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科学技术成果鉴定

时间:2019-05-13 22:47: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科学技术成果鉴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科学技术成果鉴定》。

第一篇: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科学技术成果鉴定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科学技术成果鉴定

暂行办法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

二00五年八月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科学技术成果鉴定暂行办法

第一章

第一条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工程机械科学技术成果(以下简称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正确评价科技成果的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成果鉴定暂行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成果坚定章程》,结合工程机械行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受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委托,组织工程机械行业科技成果的鉴定工作。协会设立科技成果鉴定评审专家库,从中聘同行专家,按照规定的形式和程序,对科学技术成果进行审查和评价,并作出相应的结论,步伐技术鉴定证书。

第三条 科技成果鉴定工作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科学民主、客观公正、注重质量、讲究实

效的原则,保证科学成果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第四条 科技成果鉴定范围是有实用价值的应用技术成果,包括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

和新设计等。

第五条 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条例规定,对社会公共利益或者环境和资源造成危害的项

目,不受理鉴定申请。正在进行鉴定的,应当停止鉴定;已经通过鉴定的,应当

撤消。

第二章鉴定组织

第六条 协会根据被申请科技成果鉴定的内容和特点,可以直接或委托有关单位支持鉴定

和选择采用会议鉴定或检测鉴定方式。

1.会议鉴定:对于需要组织同行专家进行现场考察或演示、测试和答辩的科技成果,协会

或者支持鉴定单位根据被鉴定内容可聘请七到十一名同行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鉴定委员会到会专家不得少于应聘专家的4/5,被聘用专家不得以书面意见或委派代表出席会议,协会和主持鉴定单位不得因专家不到会临时更换鉴定委员。鉴定结论必须经到会专家的3/4以上通过才有效。不同意见应在鉴定结论中明确记载。

2.检测鉴定:协会可委托具有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认定的专业技

术检测机构进行检测鉴定,专业技术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是检测鉴定的主要依据。专业技术检测机构应该依据检测报告对检测项目作出质量和水平的评价,凭检测报告难于对被坚定的科技成果作出质量和水平的评价时,协会或主持鉴定单位可以同专业技术机构聘请3至5名同行专家,成立检测鉴定专家小组,依据检测报告,提出综合意见。

第七条 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由协会从科技成果鉴定评审专家中遴选,申请鉴定单位不

得自性推荐和聘请。

第八条 协会或支持鉴定单位聘请的同行专家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特殊情况下可聘请不多于1/4的具有中级技术职务的中青年科技骨干);

(二)对被鉴定科技成果所属专业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时间经验,熟悉国内外该领域的技术发展状况;

(三)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和职业道德。

被鉴定科技成果的完成单位、任务下达单位或者委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同行专家参加对该成果的鉴定。特殊情况,协会和支持鉴定单位一般不聘请非专业人员担任鉴定委员会成员。

第九条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在鉴定工作中应大拿感对鉴定的科技成果进行全面的认真的技术评价,并对所提出的评价意见负责。

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应当保守被鉴定科技成果的技术秘密。

第十条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在鉴定工作中享有下列权利:

(一)独立对鉴定的科技成果进行评价,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资料的干涉;

(二)要求技术成果完成单位或者个人提供充分、详细的技术资料(包括必要的原始资料),向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或者个人提出质疑并要求作出解释,要求复核试验或者测试结果。

(三)充分发表个人意见,要求在鉴定结论中记载不同的意见,可以拒绝在鉴定结论上签字。

(四)要求排除影响鉴定工作正常进行的干涉,必要的时候可以向协会和支持鉴定单位提出中止鉴定的请求。

第三章鉴定程序

第十一条需要鉴定的科技成果,由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或者个人向协会申请签定。第十二条申请科技成果鉴定,应当符合本办法第四条的规定,并具备以下条件:

(一)已完成合同的约定或者计划任务书规定的任务要求:

(二)不存在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或者人员名次排列异议的权属方面的争议。:

(三)技术资料齐全,并符合档案关里部门的要求:

(四)经过检测试验和实际使用考核(视成果类型,根据有关部门规定确定具体的考核期限),证明其成熟,并具备有应用推广的条件。

(五)有经国家科委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说者国务院有关部门认定的科技信息机构出具的查新结论报告。

第十三条对科技成果权属和其他问题有争议的科技成果,应当在争议解决后再申请鉴定。第十四条凡符合申请条件的科技成果,由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按照规定格式的要求填写《学技术成果鉴定申请表》和起草《科技成果鉴定书》初稿和相应的软盘(word文档、A4纸、仿宋字体),经单位签署意见后向协会提交申请。

