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50届金马奖典礼之英雄不问出处
50届金马奖典礼之英雄不问出处
2013年11月23日晚,迎来了第5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的颁奖典礼。在知天命的年岁,这个颁奖礼显得愈加的星光璀璨。29岁新加坡导演陈哲艺处女作《爸妈不在家》获得最佳剧情片、最佳原创剧本、最佳新导演、最佳女配角四项大奖,惊喜问鼎。
那晚之前,任谁都料想不到,这样一部投资不足五十万美元的“陌生”电影,能够获得如此殊荣。但是,这一次的评审团又让我觉得这样的结果是意料之中。评审团主席李安,李冰冰、蔡康永、刘若英、娄烨等专业人士,就电影论电影,选出了他们心目中最回归电影本质、听从内心声音的作品。同时,这样一部新加坡电影,似乎让之前仅限于两岸三地的华语电影的范围延伸得更广了,就像当初大陆电影进入金马奖一样。
不过,既然能够获得四项如此重分量的奖项,我们相信这部电影有它的精彩之处。影片将镜头通过大量细节探到家庭伦理内部,讲述一个普通家庭遭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故事,虽然压抑无奈但却不悲不哀,反而满是小幽默和人情味,在绝境中寻找乐观和希望。更优秀的是这样一个本土故事居然能穿破时代和文化隔阂,每个人都能轻而易举被感动到。3年呕心沥血完成的《爸妈不在家》,不仅仅在新加坡属于一个新题材,在很多地区都是一部叫好又叫座的影片。
(供稿:华影动力影视)
第二篇:英雄不问出身
英雄不问出身--中专生如何征服沃顿商学院
有一个中专生,几经奋斗最终被美国名校沃顿商学院MBA录取。
听人说,90年代,沃顿商学院连续8年在全美排名第一,它每年只在中国招收20名学生等等。能被沃顿录取,我想这样的成功,离普通中国人太远。
中专生名叫乔惠存,一个来自东北齐齐哈尔的男青年。
乔惠存大致经历是:15岁考上辽宁轻工学校,中专毕业,到齐齐哈尔明月啤酒集团当技术员;24岁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读经济学研究生;26岁在几千名求职者中被中信总部录用;29岁辞职当老板,创办咨询公司;32岁,经过两年的考试和申请,被沃顿商学院MBA录取,现在美国念书。
“我最大的优势就是我的执著”
我见到刚刚回国的乔惠存。印象中他对我说了这样一段话:“我最大的优势就是我的执著:做一件事,一定要做到底,一定要做成功!我相信这句话: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发生的!如果我们能有这样的理念,成功实际上离我们并不遥远。”
不错,这一特点早在上中专时就显现出来,现象是跑步。
乔惠存中专时坚持天天跑步,晨跑4年,从没间断过,他永远比同室人早起两小时。
“开始我也起不来,我们寝室8个人,早晨都不吃早饭,8点爬起来直接去上课。我想要自己改变这种习惯,每天早晨6点起床跑步。可第一天起不来呵,一屋人都睡着,东北冬天多冷呵,零下二十几度,一出被窝冻得要命,我坚持早起4天,好了,不再觉得不舒服。
“有种理论说,人用三周时间就能改变一种习惯,我只用了4天。再比如说我练字,我母亲说我字写得不好,将来签个字什么的多难看,我就开始练,每天值日生扫教室的时候,在一片灰尘飞扬中我练半小时书法。到后来,跑步呵,练字呵,我不觉得有多痛苦,反倒能从中找出很多乐趣。”
乔惠存的好学和自律,让人觉得近乎残酷,一些成年人都做不到的事,他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却做到了。像练吹口琴,他直练得嘴唇都磨破了。中专4年,几乎没看过电视、没读过小说。
“这个社会倒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会按这个标准来塑造自己。这个过程会很痛苦、很枯燥,但我能忍受。因为每成功一步,我都会受到鼓励,有成就感,比如像我学外语。”
16岁时,他写了一篇日记,总结了10个必须学英语的理由。他们中专的校长常说:懂技术、能管理,会一门外语,是复合型人才的标志。
“我想我必须成为复合型人才,必须学好英语。英语自学我坚持了11年,从中专第二年一直到毕业,每晚我站在走廊里,用小收音机听大连外国语学院的美国英语讲座,11点听完了再睡。上英语课,每次大家都答不上来的问题,老师才会叫我答,他说我是班里的„英语王牌‟。
“我的动力和毅力来源于我的梦想----成功。我有成功的欲望,而且非常强烈,越强烈我越想实现它。”
英语带给他新的机会
研究生毕业后,乔惠存去了他最想去的公司中信总部。“所有的人都不信,像我这样的经历,会被中信录用,他们还不信我没走后门。在中信,我不认识一个人,只递了份简历,据说往中信扔的简历有4500份,最后只录取了9个人。
“我也好奇为什么选中了我,后来听说是因为我的经历特殊,中专毕业,又在工厂工作那么多年,还有亚冬会给我写了两页纸的推荐函……”
19岁,乔惠存的同龄人刚上大学,而他已经回齐齐哈尔,到啤酒厂上班。在工厂5年,给了他很大空间,包括各种学习。
“工厂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很差,大家只喜欢喝酒和赌博。我对他们说;第一我不会打牌,第二也不会喝酒,就坐门口给大伙儿把门吧。我申请了这样一个看门的角色,坐门口看我的《新概念英语》。利用这5年时间,我把一至四册老老实实看了5遍。”
