很感人,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了邮递员的不容易,他们为了别人能及时收到信件,风里来雨里去,自己却与妻儿聚少离多。如今在这个电子邮件,QQ,微信等通讯发达的年代几乎没有人会去写信了,大家也质疑“信”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性。也许你不会相信,我跟以前的同学还有书信来往。的确,写信是件很麻烦的事,它要信封又要贴邮票,还要等很久才能收到信,完全没有写封邮件,动动几个手指,就发过去来得方便快捷。我只能说,当你收到一封信时那种感觉跟收到一封邮件的感觉,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收到信就好像收到礼物,一样令人高兴,一样令人感动,一样值得珍藏。当电影里的五婆收到信时(信是男主角的爸写的,怕五婆伤心,所以五婆一直以为那是她的孙子写的信)她抚摸着它就像抚摸着他的孙子一样,那封信就是她的精神寄所,假如没有它,五婆恐怕很难支撑下去,可惜她的.孙子并不知道这一切,如果他看到这些,他还会那样狠心的对待自己的老奶奶吗?
影片还有一个桥段不禁让人潸然泪下。为了能抄近道送信,邮递员们要趟水过河(主人公的爸爸还为此留下腿疾),当主人公的爸爸准备下河时他的儿子对他说“现在我来了,你不用再下河了,好好享受一回”。看着儿子把包裹拿到河对岸,父亲对着狗说“独来独往送信这么多年,这是第一回享受”。当儿子背着父亲走在河里,父亲回忆起小时候自己背着儿子,如今儿子长大了,而他也老了。父亲在儿子肩头上默默的流下了泪。儿子想到小时候的爸爸是那样的高大,那时他在想什么时候才
能背的动他,而现在自己已经轻易的背动他了,父亲真的是老了。到河对岸后儿子放下父亲,父亲转过头不想让儿子看到自己流泪,也许是为了解除这有点“尴尬”的气氛,儿子说了句你比邮包还轻。
影片很简单,都是山里面的故事,山里的人淳朴善良,那里景色优美自然。而那些可爱的邮递员们联通了他们与外界的交流,让他们及时收到山外亲人的那一声问候。
《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5
都说母爱如涓涓溪流,隐忍而绵长,释放得绚烂多彩;父爱如巍巍高山,刚强而威严,演绎得博大精深。其实,父亲给予孩子的爱也可以很细腻,像雨一样濯洗心灵。父爱同母爱一样伟大,只是父亲表达爱的方式不同而已。
导演霍建起用电影,《那山那人那狗》把我们带进20世纪80年代的湖南西部山区,讲述了一个即将退休的邮递员父亲,带着刚刚接班的儿子跋山涉水,熟悉邮路的故事。一路走来,儿子了解了父亲过去二十多年的生活历程,父子俩的心路,也逐步接近;彼此的感情,迅速得到增强。影片歌颂了父子间的脉脉温情,人与动物、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款款深情。
影片一开始就呈现出的一幅大远景,让我们领略到湘西恬静的村庄、郁郁葱葱的树、古老的房屋,风景唯美。然后镜头进÷步推进,把我们领入故事的开始。男主人公以独白的方式介绍自己接替邮递员父亲的原因。父亲千叮咛万嘱咐,因不放心儿子而决定与他一起上路送邮。那条一直跟随父亲的黄狗,在影片中也被赋予人的特征,被亲切地叫做“老二”。
色彩鲜艳是影片的'一大亮点。美术专业出身的霍建起在对色调的选择上安排得十分巧妙,全片都以“绿”为主,衬托了山里人纯朴的民风,隐喻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这条美丽的山路是爱的见证。一路上,父亲看似严肃,却时时刻刻叮嘱不熟悉路径的儿子当心脚下的路,问他喝不喝水,生怕他受苦,还嘱咐他邮包应放在头顶,让他舒适。镜头倒叙了父亲与母亲初次见面时的场景,情节虽小,但这却是父亲母亲之间爱的见证,父母是在这条路上相识的,没有它也不会有自己。镜头还倒叙了自己的童年时光:父亲严格,因此自己怕挨打,加上彼此缺少沟通,难免产生隔阂。但是现在,父子一同走在这条山路上,彼此有了共同语言。儿子体会到了父亲当年工作的艰辛,父亲算是给予了儿子二十多年的补偿。
这里的人善良、勤奋、朴质、甜美。当父子把信交给五婆的时候,五婆虽失明了,但她依旧对着他们微笑,并喂老二东西吃。她虽无依无靠,但男孩却把她当作自己的奶奶,念信给她听,自己像亲孙子一样疼她,五婆感动不已。两人素不相识,却能相互关爱,这是一种超越亲情的大爱。父亲几乎送交每一封信,都会对人们说:“以后我不用送信了,儿子是我的接替者,他送信就等于我送信。”这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信任,他为有渐渐懂事、长大的儿子而自豪。那位侗族姑娘带着草帽,穿着一身白色带红点的衣服,体现了山里人纯朴的特征。侗族姑娘与父子二人和老二相遇,主动打招呼,男孩与姑娘都相视而笑,那微笑是青涩的。在喜庆的日子.随着夜幕降临,山里响起了嘹亮的侗族歌,人们跳起了侗族舞,男孩与那女孩也一起跳舞。