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演讲稿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演讲稿
在新的历史征程中,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要坚定不移跟党走,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最重要的就是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教育青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高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对非典疫情、旱涝灾害等,全国人民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齐心协力,正确应对,夺取了防治非典工作的阶段性重大胜利,保持了经济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胜利来之不易,经验尤为珍贵。奋斗和胜利,进一步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更加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极大地提高了我国人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极大地增强了世界各国对中国发展前景的信心,扩大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这个宏伟目标,反映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体现了全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这个目标,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上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上一个大台阶。这个宏伟目标令人振奋又十分艰巨,需要全党和全国人民为之长期艰苦奋斗。
我们要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不断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引向深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实践,也是对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效的最好检验。一定要不断增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牢固树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党一切工作的指导地位,自觉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继续创造新的辉煌。我们要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始终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硬道理。无论
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集中精力,心无旁骛,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要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努力实现今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要更好地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更加自觉地坚持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要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贯彻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稳;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千方百计扩大再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切实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深刻理解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道理,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各级领导干部要多到困难大、群众意见多、工作基础差的地方去,团结那里的群众一起克服困难,开创新的局面。我们要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越是在形势好的情况下,越要居安思危,头脑清醒,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国仍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牢记“两个务必”,坚持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和铺张浪费行为。在新的伟大征程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鼓舞着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激励着我们。我们坚信,有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方向,有中华儿女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我们的祖国前程似锦,风光无限。让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满怀信心地共同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第二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怎样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11秋船舶与海洋工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711961480015 代士杰
摘要:本文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建设目标的确立,进一步阐述小康社会对我国人民的深远影响,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我国现实发展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小康社会
目标
经济
发展
富强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结合20实际中后期世界的发展状态及其趋势,反思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并吸取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因子的基础上,根据“三步走”战略和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经验等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构想。
中国共产党在十六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进一步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制定出了在21世纪头20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蓝图,并且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在新世纪的前进方向。正确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对于我们在新世纪正确实施这一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什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在谈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小康”。所谓“小康”,是与“大同”对应的社会发展状态,意味着居民生活无忧,安居乐业。小康生活,是中国老百姓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小康社会是一个历史范畴。指的是财产丰富、生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宽裕、上下有序、家庭和睦、讲究礼仪的社会状态。尽管这种社会理想从来没有实现过,但在中国老百姓中却影响深远,成为普通百姓对富裕生活追求的目标是中国共产党苦苦奋斗、孜孜追求、一心想为老百姓创造的一种幸福社会。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等具体情况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特色和中国特色,并包含着丰富的时代内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催人奋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强国富民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现强国富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但是这一美好的愿望实现起来并不是那么轻易而举,特别是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国家而言就更加困难,我国目前的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等等。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在现有小康水平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客观需要。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制度上、体制方面的特色主要是:公有制为主体多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民代表大会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及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基层民主等基本政治制度与社会主义的法制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与全民共享的国民教育体系。这些特殊存在于小康社会的全过程,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和发展,这些制度和体制也随之日臻完善,达到成熟。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求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目前这种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推进到更高水平、更全面和发展更平衡的小康,无疑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本质上就是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历史的、逻辑的统一。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
