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长征精神:伟大的精神无穷的动力
长征精神:伟大的精神无穷的动力
在中国作家中,只有成仿吾、冯雪峰等少数几人参加过长征,亲历过毛泽东长征诗中所描述的那些令人惊心动魄的场景。他们曾以革命家和文学家的双重眼光亲自领略过这些诗篇意境的雄伟壮阔。成仿吾在他的《长征回忆录》中,再现了毛泽东长征诗中所描述的那些崇高壮烈、激动人心的战斗场面和情景。
当成仿吾登上老山界即地图上叫做越城岭的时候,他感到:从山顶四望,真是“一览众山小”,令人心胸开阔。毛泽东《长征》诗的名句“五岭逶迤腾细浪”,在这里是最真实地显现在眼前。他认为从江西出发起,沿途经过了我国南方的无数高山峻岭,正如《长征》诗中高度概括的那样:“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成仿吾说:这些山岭的雄伟气势,毛主席当时写的《十六字令三首》,描绘得十分生动。
其一:“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其二:“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成仿吾认为:“第一首着重写出了山的高耸连天;第二首写千山万岭像江海中波涛澎湃,又像万马奔腾在战场上;第三首写山的坚强无敌,立地顶天。这光辉的短诗外表好像是在写群山,实际也是在歌颂我们伟大的工农红军、中国革命的擎天柱石,歌颂工农红军实现的伟大业绩。”
成仿吾也目睹了娄山关战斗。1935年2月二渡赤水后,红军猛攻娄山关高地金山,经过肉搏,占领了这个制高点,然后连续冲锋,把敌人完全击溃,傍晚占领了娄山关关口。关上只有茅屋两间,有一石碑,写着“娄山关”三个大字。
毛泽东当时写了著名的词《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成仿吾以亲身经历体会到:“这首词生动地描写了当年红军指战员从拂晓出发到傍晚结束战斗的动人情景。西风猛烈,长空雁叫,红军在月明的霜晨进军,马啼声微响,喇叭声低沉,一片严肃的战斗前景象。经过战斗后,雄关也被我们占领,大家迈开大步通过,在黄昏中向波涛起伏的群山奋勇前进。全词写出雄关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我们艰苦奋斗,就能前进,尽管前面有多少艰难险阻。”
攻破娄山关是四渡赤水战役中间的一次战斗,成仿吾不仅对这首词有最深切的体会,而且是他第一次亲身领略到毛泽东指挥运动战的奇妙。他说:“整个四渡赤水河的战役是一场非常巧妙的运动战。毛主席指挥红军大踏步地前进,大范围地迂回,忽南忽北,声东击西,以各种佯攻调动敌人,争取自己主动,逼敌陷于被动,弄得敌人捉摸不住我军的动向,疲于奔命。当敌人以为我们决心北上的时候,我们却突然南下,当敌人以为我们准备东还的时候,我们却转头向西,扬长而去。敌人的尾追挡堵,尽是枉费心机。这是毛主席军事思想的一个光辉范例,真是用兵如神,是古今中外军事史上的奇迹。让蒋介石吹嘘他困守贵阳的‘妙算奇功’吧!红军远走高飞了,燕雀哪知鸿鹄志呢?”