看见儿子与他们玩得尽兴,父亲也安心地睡着了。得知父亲要退休后,山里的孩子们都依依不舍地去送别。幼小的孩子也被父亲曾经的勤奋工作而感动,他们对老父亲也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这里的狗儿也富有灵性,重情义。在父亲的劝说下,小狗与父子二人一起上路,当男孩在半路上回头发现自己的父亲不见踪影时,老二看着他焦急的神情,便把头转向父亲即将走过的地方,父亲果真走了过来。当影片快要结束的时候,男孩打开邮包,信件却被大风吹得四处飞扬,父亲奋不顾身地去捡,老二也忙着用长嘴叼信,最后信件毫发无损,儿子欣慰地笑了。这一情节的安排,深刻地表现出了即将退休的父亲对工作的眷恋和不舍。老二是父亲最好的朋友,它知道父亲这些年的不易,它一直都在尽力帮助他,守护他。
父亲在儿子面前表现自己的高大,说明自己还不年老;儿子在父亲面前证明自己的强大,证明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可以独当一面。父与子之间的关系,可以如此微妙。
父与子的亲情,男与女的深情,人与人的友情,人与狗的感情,都在这部影片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情节虽简单,事件虽小,但故事的主人公却生活得丰富多彩。
《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6
昨晚看了一部老电影《那山、那人、那狗》。讲述大山里,儿子接下了父亲送了一辈子的邮路。儿子上班第一天,父亲带上长年在其左右的忠实老狗决定陪儿子再走一趟送信之旅。 这一趟送信,儿子理解的父亲的辛劳,父亲懂得了对家人的亏欠。这部电影若是仅用这寥寥几句话概述,不能写出它的妙处之万一。
影片的节奏非常缓慢,所有的欲言又止的感情皆融在那满山深深浅浅的绿里。导演似乎偏好拍背影,他总是让人物坐在门外、走在山里、走向黄昏,镜头慢慢拉远,让人物渐渐地和大自然融为一体,成为大山的一部分。然后再远远地飘来几句话画外音,你若是没有专心听,你都抓不住这几句话。这条邮路,对儿子来说是第一次,对父亲来说是最后一次。山色青葱湿漉漉的石路、媵汝骏的笑总在脸颊边一现即逝,刘烨眼神倔强又深情,两个人总在默默地走着,一切尽在不言中。
影片的情节非常简单,所有的扣人心弦的感情皆是掩卷后才能细品其间的感动,有伤感处却不能落下泪来,只是心默默地很难过,让人忍不住想要说点什么。影片所有人物语言简洁,但眼神和动作却充满了张力。《那山那人那狗》就像一篇唯美、含蓄、温馨、隽永的散文,弥漫在光影音乐之间的是浓得化不开的情愫,父子之情,邮递员与山民之情,人与动物之情,人与自然之情。这条路越往前走,儿子就离父亲的的心越近。这已经不再是一条简单的山路,更像是父亲往返了一生的心路。所有的感情都是沉默而不善于表达的,却又柔肠百转。
影片的人物非常出色。倚门等的奶奶抖抖索索的手和空洞却满是渴望的眼神;“这是我的工作呀”的转娃。最经典的.就是父亲和儿子,全是眼神戏。电影在诠释父亲的方式方法上没什么新奇的角度,一路的伴随、甚至是喋喋不休的唠叨提示。不疾不徐缓缓而行这种朴素的写实方式,才更深入灵魂。刘烨在影片中塑造的形象,个人认为应该是他的最经典的作品,后来的他在任何一部戏都无出其右,再也没有这部戏中的清澈干净就像山里的泉。刘烨在这部影片中的眼神不是温润如玉,也不是潇洒风流,是有点羞涩、有点喜悦,有点坚定让人信服,就是我们中国人最喜欢的端正大方,让人怦然心动。
世界早就变了,光怪陆离,变化莫测。人们等不了简单而从容的生活,都急着去往任何一处想去的地方。这样的快节奏常让人疲惫不堪,与其说无暇拥有闲适的时光来安静的阅读,不如说是被海量的信息让人浮躁不安。连沉静下来观影的时间,都显得如许珍贵。感谢这个夜晚的文字和影象,给了我一个的美好心境。唯美而诗意,满目的绿色,满心的温情充盈其间,随着飘忽闪烁的影象静静的流淌。它仿佛描摹一幅水墨写意的长卷,吟颂着久远的善意、质、诚恳、温和、奉献、平凡。人类真正美好的感受,都会成为说不完的老话题,老故事,成为无可替代的经典和永恒。
这部电影平淡,却感人至深,每一句台词都是经典,每一个画面都是艺术。这本就是一部平静的电影,没有英雄要挽救人质,没有公路上的汽车追逐,没有你侬我侬、生离死别的爱情。它只适合深夜,一个人携一颗安静从容的心,一起走一段没有风景可看而且孤独寂寞的旅程。
《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7
今天我看了荣获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受观众欢迎的电影”奖的中国电影——《那人那山那狗》。在观此影片的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邮员父子间那暗自深沉的爱,和大山人间那份淳朴博大的爱。整个影片就仿佛淙淙流水,自然地在心间流淌,那么清澈,那么美好…