有次,乔惠存去北京参加一个国际啤酒研讨会,会上,只他一个人能用英语跟外宾对话,所以受到瞩目,拿到了所有的演讲稿。他用半年时间把这几万字的演讲稿、专业论文翻译出来,并寄给当时的中国啤酒协会会长齐志道。
“老先生居然当天给我回了信,5篇译文全部发表。这事在我们啤酒集团很轰动,因为有史以来没人在国家一级啤酒杂志上发表过文章。”
在乔惠存看来,工厂的机制不是按人的能力来评价、选拔人的,于是决定先读两年研究生,充实一下自己,然后再做新的决择。
考研究生,对他这个中专毕业的人来讲是极大的挑战。在啤酒厂开报考证明时,别人根本不信他乔惠存,还能考上哈工大经济学研究生。
考研前,他挨个儿去见导师,都不愿要,原因是没录取过中专生,怕他即使考上了也跟不上。但考试时,乔惠存的英语成绩排名第一,复试也是第一。33人报考,最后录取了3个人。
他的导师开始也不想要,但后来说:“我不在乎他只有中专学历,就看中他英语比较好。”
“现在看来,在这样一个大型国企、这样一种机械化大生产的管理模式下工作5年,对我是极宝贵的经验,对我后来的学习和发展都大有帮助。比如读书时,我的很多同学,包括现在的外国同学,都没有这种工作和管理经验,我能讲出的东西,他们根本不知道。”
“实战”中的危机让乔惠存选择了留学
“念研究生是我人生最大的转折点,当时我有„转正‟的感觉,我终于能进正规、名牌大学读书了。哈工大是黑龙江最好的学校,对我来讲是殿堂。入学前半年,我疯狂地学习,英语提前过关,后半年免修,这使我的研究生生活丰富多彩,否则我会被困在学习里。
第三届亚洲冬季运动会是1996年在哈尔滨召开,1994年底开始前期筹备。导师把自己带的5个研究生都推荐去了亚冬会,面试后,乔惠存和另一个同学留下来。
乔惠存认为他在亚冬会组委会受到的“实战锻炼”,比MBA的案例教学还管用,尤其是谈判。
“组委会刚成立时,我们什么通讯设备都没有,领导让我出去谈几台寻呼机回来,我就去了哈尔滨最大的一家寻呼台,这是我谈的第一个项目。
“人家问我赞助了寻呼机,我们能有什么好处?我说可以替你们做广告,开通一条„亚冬会热线寻呼‟专线,结果我一次拎回5台寻呼机。
“因为不够分,第二天我又去了,这次想签约它为„亚冬会指定寻呼台‟,老板说你得答应我个条件,我就签。他说你毕业后,就到我这工作,我给你一个公司做经理。我说我才25岁,他说没关系,我说行呵,结果他就签了。我又拎了几台寻呼机回去,受到领导表扬。第二天,我为这家寻呼台策划的宣传仪式轰动全市。”
当乔惠存10分钟内签下“韩国大米”为“亚冬会指定大米”的赞助合同后,当即被投资老板任命为组委会洽谈部主任。后来他们连续为亚冬会签了方便面、矿泉水、可口可乐等一系列赞助合同。
“从1994年干到1995年底,整一年,我们这个部一共谈成了1500万元的赞助。亚冬会这份工作,让我全方位地进入商业领域。在拉赞助的同时,我要帮助企业策划,它怎样利用亚冬会赚钱。到最后,我能在30分钟内,策划出一个客户满意的建议书,我日后从事咨询业的许多理念,就是那时建立的。”
“我就是喜欢干有挑战性的工作。中信公司是我工作过的最好的公司,我在中信学到的东西,是我一生不能忘的。但在中信干到第3年,我想更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能量,而它给我的空间和我想要的有一定差距,我就决定离开了。”
1999年,乔惠存注册了自己的咨询公司“京城信达”。他说干公司这3年,最大的感受是特别痛快。“我们跟客户谈判,帮企业出主意,创造了很多价值,我能看到自己帮别人赚了很多钱,当然我自己也挣钱了,否则,我就没能力支撑连续两年的留学申请,包括各种考试费用。因为我底子差,所以我考的次数比较多,光是GMAT就考了6次、雅思3次、托福一次。”
“我决定留学是在我的公司鼎盛时,我们刚接下一个展览中心咨询项目的单子。这个单子是与世界知名的M国际咨询公司和财政部下属的一家有政府背景的国有公司艰苦竞争后得到的。这次成功的挑战给我带来了成就感,更带来了危机感。
“据说M公司在这个单子上花了两年时间,开始我根本没想和它竞争,我只是家小公司,它是国际--流的咨询集团,只招清华、北大这类名牌学校的毕业生,或是毕业于美国、欧洲名校的毕业生。”
他想与M公司合作,直接把电话打到了项目经理的办公室,但遭到了拒绝,人家说:“我们从来不跟小咨询公司合作。”
“那咱们见个面聊聊,行吗?”他又问。
“我们没有时间。”电话被挂断了。
“我有这样的心理:当别人蔑视我、嘲笑我、嫉妒我、排挤我时,我只有一种方式来回应:我要做得更好!放下电话后我默默地想,我一定要成功!我什么怨恨都没有,既然拒绝跟我合作,那我就跟你竞争,别看我小,但我有我的优势。”
在争来生意连同自尊的同时,乔惠存也认清了去路:“我知道自己已有的知识不够用了,凭我的实力和学历,是很难跟国际知名企业竞争的,可能偶尔我会赢,但最终还是竞争不过人家。而且我的公司很难做大,很难超越。我要留学,我得充电。”
2002年7月,乔惠存奔向了他梦中的美国。
“美国没有我想像得好,但沃顿比我想像得要棒。从外边看,它新建的大楼,设施是全美国、也是全世界最先进的;从里边看,我所接触的同学,个个不仅聪明,而且非常优秀。半年读下来,解释了许多我以前的困惑,纠正了我很多错误的理念,在这里学到的金融知识,是我以前从未听说过的。在沃顿,有几十个国家的人,这里交融着世界各种文化……,到沃顿读书,我想我来对了!”
