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采写部个人总结
采写部个人总结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转眼间加入采写部已经半个学期。首先声明,在采写部,我很充实,我学到了很多,也成长了不少!
回想初到大学的时候,童稚未去,对大学这个概念模糊不清,也对大学生活充满了好奇,憧憬着即将在这儿度过四年青春年华。但现实与梦想总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也正是这些差距与思想认识的一次次冲突让我得以成长,逐渐成熟起来。
刚加入采写部,对学生会并不了解,只是带着一份体验、学习的激情加入这个集体。随着参加活动数量的增多,对本部门的事务逐渐熟悉起来。万事开头难,说到这,我打心眼里佩服三位部长。赵部长组织策划,统筹大局;马部长主攻文案,指导我们认识简讯,编写简讯;李部长负责照片的采集、处理照片,给我们传授一些照相的经验,引导我们做大量的练习。整个部门让人感觉分工明确,井井有条。
如果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激情是最好的动力源泉。等到当初的那份好奇心得到满足,开始的满腔激情也磨灭殆尽,加之学生会的事偶尔会干扰到自己的私生活,慢慢的心里也就打起了退堂鼓。所以和英姐谈了一次,打算退出。这是和英姐第一次聊工作以外的话题。把部长当成学姐,倾诉了大学以来的不顺利,也聆听了英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这番谈话让我受益匪浅。后来慎重考虑后打消了退出学生会的念头。关于这件事,是到目前为止在学生会让我收获最大的一件事,这是一种质的飞跃。在三位部长的悉心培养下,我学会了写简讯,学会了照相,学会了守时,学会了一些待人处事的道理……但唯有这件事值得庆祝。因为这一次我改变了以往的生活态度,学会了选择之前选你所爱,选择之后爱你所选,不言弃,不放弃!而且,我也体会到了不管一件事是否喜欢去做,但只要投入了,即使奔波劳累,也会有另一番感受,一种充实、快乐的享受。
接下来的事就一帆风顺了,我曾大晚上写过简讯,假期参加活动,午休时间去拍照,大冷天去养老院……这一切,舍友认为不值,但我却无怨无悔,他们是比我多玩了会,多睡了会,但他们感受不到那份充实,分享不了那份收获的快乐。
在采写部做事真的很值!我会坚持不懈,再接再厉。最后祝部长们笑口常开,心想事成,学习进步,新年快乐。愿采写部越办越好!
第二篇:新闻采写期末复习资料总结
新闻采写考试复习:
名词解释(25分)
简答题(20分)论述题(15分)时间运用题(40分)
1.新闻定义
报道型:(陆定一):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信息型:(复旦大学教授黄旦):及时公开传播的新近发生的重要的事实信息(更多人赞同此观点)
新闻本质上是一中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信息;真实、新鲜是其内容的基本特征。
2.新闻价值定义
新闻价值是事实信息适应和满足公众兴趣与需要的各种信息要素素质的总和,事实信息所含信息要素素质的级数越高,新闻价值越大。
3.新闻选择标准
(1)新闻价值是新闻选择的市场标准
新闻价值特征:冲突性、及时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或人情味、性(结婚、离婚也是性)、辅助性的价值(2)新闻选择时的社会效果分析
记者、编辑在衡量新闻的重要性时,常会考虑以下因素:
一、现状改变的程度;
二、受事件影响的人数;
三、事件的接近程度;
四、事件的及时程度;
五、事件结果---它的后果和意义;
六、事件中新闻价值的多样性。(3)新闻选择的政治标准
我国新闻政策基本内容:新闻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必须坚持党性原则,支持政治家办报;必须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必须坚持团结、稳定、鼓励、正面宣传为上;必须坚持群众性原则,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力求新闻报道真实、客观、公正、全面、有立场;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严格遵守新闻宣传纪律;必须坚持改革,追求艺术。
(4)其他因素:经济集团的控制,文化的控制(如宗教信仰、伦理道德)
4.新闻采访定义
新闻采访是新闻采访者在新闻场域内围绕新闻事实所做的搜集新闻事实素材的活动,是在客观表象之下渗透着理解、选择、汰弃与重组的生产性行为,目的是收集信息以解释新闻中的一个观点、事件和形式。
5.新闻线索定义,如何获得新闻线索
新闻线索是提示新闻的信号,它以不完整性、未经核实性状态出现,可能是一句话、一个片段、一种景象,也可能是一个粗放的故事情节。新闻线索能给记者一个思索与追查的由头,决定采访的空间、方向、构成因素。新闻线索的来源:
一、通过记者耳闻目睹获得;
二、联系人提供新闻线索,如通讯员;
三、从编辑部获得新闻线索;
四、党和政府的政策决议、领导人讲话供给新闻线索;
五、从各种会议、剪报中获得新闻线索;
六、从其他新闻媒体上获得新闻线索(独家新闻与独家报道);
七、受众提供新闻线索(网络;市民新闻报料)
6.消息的3种来源(重点是人,物作为消息来源,以及匿名消息来源)
获得人物消息源的途径:1.别人引荐(找一个了解你、信任你的人,让他介绍你去采访你想采访的人);2.自我推荐;3.中介(问问正在采访的人谁对这个问题有争议或者有别的看法,还有什么人与事件有关并问如何与这些人取得联系);4.一级线索和二级线索(采访对象提到其他人,尤其他的谈话内容有贬低情绪或是有争议时,你必须向他提到的人核实);5.上/下原则:可以至上而下也可以至下而上,要么先采访“大人物”,然后再采访普通人,要么反过来。
资料获得消息来源:包括电话簿、记录、文件、参考资料、剪报、录音带、照片、图书
在线消息来源:
(一)记者利用互联网的几种方式:1.通过电子邮件联系消息源 2.查找消息源的电子邮件地址、电话、办公地址或是家庭住址 3.寻找路线指南 4.从讨论组发现消息源 5.寻找专家 6.寻找消息源或报道主题的背景资料 7.寻找公共档案
(二)在线评估 即网站是否过时,网上查找资料的来源是否真实等
匿名消息来源:1.匿名消息来源是指不透漏被访者的姓名。某些消息来源若被公开身份,他们会面临各种社会压力甚至生命危险。隐匿权主要是指媒体及其工作人员为消息来源保密的权利
2.稿件对匿名消息源的依赖性越大,它的可信度越低
3.处理办法:尽量减少关于匿名消息源的无奈选择,具体做法:
(1)在一定范围内对消息来源做适当描述。比如他属于什么阶层,什么职业,身体特征等;(2)记者应多方调查以求证匿名消息源提供的消息(3)匿名消息源不得使用直接引述的方式,即不得对匿名信消息源的言论使用直接引号(4)最好不要靠单一的匿名消息源.保护消息来源:公开记录:是指消息源同意记者将自己提供的所有信息都用于新闻报道,并且在报道中指明他为消息来源;私下交谈,是指从消息源那里得来的信息绝不能写入新闻报道。
7.新闻报道策划的狭义定义,主要内容和目的
新闻报道策划是对一项报道的策划与组织,包括确立报道思想,中心与重点,报道所包含的几部分内容,报道的形式、规模及阶段,报道的时机、报道的力量的安排以及其他报道的关系。谋划的内容包括选题、选角度、选时机、设计报道进程、发稿计划等方面。此定义直接把新闻策划等同于新闻报道策划。
一个好的报道策划应当由以下内容组成:1.掌握丰厚资讯与相关的新闻线索 2.根据新闻线索的核心内容明确报道的主要目的,提炼出最基本的报道思想主题,确立报道基调 3.确立什么样体裁及相应的体裁战略 4.要预先决定报道的执行者或者执行小组,决定动用的物质资源和媒体内外的各种可以整合的资源 5.决定报道进行的时间和程序,对内容、时间进程、人员介入等作出详尽的计划 6.要根据预定的目标制定详细的采访计划、拍摄方法和注意事项、采访和写作的形式以及版面的安排、栏目或时段安排 7.它还要根据预定的目标制定报道的预算,确定报道的预期效果,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益 8.在实施过程中要不断修订和补充、调整,是报道持久延续。
新闻报道策划的目的是利用现有的新闻线索和背景资料,策划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材料挖掘的方法,从而更好地利用新闻线索进行有效采访。
8.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有哪些?
1.明确采访目的与报道形式
2.访前资料的收集:了解采访对象;熟悉新闻事实(事件)的背景资料;其他资料的准备(获取上述资料的途径:其一是查阅相关资料,其二是检索相关传媒的报道,其三是进行预采访);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充实新知识;准备一些问题; 6.设计采访计划:选择采访对象,慎选采访角度,考量报道范围、重点、步骤、时间,选择访问方式,拟定采访的开头、过渡、结尾方法 7.物质准备
8.其他准备工作:着装、环境
9.什么样的问题属于开放式问题,闭合式问题
(Goal采访法指的是什么?)
开放式问题:不需要一个具体的答复,允许消息来源留有相当大的余地
闭合式问题:要求一个简短而又明确的回答
开始阶段的问题通常应该是开放式问题,然后过渡到利用闭合式问题的阶段
提问技巧:1.提问不是审问 2.提问不是聊天 3.实现围绕主题设计一些重要问题 4.用内行话提问 5.提问的顺序(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提出问题,使访问步步深入)6.巧用沉默(被采访者往往会说出更多的东西)7.GOSS公式(也称GOAL采访法)---美国内达华大学新闻学教授拉鲁·吉尔兰德:
目标(Goal)---“你们要实施的目标是什么呢?”“贵组织的目的是什么呢?”
障碍(Obstacle)---“你们遇到过什么难题吗?”“目前的阻碍是什么?”
解决(Solution)---“你们是怎样对付这些难题的?”“你们有什么解决的计划吗?”