邮员父子间那暗自深沉的爱。老邮员不放心自己的孩子小邮员从头走一条陌生的邮路,带着自己的跑邮路上的唯一的那条狗,陪同儿子走完自己最后一次邮路。在邮路上父子俩刚开始有点冷淡,也不多说话。后来通过在村委会的闲聊,给五婆送信等使两父子间的隔膜慢慢打破。再后来儿子在父亲那平凡的工作中,看到了父亲的伟大,对父亲的印象也随之慢慢的改变。最后通过在侗寨的情感释放,两父子的交流慢慢增多,以致到后来儿子第一次叫爸,儿子背父亲过冷水溪,儿子蜷缩父亲的怀里安睡…看到这里,我也想到了我自己的父亲。其实,在传统的中国,做父亲的一般都带点严肃,他们不会说一些很直白的话来表达自己对儿女的感情,他们的爱更像大河深处的水,不被常人所察觉,却又那么深沉,那么洪大!大山人间那份淳朴博大的爱。小邮员的母亲是大山里的人,是老邮递员父亲在向大山送信的过程中偶然结识的。儿子常问母亲“为什么你们大山里的人不喜欢走出来?”,而母亲的回答最耐人揣味,母亲说“住在大山里就像脚穿在鞋里一样舒服”。是啊,在大山深处虽然是贫苦了点,但却没有尘俗那种勾心斗角,他们间有的只是那朴素的关爱:他们会在道上修亭子供行人休息,他们会在亭子里放个装满清水的水坛供行人解渴,他们会在老邮员来时跑到村头去迎接。我现在能够感觉得到住在大山深处的清凉与惬意,或许是少年不知愁滋味,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大山来藏匿自己,这个大山可能不是实在的山,可能是一交心的朋友,可以是一愉快的家庭,可能是一心灵的净土。或许,我年老的时候,我也会搬进大山
《那人那山那狗》能在外国获得那么高的好评,可到了咱自家的中国,却票房淡然,评价甚微。为什么每次都是这样呢?可能这就是我们传统的儒家风格吧,看外国人活得是多么地真切…
一座山,俩代人,一只狗,一次送信的旅途。。。为我们演绎了俩代人的沟通与理解的故事。父亲作为邮递员常年外出送信,由于与儿子缺少沟通,俩人之间的理解微乎其微。在父亲即将退休,儿子继任父子的工作的时候,父亲与儿子共同踏上了送信的旅途。这次旅途为父子之间建起了一座桥梁,使得俩代人的心通过它融到了一起。这是父亲的最后一次送信,同时是儿子的第一次送信,在旅途中父子之间的距离渐渐拉近,积压20多年的隔阂得以消除,儿子终于理解了常年送信的艰苦和这份工作的意义,父亲也终于明白了儿子多年的等待与无奈,也在与儿子的交流中知道了妻子的多年在外陪伴在自己身边苦衷和想回乡看望的愿望。该片在叙事风格上巧妙的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让故事伴随着父子之间的矛盾的化解来安排。在影片开始,儿子与父亲走在山路上的距离,是隔得很远的,儿子走得飞快在前面,父亲拄着竹棍踉跄的跟在远远的后面,父亲说什么,儿子都说我知道,俩人之间很少交流,儿子心中充满了对父亲的不理解,然而通过途中发生的几次事件,这种距离慢慢消除了,预示着俩人的心慢慢走近,到了影片的后面,儿子与父亲之间的距离已经走得很近了。
接下来,我将通过对影片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场景或者镜头来解读这部电影:
场景一:影片开头
由三个空镜头组合而成:一个远景的全景镜头以及俩组由左向右的缓慢移动的短镜头带我们进入了主人翁生活的山村田园风光的环境中。接着通过人物的旁白以及对整理信件的一个特写镜头让我们知晓了主人翁的工作,一系列快速连贯的整理动作和崭新的信件与报刊、破旧的包裹布衬托出父亲的敬业精神,一个邮递员对信件的精心呵护,对整理信件业务的熟悉得到体现。
强光与景深的运用。
按常理农村的屋内应该是昏暗的,但是强光的巧妙运用,起到了强调人物表情和心理的作用,景深处的母亲在忙碌着,这组镜头轻而易举的让观众得以知道三人之间的关系。
场景二:父子二人乡村小路中的行进
摄影机机位的固定拍摄。
巷子中摄影机机位固定在一个位置,人物由远处进入镜头,镜头转换,人物又由近处走出镜头,整个过程摄影机位置没有改变,只是通过方向上的微小变化来表现了动作的连贯性,符合逻辑上的顺序,使观众不易产生空间错位的感觉。
远景中儿子快步地走在前方,父亲拄着竹棍踉跄的在后方跟着,二人的距离拉得远远的,缺少交谈,以及儿子的内心独白,表现出二人心灵的距离很遥远,彼此不了解,缺乏交流。
色彩的运用。
在影视作品中,色彩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绿色象征生命力,活力,给人安宁稳定,和谐,真实,自然,和平的感觉,绿色的背景象征着对山水的爱,乡土的爱,绿色又意味着勃勃的生机与希望。影片中绿色的乡村风光随处可见:绿色的田野,绿色的树木,绿色的山川。无不体现了湘西山村精致的景色。
场景三:回忆一
主观拍摄与摇摄主观拍摄。
主观拍摄,即表现剧中人的主观视线、视觉的镜头,常有可视化的心理描写的作用。随着父亲回到家中环视屋内的主观镜头以及摇拍手法,体现出父亲难得回到家中急切的想见到儿子的心情。这段同时也描写了父子之间的相互不理解,一个找,一个躲,常年不相处是隔阂产生的根源。二人寻找邮包的场景中也运用了主观拍摄和摇拍来体现急切的人物心理,一个仰拍的面部特写镜头恰到好处的表现了人物的表情与心情。
