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学习的作文:人的一生都得学习
关于学习的作文:人的一生都得学习
人一生下来就开始学习,经过各种各样的学习,才能懂得怎么做人,怎么生存……
我们每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摸爬滚打,总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干一番事业,做点什么?
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学习中长大,都是在学习中进步,用学到的知识求生存,求上进,求生财之道,求得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
人的一生不仅要学好文化,而且要学会做人的道理和为人处事。要学会忍让,人世间忍一口气,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万事都能消除。忍就是会处理事物,会化解茅盾。用智慧、能力让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人的一生要学习,要生活、要生存、要生命,学会忍,可以认清世间的好坏、善恶、美丑、可以明辨是非。
人要学会和人沟通,相互了解、相互体谅、相互帮助,我们都是中华儿女,都是龙的传人,在生活生存中要与人沟通,学会容忍他人,学会与人沟通,那么你就什么东西都学会了。反之将什么事情都做不了,将会一事无成!
人一辈子都在学习,必须认真学习才能学到知识,才能懂得做人的道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成功!
山西太原清徐县清徐县县城第二中学初二:侯翔
第二篇:好的学习习惯,成就人的一生
好的学习习惯,成就人的一生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是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当前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环境中,学生有以前的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学习压力明显降低。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学生在学校的各种兴趣小组活动越来越来频繁,如:篮球小组、乒乓球小组、跳绳小组、踢毽子小组等。学校气氛也因各种小组的成立而变得活跃起来,可随之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学生在校时间是一定的,各种活动占用一部分时间,无形中就把学生的在校实际学习时间给缩短了。在这种情况下,要想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除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之外,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结合我校现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决定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一、培养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学习的习惯
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学生都应该养成在规定时间内学习的习惯。有关调查表明,学习好的学生,一般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形成一种时间定向,自觉地产生了学习的情绪和愿望。这种时间定向能有效的减少学生投入的准备时间,使他们能够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如:孩子放学要先完成作业再看电视或者玩游戏,孩子为了能早点玩,他会集中精力,高效率的完成作业,完成作业后,就会轻松自在的玩了。如果回家后先看电视,他会很快沉浸在精彩的电视节目中,你在让他做作业,他的注意力会很难回到作业上,它的精力也不会集中,学习效果很差。现在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总是强迫孩子不停的学习,在椅子上一座就是几个小时,这样反而导致他们迟迟不能进到学习状态中,学习时总会有许多毫无意义的停顿,写着写着就停了下来,或者说几句闲话等等。这些孩子貌似学习,但实际上学习效果极低,既白白浪费了时光,又会养成做事心不在焉的坏习惯。久而久之,会造成思维迟钝,影响智力发展,使学习成绩落后,所以从小要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学习,这样才能让他们精神专注,高效率地完成任务,使孩子能真正的赢在起跑线上,轻松迈开第一步。
二、教学生会改错题,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
能对自己的学习作出评价,是一种高水平的学习。善于从错误中学习也是一种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判断正误,自我检验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如口算的家庭作业,可由教师指定范围和数量,由学生自己选题,自己计时,自己口算,自己用笔算检查订正。指导学生对自己作业中的错题分析并找出错因,认真改错,是培养学生自我检验和自我评价能力,提高作业正确率的有效方式。每学完一个单元,学生可根据错题情况评价自己该单元学习的成绩和问题,确定自己复习的重点。要求学生做题时认真仔细,独立完成,不依赖别人,不弄虚作假,做错了也要错个明白,学会真本事。这样,再做题时学生就细心多了,错题率也大大隆低。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
