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杀破狼》观后感
因为爱看黑帮片,再加上在电影论坛上比较抢眼,下了这个《杀破狼》,看了之后感觉不错,推荐出来。几个演员都比较中看,原来很少看甄子丹的片,不过确实知道他是真功夫,只因为他曝光率没有成龙李连杰高,了解的也就少点,不过看过这个片之后,感觉他也挺猛的,打架比较真,看到过他做了很多片的武术指导,仔细看看他的动作,心想要是自己要
是能学会也挺酷的,他的眼神比较凶,有那么种味道,我看了这片大大提高了在我心中的形象。
刚看过任达华演的黑社会,没啥大变化,他一直以来都是那样的表情那样的神态,穿着不变的西装,弄得一幅酷哥模样,演技还不错,只是角色太单一了,只能让观众习惯,没有焕然一新的感觉。他手下的三个人,其中的廖启智和夏韶声都是老演员了,角色也都是一味的警察,也没什么新鲜样。
要说焕然一新,尽管洪金宝以前没演过反面角色,不过从他现在的身材再加上一根雪茄看来也比较有黑社会大哥的味道,影片中穿插着不同的父爱,不知道真正的黑社会是不是也像他那样在乎自己的老婆孩子,还是导演故意把他安排成不影响观众心目形象的黑社会老大。
里面的jack,起初没看出来,不过他和甄子丹单挑的时候才看出来他就是当年的吴京,这年头什么都是物是人非阿,功夫依然绝伦的他脸也肿了不少,就像我以前的数学老师一样。当初那种精神样少了好多。记得以前看他演太极宗师的时候他的小眼睛加上笑脸,一眼看去就是个有性格的小帅哥,现在却变成了冷血杀手。尽管演得很入神,不过看起来还是嬉皮笑脸的。
影片没有什么意料外的心跳镜头,不过还是比较扣人心弦的。从一开始的任达华和甄子丹碰车见面,到最后把黑帮老大清除掉,都是中国比较传统的情节过程。能从传统中找到精彩的新点,导演也确实不一般。中国多出些这样的片子,电影业的发展也会带动中国经济的发展的。
影片色彩很好,配乐也是一流,虽然是比以往的港片略显血腥了些,但也正是这种血腥衬托出了兄弟情谊和生活的残酷,影片最感人的地方有两处:
1、父亲节,一个警察去广场见多年未见的女儿,临走前女儿送给他一份父亲节礼物,当他正准备打开礼盒包装时却被杀手连刺数刀,礼物也飞了出去。他趴在地上艰难地爬行着想去拣女儿的礼物,却在离礼物还有不到一米远的地方失血过多死去。另一位警察在附近的电话亭打电话回家,想打听一下关系一直不好的父亲的近况,却被母亲告知父亲在一个月前去世了,母亲说:吵了一辈子,现在人不在了,想拜就去拜拜吧。悔恨恍惚中的警察也被跟踪而来的杀手杀害。
2、黑社会头目被除去后,警察带着收养的证人遗孤女孩来海边游玩,他一脸幸福地看着女孩在不远处的海边戏水,已经支撑了三年的脑癌终于发作,他慢慢地摊坐到沙地上死去。
许多话想说就说吧,许多事想做就做吧,等你后悔为什么当初没有说出口和没有勇气做的时候,一切就太晚了,错过了,也许就永远不能再回头了。如果这不是一个电影而是一部电视剧就更好了~虽然结局让人遗憾一些,可是就象影片里说的话一样“老天很公平,做错事一定有后果……”。
第二篇:《杀破狼》经典台词
一株植物,在它成长发芽之前,只是埋在地下的种子。围着它的,只有黑暗,它自己也不知道将来会怎样。但只要它不放弃,不停地向上生长发芽,终有一天会见到阳光。
我的路这么难走,都能走到今时今日。你看看你,没病没痛的,这么不懂得珍惜,还弄得一地都是血。
第三篇:歌曲《杀破狼》的美学分析
关于歌曲《杀破狼》的美学分析
沉睡了千年的身体 从腐枝枯叶里苏醒 是夜莺凄凉的叹息
解开咒语 遗忘的剑被谁封印 追随着箫声和马蹄
找到你 最光荣的牺牲 是英雄的宿命 挥剑的瞬间心却在哭泣
生是为了证明 爱存在的痕迹 火燃烧后更伟大的生命
杀是为了歌颂 破灭前的壮丽 夜是狼深邃眼睛 孤独等待黎明 看不见未来和过去 分不清生死的差异 不带走喜悦或遗憾
离开这里 破晓和月牙在交替 我穿越过几个世纪
只为你 当花瓣在飘零 这悲凉的风景 长袖挥不去一生刀光剑影
生是为了证明 爱存在的痕迹 火燃烧后更伟大的生命
杀是为了歌颂 破灭前的壮丽 夜是狼深邃眼睛 孤独等待黎明 我是否已经注定 这流离的宿命 我残破的羽翼
直到你 是你让我找回自己 生是为了证明 爱存在的痕迹 火燃烧后更伟大的生命
杀是为了歌颂 破灭前的壮丽 夜是狼深邃眼睛 孤独等待黎明