场景四:村委会闲聊
空无一人的村委会,秘书来到后,父亲递烟,儿子倒水与儿子原以为的夹道欢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父亲第二次抽烟,儿子主动的要过来抽着,二人的第二次闲聊中,儿子没有像第一次那样顶撞父亲,而是静静的聆听,这些都说明儿子对父亲工作的开始理解。剧情得以推进,二人的心灵开始拉近,之后的送信旅途中二人有了初步的闲谈。
场景五:五婆的信
五婆的信对五婆来说是一个善意的欺骗。人情冷暖与儿孙的`不孝的残酷社会现实得到抨击。五婆面部的强光与屋内的黑暗形成对比,面部特写体现了一个孤独慈
祥的老人对亲人的思念与牵挂。儿子震惊的再次对父亲加深了了解,此刻父亲给他带来的感触的强烈的。父亲将信移交给儿子来念也意味着父亲要将这个欺骗的工作交给儿子。
场景六:回忆三
慢镜头与色彩。
朦胧的回忆中,母亲与我在稻田里等待父亲的归来,橙黄嫩绿的色彩与慢镜头的运用体现了历史的沧桑,回忆的美好与温馨。侗族姑娘的出现从回忆的镜头快速的切换过来,以同样色调,同样的慢镜头,同样的稻田风光将二者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转场自然和谐。同时也预示着侗族姑娘与母亲将会有的同样的命运。
场景七:背父亲过河
近景、远景、中景、特写、俯拍、跟拍相结合。
通过多方位的角度来拍摄儿子背父亲过河的场景,远景、特写反映了河流的宽,河水的湍急,道路的漫长,演员前进的艰辛。特写、近景镜头多为面部特写,体现人物的内心的复杂,父亲百感交集,靠着儿子的头部,忆起过往的美好时光,年轻的父亲背年幼儿子,成年的儿子背年老的父亲交织在一起,这是心与心的交流,是父子之间相互理解与拉近的更进一步升华,父子的真情随着儿子一声爸,父亲为这难得的一声呼唤热泪盈眶,与之前父亲责怪儿子叫妈叫得亲形成照映,本场景是隔阂消除的关键。
画框的巧妙布局。
儿子放下父亲时,画面的左边突出的是健硕的儿子,右边是弱小的父亲,真个近景镜头中,画面的比例以儿子多余父亲。前景中的儿子的健壮身躯与中景里父亲弱小的身体形成对比,反映父亲的苍老与儿子的年轻力壮,同时也折射出父亲忙碌了一生以自己的衰老换来了儿子的健康成长,父爱的伟大在这副画面中得到了深层次的体现。
场景八:飞往山中的纸飞机
跟拍与色彩的运用。
父亲关心儿子的婚事进而引出儿子对母亲的阐述,让父亲陷入对母亲深深的自责,整个画面都在夕阳下呈现出昏黄的色调,烘托凄凉,煽情的基调。摄影机跟拍放飞山中的纸飞机飞行的过程,那在风中摇曳的纸飞机仿佛承载着母亲回归山里的心愿,对父亲面部表情的特写说明了他心中对母亲的愧欠,在与儿子的沟通中明白了妻子的苦衷。
场景九:抢救吹走的信件
慢镜头与快速剪接的结合。
在木桥上,父亲因劳累而要求歇息,坐在木凳上略带痛苦的捶揉着伤病的脚,而当信件被风吹散飞走的那刻,父亲却出奇的敏捷的飞奔出去扑救飞散的信件。慢镜头的运用表现了人物奋力的奔跑与急切扑救的心情,将观众带入一个紧张的气氛中,为父亲捏了一把汗。这一系列动作的刻画将一个敬业的邮递员的形象跃然于荧幕之上。儿子的神情与父亲救信的画面相互快速的剪接在一起,表情随着父亲追信——摔倒——拾信而变化,由忧到喜,体现出他对父亲的担心与父亲平安拾回信件的喜悦,以及对父亲的敬佩。
同时,狗的作用在本段中得到了彻底的体现,它一路的表现以及在救信时发挥的关键作用使得儿子终于明白老二在父亲送信的生涯中是个多么重要的角色,狗的忠诚与善良对于一个在外漂泊的人来说是唯一的依靠。儿子对狗的接受与夸奖也表明了他对父亲的进一步理解。
场景十:深夜时分
灯光与正反打运用。
父子二人共同坐在一起洗脚的场景里,灯光从侧面打过来,使得人物的轮廓十分明显、突出,达到刻画人物的作用。镜头通过正反打来表现人物的对白,是电影中拍摄人物对话时惯用的镜头,能体现出人物的空间关系,让观众一目了然。
父亲与儿子一起洗脚,一起睡觉,成年的儿子蜷缩在年迈的父亲的怀里安睡,父亲的脸上露出了久违与会心的微笑,这是表现父子关系隔阂的彻底消除,心灵的相通,是整部戏父子相互理解的高潮所在。
场景十一:影片结尾
打破时间的连续性的剪接。
我和母亲站在石桥上等待父亲的归来,昏黄的色调凸显出岁月的遥远与回忆的温馨。在同一个场景里轮次出现幼童的我和母亲,年幼的我和母亲,少年的我和母亲,青年的我和母亲等待父亲送信回来的情景,导演巧妙的运用打破时间连续性的剪接的手法,将时间的流逝和变换连接在一起,这种近乎蒙太奇的手法给回忆的画面增添了一种唯美的感觉。画面最后自然而然的过渡到母亲等待我和父亲回来的现实场景,一段旅途的结束将预示着另一段行程的开始,清晨儿子起床站在邮包前,强光的使用凸显了邮包和儿子的面部表情,坚毅的神情以及奋力的背上邮包的慢动作,刻画出了儿子已经完全明白了父亲,承担起父亲的工作,背起这
《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8
