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经济学角度看银行风险控制
浅析银行业风险控制
2011-2-11 9:25 赵达理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摘要】随着金融机构的职责和功能不断变化,而这种变化也正是获取利益,规避风险方法的不断进步。本文通过针对当前银行存在主要风险及其控制进行分析讨论。尤其针对信用风险和资本的防范。最后阐述了对监管者和商业银行的启示和方向。
【关键词】货币理论金融机构风险控制
随着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加剧,银行、以及其他类似的金融机构无力偿付存款负债的案例屡屡发生。显然,政府及社会对银行的破产的关注程度要远远超过一般的制造和服务行业,银行破产似乎更引人注目。接下来,我们从货币经济学角度分析下银行所面临的风险
一、银行业的特质
(一)银行业是一种风险性产业,银行的风险具有行业传导性
金融产业与一般性产业不同。在一般产业中,一家公司的倒闭,除了老板受损失外,最多只影响到几家相关的公司;而金融机构则不同,一家银行倒闭可能在同业内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引起其它金融机构发生危机。银行业的这种传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银行同业支付清算系统把所有的银行联系在一起,从而造成了相互交织的债权债务网络,基于营业日结束时的多边清算差额的支付清算系统使得任何微小的支付困难都可能酿成全面的流动性危机;信息的不对称使债权人不能象对其它产业那样根据公开信息来判断某个金融机构的清偿能力,因此,债权人便会将某一个金融机构的困难视为其它所有有着表面相似业务的机构发生困难的信号,从而引发对其它金融机构的挤兑行为;金融创新和金融国际化的发展加重了金融风险的传染性,金融创新在金融机构之间创造出远比过去复杂的债权债务链条,而达到天文数字的金融规模支付清算体系的脆弱性更严重了。
(二)银行业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产业
金融企业的公共性主要表现在:(1)金融企业的生存基础——存款,来源于广大社会公众。公众进入银行存款储蓄时,与银行发生债权债务关系,直接变成银行的债权人,银行则成为债务人向广大储户负债;
(2)银行把客户的钱贷给企业和个人,这些企业和个人成为银行的债务人,银行则变成债权人,广大客户向银行负债。在这两对关系中,金融企业面对的是社会公众,金融企业的经营状况、经营行为、经营战略、经营成败都对社会公众产生影响,前者直接关系到储户的债权安全,后者直接关系到客户的债务条件(即能否得到公平合理的贷款)。对前者,银行经营的诚实性和谨慎性是保障储户利益的关键,对后者银行信贷条件的公开性和平等性是保障客户享受平等待遇的关键。
二、银行风险形成的原因
银行风险形成的原因可以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是指银行内部由于管理不善、控制缺乏等方面造成的银行风险。风险的外部原因从宏观上看是由于国家的经济形势、市场要素以及金融监 管等因素决定的,宏观经济中经济周期变化以及金融外部环境等因素是银行风险的主要外部原因;从微观上看,银行风险的外部原因包括市场价格、社会信用度、同业竞争、借款人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各种微观经济因素;同时战争、自然环境灾害以及潜在的电子网络技术风险等因素也可能造成商业银行面临各种难以预计的风险。
三、当前我国银行业存在的主要金融风险
在世界金融自由化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快的过程中,银行的经营风险呈上升趋势。从我国银行目前的经营与发展来看,存在的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环境风险环境风险是指,独立于银行金融机构之外、非银行金融机构所能控制的自然、法律、国家政策、政治、人文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使银行金融机构遭受损失或获得收益的可能性。如,地震、火灾等 自然灾害的袭击对银行产生的影响。另外,由于国家政策法规的改变影响到某些企业的效益也会间接对银行产生影响。
2.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风险形式。根据麦肯锡公司的研究,以银行实际的风险资本配置为参考,信用风险占银行总体风险暴露的60%,而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仅各占20%。可见,对信用风险的管理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首要 目标。具体到我国,长期以来银行领域积累了大量不良贷款,信用风险极其突出,这种状况目前迫切需要得到有效缓解和控制。
