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与写作》 期末重点

时间:2019-05-13 22:18: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闻采访与写作》 期末重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闻采访与写作》 期末重点》。

第一篇:《新闻采访与写作》 期末重点

题型:填空(9个范围)1x16=16分;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2x16=32分

填空:

1.P17通讯文体构成的感染力打动人。(常常使用抒情表达方式)

2.P17新闻评论 一是对于论点的表述准确; 二是对于论据材料的概括准确; 三是对于人和事的评价准确; 四是对于事物的矛盾把握准确。

3.P18用生动的语言实现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新闻语言既应该是简洁的、准确的,同时又应该是生动的。语言生动的新闻作品才具有可读性。

4.P21消息文体

5.P21广播媒体的消息文本,是为“供人听”而写的(口语化),因而其语言的生动是与口语化特征(通俗、易懂)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6.P41记者的专业素养包括三个层次:

三者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7.P73“十比一”原则

“经验丰富的记者一致认为,每采访一分钟至少要准备十分钟。”

进行一小时,那么记者就要做十个小时的访前准备。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不应成为教条。

8.P45采访对象的分类:

当事人(最重要的采访对象,通常是新闻事件的主体)

知情人(通常不是新闻事件的行动者,但有了解,甚至策划)

目击者(亲眼目睹新闻事实发生的人,没参与,没直接联系,强烈现场感受)有关人士(相关领域学者专家、百姓、社会各界)

名词解释:

1.P129什么是隐私?

所谓隐私,是指一种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而当事人不愿他人知晓或者他人不便知晓的信息,当事人不愿他人干涉或者他人不便干涉是个人私事,以及当事人不愿他人介入或者他人不便介入的个人领域。

2.P129什么是隐私权?

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具体人格权。

3.P61什么是策划?

策划是一种程序,在本质上是一种运用脑力的理性行为。基本上所有的策划都是关于未来事物的,也就是说,策划是针对未来要发生的事情作当前的决策,换言之,策划是找出事物的因果关系,衡量未来可采取之途径,作为目前决策之依据。

4.P25什么是是信息?

信息,作为一种与物质、能量三足鼎立的客观存在,能够帮助人们消除认识上的不确定性。

5.P1什么是新闻传播?

指新闻传媒对广大受众所进行的以新闻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传播。

对象是对新闻信息有所需求的受众,内容是各类新闻信息。它是一种大众传播,必须以调查采访为基础,信息必须具备新闻价值。

6.P47什么是新闻线索?

新闻线索是关于新闻事实的片断性的简要信息。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表现出的某些信号或迹象。

7.P117什么是伪装式采访?

伪装式采访是以隐去真实身份的方法,隐藏采访目的,以获取所需信息的采访方式。

8.P117什么是体验式采访?

体验式采访是指记者不暴露身份和目的,而作为社会普通公众去获取有关信息的采访方式。

简答题:

1.新闻采访写作对采访者(记者)心理素质有哪些要求?P8~22

一、敏于发现:具有察觉异常的能力

①敏锐的发现生活中的异常;

②对异常现象进行价值判断;

③发现异常并不是一味的搜异猎奇

二、勤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

三、常与沟通:具有与人交流的能力

①善于和各色人物沟通交流;

②善于从交流沟通中发现线索;

③善于与被访者碰撞出思想火花

四、精于表达:具有驾驭语言的能力

①用简洁的语言将事实叙述清楚

②用准确的语言抒情、叙事、评论

③用生动的语言实现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五、不畏艰辛:具有战胜困难的能力

2.新闻语言的准确体现在哪些方面?P16

新闻语言的准确,一是指叙事准确无误,所交代的新闻五要素、统计数据、人物语言以及细节都确凿无疑,对人物、事件的叙述描写符合其原貌。

二是指遣词造句、表情达意准确精当,没有失当之处。

三是指对人物、事件的评价准确合度,分寸恰当。

3.采访关系中间的三步原则是什么?P27 采访者与采访对象的关系不完全是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不完全是采风过程中请教者与请教对象的关系,更不是刑事侦查中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审问者与被审问者之间的关系。

4.新闻采访成功的必要条件?P31

首先,采访应基于双方对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共同理解。从语言符号的角度说,采访对象在采访者涉及的报道领域中往往具有一定的话语权。从非语言符号的角度来说,采访者必须了解采访对象所表达出来的一些潜台词,以使采访向预想的方向前进。

其次,采访者应当以前台的形象示人,并结合采访的具体情境表现出合适的行为。

最后,采访者应当学会换位思考,在认知和情感上去体验受访者的心态,这样才能对采访对象的生活有深入的理解,才能写出深刻和感人的新闻报道。

5.如何做一名称职的记者?P34

1.一个称职的记者应当时刻代表人民的利益监督周围的自然及社会的环境,对人类的生存状态时可进行理性的反思,对人类可能面临的危机及时发出预警。

2.一个称职的新闻记者首先必须代表公众利益对社会进行舆论监督。

3.一个称职的新闻记者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前瞻性,从而在社会或自然灾害来临之前,及时地发出警报。

4.一个称职的新闻记者还必须时刻对人的生存状态进行理性的反思。

6.记者应该具备哪些基本道德素养?P37

基本道德素养:

1.具有健全的人格,这是具有其他优良道德素养的先决条件(不会滥用权力);

2.不畏权势,坚持真理(抵制物质利益的诱惑);

3.有社会责任感(以不断提升广大受众的文化品位为己任)

4.对社会公众有起码的人文关怀(要具备最基本的人文精神)

其他:

政治素养:表现为记者正确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敏感。

法律与道德素养:他的采访写作以及日常其他行为必须何方,他所进行的新闻报道不能传播违法的内容。

科学素养:客观的态度去报道新闻事件,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有良好的知识结构,专业素养:专业技能素养、专业理论素养、专业精神。

7.新闻线索有什么特点?P48

其一,相比与新闻事实(事件),多数新闻线索显得较为简略,没有过程,更没有细节,基本上不可能做到新闻五要素俱全。

其二,相比新闻事实(事件),新闻线索往往是比较零碎的,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新闻线索才可能比较完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其三,新闻线索稍纵即逝。与新闻事实(事件)一样,新闻线索也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其四,新闻线索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其五,新闻线索涉及较多的是表象,可能确有其事,也可能只是假象,或者是真假混杂。综上所诉,记者应当严格区别新闻事实(事件)与新闻线索的界限。

8.采访提问的技巧有哪些?P87

1.正面提问:是直截了当的讲明;

采访目的:开门见山提出问题,这种问题开诚公布,干脆利落无需拐弯抹角,采访对象一般也会畅所欲言。

2.迂回提问;

3.诱导提问: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具有针对性地把采访对象掌握的信息诱导出来。这种诱导,既可以引导对方的思路,又可以诱发对方的情感;

4.追踪提问(连珠炮式的提问);

5.灵活设问:设问题问法,要多提开放式的问题,一般不要提闭合式的问题;

6.激将法:谈话要让采访对象即受到激发,又感到合乎情理(正面激问);

7.故意错问:记者提出错误的问题以考察、试探、激发采访对象以便了解真实材料;(适用范围:心存顾忌、不合作、自有主张、无可奉告的人)

8.及时插话;

9.巧用借问:借他人之口提出自己想提的问题。

9.采访方法有哪些?P87和除五章(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① 破冰船起航:简要介绍自己以及采访目的,是普遍方法,礼貌、友好、大气。② 用不具威胁性的顺序安排问题,和平气氛,从简单开始。③ 询问基本信息,5w1h。④ 跟进问题。⑤ 控制采访,感性外向型专用,转移话题的控场方法。⑥ 重复问题,适用于社会心理作祟的。⑦ 询问背景信息和发展过程,以及解释性意义。⑧ 建立事件顺序表。⑨ 转化角色,询问正反两反面意见。⑩ 使用沉默对峙法,归咎他人法,媒人技巧,和概要总结式提问。肯定语结束采访。

10.采访当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P97~101

① 注意提问的逻辑性。问题应该围绕采访目标设计,可以试并列、递进、承接、转折等关系。

② 提问力求简洁明确,能让采访对象迅速理解问题的意思,并迅速做出反应。

③ 提问有具体的指向性,使采访对象的回答能集中在一定的有效范围内。

④ 采访提问的引导艺术。巧妙引导消除采访对象的思想顾虑,获得有价值的素材。

⑤ 要避免说外行话。在采访前做大量案头工作,对涉及采访领域的知识做到有大致的了解。论述题

一、如何想法设法的创造采访机会P82~85

A)创造合适的采访环境;

合适的场合包含两层意义:其一是合适的采访环境,(该地点特殊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其二是合适的采访语境,找到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

记者要努力营造这样的一个环境:首先选择合适的采访时间,注意不要在采访对象睡觉、吃饭或者工作繁忙时打扰他们。其次,要注意营造比较温馨的采访气氛,常用的方法是私下约采访对象下班以后出来喝喝茶,或者在采访对象有空的时候到他们家去坐坐聊聊,这样采访对象就很难拒绝记者采访。

B)创造合适的语境; 记者应当尽量谈论他们特别感兴趣的话题,以使采访对象兴奋起来。

2.在强硬交锋中创造采访机会

由于采访设计新闻事实(事件)会损害采访对象的利益,因此采访对象的敌意是明显的。一味的退让是得不到采访机会,相反绵里藏针、态度强硬到可能是记者获得采访机会。

激将法往往也是很好的强硬之法。

3.采访对象总是让记者吃闭门羹的情况下,迂回战术有两个公认的好处。一是往往会使采访对象对记者的行动表示关注,并最终答应两个记者的采访要求;二是如果记者始终无法见到被采访者,这也能获得足够多得新闻素材。

迂回战术采访的主要对象是当事人身边的人。

另一种常见的迂回战术是在采访对象的秘书们身上做文章。

4.“缠住”采访对象也不失为一种方法。因为采访对象无法接受采访通常采用一下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在首次采访要求遭到拒绝后明确几天后自己还将登门拜访(给被采访者一定的时间准备)。第二种是使用任何可以抓住的机会进行采访,必要时付出一定代价创造机会。