第三篇:搞笑的QQ个性签名:英雄不问出处,流氓不看岁数
小妞,给大爷笑一个,不笑,那大爷给你笑一个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意思是,你放下屠刀的那一刻对方把你砍成两瓣儿了。
叹气是最浪费时间的事情,哭泣是最浪费力气的行径。
生活就像酒坛子,人就浸泡在其中,时间越久,就越陶醉其中。
前女友就好象是亲生的,后女友就像是领养的。
我这人不太懂音乐,所以时而不靠谱,时而不着调。
不怕美女把我当色狼,就怕丑女把我当流氓。
这么不要脸,这么没心没肺,你的体重应该会很轻吧?
我没认识你之前,我真没发现原来我有以貌取人这毛病。
我可以选择放弃,但不能放弃选择。
当你做对的时候,没有人会记得;当你做错的时候,连呼吸都是错。
诺贝尔发明了炸弹,给人类带来无数灾难,他自己成了伟人。
幸福使女人懂得了享受,不幸使男人学会努力。
两个B血型的人合作生产出的小孩是不是2B血型?
你这个贱人那么爱占便宜,假如拿人家的真手短的话,你他妈早就高位截瘫了!
牛逼总是比衣服还潮流,旧款还没过时呢,新款就出来了。
别逼我,否则我伟大起来,一发不可收拾。
男人的爱情是自下而上的,女人的爱情是自上而下的大女人不可一日无权,小女人不可一日无钱!
现在人,表面上都得要脸不要钱,虽然背地里都要钱不要脸。
玩命:要在有命的情况下才能玩,命都没了,拿什么玩啊!
英雄不问出处,流氓不看岁数。
做男人的时候,挺好。做女人的时候,美好。
不要因为自己是一颗健康的血红细胞,就误以为自己的注入可以挽救整个坏死的循环系统。
周六晚上总为没事做发愁,周日晚又愁明天还要做事
我想要活得安详,我知道,这个词也常用来形容死亡。
情侣做什么都是浪漫;夫妻做什么都是浪费。
成功有个副作用,就是以为过去的做法同样适应于将来。
试金可以用火,试女人可以用金,试男人可以用女人。
像我这样一个在食堂吃面都思考巴基斯坦局势的人,对高油价怎能坐视不管呢?
现在的钱越来越不值钱,现在的人越来越不是人。
如果你要考验我的耐心,请先把你的耐心准备好。
最穷苦的时候并不是靠借钱生活的时候,而是无处可借钱的时候。
我唯一的缺点就是缺德,因为女子无才便是德
让梦想成真的最好办法就是醒来。
打是亲骂是爱,总骂你妈,都快跟你妈产生感情了。
人生就像曾轶可,要是一开始就跑偏就再也跑不回来了。
想抓住时间的尾巴,没想到那狗日的尾巴那么滑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鼠标,我却用它游戏到天亮!
起的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吃的比猪差,干得比牛多,外带两只熊猫眼
喝了酒的红绿灯,脸一直红着!太多的汽车终于让公路消化不良了!
当你的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睁大眼睛,千万别眨眼,你会看到世界由清晰到模糊的全过程。
本想让纸飞机带我飞进你心里,不料半路坠机。
人生最精彩的不是实现梦想的瞬间,而是坚持梦想的过程。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反正我是卖伞的!
永远年轻,永远装嫩,永远不知好歹,永远热泪盈眶。
服天不服人。若是天的安排,我承受,若是人的践踏,我抗争。
A:你身上怎么到处都是痣啊?B:男儿痣在四方
我在楼道捡到了一张一半的一百块,我一直在寻找它的另一半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消灭富不起来的,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我喜欢黑色,因为可以把世界看的白一点。
我是黄种人,黄河是我的母亲河,我的家乡有座山,名叫黄山,所以,我很黄!
我和太太逛街的时候总是手牵着手,因为只要我一丢手,她就马上溜进旁边的商店里去了。
没事偷着乐是不太可能了,偷着胖还是有点儿希望
谁要不认识他,谁就没吃过猪肉。
是不是每个人都会认识一个甚至多个像新闻联播一样的人,每天的生活除了撒谎就是吹牛逼
如果全是老姜,将是一个何等辛辣的社会。
一个国家的最高机密就是纳税人的钱去了哪里。
活着是你的勇气,死了是你的造化,但是像你这样半死不活的我就纳闷了
把一切平凡的事做好即不平凡,把一切简单的事做对即不简单。
你为什么洗澡还穿黑色马甲啊,噢!原来是胸毛!
这个世界上最贵的租金是永远住在别人的心里!
女人喜欢有安全感的男人;男人却往往被缺乏安全感的女人吸引。
我从来没有欺骗过你,因为我从来没有欺骗你的必要。
只要你的脚还在地面上,就别把自己看得太轻;只要你还生活在地球上,就别把自己看得太大。
广告就是告诉别人,钱还可以这么花
走了,我频频回头,那是因为怕你回头。
有困难要帮,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帮。
有时候我很羞涩,不过这样的时候几乎没有
别用世故的样子来武装自己,它会水土不服。
想太多,梦也会累;爱太执着,承诺也会疲惫
没有女友时是良民,有女友时取保候审,订婚时监视居住,结婚后无期徒刑
最伤人的话,总出自最温柔的嘴。
男女的邂逅可能擦出爱情,火车的邂逅必将撞出人命!