第十五条协会应当在收到鉴定申请值日起30天内,明确是否受理鉴定申请,并作出答复。同意组织鉴定的应确定主持鉴定单位和鉴定形式。采用会议鉴定时,确定鉴定委员会名单及正、副主任委员,需要现场测试的,确定测试专家组名单:采用测试鉴定时,根据被鉴定的科技成果所属的行业,确定专业技术检测机构,并同时下达《科技成果检测鉴定委托书》(以下简称“委托书”):不同意组织鉴定的,应说不同意的理由。

第十六条协会或者主持鉴定单位应当在确定日期前,将被鉴定的科技成果的技术资料送达承担鉴定任务的专家。

十七条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在收到技术资料后,应当进行认真的审核,并准备鉴定意见。

技术资料包括:

(1)计划任务书或者合同书;

(2)技术研究报告(包括技术方案论证、技术特征、总体性能指标与国内外同类新近技术进行比较、技术成熟程度、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意义、推广应用的条件和前景、存在的问题等基本内容)

(3)测试分析报告及主要实验、测试记录报告(包括原始数据);

(4)设计和工艺图表;

(5)质量标准(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

(6)国内外同类技术的背景资料和对比分析报告,以及国家科委、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委认定的,有资格开展检索任务的科技信息机构出具的检索资料和查新结论报告;

(7)用户使用情况报告;

(8)经济效益(一次性直接效益)、社会效益分析报告以及证明资料。

(9)涉及污染环境和劳动安全等问题的科技成果,需有关主管部门出具报告和证明。

(10)准确的完成单位(不包括一般试工加工单位以及一般协作单位)和主要完成人员名单(按照该项成果技术问题所做的贡献大小排序);

(11)行业主管部门要求具备的其他文件,上述技术资料和有关文件的内容必须真实可靠,引用文献资料和他人技术必须说明来源,材料文件必须打印、装订整齐、符合档案部门的要求。

第十八条鉴定步骤

1.会议鉴定步骤

A.会前准备:协会和支持会议鉴定单位以及鉴定委员会的正、副主任在鉴定会议前应召开

预备会,听取成果完成单位关于鉴定会准备情况的汇报,并商定会议的具体议程,有鉴定委员会主任指定一名鉴定委员起草鉴定意见。

B鉴定会过程(通常程序):

宣读组织鉴定单位对鉴定的批复文件,宣布鉴定委员会成员名单,报告出席鉴定会专家的人数;成果完成单位、专家测试组、用户单位等分别做技术报告、测试报告、应用报告:专家进行现场考察或者宽看演示:专家质疑和专家评议。

2.测试鉴定步骤

A会前准备,由协会指定对口的检测机构,向检测机构和成果完成单位下达“委托书”,“委托书”是检测机构受理检测鉴定的依据,“委托书”有效期为3个月。

B检测鉴定过程:如果成果完成单位持“委托书”和相关的技术资料,并运送成果实物到指定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检测机构在接到“委托书”和被检测的成果后,一般在两个月之内完成检测工作,并出具加盖章“成果鉴定检测专用章”的“检测报告”;检测数据难以全面表证被鉴定成果性能、水平时,协会可会同检测机构聘请同行专家,并指定一名负责人,对成果作出综合评价,形式书面意见;检测机构将检测数据和评议报告一并送、协会审查,协会将检测报告和评议意见作为《鉴定证书》中鉴定意见:

第十九条科技成果鉴定工作应该坚持实事求是、严格认真的原则。鉴定委员会应对科技成果的科学价值、学术和技术水平、技术成熟程度、经济合理程度进行审查和评议,提出并通过鉴定结论。

第二十条科技成果鉴定评价的主要内容是:

(一)是否完成全同或计划任务书要求的指标;

(二)技术资料是否齐全完整,并符合规定;

(三)应用技术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和成熟性;

(四)应用技术成果的应用价值以及推广的条件和前景;

(五)存在问题和改进意见。

第二十一条鉴定结论不写明“存在问题”和“改进意见,应退回重新鉴定,予以补正” 第二十二条协会和支持鉴定单位应当对鉴定结论进行审核,并签属具体意见。鉴定结论不符合本办法有关规定的,协会或主持鉴定的单位应当及时指出,并责成鉴定委员会更正。第二十三条经鉴定通过的科技成果,有协会颁布《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

