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个性阅读智慧从哪里来(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3 23:52: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个性阅读智慧从哪里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个性阅读智慧从哪里来》。

第一篇:浅析个性阅读智慧从哪里来

浅谈个性化阅读教学

一、课内阅读对个性化的培养

(一)读思结合,熟读精思

教育是一门工具与人文统一的学科,决定了在阅读教学中的人文熏陶和语文训练的有机结合,它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本来是最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提高阅读的质量。教师的责任在于引领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走进文本,体验文本,与人物对话,与景物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老师对话,与同学对话。在这一过程中,面对相同的阅读材料,教师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尽可能的鼓励学生有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和体验,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个性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如《燕子》可以设计一个风光解说片从美学的角度去欣赏。《中彩票》,可以从教育学、教学论的角度去分析,在阅读的过程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比如 《月光曲》这篇课文,在学习曲子的内容时,有的学生提出不仅可以从音乐上去理解,还可以借助绘画把《月光曲》的内容画出来,然后全班合作,配上音乐,配上插图,长长的一个自然段很快就能背诵了。这真是体有万殊,物无一理,不拘一格的语文阅读教学,从广泛的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的学习,它是建设先进阅读文化的摇篮。大阅读语文教学观指出:语文教学以阅读为本,改革旧的耗散性讲析模式,注重阅读教学的整体感悟,突出广泛而自主的大量阅读,突出全方位的阅读技巧和能力的指导与训练,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阅读带动听说写能力的全面提高。突出学生的文化背景积淀,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熏陶。由此,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在狭窄的圈子里窒息自己,不能再重复那条与自己作对的为应试存活的歧路,而应回复鲜活的面目,还自己以本真、生动和精彩。

(二)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毛泽东说:“语言这个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夫不可。”这里所说的“苦功夫”就是指多读多写的课内语文实践。不熟读、背诵、博览大量的诗文,不进行相当数量的练笔,要想学会灵活运用语言是不可能的。《课程标准》要求下的新教材,几乎每一课课后的作业,都有这样的要求: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下来;把自 1

己喜欢的词语抄一抄。这样的作业,其实就是要求学生积累文中的佳词妙句和精彩片段。因此,教师除了着眼于引导学生阅读,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同时,把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的用得好的词,写得好的句子抄写下来,并把描写得最精彩的段落背下来,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去获取“艺术精品”和“营养食粮”,去品尝优秀作品潜在的美感。这样,学生在写的时候就能够“下笔如有神”,真正达到郭沫若先生所说的 “胸藏万江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的境界。例如;教学《秋天》一文,“石榴笑得咧开了嘴。”“棉花露出了洁白的笑脸。”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黄澄澄的稻子”“红彤彤的枣”等用了表示颜色的词,就像给词语穿上了一件件花外衣,表达起来更生动了,更具体了。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后,布置作业,让他们画一幅秋景图,并写几句话,有的学生这样写道,“秋天到了,树叶离开了大树妈妈,飘进了大地阿姨的怀抱。”“远远望去,藤蔓上挂满了西红柿成熟的果实,就像红色的火焰。”多有意思的话语啊!而且能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产生创造美的渴望,从而进一步诱发学生自我阅读的个性化。

二、课外阅读对个性化的加深

积极倡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仅仅依靠课内阅读是不够的,还需要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导课外阅读。并且做到精读与博览相结合,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文本感悟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由于小学生是一个不成熟的读者,他们的知识、经验、知识与文本意义还存在着差距,学生对阅读中的感受、体验常常浅尝辄止。教师应以敏锐的视角为学生在新知和旧知之间搭桥铺路。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仔细朗读揣摩体味,激发阅读兴趣,学习阅读方法,更要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鼓励学生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提高语文的素养。真正做到内外结合,厚积薄发。

以教科书为主要凭借,适当引进相关资源,适当拓宽教学途径与形式,加强课程资源的整合,在学好教科书、实现基本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学得更多一点、更活一点、更好一点。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其独特的性质,既有鲜明的独立性,又具有广阔的兼容性。作为学生既要掌握语言文字,又要涉及历史、哲学、科学、艺术、体育等学科知识,同时也牵涉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而语文作为一门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应该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所以教师应该把握时机,“因文制宜”,将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展知识容量,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自我阅读习惯。