经理问女秘书为什么要请假,秘书红着脸说,我有一个朋友结婚,他邀请我当新娘。
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我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那锁拿根面条一捅就开,一包方便面能开一小区。
今天说的这故事,离现在不远,家里有老人的可以回去问问,在春秋战国时期啊
世界上相信谎言的人绝对比相信真理的人多。
总说“没事儿”的人,不代表他很宽容,有的时候他只是在找抽。
我对自己发誓说,从明天起,我一定要努力工作!可是,我每天都生活在今天啊!
人生的悲哀就在于,当你想两肋插刀的时候,却只有一把刀。
我们的爱情在这天夭折了,只为了让彼此有重生的机会
你瞧你吧!看背影急煞千军万马,转过头吓退百万雄狮。
反正我这命老和他们算的不一样,不知道是他们没算对,还是我活错了。
兔子不吃窝边草,何况质量又不好,何必非在身边找。
老板用你的时候你就是人才,不用你的时候就变成裁人
一个成功的男人就是能够挣到比妻子花的钱更多的钱,一个成功的女人就是能够找到这样一个男人
如果你为自己定的所有目标都已达到,那么说明你定的目标还不够远大。
我问过烦恼了,他根本不爱你,让我转告你不要自作多情
男人有冲动可能是爱你,也可能是不爱,但没有冲动肯定是不爱!
让男人珍惜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他永远得不到,让女人珍惜的最好方法就是不断满足她!
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是原创,可悲的是很多人渐渐都成了盗版。
如果我没有在装逼,就是在去装逼的路上。
女孩按相貌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来自天上,一种来自民间,一种来自阴间。
车到山前必有路,哪怕山前拆车卖轱辘
你可以像猪一样的生活,但你永远都不能像猪那样快乐!
给我一个支点,我把邻居那小子的汽车翘到沟里去,省得他见我就按喇叭。
你要敢嫁,我就敢娶!今天认识,明天领证!
电脑已和我有共同语言了,我每温柔地看它一眼,它就下意识地死机一次
“浪漫”是一袭美丽的晚礼服,但你不能一天到晚都穿着它。
把一切平凡的事做好即不平凡,把一切简单的事做对即不简单。
人类最擅长的事是什么?做梦
世上本没有淑女,装的人多了,也就有了!
我不是花心,只是不知道把心放哪
本文转自: 黑客武林(http:///)详细出处参考:
第四篇:7932郑金煜追问英雄出处
追问英雄出处
——红军战士郑金煜的点点滴滴
刘
敏
俗话说:英雄莫问出处。然而,他是红色经典小说、教科书中课文主人公的原型却不为人所知!他是权威党史专家提炼长征精神的第一个对象却不是有名有姓的烈士!他是一支产生了无数战斗英雄集体的光荣部队里少见的个人英雄却不为这支部队了解!他的老父母想儿子想到发狂却至死不知儿子最终下落!他的老领导、上将杨成武因为一点点读音的误会没有能够找到英雄的家属!他就是英雄郑金煜……
——他是经典课文《七根火柴》的主人公原型 著名作家王愿坚,虽未亲历苏区生活和万里长征,却创作了很多苏区和长征题材的短篇小说,其中又以曾多次入选语文教材的《七根火柴》最为著名。
小说以主人公“无名战士”把自己用生命保存的七根火柴托付战友,并带给前方部队的平凡故事,反映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悲壮的一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党、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崇高品质。这篇小说,题材虽小,开掘却很深,篇幅虽短,却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无数学生通过学习这篇经典名篇,感受了长征的艰苦卓绝,体会到红军战士崇高的革命精神。
“无名战士”固然是无数红军战士的精神结晶,但和其他小说一样,他有没有原型呢?王愿坚说:“《七根火柴》,这篇小说的构思,说来有点奇特,它是从突然闯到面前的一个形象发端的。深夜,灯前,我照例对着稿纸“神游”于长征路上。忽然,眼前浮起了这样一幅景象:一队红军战士在白茫茫的雪山上迎着风暴走着,一个红军战士身子一仄歪,摔下雪坡。几番挣扎,他被深雪埋住了。随着战友们的视线望去,只见白雪上留着一只手,在这只手心里托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党证。这,就是《七根火柴》最初的胚芽。说不上这个形象是从哪里来的了,但是,可以肯定,它是从我的见闻和感受里来的。”
然而,经考证,“无名战士” 的原型有名有姓有年纪,还有牺牲的具体时间。他就是郑金煜,江西石城人,牺牲于1935年8月25日左右,年仅十七岁。
王愿坚没有参加过长征,亲“见”是谈不上了,只能是耳“闻”和“感受”。我们认真查找历史资料就会发现,其实他“灵感一闪”的来源与他当时的工作密不可分——1956年,王愿坚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并调到《星火燎原》编辑部,参加“解放军三十年征文”革命回忆录的编辑工作。在此期间,他创作了《七根火柴》、《三人行》和《赶队》等歌颂二万五千里长征英雄事迹的作品。在“解放军三十年征文”革命回忆录征集过程中,《星火燎原》编辑部收到了很多老革命的回忆录,其中有杨成武将军的《毛主席指示我们过草地》(在后来的版本里也叫《向草地进军》)。这篇写草地行军的文章不仅在《星火燎原》上发表,另外还在《毛主席关怀着我们》一书(上海文化1958年版)中发表了。比较同期《星火燎原》、《红旗飘飘》等丛书中长征老红军的回忆录,乃至于两套丛书出版前其他人写长征草地经历的作品,如东北书店1948版杨定华著《雪山草地行军记》,冀南书店1947年版陆定一等著《长征的回忆》(含潘自力著《我们怎样过的雪山和草地》、蔡前著《草地》),东北书店1948年版《长征故事》(白刃著《爬雪山过草地》),《亲历长征——来自红军长征者的原始记录》(刘统重新整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版)中涉及草地行军的五篇(谢扶民《草地行军六天缩影》、曙霞的《通过草地》、必武的《从毛儿盖到班佑》、何涤宙《绝食的一天》、莫休《松