3.资本风险:资本充足率的管理资本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不能抵补各项损失和支付到期负债的可能性。2003年初,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到2007年 1月 1目,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
近些年来的资本充足率(无数据显示的除外),除农业银行外,均达到了银监会的要求标准,但是,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没有成熟,各项法律法规尚未十分健全,造成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上存在严重漏缺,资产质量低下,不良资产比重较高,这带来的必然影响是抗风险能力差,银行信誉差,受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也比较大。《巴塞尔协议》把担保、承兑和备用信用证这类业务(对银行来说是或有资产,也称或有负债)的风险转换系数定为 100%,可见其风险是很大的。因此,要真实衡量我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就必须把帐外、表外及或有资产加以考虑。
4、利率风险利率的变动会对金融产品的持有者或投资者造成收益或价值的波动(包括收益和损失),这就产生了利率风险 由于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主要都是以金融产品的形式存在,所以受利率变动影响较大。就银行而言,利率风险无法完全避免,利率发生变动时,必然会影响银行的收入来源和其支出项目,即贷款和证券的利息收入,以及存款和其他银行借款的利息成本。
5.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在银行的日常业务操作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风险,主要是人员素质风险。对银行的从业人员,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业务素质,改善其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并使知识的更新速度跟得上金融发展的速度;二是避免职业道德风险,提高职业道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杜绝金融犯罪。
四、金融业的启示
信用风险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最重要的内容。正如斯蒂格利茨等所指出的那样,“理解货币经济学的关键是可贷资金的供求……理解银行行为的关键在于了解银行化解风险能力的局限性,以及银行化解风险的能力和意愿如何随着经济环境和政府监管的变化而变化”。从货币经济学对不对称信息市场和信贷市场作用机制的强调中,中国银行业可以获得如下启示 :
1、对监管者的启示金融监管是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外部,对金融机构实行管理、监督、约束、检查和制裁的行政管理行为。基于金融业的特质,仅靠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内部约束,是不足以防止金融风险的。
由于对“不对称信息”市场的开创性研究,斯蒂格利茨等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认为,信息不对称现象在世界上普遍存在,在现代金融领域更为突出,在发展中国家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尤为严重。因此,从根本上讲,信息不对称可能是我国银行信用风险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中国目前正在着力建立信贷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例如,为了防止信贷发放过度而引起不良资产比率上升,中国全面实施了资本充足率监管;但是此举极有可能出现意外的结果:由于资本充足率监管针对的只是信用风险而不是市场风险,在逆向激励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会减少贷款发放,增加对政府债券等的持有,这将导致经济中信贷可得性的下降,从而引起信贷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加大,最后导致银行的信贷资产乃至资产组合的风险上升。
