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交流《给教师的建议》1
学习交流《给教师的建议》
在我刚参加工作时曾囫囵吞枣地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今学期它被我校指定为教师的共读书。在工作之余,我又一次捧读,重温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教学思想,给我感触颇深的是他对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几条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小学中高年级,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对学生的思维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学习越困难,他就越需要阅读。这正像敏感度极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要阅读,阅读,再阅读。
多读书对每一个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不知有多少位教育家对此都有论述,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高林生曾打过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说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好比是学习驾照,学习了驾驶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但要真正学会驾驶并要熟练驾驶,就要在实践中不断实践。开着车跑上多少万公里,自然就学会了,技术也熟练了。否则,如果光学理论不去实践,是无论如何也学不会开车的。语文学习也是这样,在课堂上,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如果不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就不会有真正的语文能力的提高。反过来,如果学生的课外阅读达到了一定的数量,那他的语文水平自然也就提高了。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他们学习困难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一个原因是他们不喜欢课外阅读,除了教材之外,几乎不阅读任何课外书。鲁迅先生对读书也有过精辟地论述,他说:读书犹如酿蜜,你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盯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如果我们把学生吸引到书籍的百花园中,让他们遍采百花,吸取里面丰富的营养,何尝不能酿出醇香的蜜?
苏霍姆林斯基还认为,阅读并不是为了把读过的东西记住并且用来回答问题,而是为了使他自己选择自己的命运。他坚信,只有当每一个学生都找到一本在他的一生中留下很深痕迹的书时,才算达到了教育目的。只有当学生喜欢阅读,并从课外阅读中尝到读书的乐趣时,他才会真正自觉地去阅读,到那个时候,我们老师不用再强迫他去读书,他自己会自觉地进行阅读,并在阅读中受到教育,语文水平不断提高。
第二篇:《给教师的建议》读书交流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交流
在《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我想提到最多的就是“思考”这个词了,无论是从教育方面,还是在课堂的教学中,都建议大家学会思考,同时也要让学生会思考。正如这条建议中所说的“人应当首先在思考领域里成为劳动者。”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往往更注重第一点: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可能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课堂还是走不出教室,只能以教师的讲,学生的练为主。如果有反应比较迟钝的学生不能跟上其他同学的步伐,那只能通过老师一遍又一遍的讲解,学生一次又一次的练习来弥补,当然或许通过无数次的讲解和练习学生也能比较牢固的掌握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但是你的学生真会思考了吗?可能我们会有这样一个发现,在一二年级的时候,那些所谓听话的乖乖小孩成绩是十分出色的,100分对于他们来说是唾手可得,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三四年级或者高年级,那些平时看起来乖巧和认真的学生的成绩却要不断地往下落,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终于使他们丧失的信心。难道此时的他不认真了吗?头脑不灵活了吗?都不是,我想是因为他不会思考。在低年级时,由于学习的内容大多是要靠记忆的,所以那些听话乖巧的孩子就一五一十的把老师的话记在了脑子里,然后在考试的时候,只要把他所记住的东西一个个拿出来就可以用了,所以他们就可以得到高分。但到了高年级就不一样了,在记忆的基础上逐步掺进了越来越多需要思考的问题,只靠记忆完不成现在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成绩就不断下降。
这时候我们再来思考作者的第二条经验: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这里的聪明我想大概就是学会思考吧。作者的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使他深信,一个年幼的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为的是走出校门时成为一个有教养的、受过教育的人,而他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成为一个好奇的、爱钻研的和勤奋的学生,就是他要善于思考,他的生活和思想要在某种程度上脱离开他在课堂上所学的那些东西,——这种独立性是相对而言的,事实上,只有开展与课堂上所学的东西没有直接联系的丰富的思维活动,才能为在课堂上的顺利学习打好基础。当然我们当前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我们的教学还不能像作者所提到的那样完全地走出教室,但是我们可以吸取他的思想,比如我们的课堂可以多一些动手实践的活动;适当时候借用多媒体来出示问题,使得我们的问题变得更形象生动;在平时的课堂上也要多结合实际生活,让更多的学生参加到我们的观察和思考中来.正如作者所说的“在观察中思考和在思考中观察”。也只有这样的学生才会变得更聪明,更伶俐,也只有这样,他们的学习才会充满更多的乐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使学生主要的智慧努力不应当用到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卢瑟福也对学生说过:“不要死记硬背,也不要满足于做实验,而要学会思考;只有勤于思考和善于思考的人,才能猎取到知识,取得成就。”
那么该如何让学生会思考呢?