潘的西北》)。可以看到,长征中,前锋杨成武部队处境最为困难,在回忆文章里,他的记忆也特别悲壮,且念念不忘一个普通战士贴身藏好“引火柴”的细节,终身铭记小战士临终时对革命胜利信心的每一句话。尤为难得的是,杨成武将军在5000字的回忆中,涉及小红军郑金煜的就有2000字。
当然,作为小说,必然存在虚构成分,否则就是写实散文了。王愿坚为此特意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尤其是杨成武的回忆录进行了艺术加工,前锋团变成后卫部队,集体变成个人,但略有军事常识的就知道,如果在大部队行军中,一旦掉队,尤其是草地这样的环境里,要想再赶上部队是极为困难的,同时,就像有的学生所问的,火柴怎么给普通战士保存呢?光有火柴怎么点燃呢?难道他们不会用子弹的火药取火吗?无名战士是怎么掉队的呢?难道他的战友没看到他吗?王愿坚自己说的“雪山上的党证”怎么就与草地拉上关系了……以上种种都看得出《七根火柴》中艺术加工的痕迹。
我们不妨再从小说创作的技巧与具体的细节上把杨成武将军的回忆录与小说作些对比。
先比较环境:
《七根火柴》——草地的气候就是奇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出来似的,霎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暴雨夹杂着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点地倾泻下来。……被暴雨冲洗过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过似的,躺倒在烂泥里,连路也给遮没了。天,还是阴沉沉的,偶尔还有几颗冰雹洒落下来,打在那浑浊的绿色水面上,溅起一朵朵浪花。
《向草地进军》——草地天气一日多变,早晨浓雾蒙蒙,天昏地黑,中午突然一阵狂风。吹开了天上的积云,于是,天空忽然晴朗,从轻云里射下柔弱的阳光;可是,到了午后,乌云密布,气温骤降,不一时,狂风四起,大雨滂沱;……怎知天公不作美,骤然间又下起倾盆大雨,雨中还夹杂有冰雹。油布、树棚、油纸伞都不顶用了……
再比较“火柴”的关键细节:
《七根火柴》——卢进勇一时不知怎么好。他望着那张被寒风冷雨冻得乌青的脸,和那脸上挂着的雨滴,痛苦地想:“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好大一会儿,他忽然睁开了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摆着一小堆火柴,干燥的火柴。……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黄火烧起来了。在风雨中、在烂泥里跃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起一层雾气,洋瓷碗里的野菜“嗞——嗞”地响着……
《向草地进军》——我们与战士们一起,把背包当作凳子,相互背靠着背,以对方的体温取暖,可这怎能抗冻呢 ? 得烧点火烤烤才行啊!可是,我们从七星桥带来的柴禾大都给淋湿了,好在宣传队有个叫郑金煜的小鬼,虽然只有 17 岁,人却很聪明,他一路上贴身藏了几根柴禾始终没有淋湿。我们就用这几根柴禾当引火柴,好不容易地点燃了。大家烤火时,又烧了一脸盆开水,每人分着喝了一小杯。有的还就这水拌着青稞麦面吃了一点,好像这一吃就解除了饥饿与疲劳似的。不过走了 1 天。这也许是草地上最好的一顿饭了。
当然,最重要的还有对人物精神的刻画:
《七根火柴》——“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
你把它带给……’,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卢进勇觉得自己的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攀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
《向草地进军》——在这些光荣牺牲的同志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把四根柴禾藏在贴身处的小宣传队员郑金煜。
郑金煜同志是江西石城人,这个小老表,个子不高,但长得十分秀气,人也挺机灵,冲锋打仗更是不含糊,是个非常惹人喜欢的红小鬼,因为工作积极,作战勇敢,16 岁就人了党,进入草地时是团部党支部的青年委员,刚开始草地行军时,他精神抖擞,不知疲劳,柴禾拣重的背,工作拣难的做,不但行军走在前头,还抽空搞宣传,他不仅能唱几支好听的歌,而且还会讲故事,讲得有声有色。前两天,他那活泼的身影从队伍中消失了,一问,才知道他病了。我还特地去卫生队看了看他。他烧得厉害,但还让人搀扶着自己走。我嘱咐卫生队的同志好好照料他。过了 1 天,郑金煜同志病况恶化,已经不能走了。因为地势高,严重缺氧,引起呼吸困难,身体瘫软,但他很坚强。对同志们说:“我在政治上像块钢铁,但我的腿不管用,我要掉队了,我多么舍不得你们啊!”
“政治委员!”他又强睁开眼,用颤抖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我不行了,感谢你对我的照顾。我知道党的事业一定会胜利!革命一定会胜利!……政治委员,我确实不行了,我看不到胜利那一天了。”说到这里,他的眼泪夺眶而出,站在我身边的警卫员和饲养员也泣不成声。……我极力控制住感情,轻声地安慰道:“小郑,不要多想,我们很快就要出草地了!”