(一)拓宽阅读渠道,彰显阅读个性

1、读纸本书(与课文相关的文章,报刊、杂志等)。例如我在教《太阳》一文时,和学生一起探讨有关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的问题后,提了一个小问题:大家还想对太阳说些什么?此时有一个学生把小手举得高高的,他说太阳在夏天会把人的皮肤晒黑,人们都得涂防晒霜。他这一说,全班哄然大笑,这一笑到提醒了我,在课堂上我时时只想着课文中所描写的太阳的作用,且不知每一样事物都是有利有弊的。(向学生渗透辨证唯物观)于是我把这一个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来发表自己的见解,想不到这些孩子挺会说的,有的说太阳的光过于强烈会得皮肤癌,有的说太阳黑子爆发会扰乱信号等,临近下课,我布置了一题作业,到图书馆,或通过别的信息渠道去阅读一些有关介绍太阳的书籍,去发现更多的奥秘,到时我们开一个“太阳奥秘知多少”的新闻发布会,请同学间相互合作,作好准备,他们个个兴趣盎然。就这样课堂中的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们在立足课堂知识的基础上,对所学知识作一些有效的探索和更有深度的拓展,促成了教材内容向课外知识的延伸,学生将在一次次的求知探索中,从课内走向课外,充分锻炼了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并使学生在情感和经历上得到愉悦的成功体验。

2、读电子书(电脑、网络、影视、音像等),组织学生收听或观看与课文相关的广播、电视。现行收录的语文课本中,有不少课文内容节选自古代名著,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景阳冈》、《草船借箭》等,这些都曾在电影、电视中播放过。里面有声有色的故事情节和影视独具的人物刻画手段,不仅能使学生较好的把握教材内容,还可以让学生更全面的分析人物的特点,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如果能在课堂上恰到好处的剪辑放映,决不是老师的一张嘴,一支粉笔所能表述的。还有些反映战争题材的像《狼牙山五壮士》,《飞夺泸定桥》等,都是不可多得的资料。教师应不失时机的借助现代化传播媒体,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3、读无字书(自然万物和社会人情之事理)。学生的课外阅读应当是建立在宽广的阅读视野的基础上。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特别强调对课本上文章的精讲精读,忽视学生对文本的情感态度,使学生的阅读视野狭窄,渐渐地失去了阅读的热情。因此,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是要帮助学生跳出课本,超越课本。在阅读中获取新知识,感受新生活,认识新世界。从阅读途径来说,要开发课外和校外的阅读第二、第三课堂,加强课内外联系。叶圣陶诗说:“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

积极利用阅读活动课,在这一个广阔的天地里,教师应是领学生进门,积极引导

学生走出校门和家门,抓住每周的双休日和每年的节假日,参观旅游,去阅读大自然、大社会这一部“无字书”,去领略万事万物之理。然后放手让他们择趣而读,使课外和校外阅读成为学生课外生活的快乐选择。

4.鼓励学生多阅读。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多读书、读好书。一般来说,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是成正比的。鼓励学生大量阅读。特别是联系生产、生活、科技等方面的内容,尽管课本中也做了一些介绍,但更多的信息是在课外书中。教师应提倡学生建立自己的“信息库”,把搜集的信息分类贮存起来,便于学生查找和记忆。教师通过鼓励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环境中去阅读,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充分想象,锻炼形象思维,创造课文内容之美,独立自主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究兴趣,使阅读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

(二)选择阅读方式,倡导开放阅读

每个学生的阅读兴趣不同,如果用同一种阅读材料、同一种方式教学,自然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在提供丰富材料的基础上,给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学会面对丰富的阅读材料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内容。针对小学生在不同的年龄段表现的个体差异,在各个教学阶段的阅读教学都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不同的读书方法,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当他们拿到书的时候就可以用一些好的学习方法来自行阅读,让课内的方法指导课外的阅读,使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那么他就会爱上书籍的,从而就会自觉的去读自己喜欢的书籍,感受到一种读书的乐趣。同时,我们应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头脑里固有的,也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而只能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使其有所悟有所得,体验阅读乐趣。