四渡赤水之后,便是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这正是毛泽东《长征》诗另一名联所写:“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是两次飞越天险,两次都经过激烈的战斗,但前者主要是智取,后者主要是力夺。一“暖”一“寒”,虽与气候有关,但显然不是写气候。前者在5月初,由于金沙江皎平渡地势的特点,热风炙人;后者在5月末,飞夺泸定桥时,连日风雨交加。但因智取成功,连金沙江水拍得云崖也生暖意,这是胜利的喜悦;又因强攻,天险更觉其险,给人以“寒”的感觉,即所谓触目惊心,反衬出红军战斗胜利的豪迈之情。这一切都是成仿吾身临其境。
“金沙水拍云崖暖”――成仿吾深刻体验了巧渡金沙江用兵之巧:当我军逼近昆明,迫使敌人把全部注意力放在昆明,蒋介石也由贵阳飞来昆明督战时,我军却转向西北直趋金沙江。这是一巧。当皎平渡的敌人认为这里不是主要渡口,红军还在200里以外时,却受到我军夜袭。这是二巧。成仿吾所在的干部团完全控制了皎平渡后,渡船急忙地来回在大约300米宽的江上,载着革命的军队跨过波涛滚滚的金沙江,去完成一个伟大的历史任务。干部团渡江后,就在沙滩上露营。金沙江两岸都是高山,只有热风随波涛翻腾着,热得气闷。成仿吾充分体会到:巧渡金沙江成功,终于摆脱了数十万敌人的追击与堵截,是我军在这次空前的战略转移中取得的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一次伟大胜利。
“大渡桥横铁索寒”――成仿吾是随右路军,在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的安顺场渡过去的。他称赞道:“十七勇士带头向敌人猛冲过去。他们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征服了天险,打垮了敌人,使红军大部队得以顺利渡过大渡河。他们谱写了一曲革命英雄主义的壮丽史诗。”而左路军22个英雄飞夺泸定桥的战斗更为惊心动魄。这真是一座铁索桥,13根铁索横悬两岸,敌人已全
第二篇: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为发展酉阳教育事业作贡献
麻旺中学·冉艳琼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近来,在学校领导的精心组织下,我们认真详细地学习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使我进一步明确了一些法律、法规的知识,同时还认真学习了县委、县政府关于在全县教育系统中开展“三项教育”活动的文件,使我明确了酉阳教育发展的方向,特别是县委陈勇书记一系列的重要讲话,使我倍受鞭策和鼓舞。下面,我就开展“三项教育”活动以来,自己在思想上发生的变化谈一点肤浅的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认真开展“三项教育”活动的学习,努力解放自己的思想
对照学习,寻找差距。以前,我在思想上、学习上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如:观念落后、解放思想的程度不够;政治意识不强,大局观意识不够;敬业精神不强,对教育法规的学习理解不够。在听了陈勇同志的讲话以后,我深刻地认识到必须及时地加强政治业务学习,尽快地从思想观念上转变自己,明确了必须“向先进地区学习解决思想,向先进人物学习,爱岗敬业,向人民群
众学习执教为民”的深刻道理。通过学习,使我转变了思想,明确了责任,增强了意识,从而看到了酉阳美好前景,对酉阳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二、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力争为酉阳教育事业的发展作贡献
陈勇同志在《发扬长征精神、解放思想、扩大开放酉阳经济社会发展大跨越》的讲话中,向我们深刻地阐述了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长征精神就是敢于奉献,不怕牺牲,克难奋进,勇往直前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无数抛头颅、洒热血的红军战士的长征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华儿女,使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今天,我们更应该牢牢地把握发扬长征精神的重要现实意义,不计得失,埋头苦干,潜心教书,静心育人,为酉阳的教育事业发展作贡献。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发扬长征精神,既要面对现实,知难而上,又要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把“敢想敢干,说干就干,干就干成”的酉阳精神落实到实际的工作去,为实现酉阳社会经济新跨越作贡献。
三、不断向人民群众学习,坚实执教为民信念 目前,酉阳全县各族人民在陈勇书记的带领下,在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四件大事”,努力推进“四大战略”的各项工作中,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酉阳人,我看到了酉阳千载难逢的发
展机遇,看到了酉阳今后美好的发展前景。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教育工作者,我更意识到了肩负着伟大的历史使命。在建设“五个重庆”、“六个酉阳”的过程中,我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勇当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为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作贡献。今后,我要不断地向广大人民群众学习,努力搞好本职工作,做一名人民满意的教育工作者。
同志们,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解放思想,执教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为重振酉阳教育雄风,抢占渝东南教育高地,做一名不愧于为人师表的教育工作者,将是无限的荣光!