第四章鉴定管理

第二十四条参加科技成果鉴定工作的有关人员,应当严格遵守科学道德和职业道德规范,抵制各中不正之风对鉴定工作的干扰,保证科技成果鉴定的严肃性和科学性。第二十五条科技成果完成者在申请鉴定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实提的技术资料,包括真实的实验记录、国内外技术发展的背景资料,以及引用他人成果或者结论蚕开文献等。

科技成果完成者不得以任何名目和理由向参加鉴定的有关人员赠送礼金(含价券)和礼物。第二十六条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应对被鉴定的科技成果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评价应当科学、客观、准确。

第二十七条协会和支持鉴定的单位应当严格控制鉴定的规模,除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和少数管理人员外,不得邀请其他人参加。

第二十八条实施鉴定活动的全部费用由成果完成单位承担,对应邀参加的科技成果鉴定委员会工作专家,成果完成单位应支付技术服务报酬(包括被邀请专家要求提供的差旅费)。第二十九条科技成果鉴定证书一律采用统一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格式,证书协会审核、批准后,由成果完成单位负责铅印,再经协会统一盖章后统一颁发。

第三十条鉴定项目完成后,应将鉴定证书原件及完整的材料个1份报协会备案。颁发证书所需份数及发送单位由协会酌定。

第五章附则

第三十一条本办法由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负责解释

第三十二条本办法自2005年8月1日起实施。

本内容由【中科网:】热心网友收集整理,如有侵权请您与我们联

系。

中科网(全名:中国科技信息网)国内首家公益性科研技术人才求职招聘,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汇集全国各大高校专家助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以及技术难题的突破。

第二篇: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年鉴》2008年刊

执行编辑委员会

主 任 委 员

韩学松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理事长

副主任委员(按姓氏笔划排序)

李守林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机械化分院院长

李鹤鹏天津工程机械研究院院长

俞琚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秘书长

詹纯新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院长

编辑委员(按姓氏笔划排序)

马传伟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工程机械专用配套件分会秘书长刘伟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机械化分院顾问

江琳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副秘书长

陈正利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工程挖掘机械分会秘书长沈永明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工程起重机分会秘书长 李静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李建友国家工程机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

吴竞吾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路面与压实机械分会理事长 苏恩一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机动工业车辆分会秘书长茅仲文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副秘书长

杨宝德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副秘书长

茆洪连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铲运工程机械分会副秘书长赵西营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凿岩机械气动工具分会秘书长施引藩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桩工机械分会秘书长姬光才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筑路机械分会秘书长盛春芳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混凝土机械分会秘书长

第三篇: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令

第19号

《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现予发布,自一九九五年一月一日起施行。主任:宋健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科学技术成果(以下简称科技成果)鉴定工作的管理,正确判别科技成果的质量和水平,促进科技成果的完善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加速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科技成果鉴定是指有关科技行政管理机关聘请同行专家,按照规定的形式和程序,对科技成果进行审查和评价,并作出相应的结论。

第三条科技成果鉴定工作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科学民主、客观公正、注重质量、讲求实效的原则,保证科技成果鉴定工作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第四条科技成果鉴定是评价科技成果质量和水平的方法之一,国家鼓励科技成果通过市场竞争,以及学术上的百家争鸣等多种方式得到评价和认可。

第五条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科委)归口管理、指导和监督全国的科技成果鉴定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归口管理、监督本地区的科技成果鉴定工作。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负责管理、监督本部门的科技成果鉴定工作。

第二章鉴定范围

第六条列入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计划(以下简称科技计划)内的应用技术成果,以及少数科技计划外的重大应用技术成果,按照本办法进行鉴定。

科技计划内的基础性研究、软科学研究等其他科技成果的验收和评价方法,由国家科委另行规定。

第七条下列科技成果不组织鉴定:

(一)基础理论研究成果;

(二)软科学研究成果;

(三)己申请专利的应用技术成果;

(四)已转让实施的应用技术成果;

(五)企业、事业单位自行开发的一般应用技术成果;

(六)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必须经过法定的专门机构审查确认的科技成果。

第八条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对社会公共利益或者环境和资源造成危害的项目,不受理鉴定申请。正在进行鉴定的,应当停止鉴定;已经通过鉴定的,应当撤销。

第三章鉴定组织

第九条鉴定由国家科委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的科技成果管理机构(以下简称组织鉴定单位)负责组织。必要时可以授权省级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组织鉴定,或者委托有关单位(以下简称主持鉴定单位)主持鉴定。

第十条组织鉴定单位和主持鉴定单位可以根据科技成果的特点选择下列鉴定形式:

(一)检测鉴定:指由专业技术检测机构通过检验、测试性能指标等方式,对科技成果进行评价。

(二)会议鉴定:指由同行专家采用会议形式对科技成果作出评价。需要进行现场考察、测试,并经过讨论答辩才能作出评价的科技成果,可以采用会议鉴定形式。

(三)函审鉴定:指同行专家通过书面审查有关技术资料,对科技成果作出评价。不需要进行现场考察、测试和答辩即可作出评价的科技成果,可以采用函审鉴定形式。

第十一条采用检测鉴定时,由组织鉴定单位或者主持鉴定单位指定经过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认定的专业技术检测机构进行检验、测试。专业技术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是检测鉴定的主要依据,必要时,组织鉴定单位或者主持鉴定单位可以会同检测机构聘请三至五名同行专家,成立检测鉴定专家小组,提出综合评价意见。

第十二条采用会议鉴定时,由组织鉴定单位或者主持鉴定单位聘请同行专家七至十五人组成鉴定委员会。鉴定委员会列会专家不得少于应聘专家的五分之四,鉴定结论必须经鉴定委员会专家三分之二以上多数或者到会专家的四分之三以上多数通过。

第十三条采用函审鉴定时,由组织鉴定单位或者主持鉴定单位聘请同行专家五至九人组成函审组。提出函审意见的专家不得少于应聘专家的五分之四,鉴定结论必须依据函审组专家四分之三以上多数的意见形成。

第十四条组织鉴定单位或者主持鉴定单位聘请的同行专家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特殊情况下可聘请不多于四分之一的具有中级技术职务的中青年科技骨干);

(二)对被鉴定科技成果所属专业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熟悉国内外该领域技术发展的状况;

(三)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和职业道德。

被鉴定科技成果的完成单位、任务下达单位或者委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同行专家参加对该成果的鉴定。公安、安全、国防等特殊部门确因保密需要的,可以另行规定。

非特殊情况,组织鉴定单位和主持鉴定单位一般不聘请非专业人员担任鉴定委员会、检测专家小组或者函审组成员。

第十五条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在鉴定工作中应当对被鉴定的科技成果进行全面认真的技术评价,并对所提出的评价意见负责。

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应当保守被鉴定科技成果的技术秘密。

第十六条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在鉴定工作中享有下列权利:

(一)独立对被鉴定的科技成果进行评价,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涉;

(二)要求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或者个人提供充分、详实的技术资料(包括必要的原始资料),向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或者个人提出质疑并

要求作出解释,要求复核试验或者测试结果;

(三)充分发表个人意见,要求在鉴定结论中记载不同意见,可以拒绝在鉴定结论上签字;

(四)要求排除影响鉴定工作正常进行的干扰,必要时可以向组织鉴定单位和主持鉴定单位提出中止鉴定的请求。

第四章鉴定程序

第十七条需要鉴定的科技成果,由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或者个人根据任务来源或者隶属关系,向其主管机关申请鉴定。

隶属关系不明确的,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或者个人可以向其所在地区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申请鉴定。

第十八条申请科技成果鉴定,应当符合本办法第八条的规定,并具备下列条件:

(一)已完成合同的约定或者计划任务书规定的任务;

(二)不存在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或者人员名次排列异议的权属方面的争议;

(三)技术资料齐全,并符合档案管理部门的要求;

(四)有经国家科委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认定的科技信息机构出具的查新结论报告。

第十九条组织鉴定单位应当在收到鉴定申请之日起三十天内,明确是否受理鉴定申请,并作出答复。对符合鉴定条件的,应当批准并通知申请鉴定单位。对不符合鉴定条件的,不予受理。对特别重大的科技成果,受理申请的科技成果管理机构可以报请上一级科技成果管理机构组织鉴定。

第二十条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由组织鉴定单位从国家科委或者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务院有关部门的科技成果鉴定评审专家库中遴选,申请鉴定单位不得自行推荐和聘请。

第二十一条组织鉴定单位或者主持鉴定单位应当在确定的鉴定日期前十天,将被鉴定科技成果的技术资料送达承担鉴定任务的专家。

第二十二条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在收到技术资料后,应当认真进行审查,并准备鉴定意见。

第二十三条科技成果鉴定的主要内容是:

(一)是否完成合同或计划任务书要求的指标;

(二)技术资料是否齐全完整,并符合规定;

(三)应用技术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和成熟程度;

(四)应用技术成果的应用价值及推广的条件和前景;

(五)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第二十四条鉴定结论不写明“存在问题”和“改进意见”的,应退回重新鉴定,予以补正。第二十五条组织鉴定单位和主持鉴定单位应当对鉴定结论进行审核,并签署具体意见。鉴定结论不符合本办法有关规定的,组织鉴定单位或者主持鉴定单位应当及时指出,并责成鉴定委员会或者检测机构、函审组改正。第二十六条经鉴定通过的科技成果,由组织鉴定单位颁发《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