通过个性化阅读教学方法的实施,能达到 “最主要的是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人发展源泉的‘机灵点’,做到使孩子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展他的天赋素质,达到他的年龄可能达到的最卓越成绩。”

第二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

(推荐)“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是专家王晓春老师的立说标题,是啊,对学生每位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

有学生因为特殊原因课落下了,我会利用业余时间给他们补课,及时与家长联系寻找解决办法。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收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们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他们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等。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样我们的收获会让我们惊喜。

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这并不陌生,却又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学生,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学生,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学生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多彩的心灵世界,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学生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

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自尊之心人皆有之,学生也是如此。

二、批评不是解决学生问题的唯一方式 批评只是一种带有情绪性的管理方式,没有研究的教育,是盲目的、情绪化的教育,是教师素质提高的最大障碍。往往在没弄清楚学生是怎么回事,自己就大动肝火真是不值。如何正确地批评学生,而且又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当你理解了学生,批评学生肯定能找到非常自然的方法,孩子也自然能够接受,不掩盖问题,才能真正全面地理解学生,才能正确地实施挫折教育与批评。这是我从这本书上得到的启示。

三、教育智慧是一门艺术

教育是一门学问很深的艺术,蕴藏着许多智慧。一直以来,我也是那些忙忙碌碌的愚人,书中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好多就发生在我身边,也曾经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也曾经让我忧心忡忡,也曾让我牢骚满腹,而我机械地做着、忙着、拼搏着。尤其,读到“水彩笔的故事”这一案例,使我想到自己平时也经常的遇到此类问题,但很少去动脑筋思考和观察学生的表现,而是“无研究的教育”,这种简单的教育,没有从根本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而对教师的能力也没有丝毫的提高。非常好的思维习惯是,遇到事情总想问个为什么,猜猜有几种可能的原因,然后,加以验证,有时不妨多转个弯想一想。面对教育中频频出现的各种问题,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首先慌了手脚,孩子的成长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各种各样的原因左右着他们的行为,我们要有容忍之心,更要具平常之心;我们要有大将风度,不要用我们的急躁表情和过激言语让孩子害怕、叛逆、压抑,而要寻找到合适的“点”,让孩子自我成长。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呢?教育智慧从日常善于捕捉的点滴小事中来,从科学的思维方式中来,从概括反思中来,从良好的心态中来„„只要我们以研究的心态来看待问题,向研究型教师努力,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简单的问题明了化,你可以发现:

原来教育可以如此轻松又愉悦!

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我发现了真正开启孩子心灵的钥匙——用爱心启迪学生的智慧,用智慧开启学生的潜质。当然,我知道仅仅看完这本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正确运用该书中的正确理论去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反思和创新,努力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效率和质量,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南海区丹灶镇金沙小学徐广滔

假期里,读了王晓春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思考。尤其是第一部分,教师问题。文中的一篇篇案例就好像是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是我们每天工作的写照。读过这本书后,我最大的体会和收获就是,教师除了要有“爱的能力”之外,还要有学习和研究的能力,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很长一段时间,社会呼吁我们教育群体要爱学生。尤其是体罚和变相体罚的现象一出现,对学生造成伤害以后,媒体的报道更是让社会质疑教育者的爱心。我们每一位做教师的,扪心自问,没有谁会觉得自己对不起孩子,我们都是真心真意地爱着我们的学生。但是为什么还会对教育者有质疑的声音呢?在读了这本书之后,似乎找到了答案。我们的教育中并不是缺少爱,而是缺少“爱的方法”。所以,我们爱的很累。总觉得对学生付出了那么多,却没有什么回报,却不见学生有明显的进步。因此,我们的爱就显得苍白无力了。