谢谢大家。
2009年7月15日
第三篇:论伟大的长征精神
●伟大的长征精神,概括起来就是胸怀目标、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顾全大局、紧密团结的革命风格,心系群众、患难与共的高尚情怀。
●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它的每一个音符都具有撼人心灵、发人深思、催人奋进的历史神韵。
●在全民族大力弘扬长征精神,有利于增强朝着远大理想不懈追求的坚韧力,有利于增强朝着共同目标团结奋斗的凝聚力,有利于增强朝着美好前景开拓新路的创造力,有利于增强面向世界赢得发展优势的竞争力。
“红军不怕远征难……”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作为中国革命史上伟大、壮观、神奇的一页,已经翻过整整70年了。红军长征不仅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业绩,而且培育了与日月同辉的长征精神。伟大的长征精神,凝聚着我们党为实现崇高理想而卓绝奋斗的政治本色,凝聚着我们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的特有优势,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伟大品格。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长征精神都是鼓舞和激励我们伟大的党、伟大的军队、伟大的人民向着美好未来胜利进军的一面旗帜。
伟大精神力量谱写的英雄史诗
1934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高擎熊熊燃烧在华夏儿女心头的革命火炬,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10月,历经千难万险的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和将台堡胜利会师,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实现了把党领导全国革命的大本营从长江以南奠基于大西北、红军主力转移到抗日前沿的战略任务,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长征作为一部惊天地、泣鬼神、震山河、撼心灵的英雄史诗,是党率领红军将士以伟大精神力量谱写而成的千古绝唱。
中国革命是在敌我力量异常悬殊、物质条件极其薄弱的情况下进行的,始终要靠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用自己特有的精神力量形成革命的优势。长征作为中国革命无比艰险的一个缩影,它必然要成为党和红军的伟大精神力量最生动的写照。在人类战争史上,红军长征是绝无仅有的神话般的伟大创举:历时最长,从红一方面军实行战略转移,到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千回百转两年时间;行程最远,纵横赣、闽、粤、湘、桂、黔、滇、川、康、青、甘、陕、豫、鄂14省,穿越苗、瑶、壮、侗、布依、土家、纳西、白、彝、藏、羌、回、裕固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地区,总行程6.5万余里;考验最为严峻,天上每日有飞机侦察轰炸,地上有敌军围追堵截,途中还有自然环境造成的难以想像的无数艰难险阻;战斗最为频繁,先后打了600余次重要战役战斗,红一方面军长征途中有100天在打遭遇战,先后突破四道封锁线,击溃敌军400多个团;献身最为悲壮,红军将士在衣食匮乏、休憩无所、伤亡不断的情势下,翻过皑皑雪山,趟过滔滔急流,走过茫茫草地,以血肉之躯铺平通向胜利的道路。毫无疑问,一条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就是一条浸透热血的红飘带,就是一条凝结革命意志和品格的红飘带。试想,如果没有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装备低劣、缺衣少食的红军将士,怎么能够战胜凶顽的反动军队,怎么能够征服险恶的自然环境,怎么能够从人们无法想像的艰难困苦中拼杀和奋斗出来?
在“雄关漫道真如铁”的长征途中,党及其领导的红军队伍赖以谱写英雄史诗的伟大精神力量,是激情与胆识、勇气和智慧的完整统一。在中国革命史上,敌我双方展开的任何一次重大的政治、军事决斗,都表现为既斗勇又斗智的过程,表现为指挥者主观指导能力的竞争。长征中,我们党高举民族大义的旗帜,将战略转移与北上抗日结合起来,把反“围剿”失败的战略退却转变为北上抗日的战略进军,始终占据着政治上、道义上的制高点。红军无论走到哪里,都积极宣传抗日主张,著名的《八一宣言》更是把民族救亡的决心昭告天下。这种将自身命运系于民族安危的抗日主张,与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形成鲜明对照。在军事上,面对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毛泽东等同志领导红军正确把握客观规律,坚持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把“打”与“走”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观。红一方面军四渡赤水、兵临贵阳、虚指昆明,巧渡金沙,置蒋介石40万大军于股掌之上;红二方面军声东击西,转战乌蒙,使十几万敌军东奔西转,徒劳无功;红四方面军灵活用兵,机动歼敌,不断开辟前进的道路……这一切,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
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长征作为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转折点,是党和红军用伟大精神力量托起的历史丰碑。长征的英雄业绩和不朽精神,极大地振奋了全中国人民的斗志,也震惊了世界。多少年来,中国和世界上一切富有正义感的人们,无不为红军长征的伟大创举所惊羡,无不为红军将士在长征中极度焕发的伟大精神力量所仰慕。被喻为“民族魂”的鲁迅,把红军长征看作是“中华民族解放史上最光荣的一页”。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高度赞赏了红军将士在长征中所表现出来的炽烈的热情、顽强的意志和惊人的乐观主义精神,认为与红军长征相比,“汉尼拔越过阿尔卑斯山就像是一次假日远行”。英国的蒙哥马利元帅赞叹,红军长征是“一次体现出坚韧不拔精神的惊人业绩”!