开始(Start)---“这一设想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是谁的意见?” GOAL采访法:
Goals(目标)Obstacle(障碍)Achievements(成就)Logistics(背景)
提问方式:1.正问,即正面提出问题(适合没有时间去接受记者采访的政治家、运动员或外交家,与记者熟识无需过多客套话的采访对象,公开场合采访如新闻发布会等,书面采访)2.侧问,从侧面入手,经过迂回,再回到正面问题上 3.反问,即从逆向提问 4.设问(如果。。假如。。等假设性问题开头,期望在可能性空间中进一步暴露对象的一些信息 5.追问,循着对方谈话的脉络,一个接一个问,打破沙锅问到底,问个水落石出 6.故问,明知故问,多方面印证一个问题 7.借问,借别人对某事的评论向采访对象提问 8.激问,用有分量的尖锐问题使一些回避主题的采访者不得不直面回答。
10.体验式采访的定义
体验式采访是指记者参与被报道者的生产实践和工作实践,亲身体验他们劳动的酸甜苦辣,并在体验中进一步采访。
10.隐性采访 精确新闻报道(课本第五章,自学但需掌握)
12.新闻背景的定义,作用,如何使用
狭义的新闻背景:一般消息写作中所说的新闻背景,是指新闻事实之外,对新闻事实或新闻事实的某一部分进行解释、补充、烘托的材料。
作用:1.说明、解释,令新闻通俗易懂 2.运用背景材料揭示事物的意义,可唤社会关注 3 揭示新闻缘由 4.用背景进行对比烘托,突出事物特点,显示变化程度 5.增加新闻趣味(在新闻中加入知识性、趣味性的背景材料,使新闻变得有滋有味)6.累加同类事实,开阔读者视野(是在消息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之外,顺带介绍其他一些相同类型的事件,或者顺带给出同类事件总的情况、数字。)
运用:
(一)按需而用,巧妙穿插 1.插入标题 案例:引题中加入背景:(1)交代背景(2)揭示意义(3)说明原因
案例:副题中加入背景,用以补充交代次重要事实 2.插入导语:以下两种情况可以把背景插入导语
(1)背景材料极具吸引力,为新闻事实的出场鸣锣开路将其作为定于,用来修饰导语中的事实或人物
(2)用历史性背景与新闻事实对比,在导语中形成新旧反差,引起读者注意。3.导语之后接背景段,这是一种常见的写法,也是我们痛斥过的“多余第二段” 两种情况可参考:(1)导语中出现的关键性的人和事、关键性得词语急需解释,否则会影响对新闻事实的理解,影响主体的进一步展开。在这种情况下,导语之后可立即插入背景。
(2)鉴于思维逻辑和文章过渡的需要,可在导语后立即插入背景 4.分散插入主体中。常见写法:
(1)在主体中分散穿插独立的背景段。如:消息有五段,第二段和第五段为背景
(2)为将背景材料与主干新闻事实融为一体,将背景材料化作句子的某种成分揉进主体,使其黏着在新闻事实之上,让读者看不出背景与新闻事实的界限。
你认为什么是消息五要素,五要素的意义是什么?
(开放式题目,自学自思考)
第三篇:新闻稿采写规范
衡阳师范学院校园网“校园快讯”新闻稿采写规范
(试用)
为确保更加及时、更加高效地采写和上传校园网“校园快讯”新闻稿件,现结合学院实际,特制订校园新闻网“校园快讯”新闻稿件采写规范,请各单位、各部门遵照执行。
一、校园网“校园快讯”新闻稿题材范围和采用原则
(一)题材范围
1.重大的全校性会议、活动。
2.党建、教学、科研、人事、后勤、学生工作等各方面的重要工作动态。
3.广大师生思想、学习、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重要活动。
4.各部门、各单位、师生参加重大赛事活动,获得有社会影响力的荣誉或奖励(一般为市级以上)。5.上级领导来校检查指导工作。6.重要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活动。7.重要或典型人物。
8.二级单位开展的具有新闻价值的创新性活动,对全院其他单位工作具有示范作用或启示、借鉴意义。
9.通过鉴定的重要科研成果或科技推广成果。
(二)采用原则
1.新闻题材在上述1~9项范围内;新闻题材不在1~9项内的各单位、各部门的日常性新闻稿件,在本单位、本部门网页发布,不上 传到“校园快讯”。
2.符合新闻文体,且重点、亮点突出,语言规范,长度合适(消息不超过800字,通讯不超过2000字,深度报道不超过5000字)。
3.稿件上报及时。稿件上报应在新闻事件发生后一天以内,一般不超过2天。新闻事件发生3天后报送的稿件原则上不予编审发布。
4.学校统一组织或各单位开展的同一类活动,一般选择最先投稿的1—2个单位,其余均不采用或通过综合稿件的形式采用。
二、校园网“校园快讯”新闻稿采写分工
1.宣传统战部(新闻中心)工作人员(编辑)负责“校园快讯”新闻稿件的编校和发布,新闻中心工作人员(编辑)与新闻中心记者团采编部学生记者主要负责采写学校层面及各单位、各部门重要工作和重大活动的新闻稿件。