2、对商业银行的启示对于信贷风险,从技术层面上看,首先,商业银行应该建立和完善信贷管理信息系统,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信息平台;其次,应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原则,建立客户违约概率统计模型,更新客户内部评级体系;最后,在贷款五级分类的基础上,可以设计以预期损失率为基础的12级分类系统,并引进KMV、Creditmetrics、Riskmetrics等国际上 成熟的工具软件。当然,从机制上看,商业银行应当采取斯蒂格利茨等提出的资产组合方法——目前,“基于资产组合分析的风险限额管理”作为一项先进实用的风险控制技术,在西方国家银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
对于市场风险问题,商业银行首先可以采取上述的资产组合方法,在资产组合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利率、汇率、证券价格以及实物资产价格等要素的敏感度设定风险值,并连续监测,根据其动态变化分级分类启动不同层次的预案措施。从长远来看,商业银行应该采用经济资本管理的办法,从整体上计量、监测风险状况,实施全面风险管理,这将非常有益于中国的商业银行科学理性地处理规模扩张与价值创造、风险控制与业务发展的辨证关系。
第二篇:从经济学及侵权角度看知识产权
从经济学及侵权角度看知识产权
笔者从事知识产权代理工作多年,对知识产权对企业的作用多少有一些认识,以下对一些企业经营者及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者对知识产权之于企业作用的困惑进行一些梳理。
企业者,以逐利为其存在之根本,无利不起早,可谓企业之本性。企业之利,有近利、远利之分,与生产、销售相比,知识产权更可归于企业远利之列。企业对于知识产权的态度,应有“百年树人”的心态。
企业对于知识产权,应有经营之心态,经营不好,知识产权对企业可有可无;经营的好,知识产权可为企业带来十倍、百倍之经营效益。
经济学理论认为,只有当市场自我调节失灵的时候,政府才有必要通过法律或政策的手段来干预市场,因此才有知识产权制度的产生:创新市场失灵,创新市场失灵主要在于创新的不确定性以及创新后被模仿的可能性。
知识产权,英文为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台湾地区翻译为智慧财产权。不同于天赋人权,知识产权是政府通过法律的手段赋予市场主体的一种法律权利。知识本来是公共消费品,一旦为其加上产权的后缀,便形成了独占性权利。
知识产权,主要类别是专利、商标及版权。
案例一:
2012年厦门乙企业申请了六项实用新型专利,于2014年发明厦门甲企业侵权,乙企业请求厦门市知识产权进行处理,厦门市知识产权进行现场取证后发现被诉侵权产品完全落入乙企业的某项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迫于压力,甲企业与乙企业签订了如下和解协议:
厦门多诺知产
案例剖析:
在该案调查处理及调解过程中,笔者得知:
1、甲企业和乙企业相互熟知,所诉专利技术在行业内在乙企业专利申请之前可能大家都是如此做,但因该行业企业大都较少知识产权意识,因此乙企业申请专利后导致甲企业处于被动地位,因此不得不赔偿了事;
2、该行业在2014年之前市场较好,2014年因大环境所致,企业日子都不太好过,但乙企业依靠专利许可及维权获取了一定的收益,相对甲企业来说,在市场上更好过一些,得以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
通过此案件给我们带来了如下启示:
1、专利是国家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授予权利人的独占权,企业要获取专利权,不管是委托代理机构还是自己申请,都是需要一定的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的,从本案中可知,乙企业2012年就申请了专利,在2014年才真正让其专利发挥效用,这期间企业要申请、获取、维护其专利权,均需要一定的成本。因此,对企业来说,不管有没有政府补贴、扶持,企业均应先期投入才能获得、维护专利权。
2、对甲企业来说,应时刻关注市场及竞争对手专利情况,在本案中,如果甲企业能够提前关注到乙企业的专利情况,完全可以提早准备,不管是提前搜集证据无效乙企业专利还是提前进行规避设计,避免落入乙企业专利保护范围,都可避免自己陷入被动。而且,笔者从实际情况分析也发现,如果甲企业进行规避设计,很容易跳脱乙企业的专利保护范围。
厦门多诺知产 案例二:
泉州丙企业于2014年申请某工艺品的实用新型专利,该专利于2015年授权,2016年初丙企业发现同位于泉州地区的丁企业接到国外一客商数千万大单,该客商原来是打算找丙企业下单的,于是丙企业向泉州中院起诉丁企业专利侵权,笔者同法官去丁企业取证发现,丁企业的产品属于对丙企业专利的进一步改进,并不落入丙企业的专利保护范围,且丁企业于2016年也申请了自己的专利。
在该案中,笔者了解到,丁企业的改进型专利实际上丙企业在2015年已研发出来,但丙企业认为其已经有了2014年申请的专利,所以不需要再申请后续改进专利,经笔者给丙企业解释了改进型专利与丙企业专利的不同后,丙企业懊恼不已。