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精神的最高体现
70年前的红军长征,是集挑战、搏斗、考验、洗礼于一体的革命大熔炉,它不仅锤炼了我们伟大的党,锻造了我们伟大的军队,陶冶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而且还熔铸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它的每一个音符都具有撼人心灵、发人深思、催人奋进的历史神韵。
——胸怀目标、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对革命理想的无比忠贞,对共产主义事业终将胜利的坚定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是党领导红军在长征途中愈挫愈奋、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的力量源泉。参加长征的广大红军将士,始终抱定“为了苏维埃新中国”、“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革命理想和信念,始终满怀着把中国革命事业进行到底的豪情壮志。正因为有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红军将士在铁流万里的长征途中,忠贞不渝地凝聚在党的旗帜下,朝着远大目标冲锋向前。“随意坐地堪露宿,卧看行云逐浪翻。帐月席茵刀枪枕,谈笑低吟道明天。”在饥饿、寒冷、疾病和死亡面前,红军将士始终保持着笑谈明天的革命乐观主义。尽管他们开始并不知道长征的落脚点在哪里,战略转移何时才能结束,但他们深信:“只要跟党走,就有前途,就会胜利。”他们甘愿吃苦,宁愿战死,也不愿掉队、离队。这样一支以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为精神支柱的革命队伍,是不可战胜的力量。
——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长征是红军将士同险恶的自然环境和凶恶的反动军队之间展开的一场大搏斗。在这场生死存亡的大搏斗中,红军将士始终发扬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斩关夺隘、一往无前,敢于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敢于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在同反动军队的殊死较量中,红军将士以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创造了令人叫绝的战争奇观。在岷县战斗中,红军将士冒着枪林弹雨连续进攻,使自以为固若金汤的守敌挂旗乞和。在遵义战役中,红军将士奋勇杀敌,歼灭和击溃敌两个师又8个团,使蒋介石领受了“奇耻大辱”。红军17勇士强渡大渡河,22勇士飞夺泸定桥,更是以无所畏惧的勇气谱写了无往不胜的壮歌。正因为有了红军将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气概,才有了长征这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坚持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地研究解决中国革命问题,是红军长征最宝贵的历史经验,也是伟大长征精神的灵魂和精髓。在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初期,尽管北上抗日的方针是明确的,但具体的战略立足点和行动路线,则又必须根据战争形势、沿途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以及敌我力量对比情况,实事求是地进行调整和变更,而不能搞主观与客观相脱离的教条主义。红军长征由初期陷入困局到后来踏上坦途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战胜并最终取代教条主义的过程。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结束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的统治,揭开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重大问题的新篇章。以此为转折,红军队伍在战略全局上一改被动受挫的严重局面,开始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自遵义会议到长征胜利结束,每一个战略方向的合理选择,每一项战略任务的科学确定,每一套战略战术的正确实施,每一次战役战斗的重大胜利,无不是中国共产党人以实事求是精神创造性地开拓新路的结果。
——顾全大局、紧密团结的革命风格。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长征中,党领导红军队伍能够战胜数倍于己的敌人,能够克服无以复加的艰难险阻,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形成了无比坚强的革命团结。红军历来有反对山头主义、宗派主义,坚决维护革命队伍团结统一的优良传统。长征途中,曾发生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严重事件。广大红军将士以中国革命的大局为重,坚决维护党中央的领导权威,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行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有力维护和促进了党和红军的团结统一。长征期间,各路红军虽然独立实行战略转移,但在长征这个总棋盘上,又都自觉坚持在大局下行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北上抗日先遣队红10军团以及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游击战的陈毅、项英部,有力策应了中央红军突围转移。红二、四方面军和红25军的作战行动,主动配合了红一方面军转战云贵川和北上陕甘。而红一方面军的军事行动,也密切配合了红二、四方面军转战北上。有的部队为掩护主力红军,不惜牺牲局部利益,孤军奋战到最后1人。在参加长征的各部队内部,官兵之间、上下之间,亲如兄弟,情同手足,互相关照,互相帮助。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红军将士总是发扬舍己为人的团结友爱精神,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长征的胜利,正是红军将士团结战斗谱成的一曲凯歌。
——心系民众、患难与共的高尚情怀。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是党领导红军队伍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法宝。红军战略转移方向的多次调整和党的北上抗日战略方针的确定,充分表明我们党自觉把人民和民族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央红军占领遵义后,立即发布《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布告》,明确规定红军部队必须绝对维护沿途群众的切身利益,以实际行动遵纪爱民。长征路上,红军所到之处,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主动关心群众、宣传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沿途各族群众深切感受到共产党好、红军好,因而自告奋勇地做红军队伍的“靠山”,为红军筹款筹粮、烧水送饭、收集情报、救护伤员,不少民众还直接参加了红军队伍。人民是革命的母亲。正因为有了沿途广大民众的拥戴和支持,党及其领导的红军才构筑了一道牢不可破的御敌长城。红军长征的胜利,说到底是党和红军践行根本宗旨的胜利。