他摇了摇头,经过一阵急喘后,他用那微弱却又是十分坚定的语调说:“政治委员,希望党的路线胜利,革命快胜利,胜利后,如果有可能,请告诉我的家里,我是为执行党的路线,为了革命的胜利牺牲的!”…… 可是,到了下午,郑金煜——这个年轻的优秀共产党员,就在这风雪交加的草地上,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我站在小郑的遗体旁边,心潮起伏,思绪万千。是的,草地,茫茫的草地,残酷无情的草地,你夺去了我们多少战友宝贵的生命,不少同志在草地的短短几天经受饥寒交迫的折磨,把全身的每一分热,每一分力气都消耗尽了。他们在死前的瞬间还非常清醒,还念念不忘革命,还希望北上抗日,迈完征途的最后一步。可是,缺氧、风雪、饥饿、寒冷却夺去了他们的生命。他们的心脏虽然停止了跳动,可是他们的英雄事迹、斗争精神,与日月同辉,与山江共存。让我们永远缅怀这些同志,学习这些同志的革命精神,让他们的形象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很明显,无论是从长征的背景还是草地的环境,无论是恶劣天气还是饥寒交困,无论是细节刻画还是场景描写,乃至于其中包涵的精神内涵,都极其相似,所以,我们可以推测,《七根火柴》中的主人公“无名战士”就是以杨成武将军回忆录中的郑金煜为原型通过艺术加工塑造而成的。
据调查,小红军郑金煜的家乡江西石城是中央苏区时候的全红县,是中央红军长征的重要出发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罗荣桓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进行过长期的革命实践活动,宁都起义部队在石城秋溪整编成红军。中央苏区秘密金库等革命遗址、革命文物更是随处可见。长征前的最后一战——石城阻击战为中央红军争取到了十余日的时间休整集结准备长征之路,阻击战结束后,经过兵员补充,红三军团和红十五师18000名将士于10 月8 日从石城出发踏上长征路。
小红军郑金煜牺牲前对革命的无比忠诚和始终昂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杨成武将军的深情回忆和高度评价,在其回忆录中对一名普通小战士着墨如此之多,让人很容易的再现出当年的一幕幕感人场景。
——他是长征精神的集中体现者和传奇部队的杰出英雄
75年过去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擎起的熊熊的革命火炬,依然在人民心中炽烈地燃烧着。
1997年9月至2005年6月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著名的党史专家石仲泉重走红军长征路后,曾写下30余万字的《长征行》,其后,他在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人民网、中国经济网谈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体验的时候,也曾经多次提到郑金煜,石仲泉说:
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和对党的坚定信念,是红军长征精神的根本要义
红军长征,首先是革命与反革命两种力量、光明与黑暗两种命运的大搏斗。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搏击中,共产党内部的指导思想也有尖锐斗争。同时,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使红军一再面临着能否克服艰难险阻、经受饥寒伤病折磨的严重考验。长征中,红军既要同围追堵截的几十万国民党军浴血奋战,又要与党内的错误思想展开斗争,还要克服无数道大川高山和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所造成的世所罕见的艰难困苦。广大红军将士靠什么来战胜敌人、克服险阻、度过艰难?首要的一条就是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和对党能够领导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这是战胜敌人、克服险阻、度过艰难的原动力,是派生长征精神其他要义的初始源泉,因而也可以说是整个长征精神的精神之源。
2002年10月我到石城考察时,那里流传着他们的小红军过草地牺牲的动人故事。小红军叫郑金煜,是红一军团红四团的宣传队员。郑金煜年纪小,不知草地厉害,刚过草地时,非常活跃,讲故事、唱山歌、做宣传,似乎一点也不疲劳,总是忙个不停。但没两天,他发高烧,病倒了,而且病情恶化很快。他感到自己不行了,对杨成武说:“政委,我不行了。我知道党的事业一定会胜利,革命一定会胜利,但我看不到那一天了。希望革命快胜利,如果有可能,请告诉我家里,我是为了革命的胜利而牺牲的。”小红军就这样长眠在草地了。……
石城小红军过草地牺牲前的肺腑之言……,使我很受教育。怎样理解红军长征精神,他们对待革命的认识,就是很好的注解。所以,我以为,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对党的坚定信念,是红军长征精神的根本要义。
在民间,在一些老红军的回忆中,也有人依然记得这位英雄的小红军,中国水电新闻中心有一篇文章,写的是老红军肖来信给后辈讲长征故事的消息,里面说:
……翻过皑皑雪山,红军走上了危险四伏的草地。肖老在这里遇到一位叫郑金煜的战士,是他的老乡,17岁,任党支部委员,做青年工作,因为病重行走困难。领导留给他一匹马,他却给了比自己病轻的同志骑,他觉得自己病重,就是骑马也活不长了,把马让给病轻的同志骑,还能保住一个人,就多了一份革命的力量。同志们都想搀扶着他走,但他已经站不起来,他要等领导说有话要交代,正好一位红军指挥员拄着拐杖走来了,看到郑金煜,说同志请慢慢走,大家说他不能走了,指挥员又招呼大家给他找了匹马让他骑,告诉他前面不远就是宿营地了。郑金煜说首长不用了,我不行了,感谢首长的关怀,又说党领导同志们一定能克服各种困难,我们的革命事业一定会取得胜利。指挥员说你还年轻,不要着急,注意休息慢慢就会好的。郑金煜又说,希望革命很快取得胜利,革命成功后如有可能的话,请告诉我的家人我是为了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为了革命的胜利
而牺牲的。在过草地的历程中,有许多像郑金煜一样的同志永远地守护在长征的路上,再也回不来了,但大家没有丝毫的畏缩,革命的意志反而更加坚定。……
无论是身经百战的上将军,权威的党史专家,还是普通的老红军,都一直清晰地记得郑金煜,记得他的每一个细节,以及他身上那种对革命无比忠贞,对前途信心百倍的革命精神,使用网上搜索引擎,我们还可以找到更多各种以郑金煜的故事为话题的练习题和学生作文。的确,在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今天,这种精神更值得我们后辈学习。
郑金煜生前所在部队红四团发展到今天是第54集团军第127师379团。作为红一军团的骨干部队,名将林彪、粟裕、萧克均出自这个团。在开辟中央苏区的斗争中,红1军团第4军整编为红1军团第2师第4团,耿飙、王开湘先后任团长,杨成武任政委。
1933年10月,红军长征,红4团担任前卫,连续突破4道封锁线,强渡乌江、飞夺泸定桥、开辟草地通道、奇袭腊子口,立下了赫赫战功。被红1军团誉为“英勇冲锋的红四团”、“开路先锋”等光荣称号,红4团2连被红1军团授予“全面模范连”称号。在这个英雄团的战史上,既有长征时候的“飞夺泸定桥二十二勇士”,也有抗战时期的“刘老庄连”等英雄集体。但作为个体,郑金煜毫无疑问是最著名的英雄之一。
——他到底家在何方?