案例剖析:专利申请要有持续性,并不可以一劳永逸,企业在发展,研发在持续,专利申请也要持续进行,要想持续开拓市场一样持续的进行专利申请,并在需要的时候让不同的专利发挥不同的效用,否则将像本案中的丙企业一样追悔莫及。
案例三:
泉州戊企业对其生产、销售的多个实用艺术品于2012年进行了版权登记,从2013年开始,陆续在展会及互联网上发现浙江戌企业的侵权行为,于是从2013年开始在浙江起诉了戌企业多次,每次均胜诉,但因地方保护等各种原因均未能执行,为此戊企业很是懊恼。
笔者与戊企业沟通后发现,虽然戊企业为维权花去了不少资金及时间成本,也未获得法院执行,但戊企业并未后悔进行版权登记及维权,这是因为,虽然花了不少成本,但也有效净化了市场,戊企业登记的版权还是为其带来了很大的间接经济效益的。
案例分析:也许大的法律环境并非十分完美,单纯靠知识产权本身的维权并不能给企业带来完美的收益,但拥有知识产权可有效净化市场,未市场铺路,为企业经营带来更大更重要的收益。本质上来说,知识产权还是要为市场、为企业经营服务。
厦门多诺知产
第三篇:从货代角度看退关操作及风险控制
从货代角度看退关操作及风险控制
摘要
货运代理企业接受委托人的委托或授权,组织完成货物保管、转运、中转,为客户代办各种因贸易、运输所需要服务的业务,并收取一定的报酬。货运代理作为客户报关代理,为进口货物办理清关事宜,也为出口货物办理清关、订船等事务。在这些业务过程中,货运代理协助客户准备必要的进出口文件,帮助客户交付货物,收取相关费用并提供相关服务。
关键词 货运代理退关货物出口退关程序退关风险货代企业风险控制
随着国际贸易和运输业的不断发展,国际货物运输业务涉及的方面也越来越广,各种货运情况复杂,这使得贸易、运输当事人大多都无能力亲自处理和经营每一项具体的业务,这些大量的业务就需要委托代理人代为办理。
近几年来国际货运代理业务迅速发展,为了适应这种业务发展的需要,从目前已开展的业务看,国际货运代理人的基本特征还是接受委托人的委托或授权,在组织完成货物保管、转运、中转等,为客户代办各种因贸易、运输所需要服务的业务,并收取一定的报酬。货运代理作为客户报关代理,为进口货物办理清关事宜,也为出口货物办理清关、订船等事务。在这些业务过程中,货运代理协助客户准备必要的进出口文件,帮助客户交付货物,收取相关费用并提供相关服务。
当然货物的出口也并不是一直十分顺利的,由于买卖双方的合同条款有变化、买卖关系的变动、货物报关需提供的文件证明缺漏、货物报检或者文件与目的地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冲突等等众多意想不到的细小因素,都可能导致货物退关,在这些情况中,货运代理企业就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对退关的有关手续流程和法律规定深入了解,及时规避因退关造成的经济损失,预防有可能因退关引起的各种费用,提高货运代理企业的业务操作能力,增强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保证企业的最佳盈利。
一、货物退关的有关规定
退关货物,又称出口退关货物,是指出口货物向海关申报出口后被海关放行,因故未能装上运输工具,发货单位请求将货物退运出海关监管区域不再出口的行为。
与货物的出口海关申报类似,货物的出口退关,同样要走报关程序。对于出口货物的退关,国家规定:出口货物发货人及其代理人应当在得知货物未装上运输工具,并决定不再出口之日起3天内,向海关申请退关;经海关核准且撤销出口申报后方能将货物运出海关监管场所;已经缴纳出口税的退关货物,可以在缴纳税款之日起1年内,提出书面申请,向海关申请退税;出口货物的发货人及其代理人办理出口货物退关手续后,海关应对所有单证予以注销,并删除有关报关电子数据。
二、货物退关的流程操作
对于货物运输代理企业来说,要对托运货物的详细情况知晓,也要清楚在报关退关过程中需要按哪些流程执行、办理哪些手续。特别在出口货物的退关上,应该要引以重视,及时跟客户和运输企业、海关沟通分享信息,避免给企业自身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和费用。
(一)己经办理退税,退关退货的处理
出口企业出口货物发生退关退货后,出口企业必须向所在地主管退税的税务机关办理申报手续,补缴已退(免)的税款,如果退运的货物已经申报办理退税的,应分别依据以下情况予以处理:
(i)如出口企业将退关退运货物加工整理,更换相同规格型号的货物重新出口,或
将退运货物退给供货企业不再出口的,出口企业应持有关凭证到其主管
退税的税务机关申请办理《退运已办结税务证明》,出口企业将退关退
运的货物转为内销的,应持有关凭证到其主管退税税务机关办理“出口
转内销证明单”,作为其内销时进项抵扣凭证。
(ii)生产企业在出口货物报关离境、因故发生退运、且海关已签发“出口货物报关
单(出口退税专用)”的,须凭其主管退税部门出具的《退运已办结税务
证明》,向海关申请办理退运手续。
(二)未申报退税,退关退货的处理
对出口企业尚未申报退税却已发生退关退货并转作内销的,由于有关原始单据