第二十七条科技成果鉴定的文件、材料,分别由组织鉴定单位和申请鉴定单位按照科技档案管理部门的规定归档。

第五章鉴定管理

第二十八条参加科技成果鉴定工作的有关人员,应当严格遵守科学道德和职业道德规范,抵制各种不正之风对鉴定工作的干扰,保证科技成果鉴定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第二十九条科技成果完成者在申请鉴定过程中,应当据实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料,包括真实的实验记录、国内外技术发展的背景材料,以及引用他人成果或者结论的参考文献等。

科技成果完成者不得以任何名目和理由向参加鉴定的有关人员赠送礼金(含有价券)和礼物。

第三十条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应当对被鉴定的科技成果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评价结论应当科学、客观、准确。

第三十一条组织鉴定单位和主持鉴定单位应当严格控制鉴定会的规模,除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和少数必要的管理人员外,不得邀请其他人员参加。组织鉴定单位和主持鉴定单位对在科技成果鉴定中出现的不正之风,应当及时制止并严肃查处。

第三十二条国家科委对正在进行或者已经完成的科技成果鉴定,发现确有错误的,有权责令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及时纠正;错误严重而又处理不当的,有权组织复核和查处。

第三十三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正在进行或者已经完成的科技成果鉴定,发现确有错误的,有权责令授权组织鉴定的机关及时纠正;错误严重的,可以直接进行查处。

第三十四条对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组织鉴定单位可酌情发给技术咨询费。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完成科技成果的单位或者个人窃取他人的科技成果的,或者在鉴定过程中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的,一经查实,组织鉴定单位应当中止鉴定。已经完成鉴定的,应当予以撤销。已经给国家、社会造成损失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直接责任人员行政处分。

第三十六条组织鉴定单位或者主持鉴定单位的工作人员在鉴定工作中玩忽职守、以权谋私、收受贿赂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七条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玩忽职守,故意作出虚假结论,造成不良后果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并取消其承担鉴定任务的资格。

第三十八条参加鉴定的有关人员,未经完成科技成果的单位或者个人同意,擅自披露、使用或者向他人提供和转让被鉴定科技成果的关键技术的,应当依据有关法规,追究其法律责任;给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或者个人造成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

涉及国家秘密技术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科学技术保密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九条本办法由国家科委解释。

第四十条本办法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1987年10月26日国家科委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同时废止。

[1]

在百度搜索: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

第四篇: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

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

(1994年10月26日国家科委发布)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科学技术成果(以下简称科技成果)鉴定工作的管理,正确判别科技成果的质量和水平,促进科技成果的完善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加速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科技成果鉴定是指有关科技行政管理机关聘请同行专家,按照规定的形式和程序,对科技成果进行审查和评价,并作出相应的结论。

第三条 科技成果鉴定工作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科学民主、客观公正、注重质量、讲求实效的原则,保证科技成果鉴定工作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第四条 科技成果鉴定是评价科技成果质量和水平的方法之一,国家鼓励科技成果通过市场竞争,以及学术上的百家争鸣等多种方式得到评价和认可。

第五条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科委)归口管理、指导和监督全国的科技成果鉴定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归口管理、监督本地区的科技成果鉴定工作。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负责管理、监督本部门的科技成果鉴定工作。

第二章 鉴定范围

第六条 列入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计划(以下简称科技计划)内的应用技术成果,以及少数科技计划外的重大应用技术成果,按照本办法进行鉴定。科技计划内的基础性研究、软科学研究等其他科技成果的验收和评价方法,由国家科委另行规定。

第七条 下列科技成果不组织鉴定:

(一)基础理论研究成果;

(二)软科学研究成果;(三)已申请专利的应用技术成果;

(四)已转让实施的应用技术成果;

(五)企业、事业单位自行开发的一般应用技术成果;

(六)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必须经过法定的专门机构审查确认的科技成果。

第八条 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对社会公共利益或者环境和资源造成危害的项目,不受理鉴定申请。正在进行鉴定的,应当停止鉴定,已经通过鉴定的,应当撤销。

第三章 鉴定组织

第九条 鉴定由国家科委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的科技成果管理机构(以下简称组织鉴定单位)负责组织。必要时可以授权省级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组织鉴定,或者委托有关单位(以下简称主持鉴定单位)主持鉴定。

第十条 组织鉴定单位和主持鉴定单位可以根据科技成果的特点选择下列鉴定形式:

(一)检测鉴定:指由专业技术检测机构通过检验、测试性能指标等方式,对科技成果进行评价。

(二)会议鉴定:指由同行专家采用会议形式对科技成果作出评价。需要进行现场考察、测试,并经过讨论答辩才能作出评价的科技成果,可以采用会议鉴定形式。

(三)函审鉴定:指同行专家通过书面审查有关技术资料,对科技成果作出评价。不需要进行现场考察、测试和答辩即可作出评价的科技成果,可以采用函审鉴定形式。

第十一条 采用检测鉴定时,由组织鉴定单位或者主持鉴定单位指定经过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认定的专业技术检测机构进行检验、测试。专业技术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是检测鉴定的主要依据。必要时,组织鉴定单位或者主持鉴定单位可以会同检测机构聘请三至五名同行专家,成立检测鉴定专家小组,提出综合评价意见。

第十二条 采用会议鉴定时,由组织鉴定单位或者主持鉴定单位聘请同行专家七至十五人组成鉴定委员会。鉴定委员会到会专家不得少于应聘专家的五分之四,鉴定结论必须经鉴定委员会专家三分之二以上多数或者到会专家的四分之三以上多数通过。第十三条 采用函审鉴定时,由组织鉴定单位或者主持鉴定单位聘请同行专家五至九人组成函审组。提出函审意见的专家不得少于应聘专家的五分之四,鉴定结论必须依据函审组专家四分之三以上多数的意见形成。

第十四条 组织鉴定单位或者主持鉴定单位聘请的同行专家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特殊情况下可聘请不多于四分之一的具有中级技术职务的中青年科技骨干);

(二)对被鉴定科技成果所属专业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熟悉国内外该领域技术发展的状况;

(三)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和职业道德。

被鉴定科技成果的完成单位、任务下达单位或者委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同行专家参加对该成果的鉴定。公安、安全、国防等特殊部门确因保密需要的,可以另行规定。

非特殊情况,组织鉴定单位和主持鉴定单位一般不聘请非专业人员担任鉴定委员会、检测专家小组或者函审组成员。

第十五条 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在鉴定工作中应当对被鉴定的科技成果进行全面认真的技术评价,并对所提出的评价意见负责。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应当保守被鉴定科技成果的技术秘密。

第十六条 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在鉴定工作中享有下列权利:

(一)独立对被鉴定的科技成果进行评价,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涉;

(二)要求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或者个人提供充分、详实的技术资料(包括必要的原始资料),向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或者个人提出质疑并要求作出解释,要求复核试验或者测试结果;

(三)充分发表个人意见,要求在鉴定结论中记载不同意见,可以拒绝在鉴定结论上签字;

(四)要求排除影响鉴定工作正常进行的干扰,必要时可以向组织鉴定单位和主持鉴定单位提出中止鉴定的请求。

第四章 鉴定程序

第十七条 需要鉴定的科技成果,由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或者个人根据任务来源或者隶属关系,向其主管机关申请鉴定。隶属关系不明确的,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或者个人可以向其所在地区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申请鉴定。

第十八条 申请科技成果鉴定,应当符合本办法第六条的规定,并具备下列条件:

(一)已完成合同的约定或者计划任务书规定的任务要求;

(二)不存在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或者人员名次排列异议和权属方面的争议;

(三)技术资料齐全,并符合档案管理部门的要求;

(四)有经国家科委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认定的科技信息机构出具的查新结论报告。

第十九条 组织鉴定单位应当在收到鉴定申请之日起三十天内,明确是否受理鉴定申请,并作出答复。对符合鉴定条件的,应当批准并通知申请鉴定单位。对不符合鉴定条件的,不予受理。对特别重大的科技成果,受理申请的科技成果管理机构可以报请上一级科技成果管理机构组织鉴定。

第二十条 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由组织鉴定单位从国家科委或者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务院有关部门的科技成果鉴定评审专家库中遴选,申请鉴定单位不得自行推荐和聘请。

第二十一条 组织鉴定单位或者主持鉴定单位应当在确定的鉴定日期前十天,将被鉴定科技成果的技术资料送达承担鉴定任务的专家。

第二十二条 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在收到技术资料后,应当认真进行审查,并准备鉴定意见。

第二十三条 科技成果鉴定的主要内容是:

(一)是否完成合同或计划任务书要求的指标;

(二)技术资料是否齐全完整,并符合规定;

(三)应用技术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和成熟程度;

(四)应用技术成果的应用价值及推广的条件和前景;