回顾我们党的奋斗历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是根据人民的意愿和事业发展的需要,提出具有感召力的目标,从而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为之奋斗并取得胜利,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无疑也是一个符合国情而又顺应时代,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又体现了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业发展的需要,实事求是而又充满创新精神的奋斗目标,它必将起到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作用。
总之,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这是思想新世纪阶段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可以肯定,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的祖国必将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必将更加幸福美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第三篇:浅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浅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小康,曾是多少代人追求的梦想,今天人们在衣食住行中感受到小康生活的到来。人们实现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跨越,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丰衣足食的梦想变成现实,让亿万人民为之无比自豪和骄傲。小康社会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所描绘的理想社会。邓小平同志在继承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上,赋予了小康社会概念新的内涵。他指出小康社会思想是同“中国式的现代化”相联系的,并用“小康水平、小康状态、小康生活、小康之家、小康社会、小康的中国”等概念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党的十六大又提出新的更高的目标:在21世纪前20年,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即全面的小康。与总体的、初步的小康相比,全面的小康是较高标准的小康,是共同富裕的小康与精神文明的小康的统一。它的表现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生态更加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是亿万人民为之努力奋斗的新目标。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历史的、渐进的发展过程,小康社会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基本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处于小康社会的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是小康社会的高级阶段,是承接现代化建设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它将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宽裕,更注重人们的精神生活,追求的是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是人的全面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 1
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发展。其目标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基本实现现代化。
2000年,中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个小康是总体上的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是一个发展不均衡的小康。应该充分认识到我国现在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跨入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较高标准的小康是指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共同富裕的小康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将加快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发展,在消除城乡差距方面,农村劳动力比重将从2002年的50%下降到30%。精神文明的小康特别注重精神生活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所以说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的指标。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5个方面。
党的十七又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由此可以看出,党和政府更重视民生,更符合科学发展观,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前进的方向。
沛县位于江苏省北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面积1576平方公里,人口127万,是刘邦故里、煤电之都、肉鸭之乡、园林县城、文
明城市,有“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之美誉,以大汉之源著称四海。因此在全国率先实现小康社会是沛县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和全县120多万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也是历史赋予全县人民的光荣使命。近几年来,沛县县委、县政府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结合沛县的实际描绘了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带领全县人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开拓创新,努力拼搏,使得我县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2010年成功跨入全国百强县之列。
2010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01.6亿元、增长14.8%;实现财政总收入43.7亿元、增长43.8%,全面进入小康进社会进程加快,江苏省定25项指标22项提前达标,2010年首次跨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列第84位。2011年1~6月份,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5亿元,增长14.3%;实现财政总收入31.25亿元、增长38.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5.89亿元,增长4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67元,增长16.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075元,增长19.6%。围绕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把“3个转化50%”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中之重,突出“壮大特色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一手抓传统产业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着力实施支柱产业培育、骨干企业倍增、创新型经济突破、特色园区成长“四大推进计划”,全力打造全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一是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生态肉鸭、特色蔬菜、优质稻米三大农业特色产业日益壮大,高效农业面积达到89.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9%;特色蔬菜面积突破100万亩,设施农业面积达到46万亩;生态肉鸭年孵化、饲养、加工量
均超过2亿羽,三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形成了集规模养殖、精深加工、饲料禽药于一体、10万人从业的百亿元产业。建成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江苏省首家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单位,被授予中国生态肉鸭之乡称号。二是特色文化旅游业快速突破。依托汉刘邦、微山湖、大沙河“一帝一湖一河”独特优势,大力实施汉文化景区、沿湖生态旅游带、大沙河农业观光带“一区两带”开发工程,微山湖开发实现重大突破。投资15亿元的千岛湿地景区及旅游配套项目启动建设;投资25亿元的“中华汉城”及生态园项目与夏岩集团成功签约。微山湖千岛湿地景区被批准为江苏微山湖湖滨省级湿地公园。被评为中国区域休闲旅游目的地城市、中国最佳历史文化旅游名城、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县。四是特色园区快速提升。县经济开发区被批准为省级开发区,被评为中国十大诚信开发区、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最具投资潜力开发区、江浙企业家投资中国首选开发区。生态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先后完成汉之源公园、滨湖路、沿河生态整治等绿化工程建设,城区每年新增绿化面积100万平方米以上,绿化覆盖率达41%。实施沿湖开发战略,打造沿湖文化旅游产业带。依托汉刘邦、微山湖、大沙河“一帝一湖一河”独特优势,大力实施汉文化景区、沿湖生态旅游带、大沙河农业观光带“一区两带”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工程,为旅游注入文化内涵,为文化插上旅游翅膀,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加快建设千万吨级港口和临港产业园,加大千岛湿地开发和微山湖度假区建设力度,拓展大旅游,发展大物流,集聚大产业,带动大商贸,着力打造沿微山湖文化旅游产业带。沛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描绘了“打造
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龙城水乡新沛县”的宏伟蓝图,明确了全面小康徐州当先、综合实力苏北领先、文化旅游业江北创先、农业现代化江苏率先、基本竞争力全国争先“五先”奋斗目标。只要全县上下同心协力,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全县人民共谋发展,在全省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第四篇:201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战略机遇期及其政策选择
1.判断战略机遇期的依据
能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不能赢得主动和优势的关键所在。我们对我国目前所处的战略机遇期作出判断的基本依据是: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发展的持续性与阶段性