歌曲《杀破狼》由台湾JS(陈忠义Justin / 陈绮萱Sophia)兄妹组合所创作,灵感即来自电影《末代武士》,忠义看了这部电影后,感到震撼而写下此曲,歌词描写的是一个幕府时代的武士,他为战争而生,在征战杀伐中却忽然惊觉,武士生涯的漂泊和孤独。却也用这样的情境暗喻,在都市的丛林战中争权夺利的现代武士们,心中那巨大的孤独和空虚感。宿命和牺牲是整首歌的重点所在,武士道精神中歌颂的光荣牺牲,也令武士这悲凉的宿命画下如落樱般的美丽风景。
这首歌给我最大的感受它的大气滂沱,刚柔并济。歌曲的一开头有一个女声在轻声的低吟,渲染了悲凉的氛围,而后面的歌词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古代战场的一个将军孤独、悲凉的英雄形象。
这首歌打动我的地方有很多。首先是歌词中所描绘的武士注定的悲凉宿命以及他内心的漂泊感和孤独感。我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是在高中时期。当时的我在一听到这首歌就立即被吸引了。歌曲与歌词所渲染的悲凉感、孤独感、漂泊感、空虚感无一例外的统统都击中了我,使我能从中产生出巨大的共鸣,让我觉得至少在这个世界上还是存在着同类,不是只有我一个。从此以后这首歌便成了我高中时期肆意发泄负面情绪的园地。每当我心里有负面的情绪,我就会找一个无人的地方戴着耳机听着这首歌让自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发泄。
而武士为爱重新苏醒并穿越千年寻找爱人,这是打动我的一点。大概没有哪个人是会不希望自己拥有一份自己满意的爱情。无论它是如干材烈火般激烈,抑或如细水长流般平淡。我也只是个凡人,歌词中所描写的武士的爱情也感动了我。一个漂泊孤独的拥有悲凉宿命的武士在面对自己喜爱的女子时愿意重新苏醒,而穿越千年更只是为了寻回自己最爱的她。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个武士的爱情满足了我对一生一世一双人的期待。
另外,这首歌里虽然展现的英雄悲凉的宿命,但却没有树立一个武士很惨很可怜需要别人同情的形象。相反,这首歌的武士拥有凄清孤绝的一生,甚至这是他们一辈子的无法改变的宿命,但他们接受这种宿命并且利用这样的命运来留下自己在这个世间存在过的痕迹。正如外国文学史提到的人类的闪光点:也许正是他们明明知道命运不可违,却依旧拥有努力改变这种命运的勇气及胆量。
按常理来说,像歌颂这样的大气磅礴的将军、武士这一类英雄人物的歌曲应该会找男生来演唱。但这首歌的演唱者是一个女的。她的轻声低吟与曲子中所用的东洋古乐器尺八的苍凉辽阔、空灵的音色完美融合,浓重的凄凉恣意疯长,闭上眼就能看见古战场的壮阔苍凉、一览无余。整首歌高潮叠复,最后又让人在无限的虚幻中意犹未尽。而整首歌除了它曲子本身以及演奏所用的乐器让人着迷之外,它的歌名是经过多次斟酌才定下的,而它的歌词更是这首歌重要的半壁江山。
从美学的角度看,《杀破狼》这个名字拥有社会美。这个歌名是从汉族传统命理学之一的紫薇命盘挑选来的。紫微命盘继承了上古时代汉先民对星斗崇拜的信仰,它认为人出生时的星相决定人的命运。而杀破狼是紫薇命盘的一种命格。在命理学中,当七杀星、贪狼星、破军星在命宫的三方四正会照时,就是所谓的“杀、破、狼”格局。杀破狼格局表示着一种动荡和变化。杀破狼喜动不喜静,格局好者,动中得才降福,格局差者,动中逢灾破财,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拥有杀破狼命格的人一生漂泊,大起大落,却有着一举成名的英雄体质。古代那些征战沙场的大将军,多半是属于这种命。因而此歌被命名为《杀破狼》。
《杀破狼》的歌词出现了多个审美意象,如:腐枝、枯叶、夜莺、叹息、剑、封印、箫声、马蹄、光荣、牺牲、英雄、宿命、哭泣、生、证明、爱、存在、痕迹、火、燃烧、生命、杀、歌颂、破灭、壮丽、夜、狼、深邃、眼睛、孤独、等待、黎明、未来、过去、生死、喜悦、遗憾、离开、破晓、月牙、交替、花瓣、飘零、悲凉、长袖、刀光剑影、注定、流离、宿命、残破、羽翼而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这首歌寂寞悲凉凄美的审美意境。