为正义而牺牲的精神和后人代代相传的感恩精神是我们的民族之魂。寻找烈士就是缅怀历史,就是弘扬感恩精神。
郑金煜是如此的普通,又是如此的伟大,可以说,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苏区人民的精神特质。可是,郑金煜家在石城何处?家乡的亲人都知道他吗?他会有后人吗?从目前的信息看,苏区时候的资料极其稀缺,甚至有些中高级干部的生平都无迹可寻。一个普通的红军小战士,如非给了杨成武将军极大的震撼,是不可能留下这么深刻印记的。
查所能找到的资料,只有石城县当年参加红军的人数统计,或者是当时地方党政主要负责人的些许资料。具体到个体的人、具体的时间参加了哪一支部队已经绝对没可能找到。幸好,这个小红军姓郑,发的音比较硬直,不至于可能是别的姓,同时,在石城,姓郑的聚居地很集中,加上他是宣传队员,多才多艺,可以凭借这些线索去探寻。
据说,上世纪50年代,杨成武将军曾经派人到石城寻找郑金煜的家人,结果无功而返。在多次的动荡后,苏区时候的档案资料几乎损失殆尽,以往的党史和档案资料上也不会有对于一名普通战士的相关记录。1990年出版的县志记载了我县数千名烈士的英名,其中姓郑的共有36人,分别是洋地乡一人,屏山镇一人,其余34人均在小松镇,这36人中也没有一个叫郑金煜!再认真查阅手头上所有的乡镇志,也没有名叫郑金煜的烈士。只有作为我县郑姓聚居地的《小松镇志》上有一个叫郑家意与郑金煜的发音比较接近。联想到红四团政委杨成武曾经把与他同事的团长“王开湘”误成“黄开湘”,事情也就可以理解了。虽然都是客家话,但闽西人听赣南人说话,听走调是很常见的,但要证实郑金煜就是郑家意,还需要更多的证据。
利用几个周末,我们分别走访了县志上所载郑姓烈士的所在乡镇。屏山、洋地没有找到,横江的郑姓是抗战时候迁徙而来的,可以排除。小松的上南桥、下南桥已经几乎没几个人居住,更不要说找到90岁以上高龄的能顺畅交流的老人,村干部也不知道谁是郑家意,结果失望而返;井溪的郑传清老先生生于1927年,对该地郑姓有一定研究,对苏区时候的经历也尚有记忆,但除提供了一些红军医院和红军纪律的信息之外,明确说该村没有叫郑金煜的,也没有叫郑家意的。将《石城县志》《小松镇志》上郑姓烈士英名做比较,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县志上的36名烈士与镇志上的38名烈士英名基本上是吻合的,但《小松镇志》上蜀口村的烈士名字在《石城县志》上一个都找不到,包括郑家意,难道,郑金煜真的就是郑家意?最后,在蜀口村的上社小组,我们找到了年已90高龄的郑裕隆老先生,在他的回忆中,上社小组有四五个红军烈士,其中有一个叫郑家意的,参加了红军,后来下落不明。
听到这个消息后,我当即与县委办刘善泳同志一起,再次前往郑家意的家属家里,细致地查找《石城井溪郑氏七修族谱》,调查郑家意生平相关事迹。经调查,其祖父为郑传远,父亲为郑荣财,郑家意原本有三兄弟,长兄郑家庆在九江轮船上落水而逝,幼弟早夭。郑家意排行第二,从小就特别聪明活泼,特别善于唱客家山歌,可以连续唱一上午不会重调,又长于客家灯彩,从小就会走村串户表演灯彩节目。而且生性勤劳善良,特别受父母亲的宠爱,也深得邻居乡亲的喜爱,“头番红”的时候就积极参加革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据村民说,民国23年(1934年)秋天,很多红军从桐江那边撤退(其实就是石城阻击战结束的时候),郑家意在砍柴的路上参加红军,但后来就没有了消息。他的老父亲一直苦苦的守候儿子的归来,对儿子的思念导致他几乎发狂!