5.目前比较流行的暗访中,记者角色转换成了商人或者消费者角色,对才发那个对象进行曝光,取得了很好的报道效果。但不可以因此而与法律规范相违背、相抵触。

二、试析不同采访对象的心理特点及应对方式P74~79

不需要过多的提问,采访对象会较为主动地把信息传递给记者,而且有较高价值。

设法保护其交谈的积极性,努力控制谈话的主题,学会追问,让谈话围绕主题展开。

“内秀”,对问题思考深入但不善交流,不易表达自己想法)

找到双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提出出彩的提问。

注意调节采访气氛,保证采访对象有个好心情,又要找到对方感兴趣的话题。

2.A.热情的配合记者采访:(一般采访对象从自身利益出发,表现热情)

应对:一定要清醒,在清楚了解对方的动机后客观的评价了接到信息。

B.消极的应付记者采访:(采访和他们没有关联,但有工作原因敷衍记者;或者反感记者)应对:取得他们的信任,采用各种办法调动其积极性。

C.借故回避记者采访:(不愿意接受采访,认为可能带来负面影响或者对他们没有意义)应对:给予充分理解,并且应设法让采访对象认识到采访的意义和价值。

D.故意阻扰记者采访:(知道采访对自身不利,百般阻挠,甚至威胁、恐吓记者)

应对:采取更为策略的方式进行采访,一方面巧妙的对付采访对象的阻挠,使事实的真相得以公之于众,另一方面注意加强自我保护。

三、试论如何做一个倾听谈话的有心人 P106

1.动采访对象的记忆。但有些时候也要防止被采访对象欺骗。在不设防的情况下,容易轻信采访对象,所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进行适当的调查研究,寻找与采访对象无直接利害关系的人员进行沟通,已确认采访对象叙述情况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2.者进行有效的沟通。记者需要保持耐心,在采访对象的片言片语中寻找新闻线索。要边听边分析,并多用引导式和启发式的提问来帮助对方进行回忆的表达。

3.也容易偏离采访主题。记者一方面要善于用问题将谈话内容圈定在一定的采访范围内。另一方面要对采访对象叙述的进行梳理,与采访无关提醒他不必叙述,同时注意采访对象的大段叙述中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4.记者进行批评报道或揭露性报道的采访时,会给采访对

象带来压力,担心遭到打击报复,不敢过多与记者沟通。记者要学会听弦外之音,将那些采访对象采取委婉方式传递的信息紧紧抓住。

5.对采访题材或者采访活动本身排斥的采访对象,体现在答非所问、回答问题不耐烦、不透露相关信息。因此记者要学会在采访对象的谈话中找到突破口。

四、试析报道策划的含义组成及其意义P61~36

1.报道策划的实际含义:

策划是一种程序,在本质上是一种运用脑力的理性行为。基本上所有策划都是关于未来事物的。策划师针对未来要发生的事情作当前的决策,策划是找出事物的因果关系,衡量未来可采取之途径,作为目前决策之依据。报道策划的目的之一,是利用现有的新闻线索和背景资料,策划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材料挖掘的方法,从而更好地利用新闻线索进行有效采访。

2.一个好的报道策划由以下组成:

A.(明确目的)根据新闻线索的核心内容明确报道的主要目的;

B.(决定执行者和动用的资源)预先决定报道的执行者或者执行小组,决定动用的物质资源和媒体内外各种可以整合的资源。

C.(决定时空)决定报道进行的时间和程序,决定报道所涉及的空间;

D.(采访细节和采访后的总结安排)根据预定的目标制定详细的采访计划、拍摄方法和注意事项,采访和写作的形势以及版面的安排;

E.(预算和效果预测)根据预定的目标制定报道的预算,确定报道的预期效果,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

3.策划对新闻报道的意义

A.策划为新闻报道提供了可行的方案。由于策划是一种对新闻线索整体的把握,它能使采访准备的更加充分,目的性更加明确,方法更加有效。

B.策划为新闻采写提供了充足的背景和其他准备,从而可以充分地利用新闻线索,使报道在时效性和深度上都胜人一筹。高水准的策划对新闻采访和写作可能涉及的背景资料也会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以便于在短时间内增加报道的深度。新闻从业人员对报道的事实,通常计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真实记录和客观报道的方式;另一种是参与其事在据实进行报道(主观创造性);

C.最后策划能为报道提供强有力的团队。现代新闻报道通常是一种团队作战。

第二篇:新闻采访与写作重点笔记

新闻采写的第一次作业(10月25日)

一,采访一位记者,谈谈他们的采访报道技巧

基于条件限制,我采访的是校内校园媒体的记者,虽然他们是业余的校园记者,但是丰富的采访实践也给了他们很多深刻的感受。我参与了很多校内媒体,也做了很多校园采访,对他们的采访感受也是有所体会。就日常的采访量考虑,我选择的是学校红帆网的日常新闻记者,红帆网作为我校学生处的官方网站,承担着第一时间反映西大的任务,而校园资讯栏目又是最贴近地气,最能真实反映校园生活,任务量最多的栏目,所以他们的采访机会更多,经验也更为丰富。梁子倩是网站的一名普通记者,也是我采访的对象。她曾经参加了不止一个校园媒体,并且侧重点不同。后来她又在红帆网站做了组长,在第一线采访的基础上,承担了编辑和采访安排的任务,日常审稿改稿和采访活动安排以及上传稿件都一力但当,而新年还要带新生,非常忙碌。虽然忙碌,虽然辛苦,但工作依旧做的有声有色,并十分乐于这个工作,稿件也做的十分精致,因此我就专门采访了她关于这一年多来记者实践的种种感受和收获。

她说自己当初是怀着一种对未知的好奇加入这个网站并成为一份子的。可以看得出来,这是用一个十分热爱生活,喜欢挑战和未知的女生,也是一个心思缜密满腹才华的女生,而最终要的是,她的负责和认真,让我深深感动。她说一个记者如果不认真的去采访报道,不用事实说话,那一切都是贫瘠的,空洞的。的确,这是她给我的第一个信息,却也是我能体会到的,最重要的。

做了一年多的稿采访,她提到了最初的胆怯和陌生。刚开始稿子经常写得问题百出,要点不全,信息也没有提供多少,更没有体会到采访的乐趣,只是个不自信和浅显。经过一年的体验,每周都要经历的采访给了她十分丰富的资源以提升自己。她个人认为,作为一个校园记者进行采访报道。总的经验有三条,一是提前做好和活动组织者和主体的联系,了解他们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要办什么样的活动,是为了什么。从而判断这个新闻有没有价值,而这就牵扯到一个新闻敏锐度的问题。她很善于和乐于在平时关注校内外的大小事,经常看校内的各种展板和通知,寻找可以作为新闻的事实,同时注意打听和网上浏览也是她把握新闻的良好习惯。基于能在每一个新闻事实发生前都了解新闻,所以她总是能报到出同学们关注的,有现实意义的新闻。第二条经验就是全面的实地采访,这就意味着对于一个活动而言,要采访组织者,也要采访参与者,问他们其他没有牵扯到这个活动的人所想要知道的问题。要采访这些人,就需要注意沟通,注意大胆的表露身份和采访意愿,并耐心接受被采访者的条件,然后用事前准备的问题和被采访者现场交流,并合理把握时间长短。

第三,采访之后很重要的是报道。而如何写稿时讲经验和写作水平的。一年以来,丰富的校园实践给她的启示是要把握住标题、开头和正文主体三个方面。标题一定要反映新闻事实,并具有独特个性,而开头就一定要用丰富多变的句式将活动或新闻事实的基本要素阐发。正文主体要讲究一个依据,依据活动的长短和规模、意义大小合理安排长短和描述的粗细。采访一个人,就要记录下他的重要的有嚼头的话语和动作申请,报道一个讲座或活 动,就要用独特形式表现出这个活动或讲座都进行了那些环节,有哪些亮点,并适当的加入一点气氛的烘托和观众的反应,乃至一种隐性评价。她说,一个好的稿子一定要有意义,而这个意义就是反应事实基础上的思想性和感悟表达。说出人们想说的就是成功。

二,通读一份日报,看看引言是如何被使用的。

笔者选取的是2012年4月7日的华商报。作为一份在陕西关中地区风行的由陕西省侨联主办的都市生活类报纸,它的辐射范围广布九个多的中等城市,因为有了良好的办报思路,自从1995年复刊以来它从2晚多份的日销量到现在的日销量五十余万份,在陕西中部地区是当之无愧的霸主。但也不可否认,这与其丰富的信息供给和内容编排有密切关系,在将广告版面全权交给专业的广告公司代理后,华商报得以将精力放在新闻信息的提供和编排发布上。在新媒体日益发达的现在,华商报的纸质版销量依然不见减少,反而与日俱增亦令人称奇。无可否认,华商报在内容编排上的引言使用对其在读者看到的第一眼抓住读者阅读心理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的。笔者以4月7日华商报的一版引言为例,做一说明。

笔者选取的是4月7日A10版,西安新闻板块的一篇文章,文章便是以文章中被采访的一位县长所说的话为标题,既能反映新闻报道的亮点,又可以给人以极强的吸引力。华商报的稿件编辑特点是每篇稿件的重点和核心提示会在报纸版面的侧面或者文章区域的上方标示,此篇文章也不例外,文章区域的右上方是从文章中抽取出来的,写明事件最新进展。文章开头便是被采访者一位县长所说的话,让人有了了解事情原委的兴趣。接下来,针对采访得到的内容,文章以小标题的形式划分区域,依照各方反映的不用作为划分依据。首先是当事方,华池县的解释,例举了县政府网站的通报,然后一段是记者采访县长的引言,有转述,也有直述,让人第一时间知道事件当事的一方说的什么。

文章第二个标题是上级政府的反映。其内容有记者从网站获取的信息,也有上级领导批示内容的转述,给读者一个确切的答复。第三个内容涉及的是责任追究方面的,标题便是“违规停车司机将被停职检查”。又对华池县发的处理措施的直接展示,也有记者的采访了解,均是以转述方式呈现。

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一篇新闻稿件,要将被采访者说的话语和重要思想抽丝剥茧出来,一部分可以放在标题和醒目位置,一部分可以以转述和直述的方式呈现,把所获得新闻资料和采访成果充分利用,让读者感受到其权威性。同时,引言的使用得当也能增加文章趣味性并能有效吸引读者,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三,观看一个电视采访,并记录问题怎样被提出和被采访者如何以回答。