而在其中作者在歌词中增添了大量自然界中的元素,如:腐枝、枯叶、夜莺、火、夜、狼、眼睛、黎明、破晓、月牙、花瓣、羽翼,而词中提到的这些自然界元素大部分作为我们的生活环境而出现,或是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的来源,是人类生活劳动不可缺少的东西,因而给人以美感。另外,自然美具有联想性。这些自然物给人美感往往是因为能给人们丰富的联想,联想越丰富,越奇妙,这种美感就越浓烈。
从美学的审美范畴上说,《杀破狼》是一个悲剧。因为歌词中描写的武士的悲剧不是由生活中的灾难和痛苦构成的,而是由个人不能支配的力量(命运)所引起的灾难,并且这一灾难要由武士们个人来承担责任。歌中的武士背负着他被注定的孤独、漂泊的人生,但他却没有就此沉沦,低头俯首在命运的安排之下,而是为了自己所爱穿越千年。正如黑格尔所言“束缚在命运的枷锁上的人可以丧失他的生命,但不能丧失它的自由。”而于高中时期的我,歌中武士的形象提高了我的精神力量越过平常的尺度,而让我在内心里发现另一种类抵抗的能力,赋予我以勇气来克服当时自己负面情绪。从这点上来说,这首歌中武士的英雄形象是崇高的。并且对武士来说,爱比死所来带的恐惧还更强有力。因为有爱,只因为有爱,他的生命才能撑住,才能进行。这一种精神使得武士虽然因为宿命杀人无数,但他还是拥有高尚、圣洁的灵魂美。这种精神美、灵魂美,本质上是一种爱,是他对女子的爱。这种爱,包含着生命的牺牲,因而造就了精神的崇高。另外,这首歌还包含着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在歌词中的武士形象与演唱此歌的女歌者分别代表了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代表阳刚之美的武士拥有雄伟、劲健,但女歌者更表现突出的是女子内在的骨力。中国古典美学中提倡的壮美与优美互相连接,互相渗透,在这首歌表现为歌中的武士与女歌者的声音融合,并构成一个统一的意象世界。以上便是我对《杀破狼》这首歌的美学分析,若有错漏之处,恳请老师告知。
第四篇:《杀破狼》这段巷战 被美国警校用做教学范例
《杀破狼》这段巷战 被美国警校用做教学范例
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这场甄子丹和吴京的打斗戏虽然不长,也没有什么花哨的飞身翻滚,凌空跃起,但是近乎实战的动作和完全记录状态的长镜头。在以往的动作片种罕有表现,毕竟,长镜头,少特写不仅意味着表演难度的增加,同时对于短兵相接来说,也很难表现,但《杀破狼》做到了,这段对打甚至被美国警官学校采用,作为警棍的范例教学。甄子丹采访时说:
我想带来返璞归真的动作,我认为这种动作观众已经很多年没有看到了。
太多的功夫片,不论是好菜坞的大片还是香港的小制作,他们都延续了一个习惯,依赖移动摄影机,靠后期编辑,CGI加工等等,他们好像忘记了,更高级的功夫片,有赖于表演者本身,依赖于演员如何做动作,所以在这段巷战里,我有意去捕捉一次性通过的感觉,在一个镜头里,尽可能拍到多的动作,镜头尽可能长一点……因为很多时候,许多人喜欢用很多特写镜头,实际上,特写镜头更容易,因为你看不到腿,看不到肢体动作,所以表演者就不用这么卖力的表现。但是,真正在长镜头里表现的时候,每个人都必须倾注全力,不能放慢速度,不能偷懒,你需要做好每一个姿势和动作。所以,长镜头是有意安排的,我想捕捉长镜头的感觉。
我知道吴京经验丰富,精通中国武术,精通这样的表现,他的肢体语言也非常好,动作也很棒,所以我对他说,我要的是自由搏击的那种实战型的打斗,比如说我会怎样出招,大概二三十招,当然,都是点到即止,但是我要这样做,我要你回招,反击我。刚开始的时候,他有些紧张,他对我说,这几乎就跟实战一样,我告诉他,别担心这个,我有我的实战经验,我从年轻的时候开始练,我的拳击经验更多,所以我告诉他,只要尽量回过来就好了。这就是我想要的感觉,如同真枪实弹的战场一样。