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精神的升华。毛泽东同志说过:“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最可贵的民族品格。千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从一定意义上讲,靠的就是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而红军将士以热血和忠诚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它所包含的救国救民的理想和信念、胸襟和胆识、勇气和智慧,正是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伟大品格的空前张扬,是中国共产党人承继这一伟大品格的宝贵结晶。
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巨大精神财富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包括红军将士在内的近代以来中国一切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是长征在当代中国的延续,是异常艰巨而又复杂的事业。在新的征途上,不闻金沙水拍,同样要闯激流险滩;未见大渡桥横,同样要斩关夺隘。伟大的长征精神,始终是我们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有力法宝。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尤其要大力弘扬长征精神,使之成为振兴中华的强大精神力量。
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有利于增强我们整个民族朝着远大理想不懈追求的坚韧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是融为一体的。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将长期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严重压力,面临西方敌对势力推行西化、分化战略的严峻挑战,面临腐朽思想文化侵蚀加剧的严峻考验,面临改革发展新难题不断增多的严重风险。这就需要大力弘扬长征精神,铸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支柱,始终朝着既定目标顽强奋斗。长征精神的核心,是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是对正义事业忠贞不渝的执著追求。只有大力弘扬长征精神,才能以乐观自信的胸襟和态度,正确看待前进道路上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坚定不移地走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才能始终抱定强国富民的远大目标和志向,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凌云壮志和顽强毅力,踩着困难一步一步把现代化事业向前推进。
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有利于增强我们整个民族朝着共同目标团结奋斗的凝聚力。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这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而我们现在所处的战略机遇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近些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趋突出,社会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在这种情势下,要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把方方面面的力量和智慧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来,就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因为长征精神的一个根本点,就在于维护和促进共同目标下的革命大团结,就在于参与长征的各种革命的、进步的力量,自觉围绕大局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弘扬长征精神,既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着眼改革发展大局,正确看待各种利益矛盾,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化解矛盾、促进团结和谐;也有利于党和政府按照实现共同目标的要求,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团结起来,把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不断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有利于增强我们整个民族朝着美好前景开拓新路的创造力。“日新者,久而无穷也”。勇于开拓创新,曾使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今天,中华民族尤其需要创新精神。由于我国要在几十年时间内走完西方发达国家用几百年时间才走完的现代化路程,因而发展的任务极其繁重,与发展相伴生的各种难题也异常突出,而要破解这些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仅凭老经验、老办法显然不行,而必须着眼当代中国发展趋势,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开拓创新的革命勇气统一起来,切实拿出既有创造性又有实效性的新思路和新办法。由此出发,就很有必要把长征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和善于根据客观实际不断开拓走向成功的新路,是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核”。在新形势下,大力弘扬长征精神,有利于消除本本主义的影响,摒弃狭隘落后的思维定式,自觉根据当代中国发展实际更新发展理念,拓展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在破解发展难题中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有利于培育和张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整个民族更加自觉地朝着美好前景开拓奋进。