细细反思我们的教育,有时候我们认为自己已经了解了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已经掌握了很好的教学方法,对教材把握的也比较准确,能较好地组织课堂教学,还能全心全意地爱学生,以为这样就能做一名好老师了。其实不然。怎样才能让智慧与爱并存,让我们的教育生动而有意义呢?我想,我们要学习和研究的内容其实还有很多。因为我们面对的儿童,他们每天都在身体上、心理上和思想上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所以,我们只靠自己积累的那些“经验”,现在看来,已经远远不够了。那么,我们就要不断地充实自己,让自己学会智慧的爱。那么教育智慧来自于哪里呢?我想这种智慧应该来自于渊博的学识,来自于对教育和课程的理解,来自于娴熟的教学技能,来自于对学生的了解程度等等多个方面。当下的教育,所谓的“经验”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我认为要从多方面丰富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是最为重要的。那样我们才能成长为一名名符其实,高素质的优秀教师。

第四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笔记

今年暑假学校推荐我们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书中各个案例都能让我感受到是真实的真人真事。每每看完一个案例的时候都会激起我的一个回忆,点评更是指引我这样年轻教师工作的方向。收获颇多,重点谈以下几点。

一、遇事多发现、多研究。

全书读来,给我最强烈的感受就是:现代教育要求教育者练就一身过硬的发现、分析和解决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案例”,来引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纠正偏差,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做人、做事的习惯,提高素养。而这一切都需要教育者独具慧眼,不以粗暴、简单的方式加以归因、干预和压制。重在发现和研究,积极探求学生表现的背后的深层次的本质原因!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不断进步。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不仅教育好学生,而且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成为一个深入学生生活的探索教育方法最优化的“研究者”。如:一个不爱学习的体育特长生,“对学习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于是老师用几乎公式化的思维方式认为:“怎样让他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成了我的首要难题。”于是老师开始主动接近他,深入了解他,谈话“一开始涉及到学习的话题,他就有些退缩”最终起作用的还是老师在获得他的信任之后,再帮助他解决一个个学习困难的情况下,经过长期努力得到转化。可见,遇到情况,多分析,少片面,才是智慧的老师。

二、教育需要更多的“三思”。

以上的案例中王老师认为这位老师一开始就出现了问题的归因错误,走了不少的“弯路”:学习的重要性是一个很常识的问题,几乎没有人不明白!这位老师的这个归因就缺乏“智慧”!“这也是目前中小学教师工作的普遍弱点”。教师面对学习障碍学生大谈学习的重要性,就是做让学生更反感的“傻事”,做的是无用功。而智慧的提问题应该是:“明明知道学习重要,为什么还不起劲呢?”解决问题,老师的爱心固然重要,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老师的专业能力,就如同医生要能对症下药。教育智慧起码也和爱心一样重要!同样,老师的真心如果没有更多的智慧相伴,则真心换回来的很可能就不是真心。可见,当今的教育要多一些三思,少一些盲目。

三、知识储备多少,你的眼界就有多宽

想成为一个好教师,就应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课堂成为智慧的课堂。我们不仅要向书本、向专家、向同行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同时也向我们的学生学习:认真积累学生在课堂上、作业中的奇思妙想、精彩提问和回答;也重视收集学生们出现的共同错误;从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更好的为学生创设他们发展的平台,同时促进自己的发展,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要从研究的角度来从事教学工作,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智慧。今后我要向身边的老师学习,向书本学习,这样,自己的教育智慧便会积少成多,或许,某一天,我也会从一粒沙子里发现闪光的灵魂。

第五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这个学期,学校送了我们一本书《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全书五个部分,分别就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等当前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热门的教育案例进行点评和剖析,深入浅出,入情入理,发人深省,每每闪烁着王老师深邃的教育功底和教育智慧。令我读后深受启发.纵观全书一个个生动的例子,发觉无一不透射出老师对学生那一种至高无上的爱,大公无私不求任何回报的爱。是的,没有爱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而“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教育之爱首先应是尊重和信任,尊重和信任是激活教育智慧的因子。”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可以建立在轻蔑与敌视之上的,也没有任何一种真正的教育可以依靠惩罚与制裁来实现。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让孩子生活在老师爱的目光里,拥有一个开心、快乐的童年,这应是良好教育努力达成的目的。但在部分教师头脑中,“师长”、“尊者”的封建师徒伦常意识依旧残存,对教育“上施下效”原始内涵的理解还是那么根深蒂固。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干人有益,牛马也做”。陶行知一生提倡“爱满天下”,他热衷于创造真诚、博爱、和谐的教育氛围,体现了最崇高的师德境界,树立了人师楷模的显著标志,张扬了爱心和人剃精神。在这里,我所理解的爱应该是大爱而非小爱,大爱应该是对学生思想上的关爱,即时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思想的偏颇,通过与学生的真诚沟通,让学生相信你,并且教师也应该有能力给处于迷惑中的学生以正确的思想指导。我想特别对于班主任,更要求有这样一颗敏感细致的心去发现和感受每个学生的心灵,给予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