2.各单位、各部门开展的对学校工作有创新意义和借鉴意义的活动,或以学校名义承担的重要会议(活动),若各单位、各部门通讯员确实无力完成采写任务,则由宣传统战部(新闻中心)统一派记者采写。反映各单位、各部门一般性活动、常规工作的新闻稿件,由各单位、各部门自行采写。
3.各单位、各部门在自行采写重大活动(会议)新闻稿件时,应明确一名负责同志对报送稿件进行审查,严格把关,杜绝发生虚假失实报道。
4.各单位、各部门主办或以学校名义承担,并邀请社会媒体参加的重大会议(活动),各单位、各部门应提前准备新闻通稿和相关背 景资料。
三、校园网“校园快讯”新闻稿写作规范
1.新闻稿件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充分关注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涉及学校的新闻要突出体现学校的形象和发展,反映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实力。
2.符合新闻文体要求,格式规范;文字准确、严谨、简练,语言鲜明生动、通俗易懂。
3.新闻稿件要突出新闻性,内容要真实、准确、客观。构成新闻要素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过程必须真实;新闻中引用的资料、史实、引语、数字,新闻中涉及的人物姓名及其职务、职称,以及有关单位部门的名称(一般要求全称)等均应准确无误。避免出现同一篇新闻内前后矛盾,或者最新发布的新闻与近几日的新闻自相矛盾。时间要素一般只写几月几日上午、几月几日下午、几月几日晚,一般情况下不写年、几点几分,除非特别需要。活动地点只写到办公楼会议室、某系(院)会议室或教学楼即可。
4.新闻报道要让客观事实来说话,避免对新闻事件进行主观判断和评价。通过一定的技巧,把真实的事实表达清楚,让读者明白你要传达什么信息。信息的传达过程,本身就是表达作者立场的过程。除非必要,一般尽量避免在新闻末尾增加阐述和总结性质的语言,例如“通过这次活动,如何如何„„”“该活动具有„„作用或意义”。会议、活动是否取得好的效果,应该让新闻事实说话、让新闻人物说话。应避免在导语中用 “为了„„为了„„”句式,罗列会议、活 动的宗旨或目的。不要使用“为了丰富同学们的业余生活„„”“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等文件式的用语。在交代新闻来源或介绍其他信息时,不要使用“据悉”、“据透露”、“据介绍”这类模糊来源的用语,而应使用“据××单位××老师介绍”、“记者从××处获悉”、“据××透露”等。
5.新闻报道要客观,一般使用第三人称。新闻标题中的部门和单位名称应使用全称,如“××系举行××活动”;单位名称第一次在稿件正文中出现,应使用准确的全称,之后可以使用规范的简称。不要在稿件中使用“我系”、“我部”如何如何,需特别使用时除外。学校名称规范用法为衡阳师范学院或衡阳师院。正文中首次提到学校应使用“衡阳师范学院”,之后可用“衡阳师院”。不用学校名称时,可表述为“学院”“我院”。制作标题时,“衡阳师院”可简化为“我院”“学院”。系(院)部(处)名称在新闻中首次出现应写正确的全称,如“新闻与传播系”“人文社会科学系”“数学与计算科学系”。如无歧义,此后可以使用“新闻系”“人文社科系”“数学系”简称。
6.报道学校各级领导(主要领导除外)讲话的,一般应避免使用“重要讲话”“指示”“指出”“强调”等词汇。主要使用“表示”“说”“阐述”等中性词汇。在对外交流或就某一事项表达意见,也可用“表示”。
7.报道学校各级领导活动的,不要使用“亲自”、“亲临”“莅临”等词汇;报道学校领导与来访客人的见面,避免使用“接见”,而应为“接待”或“会见”。8.除全校性大型会议、活动外,一般会议、活动要避免使用“隆重”、“热烈”之类的词汇。
9.报道群众(学生)活动或其他新闻事实,不得使用“普遍”、“一致”、“最佳”、“最好”、“最著名”、“极大”等带有强烈、主观评价色彩的词汇,如“同学们一致表示„„”“大家一致认为„„”等,此类语句应删除。如稿件确需评价性质的文字,可具体采访某同学,如“某某专业2010级某某同学表示„„”。学生姓名应真实完整。尊重受访者的个人意愿,如受访者不希望出现全名,只出现姓氏也可。
10.报道某一新闻事实,一般不要使用“首次”、“第一次”、“首例”等评价和判断性质的词汇,除非经过权威部门、权威专家认定。写作稿件时,要保持客观立场,通过权威部门和专家来说出“首次”如何如何,而不是编辑、记者自己认为的“首次”。
11.全校性重要活动和重要工作的新闻,人物姓名一般只写到校级领导。专项工作新闻可酌情出现相关部门负责人正职或关系重要的人物姓名。如无必要,部门负责人一般只提“××系(院)、部(处)负责人”(所谓部门一般只到学校二级部门)即可。特殊情况除外,如校外来宾出席的会议,可根据需要介绍人物姓名。
12.新闻中涉及两个以上校领导排序时,以校园网站中衡阳师范学院现任领导排序为准。新闻中涉及院外人物姓名,应在征求院内有关部门意见基础上酌情处理。涉及中央、省、市两个以上部门排序时,应以中央、省、市有关政府网站的排序为准。新闻中涉及学院内两个 以上部门排序时,应根据新闻事件性质并参照学院机构设置和调整的有关文件处理。