三、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攻破难关的习惯 “学以思为贵”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凡是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都有好思的习惯。思考可以使大脑变得更灵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要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把知识学活、用活。现在一些学生缺乏勤于思考的习惯,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往往不肯动脑思考,不是向其他同学求助就会转向教师寻求答案。这时候,教师千万不能代孩子解答难题,而是要用坚定的神色鼓励他们动脑筋,用热情的语言激励孩子敢于攻克难关。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思路,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他们思维的方法。也就是在辅导学生学习时,不能只对一题一文进行辅导,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用脑的习惯,帮助他们克服内部或外部的困难和障碍,使他们树立坚定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毅力,提高他们学习兴趣和攻克难关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学生有不懂的地方,教师和家长不能加以斥责,而是要鼓励他们找出不懂的地方并说明原因,然后积极启发他们去动脑筋,切忌烦躁、或因心烦而放下不管。善于请教的前提就是要敢于提问,勤于思考。教师要指导学生随时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便向老师或同学请教。向别人提出的问题,应该是自己通过努力尝试而终究解决不了的。所提问题一定要讲质量,翻开书本就能解决的,最好自己解决。有些疑难问题,如果自己有尝试性答案,带着答案去请教,会收获更大。学问、学问,既要学,更要问。
五、培养学生养成复习旧课和预习新课的习惯。数学家华罗庚在谈他年轻是的学习经验时说,他非常重视复习。他复习的时间要比别人多一倍甚至两倍,由于复习充分,他做作业比别人快得多。复习可以把当天学到的知识进行消化和记忆,起到巩固的作用;预习是一种课前自学,只有预习了才能知道问题所在,做到心中有数,听课时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与老师有更多的互动,因而听讲也会更专心,不易开小差。经常督促学生按时复习当天课程,预习第二天要上的新课,是打下基础的好办法。如果当天所学的知识不巩固,日积月累,在学习上就会产生积重难返的大困难。所以一定要培养学生养成及时复习和提前预习的好习惯。
六、培养学生养成做完作业细心检查的习惯
做作业时一般都是整体知觉在发挥作用,不少学生只顾赶进度,很少顾及到一些细节问题:在作业中常常出现差错,不是看错运算符号就是少做了习题;做完作业之后,应该让学生及时从整体知觉调整到部分知觉,从细微处检查是否有漏洞。因此,教师最好教会学生检查的方法,如是否看清题意,看清数据和符号,是否漏题、漏答等,养成细心检查作业的习惯
一般说来,习惯可以在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中形成,也可以在无意识状态中形成。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在有意识的训练中来形成,不允许也不可能在无意识中自发地形成,这是学习习惯与一般习惯的根本区别。因为,相对于其它习惯而言,不良学习习惯形成以后,要改变它将是十分困难的,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成就孩子的一生。
第三篇:一生的学习读后感
(J.Krishnamurti 1895-1986)是印度的著名哲学家,在西方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主张真理纯属个人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光来照亮自己。他一生的教诲皆在帮助人类从恐惧和无明中彻底解脱,体悟慈悲与至乐的境界。他的40本著作,全是由空性流露的演讲和谈话集结而成,已经译成47国语言出版。
内容简介:我们配做父母吗?想想我们曾经受过的教育,想想我们是如何一天天变得平庸的。如果教育只是像用模具来塑造各种标准样式的人,教导人们去寻求安全感、成为重要人物,或是早日过上舒服日子,那么,教育只有助长了这个世界的不幸与毁灭;如果教育只是一个职业,一项赚钱的方法而已,那么老师怎么会用爱心去帮助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对自己和这个世界充满好奇?
【目 录】 第一章 教育与生活的意义
第二章 正确的教育
第三章 智力、权威与智慧
第四章 今日世界的危机
第五章 我们需要怎样的学校
第六章 父母与教师
第七章 性与婚姻
第八章 艺术、美与创造
在《一生的学习》这本书中,克氏提出:
“人要令自我消散,生活在爱与善之中。而达到这一点的前提是要有智慧,即思考自己的天赋与能力,看清自己与其它个人、社会的关系,以生活在自由之中,而不是根据某个理想或模式去套自己,让自己不自由。”
“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得到做人的智慧。让他们学会思考分析自己的人生。达到这一目的的方法,就是教师在爱与善中关怀他,让他按自己的需要去发展,而不要加以限制。”
这些话都击中要害。
读克氏的书,感觉所提出的问题很多都关乎切身之痛。似乎都很深刻,却又虚无飘渺,不会令人捕捉到太多实在的东西。就象他自己说的,只能给他人以启示。
不过,克氏著作给人带来的心灵震荡和提升是其他大多数哲学书所不能比的。
第四篇:一生的学习读后感
一、教育是什么?