在企业,由出口企业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有关原始单据,经主管退税的税务机关审核后,在书面申请报告及原始单据上签注“未办理退税”字样。
三、货物退关的风险及控制
货运代理企业在代客户办理货物报关的时候一定要慎重仔细,跟客户和运输企业多方及时沟通买卖货物信息,因为一旦造成货物退关,将会带来很多手续上的不便,下面就简单谈谈多种因货物退关可能带来货运代理企业的风险。
(一)出口退税的政策变化
由于出口退税一直是国家鼓励贸易出口的重要政策手段,很多劳动密集型的贸
易企业就是靠着这条政策生存,一旦政策变动或者停止执行,会给企业利润上带来很大影响。举个例子,贸易企业第一次货物出口的时候享受出口退税,从中获益,减少了成本,提高了企业利润,但是由于货物在海关申报通过后出现问题,导致货物退关,而再次申报出口时,国家出口退税政策力度减小或干脆取消了,这样给贸易企业带来很大损失,如果货物的退关是货物运输代理企业造成的,那么贸易企业势必要向货运代理企业提出索赔纠纷,因此在实务中,货运代理企业要注意在跟委托人的委托合同和业务交流上要做到认真一丝不苟,减少自身原因造成货物退关的可能。
(二)出口货物退关手续的问题
货物的出口退关申报要经过一些程序,也是要由报关员去海关等相关部门办理,而在出口货物退关这方面,由于报关员扣分制度,报关员每年有30分,每次报关错误引起的改删单都要扣分,所以报关员要承受扣分的风险,会影响自身的报关资格,从而影响企业的报关业务。作为货运代理企业,一定要严格把关货物报关的管理,对报关员的进行系统有效培训,避免因报关员的原因造成货物的退关,带来企业不必要的损失。
(三)管理成本的增加
造成货物的出口退关,因货运代理企业引起的,委托人一定会向其就货物退关
手续费用的问题争论,不愿承担额外的这笔费用,这样货代企业自身就承受了额外的损失。如果是委托人或者非货运代理企业的原因,那么会增加货代企业的业务量,占用企业的相关资源,对于办理货物退关手续的费用,势必会与贸易企业发生争执和纠纷,互相推脱造成货物退关的责任,进一步带来诉讼等额外费用。
四、参考文献
廖进中《国际货运代理企业风险分析与防范》 万长云《国际货运代理的业务责任分析》 周灵《国际货运代理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李爱红《国际货运代理企业风险分析与防范》
第四篇:从经济学角度看屈臣氏促销活动
从经济学角度看屈臣氏促销活动
每年的节假日,不管你是走在大街还是小巷你都会收到很多各种各样的传单,这些传单大部分都是关于商家促销产品的。我们都可以看到超市商场在大肆打着千篇一律的促销活动,一直是往年的延续,没有什么新意,商家们乐此不疲,消费者也都习惯于这样的模式了,多数人希望在此期间能够买到物美价廉的好东西,而商家正是迎合了消费者的这种心理大搞降价促销。特别是有些消费者当时看中的商品由于价格昂贵没舍得买,便一直挂念着等到节假日去买打折的。看似一种普遍的现象,却也蕴含了经济学原理在其中。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典型的例子是全国连锁店屈臣氏的捆绑销售,店里面的商品包含很多种品牌,几乎天天、每季都有促销产品,例如护手霜护脚霜单卖要18.5元,但是你任意选择两瓶只需要30元;一瓶卡尼尔洗面奶需要23元,如果你再加10元,那么就可以获得一瓶价值20元的润肤露。这种看似在赠送的活动其实是一种捆绑销售行为,从经济学角度来说捆绑销售是共生营销的一种形式,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品牌在销售过程当中进行合作,相互推广,扩大市场,达到双赢的目的。捆绑销售的形式主要有优惠购买,统一价格销售,统一包装出售等几种。屈臣氏与众多品牌的合作,捆绑式销售各家产品,可以发挥各家品牌优势,让消费者更加具有信赖感,同时扩大经营销售范围,节省市场推广销售费用,赢得更大利益。
促销商品的选择对对商家很重要,不是所有的商品都在活动期间
打折,事实上屈臣氏的捆绑销售往往是把一个近期产品和一个快到保质期的产品捆绑起来销售,比如我在屈臣氏里买一个眼霜、润肤露、爽肤水的套装,它就会搭配一包快到保质期的面膜一起卖,以此来吸引消费者眼球,而且打折后最便宜的往往是一些陈旧的过季的商品。屈臣氏所卖的护肤保养化妆品等都是需求弹性相对较小的产品,另外,屈臣氏店里还经常搞买一送一,买满200送50,买满300送100,买满500送200,满1000送500,还有打六折、七折、八折、九折等这样的活动,消费额越高,折扣越高,商品的实际售价越低,这在经济学上属于二级价格歧视,即对不同的消费数量段规定不同的价格,对商品实行二级价格歧视,部分消费者剩余会被商家占有,比起按统一价格销售的商品,商家能够大大增加自己的利润。各类护肤品换季都有优惠活动,这样的活动往往比较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容易勾起购买的欲望,让消费者花费更多的包括时间和精力在商场上逛的边际成本,再加上店里服务员的三寸不烂之舌的循循诱导,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