13.在做会议、活动报道时,如涉及参加会议的人物,一定要区分清楚“出席”和“参加”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身份、地位、级别比较高的人员出现在会议、活动现场用“出席”;普通人员出现在会议、活动现场用“参加”。
14.参加会议、活动的人员,要注意分清各个身份层次,不要造成误解。全体学生还是部分学生,全体教师还是教研室主任及学科负责人,要表达清楚。
15.活动主办方、承办方、协办方,一般不要全写到导语中,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调整,或可以在行文中写明,或在文末写明,或放到文中作为背景。
16.新闻的行文顺序不一定完全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要考虑何为重点内容和主要内容。如某会议先传达上级文件精神,后面多位领导讲话提要求,应抓住重点,按重要程度排列先后顺序。
17.关于人物称谓,一般只在新闻前面首次出现时介绍职务(或职称)、姓名,后面再出现时只写姓名即可。需提及职务的一般应在文稿前部提一次,其后再出现时只写姓名;一般应采取“职务称谓 + 姓名”的方式,如“党委书记××、院长××、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党总支书记××、××处长××、中科院院士××、××学院教授××”等,尽量避免“姓名 + 职务称谓”和“姓 + 职务称谓”的方式;特定事件需涉及某人物两个职务称谓时,一般可酌情使用“主职务称谓 + 兼职务称谓 + 姓名”的方式;社会知名人士、文教界人士等,在文稿中出现时可适当在姓名后加“先生”、“院士”、“教授”等;如无必要,新闻稿中一般不在姓名后加“同志”称呼。多个校领导参与的活动,除主要领导外,可采用“院领导×××、×××等”的简略形式。
18.制作新闻标题时,要简明扼要,突出新闻要素,字数一般12字左右,最多不超过20字。
19.关于稿件署名:作者一般不超过三人,如果为两人以上,姓名之间空半格;如图片和文字作者不同,应采用“图/姓名
文/姓名”的格式;来源指提供新闻的单位和部门,一般使用规范的简称,如物电系、学工处,后面不加科室名称。
20.新闻稿件可以配发相关图片,一般在2—3张,重要新闻稿最多不超过6张。图片内容要紧扣新闻主题,突出主要新闻人物,突出新闻事件的重点和亮点。图片要求清晰,色彩、亮度适中;图片以jpg格式通过附件发送,不要插入到word文档中;对图片进行简短说明;图片大小设置为400×267像素。
21.避免出现下列差错:时间点与时间段混淆,如9:00表示时间点,可以表示会议、活动的起始时间,但不表示会议、活动的持续时间,所以不能说“上午9点,××单位在××地方举行会议”;以“„„”为题用书名号,如不能说“××教授以《××××》为题做了学术报告”;消息副标题加破折号;背景材料喧宾夺主,在新闻写作中大段大段介绍背景材料或会议、活动程序,从分量上与主要新闻事实相当,或超过主要新闻事实;出于尊重或客气,人为地抬高参加会议、活动人员 的级别、头衔,副院长变成院长,副教授变成教授,副书记变成书记,副主任变成主任,普通老师、辅导员变成领导,等等。
四、几点说明
1.党委宣传统战部(新闻中心)有权对新闻稿件进行修改及取舍图片,并决定新闻稿件是否发布。
2.新闻涉及的单位、部门和个人对新闻内容提出异议需要修改的,需经新闻中心主任同意并组织实施。
3.各单位、各部门在“校园快讯”刊登长篇工作通讯稿件,需经党委宣传统战部(新闻中心)审核同意并自行组织、提供稿件。
4.学院从2013开始将对全院的新闻宣传报道工作进行综合评比,对在新闻宣传报道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与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5.“校园快讯”投稿地址:hysybao@163.com,联系电话:0734—3456043.宣传统战部
新闻中心
2013年4月8日
第四篇:新闻采写技艺
一、发现选题的十大诀窍
1、新闻敏感24小时
记者、编辑是需要随时都保持新闻敏感性的,无论是在值班还是不值班的时候。毕竟更多的新闻是发生在办公室外的生活中。可能你在陪情侣逛街、购物时的一个新发现,就能为你带来一个精彩的选题。
关键词:随时想想——这事能做什么题
2、馅饼专砸勤快的人
西方人讲:“自助者天助”,中国人道:“功夫不负有心人”,法晚人说:“只要跑动了,一定有收获”。
勤跑动有两层含义:一是在接获选题后在各事发现场间有目的跑动;二是在没有明确选题时,在新闻高发区“扫街”,寻找挖掘新闻。
根据众多社会新闻记者的实践,请你相信,只要你到了现场,而且肯动脑子思考选题,天上掉馅饼这样的好事就会降临。
3、不要放过每个细节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记者要有“福尔摩斯”的观察力。新闻现场往往有很多关键细节能反映出新闻的本质,找到它,并挖掘下去,就能把事件的脉络捋出。