听取了老师意见,并对央视名嘴王志应邀为百家讲坛采访著名学者易中天的专访报道重新观看,并记录和分析了采访如何进行,而之前,又观看了王志采访于丹等社会名流和著名记者柴静采访药家鑫父母的报道,两相对比的基础上对电视专访的采访报道进行简单分析如下:

采访进行的时间是在2006年9月,那是一个百家讲坛红极一时的年月,那时的易中天更因为其《品三国》前一部分的节目的播出的名噪大江南北。随着百家讲坛节目的火热进行以及之后的第二部分节目即将播出的特殊背景和易中天别致独特的历史讲述方式引起观众强烈反响并夹杂批驳之声的 浪潮之下,素以敢于质疑和否定的央视著名记者主持人王志应邀对学者易中天进行了采访。采访的总的特点是直接真实和记者、被采访者极为强烈的互动模式。电视播放时长28分钟。

王志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问易中天他为什么这么火,诀窍在哪里?易先生的回答是没有,因为观众喜欢,他只不过是按照自己平常讲课、说话的方式搬到了荧幕上。这第一个略带点不太友好色彩的问题被一个极富才华和具有超人口才的易中天巧妙化解。然后王志又问了易中天他如何走上了央视的百家讲坛,对此易老师毫不避讳,说他从不看电视,央视后来找到了他,他才知道有个百家讲坛这档子节目,起初以为就是上去做一场演讲,可还没想到是那么长时间的一个系列讲授。他认为自己上电视是一种独特的人生体验,而他喜欢人生体验。他不反对为学术而学术的学者,但反对为职称,为升官的学术,他自己上电视讲课只是一种体验。第三个问题王志问的是易中天在百家讲坛的讲课方式是否在借鉴评书的方式,易中天当头一句“我就不看评书,何来参考?”一句反问让这个问题迎刃而解。针对王志的第四个关于他是否在戏说历史的问题,易中天先是以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加以回应,又引用了著名史学家吕思勉的故事加以印证,说明自己的作法古已有之何必前后批驳。

第五个问题王志问易中天“你是否介意”学术超男”那样的称呼?”,易中天直接回答“我介意有用么。这不是介意不介意的事,是改变不了的,既然改变不了的事我又为何介意。但如果你问我喜欢不喜欢,我会说不喜欢,毕竟我是一个搞学术的人。最后一个问题问“有评论认为易老师你是迎合了社会的某种浮躁心态,你认为对吗?”,对此易中天给出的回答是“我肯定迎合了社会和观众的某种需求,至于具体是哪种需求,留给评论家们说去吧”。

节目播出后有很多人认为王志对易中天的采访王志占了下风,而他对学者易中天以那样一个口吻问答也让很多人难以接受,对此王志在接受《青年周末》采访时给了他自己的回答,我以为这可以对他那一期采访问题的提出,对方的回答进行解释,以下为附文。

第三篇:新闻采访与写作期末资料

新闻采访与写作

第一章:新闻采访

“采访”一词见于东晋史学家干宝的《搜神记序》

1、新闻采访定义:

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调查研究活动。是新闻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新闻写作的基础、前提和保证。

2、新闻采访的特点(与一般调查研究比较):

(1)目的的差异性:新闻采访的目的是为了写出稿件、传播信息,以及满足人们对新闻的需求。(2)时间的限制性:强调时效性,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采访、写作、发稿的全过程。(3)项目的突发性:面对突发事件。(4)需要的广泛性:职业、年龄、性别、经历、学历等等使人们对新闻有多层次广泛性的需求。(5)知识的全面性:配合人们需求,综合性应用学科,多联系。(6)活动的艰辛性

3、新闻采访的活动方式:

(1)个别访问(具体深入、主动权);(2)开座谈会(信息广、全,高效,中大型报道);(3)现场观察(主要方式)(生动细节,感染力);(4)参加会议(大量信息线索)(5)蹲点(升入调查,时间周期长);(6)查阅资料(解释性阶段);(7)改写(补不足);(8)问卷(令人信服);(9)电话采访(便利迅速,补其他采访之不足)注意:准备要充分;提问要凝练;记录要及时;(10)网络采访(主要形式:直接转载信息;组织网络调查;通过E-mail、博客、MSN交流;查阅收集资料非即时:电子邮件;即时:qq,微信)

4、新闻采访从性质上分类:

(1)常驻采访:派驻外地或外国记者的日常(时间长、题材广,全局观念,外语、社交能力,尊重文化差异);(2)突击采访: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迅速对突发事件进行采访活动(闻风而动,忙而不乱,经验和临场发挥能力);(3)交叉采访:在同一期限内,对两个以上新闻事件交替进行采访活动(避免重复找人、路途,投入少,收效高,统筹安排,主次分明);(4)巡回采访:按照编辑部指示,沿着预定路线进行采访(没有具体明确的采访对象和主题,要求思路灵活,高写作水平);(5)隐形采访:不公开记者身份,或不申明采访目的的特殊采访活动(揭露性、批判性);(6)异地采访:记者到分工范围以外地区的采访活动(开阔眼界、取长补短)

第二章: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四个基本要求:从新闻工作的性质与实践要求出发,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通常概括为,坚持真实性、坚持思想性、坚持时间性与坚持事实求是说话。

1、坚持真实性:

(1)定义:新闻报道必须反映事物的原貌,通常也被称为准确性。

(2)具体要求:

1、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必须真实(五要素俱全:who、where、why、when、how)

2、新闻所反映的事实的环境和条件、过程和细节、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等必须真实(不能改变)

3、新闻引用的各种资料必须却是无误(包括数字、历料、背景材料,小心引用,不确定不采用)

4、新闻中涉及的人物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必须是当事人所述

5、讲究分寸、留有余地(两方面,既要客观全面,又要注意防止片面性、绝对化,否则,即使是一个基本真实的事实也会让人生疑。)

(3)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

客观:新闻不自由(媒体为党和政府垄断,失去了竞争对手),新闻体制不健全 主观(记者采访不足):

1、初步接触,不明要求;

2、作风浮夸、粗枝大叶;

3、知识不足、真假难辨;

4、道听途说、不经核实;

5、追求生动、合理想象;

6、急功近利、夸大事实;

7、移花接木、偷梁换柱;

8、沽名钓誉、胡编乱造

新闻失实三大坚持:(思想性、时间性、用事实说话)

2、坚持思想性:

(1)定义:思想性指新闻报道的思想观点或政治取向;(2)思想性得以实现客观条件:传播信息;

(3)思想性强的关键:抓准问题(抓社会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抓广大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

(4)思想性强的业务手段:增强可读性(引而不发,含而不露;借用知识,纠正偏见;增强趣味,寓教于乐)

3、坚持时间性:

(1)定义:时间性即及时迅速地报道新闻

(2)新闻报道迟缓的原因:

1、有关记者、编辑的观念陈旧,作风素质较差;

2、新闻机构的管理体制不太合理;

3、通讯、交通设备更新缓慢;

4、发行渠道的单一

(3)克服的环节:

1、新闻从业人员的时间观念要转变,强化;

2、新闻从业人员的工作作风修养要增强;

3、采编人员的分工不宜过细;

4、先简后详地搞连续报道;

5、简化审稿制度;

6、尽可能更新通讯设备和交通工具;

7、组织强有力的多渠道发行网

4、坚持用事实说话:

(1)定义:让新闻的思想观点通过事实自然地得以流露;

(2)为什么要用事实说话:

1、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新闻最基本的内涵,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新闻一定得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2、事实胜于雄辩(事实具有不容置疑、无可辩驳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虚造的内容笼统、空洞)

(3)怎么用事实说话:

1、精选事实(这是较好用事实说话的前提和保证);

2、多细节,少议论;(议论要依托事实,成为点睛之笔,不能喧宾夺主;细节能传神);

3、多理解,少晦涩(深入浅出,扩大受众范围);

4、插叙场景、背景和人物形象(增强新闻的形象性和感染力,要求事实即五“w”真实和形象背景真实)

第三章:采访的第一阶段(采访前期)

报纸的产生过程:兴趣(先天构成,后天培养)→敏感→线索→采访→写作→编辑→排版→印刷→发行→产品

1、新闻敏感的培养:

(1)定义:新闻敏感指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新闻价值的能力,即新闻工作者的感官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敏锐感知能力(能力、主观、可培养)

(2)新闻敏感的主要内容:

1、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对当前工作的指导意义(称作记者的政治敏感或者叫政治洞察力;主要内容是当新闻事实出现时,记者应当马上将它们同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及编辑部的报道意图联系起来考察,看其对推动当前工作和发展当前形势有何积极意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新闻工作是一项政治性较强的工作,新闻记者应该以政治家的眼光和态度去认识事物,并从中掘取能够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进步的“珍宝”);

2、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能否吸引较多受众(指记者面对新闻事实要迅速估量出其对广大受众的吸引力);

3、迅速判断一般现象挖掘出隐藏着的有价值的新闻事实(找出被表象甚至假象掩盖的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4、迅速判断在同一性质的诸多事实中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5、迅速在对事件进展过程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预见有可能出现的新闻(对新闻事实发展的趋势和本质做出科学分析);

(3)新闻敏感的培养途径:

1、要及时学习、掌握党的新政策、新精神(发现判别新闻的依据);

2、要立足全局看问题(把事实置于全局考虑、比较,鉴别出有价值的新闻);

3、要十分熟悉点上的情况;

4、要不断增强知识素养(拓宽知识);

2、新闻价值的感知:

(1)定义:新闻价值是事实构成新闻诸要素的客观存在,是记者判断事实可否成新闻的尺度;(尺度、客观、不可培养)

(2)新闻价值的五要素:

1、重要性:指新闻事实具有震撼人心,能在某种程度和范围内产生较大影响的特质,即对人的影响力,是新闻价值的主要因素和核心因素(西方以趣味性为新闻价值的核心和基础,我们是重要性);

2、显著性:指新闻人物和事件具有引人注目的特质(平常人+平常事=0;不平常人+平常事=新闻;平常人+不平常事=新闻;不平常人+不平常事=重大新闻);