因此,前进的路上,需要我们的教师拥有更多的教育智慧。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活蹦乱跳的孩子。他们在学校里的时候可是一刻也不停歇的。而且,孩子们是那么的好奇、好问,什么都有可能随时成为他们观察的对象。他们对是非的分辨还不是很明确。有的只是单凭自己一时的喜好爱恶来表现对事物的看法。教师对学生爱是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热爱孩子,喜欢孩子,以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没有对孩子的爱,会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孩子,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孩子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也只有做到了对孩子有爱,才会生发出源源不断的教育智慧来。

教师对那些给自己找麻烦的孩子也应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孩子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这些孩子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孩子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我们班有个孩子,脾气大的吓人。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要么用手脚踢打别的孩子,要么就把教室里的玩具、货架踢到在地。她喜欢的玩具一定要给她先玩,和同伴之间经常发生骂人、打架的事件。还经常威胁我们老师:“我要回家去了,我再也不读这个幼儿园了”。对这样的孩子,我们没有对她另眼相看。而是给了她和别的孩子一样的爱。对她经常给我们出的难题、招数,我们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睡午觉时,我们坐在她的小床边,抚摩着他的额头陪她睡。游戏时大家都不肯跟她一起。我们就帮她找到小伙伴和她一起做游戏。并且告诉她:只有和大家团结友爱了,不打人不骂人了,小朋友才会喜欢她。有一次中午午睡,睡到半中间,她开始胡搅蛮缠起来,一会说肚子疼,一会又说要吃糖,还要老师给他放录音机听故事,我告诉她现在小朋友睡着了放故事会把小朋友吵醒的,明天再听。她就开始号啕起来,把一屋的小孩全给吵醒。我当时真的有些火。但我还是强压怒火,把她抱在怀里,并轻轻地拍打她的后背。最后,总算把她哄睡着了。

我想正如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的教育,教师把爱洒向学生自然也会收获满天下的爱,爱的付出与收获是双向的。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教育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爱的教育是我们最基本的教育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孩子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爱的教育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习问,爱的教育将是一本大书,让我们每一个人学习陶行知,用爱的实践写下自己珍贵的而值得回味的一页吧

成功可以给人带来荣誉和喜悦,而挫折或许能给人更多的思考,往往孕育超凡的智慧。经过挫折的历练,教育智慧才会生成,教育品质才会升值。可以说,每一个成功者都曾经过挫折的历练,他们的脚下也曾经泥泞不堪,然而正是不堪的“泥泞”,才滑出了他们的智慧灵光、丰盈了他们的智慧之囊。教育智慧源于点滴的学习和深厚的积淀,源于教师对孩子的真爱!

下载浅析个性阅读智慧从哪里来(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个性阅读智慧从哪里来(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家教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家教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王金萍 起初选择读这本书,其实是有点私心的,因为觉得自己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经常遇到不解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处理总是无济于事,因此想从这本书里寻......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全书五个部分,分别就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的当前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山霞中心小学陈杭菊2010.8这个暑假拜读了王晓春先生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书中向我们呈现了一个个教育案例和问题。这些问题既细小,又普通,在我......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有感 作者:徐建平教师频道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328更新时间: 2012-10-11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心得体会

    在阅读中滋长智慧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面对问题,要探究”“研究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翻开《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些点评文字标题活泼......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探究”与“智慧”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姚萍 在学校图书室一眼就看中了这本书,因为书的题目吸引了我:“教育智慧”,哪个老师不想拥有,哪个老师不想当个智慧型教师。......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延秀小学刘云强 看了很多专家的理论,听了不少专家的讲座,但是要把这些理论变成自己的工作措施,总觉得难以如愿。《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让我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