教育的真正意义是自我了解,因为整个生活是汇聚于我们每个人的身心。教育并非只是获取知识,聚集事实,将之编集汇合;教育是把生活当做一个整体而明白其中的意义。教育的功用在于培养完整的人,因而是具有智慧的人。
二、教师是什么?
如果教师们不把教育视为自己真正的天职,并且对此感到兴趣,他们之间必会发生妒嫉与对立,而枉费精力于细枝末节以及毫无益处的争吵上。相反,如果对于建造正确的教育具有火热的兴趣,则一时的激愤或表面上的不和,都会很快消除。于是渲染得过重的细节,便显示出它原有的比例,人们会明白私人之间的摩擦与对立是无益的,具有毁灭性的。借着会谈与讨论,人们发现到“什么”是对的,而非“谁”是对的。施行正确教育的学校中,教师之间的合作是没有界限的。全体教师应该经常集会,讨论学校的各项问题。一旦大家同意了某项行动,在执行上便不会有困难。如果大多数人的决议未获某个教师同意,则可以在下次集会中再加以讨论。教师不应惧怕校长,校长也不应畏惧于年长的教师。惟有众人都感到绝对平等,那么衷心的赞同才有可能。重要的是,这种平等的感觉必须普遍存在于正确教育的学校中,因为,惟有优越感和劣等感不存在时,才能有真正的合作。如果有相互间的信任,则任何的困难和误解不会被搁置一旁而已,而是加以面对解决,因而恢复了相互间的信赖。
三、什么是教育?
正确的教育也应该帮助学生发现他最感兴趣的事物。如果学生没有找出他真正的天职,他会觉得虚度了一生。他在做着不乐意的事情时,会有受挫的心情。如果他想成为艺术家,却做了公司的职员,他将牢骚满腹,抑郁寡欢地度过一生。因此,每个人都必须寻找出他所愿意从事的行业,并且看看它是否值得。一个男孩子可能想成为一个军人,然而在他走上这条路之前,应该帮助他明白:军人对于整个人类是否有益。正确的教育应该帮助学生不仅去发展他的能力,还要了解他自己的最主要兴趣教育者并不只是一个传授知识的人。他是一个指向智慧、指向真理的人。
四、成为怎样的教师?
真正的教师是一个内心充实的人,因此他为自己毫无所求。一旦教育成了我们的一项职业、一种谋生手段,而非一项献身的天职,世界与我们之间必然会有鸿沟存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便和我们的工作分离,无法融合。一旦教育成了一种和其他工作相似的职业,人与人之间及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冲突与仇恨将不可避免。竞争、对于个人野心的无情追逐、国家间与种族间的种种区分——它们造成对立和无止境的战争——将有增无减。
五、教育
一个人从事教育,是为了帮助年轻人朝向自我认识的路。没有自我认识,便无法获得和
平以及持久的快乐。一个人从事教育,不是实现自我,而是牺牲自我。
以上是我读后的摘录,我认为当老师就应该全身心的投入这个事业中去,努力为学生指引适应社会,适应时代的路径,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取人生的意义。
人需要学习,学习的目的是完善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改进自己的人生观。社会要进步教育是先导,提高一代人的素质是摆在每个从事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任务,努力使自己成为时代的推动者,为这样一个神圣的职业奋斗!
第五篇:《一生的学习》读书笔记
《一生的学习》读书笔记
一、作者简
《一生的学习》(《Educa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life》)----------------------------二十世纪最纯洁心灵,让整个世界驻足聆听的声音。
克里希那穆提:印度著名哲学家,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在西方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主张真理纯属个人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光照亮自己。他一生的教诲皆在帮助人类在恐惧和无明中彻底解脱,体悟慈悲与至乐的境界。
目录
教育与生活的意义
正确的教育
智力、权威和智慧
今日世界的危机
我们需要怎样的学校
父母与教师
性与婚姻
艺术、美与创造
文摘
一
1、我们配做父母吗?想想我们曾经历过的教育,想想我们是如何一天天的变得平庸。如果教育只是想用模具来塑造各种标准样式的人,教导人们去寻求安全感,成为重要的人物,或是早日过上舒服日子,那么,教育只会助长这个世界的不幸与毁灭;如果教育只是一个职业,一项赚钱的方法而已,那么老师怎么会用爱心去帮助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对自己和这个世界充满好奇?