一丝曙光透进一间简陋而干净的小屋,昏暗中渐渐亮起,一双粗糙的手中整理着白色却显眼的信和邮包,在这样一个屋中显得更加清晰,除此之外,所剩的就是那三双互视的眼,父。儿。轮回,延续。母亲等待着父亲回来,现在父亲退休了,儿子承接了他的邮差事,人换了,母亲依旧在翘首盼归着,随着那老二声声洪亮的叫唤。路上儿与父行走穿梭的身影,儿子的独白,开始那近在咫尺,远在天际的感觉,是他的情感世界,却又似镜子中我丝丝不外露的情绪。看着他的父亲:黝黑的皮肤,深陷的眼窝,时间地刻痕,一切是那么熟悉!令我想起也有那么一个人在我眼前阻挡一切,使凌晨永远是碗筷碰撞的声音,门开合的声音,最后是伴随自行车推出而离去的声音。见到他时永远都是那满腹标志的啤酒肚与洪亮的嗓音。一直脚踏实地赚着那些个收入不多的血汗钱,就跟电影中父亲那样穿得随便却有着憨厚朴实的小,认真对待自己辛苦而收入不多的工作,却在面多儿子坚强转身拭泪那样。
作为观众,我恍然发现,我的父亲与这走在邮差路上的父亲是多么的相似啊!儿子站在父亲身后所看到的一切都是自己所不熟知的,不知道父亲曾经历过什么,得知他曾滚落山坡显得是多么不知所措,儿子感觉自己与父亲相隔是多么遥远哪!他清楚自己与父亲总是有那么一道沟一般,不多的话,多的是沉默。但总是想要去关心,却害怕表达。我对着屏幕艰难地扯出一笑,真是傻儿子!抑----或是个傻女儿,你不也是与父亲相处时只感到那股严肃地压抑,没有话题,只有唯命是从的“嗯”吗?我的`这笑到底是用来笑屏幕中的自己,还是自己,或是群天下这样的儿女?儿子跟在父亲身后的邮路上,渐渐逼近,走在了父亲前头,继承了父亲的以后。想来,电影中那只纸飞机人在飞吧?我们如它那样飞行穿梭在世间,但总会盘旋在那令人安适舒服的山坳坳里,即使总是装满不同的心情与思索,也会守望着它,及它所坚守在世间的这条邮路。
《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9
荧幕里的深白:
那山,是绿的让人妒忌的。
那人,是朴实的让人心疼的。
那狗,是忠实聪明的让人喜爱的。
如果没有一起走过这条路,他们的爱还要隐忍多久……
已忘了初次看这部电影是何时,应该年纪还很小,但是那山那人那狗仍在脑海里留下过印象。如今自己已经初长成,慢慢逼向大人的年纪,去过几座山头,感受过那里的`人家,再次看这部影片,自然会有不一样的触动。
一条难而漫长的邮路,隔阂的是父与子之间的感情,看不见的是艰辛。没有过多的累赘,邮包打好了,我们就上路。
一条邮路,包含了成长,包含了理解,包含了默默的关怀和爱。每当父亲看到儿子时候那种自然而会心的笑,我的心就会觉得很暖很感动。这样朴素的爱,大概只在这山水路间。好多话,都说不出来。儿子连爸爸都不怎么叫,仿佛觉得没法开口。父亲关心儿子的机会也不多,因为心系脚下的路,更何况,深山里的父老乡亲的寄托的传递都需要他来完成。这样责任深重的事情,还是交给自己的儿子来做吧。跟自己走过一回,他或许就能理解。儿子背父亲过河那个让人潸然泪下的瞬间,一切的爱都释然开来。
《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10
的春节即将过去了,明天就是过大年元宵节了,现在感觉对过年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了,没有了儿时的欢乐和热闹,也没有到处走亲戚,一个年就这样平淡无奇地过了,哎!
昨天在电视上看了《那山那人那狗》这部老电影,真的让我感触颇深。影片中由刘烨扮演的男主角住在一个偏僻的农村里,他的父亲是一个认真负责有爱心有责任的邮递员,负责把邮件送到更偏僻荒无人烟的山里人家,他一当就当了二三十年,邮递这条路曲折坎坷,要过河,要爬山,要翻山越岭,但是他都这样一如既往地坚持了二十几年,现在年老体衰,因长期过河又引发了脚痛,所以他把这个艰巨困难而光荣的工作交给了他的儿子。他的儿子充满理想有抱负,但是为了能实现父亲的愿望,他虽然不是特别喜欢当邮递员,但是他还是答应了父亲,在一次和父亲一起送邮件的路途中,让他真切体会到了父亲的伟大和辛苦,他这么辛苦地送邮件,就是为了这些居住在穷乡僻壤的父老乡亲啊,这些乡亲也特别地喜欢他,对他十分友好,以前刘烨还埋怨自己父亲经常不在家,而与他爹有些生疏,但是通过这次同行,让他真正理解了父亲,让他感受到了父亲的伟大和辛苦,这时他对父亲产生了深深的父爱,并背着年迈的父亲过河,让他父亲十分欣慰感动不已。他父亲养了一条叫老二的狗,十分忠诚听话,可以说与他父亲相依为命,并十分地理解父亲的'想法,并帮着捡丢掉的信,帮着带路,这条狗真的很乖啊,后来刘烨独自一人去送邮件时,这条狗就跟着他一起翻山越岭,把邮件送到这些山里的人们。
从这部电影中,让我感受到了山里人的淳朴热情,让我感受到了刘烨父亲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坚守,让我感受到了刘烨的孝顺认真理解,让我感受到了老二的忠诚老实,也让我感受到了山里人虽然生活十分艰辛条件十分艰苦,但是他们却乐观积极地心态……真不愧是一部好电影啊!