从博弈论分析我们知道完全竞争市场里商家不存在降价促销的动机,但是现实中的市场都是以垄断竞争为主,各个商家其实都带有一定的垄断性,因为其商品与别家总是有区别的,所以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在总体供求均衡时,或供略大于求的情形下,由于商家拥有自主定价权,所以可以通过适当降价来快速出货,增加其总销量,减少仓储库存等成本。但是商家搞得降价促销真的能提高销售收入吗?学过经济学的都知道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降价促销能否提
高销售收入取决于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对于Ed>1的富有弹性的商品,降低价格会增加厂商的销售收入,相反,提高价格会减少厂商的销售收入;对于Ed<1的缺乏弹性的商品,降低价格会减少厂商的销售收入,相反,提高价格会增加厂商的销售收入;对于Ed=1的商品降低价格或提高价格对厂商的销售收入都没有影响。
经销商关于价格弹性的关注著要应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常规的持续定价,例如每日低价;另一种是短期定价或促销。由于商品的属性不同,这两种定价方式反应的结果也有所不同。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大致是如此的,然后回到生活中来再去理解屈臣氏的这种促销行为时就会觉得很正常了。
第五篇:从银行角度看供应链金融
《从银行角度看供应链金融》杨捷敏
当前,市场竞争已步入供应链竞争的时代,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基于其强势地位,整合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其中,对资金流进行整合以实现供应链价值增值是供应链金融价值所在。从银行角度看供应链金融,结合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运用策略与推进思路做些许探讨,以期得到一些银行推进供应链金融运用实践的有价值的启示和经验。
首先,传统的银行信贷业务以《商业银行法》为依据,以企业主体为切入点进行风险控制,在授信审批过程中侧重于企业的规模、净资产大小、盈利能力、担保方式及经营稳定性等基本情况,整个审批流程有一套既定模式,兼顾可能导致贷款偿还潜在风险的各个因素。供应链金融模式下,核心企业凭借其对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绝对把控,金融业务主体从银行转移到核心企业。其次,资金来源突破银行单一通道的限制。传统银行信贷,中小企业由于资产规模、盈利能力、担保物的不足,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支持,而核心企业拥有规模更大的业务规模和盈利能力,拥有更多的预收账款(对下游企业)和应付账款(对上游企业),在产业链中占据核心地位。金融体系融资的差异本质上是信用的差异,也是供应链金融的资金源头,核心企业可凭借其核心地位和信用优势,引入银行和多元非银行金融机构,甚至通过自己获取金融牌照来实现产业链上资金的融通,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可突破银行单一通道的限制,相应的,核心企业也获得了原本属于金融机构的利差收入。不同于市场将金融业务作为核心企业辅助性业務的主流观点,笔者认为,只要供应链金融可以提供更大的利润,核心企业没有动机限制金融业务发展。再者,供应链风险控制更具优势。金融领域最核心的竞争力仍是风险定价能力,核心企业对所在行业具备更为深刻的认知,对行业周期、微观运行以及对上下游企业信息更为具备传统金融机构不可比拟的优势,从前端的货物/服务采购,中端的生产制造,后端的产品交付和售后服务更具把控能力,可实时掌握供应链条上的数据和资金流向从而获得超额风险溢价。
最后,“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是发展趋势。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应用的日趋成熟,商业银行、电商平台、支付公司、P2P平台、供应链专业化服务公司均纷纷参与到供应链金融业务,但这些机构主要是依托于核心企业供应链条各种数据,为核心企业提供信息技术、资金、结算等服务,其数据都是过去、静态的数据,而作为掌握实时商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数据的核心企业来说发展供应链金融具有天然优势,通过互联网发展在线供应链金融平台可构筑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一个开放的、交互的、信息共享的电子商务平台,核心企业可按需将金融、技术等服务渗透到商务活动各环节,在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缩短服务响应时间,推动供应链运转方式极大提升。