2、传统的教育,使得独立思考成了一件极端困难的事。附和随从导致平庸。如果我们崇尚成功,那么要异于众人,或是反抗环境绝非易事,而且可能是危险的。想要成功的动力-----这是追求物质或精神上的报偿、寻求内在或外在的安全感、寻求享乐的欲望-----这整个过程都会阻碍了“不满之情”遏制了自发创造,滋生了恐惧;而恐惧,则阻碍了我们对生活加以明智的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灵便冷漠迟滞了。
3、当我们寻求舒服时,通常会在生活里找到一处最没有冲突的安静角落。于是,我们便惧于跨出这块隐蔽的地方。这种对生活、对奋斗、对新经验的恐惧,扼杀了我们心中的冒险精神。我们一切的环境教养与教育都促使我们不要异于他人,唯恐自己的思想和社会上的模式相左,使我们对权威和传统给予错误的尊敬。
幸好,有些认真的人们,愿意摒除左派或右派的偏见,而探究有关人类的问题。然而,我们绝大部分的人,都没有真正的“不满之情”,真正的反抗之心。当我们对于环境不加了解便屈服于其中,则我们可能具有的任何反抗之心便逐渐熄灭了。不久,我们的种种责任则使它完全死绝。
4、反抗有两种。一种是暴力的反抗。这仅是对于既存的秩序不加了解的一种反作用而已。另一种是深入的、充满了智慧的心理反抗。有许多人反抗既存的正统规范,却又落入新的正统规范,落入了更进一步的迷惘和巧加隐饰的自溺自满之中。一般来说,我们总是脱离某一人群或某一组理=理想,而加入另一群人,背着另外的理想,如此地制造新的思想模式;而对于这项思想模式,我们则必须再起而反抗。反作用只会产生对立,而改革则需要再度的改革。
5、然而有一种明智的反抗,它并非反作用,而是由于一个对他自己的思想、情感加以察觉,因而随着自我认识而产生。唯有当一种经验来临时,我们面对它,而不避开它所带来的骚扰,如此我们才能使智慧保持高度的觉醒;而高度觉醒的智慧是直觉,他是生活中惟一的向导。
6、如果教育仅是为了出名,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变得更能支配他人,那么,我们的生活将是肤浅而空洞的。如果受教育只是为了成为科学家,成为死守书本的学者,或成为沉迷于某种知识的专家,那么,我们将助长世界上的毁灭与不幸。
教育,并非只是用来训练心智。训练提升了效率,然而却无法造就一个圆满的人。一个只知接受训练的心智,只是过去的延续,这样的心智永远无法发现新的事物。所以,为了要寻出何为正确的教育,我们必须探寻生活的全部意义。
7、教育,不应该鼓励个人去附和社会,或与社会消极地和谐相处,而是要帮助个人去发现真正的价值------它是经由公正不偏的探讨和自我觉悟而来。如果没有自我认识,则自我表现便成为自我肯定,以及其所含的种种因野心和侵略性而造成的冲突。教育,应该唤醒一个人自觉的能力,而非只耽溺于满足自己的自我表现。
8、要建设正确的教育,显然地,我们必须把生活当做一个整体来了解它的意义,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要能够思考,不是指顽固不变、死守理论的思考,而是直接的、真实的思考。一个顽固不变、死守理论的思考者,是一个不假思索的人,因为他遵循着一种模式,他重复着说过的话,循着一个窠臼去思考。我们无法抽象地或根据理论来了解生活。了解生活,就是了解我们自己。而教育的全部内容就在于此。
二
1、无知的人并不是没有学问的人,而是不明了自己的人。当一个有学问的人依赖书本、知识和权威,借着它们以获得了解,那么他便是愚蠢的。了解是由自我认识而来,而自我认识,乃是一个人明白他自己的整个心理过程。因此,教育的真正意义是自我了解,因为整个生活是汇聚于我们每个人的身心的。
2、今日的教育已全盘失败,因为它过分强调技术。由于对这项技术的过分强调,我们便毁灭了人。磨炼技能和效率,然而对生活不了解,对思想、欲望的行踪不能领悟,只会使我们变得日益残暴无情,以至于触发战争,危害了我们肉体上的安全。由于单单培养技术,已经制造出许多科学家、数学家、造桥工程师、征服太空的人,但这些人了解生活的整体过程吗?一个专家能把生活加以整体地体验吗?唯有当他不是专家时,这才有可能。