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有利于增强我们整个民族面向世界赢得优势的竞争力。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不仅体现在物质技术层面,也体现在精神文化层面。文化作为“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具有民族气派的进步精神文化,本身就是一种非同凡响的竞争力。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要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要使中华民族以更为强健的雄姿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就更有必要重视发挥包括长征精神在内的先进文化的作用和威力。当年,长征精神曾使我党我军迸发出异常卓越的智慧,创造了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化劣势为优势的伟大奇迹。今天,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必将有利于增强我们整个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使全体人民迸发出强我中华、壮我国威的昂扬锐气;必将有利于在全社会极大地振奋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热情,不断加快整个民族攀登科技制高点的进程;必将有利于使举国上下以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正确看待和积极吸纳当今世界一些先进文明成果,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不断增创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
我军是红军的传人。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社会环境如何变化,长征精神永远不能丢,红军本色永远不能变。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战略任务,是我军历史上又一次新的伟大“长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对世界新军事变革的严峻挑战,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实现我军现代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无数的“雪山”、“草地”要过。只要我们像当年红军将士那样,同心同德,团结一致,万众一心,奋勇拼搏,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新的长征路上不断夺取新的胜利。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成就伟大的事业。70年前红军长征培育的伟大长征精神,必将激励我们面向未来开创新的伟大事业。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把长征精神进一步弘扬起来,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英勇奋斗!
第四篇:长征精神是什么
长征精神是什么?
一次次的绝地逢生,一次次的转危为安,当4支红色大军在70年前的那个十月胜利会师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这些红色战士,不仅谱就了长征这样举世罕见的伟大史诗,而且铸就了无与伦比的精神丰碑。
这,就是长征精神——就是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一边是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一边是恶劣到极点的自然环境和匮乏的物资供应,红军之所以能在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坚持行军和战斗,直至取得最后胜利,靠的就是这种精神。
无论是吃不上饭的放牛娃,还是胸怀报国志的知识分子,无论是年近花甲的老同志,还是柔弱刚强的女战士,都被凝聚到了这支红色队伍里,都被这种精神所感召、所激励。正因如此,湘江血战中的红军将士在成片成片的战友倒下后,又如同潮水般补充上去。正因如此,雪山草地中被饥饿和疲惫逼至生理极限的人们沿着战友的遗体形成的路标顽强前行,最终走出死的沼泽,迎来生的希望。
长征的每段路程都上演过生离死别的悲壮故事,让老红军们刻骨铭心的,是一段段血与火、生与死的真实经历,是从生死考验中锤炼出的顽强意志,是激励着广大红军指战员艰苦征战的强大动力,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全面展示。
长征精神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从跟随红二方面军进行部分长征的法国传教士薄复礼到千里迢迢来陕北记录长征的美国记者斯诺,从80年代重走长征路的索尔兹伯里到今天仍在这条路上跋涉的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半个多世纪以来,因为各种初衷而开始关注长征的外国人在走近这段历史之后,都不约而同地把他们的焦点对准了红军的精神,那种英勇顽强、一往无前的精神。正如索尔兹伯里所说:“长征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长征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优良作风,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
长征精神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其可贵就在于,它能够在漫长的时间积淀中转化为对现实的启示,体现了党之魂、军之魂和民族之魂。
长征精神之所以历久弥新,就在于它不是静止的。它承接着井冈山精神,又不断形成了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更为它注入了新的时代血液,增加了新的丰富内涵。
今天,当年的战争硝烟已经散去,但和平发展的天空并非晴空万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新的长征与当年红军长征一样将是山水重重的漫漫征程,也将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考验。正因如此,新世纪新阶段更需要我们高擎起长征精神的火炬,让曾经推动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光荣传统在新的长征中焕发出时代光芒,照耀着我们像当年的长征红军那样去不断开创出新的局面。
长征是什么?长征精神是什么?习近平深刻阐述
80年前,红军如滚滚铁流,长驱数万里,战强敌、跨激流、翻雪山、过草地,完成震惊世界的万里长征。
今天,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同志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习近平就长征到底是什么、长征精神是什么以及该如何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进行了深刻阐述。
长征是怎样的一场远征?
