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近代史人物传记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爱国民主战士。生于湖北浠水的一个书香家庭。闻一多是唯美型诗人,是诗人型学者,是学者型诗人。“五四”时代,全才不少,如闻一多之全才不多,如闻一多之熟悉西方文学者也不多。闻一多,13岁考上留美预备学校清华,22岁(1922年)去美,学画三年,却找到了他的诗人之笔。留学期间创作、发表了《太阳吟》、《孤雁》等诗,表达对祖国的思念。还在《创造周报》上发表《〈女神〉之时代精神》等有影响的新诗评论。
闻一多的第一本诗集《红烛》于1922年冬出版,美国新诗派对他的影响处处可见,气势恢宏,语言狂放。1925年回国任教,成为徐志摩主编的《晨报副刊·诗镌》的主要撰稿人。并在1928年发表了第二本诗集《死水》,作品集中形成了著名的闻一多风格。《死水》集在1926至1928年所作:典丽繁富,外整内腴,凝炼苍劲,比《红烛》中诸诗远为“现代”。
闻一多的诗,是他的艺术主张的实践。或是他早期学习绘画,使的他的大多数诗作,犹如一张张重彩的油画,美妙的一幅幅艺术品。但有时由于刻意雕琢,便失去素朴与自然美的光华。闻一多的诗开创了格律体的新诗流派,影响了不少后起的诗人。
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他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中,,不幸的是,在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的李公朴的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演讲》,当天下午在西仓坡宿舍门口被枪杀。不幸去世。以下来自朱自清对闻一多的歌颂: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浙江精神的基本内涵:
1.求真务实的精神,是指追求真理、遵循规律、崇尚科学和尊重实际、注重实干、讲求实效。
2.诚信和谐的精神,是指重规则、守契约、讲信用、言必信、行必果和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开放图强的精神,是指全球意识、世界胸襟和勇于拼搏、奔竞不息。
第二篇:近代史人物传记读后感
读《蒋氏“文胆’’陈布雷》有感
少年才俊,“传统文化”与“西**”充实了他的人生底蕴,“请作布雷鸣”,译孙中山《告友邦人士书》使他一举成名;横溢的才华,令蒋介石倾慕,著作等身,却未留下片言只语;与世无争,终难能善 始善终,“愚忠”,枉要了他的身家性命。读他,读他才华横溢的一生,读他,读他悲剧精彩的一生„„他,就是蒋氏“文胆”陈布雷。
陈布雷(1890-1948年),名训恩,字彦及,笔名布雷,畏垒。生于浙江慈溪县(现属余姚市)。才华出众,20多岁就在报界享有盛誉,抗战时期,陈布雷用如椽之笔,写出了多篇激扬民族志气的不朽文章,是国民党的“领袖文胆”和“总裁智囊”,素有国民党第一支笔之称。他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很受关注而颇有争议的人物。陈布雷作为蒋家王朝的“大内御笔”主要具备这样两个条件:一是他有非凡的才华,以才为进;一是他更符合蒋介石的道德标准:“忠”和“奴”,他能绝对忠诚地侍奉主子而不计功名利禄。正如他自己所言:“蒋是火车头,拉着国民党的火车,在不平的路基上跑的太快,左右摇摆太厉害时,我便紧急‘刹车’,使之速度稍减,保持平衡。”①(陈阳凤 丁美华《蒋氏“文胆”陈布雷》前言 第4页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9年3月1日)。在蒋介石拖拉的火车上,陈布雷作为“大内”人物二十多年,不但未因政治生活的残酷倾轧淘汰,相反,他的地位越来越稳固。但是,这样一个忠诚的臣子却选择了一条封建士大夫的不归路。
1948年11月14日清晨,一则惊天动地新闻轰动宁城!陈布雷“走了”!带着他对兄弟姐妹的深情“走了”;带着他对妻儿的眷念“走了”;带着他对蒋氏的“忠诚” “走了”;带着他对同仁的期盼“走了”。他走的很平静,一捧安眠药让他昏昏然走得好“自信”,却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谜团,他为什么要选择自杀?为什么官方刊登说是死于疾病?而这就不得不提起他的文胆生涯。