3、时新性:是指新闻发生的根据具有确定新闻事实的最起码的特质。有时间性(快是构成新闻价值的要素之一,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才有新闻价值),新鲜性(题材新鲜)两方面含义;

4、接近性:指新闻事实具有令人关切的特质(这种接近主要指地理、职业、年龄、心理及利害关系等方面的接近);

5、趣味性:指新闻事实具有引人喜闻乐见的特质(西方资产阶级新闻学把读者兴趣作为新闻的基础和试金石,但我们不能一味追求刺激和低级趣味);

3、新闻线索的获取:

(1)定义:新闻线索即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明信息或信号;

(2)获取新闻线索的主要渠道:

1、通过党和政府的政策、决议及负责同志的活动、讲话;

2、通过各种会议、简报;

3、通过记者的耳闻目睹;

4、通过对日常情况的积累;

5、通过广大受众、亲友的提供;

6、通过互联网搜索;

(3)使用新闻线索时的注意事项:

1、注重验证,不硬顺藤摸瓜;

2、尊重规律,不要拔苗助长;

3;讲究适宜,不要大材小用;

4、合理安排,不要齐头并进;

4、采访准备的周到:

(1)平时准备:

1、理论的准备(政治理论);

2、政策的准备;

3、情况的准备(有多手准备新闻素材);

4、知识的准备:有助于同采访对象迅速有效地交谈;有助于敏锐捕捉有价值的新闻事实;有助于深刻揭示新闻主题;有助于避免犯知识性错误;

(2)临时准备(针对一次具体的行动):

1、收集新闻事件和人物的相关资料;

2、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找准心理差异;

3、拟定采访计划和调整纲目目;

4、检查有关物质的完备情况;

第四章:采访的第二阶段(采访中期)

1、提问技巧的掌握:所谓提问实质是运用谈话的方式研究采访对象心理的一种方法,是记者采访活动的主要实施形式,也是关系采访活动成败的关键。

(1)提问的三种形式:

1、正面提:即提问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单刀直入,不要拐弯抹角兜圈子。适用于两种采访对象:记者熟悉的;干部、学者、演员、运动员、外宾等;一般回答条理多,具体内容少,因此要有详细周密的大纲;

2、侧面探:即运用启发引导的原理和技能,旁敲侧击、循循善诱地促使采访对象对以往的新闻材料产生回忆,适用于想谈但一时对往事不能产生回忆的采访对象,方式有接近性启发引导,相似性启发引导,对比性启发引导;

3、反面激:即记者通过一定强度的刺激设问,促使采访对象的感觉由“要我谈”转变为“我要谈”,从而打开采访通道。适用于因谦虚、顾虑、不屑等种种原因不愿谈的采访对象,方式有激问和错问(不可离道德太远);

(2)提问的注意事项:

1、提问宜简洁;、问宜具体;

3、提问宜间接;

4、提问宜深刻;

5、提问宜自然;

6、提问宜节制;

2、现场观察的注重:

(1)定义:现场观察指记者的大脑及眼、耳、鼻、舌、身感觉器官同时运作,以眼为主从而使主观认识与客观事实相一致的现场采访形式。即记者用眼睛进行采访,强调现场观察及是强化视觉功能;

(2)现场观察在采访中的具体作用:

1、能核实新闻事实的虚伪,增强新闻的可信性;

2、能激发鲜明、生动地表达事物的灵感,增强思维的敏捷性;

3、能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增强新闻的深刻性;

4、能为通俗地解释事物提供条件,增强新闻的可读性;

5、能使采访对象触景生情,增强认知的可能性;

(3)现场观察时的注意事项:

1、明目的(明确目的以集中注意力,提高效率);

2、多指教(提效率);

3、抓特点;

4、选地点(选择要掌握一定的,明度,获得较好的感受效应要选择适宜的视角,增强是视觉的敏锐程度,应尽量接近观察目标,缩短视觉的空间,避免其他感官干扰);

5、善用脑(抓住有价值的材料);

(4)当场笔录的强调:

要求:应以笔记为主,心记为辅(因为采访时记者要记住采访对象所述的事实和保证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单靠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根本不行,得靠长时记忆,而一心不能二用)

记录内容的主要范围:

1、记要点;

2、记易忘点;

3、记疑问点;

4、记采访对象的思想和有个性的语言;

5、记观察所得;

6、记记者的联想;

记录的注意事项:

1、行与行之间的空白要留得宽一些;

2、字迹应尽可能工整

第五章:采访的第三阶段(采访后期)

1、验证材料的严密:

(1)原因:由于客观事物的错综复杂,加上采访对象或多或少地受到心理情绪、表达能力、周围环境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以及记者采访技能的不熟练程度等

(2)方法:

1、投入记者智力(不能直接通过采访对象验证时);

2、再直接通过采访实践(“三角验证法”:如果要确定一个事实的真实、准确程度,要通过三个信息来源核准即当事双方,第三者(其他人),把事实差错消灭在采访阶段)

2、笔记整理的迅速:电话、录音、笔记

1、通读笔记,回忆整个采访过程,将心记的内容迅速用文字插入同类的笔记材料旁,并纠正、修订难以清晰辨认的笔记内容。

2、再通读初步整理的笔记材料,标出页码,并在可能用的材料旁坐上自己熟悉的标记,如△、☆、√等。

3、根据确定的新闻主题的需要,对材料分门别类,着力使笔记变为写作提纲。最好用不同墨水的笔,将材料分局其归属的部分,分别标出1、2、3、4,或是甲、乙、丙、丁,或是a、b、c、d。

4、剩余材料的积累:

每次采访所得的材料,真正用进新闻报道的只是一部分,许多材料则暂时派不上用场。此时,记者应当结合平时的材料积累工作,善于把这些暂时不用的材料累积、储藏起来,以供日后使用。(学习过程是材料和资料的积累过程)

(1)作用和意义:搞好材料或资料的累积的作用和意义在于:有利于记者在采写新闻时了解过去、指导现在和预测未来;有利于新闻报道更有新意和深度;有利于记者从中产生联想进而获取新闻线索。

(2)搞好资料累积的方法:

1、勤奋读书、勤于摘录;

2、养成习惯、持之以恒(3)资料分门别类:纸质文本;电子文本原则:

1、指向原则(即收集资料应该有明确的方向);

2、优越原则(善于分析资料,去粗取精)

3、统筹原则(即对资料要从上下、纵横各个方面统筹兼顾);

4、价值原则(收集的资料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5、及时原则(发现有用的资料应立即做成卡片);

6、认真原则(资料的准确性力求丝毫不差);

7、全面原则(对某一问题尽可能全面、系统地收集);

8、求新原则(注意收集新动向、新思想、新成就);

9、系统原则(即要求系统整理、合理编码);

10、持久原则(即要做长期艰苦的努力,持之以恒);

第六章:新闻写作的八大环节 新闻写作的八大环节:新闻主题,新闻材料,(新闻角度,新闻语言),新闻结构,新闻导语,新闻背景,新闻结尾

1、新闻主题:

(1)定义:即新闻事实所提炼出的主要问题及其表明的中心思想。它是贯穿一篇新闻的主导思想、主脑和灵魂,是决定新闻的思想意义和指导作用的根本因素

(2)新闻与主题:

1、坚持一篇新闻一个主题的新闻报道原则;

2、意在笔先,采访阶段就要选择、提炼主题

(3)提炼主题:

1、提炼主题依据两个因素(对全局的清晰度,对全局了解的越清晰,主题提炼越顺手;对材料的认真有序的综合分析);

2、深化、提炼主体的注意事项:不要强行“硬化”(以事实为前提;决不可把非本质、非原貌的东西,添油加醋地去硬性迎合形势的需要);不要分散空泛(主题要集中具体);不要雷同浅薄(要鲜明深刻,不要流于一般,不可轻易雷同);

2、新闻材料:

(1)新闻材料定义:构成新闻事实的各种原始情况、资料的总称。

(2)分类:第一手材料(记者亲临现场通过观察、访问等方式所获得的材料,无需任何中转环节,真实可信,通常是独家材料、视角);第二手材料(记者通过当事人口头或书面提供所得的材料);第三手材料(记者通过知情者口头或书面提供所得的材料)

(3)材料的选择态度:

1、采访阶段材料的选择在紧紧围绕主题、保证真实和显现价值、符合政策的基础上,必须坚持一个原则,即以少胜多,以十当一,多多益善;

2、而在写作阶段,经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制作过程后,能用一个材料说明问题就不用两个,以一当十,以质取胜。

3、新闻结构:

(1)定义:即消息写作中对材料组合与段落安排的特定设计方式。

(2)常见消息结构:倒金字塔式,时间顺序式,悬念式,并列式(后三种使用较少)(3)倒金字塔式结构:按重要性递减顺序安排材料和段落的一种消息结构形式。最常用,字数在600-800间,起源于19c60s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主要特点:

1、打破叙事常规;

2、呈“头重脚轻”之势,内容按重要性依次递减。

4、新闻导语:

(1)定义:消息的开头段落,即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

(2)格式:它的位置固定,在电头/消息头(本报讯)后。导语结束后要与主体分开,主体开始另起一段。(电头/消息头的作用:

1、证明报纸内容的来源与版权(这家媒体版权所有,独家新闻);

2、让读者一眼看出也这是一篇消息,消息前的本报讯是体裁标志);

(3)特征:导语是消息区别于其他新闻文体的重要特征,属于消息特有的概念和标志。是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议论组成的新闻的开头段落。

(4)作用:即导读、导听。导语是新闻与受众之间的第一感应媒介,往往集消息之精粹、写作者灵巧,诱导受众读听下文。

(5)导语的产生背景和历史沿革:第一代导语:新闻五要素俱全,战争促进诞生,1889年3月30日美联社记者约翰唐宁的消息被公认为诗标志性的导语;第二代导语:新闻要素式导语,20c30s产生,40s取代第一代导语;(它选取新闻要素中的一两个放进导语,先声夺人)第三代导语:表现形式灵活多变的导语(丰富型,延缓式导语),不涉及新闻主要内容,只设置一个悬念;第四代导语:21c世纪初,又人提出第四代导语—流线型导语(突出事实中最吸引人的一点,强调自由性和吸引力)

(6)类型:

1、叙述型(通过朴实、间接地语言将新闻中最主要新鲜的事实直接叙述出来,分直叙式导语,概括式导语,使用频率最高);