比如,去年冬天,在海淀万泉河发生一起妇女落河的事件,路人们纷纷下河施救。记者赶到现场后,发现其中有一名见义勇为者穿着军裤和病号服,十分特殊。经过采访,发现他是一名在附近309医院治病的军人,出来散步时发现此事,冒着加重病情的危险,跳入冰河。这个细节的加入,使一个普通突发事件多了一层人性的深度。
4、学会逆向解析现象
很多现象,从正面看平淡无奇,但反过来向源头一追踪,却能发现重大选题。
比如,海淀一带年前开始拆迁,这本是一则再正常不过的市政改造新闻。但记者深入追根溯源的采访后发现,拆迁后,该地段很可能是卖给了宜家,这事就大了。宜家要从马甸搬进中关村,将影响城北地区商业格局的变化,也使中关村没有生活消费区的情况发生改变。
5、多交朋友发展线人
多个朋友多条路,在负责的口内、社区或领域广交朋友,将会给你带来用之不竭的消息源泉。
线人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中职业,他们多出身自摄影爱好者,喜欢拍摄社会新闻,热线机动记者尤其应当多发展这样的线人,使自己更加耳聪目明。
跑口记者在口内应注意发展“官民两条线”,毕竟有些话题让官员直接表态不是很方便,这时行业内的专家、研究者的发言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6、扩充知识勤于思考
记者、编辑是杂家,知识面窄是“吃不开”的。平时勤与丰富自己的知识,培育社会责任感,一旦新闻线索来到身边,才能准确判断它的价值,正确的予以利用。
7、尝试寻找第二落点
作为报人,应当养成每日看报、看电视、上网的习惯。这不仅是了解自己的竞争者们做了什么?如何做的?也是在给自己寻找新闻线索。毕竟——网络、报纸、电视是记者、编辑寻找新闻线索的重要途径。
不要因为人家已经报过了,就轻言放弃。因为很多看似不起眼的消息,很可能是被对方编辑误处理的宝藏,通过你的分析和判断,没准就能找到精彩的第二落点。
8、不要轻言这事报过
在报纸采编出版过程中,编辑、记者经常会遇到一些似曾相识的选题。不要急于说:“这事报过了”。而应认真判读这个选题究竟是旧闻?还是在老事件的基础上有了最新发展?亦可是对前面事件的彻底颠覆。在判读过程中,很可能一则大新闻就孕育而生。
9、动态事件一追到底
我们常常忽略身边的一类新闻资源——我们曾经报道过的新闻人物或事件现在怎样了。很可能以前你做的一则常规报道,现在已发展成为重大的事件。因此无论编辑还是接着,都应当在留存报道资料的前提下,经常回顾一下,看那些似乎陈旧的选题,在今天能否生成一个新的主打。
10、切忌扎堆相互串题
在一个新闻发布会场,或一个突发事件的现场,你经常会遇到外报的同行。大家可能是以前的同事,或哥们儿;在一起采访也确能给不愿意透露消息的当事人以压力。但这时你要注意了,别只顾着哥们间配合的热热闹闹,等大家的稿子第二天见了报,大吃一惊的可能正是你。
因为人家对现场细节的挖掘、事件深度的思考很可能都远胜于你,而你所写的人家都有。别相互串题,再熟的哥们儿在这时也存在竞争,开动脑筋,设计优于他们的独家问题,才是大家在集团采访时应注意的。
二、记者采访的“八要”、“八不要”
(一)“八要”
1、采访要用“眼耳手嘴”
采访应是全身心的,而不仅仅是用嘴问,用耳听,眼睛对细节的捕捉是消息动词的来源,手中数码相机、录音笔的使用应能为“眼看、耳听”提供更好的帮助。“眼耳手嘴”分工协作才可能提高采访效率
2、录音笔、采访本要配合使用
不要过分依赖录音机/笔,要知道回来整理录音资料的时间,可能比采访本身还多。录音设备应与采访本一起使用,录音设备记录关键的话语、数据、观点,采访本记录被访者的表述逻辑和其表情;同时,在采访本上,还应当记录被采访人的关键语段在录音笔上的时段与位置。
3、提问要提封闭问题
采访前必须有提问大纲,一次采访的成功取决于采访前的准备是否充分。多提封闭性问题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采访效率,节省采访时间。采访前记者必须心中有数,将最重要的问题放在最前面,争取最大限度地缩短采访时间。避免与被采访者“无边闲聊”。
4、要想生动举例提问
让文章生动起来的诀窍是多向被访者提这样的问题——“比如……”;“您能举个例子吗?……”;“这是不是像……”;将对方回答的方向引向自己相对熟悉的领域,同时也能更有效的利用时间。
5、前者答案要接着用
要学会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简单的提问,不要期望被访者会完整的理解你提出的问题。掌握滚动式采访的技巧,第一个被访者所谈到的内容,要成为你对下一个被访者的提问,滚动式采访将使你成为一个受到别人尊敬的采访者。
6、手里要有业者名单
记者的基本功是找人,记者手里必须有一批专家或业内人士的名单,要保证在最短的时间里,最迅速地找到最佳的采访人选。
7、深度报道要勤写
多做深度报道,每一篇报道都将使你向专家型记者迈进一步。
8、批评报道要公正