陈布雷的文胆生涯要从他的文采说起。1911年,陈布雷进入上海《天铎报》,他才华出众,勤勉敬业,很快成为上海报界的著名记者。其间,他撰写了大量拥护辛亥革命的时评,反对封建帝制,宣扬共和精神,影响很大;孙中山先生代表临时政府用英文起草的《对外宣言》,就是由年轻的陈布雷翻译成中文最先在《天铎报》上发表的。几年后,陈布雷转到《商报》做编辑主任,不遗余力地揭露北洋军阀的腐败统治。1927年,他与潘公展同至南昌见蒋介石,同年加入国民党,国共两党通力合作挥师北伐后,蒋介石很需要身边有支笔杆子可供自己驱使。享有声望的陈布雷是理想人选。北伐军刚到南昌,蒋介石就派邵子力去上海邀请陈布雷去南昌晤谈。为延揽人才,蒋介石表现出谦逊姿态,陈布雷为蒋介石的“礼贤下士”所感动,不久即为他起草了《告黄埔同学书》。抗战时期,是陈布雷人生的一个高峰。在一次抗战演讲中,他说:“我们的东四省失陷,已有六年之久……现在冲突地点已到了北平门口的卢沟桥。如卢沟桥可以受人压迫强占,我们五百年古都的北平,就要变成沈阳第二,今日的冀察亦将成昔日的东四省,北平若变成沈阳,南京又何尝不可能变成北平……如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那时候只有拼民族的性命,求最后的胜利。”这篇谈话以“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一句最为著名,它如同“抗战宣言”一样,为中国四万万同胞广泛传诵,激励了全国军民同仇敌忾、团结抗战的最大决心。③(陈阳凤 丁美华《蒋氏“文胆”陈布雷》
五、文胆生涯(中)第88页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9年3月1日)这篇演讲稿,就是陈布雷起草的。抗战时期,陈布雷还有许多篇文章得到普遍赞誉,在国内外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当今台湾文人李敖曾在他的文章中这样评价陈布雷:陈布雷除了成为国民党军机处的头头外,还一直是蒋中正的文胆。蒋中正的作品,从早期的《告黄埔同学书》、《祭告总理文》到中期的《报国与思亲》、《西安半月记》,直到后期的文告讲稿,都是陈布雷的杰作。陈布雷一生没有文集流传——他的文章,都跑到别人的文集里头了。②(李敖《千秋评论精华》陈布雷自杀写真 第36页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5年1月1日)当然这个别人就是蒋介石。
作为一个“忠臣”,在他任职期间,他曾参与起草过一些反共方面的文章,作出过一些违心事,替蒋编织过谎言,最典型的是为蒋编写《西安半月记》。关于西安事变,陈布雷知道张学良、杨虎城原为抗日而兵谏,并无“弑君”、“篡权”之意,也听说了一些蒋在惊慌中跳窗逃至山后的狼狈情节。但蒋介石向他面授此书的纲目时,却把张、杨说成是犯上作乱的叛逆,美化自己在危难中镇定自若,对下属晓以大义,使之幡然悔悟,才得以转危为安……陈布雷无法违拗蒋的旨意,只得惟命是从,但内心里却十分痛苦。事后,他在日记中写道:“余今日之言论思想,不能自作主张。躯壳和灵魂,已渐为他人一体。人生皆有本能,孰能甘于此哉!”他并多次表示,“不能用我的笔达我所言”,“为人捉刀是苦恼的”。④(陈阳凤 丁美华《蒋氏“文胆”陈布雷》
六、文胆生涯(下)第120页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9年3月1日)
陈布雷一生清正廉洁,与世无争,却难以善始善终。他并没有“跟随”国民党骄奢淫逸的作风,他一生都只专注于中国的统一,纵使后期自己的意见与蒋介石相驳,他也没有背叛国民党。这样一个忠臣,知道错在哪,却因封建士大夫的愚忠思想禁锢,始终在道德与忠义间挣扎。当国共合作的呼声高涨时,他清楚的认识到合作的必要性,但一次次劝谏,却被蒋介石的“先生,您累了,您该休息了”一一否定而这却被心思细腻的陈布雷看成是自己不被需要,不被信任的表现。身心的挣扎,身体的虚弱折磨着这个蒋介石身边的“红人”。陈布雷有一个非常喜爱的女儿名叫陈链,乳名“怜儿”,但性格相似的父女两人却选择了不同的道路,陈链长大后加入了共产党,但陈布雷并未多加斥责。然而这父女二人却都逃不开自杀的命运,不被理解,内心的挣扎,让他们选择了一条不归路。