核心企业做供应链金融的四大核心要素:首先,规模效应。并不是所有行业的核心企业都适合做供应链金融,在规模效应下才具备真正转型价值。规模越大的行业蕴藏巨大融资需求,意味着供应链金融所具有的潜在空间,只有存在较大的金融业务空间,核心企业续做业务的动力才更足。除了直接的规模影响之外,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越为复杂,挖掘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融资需求更为深入,通过建立互联网平台所具备的效率提升空间也越大,相比于传统金融机构所具有的优势也越为明显。
其次,差异化竞争,传统金融机构以不动产抵押为主,供应链金融以动产质押为主要竞争手段。一般中小企业固定资产较少,而以应收账款和存货方式存在的动产较多,从传统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难度大。核心企业基于实体业务往来所具备的信息优势,针对中小企业进行相关动产质押融资,形成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差异化竞争格局。金融牌照对核心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至关重要,受监管政策影响,金融许可证难以获取,核心企业可配套商业保理、融资租赁、P2P平台等非银金融牌照。商业保理和融资租赁是目前发展最快的非银子板块,优势在于政策上规范与支持,以及在外资、银行资金利用上的优势,10倍杠杆倍数在非银金融牌照中也属上乘,同时优质底层资产可通过再转让或通过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募资低成本资金。P2P平台的优势在于资金没有理论上限,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只要有利益,总有资金参与。相比较而言,小贷公司杠杆倍数较低,担保公司虽然杠杆倍数10倍,但业务上只提供担保,仍需接洽外部资金。
再者,产品定价能力,核心企业依靠自身优势已经在产业链中某些环节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竞争力大小决定其对上下游企业的话语权,话语权的强弱视核心企业经营业务的市场格局,其中,处于垄断地位的核心企业对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话语权最强,这将在两方面提升核心企业的产品定价能力:(1)、对上下游企业把控力越强,相对信用极差越大,融资相对优势越大,融资成本也更低;(2)、更强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主导能力,通过将供应体系和销售体系有机结合,加快资金和数据在体系内的流动速度获得超额收益,降低上下游企业的资金成本和沟通成本,提高效率。
最终,意识统一,核心企业是供应链管理的信息交换中心、物流中心和结算中心,其他节点企业都通过围绕核心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组织生产活动,涉及环节横跨核心企业原料采购、生产制造、成品销售、财务结算等,任一环节不支持或不配合将造成业务的迟滞。核心企业自身融资渠道丰富,有较强的付款能力和付款信用,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竞争激烈且替代性强,久而久之就出现了核心企业利用自身强势地位长期挤占节点企业现金流的局面且形成了企业内部的利益格局,导致供应链管理效率低下,在现代化的企业竞争中逐渐落入下风。供应链管理正是需要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点通过共同利益所产生的凝聚力把节点企业链接起来,共享发展成果,所以核心企业必须从大局出发,树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经营理念,向各环节输出供应链思维,甚至以行政命令或绩效考核形式来达到意识上的统一。
总而言之,现在经济全球化已经进入了供应链时代,供应链成为跨企业整合所有商业活动的管理集成,企业之间的竞争发展成为供应链的竞争,供应链管理强调的是分工协作、共生共赢,追求的是整个供应链的系统优化和高效率的信息交换,以达到总成本领先、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最好的目的。核心企业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从商业模式、服务能力、技术水平、资源整合能力、风险管控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优势互补,分工合作,共担风险,共享利益。这样就是所谓的从银行角度看供应链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