3、注重技术发展的另一个因素,是它给予我们一种安全感,不仅是经济上的安全感,而且是心理上的安全感。知道自己有能力,有效率,足以使我们心安。知道自己会弹琴,或会造房子,使我们有一种活力感,一种逼人的独立感。然而,由于渴望心理上的安全感而强调了能力,这是摒弃了充实的生活。生活的整个内容,我们无法预知,它必须在每一时刻加以重新体验;我们对未知的事物有所恐惧,所以,我们以体系学说、技术、信仰,为自己建立了心理上的安全地带。只要我们寻求着内心的安全,则生活的整体过程,将无法被我们所了解。
4、目前我们所谓的教育,只是由书本聚集见闻、知识,这是任何懂得阅读的人都办得到的。这种教育提供了一条巧妙的逃避自我之途,如同其他所有的逃避方式一样,它无可避免地制造出有增无减的苦难。冲突和混乱,是由于我们和他人、事物、概念之间差错的关系而产生的,除非我们了解此项关系而改变了它,否则,仅仅知识的学习和堆砌,各种技能的获取,都只会将我们导向更深的混乱和毁灭。
在我们现在的社会里,我们将子女送入学校,学习一些技能,借此在来日谋生。我们对孩子最急切的渴望,就是将他塑造成一个专家,希望给予他一个安全的经济地位。然而,技术的训练能使我们了解自己吗?
5、技术上的进步,在某种层面上,确实为某些人解决了某些问题,然而,它也带来了更深
更广的问题。生活在某种层面里,而忽略了生活的整体过程,必然会招致不幸与毁灭。每一个人最大的需要和最迫切的问题,乃是对生活要有整体的了解,才足以使他面临生活上日益增加、错综复杂的问题。
6、正确的教育,一方面鼓励技术的学习,同时也应该完成某种更为重要的事;它应该帮助人去体验生活的完整过程。这种体验才能将能力和技术至于它们应有的地位。如果一个人真正有话说,那么在他说话时,便会创造了他自己的格式。然而,学习一种格式而没有内心的体验,则只会导致肤浅。
7、正确的教育,与任何意识形态都不相关-------不论这意识形态保证能在未来产生何种乌托邦;正确的教育,不是以任何学说为基础-------不论它是多么精心构想得来的;正确的教育也不是一直手段,借以把个人加以某种特定的限制。真正的教育,乃是帮助个人,使其成熟、自由,绽放于爱与善良之中。这才是我们应该关心的事,而非按照理想的模式来塑造孩子。理想或者未来乌托邦的蓝图,都永远无法产生内心的彻底改变----而内心的彻底改变却是必要的。如果,我们要终止战争以及全世界的毁灭的话。理想无法改变我们既存的价值观;后者要得以改变,唯有借着正确的教育-----也就是培养对于“现在存在的事物”了解。
8、当我们为了某个理想,为了未来而努力,我们是按照对此未来的概念而塑造个人;我们对于人一点也不关心,我们关心的只是“人应该如何”的这种想法。对我们来说,“应该如何”变得比“现在存在事物”-----换句话,就是个人和他本身错综复杂的问题-----更重要了。如果我着手于直接了解个人,而不要通过我们所设想的“他应该如何”的幕布来看他的话,那么我们关切的便是“现在存在的事物”了。这时,我们便不再想要改变这个人。我们关心的只是帮助他了解他自己,而没有私人的企图和利害关系,如果充分察觉到“现在存在的事物”,我们便会了解它,摆脱了它的束缚而得以自由。因此,要察觉到真正的自己,我们必须停止这种想要成为他人的挣扎。
9、理想在教育中并不重要,因为理想妨碍了对“现在”的了解。显然,唯有不逃避未来,我们才能察觉到现在存在的事物。转向“未来”,追逐理想,表示心智的怠惰,以及一种想要逃避“现在”的欲望。
10、在“现在”和“未来”之间,存在着一条鸿沟,其间有许多影响,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发生作用。而为了“未来”而牺牲了“现在”,我们便是追求着一项错误的手段,以为借此可以达到一个可能正确的目标。然而,手段决定了目标;何况,我们是何许人,竟能决定“人”应该如何?我们有何权力,能够决定将“人”按照某种特定模式-----这个特定模式乃是从某种书本上学来,或是受我们自己的野心,希望和恐惧所规限-----而加以塑造?唯有爱才能触发对他人的了解。有了爱,才会和别人在同一层次、同一时间有即时的沟通。由于我们自己思想干枯、空洞,没有爱,所以,我们才把孩子的教育和生活的方针拱手让给政府和学说。然而,政府需要的是有效率的专家,而非“人”,因为“人”对政府是个威胁----对于组织化的宗教,对“人”也是威胁。这就是为什么政府和组织化的宗教,要设法控制教育的原因。