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长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长征是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
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什么?习近平指出,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走好今天的长征路 有五个“必须”
对于今天中国前进的道路,习近平表示,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告诫我们:“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长征永远在路上。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对于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习近平指出: 必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崇高理想信念而矢志奋斗。
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胜利而矢志奋斗。
必须把握方向、统揽大局、统筹全局,为实现我们的总任务、总布局、总目标而矢志奋斗。
必须建设同我国国际地位相称、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为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而矢志奋斗。
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而矢志奋斗。
习近平表示,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伟大长征精神,是党和人民付出巨大代价、进行伟大斗争获得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世世代代都要牢记伟大长征精神、学习伟大长征精神、弘扬伟大长征精神,使之成为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人民、我们军队、我们民族不断走向未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习近平最后表示,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激励和鼓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发愤图强、奋发有为,继续把革命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新的长征路上续写新的篇章、创造新的辉煌!
第五篇:浅论长征精神
浅论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及时代价值
英语103班 金黄容
201010010316
摘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伟大壮举,是一部中华民族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在长征征途中培育出来的“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走向成功的强大精神动力。关键词:长征精神,历史意义,时代价值
1.延安精神的基本内涵
延安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精神力量。
1.1 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精神
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是红军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精神支柱和永不衰竭的力量源泉。长征途中,中国工农红军不仅面临着国民党反动派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而且面临着严重的给养不足、自然环境极其险恶的生存问题。红军每前进一步都充满着艰难与险阻,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与牺牲。但是,自然和社会的困难并没有难倒我们英勇的红军战士,没有阻挡红军战士前进和走向成功的步伐“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是何等的英雄气魄,何等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红军战士所表现出的这种特有的精神从何而来?从根本上讲,来自他们所具有的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因为他们坚信中国革命一定会胜利,坚信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
1.2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红军长征,是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中日民族矛盾空前尖锐、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步步入侵,严重地威胁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国民党反动派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加重了中华民族的危机。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和自身生死存亡的严峻形势,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并不是只顾自身的安危,而是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始终高举抗日的神圣旗帜,正确处理长征与抗日、国内阶级斗争与抗日民族斗争之间的关系,把红军的战略退却与北上抗日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红军的战略转移变成向抗日前沿阵地的胜利进军。在经过国共的十年内战,又经历了长征中“追剿”与反“追剿”的血战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不计前嫌,宽宏大量,再度倡导实行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充分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国家和民族利
益为重的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
1.3知难而进的自强不息精神
长征是在革命形势极其险恶、斗争异常艰苦、自然环境非常恶劣的情况下进行的。红军每前进一步,都要克服巨大的困难,甚至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一次又一次的危险,把红军屡次推入绝境。面对强大的敌人和险恶的自然环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却无比英勇顽强,表现出了不怕困难和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及对前途充满必胜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态度。长征把中华民族知难而进、“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强奋进精神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有了这种自强不息精神,红军将士就会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知难而进。