我觉得要善于思考其实就是要让学生善于提出疑问,也就是要学会提问题,学会问“为什么”。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实质就是一个思考过程,就现在的新课程
特别强调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在课堂上要尽量放开,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课上可以多问问“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这是启发学生思考面的很好途径。或者问“你是怎样想的?”这是引导学生反思和有条理说明思考过程。也可以“如果„„,会怎么样?”这是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的有效策略。当学生回答后引导大家质疑“他对吗?错在哪儿?”这是理解他人思考方式与从他人的思考过程中探索新的思考方法。我觉得思考是通向有目的学习的最佳道路。正是通过思考我们可以让学生尝到学习的乐趣,而教育的目的就是在任何训练中帮助学生学习思考能力,千万不要把你的学生教成照本宣读的书呆子。
总之思考,是一种紧张的、愉快的脑力劳动,对于一个养成思考习惯的人来讲思考的确是一件美好、诱人而富有趣味的事。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课堂上我们要做两件事:
第一,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这很好理解,一定范围的知识是学生思考的根基。这也很好做,我们每天也都在做这样的事情。
第二,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这可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我觉得让学生学会思考,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环境。好奇心会引发思考,教师对于孩子们的好奇心应该采取认真的态度,引导他们去思考,合理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一旦有了思考的环境,孩子们就会变得活跃。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思考者。让自己感受到思考是一种幸福,是一种智力活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抓住课文内容,提出针对性的问题让孩子们去思考。
2、课堂上我们不要机械地把事实和规则从教师的头脑里搬运到学生的头脑里。如今,课程改革所提倡的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善于归纳,举一反三。陶行知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学生上学就是一点一滴的知识积累,尤其是作文,我们不能让孩子们去背全文,应该让他们积累精华部分,日积月累就会有写作的素材了。这样得来的知识犹如一眼清泉,滋润着学生的好奇心和发现的乐趣。
3、让学生写日记。培养学生写日记,也是训练学生思考的好办法,事实上写作就是在思考,一句话,一段话,一篇文章都是在思考中完成的。思考可以贯穿教学始终,可以渗透在课堂内外,只要我们留心,每时每刻都是训练学生进行思考的好办法。教学中的拓展延伸最会引起孩子的思考,学生可以根据上课学的内容,加上自己的理解去思考,进行交流,我们可以把这些内容作为写日记的材料。像我们低年级,也可以通过写少量小练笔来训练学生思考。
4、“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让孩子多读书。书读的多了,就会有发现,就会主动去思考,久而久之,孩子的大脑中就会储存许多知识。这样,与人交流时才会对答如流,那么我们的口语交际课也就不会那么乏味了。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孩子阅读课外书,多和别人交流读书的感受,让他们找到读书的乐趣。没有兴趣就没有发现的乐趣,就没有才能和爱好。作为教师,如果我们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使他们感受到发现的乐趣,他们才会变得更聪明
在学习《给教师的建议》第64、65两条,这两条都与学生的脑力劳动有关。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还列举了一个叫华里娅的学生的学习情况,他以悉心爱护的态度来对待像她这样的脑力劳动迟缓的学生,在数学上努力增强她的自信心,培养她的独立思考能力,慢慢地她的学习就不像以前那么艰难了,最终这个女孩子成了班上数学能力最强的学生之一。
细细读来,我有不少感触:对于那些思考缓慢的学生,必须特别耐心。不要因为学生头脑迟钝而责备他,也不要给记忆增加过重的负担——这些都是毫无益处的。是的,我们就是太急了,没有足够的耐心去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该让他们思考的时候我会不耐烦的就把答案说了出来。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既要讲全,又要讲明,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时有一个清晰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思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练习,让学生自己感知解题的思路,学会分析应用,逐渐形成技能。
不随意识记是智力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条件,它能把脑力解放出来用于思考,用于深入地理解事实和现象的本质。不随意识记可以预防最大的弊病之一——死记硬背。我们的教师竭力防止学生去记诵不理解的东西。以理解为基础的识记是最牢固的识记。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促进学生有效的思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参与课堂,才是真正的学习。而只重视结果,轻视过程的教学行为会扼杀了学生好奇、乐于探求新知的天性。所以,在教学中要通过教师讲解结合学生的思考和练习把重点知识变成他们自己的,要记得课堂上还要提供给学生质疑和提出问题的机会,当学生在思考时,教师一定要耐心等待,一定要给予他们充足的思考时间,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思考的实际效果。学生只有通过独立思考,才能实现现有问题与原有经验的连接,才能完成了新知识的主动构建,从而发展思维能力。虽然在等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冷场的感觉,但不要着急,也许只需一会儿学生就会有惊人的发现。这点我在学生身上已领会到,有一次,我让一个很差的学生回答问题,那学生憋了半天终于说出答案,当时我虽然浪费了好多时间,但我真的觉得那几分钟的等待很值。也只有思考才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
第三篇:读书交流《给教师的建议》
钱氏夫妇在学界德高望重,《围城》、《洗澡》两部畅销书更令他们声名远播。然而,人们对其家庭生活却不甚了解。1998年,钱先生的逝世使文化界深感悲痛。但罕为人知的是他和杨女士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一生的伴侣、唯一的女儿相继离去,杨女士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味。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女士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我们仨》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