看完了整部书,虽然对他的死有着惋惜。但在我看来,我还是不能认同他的做法。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陈布雷厌世呢?他追随蒋介石,为蒋介石出谋划策,参与蒋介石制定方略,实指望蒋家王朝能在中国长久而光大。但是,局势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他悲愤而死。他是为蒋介石而死,他不能背叛蒋介石,虽然他清楚蒋家王朝已快要覆灭。正如他遗书写到:“我鉴于自身体力精神脑力之衰弱,实觉已不能再对国家非常时期作出丝毫贡献”(遗书 札记)⑤ 陈阳凤 丁美华《蒋氏“文胆”陈布雷》
七、命不该长 第144页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9年3月1日)。他一直在以虚弱的躯体为蒋介石办事,为什么这时却要因身体原因辞世?在我看来,陈布雷之死,其真正原因因是“愚忠”、“奴性”而死。蒋介石几句赞美,几个墨宝就笼络了他,使他决意为蒋介石赴汤蹈火,最终回归到中国传统文人“士为知己者死”的陈腐之道。
因此,没落腐朽的封建士大夫观念,最终断送了陈布雷。在文章中提到,当蒋家开始没落时,有人报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准备与共产党与决一死战;有人烧毁或捆扎卷宗,打算跟蒋介石去台湾;更有人悄悄地把财产和家眷送到海外,准备弃政、弃军从商;还有人盘算向共产党投降。唯独陈布雷,在他坚守的“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的封建主义观念下,决心以“死节”“殉主”。这个既忠又奴又弱不禁风的陈布雷,这个才华横溢的江南才子,原以为唯此可留名节以千古,殊不知,最终只能孤零零地横卧于杭州九溪十八涧口,“功钩一生,黄土一抔”陪伴他的只是那块连带的同等孤独的青石墓碑。
你的才华,让人折服;你的品质,令人敬佩;陈布雷,一个才子,在一个动荡浮沉的年代最终以悲情的方式谢幕,留以后世无尽的哀思„„
111081Y118李潇然
第三篇:近代史人物传记读后感
读《蒋氏“文胆’’陈布雷》有感
少年才俊,“传统文化”与“西**”充实了他的人生底蕴,“请作布雷鸣”,译孙中山《告友邦人士书》使他一举成名;横溢的才华,令蒋介石倾慕,著作等身,却未留下片言只语;与世无争,终难能善 始善终,“愚忠”,枉要了他的身家性命。读他,读他才华横溢的一生,读他,读他悲剧精彩的一生„„他,就是蒋氏“文胆”陈布雷。
陈布雷(1890-1948年),名训恩,字彦及,笔名布雷,畏垒。生于浙江慈溪县(现属余姚市)。才华出众,20多岁就在报界享有盛誉,抗战时期,陈布雷用如椽之笔,写出了多篇激扬民族志气的不朽文章,是国民党的“领袖文胆”和“总裁智囊”,素有国民党第一支笔之称。他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很受关注而颇有争议的人物。陈布雷作为蒋家王朝的“大内御笔”主要具备这样两个条件:一是他有非凡的才华,以才为进;一是他更符合蒋介石的道德标准:“忠”和“奴”,他能绝对忠诚地侍奉主子而不计功名利禄。正如他自己所言:“蒋是火车头,拉着国民党的火车,在不平的路基上跑的太快,左右摇摆太厉害时,我便紧急‘刹车’,使之速度稍减,保持平衡。”①(陈阳凤 丁美华《蒋氏“文胆”陈布雷》前言 第4页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9年3月1日)。在蒋介石拖拉的火车上,陈布雷作为“大内”人物二十多年,不但未因政治生活的残酷倾轧淘汰,相反,他的地位越来越稳固。但是,这样一个忠诚的臣子却选择了一条封建士大夫的不归路。
1948年11月14日清晨,一则惊天动地新闻轰动宁城!陈布雷“走了”!带着他对兄弟姐妹的深情“走了”;带着他对妻儿的眷念“走
了”;带着他对蒋氏的“忠诚” “走了”;带着他对同仁的期盼“走了”。他走的很平静,一捧安眠药让他昏昏然走得好“自信”,却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谜团,他为什么要选择自杀?为什么官方刊登说是死于疾病?而这就不得不提起他的文胆生涯。