2、描写型(大笔勾勒,用简洁洗练的语言,通过白描式描写手法,集中简练在现事件中最有特色的现场情景,以增强吸引力,感染力);

3、议论型:概述事实的基础上记者直接出面予以评论,对受众影响较大,较少使用。有引语式(借他人之口发表评论),设问式(针对事实提出某个尖锐问题),评论式(借助事实,作精当评说)三种表现形式。

(7)写作要求:

1、实(事实;态度朴实、扎实);

2、简(简洁的以几十个字概述主要事实);

3、活(用生动、具体、形象的简洁文字概述新闻主要事实)

5、新闻背景:

(1)定义:与新闻人物及事件形成有机联系的相关环境和历史条件。紧扣why展开,对形成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因果关系、诸种矛盾之间内在的辩证联系

(2)类型:

1、衬托型(即深度性背景材料,即提供一些鲜为人知、更接近实物本质与真相的材料,与一般性的材料做对比、衬托,以增强新闻报道的厚度);

2、解释型(即诠注性背景材料,提供材料帮助受众解惑释疑);

3、启示型(即引发性背景材料,记者不直接议论、解释,只客观地摆出一些材料,却含义深远)

(3)运用:在运用时通常无固定模式,只需讲究根据新闻主题的需要,注意有目的、又针对性地灵活穿插即可。背景材料提炼要精练,讲究点到为止,万不可枝蔓横生,喧宾夺主。主体或结尾部分,决不能放在导语中。

6、新闻结尾:

(1)定义:消息最后的自然段落(2)结尾考量:结尾若好(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寓意深刻,回味无穷),当然需要;结尾不好,宁可不要。

第七章:各类新闻(指消息)的写作【按内容/题材分】

1、会议新闻:以各种政治性、专业性会议为报道题材的新闻体裁 采写要求:摸清会议宗旨,亲临现场采访;跳出会议程序,着眼新闻事实;坚持报道原则,讲究灵活机动

2、经济新闻:以国民经济、生产建设和群众日常经济生活为报道题材的新闻体裁

要求:学习、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与政策;熟悉经济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情况:能判断、预见问题;能提出、交谈问题;能解释说明问题;善于从业务技术堆里跳出来:抓能力,抓事实,抓角度,抓趣味,抓通俗(多进行形象比喻,多进行解释说明,多采用数字换算法)

3、人物新闻:用消息形式报道任务活动与事迹的新闻体裁(是消息,要加本报讯,人物通讯、人物专访、人物特写等体裁不加本报讯)

特点:短(6、700字,报道一个人,说清一件事,阐明一个思想),快,活,强

要求:路子要宽,选人要准;突出重点,忌大忌全;避免雷同,突出个性;粗细结合,重在节制

4、人物通讯:较详细地反映新闻人物活动与思想的新闻体裁(深入采访,挖掘细节)

要求:主题明确,特点鲜明(人物特点的捕捉);精心选材,富有气息(有时代气息,强烈的现实意义);抓好情节,带动全篇(抓住特色情节进行张弛有度的艺术处理);重视环境,兼顾整体(人物和社会环境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一言一行都是对社会环境的自然反应)

5、专访:对新闻人物或单位进行专题访问的通讯体裁(写问题)向气象局专家谈雾霾问题 分类:人物专访(对新闻人物专题访问的通讯体裁)、问题专访、事件专访

特点:针对性(相对而言选择的人事及问题更有明确的背景和强烈的现实性,提问也有目的性)、代表性(人、事具有典型性)、适合性(合适的环境合适的问题)

要求:

1、精心选择人物(有权威的人来回答问题,选择的原则是由事选人,即因事件、问题、专题等而选择);

2、准确把握时机;

3、合理安排观察;

4、注意谈话纪实(尊重事实真相和访问对象本意不能歪曲或强加自己想法;保留谈话风格,体现访问对象的个性特征);

5、控制访谈方向(不被对象牵着鼻子走,准备精心,设计多套方案)

6、事件通讯:较详尽反映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的通讯体裁。要求记者选择某一典型事件,全面、客观地反映其来龙去脉,集中、深刻地揭示其思想主题和社会意义。分类:以表扬歌颂为题材(时代精神、社会风尚、思想境界、道德水准);以批评揭露为题材(社会生活和工作中的弊端,警醒,驱邪扶正);介于两者之间(揭示社会生活、工作中的问题,引起思考、热议,启发思路)

注意事项:

1、典型性强,要精心选材(突出新闻价值强);

2、突发性强,要闻风而动(通常为负面新闻);

3、思想性强,要深入挖掘(提炼一个集中、深刻的主体统率全文,思想性较强,新闻价值高);

4、具体性强,要破题细问(讲究具体形象,可感可触);

5、政策性强,要注意分寸(揭露问题把我分寸);

5、延续性强,要跟踪追击(事情发生是有延续性、连续性的)

7、教育新闻:以教育为报道题材的新闻体裁

注意事项:

1、知识广博,见多识广;

2、密切联系,善交朋友(与知识分子打交道:诚恳、尊重、主动);

3、视野开阔,面向社会(教育事业牵动千家万户)

8、社会新闻:以反映社会生活、社会问题为报道题材的新闻体裁,俗称“8小时以外的新闻”,即工作、上班时间以外发生的新闻。

特点:广泛性、知识性、趣味性、突发性、思想性

要求:

1、闻风而动、刻不容缓;

2、利用空闲,捕捉线索;

3、研究社会,多思好奇;

4、广交朋友,建立热线;

5、讲究趣味,反对庸俗;

6、力求辩证,客观全面;

7、注重导向,提升品位;

从形式上划分:综合/动态新闻

1、综合新闻:对同类事物或一个事物的多个侧面进行归纳、综合的新闻报道

特点:

1、新闻事实有一定的隐蔽性;

2、直截了当表达记者观点;

3、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反映事物和人物;

4、注重背景材料的交待,注重导语的写作;

5、时效性不像动态新闻那样强。(内容丰富,归纳性、总结性强,时效性不一定强。“做”出来的,记者可不去现场采访,查资料也可)

2、动态新闻:迅速、及时地反映最新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一事一报

特点:

1、最新发生、变动中的新闻事实;

2、重要性为其价值(最主要);

3、以突发事件为主要内容;

4、客观叙述事实,不做总结归纳;

新闻体裁:消息、通讯【(人物、工作、时间、风貌),(时效性差,生动活泼)】、新闻、评论(分级别)

第四篇: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重点总结

------------------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重点总结---------------编导102班 杨洪江--------------------

一、1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①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②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③采访使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④新闻采访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

2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

3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1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认识论方面的一致性

2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制约作用:①在真实性②在深刻性③在丰富性

3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①去伪存真,去粗取精②整体把握、科学认识③理性认识、深刻发掘

三、新闻采写对记者素质的要求:

1敏于发现,具有察觉异常的能力

2善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

3长与沟通,具有广交善结的能力:①善于和各色人物沟通交流,推心置腹,促膝长谈②善于从沟通中发现线索③善于与被访者撞出思想火花

4精于表达,具有语言驾驭的能力:简洁、准确、生动

四、新闻采访的涵义:

1采访是信息搜索活动

2搜集的对象是可能收到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想知道而不知道的事件

3目的是出于大众传播

4手段有观察和访谈等

五、新闻采访活动的特点:

1以大众传播为目的,满足大众的新闻需求

2以平等的沟通为手段:采访从根本上说是采访者与采访对象在认知层面上和情感层面上的平等的相互沟通

六、新闻采访活动的本质:

1信息符号互动 包含三个方面:采访对象、大众传播、反馈

2确保新闻采访成功的必备条件:①双方对于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共同理解。语言符号如:同志、老实等词汇的含义。非语言符号如:表情、苦笑所代表的含义②采访者应以前台形象示人,并结合采访的具体情境表现出合适的行为③学会换位思考,这样才能写出深刻感人的报道

3新闻采访是一种社会交换活动

七、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双主体:

1采访者:新闻采访的重要主体:①社会守望者(监督政府)。它的主要职能是要发现那些典型的,对社会发展,对人民生活,对社会利益意义比较重大的新闻事件,提交给社会,以引起公众的关注,最终推动和促进社会的各个机制加以协调②信息传播的角色③文化传承的角色★ 必备素养:①政治②法律道德③科学精神④专业素养

2采访对象:复杂性 专业性 目的性

八、新闻线索与报道策划

1获得新闻线索是采访的起点:①新闻线索的含义:新近发生事实的简要信息②新闻线索的特点:简略、零碎、稍纵即逝,一定的偶然性

2新闻线索的一般来源渠道:①记者招待会:早到,根据规模确定早到时间,两会提前2个小时,衣着注意②党政机关及其召开的会议③企事业单位④重大文体活动⑤社会网络⑥其他媒 1

体的报道a细小的揣测新闻背景,捕捉反常事态的蛛丝马迹b注意了解新闻和周围事物的联系和影响c寻找报道破绽,追踪求证新闻的真实核心d预测新闻发展方向,追踪进行补充报道(新闻是主体的角度)e交换角度,突出未被人重视的新闻事实⑦社会公共空间⑧公开征集⑨查询急救电话

3新闻敏感与新闻线索。获得新闻线索有赖于新闻敏感,新闻敏感和核心内容就是判断新闻价值,新闻敏感具体实在的内容:①整体判断是否具有新闻价值②与以往的哪些报道有关③该线索中最关键的内容是什么④判断事件影响的轻重缓急⑤判断读者的兴趣

4新闻线索的捕捉:①敏锐的从异常情况中捕捉到新闻线索②根据当前的宏观形势,高屋建瓴的发现新闻价值③敏锐的寻找不同事务之间的联系④锲而不舍

5采访与新闻报道策划:①报道策划的涵义:a计划b制造新闻②策划对于新闻的意义:a提供了可行性方案b充分利用了线索是报道在时效性和深度上胜人一筹

九、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1采访的十个步骤:明确采访的主题、背景研究、采访预约、采访计划、面对采访对象:打破坚冰、第一个问题、建立融洽的关系、具有威胁性的问题、恢复、总结:

2十步骤:①提炼采访的主题。采访之前的两个最重要的问题是问自己的,你需要什么信息,谁是提供信息的最佳人选。一般来说这两个问题之间是相对立的,采访的主题越具体明确,你将获得的信息就会越有趣,最佳信息提供人(当事人),审讯刑侦人员,舍友同学②背景研究。并不是每位采访者都需要大量的资料研究,但是它的重要性在于向对方表示尊重,问出有创造性的问题:a了解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年龄、籍贯、个人爱好、生活经历、从事什么职业)b了解关于新闻事实的背景材料。这包括历史背景与国际背景,也包括相关的专业知识背景,不但有利于采访深入,也有利于报道的写作c获取材料的途径。查阅相关资料,检索相关报道,进行与采访③采访预约。★拒绝采访的原因:a记者动机不纯,揭负面b主观原因c客观原因,没时间d对采访目标没兴趣e对事件缺乏了解f对记者没信心,媒体能量g团队★a合适的采访环境:环境,需找合适的采访地点,由于被采访者的身份、职业、职务、文化素养、工作性质等方面不尽相同,采访地点有所不同(政府官员办公室)。语境,现实生活中,身份相近的人之间常常有较多共同语言,在新闻采访中如果利用恰当,则可以成为迅速接近采访对象的桥梁,如果身份悬殊,只要巧妙加以利用,也可以成为桥梁b在强硬交锋中创造交锋机会c在侧面迂回中创造采访机会d在多次接触中创造采访机会④采访计划。a再次说明采访目标b如何夸赞一个你从未遇到的人c采访问题的提纲(确保他们和采访目标的一致性)d多准备问题⑤面对采访对象。打破坚冰,有人说采访的前五分钟就决定了采访是否成功⑥第一个问题。一个优秀的记者会把话题非常自然的过度到一个采访问题⑦建立融洽的关系。这决定了采访会不会有一个顺畅真诚的交流,如果前面都做得很好的话,这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采访越随意,信息越多,你的倾听和积极的反映会鼓励对方,你吃惊的表情也会帮助你获得更多的信息⑧具有威胁性的问题。一个融洽的关系会给你提供这样的机会⑨恢复。你可以抱歉的口吻进行关系修复⑩结束。a表现你想要结束的意思b给对方一个最后补充的机会,也许会有意外收获c留下名片d索要资料e如果再有问题,能不能和对方联系

十、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方法:一般方法(提问、倾听、观察、记录)、特殊方法

1提问。简洁的组织问题,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

☆封闭式问题:能以是否来回答的问题或者答案简短明确。特点:①提问具体,范围严格,利于对某一问题的明确回答②留给对方回答的自有余地较小,限制对方扩散发挥,便于记者对某个时间和观点进行追踪

☆开放式提问,对采访对象回答没有限制,求的采访对象畅所欲言。特点:①提问概括,范围限制不严,给对方充分的自由发挥余地②谈感受,谈经历③谈话节奏舒缓,气氛较轻松

☆陈述引题:陈述是记者在提问前就自己已经掌握的材料进行陈述,陈述的内容可以是记者提问的原因,新闻人物或事件的背景材料,采访对象曾经说过的话,对某个问题的看法等,记者由陈述引出提问。目的:①为了让对方更清楚提问的理由②是采访对象有一个思考线索③限定对方回答问题的范围和角度④提示对方回忆记忆模糊的事情⑤让对方证实记者掌握的材料

☆追问。是一种深入挖掘的提问方式,追问有助于扩展采访对象的回答:①积极反应②重复③沉默。让对方打破沉默获取更多信息,沉默3~4秒钟,仿佛你还在期待更多的回答,如果不好把握时间,可以默数④扩展⑤细化⑥换话题①②③④⑤

☆引导性问题。记者故意隐蔽语言动机,借别人的话刺激采访对象,引出他急于释疑,解惑的愿望,或假设事实来套话

☆过滤性问题。面对陌生采访对象时,使用过滤性问题会提高采访效率

☆问题的顺序。从概括到细节,从细节到概括。

2采访中的倾听方法。

☆积极的倾听:①倾听的作用:懂得倾听的人会获得更多的更真实,更有用的信息,倾听的前提是你清楚的知道在一个采访中你需要什么样的信息②倾听的要求:a好的倾听者。能够记住对方口头表达的信息、琢磨对方表达的真实含义、知道对方已经说了什么,接下来又会说什么、发现对方没有直接表达,暗藏的态度和含义、换位思考,关注对方b糟糕的倾听者。局限于情节,不去发掘内藏的含义、容易被外界因素影响,如噪音,语速,甚至是对方的相貌③倾听的代价:改变自我的看法,融入对方所提供的情境中,柴静为遗孤抹泪

☆怎样学会倾听:①为听做好准备。准备听什么,提炼要点,很能够证明观点的证据,除掉先入为主的情节②提炼要点。采访对象不是专业的演讲者,需要你不断的提醒,提炼,思路才会清晰③寻找支撑材料④逆向思维⑤注意对方措辞⑥鼓励并引导⑦表现出倾听的愿望 3采访中的观察法。

☆新闻观察法的两种类型:非参与式,观察的第一层次,自然而然发生的;参与性,一个记者为了描述拳王让对方把自己鼻息打破,这个过程中,记者的整个感官都在体验新闻事实,内心感受更加丰富

☆观察的内容: ①场景、环境、声音、气味②人物:从外貌到性格,一些行为会有一些象征意义,透漏出对方的真实自我,如着装、眼神、面部表情、手势、脚步姿势③行为和动作、动作主体④意义

4新闻采访中的记录方法。

☆记录方法。录音、摄像,满足精确记录的需要;笔录,使用与常规性采访,复合性采访。☆笔录的优点:整理思路,添加表情,可保存性。

☆笔录的方法:速记、记忆、抓关键词复述笔记

5采访中的特殊方法

①隐性采访②网络采访③精确采访

☆ 定义:身份、目的、手段、只占一条就算

☆ 分类:体验式、伪装式

☆ 风险:法律、道德

十一、新闻写作的共同规律:(价值、真实、事实、失效,让读者看见,令读者在乎)1新闻报道的写作程序:

① 写作程序的四个阶段:a构思,在一大堆新闻信息中选择什么去报道b收集c建构,写作

阶段d修改,反复阅读、修改语法、措辞,甚至错别字

② 确定报道的焦点:a报道的重点是什么b如何向朋友讲故事

2主体的价值(新闻价值)

① 时效性,突发性事件②接近性,地理上的接近与心理上的接近③反常性,离奇事件④显著

性,名人的故事⑤重要性,社会各领域中有重要影响的事件⑥趣味性,带人情味的,娱乐的十二、报纸媒体的优势

1可以进行深入解析:主要体现再解释性报道方面

2图片符号可以加强报道的生动性:报刊图片包括照片、漫画、图示,这些手段加强了报道的视觉冲击力

3文字有利于展示事例情趣

十三、广播电视的报道优势

1形象生动。易于接受,覆盖面大

2录音、录像的方式增强了新闻的现场感和真实性

3可以利用音画组合的不同方式充分展示新闻事件的含义

4运用有声语言报道新闻的若干规则:①为听而写②多用双音词,少用单音词③注意同音不同义,避免书面语

十四、互联网包容诸多优点的新媒体

1网络信息具有综合包容性特点

2网络新闻实现了全方位位的互动

3信息量大,并通过搜索引擎的方式方便了读者的阅读(中国新闻四大类,消息、通讯、报道、评论,西方硬新闻:政治、科技重要事件、无趣、意义重大,西方软新闻:娱乐性、趣味性)

十五、消息文体的分类和结构:

1消息文体的涵义:最直接最简练的方式报道新闻,最常见的一种文体

2消息的分类:①动态消息:刚发生新闻事件的时效性报道,通过报道使受众获得事件最新发展②综合消息:体现出宏观规律的报道③述评消息,带有评论色彩的消息

3消息的结构:①倒金字塔结构:常用语硬新闻的写作结构,先概述事件的焦点作为导语,在正文中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组织信息,导语的基本新闻要素包括5W。缺点:读者读完标题,导语就不读了②华尔街日报:开篇使用软导语,把焦点放在一个人、场景或时间上面,思路是从特殊到一般,借助人物、地点和事件来引出文章的重点③时序结构:故事性结构。按照时间顺序的发展来安排内容,易于表现紧张的情节④悬念式结构:设置悬念 揭示答案⑤沙漏式结构:倒金字塔+时序结构

十六、消息标题的不同形态

1单一结构标题:在简短的文字中触及新闻的主要事实,多由一个完整的句子构成 2复合结构标题:有引题、正题、副题等组合构成引题:烘托氛围,交代背景,为事实做铺垫

正题:交代主要新闻事实

副题:进一步补充说明

十七、导语的含义

1导语的类型:硬新闻导语: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报道的主要内容,它直击要点,开门见山①概括式导语:回答几个问题而不是全部的基本问题,和人、何事、何时、何地、何如、结果怎样②次日导语:如果别的媒体在报道新闻的时效上抢占了先机,可以尝试这种导语,他通过对新闻事实顺序的调整,把新闻报道向前推进了一步③影响式导语:在导语中写入新闻事件的影响,使报道的针对性更强,它回答了一个重要问题该事件的结果如何,对读者意味着什么

2软新闻导语:也称作特写导语。他可能有几个段落,逐渐进入正题,他暂不告诉读者报道的主要内容,而是采用描写或讲故事的方法挑起读者兴趣(时序结构、悬念式结构)①描写

式导语:开篇对一个人、地方、行为进行细节描写②叙述式导语:用足够生动的情节讲述故事,使读者感到亲身目击事件一般的感觉③提问时导语:

3应注重的问题(细节描述后、核心段落揭示事实、进一步报道)①如果使用软导语,必须在核心中告诉读者要点②注意建立软导语与核心段落的联系

十八、消息主体的写作:

1主体的涵义:消息的主干部分,具体展示新闻事实,提供相对完整的新闻信息,地点时间会更加具体,人物信息会更加详细,事情的过程会更加细致,并保持适当节奏,维持读者阅读的兴趣,主体并不是一个消息中心不可缺的部分