整本书的开始是一个“梦”,一个“长达万年的梦”,梦的主要内容是作者与她的家人在一条古栈道上的离离合合、聚聚散散。一开始看的时候,我看不懂她的那个梦是要说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当看一篇小说。但当我看到后面的内容时,我才明白,这个梦是她们一家在一起走过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写照。她欲扬先抑,开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阅读的兴趣。她注重细节,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笔,看似零散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她文章中的亮点。而这些点点滴滴,正是我们平时觉得不足挂齿的那些片断,但杨绛却可以把它们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来,就变成了一条项链。她不直接抒发感情,不直接议论人事、阐述道理,她只是从容地叙述,将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来,变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这样细致的、不动声色的讲述,使读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间,她所要表达的主题也在这样的讲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这本书的内容我也比较喜欢,字里行间满满的全是要溢出来的亲情。我很珍惜亲情,很爱我的爸爸妈妈,很喜欢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这本书的内容也算是配合了我的心情,所以特别喜欢。
第四篇:给教师的建议1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宋一新
有句名言说得好:“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错,的确是这样。
在看过《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后,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即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
例如:<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一文中,鲜明而生动地指出:有些学生很长时间都没有对任何事情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如果学校里没有一种各科教师都来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气氛,那么许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学校里这种对学习无动于衷没有为自己找到感兴趣的学生越多,那么,教师们就不可能有自己的学生,那很难把酷爱知识的火花从自己心里移植到学生心里。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于衷的精神状态。学生在某一门学科上学业落后,考不及格,这倒并不可怕,而可怕的是他冷淡的态度。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的先导。
教师要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断学习,提高课堂效率,是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的学生”,使课堂成为学习知识的乐园。
又如<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一文中特别指出了教师的语言素养是上好课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的语言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成的符合教育教学需要、遵循语言规律的职业语言。如果教师的语言素养好,那么他上起课来会非常轻松,学生听的也非常明白,课堂效率怎能不高?相反,语言能力差,就会耽误许多时间。
一、教师语言的纯洁性
教师的语言要纯洁、文明、健康。语言纯洁,就是要讲普通话。语言文明,就是用语要文雅、优美,语调要和谐、悦耳,语气要亲切、和蔼,使学生听后能产生愉快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语言健康,就是在使用语言时,要切忌一切低级、粗俗的污言秽语。语言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表露。教师的语言修养是其为人师表的重要因素,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和审美修养产生极大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语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人的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因此,要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教师就要用醇美的语言去触动学生心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其形成纯洁、文明、健康的心灵世界。
二、教师语言的准确性
教师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简练。所谓准确,就是要观点明确,语意清晰,发音标准,遣词得当,造句符合文法,推理合逻辑,用语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所谓鲜明,是指语言要褒贬分明,饱含真情实感,爱什么,恨什么,赞扬什么,反对什么,泾渭分明。所谓简练,是指语言言简意赅。论述简明扼要,提纲挚领;分析鞭辟入里,丝丝入扣;描绘画龙点晴,入木三分;见解独到深刻,令人耳目一新。这样的语言才会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够像春雨一样流入学生的心田,同时把美好的思想和科学的知识一道带进去。
三、教师语言的激励性
语言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它的真正的美离不开言辞的热情、诚恳和富于激励性。因此,教师一定要努力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话语中去,使“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从而“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教师语言的感情色彩,来源于教师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来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对文化科学知识的强烈渴求,以及对学生的赤诚之爱。据说鲁迅先生讲课的声音并不抑扬顿挫,也不慷慨激昂,但他的每句话,每个字都充满着感情的魅力,使学生觉得意味深长,引人入胜,使每一个接近过他的学生都感到有一种信念的力量浸透在自己心里。