陈布雷的文胆生涯要从他的文采说起。1911年,陈布雷进入上海《天铎报》,他才华出众,勤勉敬业,很快成为上海报界的著名记者。其间,他撰写了大量拥护辛亥革命的时评,反对封建帝制,宣扬共和精神,影响很大;孙中山先生代表临时政府用英文起草的《对外宣言》,就是由年轻的陈布雷翻译成中文最先在《天铎报》上发表的。几年后,陈布雷转到《商报》做编辑主任,不遗余力地揭露北洋军阀的腐败统治。1927年,他与潘公展同至南昌见蒋介石,同年加入国民党,国共两党通力合作挥师北伐后,蒋介石很需要身边有支笔杆子可供自己驱使。享有声望的陈布雷是理想人选。北伐军刚到南昌,蒋介石就派邵子力去上海邀请陈布雷去南昌晤谈。为延揽人才,蒋介石表现出谦逊姿态,陈布雷为蒋介石的“礼贤下士”所感动,不久即为他起草了《告黄埔同学书》。抗战时期,是陈布雷人生的一个高峰。在一次抗战演讲中,他说:“我们的东四省失陷,已有六年之久……现在冲突地点已到了北平门口的卢沟桥。如卢沟桥可以受人压迫强占,我们五百年古都的北平,就要变成沈阳第二,今日的冀察亦将成昔日的东四省,北平若变成沈阳,南京又何尝不可能变成北平……如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那时候只有拼民族的性命,求最后的胜利。”这篇谈话以“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一句最为著名,它如同“抗战宣言”一样,为中国四万万同胞广泛传诵,激励了全国军民同仇敌忾、团结抗战的最大决心。③(陈阳凤 丁美华《蒋氏“文胆”陈布雷》
五、文胆生涯(中)第88页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9年3月1日)这篇演讲稿,就是陈布雷起草的。抗战时期,陈布雷还有许多篇文章得到普遍赞誉,在国内外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当今台湾文人李敖曾在他的文章中这样评价陈布雷:陈布雷除了成为国民党军机处的头头外,还一直是蒋中正的文胆。蒋中正的作品,从早期的《告黄埔同学书》、《祭告总理文》到中期的《报国与思亲》、《西安半月记》,直到后期的文告讲稿,都是陈布雷的杰作。陈布雷一生没有文集流传——他的文章,都跑到别人的文集里头了。②(李敖《千秋评论精华》陈布雷自杀写真 第36页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5年1月1日)当然这个别人就是蒋介石。
作为一个“忠臣”,在他任职期间,他曾参与起草过一些反共方面的文章,作出过一些违心事,替蒋编织过谎言,最典型的是为蒋编写《西安半月记》。关于西安事变,陈布雷知道张学良、杨虎城原为抗日而兵谏,并无“弑君”、“篡权”之意,也听说了一些蒋在惊慌中跳窗逃至山后的狼狈情节。但蒋介石向他面授此书的纲目时,却把张、杨说成是犯上作乱的叛逆,美化自己在危难中镇定自若,对下属晓以大义,使之幡然悔悟,才得以转危为安……陈布雷无法违拗蒋的旨意,只得惟命是从,但内心里却十
分痛苦。事后,他在日记中写道:“余今日之言论思想,不能自作主张。躯壳和灵魂,已渐为他人一体。人生皆有本能,孰能甘于此哉!”他并多次表示,“不能用我的笔达我所言”,“为人捉刀是苦恼的”。④(陈阳凤 丁美华《蒋氏“文胆”陈布雷》
六、文胆生涯(下)第120页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9年3月1日)
陈布雷一生清正廉洁,与世无争,却难以善始善终。他并没有“跟随”国民党骄奢淫逸的作风,他一生都只专注于中国的统一,纵使后期自己的意见与蒋介石相驳,他也没有背叛国民党。这样一个忠臣,知道错在哪,却因封建士大夫的愚忠思想禁锢,始终在道德与忠义间挣扎。当国共合作的呼声高涨时,他清楚的认识到合作的必要性,但一次次劝谏,却被蒋介石的“先生,您累了,您该休息了”一一否定而这却被心思细腻的陈布雷看成是自己不被需要,不被信任的表现。身心的挣扎,身体的虚弱折磨着这个蒋介石身边的“红人”。陈布雷有一个非常喜爱的女儿名叫陈链,乳名“怜儿”,但性格相似的父女两人却选择了不同的道路,陈链长大后加入了共产党,但陈布雷并未多加斥责。然而这父女二人却都逃不开自杀的命运,不被理解,内心的挣扎,让他们选择了一条不归路。
看完了整部书,虽然对他的死有着惋惜。但在我看来,我还是不能认同他的做法。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陈布雷厌世呢?他追随蒋介石,为蒋介石出谋划策,参与蒋介石制定方略,实指望蒋家王朝能在中国长久而光大。但是,局势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他悲愤而死。他是为蒋介石而死,他不能背叛蒋介石,虽然他清楚蒋家王朝已快要覆灭。
正如他遗书写到:“我鉴于自身体力精神脑力之衰弱,实觉已不能再对国家非常时期作出丝毫贡献”(遗书 札记)⑤ 陈阳凤 丁美华《蒋氏“文胆”陈布雷》