刚开始的时候,他对这个注意不是很有信心,我说不用担心,我们试试看,但是我心里知道,一旦摄影机开始工作,我就要把镜头推到极致,我会一直给他动作,逼他反击,他果真有了反应,但不是对动作指导的反应,因为那个镜头里,其实没有什么动作指导可言,只有原则、方针,事先计划好的方针,所有动作都是自由发挥的,就像一场真正的自由搏击的时候,我推动摄影机,我真正的攻击……当然,这只是感觉上。就好像拳击场上,当两个拳手开始的时候只是刺拳来刺探对方,然后施加压力和改变角度继续刺探,最后发起进攻,这就是我想在那个片段里想表现出的状态。让我的对手做出真实的反应,他会怎样,他想攻击我,我再反应,用镜头捕捉这一切。最后成功了,非常漂亮。出来的效果很好,因为它几乎就是真实的。甄子丹想拍摄的短兵相接的打斗戏非常不好拍,通常情況下,在拍摄这种近距离、短小兵器对战的候,会使用大量特写,但是甄子丹不想要给这些兵器特写。对于这场经典巷战
吴京说:这场戏当时拍出来我还不知道这是最好看的一场戏。整个这场戏拍了三天半,很快。
我跟甄子丹大哥不会说很难沟通,大家有什么建议都拿出来。可能是因为大家都是练武术的,可能那种心理节奏,对武术的理解都是相同的,也没有说比一比,谁强,我们现在要在镜头前表现出来的东西,让观众觉的是一种享受。
甄子丹说:吴京在这段戏中的表现非常好,如果想拍一部好动作片,就要找真正的动作演员来,他必须精通武术,而不能指望导演天花乱坠的摄影、令人眩目的剪辑拼凑起来的东西观众会喜欢。毕竟现在每个人都已经知道了功夫是怎么回事,不管你来自哪种文化背景,武术不再是亚洲特色,它正在变成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我的风格就是一一将真正的功夫带回到功夫片里。
这段巷战给人的感觉就是真实自然,吴京的表演,可以说吴京没有在表演,打斗戏的反应全是真实的,好像后来我看到甄子丹给了吴京一个暗示,意思就是说我要快攻了,就是吴京被捅的镜头之前。因为要顺着剧情吗。
期待吴京的《战狼2》有很好的票房,一路飘红,票房10亿。
第五篇:《V杀》观后感
无政府主义—民主主义—独裁主义
——论《V字仇杀队》
205 杨乃吉
事先说明一点,由于事件原因,《V杀》我是走马观花地看了一点点,所以,可能感受有一些太个人主义了,虽然毛主席说过:“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我姑且就违背他老人家的话,说一说自个儿的想法吧。
一,独裁主义与臣民和公民
1,我们都不喜欢独裁,没有一个人相当“臣民”,但我们必须注意一点,全世界所有国家,哪怕是美国的“公民”,其实,他们,无非也是政治的“臣民”,只要他没有公职。很诧异吧,举个例子,2001年“911”后,G.W.布什总统的支持率高达70%,为什么?“公民们”被煽动起来了,所以他们投票。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发动了“伊拉克战争”。政治家们,尤其是他们背后的财团们,发动战争,能获得能源,战略要地等利益,“公民”们,只获得了亲人的尸体,我们都看到了希特勒挑起战争,勃列日涅夫挑起战争,不也看到了英国,美国,法国挑起了战争了吗?“臣民”与“公民”是相对的两种状态,在同一个政治体系下,也能相互转化,前提是,我说的“臣民”是丧失了判断力,丧失了伟大的“理性”的。
想一想,除非是在如同我国古代那样闭塞了几千年的—人民早已麻木—有谁没有“理性”呢?有谁没有反抗意识呢?但我们就是在一些情况下,成了政治家的“臣子”。
2,希特勒是选举上台的,墨索里尼是选举上台的,斯大林是选举上台的,《V》里的苏特勒也是选举上台的,在危机面前,独裁,“总是比民主可靠”。古罗马在国家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机时,第一件事,就是选举“独裁官”——费边、苏拉、凯撒,但一个人拥有绝对权力时,他就不想失去,因此,他就会想法设法地维持,因此,苏拉就会专政,凯撒就会专政,奥古斯都就会破坏民主,罗马就变成了帝国。不可否认,独裁者们,不单单是军事政变上台,很多时候,“公民”都会自愿当“臣民”,而且,这些独裁者不必军事政变上台的“更民主”。我们都知道希特勒,但肯定很少知道朴正熙。
3,结论:都在强调“公民感”,但不幸的是,即使是号称“最完善民主制度的”魏玛德国,也会出现希特勒。因此,公民们在不管谁在台上执政,他们只管谁让他们“每周能吃上一顿鸡,”只管“住上瓦房,喝上肉汤”,他们只管“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如果一个人能从始至终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即使他称帝了,也会得到大多数人认同的。