《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11
什么样的生活是幸福的?深入生活最细小的空隙,窥探那里动人的情感的秘密。
《那山、那人、那狗》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认识另外一个世界的窗户。也许,我们这辈子也不可能到那样的山里生活,不会和那样的人在一起,可是从镜头里,那山美丽的让我们惊心,不,不是美丽,是淳朴的、真实的震撼我们这些被水泥包裹的灵魂,葱绿逼人的绿,漫山遍野的绿,绿的透过屏幕好像能呼吸道那沁人心脾的野草的芳香。溪水那么干净,水珠晶莹透亮,水车在缓缓的转动,牛悠闲的吃草,天那么纯净的蓝着,古旧的木屋、古旧的木桥、木桥上不知谁放的水罐……这,应该就是艺术的魅力,真实的魅力,大自然的魅力。这比一切的语言更打动人。我们在它的面前会自惭形秽,我们是瓶子里的塑料花,而它是在阳光下尽情开放的野花,芬芳的、美丽的。
在这只有两个主人公的影片里,从头至尾故事在静静的流淌,如一条潺潺的小溪,不波澜壮阔,不激流飞溅,只是静静地流淌,但那些小小的浪花,是那么晶莹的,动人的飞扬,飞扬着人类生生不息的真、善、美。爸爸对自己这小小的乡邮员工作的责任和爱,年轻的儿子的懂事,父子之间真正像男人一样的理解和关爱。让我想起许多生活中的父子许多年里的互不理解,在岁月老去的某一个瞬间感人地和解。也有的.爸爸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人世,儿子在自己走向老年时有一天会幡然悔悟。大部分的爸爸和儿子在他们的生命里有一道高高的情感的山需要翻越。
爸爸对妈妈的爱,对哭儿子想孙子的瞎眼五婆的关爱,对瘫痪在床的老人汇款单的特别交代……点点滴滴让我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这样的温情是我们这个一切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时代所缺失的。
影片只有短短的不到两个小时,但让人感觉它远远没有结束,它只是那个生活的河流里一个横断面,正好让我们看见了,我们是幸运的。然而它仍然在继续。儿子和父亲在工作的观念上仍有小小的分歧,儿子会在方便的时候搭载一段公交车,儿子会在山路上邂逅一段美丽的爱情,山路修通了,儿子会骑上摩托车工作,儿子会写信谴责五婆的孙子,五婆的孙子会回来看五婆,五婆临终终于拉着孙子的手离去了,儿子因为工作出色会升职……
那狗,胖乎乎的被呼作老二,它在一家人的心里就是家里的第二个孩子,它随主人翻山越岭,为山里人送信,它被那么多乡亲们所喜爱。它那么聪明,会为主人带路,会在过河时走在前面会为主人挡住湍急的流水,会为主人叼来干柴烤火,会为主人追赶被风吹走的信件……
日子如水般流走,影片背后主人公的日子还有生活中我的日子都在一分一秒不停息的流走,怎样的生活是幸福的?怎样的生活不辜负生命赐予我们的美好?《那山、那人、那狗》告诉我们,深入生活最细小的褶皱里,窥探人性中最真实最动人的秘密,幸福将至。
《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12
这是自己第二次看这部影片了,但看完之后,仍是感觉想要流泪,也不知到底是为了什么,但又或许是因为为的太多了吧!电影介绍的是湖南某山区的极为普通的一件事情,儿子接父亲的班去跑邮路。但却是这样一段平凡的,艰难的路,使得原本不相理解的父子俩的心走的更近了,儿子终于也理解了父亲的艰难与不易,父亲也终于因为这最后一次的邮路得到了太多的欣慰。影片最后儿子母亲与父亲的一段对话可谓点睛之举,为什么要让孩子再去跑这段路,不交给他交给谁啊,交给别人我不放心。其实父母都知道孩子要走了这条路,怕是要一辈子的走下去了,但又有什么办法啊,为了这世世代代的淳朴厚实的山里人,父亲真的是付出的太多了!
影片从孩子出发讲起,到父亲因为担心的陪同,一路上父子俩相互关心的沉默;再到孩子对没有人迎接的失望,后又对山里人相送的难为情;后再到父亲对五婆善意的谎言,以及孩子对五婆孙子的责怪;又到侗族姑娘的热情,父亲的回忆。这一路无不充满了父子之情,无不充满了山里人的那种单纯,那种纯朴,热情。无不充满了相互爱戴,相互包容,相互谅解。影片中压根就没有浮华的镜头,但它却又是如此的感人肺腑,发人深思。也许正是这种原汁原味的纯朴乡野风情才是打动我的真正原因吧。
其实影片中涉及到的故事,所要阐发的,所要表现的一些事情与情感绝不是我一个涉世太浅的`稚幼之子所能理解所能完全领悟的,但它确确实实的让我感受到了一些东西,真真切切的领悟到了一些事情。那些原本的所谓的关心,所谓的真诚,所谓的爱,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往往忽略的一些东西之上。
我总是在想,我其实是一个人,任何感情,亲情都与我无关;我总想要自由,总以为只要这些东西在,就会束缚自己;总以为自己是对的,自以为上了几天学,就懂得了好多乡里人不知道的东西;现在回想起来,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自私,多么的无知,多么的狂妄啊!原来,情感这东西并不是一个人所能左右的,并不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在你抱怨的时候,在你受伤的时候,在你伤心的时候,在你开心的时候,在你成功的时候,只要稍微的注意一下身边的这些对你默默关心,无私奉献的人,你就会知道你们之间的这种联系真的不是可以随你的意愿所能改变的。
也许时时的关心一下周围的那些真正关心自己的人,真真切切的考虑一下他们的感受,有时候或许事情就会真的如你所愿。生活也会自发的稍微有点不同!