新世纪的发展前景
2.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
尽管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还在增加,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我们所面临的国家环境依然是机遇大于挑战。主要体现在:
第一,大国关系相对和缓,“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继续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第二,经济全球化方兴未艾,国际经济结构重组加速进行。
第三,当今世界日趋复杂,矛盾交织,我们具有比较广阔的战略回旋余地。• 改革开放以来的良好发展基础主要表现在:
第一,我国经济具有广阔的增长空间。
第二,经济发展奠定了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第三,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日益明显地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第四,具备了支持经济发展的广泛群众基础和人力资源。
第五,已经找到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形成了一整套被实践证明的富民强国的正确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策目标 1.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依据是:
第一,至20世纪末,人民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第二,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第三,根据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21世纪头20年的主要任务。
2.提出全面建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是:
• 第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 第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3.正确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两个基本视角
• 之所以称为全面,应该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范围”的全面,即不仅有东部地区的发展,而且有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不仅有沿海地区的发展,而且有内陆地区的发展;不仅有城市地区的发展,而且有农村地区的发展。
4.正确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两个基本视角
二是“内涵”的全面,即注重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具体为:
1.第一,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
2.第二,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
3.第三,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4.第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第五篇: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这一论断用八个字概括“举世瞩目,意义深远”。
首先,这一论断直接丰富和完善了邓小平同志“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思想,为我们国家未来20年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展现了令人信服的光明前景,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实现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豪迈意志。
其次,这一论断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因此,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丰富和发展。
第三,这一论断为稳步实现中国人民盼望了一个半世纪的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谱写了又一曲壮美的华章,使中国共产党人早在半个世纪前勾画的辉煌航程越来越有希望变成活生生的现实。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建设一个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一个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
党的十七大报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个新要求。一,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〇二〇年比二〇〇〇年翻两番。站在新的起点上,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上努力争先。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产业化步伐,缩小区域、城乡发展差距,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大道路、水、电和工业园区等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大项目落地,形成具有实力的工业产业,切实推动地方经济的良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第一,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
愈发展。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发展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普遍增强,政治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第二,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最根本的要靠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更好保障人民权益,要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第三,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大任务。公平正义不论是作为价值、原则,还是作为制度、规则,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的本质的要求。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强文化建设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教育科学发展水平和民族综合素质的竞争。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如何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把人口大国建设成为人才大国,直接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顺利实现,这也是我们党在中国执政必须重视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加强文化建设,有利于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觉悟,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有利于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四,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积极扩大社会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扩大就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定实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政策,把扩大就业作为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结合点,形成经济发展与就业岗位和劳务输出同步增长的机制,努力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良性互动发展。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保健需求,全面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加快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建立健全公共卫生管理和监督体系,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的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城乡居民生活。以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失
业保险为重点,扩大保险的社会覆盖面,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失业保险金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切实保护妇女、儿童、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保障低收入阶层的基本生活。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坚持治穷与治愚并举,大力推广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异地扶贫开发、小额信贷、对口帮扶、结对帮扶、劳务输出等行之有效的扶贫方式,创新扶贫机制,不断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
五,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
运用价格、税收、财政、信贷、收费、保险等经济手段,影响市场主体行为。
1、绿色税收。要对开发、保护、使用环境资源的纳税单位和个人,按其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污染、破坏和保护的程度进行征收或减免。
2、环境收费。提高排污收费水平,在资源价格改革中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因素,以价格和收费手段推动节能减排。
3、绿色资本市场。在间接融资渠道,推行“绿色贷款”,对环境友好型企业或机构提供贷款扶持并实施优惠利率。
4、生态补偿。要完善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城市对乡村、富裕人群对贫困人群、下游对上游、受益方对受损方、“两高”产业对环保产业进行以财政转移支付手段为主的生态补偿政策。
5、排污权交易。利用市场力量实现环境保护目标和优化环境容量资源配置,降低污染控制的总成本,调动污染者治污的积极性。
6、绿色贸易。必须改变单纯追求数量增长,而忽视资源约束和环境容量的发展模式,平衡好进出口贸易与国内外环保的利益关系。
7、绿色保险。其中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最具代表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