四、教师语言的启发性
教师的语言要含蓄、幽默、富于启发性。教师如果言语丰富,措辞优美,含蓄幽默,富有魅力,让学生置身于语言美的环境和氛围之中,学生就会心情愉快,兴味盎然,思维敏捷,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和教学效果。语言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工作是创造性的劳动,在教师劳动的每一领域,都需伴有取得沟通教育对象心灵最佳效益的语言;教师应有一个语言库,贮有丰富的资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教师还应具有很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根据需要,呼之即出,信手拈来,用得妥贴。这就要研究学校教育活动每一领域的语言,要研究使用教育教学语言成功和失败两方面的经验,要研究不同教育对象的语言特点,要研究不同学科教学语言的特点,还要研究其他行业可借鉴的语言。在研究中,勤于采集大量语言材料,善于分析综合语言材料,还应持之以恒对某一语言现象进行跟踪积累、研究,并对教学语言的效益进行评估。
总之,读过这本书后,带给我极大的启示和教育,使我懂得了不少教育的艺术,以后还要多看次类的书籍以资增强业务水平和师德修养。
第五篇:《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交流
潜心教育,智慧成长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感悟
四年级组 申雪琴 感谢这次与大家分享读书经验的机会。最近读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我深受感动。这本书凝结了苏霍姆林斯基毕生的教育智慧,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案例和一条条诚挚的建议给了我很多启发,作者仿佛穿越时空来到我们面前,告诉我们怎样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如何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接下来,我就书中的内容谈一下自己的感悟。
一 教师要始终端着一碗活水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我们要不断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自己的思想,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增加新的知识储备,不能只抱着在师范学校学到的旧有知识不放。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面对的是一群鲜活的孩子,在对待他们身上的教育问题时,如果只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思路和单一的处理问题的方法,缺乏灵活的教育方法和教学管理艺术,就会让孩子尤其是学困生的学习乐趣、好奇心和进取心逐渐消退。长此以往,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将会越来越麻木,以至于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即便后来采取各种补救方法也是于事无补,教学也会变得越来越吃力。
针对这种情况,苏霍姆林斯基建议青年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始终端着一碗活水教学。他给青年教师提了两条建议:一是要坚持读书,“建立自己的图书收藏,拥有一定量的藏书”。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曾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阅读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因此,我们要坚持阅读,要无限相信书籍带给我们的力量;二是向身边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学习他们朴实的精华理念。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指出:向身边的教师学习,无疑是实现青年教师成长的最迅速、最有效的途径。身边的很多教师课上的之所以精彩,是因为他们并非在课前备一节课,而是在用一辈子的时间备好这一节课。因此,在他们身上积淀的教育方法蕴含着宝贵的教育智慧,是每一位青年教师需要汲取的营养。
二
关爱每一个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学生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从内心热爱所有的孩子,关心每一个孩子。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关爱,都应该是毫无保留的,无论是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还是对顽皮、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都要主动去亲近和关爱他们,让学生感到老师是自己最信赖、最尊敬、最亲近的人。如果把孩子比成是天上一颗颗最亮的星星,那么教师就是擦亮每一颗星星的人。
三 转变角度,学会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中,我经常有这样的困惑,“这道题已经讲了好多遍了,但是学生还是做不对。”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意识到,并非学生学不会,而是我教的方法不对。在以往的备课过程中,我考虑的只是学生应该学会什么,这节课需要完成哪些教学目标,使课堂在无形间又走向了“满堂灌、一言堂”传统教育模式,却忽视了学生应该理解什么,忽视了学生动脑思考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提到:儿童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思考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因此,要想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不仅要讲出教材的内容,还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也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孩子最佳的学习方式”,才能更加正视“教师的身份”。
以上是我在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所获得的心得体会,由于看得仓促和自身认识的局限性,说的比较粗浅,书中包含的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理念,还有待于精心地阅读、细细地品味,在实践中体验、在研究探索中深入地感悟。
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把这些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理性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不断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孩子幸福的童年。我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