12、一颗仅仅被训练来接受知识的心,无法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变化和奥妙,以及生活中的深渊和峻岭。当我们按照一套思想学说,或依照某种特定的规律,来训练我们的子女;我们教他们限制在种种不同的部门内思考,便是阻止他们发展成完整的男女。因此,使他们没有能力作明智的思考-----也就是把生活当作一个整体来教育。
13、教育的最大任务在于产生一个完整的人,能将生活加以整体的处理。
教育的另一个任务是制造新的价值。仅仅将既存的价值置于孩子的心中,使他符合理论,这是将孩子加以限制,而非唤醒他的智慧。教育和目前的世界危机息息相关,明白了世界骚乱原因的教育者,应该自问如何唤醒学生的智慧,帮助新生一代不再制造冲突和灾难。教育者必须付出所有的心思、所有的关怀和情爱,以创造出正确的环境和智慧的培养,使得孩子长
大成人以后,能以智慧处理他所面临的人生和问题。然而,要做到这一点,教育者必须了解他自己本身,而非依赖种种意识形态、学说和信仰。
14、正确的教育,在于了解真实的儿童,而不将我们认为的他“应该如何”加诸在他的身上。将他围困于“理论”的框架里,是鼓励他的顺从附和。如此会滋生恐惧,在儿童的心中产生了“他的真面目”和“他应该具有的面目”之间的不断冲突;而一切内心冲突,都会向外表漏于社会。理论,是我们了解孩子,以及孩子自我了解的实际障碍。
理论的追求,排斥了爱,而缺乏了爱,任何有关人的问题,都无法获得解决。
15、正确的教师不会依赖某种教学方法,他会对每一个个别的学生加以研究。我们与孩子、少年的关系,处理的并非是那种可以迅速加以修补的机械,而是易受影响、变幻不定、敏感的、恐惧的、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要处理他们的问题,我们必须具有深入的了解力,以及忍耐和爱的力量。缺乏这些东西时,我们便求助于迅速而简易的补救方法,希望由此而获得神奇而必然的结果。如果我们没有觉察力,如果我们的态度和行为都是机械化的,便会在使人为难,且无法以机械式的回答来解决问题之前退缩,而这就是我们教育上的一项主要问题。
16、爱和善良,唯有在个人自由的时候才能充分发展;而唯有正确的教育才能提供这种自由。
17、了解了何为内心自由的正确教育者,能帮助每一个个别的学生,去观察和了解他自己的价值观,以及加诸自己的强制行为;他帮助学生察觉到那些将他加以限制的种种影响力,以及他自己的愿望,这两者都使他滋生了恐惧。当学生逐渐长大成人,教育者帮助他,借着观察他和一切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了解自己。因为,造成无止境的冲突和悲哀的,乃是完成自我的渴望。
18、a、为了政治和工业上的理由,纪律成了目前社会结构的重要因素。而由于我们想要获取心理安全的这种欲望,我们便接受了各种形式的纪律,且加以实行。纪律保证可以带来某种结果,而我们认为目的比手段更重要;然而手段限定了目的。
B、纪律可以压抑恐惧,却不能根除恐惧,而我们在现代教育之下所得来的肤浅知识,只会加深恐惧。
C、智慧是了解自己,并且超越了它;然而一旦心存恐惧,智慧便不存在。
D、我们年轻时,不论在家中或学校里,恐惧便渗入大部分人的心中。父母或教师都没有耐心、时间或智慧,去驱散我们童年时本能上的恐惧-----当我们成年时,这种本能上的恐惧便支配了我们的行为和判断,制造出许多问题。
19、自由不是一项目标,不是一种要在未来才获取的目的。自由在于开端,而非结局,它不存在与某个遥远的理想之中。