《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13
第一次看见影片中的那位父亲,脑海里一幕幕飞闪的画面便定格在了曾经读过的一篇有关“皮鞋人”和“草鞋人”的故事上,仿佛这位其貌不扬的父亲,便是从那个故事上走下来的。同样的瘦弱的身板,同样的饱经风霜的脸庞。
故事与文中人物的跋涉从一个典型的江南清晨开始,一切画面都好像中世经欧洲浓墨重彩的油画,而在这绚丽的背景前上演的父与子的故事。却仿佛清洌的溪流,沁透心脾。但是流水过后,并不是彻骨的寒冷,而是微微的,如油画色彩一般的暖意。
作为一对父子,影片中的这一对,倒更像同路的路人,交谈甚少,有的只是不断的行走,只有到达村子的时候,父亲才会和儿子说起许多关于送信的事,我不禁有些疑问,这位瘦小的老人怎么会把这一个村子里的事记得清清楚楚,一丝也不混淆。
影片中有一个印象较深的片段,父子俩走到一个村子,不是先去村委会,而是径直到了那位瞎眼的婆婆家。显然父亲在给那位婆婆念信时,只是顺口编了几句讲给她听,但老婆婆显然没有丝毫的怀疑,也许对山里这位邮员的信任,早已成为她的一个习惯。甚至连父亲告诉她,自己的儿子将要接过他的班时,老婆婆还会担忧以后没人帮她写信。给老人念信甚至编信念,显然并不是这位老邮员份内的工作。他平日送信的辛苦,也很少能有时候允许他这样做,但他却坚持了如此长的时间,并把这份工作继续交给他的儿子。我不知道这位父亲心里的想法,但无论他怎样想这样的行为却又一次使我对他肃然起敬。
影片的后半部分,有个场景令我很难忘。父子俩站在黄昏暮色中的山坡上,父亲略带悲伤的和儿子伫立在那里,儿子放飞了一只纸飞机,于是父子俩的目光便随着那只纸飞机四处飘移。这时父亲在黄昏中的脸显得更加苍老与憔悴,眉宇间拧成一团,目光却紧随那只在风中飘摇不定的纸飞机,仿佛那上面承载着他一生的梦想。后来父亲说了一句话:“过日子必须得有想头,就是理想,缺了想头生活便会变得没有意思,”这话很像流沙河那首叫做《理想》的诗,我想这诗里的寓意,已经被这位乡邮员父亲诠释了,或是在他的一生中,被找到了最好的印证。
电影末尾,儿子又在一个清晨上路了,还是那只沉重的邮包,还是那条一路相随的狗,但却少了父亲,这个儿子终于卸下了父亲一生的重任,扛在了自己肩上,继续在永无止境的`邮路跋涉。
爱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有着无数个答案。在这部电影里,我感受到了一种特殊的亲情与爱。并没有直言不讳的表白,也没有出生入死的拯救,甚至没有父子俩有说有笑其乐融融的场面,有的只是一幕幕平淡的画面。但正是在这些细枝末节中我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无言的爱。想到这里,我重新又想到了那篇“皮鞋人”的故事,影片中父亲向乡亲们介绍儿子的场面也与那个故事中的颇有相似,同样是两个淳朴的父亲,同样是对儿子无言的爱。
有人说“父爱如山”,而影片中的父与子,也有着对彼此如邮路上连绵不断山头般的,深沉的爱。
《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14
连绵不绝的青山,层层叠叠的梯田,沧桑斑驳的石板街……迷人的湘西美景让人沉醉。而最让人动容的就是影片重点演绎的父子情了。
一个退休的父亲,不放心第一天接班当乡邮员的儿子,于是,父子俩一起走了一趟邮路。在穿插的回忆中,我们得知儿子对父亲有点疏远,父亲很久难得回家一次,儿子总是躲在妈妈身后怯怯地瞧着那个男人。他从不叫那个男人“爸”,因为叫更为熟悉的老师“爸爸”还挨了打。
在这条邮路中,父子俩虽然没有几句交谈,距离却拉近了,当父亲听到儿子对他说“爸,该走了”时,激动得不知所措。走到一条小溪,儿子不顾水深路险,执意让父亲享享福,背起他一步一步地蹚了过去。伏在儿子的.背上,父亲回想起年轻时驮着儿子逛庙会的情景,禁不住老泪纵横。儿子真的长大了,并且知道感恩!过了河,父亲像哥们儿那样给儿子点上了旱烟,爷儿俩你一口我一口地抽着。接着,在晚上睡觉时,父子俩躺在一起,当儿子睡梦中翻身、亲昵地贴着父亲,并顺势把一条腿搭在他身上时,父亲知足了,至此,二十多年来的隔阂消除了。
电影中的黄狗“老二”也不得不说。这条忠实聪明的狗,是老邮递员多年的朋友。在那条崎岖漫长的邮路上,是“老二”整日整夜地陪着他。他们形影不离,有“老二”的地方,就有邮递员,因此“老二”的叫声成了信号,它一叫,乡亲们就知道是邮递员来了。于是,该送信的送信,该放绳的放绳。在他们淌过小溪后,泅过河的“老二”一刻也不停息,他知道主人的腿受了风寒,于是赶紧四处寻来干柴,让主人生火烤热。儿子急着走,父亲淡淡地说:“坐下烤烤吧!这是‘老二’的一片心意。”至此,人与狗,情感交融,胜过多少无情的酒肉朋友……
《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15
今天无意间看了一部电影,《那人那山那狗》,以前几次碰到,都是跳过去,以为是玩情怀弄主题,必定不好看。但今天看了,才相信评分高的电影往往是不会错的。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
故事内容是八十年代一个孩子接替了父亲山区邮递员的工作,他每天要背着几十斤的信件跋山涉水去村寨送信,父亲不放心,在他第一次送信的时候陪他一起去送。其间他们遇到了很多人和事,也化解了他们父子间多年的.心结……尤其是看到父亲为了安慰一个瞎眼的留守老人而假装对着一张白纸读信的时候,荧幕内外的人心都被深深打动了……
影片中清新的山水,幽静的竹林,淳朴的人情,都有种似曾相识,却又恍然如梦的感觉。也许我们都曾拥有那份静谧的,慢慢的脚步,只是后来被名利催促得纷乱踉跄罢了。
尤其是大量禅意的构图,配上沉静的故事情节,让我想起了看日片《小森林》的感觉。难怪此片在日本封神。但它诞生的九十年代的中国观众,不喜欢也是可想而知的吧?