从姓名的发音,我们可以推断郑金煜其实可能是郑家意,通过宣传队员的特长和性格的比较,我们终于可以更加明确,杨成武将军回忆录中的江西石城人郑金煜,其实就是郑家意,只是因为相互间的口音差异和时间久远造成的记忆偏差,才导致了这样一个阴差阳错。
——更多的点点滴滴
还有一个不是问题的疑问。根据苏区和长征资料,杨成武当时所在的部队二师四团属于红一军团,其征集兵员的范围是兴国一带。而石城一带当时是红三军团的兵员补充范围,如果郑金煜的确是石城阻击战后参加红军的,又怎末会在长征的时候跑到红一军团呢?
据调查,长征出发的时候,石城有2000余人加入少共国际师(即第15师)。郑金煜可能就是这时候加入红三军团的。但湘江血战后,因各部队都减员严重,1935年遵义会议后不久,为提高部队战斗力,军委决定对全军进行整编。“少共国际师”和红一军团主力合并,分别编入红1师和红2师。团政委杨成武把郑家意记成郑金煜,估计这也是原因之一。当然,这一点只能根据目前的资料推测,但无论确否都并不影响郑金煜(郑家意)的英雄形象和石城作为中央苏区核心全红县的历史功绩。
历时三个月,走遍了石城郑姓的居住地,搜索了无数的网络资料,查阅了数十本历史资料,甚至核对了郑姓的家谱,“无名战士”的原型郑金煜(郑家意)的基本情况终于渐趋完整的出现在我们面前。不仅可以解决文学研究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更可以此告慰烈士和与他一样在长征路上牺牲的无数战友的在天之灵。
第五篇:XX届大学毕业的典礼致辞(范文)
XX届大学毕业的典礼致辞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XX届毕业生顺利完成了学业,即将开启人生新的征程。在这个值得纪念的美好日子,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全体毕业生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向为同学们健康成长付出心血和汗水的老师们表示诚挚的感谢!向含辛茹苦培育你们的家长,以及关心、支持你们完成学业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
此时此刻,同学们必定百感交集。你们在这美丽的校园里写下了青春赞歌,留下了青春足迹,学识在刻苦钻研中不断长进,素质在实践锻炼中日益增强,思想在析辩探索中逐步成熟,情感在沟通交流中获得充实。作为你们的学长兼师长,我为大家感到十分的欣慰。欣慰的是,大家学业有成,可堪国家和社会所用;欣慰的是,大家在纷繁浮躁的社会环境中,依然秉持着读书人的清正骨气,依然怀揣梦想并坚守信仰。孟子有言,人生有三大乐事,其中之一便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能在这个时代,在海大,有幸与一群可爱的你们结缘,能够为你们成长成才提供有益的帮助,我和全校的老师们感到的是满满的幸福和快乐。
同学们,离开校园,步入社会,意味着人生开始了新的阶段。社会与学校是截然不同的。最大的不同是社会始终充满了竞争,生存的竞争,发展的竞争,资源的竞争,机会的竞争等等,无处不在,将伴随同学们今后的一生。无论大学期间取得怎样的成绩,都已成为过去,每个人都要在新的起点上重新开始,也都同样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希望与困难并存的竞争环境。能否取得人生成功,一切将取决于你们的社会竞争力。面对竞争,有的人只是形成了精神压力,并且因畏惧而逃避,这种人必定与成功无缘。而另外一些人,则将这种压力转化为奋斗的动力,激流奋进,不断创造人生的奇迹。我衷心希望大家都能成为后者,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直面竞争,勇于竞争,努力成为具有较强社会竞争能力的人。
要成为具有较强社会竞争力的人,必须从两个方面来努力。一方面,是要努力把我们在校园里学到的知识和培养的素质转化为实际工作的能力或创业的能力,实际上就是要会“做事”。另一方面,就是要努力把这种能力转化为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这需要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处理好自己所处社会关系,处理好个人追求与社会需要的关系,在协调处理好这些关系的过程中找准自己的目标定位,找准自己的作为空间,找准自己实现人生价值之所在。实际上这就是要会“做人”。我想跟同学们强调的是,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取得成功,“做人”比“做事”更重要,因为如果“做人”不行,“做事”的方向就会出偏差,能力再强,做的也多是歪事、坏事;而如果“做人”很好,能对他人、对团队、对单位、对社会提供正能量,就会为自己创造良好的“做事”环境,就能奠定不断进步和取得成功的坚实基础。
因此,我衷心希望同学们,在今后人生当中,继续秉承和发扬学校所倡导的“海纳百川,大道致远”的校训和“自强敬业,厚德弘毅”的校风精神,努力做一个眼界高远、宽怀大度的人,有放眼天下、心系国家、服务社会的高远志向和时代责任感,有关心他人、包容他人、和谐共赢的胸襟和气魄;努力做一个深明大义、光明正大的人,始终站在人民一边,始终站在正义的一边,始终与社会主旋律合音共鸣;努力做一个自强自重、自信自立的人,信念执着,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努力做一个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人,干一行爱一行,勇于担当,奋发有为;努力做一个立德修身、公道正直的人,恪守做人的良知,用可靠的品行取得他人的信赖,赢得社会的尊重。
同学们,“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走出校门,迎接你们的是一个充满机遇、波澜壮阔的新时代。学校热切期待你们经过努力奋斗,成就一番大事业,创造出无愧于青春热血的人生业绩,都能够收获事业和生活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衷心希望大家10年、20年后载誉归来,让母校分享你们成功的喜悦。
最后,衷心祝愿同学们一路顺风、鹏程万里、事业腾达,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拥有美好灿烂的未来!
也让我们共同祝愿我们的母校xx大学事业蒸蒸日上,明天更加美好!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