七、命不该长 第144页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9年3月1日)。他一直在以虚弱的躯体为蒋介石办事,为什么这时却要因身体原因辞世?在我看来,陈布雷之死,其真正原因因是“愚忠”、“奴性”而死。蒋介石几句赞美,几个墨宝就笼络了他,使他决意为蒋介石赴汤蹈火,最终回归到中国传统文人“士为知己者死”的陈腐之道。
因此,没落腐朽的封建士大夫观念,最终断送了陈布雷。在文章中提到,当蒋家开始没落时,有人报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准备与共产党与决一死战;有人烧毁或捆扎卷宗,打算跟蒋介石去台湾;更有人悄悄地把财产和家眷送到海外,准备弃政、弃军从商;还有人盘算向共产党投降。唯独陈布雷,在他坚守的“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的封建主义观念下,决心以“死节”“殉主”。这个既忠又奴又弱不禁风的陈布雷,这个才华横溢的江南才子,原以为唯此可留名节以千古,殊不知,最终只能孤零零地横卧于杭州九溪十八涧口,“功钩一生,黄土一抔”陪伴他的只是那块连带的同等孤独的青石墓碑。
你的才华,让人折服;你的品质,令人敬佩;陈布雷,一个才子,在一个动荡浮沉的年代最终以悲情的方式谢幕,留以后世无尽的哀思„„
111081Y118李潇然
第四篇: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专题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黄永玉:大师之境
黄永玉,中国艺术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一个罕见的本质意义上的真正艺术人。十多年前,一位画家在聊天中向黄老倾诉心中的苦楚:年轻貌美的妻子和别人好了,他戴了“绿帽子”,眼含热泪,一脸的无辜无奈和委屈。黄老叼着烟斗听着,从丝丝青烟中飘出两个字:“揍他!”太有性格、太有意思的一位老人家!
黄永玉嗜烟,尤其对烟斗情有独钟。无论是挥毫题字,还是泼墨作画,无论是登台演讲,或是闲庭信步,他的烟斗总是须臾不离手。也许这总在他身侧飘绕着的缕缕青烟,也是他灵感与睿智的来源吧!
黄永玉小的时候姑公(黄永玉的姑公即大文学家沈从文的父亲)非常喜欢他。少年黄永玉整日和姑公泡在一起,练拳,举石锁,练就了一身好功夫。12岁那年,黄永玉独身一人离开了故乡湘西凤凰,从此这位土家族汉子就开始了游侠式的生活„„
倚仗着健壮的身体和一身过人的好功夫,他在追求艺术的同时,行侠仗义,广交天下朋友。在福建泉州,他结交了学木刻的两位穷朋友。不久,两位朋友都惨遭保长的迫害:一位的老婆被保长凌辱了,一位被抓了壮丁。黄永玉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连夜干掉了保长,替朋友报了仇,此后又浪迹天涯了。
文化的渊源和自身的素质加之良好的天赋对黄老的艺术起了决定的作用,而上天赐予他特有的“缘分”更为他的艺术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且不谈他和沈从文、张乐平、齐白石等艺术大家的缘分,单说他和一位出家人的奇遇就让他在其艺术生涯中受益匪浅了。
那是在60多年前的福建,年轻气盛的黄永玉在一座山庙前盛开着的玉兰树上摘花,树下站着一位老和尚,老和尚和少年黄永玉聊了起来,谈美术知识、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四天后,老和尚侧身躺在破旧的木床上,如平常睡觉姿态一般,仙逝了。他给黄永玉留下了一幅书法条幅:“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世人得离苦。”这位老和尚就是弘一法师李叔同,一代宗师去了,留下黄永玉在庙里嚎啕大哭„„
曾经有好友问黄老,在他那么多专长里,他最喜欢哪个?黄老说,我最喜欢的是文学,第二是雕刻,第三是木刻,第四是绘画。但前三项爱好都全靠绘画养着,因为它们稿费太低了。
所有的味道都尝遍了才知道淡的精彩,才知道,淡这个味道在生命中弥足珍贵,所以苏东坡写过一首名诗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黄永玉淡名淡利淡一切,唯有情义不能淡,且重情重义,对于帮助过他的前辈更是没齿难忘。为了怀念,几年前他出版一本书,名为《比我老的老头》,生动细微地记述了张乐平、沈从文、聂绀弩等十几位早年帮助过他的前辈。此书一版再版在读者中引起巨大反响。
去年春天,中国慈善总会授予他“慈善家”称号。而此时黄老却因为多年好友黄苗子夫人郁风大姐的去世而沉浸在深深的怀念之中,根本没有心情去参加颁奖晚会。