二,无政府主义和民主主义
1,《V》最不同的地方,就是对盖伊·福克斯的颠覆性定位,一些资料:
(1)发生于1605年的火药阴谋(Gunpowder Plot)是一群亡命的英格兰乡下天主教极端分子试图炸掉英国国会大厦,并杀掉正在其中进行国会开幕典礼(State Opening of Parliament)的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和他的家人及大部分的新教贵族的一次并未成功的计划。这次事件代表了又一次的以1603年的主要阴谋(Main Plot)和次要阴谋(Bye Plot)为先例的一系列失败的弑君企图。
每年11月5日的盖伊·福克斯之夜用来纪念此次事件(人们焚烧盖伊·福克斯的木偶以庆祝其阴谋失败)。
(2)无政府主义的基本立场是反对包括政府在内的一切统治和权威,提倡个体之间的自助关系,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平等;它的政治诉求是消除政府以及社会上或经济上的任何独裁统治关系。对大多数无政府主义者而言,“无政府”一词并不代表混乱、虚无、或道德沦丧的状态,而是一种由自由的个体们自愿结合,互助、自治、反独裁主义的和谐社会。
民主的定义为: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在民主体制下,人民拥有超越立法者和政府的最高主权.尽管世界各民主政体间存在细微差异,但民主政府有着区别于其他政府形式的特定原则和运作方式。
炸掉国会大厦,让政府瘫痪,以“合作”代替“团结”,这,是无政府主义,不是民主主义,民主主义从来都不会要求消除政府,即使古希腊,也有行政部门,司法部门和立法部门,不存在也不能
存在一个无政府主义者设想的国家,除非,我们真正实现了共产主义,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物质上的差距,才能追求一种较民族国家更自由的状态。
V,如果它没有经历过独裁政府对他的不公正,那么他还会成为V吗?他或许也会想起他英国人一
样,听主流媒体的“忽悠”,在苏特勒集权的羽翼下“茁壮成长”,我想否定他的做法,这只不过是为了增加戏剧性和实现个人英雄主义的做法,“成功”,富有偶然性。我想这么说,V的做法,与其说是为了追求民主,不如说是向苏特勒复仇,并把英国人民绑在了他的战车上,向苏特勒发起攻击。这一次,人民们成了V的“臣民”。
2,结论:无政府主义与民主主义最大的区别在于民主主义,允许人民选择独裁者,而无政府主义却
只允许人民选择无政府主义。
3,补论,真民主和假民主:真民主,就是体制民主,说一点,就是人民和统治者都在这个体制之内,人民能罢免任何的统治者,只要人民认为法律不合理,就能把法律废除,哪怕是宪法。而假民主,就是体制内民主,统治者游离于体制之外,只是看着人民像提线木偶一般实行看上去很民主但实际上没有任何实质的“民主”。
三,结论
我们都会说“要民主,不要独裁”,但有些时候,民主不一定好,独裁不一定差,尤其是在非正常
状态,假如美国在经济大萧条和二战时换了三届总统,那很难说美国的结局如何,反正胜利的几率不会很大。苏联是最好的例子,假如苏联没有斯大林,那就会在议会的争吵中不可能很快成为超级大国。狼爸的事情,虽然他们的孩子那么说,但不知道他们的心中是否会这么想,或许在他们经历了更
多的事情后,也会成为狼爸或者虎妈。一堆“教育学家”都在号召民主,号召自由,这明显是不估计国情的不负责任行为,如果他们真想号召民主,号召自由,那他们就去改变中国的考试制度,否则,就请他们闭上他们的嘴。
我们痛恨独裁者,其实是痛恨独裁下的贪污。根本上讲,还是一句话,人民,只要他们认为自身
利益不受损害,即使是独裁者,他们也会欣然接受。
因此,民主与独裁是能相互转化的,但本质上是多数人的利益,遵从他,则生,逆之,则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既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