(五)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第二十四条 鉴定结论不写明“存在问题”和“改进意见”的,应退回重新鉴定,予以补正。

第二十五条 组织鉴定单位和主持鉴定单位应当对鉴定结论进行审核,并签署具体意见。鉴定结论不符合本办法有关规定的,组织鉴定单位或者主持鉴定单位应当及时指出,并责成鉴定委员会或者检测机构、函审组改正。

第二十六条 经鉴定通过的科技成果,由组织鉴定单位颁发《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

第二十七条 科技成果鉴定的文件、材料,分别由组织鉴定单位和申请鉴定单位按照科技档案管理部门的规定归档。

第五章 鉴定管理

第二十八条 参加科技成果鉴定工作的有关人员,应当严格遵守科学道德和职业道德规范,抵制各种不正之风对鉴定工作的干扰,保证科技成果鉴定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第二十九条 科技成果完成者在申请鉴定过程中,应当据实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料,包括真实的实验记录、国内外技术发展的背景材料,以及引用他人成果或者结论的参考文献等。科技成果完成者不得以任何名目和理由向参加鉴定的有关人员赠送礼金(含有价券)和礼物。

第三十条 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应当对被鉴定的科技成果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评价结论应当科学、客观、准确。

第三十一条 组织鉴定单位和主持鉴定单位应当严格控制鉴定会的规模,除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和少数必要的管理人员外,不得邀请其他人员参加。织鉴定单位和主持鉴定单位对在科技成果鉴定中出现的不正之风,应当及时制止并严肃查处。

第三十二条 国家科委对正在进行或者已经完成的科技成果鉴定,发现确有错误的,有权责令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及时纠正;错误严重而又处理不当的,有权组织复核和查处。

第三十三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正在进行或者已经完成的科技成果鉴定,发现确有错误的,有权责令其授权组织鉴定的机关及时纠正;错误严重的,可以直接进行查处。

第三十四条 对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组织鉴定单位可酌情发给技术咨询费。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 完成科技成果的单位或者个人窃取他人的科技成果的,或者在鉴定过程中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的,一经查实,组织鉴定单位应当中止鉴定。已经完成鉴定的,应当予以撤销。已经给国家、社会造成损失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直接责任人员行政处分。

第三十六条 组织鉴定单位或者主持鉴定单位的工作人员在鉴定工作中玩忽职守、以权谋私、收受贿赂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七条 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玩忽职守,故意作出虚假结论,造成不良后果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并取消其承担鉴定任务的资格。

第三十八条 参加鉴定的有关人员,未经完成科技成果的单位或者个人同意,擅自披露、使用或者向他人提供和转让被鉴定科技成果的关键技术的,应当依据有关法规,追究其法律责任;给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或者个人造成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涉及国家秘密技术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科学技术保密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由国家科委解释。

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1987年10月26日国家科委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同时废止。

第五篇:文物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

文物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试行)

(国家文物局,1991年6月17日发布)

第一条为了加强文物科学技术成果(以下简称科技成果)的管理,健全科技成果鉴定制度,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结合文物部门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科技成果包括:

(一)属自然科学范畴,阐明自然现象、特征、规律及其内在联系的,在学术上有新见解,并对科学技术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研究成果;

(二)解决文物事业发展中科学技术问题的具有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价值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等应用技术成果;

(三)推动文物科技工作科学决策和管理现代化、对促进文物科技进步和文物事业协调发展起重大作用的软科学研究成果。

第三条国家文物局主管全国文物系统的科技成果鉴定工作,主持或委托有关单位对重大科技成果进行技术鉴定。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主管当地文物系统的科技成果鉴定工作,主持或委托有关单位对基层单位申请的科技成果进行鉴定。

第四条列入国家文物局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计划的项目,应由任务下达部门组织鉴定;除重点项目外,一般项目也可委托下级科技管理部门组织鉴定。未被列入科技计划的项目,应由申请单位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申请鉴定。

第五条非文物系统完成的文物科技成果,其上级主管部门可委托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按本办法的规定组织鉴定。

第六条科技成果完成单位和个人在向上级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科技成果鉴定时,必须提交《科学技术成果鉴定申请书》和完整的学术、技术资料。组织鉴定部门接到申请书后,应进行认真的审查,如是计划内项目,应由计划成果管理部门根据科研合同或计划任务书共同进行审核,于三十天内就以下问题作出决定,并通知申请鉴定的单位和个人:

(一)是否同意鉴定;

(二)鉴定的形式;

(三)鉴定委员会委员名单;