去年,黄老将一大幅书法作品挂在客厅里,“人活了八十岁了,如果再不承认老奸巨猾就太不谦虚了!”观其洒脱飘逸的字体不禁怦然心动:言出真心,莫过于此了。
贡布里希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艺术这回事,只有艺术家。”黄永玉便是实打实地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了。(有删节)
1.简析黄永玉是“一个罕见的本质意义上的真正艺术人”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答:
2.结合全文,回答哪些因素使黄永玉达到了“大师之境”。(4分)答:
3.概括作为艺术家的黄永玉的性格特点。(4分)答:
4.贡布里希说“没有艺术这回事,只有艺术家。”他为什么这么说?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答:
约 客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思考题:
1、这首诗在描写环境时,写到“处处蛙”,这对表现人物的感情有何作用? 答:
2、“闲敲棋子”这一细节描写,是如何传神的?表现人物怎样的心态? 答:
第五篇:人物传记
成员传记出到现在基本上已经把中队的老士官都介绍完了,接下来要出场的基本上都是95后小鲜肉了,请各位看官做好心理准备接受鲜肉消防员们带来的视觉冲击了。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黑班长的传记,说到老黑,那可真要好好说一说了.....老黑原名袁天一,义务兵都叫他黑班长,为什么叫老黑呢?不是给他起外号,是他真的很黑!大家叫他老黑也就见怪不怪了(战友们之间经常会起一些昵称,这里一点也没有侮辱对方的意思,反而互相叫昵称会更加亲密、更没有距离感。比如:梁总,涛涛,老二,老七,绳王、黑班长等等)。但是小编一直都叫他袁班长,这三个字包含了小编对他任班长一职的敬佩、工作之间相互支持的感激以及战友感情在里面。
那是1996年的冬天,袁班长出生在吉林四平的一家普通农户,从小他就特别懂事、让父母省心,干农活、做家务都是家常便饭。直到18岁那年,他听到了村里参军宣传车的广播声,他忽然觉得自己应该到部队锻炼锻炼成为真正的男子汉,但是被爱子心切的父母拒绝了。自从那次以后,每次在电视上、网络上看到关于军人的信息时他都格外关注,整齐的队列、矫健的身姿、帅气的军装处处都在冲击着这个热血男儿的参军梦。到了第二年的入伍季,他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参军,父母看着孩子这样的坚定忍痛对他说:你要是去的话就别怕苦,别中途想回来,我们这边你放心吧,在那边照顾好自己。本来就不善言辞的袁班长此时哽咽了,嘴上说你们放心吧,但是内心确确斑斓万千,此时父母的退步让他第一次深刻的感觉到参军对家人隐藏的愧疚之情。他真的不知道这条路能走多远,路得那头是什么在等着他,但是他知道:作为一个男人绝不能辜负自己的理想,更不能辜负父母的期望!
此后开启了他和消防部队的缘分,初到连队,袁班长凭借自己优越的身体条件,加上他那股不服输的劲头,每次考核都名列前茅,凭借他出色的表现,新兵那年被中队推荐到总队参加驾驶员培训。学成归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袁班长最终得到了主站车驾驶员的宝座!同时他还负责中队的值班班长一职,负责协助队长管理中队,那时他才入伍第三年(最年轻的值班班长)。
现如今,袁班长从一个青涩的小男生已然成为一个男子汉。训练场上的他刻苦、努力;灭火救援现场的他冷静、沉稳。入伍5年战功累累,可是他并没有止步眼前的荣誉,他现在知道这条路虽然有些坎坷但是向着光明,未来不知道会走多远但是会脚踏实地的一直走下去!为部队、为祖国、为家人更是为自己的人生抒写一副华丽的篇章。
任凯:平时看起来是个懒散的,实际上工作非常细心,虽然比较慢,但是能够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疯抢:记得在烟大跑步的时候,主动带我跑长跑,感觉心理暖暖的 冯任陆:乱班长友善,热情,性格特别开朗。最喜欢和袁班长抬杠,犟!陶德明:栾宏智是个挺热心肠的人,别人有困难的时候及时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