2主体写作的注意事项①追求细节的真实:明确五要素,新闻源等,要把某人某地等模糊性词汇具体化,不要使用化名,可使用据悉、据传②擅用数字a可用真实可靠的数据,注意数据的权威性b将数据形象化c正确使用引语:如果能够正确反映被访者的观点,可以做适当的改动,进行解释,并且要去掉引号;使用引语的情况包括:引语有趣具有戏剧性,具有相当的信息量,代表被访者的观点或倾向

十九、背景并不是必不可少P265

1消息文本中的背景意义:背景在新闻报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采用从头道来的方法,、而常常是从事实的最有新闻价值、最能引起受众注意的部分切入,受众可以方便的知晓消息所报道的最主要信息。

2消息文本中背景的类型

①烘托行背景②说明性背景③揭示性背景

3消息背景运用的原则①必要性原则:并不是不可缺少的部分②简明性原则:体现简明扼要③灵活性原则:运用背景材料,应当遵循灵活性原则,让背景材料出现在各个应该出现的地方,而不应当过于集中地、呆板的使用背景材料④趣味性原则:新闻报道写的具有可读性,新闻事实本身鲜活、生动固然很重要,背景的作用也不可忽视⑤通俗性原则:为了帮助受众排除障碍,理解新闻事实,认识新闻事实的意义和价值

二十、结尾并不是必不可少P268

1消息文本结尾的作用:①对新闻事实加以概括②对全篇报道进行升华③对事实的新闻价值和蕴涵意义进行点化④就报道的事实加以引申,以此启发受众思考⑤对前文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予以补充

2消息文本结尾的写作方法:①背景性结尾:在报道的末尾引入有意味的背景资料②描写性结尾:使用极富想象效果的场面描写来结束自己的报道③引语式结尾:④评论式结尾 倒金字塔{①标题高度概括②导语硬导语,概括式导语③主体展开④背景⑤结尾 华尔街日报{①标题②导语具体③核心段落概括=倒金字塔导语

二十一、通讯文体的写作P272

1通讯定义:通讯是对于新闻事实所作的较之消息体现出延展性的报道。

2通讯文体的特点:a内容的延展性b手法的多样性c效果的多层性

3通讯的分类及通讯与相关文体的比较

通讯分类:a叙事记述型通讯b调查分析性通讯c谈话实录型

通讯与相关问题的比较:共同点:讲究时效性、讲究新闻真实性、注重凸现事实的新闻价值差别:文本失效有差异,消息的时效性强于通讯、文本结构有差异署名方式,标题形态,文本容量,文本表达。

第五篇:新闻采访与写作

当代新闻写作复习资料

新闻写作:指记者把采访中搜集到的材料和信息,通过写作制定一定体裁的新闻作品的全过程。关系:1.先有采访,后有写作。2.采访质量决定写作质量。

3.对于写作的构思也影响到采访的进行。“新闻学的本质是故事”

1.故事是什么? 2.故事如何讲述? 一. 新闻与文学创作:

区别:文学创作:含蓄 主观

新闻写作:直白,客观

1、新闻写作是信息,文学创作是艺术。

2、在写作过程中,新闻重采访,文学重写作。

3、新闻写作在进入写作之前必须完成采访,是对采访的来的事实理性选择和真实再现。

4、文学创造则要求调动丰富的想象力和情感来写作。文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二. 1.新闻写作的重要性。

新闻写作诗新闻研究的一个重要落脚点。

新闻学板块:新闻业务(采写编评),新闻理论,新闻史 2.新闻写作是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1)。新闻写作决定信息是否传出去。发现——开发——采集——制作——传播(2)。新闻写作直接影响信息的传播效果

第一章 新闻本源与叙事寓意

一、新闻本源与新闻根据

1、新闻本源:事实是构成新闻的根本因素。

(1)事实是新闻的本源(2)事实胜于雄辩(3)事实最符合受众的需要

2、新闻真实性原则

新闻失实(假新闻):

(1)体制性失实:指某种价值观或意识形态影响新闻报道。如:“大跃进”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出现大量失实报道。

(2)经济性失实:由于金钱等经济利益对新闻报道产生了强烈作用时造成的新闻失实。

2.新闻根据:

(1)新闻报道必须以事实为根据。(2)新闻报道必须新鲜。

A.内容要新。B.提高采写效率“抢新闻”

C.丰富报道手段,形势,“分段报道”广播,电视,网络尤其如此。D.写作中要有明确的时间概念,表明时间“新”。(3)新闻报道要素要完备。

新闻六要素:who when where what why how 标识性要素:何人,何时,何地。(缺一不可,硬性)

实质性要素:何事,何因,如何。(记者可以表达不同的倾向性和观点)(4)要适当的交代新闻来源。

二.新闻事实与叙事寓意

(“人肉搜索”最初来自猫扑论坛)1.人肉搜索的功能:A核实事件的真实性 B.寻人

C 娱乐或恶搞 D.道德批判。

2.出现的原因:A私人领域公共化。B监督渠道缺少的唯一选择。

C中国社会经历了国家对社会和个人的全面干预到价值失范和现代性危机的转变。D.后现代的娱乐方式。

3.如何看待和应对网络“人肉搜索”。

A.要有理性自律。B.法治精神。C.公民意识。

媒体审判:媒体因为具有很大的传播影响力,其对案件的预测性报道可能造成两个方面的消极影响:

其一,影响舆论,并通过舆论影响法官的独立判案。

其二,就是媒体的不实、不公正报道在法院判决之前和判决之外,直接给案件当事人造成不良的社会评价,或者伤害他们的隐私权 新闻写作中的媒体审判 例:2004马加爵案 责问:客观与平衡 求因:从个体到普遍。

第二章 新闻报道体裁

一、我国新闻报道体裁的分类:

1、按报道分工范围划分:经济新闻,体育新闻,会议新闻,社会新闻,军事新闻等

2、按报道内容划分:动态新闻,内容集中单一,一事一报,具备六要素

综合新闻,对同类事物或一事物多侧面归纳综合报道

3、按篇幅长短划分:一句话新闻,简讯,快讯,短消息、长消息等。

媒体审判:指媒体对司法机关正在办理但尚未定论的民事或刑事等案件的事实和性质,抢先作出大量的带倾向性观点的大量报道

社区报纸:准确提供读者所需的信息。构成社区的三个硬件:银行、教堂、报纸。

二、西方的体裁的分类 1.按传播工具划分:报纸新闻,杂志新闻,广播新闻,电视新闻,有线电视新闻,通讯社新闻。

世界上四大通讯社:AP 1982年 美联社

REUTERS 1850年 路透社(英)AFP 1844年 法新社(前身哈瓦斯社)UPI 1907年 合纵国际社(私人)新华社 1931年红色中华通讯社 1937年更名 2.按新闻事实发生的地域范围划分:国际新闻,国内新闻,地方新闻,社区报纸。(银行,教堂和报纸是构成社区的基本硬件)

3.按报道内容分:暴力与犯罪新闻,娱乐新闻,天气新闻,讣告等等。

讣告新闻:是对去世者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报道对象可以使达官贵人也可以是平民。在国外,普通小人物的报道占了大部分。

4.按事件的性质的划分:硬新闻,软新闻。

硬新闻:又称“纯消息报道”。指体裁比较严肃的,具有一定时新性的客观事实报道。(有很强的政治性,或者科技性的经济的、军事的、内容比较重大的新闻,表达方式庄重,写法也较为标准,相对变化不多。)如:新闻联播。

软新闻:指人情味味浓,写作手法轻松活拨的社会新闻,在题材上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表现形式上比较活拨,轻松,灵活,多变等。如:《晚间新闻》。

三、从新闻的六要素入手:划分为三大类,每一个实质性要数都可能构成一个报道中心。1.何事:消息(告诉你发生了什么)。

a.动态消息.内容集中单一,一事一报。

b.综合消息.对同类事物或一事物的多侧面的归纳综合报道

2.何因:深度报道(解释性报道,述评报道)3.如何:通讯(详细的展示过程)

第三章 消息

一.消息的基本结构:新闻标题,消息头,新闻导语,新闻躯干,新闻背景,新闻结尾,署名。第一节 消息头

一 定义: 一般的新闻在最开头都可以看到用黑体字标示的就是消息头。

如:“本报讯”或新华社北京电,新华社长沙10月13日电。

讯头:本报讯 本报记者某某

电头:新华社长沙10月13日电

(新闻发布单位+新闻发布地点+新闻发布时间)

(如果是报纸,不管是何家报刊都统一采用“本报讯”)二 为什么有些用“电”有些用“讯”呢?

在报纸新闻中,记者向自己所在的媒体发回稿件,无论是否在出版地,可统用讯头。但在外地用电子手段发稿,也可用电头。通讯社新闻统用电头

三.为什么要有消息头?

1.是消息明显区别于其他文体(是一种文体标识)。2.它是“版权所有”的一种标志。(知识产权,本报所有)。

本报专电:证明此消息本报版权所有,其他媒体不得抄袭。3.表明消息的来源,以利于读者判断。

4.与新闻发布单位的声誉紧密的联系起来,便其谨慎对待。四. 为什么要加”据”。

报社对于通讯社的电讯稿无权增补修改,但可以删节。经过删节的消息,必须在消息中标明:据新华社长沙10月13日电。

第二节

新闻导语

1.导语是新闻中消息这种体裁所特有的。2.导语处于文章中的开头部分。

(一般的消息导语就是第一段,也有俩个自然段构成的导语,称之为“复合导语”。虚写+实写)3.与文章的开头不同,它是新闻事件或问题的结果,提要或高潮。

二、导语的演变

导语作为消息文体的特殊术语,是在消息发展过程中逐渐明确的 1.第一代导语

产生过程:1844年,美国,电磁电报

1851年,美联社的前身最先采用电报技术(此前是采用书信)1865年,导语作为正式发端

1880年,开始普遍使用

五要素概念的提出:指出导语要素要将五要素纳入其中。第一代导语,又称“全型导语”,因导入冗长又称“晒衣绳导语”。2.第二代导语

产生过程:(1)广播出现对报纸而言是个大的挑战。

读者的要求短时间内更多的消息。

(2)1954年《纽约时报》提出不要把五要素全纳入要挑选最重要最能激起人兴趣的要素。

第二代导语又称“部分要素式导语”“倒金字塔式导语”。(第二代导语是今天新闻写作的主流)。

3.第三代导语就是没有特点,五花八门,多样化,能起到活跃化的作用。

三、导语的任务

开门见山,尽快的报告新闻事实,传递最新信息,使人“一眼便知”。(消息中的消息,快报中的快报)灾难性的新闻,灾情一定要上导语,新闻报道尽量用权威机构或人的括语。1.2.吸引读者,使人“一见钟情”。导语为全篇定音