这部片适合一个人安静地看,不错过一个镜头,不丢失一句台词,还要静静地想,默默地品。有些电影真得是不适合和别人一起看的,会破坏和剧中人的共鸣。就像读书,适合两个人一起看的书,恐怕只有说明书吧?好影当“读”,诚不欺也。
今天还有一个惊喜,就是打开一包多年前的“信阳红”茶,一点苦味都没有,淡淡的蜜香气,有点像金骏眉,但又没有那么香。不知道是茶好,还是放得时间太久的缘故呢?更也许,是看了这部电影的缘故?
在我喝茶写此文的时候,宠物兔在桌下咬我的拖鞋——也许它也是茶香的一部分吧?
那人那山那狗观后感
电影的名字叫《那山那人那狗》,从开场我就一直被影片中的湘西风景所吸引,不自已地说了好多句好绿,好美。青山绿水,农舍人家,小桥流水,驿路山乡,穿过寂静的小巷,踏着湿漉漉的青石地板,阶阶步步盘山而上,沉重的邮包压不慢的脚步,青石板上留下一个个大大的脚印,记录初行的踪迹。脚印后面,是忠心懂事的老二狗,和抬着头看着前面那高大身影会心微笑着的父亲。
父亲在大山深处送了几十年的信,老了,该他来接班了。这是他的第一次,父亲不放心,要带他走一次。
从小没有多少时间相聚在一起,他们父子之间有着莫名的距离感。父亲有些嫉妒似的抱怨他妈,妈,叫的亲。路上,他们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话。他走在前面,父亲在后面跟着。年轻的脚步在初行的兴奋中显得快了几许,父亲是老了,跟不上儿子的大脚步了。
年轻的脚步突然停下了。因为他意识到,父亲不见了。焦急地等了片刻,他慌了,扔下邮包,向来路赶了回去。来路上,只有狗还在,他问狗,我爸呢?狗没听懂,只晃了晃身子。正当他不知如何是好时,父亲慢悠悠地从山路上走下来了。他的心终于放稳妥了。他担忧的是父亲的安全,父亲却担忧邮包的安全,对他发了脾气。他说,他很少见父亲这么急过。
挡在他们前面的是一条河,河水不深,刚没小腿。但水很急,河很宽。河上没有桥,他们需要下水涉足。父亲教他把邮包顶在头上,挽起裤腿,脱下鞋子。他先淌水过了河,将邮包放好,回头去背父亲过河。他听村里的老人说,背得动爹,儿子就长成了;小时候觉得父亲特高大,还担心自己什么时候才能背得动他,结果小学没毕业,个子就比父亲高了。他背着父亲,一步一步地淌着河水。背上的父亲想起了小时候自己背儿子的情景,再看看自己现在所处的位置儿子的背上,结果眼泪就不自主地涌出来了。
上一秒,我还在跟予苏聊说影片拍摄河水的角度,使得河水壮丽美观不已。下一秒,我流泪了。我问予苏,奇怪,怎么我也流泪了。予苏看着我,笑了一下。
几分钟后,一个美丽如画般的镜头出现在了我的眼前:夕阳里,大山深处,密林参天,田埂上映出片片金光,一狗两人依序而行。一个本来黑暗的画面,有了几束阳光的关怀,天空中飞翔的一群蜻蜓也如夜空中的繁星,闪烁着忽隐忽现。面对这样一幅动态的油画,我竟不知怎地,只觉得眼前的画面变得渐渐模糊起来,一摸,却是清泉浸湿了双眸。
很久没有流过泪了,更没有流过真诚的心甘情愿的泪了。一部电影,不是什么大制作,也没有多么复杂的故事,只有简单的山路,简单的父子情,也能让你流下简单的泪水。
在青春年华的日子上,我没有因为一部电影而再流过泪,今天却被我碰上了。它不是那些大导演穷尽一生想要拍的炫丽大片,只是一段朴实无华的大山深语,和对爱的深沉写意。我必会将它轻轻地在心中珍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