(四)其它事宜。

第七条对申请鉴定的科技成果,组织鉴定的单位应聘请有关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委员会由七人以上(含七人)组成,其中设主任委员一个,副主任委员、委员若干人,鉴定委员会由主任委员主持;项目的完成人员不参加鉴定委员会,项目完成单位的同行专家参加鉴定委员会人数应控制在七分之二以下;鉴定委员会成员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同行业或同领域的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通讯鉴定均需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二)具有较高的学术或技术水平和较丰富的实际经验;

(三)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第八条科技成果鉴定时可采取以下的鉴定形式:

(一)会议鉴定:由鉴定委员会,以会议形式进行审查并提出鉴定意见;

(二)验收鉴定:文物保护工程中的科技成果,由鉴定委员会,按照计划任务书(或合同)规定的验收标准和方法进行评价、测试并提出鉴定意见;

(三)通讯鉴定:对理论研究成果可由鉴定委员会采取通讯方式对该项目的学术水平作出评价。

第九条鉴定委员会成员应对被鉴定项目的技术内容予以保密。

第十条具备以下条件的科学技术成果可申请鉴定:

(一)完成项目任务,达到规定的技术要求;

(二)学术或技术资料齐全,并符合科技立档要求。

1.科学理论成果的学术资料主要包括:学术论文、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情况的证明及有关的评价材料。

2.应用技术成果的技术资料主要包括:计划合同或任务书、研制报告、技术指标测试报告、成果使用报告(使用日期在六个月以上,使用单位二个以上)。

3.软科学成果的技术资料主要包括:技术合同或任务书、总体研究报告、专题论证报告、调研报告(包括国内外研究情况对照)采用部门的证明材料。

第十一条有权属争议的项目,应在争议解决以后申请鉴定。

第十二条属于下列情况之一的,可视同已通过鉴定:

(一)技术上成熟,已在实践中广泛使用的应用技术成果,由成果完成单位持实施单位出具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证明(在本单位实施应用的,由本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审核证明),连同第十条(二)款所列资料,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或国家文物局批准后,分别颁发《视同鉴定证书》;

(二)经中国专利局授予专利权的发明专利,实施后取得经济效益的,由实施单位出具证明,连同必要的技术文件由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颁发《视同鉴定证书》。

第十三条科学技术成果鉴定意见的内容:

(一)科学理论成果:所需学术或技术资料是否齐全并符合要求,发表后被引用情况报告;对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的评价;该成果的论点是否明确、论据是否充分,有关数据是否准确;该成果的学术价值、创新点与同类成果水平的比较以及达到的水平;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建 议;

(二)应用技术成果:所需学术或技术资料是否齐全并符合要求;是否达到计划任务书(或合同)规定的技术指标;有关技术文件中的技术数据、图表是否准确、完整;该项成果的技术水平以及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所具有的创新点;是否能推广应用;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改进的建议;

(三)软科学成果:所需学术或技术资料是否齐全并符合要求;是否达到课题要求的标准和目的;应用情况和实践检验效果;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改进的建议。

第十四条组织鉴定单位对鉴定报告审核、批准后,对鉴定合格的科技成果颁发按国家科委统一规定格式制作的《科技成果鉴定证书》。

第十五条对应聘参加科技成果鉴定的专家,组织鉴定的单位应支付一定的技术咨询费。

第十六条本办法由国家文物局负责解释。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试行。

下载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科学技术成果鉴定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科学技术成果鉴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川省科学技术成果鉴定管理办法

    【发布单位】82102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0-05-19 【生效日期】1990-05-1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四川省科学技术成果鉴定管......

    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大全5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令 第19号 《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现予发布, 自一九九五年一月一日起施行。主任:宋健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 第一......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 申报书填写说明 (适用于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 《中国石油和化工协会科学技术奖申报书》是中国石油和化工协会科学技术奖评审的基本技术......

    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五届一次大会会议纪要

    2016年3月28日,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第五届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四届中国工程机械发展高层论坛在四川省泸州市隆重召开。本次大会由泸州市人民政府协办,四川......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修改)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修改)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 根据国家科技奖励主管部门批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设立“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简称石化协......

    中国硫酸工业协会会员名单

    中国硫酸工业协会会员名单 单位名称 北京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中国化学矿业协会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 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

    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

    中国化学制药行业协会 简介: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简称协会)成立于1988年9月10日,由企业和企业家办会,会员单位主要由从事(化学)药品生产的多种经济类型的骨干企业(集团)、省市医药行......

    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协会章程大全

    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协会章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本协会的名称为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协会,英文名称为China Heavy Machinery Industry Association,英文缩写为CHMIA。 第二条 本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