20、正确的教育,依赖于对孩子的爱。
21、正确的教育,意指自由和智慧的培养,然而,如果存在了任何任何形式的强制行为,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恐惧,则这项培育将成为不可能的事。总之,教育者所关心的,是帮助学生了解他整个生活中的各种纠纷,使他心中造成无尽的冲突,这种冲突的结果形成社会上的对立状态。产生秩序的是智慧,而非纪律。
22、培养对他人的尊敬,是正确教育中主要的一部分,然而如果教育者自己缺乏这项品质,他便无法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23、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正确的关系,不仅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而且随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因此,教育应该首先帮助个人了解他自身的心理过程。
24、正确的教育,鼓励孩子对他人尊重体谅,而无需任何的诱饵和危吓。
A.我们被教导着去顺从着一位教师的权威,一本书的权威,因为这么做是有利可图的。生活上每一部门的专家,从牧师到官僚,都掌握着权威,支配着我们。然而,任何利用强制方式的政府或教师,都无法促使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对于社会的幸福
和安宁,是不可或缺的。
B、教育上的真正问题是教育者。
C.要了解生活的意义,以及生活上的冲突和痛苦,我们必须摆脱权威-----包括有组织的宗教权威-----而独立思考。然而,如果我们为了帮助孩子而在他面前设下具有权威性的榜样,那么,我们只助长了恐惧、模仿,以及各种形式的迷信。
25、教条、奇迹和仪式,这些都无助于精神生活。真正的宗教教育,鼓励孩子了解他自己和他人、事物、大自然之间的关系。
A、我们所谓的宗教,仅是有组织的信仰以及它的种种教条、仪式、奇迹和迷信。每个宗教都有它的圣书、教主、教士以及威吓人们,控制人们的方法,大部分人都被这些所限制,我们认为这便是宗教教育。然而,这项限制离间了人,使人与人之间产生对抗,他不仅仅是在信仰者之间,而且在其他不同信仰者之间制造了对立。
B、我们所谓的宗教训练,并不赞成人们询问与怀疑,然而,唯有对社会和宗教的价值观加以探寻其意义时,我们才能发现何谓“真实”。
如果孩子的心没有被宗教的先入为主观念和偏见所塑造的话,那么他将可自由地经由自我认识而去发现那超越他自身的事物。
在教育孩子时,深入的洞察力和了解是必需的。
宗教并非是一种限制的形式,它是一种存在的真实、上帝的宁静状态。然而,唯有自我认识和自由存在时,那种创造性的状态才会出现。自由产生德行,而没有德行,宁静无法存在。平静的心不是一个被限制了的心,他不是通过纪律或训练才变得静寂。唯有当心灵明白了它自己的种种存在方式-------也就是自我的种种存在方式------平静才会出现。
有组织的宗教,是人们冻结了的思维,人们一次建造寺庙和教堂;它成了胆怯者的安慰品,哀伤者的麻醉剂。然而,上帝或真理远远地超越了思维,超越了情感上的需求。对制造恐惧和悲哀的心理过程有所认识的父母和教师,都足以帮助年轻人去观察、了解他们自己的种种冲突和灾难。
真正的宗教教育,是帮助孩子获得明智的觉察力,能明辨瞬息即逝与真实的事物,能无私心的面对生活。
唯有鼓励孩子对任何他所读的书加以质询,对种种既存的社会价值、传统、政府的形式、宗教信仰等等加以探寻其真伪,教育者和父母才有希望唤醒,并维持孩子批判性的机警和敏锐的洞察力。
不满是导致自由的途径。
他们不能让权威窒闷了心智和情感。跟随他人------不论这人是如何地伟大-----或是依附一种使人心满意足的意识形态,都不会产生一个和平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