采访,尤其是批评报道、争议性报道,必须采访当事人双方,并在文中予以体现,以坚持客观公正原则。
(二)八不要
1、采访不要全靠电话
电话采访目前被大量运用,但此种采访方式也有毙病,电话采访无法实现视觉参与,不能确定被访者的确切身份。因此,在使用时必须慎重。电话反打是确定被访者身份的方法;通过电话让被访者描述现场细节是获得现场感的途径。
记住“有新闻的地方就有我们”这句北青报的格言;一定不要把它变成“有新闻的地方就有我们的电话”。
2、独家提问不要冒头
在新闻发布会或记者云集的场所,如果有较好的业源关系,独家视角的提问可以放到会后,在台下再单独问;否则,就只能与众多同行“分享”你的智慧结晶了。
当然,如果在会上当众提问是你唯一的选择,你就应当勇敢的举手。
3、不要拿“找不着人”当理由
任何一个采访,尤其是精彩的选题,被采访对象往往不会轻易接受采访,这就需要记者施展各种本领,或软磨硬泡,或迂回进攻,一定要尽全力挖掘与事件核心元素有关的当事人。“找不着人、人家不肯透露”绝不能成为搪塞编辑的理由。
4、专家面前不要装
在专家面前不要装行家,虚心是赢得专家尊敬的唯一途径。
5、不要直接上网扒稿
我国新闻主管部门有明文规定,不得直接刊发网上内容。网络是我们很好的消息源、线索库,但也确实存在不少待核实的东西。直接从网上扒活儿,不仅有偷懒剽窃之嫌,而且容易造成报道失实,因此这部分内容要经过核实后再转化成自己的稿件。
6、重要会议不要早退
记者在出席中宣部、市委宣传部、各主管部门召集的正式会议时,不得迟到、早退,以免影响本报的形象。
7、采访安全不要忽视
人身安全、器材安全、选题安全是记者在险恶采访环境中必须注意的。
人身安全是一切的基础。我们支持记者在危难险阻关头的挺身而上,但如果那是以人身安全为代价的,报社则不予支持。同时,记者应注意学习和锻炼险恶环境下自保与生存的知识、技巧,以备不时之需。
采访器材既是个人或报社的资产,也是采访留证的工具,更关乎记者的荣誉。平时记者要很好的维护器材,如果在采访时,当事人要抢夺器材,记者应奋力保护。
在现实中,一个好的选题未必能顺利的刊登见报,经济、政治、人情等因素都可能对其产生干扰。因此,记者从采访阶段起,就应注意保护选题,不象无关的人透露选题内容,对采访对象要智慧的解释选题方向等。
8、留证不要盲目而为
留取证据是纠纷类报道采写中,记者必须要做的事。但留取什么样的证据却很有讲究。一句话,要留有效证据。一但当事人对报道不满,进行到诉讼程序,有效证据就成为关键。
有效证据包括当事核心人物的采访录音、录象,关键场面的图片资料,负责调查事件的主管部门的采访记录等。
三、撰写稿件的“十八项注意”
1、先定标题再写正文
新闻标题是一个记者最高文字水平的体现,标题是文章的广告,要使文章引起读者的阅读欲。
增强文章逻辑性。记者撰文讲究“指哪打哪”,力避文章“打哪指哪”;让人看后不知所云。交稿时必须有三重标题,以题代文。记者应多加强标题制作的能力。
2、消息多用固定结构
结构:标题+导语+第一新闻事实+背景补充+第二新闻事实+事件后续事实。
导语应提炼最有效细节,以打动读者往下看;时间、地点、人物等新闻要素(5W)要写全。消息应具有细节的动感,具有事实的简洁、清晰,信息的全面。必要时,可在文后单独链接相关事件。
切忌拿时间做文章的主轴,记流水帐般“娓娓道来”。
3、多用动词少用形容
写作时多使用动词,少使用形容词。文章应多用动宾词组,少用偏正词组。多用祈使句,少用叙述性语句,使文章生动起来。诸如“因为……所以……”、“而且”、“虽然”等间词也要少用,以免影响稿件的紧凑与节奏。
4、勤着掰段别超3句
每个自然段,字数不得超过150字,两至三个句号。给读者阅读喘息的机会。篇幅如果超过1000字,每300到400字要有一个小标题。
5、严控篇幅当舍则舍
《法晚报》是一份四开小版幅的报纸,无广告时的整版刊文量不到4000字,每版刊发条数在8~10条左右,加之图片所占版位,每条消息的上限锁定400字。
信息的筛选对于消息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筛选的关键是在写作之前,起好标题,标题是筛选信息的最好尺度。切不可想到哪,写到哪,最后把编辑和读者带d..了算。
6、细节取胜但别沉溺
消息以精彩的细节取胜,但不追求细节的扩展。增强消息的信息量是好的,但一定要有提领意识,不要把现场和细节简单堆砌了事。
7、用事说话少发议论
作为传媒,记者只有“搬运”新闻的相关场景与元素交给读者品位的义务,却没有自己随便点评的权力。但“搬运”那些场景及当事人的语言,却是需要记者用心的。
8、称谓别忘尊重人权
在撰写司法类报道时,对文中当事人的称谓一定要根据依法处置的进度而定,如犯罪嫌疑人等;不可将其所犯罪行或违法行为与起称谓组合,如“骗子王某”、“强奸犯李某”、“妓女岑某”、“小姐赵某”、“无照小贩张某”等。
常规报道中,应注意对来京外地人员的称呼,不要带有地域歧视,哪怕是隐性的:如“张某某是河南人”、“山西人陈某”等。
涉及到未成年人的报道,应采用化名,同时在配文图片中应使用技术手段保护其肖像不被正面刊登。
9、消息出处要写准确