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精神,铸造了伟大的人民军队、伟大的红军战士、伟大的人间奇迹。据不完全统计,红军长征中,经历了大约120次主要战役、战斗,共歼敌40个团,击溃敌军数百个团,击落敌机四架,缴获长短枪3万多支、轻重机枪330多挺、火炮20多门、骡马约2 000匹。在长征的两年时间里,红军损失了10多万人。漫漫征途洒遍了红军将士的鲜血,万水千山掩埋着中华民族的忠骨。他们的革命精神和英雄业绩将永远为人民所敬仰和缅怀。
1.4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
团结是人与人之间各种积极因素的有机凝结和最佳整合。长征实现了全军的空前团结。长征途中,红军各部队围绕党的作战意图,密切协同,互相配合,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红
二、红六军团转战湘西,红四方面军举行嘉陵江战役,与中央红军转战云贵川互相呼应,使国民党军顾此失彼,疲于奔命。红军各部队风雨同舟,生死与共,表现了高度的全局观念和团队精神。在困难和危险的时刻,红军指战员和红军战士总是将方便和生存的希望让给别人,把困难和死亡的威胁留给自己,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团结战斗的光辉篇章。
长征在全国人民中起了伟大的教育作用,使人民群众进一步看清,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他们争取自身解放的正确道路。正是这种军民“鱼水情谊”,使红军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物质支持、兵力支援和精神动力,从而保证了长征的最后胜利。长征是一首团结协作的凯歌。长征的历史表明,紧密团结、互相合作、顾全大局是革命胜利的基本保证。团结出凝聚力,团结出战斗力。党和人民军队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钢铁般的团结和统一,是任何力量也摧不垮、打不破的。
1.5艰苦朴素的勤俭精神
长征是红军指战员艰苦朴素的壮丽史诗。艰苦朴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剥削阶级政党的显著,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的政治本色,是人民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源泉。长征途中,红军物质极其匮乏,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但是红军将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力发扬艰苦朴素的勤俭精神,官兵平等、军民一致,最终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实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长征途中所经历的斗争之艰苦卓绝,为人类战争史之所罕见;长征途中生活之艰辛,更是常人之所难以想象。长征途中,红军缺少给养和武器弹药,面对敌人的前堵后追和重重险山恶水,边行军,边作战,野菜充饥,篝火御寒。
2.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
2.1长征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动力
长征精神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动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要继承红军传统,弘扬长征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我们必须弘扬长征精神,牢牢抓住历史机遇,正确运用已经积累起来的经验,努力调动和充分发挥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正确处理好发展、改革、稳定的关系,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使我们的国家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
2.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长征更需要长征精神
今天,我们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长征,与昔日红军长征的任务、条件大不相同。然而,要在一个充满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较量的国际环境中,在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情况复杂、发展任务异常艰巨的大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缩短和消除两三个世纪至少一个多世纪所造成的差距,跻身世界发达国家之列,其艰难险阻远甚于当年的长征。因而更需要弘扬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共同利益,不畏艰险、不怕牺牲、顽强拼搏进取的艰苦奋斗精神。
2.3 传承并发扬长征精神,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成材不可或缺
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就是要青年一代永记长征精神,不忘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迈入新世纪的今天,我们的民族又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长征,虽然再没有雪山和草地,但道路同样曲折而漫长,我们同样面临着历史和时代的挑战,面临着更为长期、更为严峻的考验。要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伟大胜利,需要新时代的长征精神,需要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一代奋发有为。传承并发扬长征精神,培育新的长征精神,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成材不可或缺。
长征胜利的历史表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军队,只要有艰苦奋斗、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革命精神,就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长征精神体现着感召励志的时代价值,是我们党勇往直前的力量源泉,是全国人民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
总之,长征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虽然过去半个多世纪了,但是不朽的长征精神的光辉永远照耀着我们,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力量,是保持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的重要法宝,是抵制腐败现象的有力武器。同时,长征精神又是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是青少年一代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