导语决定消息的基调,消息的主体部分要按这个基调展开叙述。

四、导语的大致类型

依据选取事实,反应事实的主要特点,导语基本可以归为四大类: 1.概述型导语:以概括的,直接的方式写作的导语。

优点:事实信息最为简洁明了,便于被大众接受。广播电视大多采用此类写好概述型导语要求记者:

(1)。增强提炼与概括的能力,提炼新闻事实,忽略背景。(2)。用具体而非抽象的事实概述。2.描述型导语

与概述型相比,它的特点是:

消息的开头即出现画面,出现镜头,具有可视可感的效果。

描述型导语要求记者:

(1)采访中要扑捉有形的画面即使未在现场,采访也应当做到“立体化”,让采访对象间接地为你提供一些情景。

(2)描写的画面必须与事件有内在联系,有助于揭示主题,不要游离于主题之外。(不能为了

描写而描写)。3.评述型导语。

夹叙夹议,有述有评。找相关的,权威的,与记者观点相同额知名人士的观点进行评论。

a.运用直接引语突出新闻事实中最重要的,最新鲜的内容。b.运用直接引语变换新闻视点,烘托气氛,呈现立体情景。c.间接引语,把别人的话略加整理引出。4.橱窗式导语(一般都是复合型导语)是由典型事例构成的导语

特点:它不是靠议论或描写,而是靠讲故事吸引读者。如何标明导语中的消息来源? 消息来源分为:具体确切的消息来源

含蓄不露的消息来源

一对不愿透露姓名或单位名称的新闻提供者予以保密。二因为不少提供消息的人士并非十分重要。

四、导语的修辞技巧

设问:导语以提问的方式开头,主体部分围绕导语提出的问题展开叙述。拟人:导语中无生命的事物人格化,赋予其人的思想感情使之“活”起来。

借用:借用诗词典故,歌曲唱词等,为导语增色,这种写法可使得导语富 有情趣,使消息一开头就有诗情画意,从而唤起读者的联想。

对比:在导语中,对俩个极端事物进行比较,造成巨大反差,从而引起读者的兴趣。

直呼:以第二人称“你”或“您”直呼读者,与读者对话,西方称之为“谈话体”。可以将读者拉近,造成一种亲切的交流的气氛。

排比:以结构相同或语气一致的成排的句式构成导语或导语中的一部分,可以表达强烈的情感,增强导语的气势,使导语带有节奏感。惊警:以惊醒,警戒的语句,唤起读者的注意。第三节 消息躯干

一、新闻躯干要达到两点:

1.解释和深化导语,展开导语,使导语中高度概括的事实具体。

2.对导语事实加以补充(补充导语,令主体更丰满)补足导语中没有出现的新闻要素,提供其他事实以及与事实有关的文化背景。

第四节 新闻背景 一.什么是新闻背景?

狭义的新闻背景指报道中与新闻事实有密切联系的历史情况,社会环境等等。

二.新闻背景的意义。

1.对于受众的意义:帮助受众了解他们所不熟悉的东西

帮助受众加深对新闻事实意义的理解,认识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

2.对作者的意义:帮助作者表达他的立场,观点,思想倾向,是作者巧借事实说话的一个重要手段。

三. 新闻背景的种类。

1说明性背景材料 2注释性背景材料

3.对比性背景材料。(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的对比)

4.提示性背景材料。(一个背景材料与令一个背景材料的对比)

第五节

消息结尾

消息结尾加上一定的新闻背景,可以增添消息的人情味和深度

第六节

消息标题

徐宝璜《新闻学》1.便于阅读。2.引人注意 一 消息标题的分类

1.从结构上分:单一型标题和复合型标题

1)单一型标题:即指有一种主标题形式的标题,多数为一行标题,也有少数两行标题,仅主标题就能独立承担标题任务。

2)复合型标题:由两行或三行构成,包含主标题和辅助标题。各部分名称及作用:主题(字号最大)

辅题(包含引题和副题。补充主题,加强气氛)

引题:又称肩题,眉题,上铺题,位于主标题之前,起引出主题的作用。

副题:又称子题,下铺题,位于主题后面,是“后勤部队”。起注释,补充,印证主题的作用。复合标题三种结构方式:a.引题+主题b.主题+辅题

c.引题+主题+辅题

2.从表意程度划分:

1)实标题:指表意实在,具体的标题。

特点:具体标明新闻事实。2)虚标题:即虚化,抽象的标题。

特点:烘托气氛,揭示新闻本质,阐明新闻意义等等。二. 标题制作的基本要求

1.单一型标题都是实标题。

2.复合型标题中一定有一条是实标题。3.题文相符:

a.标题表现的新闻内容要清楚明白。

b.标题中所概括的新闻事实要与新闻报道的内容完全一致。c.标题的论断在新闻中要有充分的依据,不能任意的拔高夸大。4.生动形象。例:标题: 美“立歼”对手 伊“拉克”敌军

第七节 消息的结构形式 一 结构分类

1、倒金字塔型:每个段落都独立成段(方便删节),按照重要性递减排列。

2、时间顺序式:编年体结构

3、并列结构:概述型导语+消息驱干

4、悬念式结构

二 事件性消息和非事件性消息

事件性消息 非事件性消息 时间上:突发性 渐进的

六要素:何人、何地、何时(都不能少)时间地点不具特别意义 内容上:展示一个点,以具体的题材报道 全面的展示事件

三 精确新闻

定义:新闻机构采用民意调查,内容分析以及实地试验等社会科学的研究的方法来报道新闻,使新闻的内容能更精确的反应和解释社会现象。这种把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传统的新闻报道技巧融为一体的新闻报道方法称为精确新闻报道。

四 《华尔街日报》体新闻

定义:报道新闻时,开头往往讲一个与主题有关的人物的故事,以此再引出所有报道的新闻,进而升华主题,使文章由枯燥、抽象变得引人注目,提高人情味和传播效果。双通道传播:理性传播+情感传播

第四章 通讯

一、什么是通讯?

1.定义: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详细记录深入而又生动形象的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

闻体裁。2.消息与通讯的区别

消息:篇幅较短,时效性很强,有消息头、导语等标识,简略单纯,通讯:篇幅较短,时效性较强,无文体标识,内容详细丰富,创造性强

二 通讯的作用

1.为受众提供更多的新闻细节。2.使新闻具有感染心灵的艺术品格。3.在消息不能有所作为的地方发挥作用。

三 通讯的类型

1.人物通讯:以人物为中心,反映时代的特点、社会的风貌。

以景写人,注意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在矛盾冲突中写人,借他人之口刻画人物

2.事件通讯:以事件为中心

3.工作通讯:报道工作中的成就,成功的经验,揭示讨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选材的指导性强,理性认识寓于新闻事实。

4.风貌通讯:又叫概貌通讯,抓住特点写出特色。

新闻特写: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表现了的片段进行描写。(是以集中突出的、形象化的描绘,再现新闻事件的新闻体裁。)要求:现场感、局部化、可视性

会议新闻 :写作时应抓最有新闻信息的事实加以报道,不计较会议程序和规模问题 多媒体报道

信息形态的种类:视觉类媒体 听觉类媒体 触觉类媒体 多媒体信息必须围绕单一的主题 深度报道

一 什么是深度报道

定义:题材重大,报道面宽广,信息全面组合,深刻透视新闻事件或社会问题,富有理性思辨的一种报道方式

《一个自由而负责人的新闻界》

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可以表象真正意义的脉络。二 起源

前身:解释性新闻 美国20世纪30年代 1929年经济危机的产物

要求:What Why background 西方新闻界的三次写作革命

第一次,18世纪中期

从英国的抒情散文体束缚住解放出来形成

顺序记事新闻写作文体

第二次,19世纪中期 讲究导语写作,以倒金字塔结构为框架的报道 第三次,现在 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的写作 1.开头

经常采用“聚焦式“结构(写报道有关的个案最为典型的人 或事件的白描,提供个案场景,引起兴趣

2.过渡主题

在个案与社会问题之间建立某种联系,再点出主旨使报道由个案转到大问题考察分析上去。

3.发展主题

对大问题进行分析报道,所层面透视主题,使之全方位展现

4.意味深长的结尾

考试题型:(10个填空+10个名词解释+4个简答+1个论述+2条导语+一篇倒金字塔式消息)

下载《新闻采访与写作》 期末重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闻采访与写作》 期末重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闻采访与写作

    《新闻采访与写作》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 内。错选、......

    新闻采访与写作

    马航MH370离奇坠南印度洋真相须查清 北京时间3月24日,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宣布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航班在南印度洋坠机。马航同一天告知该航班乘客的家属,飞机上没有生还者。......

    新闻采访与写作

    新闻采访写作 新闻采访:指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行的访问活动。 特点:新闻性、突击性、广泛性、灵活性、持续性 采访目......

    新闻采访与写作(合集)

    新闻采访与写作期末作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方旭6008201039 天津大学生就业难:最大雇主为国企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近年高校就业迎来寒冬。 本人讯 四月份,高校应届毕业生将......

    新闻采访与写作

    百年中国新闻采访历史发展概述 一、五四时期 二、建国初期 三、改革开放以后 四、网络发展时期 一、五四时期 特征:重视直接采访,派遣驻外采访;采访的内容从经济新闻到社会新闻......

    新闻采访与写作

    新闻采访与写作 绪论:新闻写作对新闻采访有很强的依赖性 1、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 1)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 ① 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 ② 采访使新闻写作......

    新闻采访与写作(范文模版)

    课程层次(本/专)本科所属一级学科名称新闻传播学所属二级学科名称新闻学课称负责人刘海贵申报日期2003年9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二○○三年九月八日填写要求请严格按......

    新闻采访与写作

    【知识修养的范围与内容】 A 理论知识修养B 新闻专业知识修养C 基础知识的修养 【范长江】 范长江的西北采访活动的实施是当时的局势促成的,1934年十月,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