真实性原则是新闻的第一要务。采到了哪个人或单位,一定要出处清晰,写全姓名;谁说了什么,一定要直接引语,并留足证据。这也是预防日后纠纷/冲突的重要手段。当然,在一些采访中,线人不愿暴露,或当事人尚未成年者,可单独考虑。
10、用好直接间接引语
是否使用直接引语不仅关乎消息内容的准确,而且关系到日后会不会惹官司。
我们鼓励大家多用直接引语,多用短而精,且准确的直接引语。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时要记录准确,留证充分、有效。否则,一来被访者可以说自己没说过,二来他可以说你歪解其意。
切忌为了方便,把被访者没表达的意思,用直接引语的方式编造出来。间接引语也要讲求准确。
11、文章署名要规范
消息类稿件,在文前署“本报讯(记者某某)”;热线体稿件,在文前署“本报某某报道”;通
讯、特写、综述类大稿,在文后署“文/本报记者某某”。
为鼓励记者自采稿件,不鼓励与通讯员联合署名;凡采用通讯员的稿件超过8成的,不许再署记者名称;凡采用了通讯员稿件中部分内容的,要把通讯员名字署在记者之前;联合署名稿件,只按半条记工作量。
12、稿件体历心中有数
新闻版上的稿件分为:消息、通讯、特写、综述、言论。
13、专业术语多加注解
不少领域,特别是专业性较强的领域,如财经、科技、通信、法律、医药等,记者在撰写此类稿件时,经常需引用专业术语,这就需要勤加注解。毕竟读者不同于熟悉业务的记者,一个在业内经常使用的专业名词,却很可能成为读者阅读的障碍,如“高开低走”、“3G手机”、“ISDN”、“固体燃料”、“举证倒置”等。
14、数字要准不可连用
稿件中使用数字要准确,应与原始资料反复核对。对于在文中列举的以数字排序的并列内容,最后要再数一遍,不要出现“前面说是八大方面,后面实际只有七项”的乌龙情况。
对于成就报道,特别是统计报道,记者往往爱用一连串的数字来勾勒描绘,这会让读者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最好是用形象的比喻,如果一定要用数字,一段内不能连续使用3个。
15、多用全称少用简称
根据新闻的准确性原则,稿件中第一次出现的Government部门、公司,以及当事人的头衔、姓名,要使用全称。此后再次出现,可以使用简称。
少用“张局、王队”这样的昵称,尽管那能体现出记者的业缘关系良好,但读者却可能不知你在说谁。
16、准确运用“的、地、得”
稿件中“的、地、得”的混用,经常给校对凭添工作量。要严格依照字典上的规范,区别它们间的不同使用环境,准确运用。的:用在定语后面或用在谓语动词后面
地:表示它前边的词或词组是状语
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可能
17、标点符号要写明
标点符号是帮助编辑和读者顺利读懂文章的工具。记者在写稿件时,必须忠实遵循语法规则,使用各种标点符号;禁止整段“一逗到底”。在电脑文本格式的选择上,也要确定中文标点全角模式,避免给照排拼版带来困难。
18、行文规避几大忌语
如“记者看到、记者听到、记者迅速赶到现场”,这种突出记者在采访中的行为的方式,有时会让读者感到造作;可就事论事,直接描写现场。
第五篇:娱乐新闻采写
娱乐新闻采写
警惕有意炒作:绯闻、恋情
从皮特到汤姆
防止低俗化:琐事、八卦
从皮特到汤姆
一.娱乐新闻报道重点
1. 创作过程
剧本、筹资、开机、拍摄、封镜等动态
新表现形式、新技术等的采用
2. 演播活动
首映和上映预告、促销活动等
3. 人物介绍
主创人员介绍和批评演播活动
4. 评选颁奖
奥斯卡、金球、格莱美、金鸡、百花、超女
5. 作品评介
介绍内容、展开批评
从多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包括:艺术的、心理学的、社会学的、技术的等角度。
中国部分主流媒体的品味已经降低到美国黄色小报的水平
中国媒体娱乐报道低俗化的原因:
1. 缺乏高尚娱乐新闻的来源
2. 低俗化是商业化的产物:商业媒体追求利润、发行量,所以一定要迎合受众心理
三.为什么低俗的新闻会有市场?
大脑三位一体论:人的大脑分三部分,爬虫大脑(掌管人的本能,例如攻击、求爱、性交、领地保护等行为)、肢体大脑(掌管人的感情,收集认得感官信息,进行情感方面的处理;意义与情感有关的信息内容,关心孩子)、新皮层大脑(掌管人的高级智能,如认知,语言等),其中,爬虫大脑最强有力,有支配地位。之后是肢体大脑、新皮层大脑。信息的传达是从爬虫到肢体到新皮层。爬虫大脑是超道德的,主要活动基于原始的生存和性冲动,包括攻击等取向。
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为什么会畅销(总票房超过32亿美元)
充分的调动了人的爬虫大脑和肢体大脑。
好莱坞专门利用爬虫大脑。
四.娱乐新闻与隐私
娱乐新闻是侵犯被采访对象隐私权最普遍、最严重的一个报道领域。
新闻记者不是执法者,采访活动不是执法行为,不享有执法者和执法行为的特权,不能任意侵入他人的私生活区域。
应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