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活着》 观后感

时间:2019-05-13 23:36: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电影《活着》 观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电影《活着》 观后感》。

第一篇:电影《活着》 观后感

《活着》观后感

今天在近现代史课看了一部电影,是张艺谋导演的《活着》。很久没有和大家一起看电影,影片一开始却立即有了那种气氛,在窗帘隔绝的那个黑暗的教室里,那个场景,正适合放下一切用最真实的感情去认真的看一部电影。

在电影中,令人记忆深刻的就是父母对孩子的那份爱了。当他们的孩子去世时,那种白发人送黑发人(尤其当死去的只是一个小孩)的悲哀,让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渗入一丝冰凉,然后鼻子发酸,泪水自然流出。没有任何预兆的让同学们泪流满面。

然后,在那一刻,就想起了自己的父母。从最初送我来学校的炎热到现在的冰冷,已经好几个月了,这几个月,只能通过电话与网络与他们保持着联系。提醒他们加衣,保暖,注意身体。有时候觉得很无奈,离开家之后,对他们的关心只能这么的简单形式化了。那天随手翻着语文书,翻出一首诗《卜算子》。记得当初爸爸说,“你记得有首诗写到“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么?接下来两句是什么?”我懂,他说的,家在长江发源地,长江头,我在长江尾。现在我知道了,接下来的两句是“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这句诗能如此贴切的表明我现在的心情,归乡的心情如此的迫切。

现在,还有一个月就能回到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了,我是如此的想念那里。想念那里的蓝天白云,草原雪山,那里的风土人情,那里的一切美丽。

第二篇:电影《活着》观后感

“咱们家现在也是一只小鸡,鸡养大了就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就变成了羊,羊再养大了就变成了牛啦。”“牛以后呢”?“牛以后就是共产主义啦,就天天吃饺子,天天吃肉啦。”这是影片《活着》中的台词。

福贵,本是旧社会中的显赫家庭的公子,因为沉迷于赌博,最后输掉了家业,输掉了祖宗留下的老宅,最后父亲被活活气死,妻子也带着孩子离开了他。故事的开头就充斥着压抑,伤感和旧社会的的沧桑无力。一段时间后,妻子带着一双儿女回来了,潦倒的福贵决定重新振作开始过日子。于是便向着曾经夺走他老宅的皮影戏领班龙二借钱,而龙二只借给了他皮影让他自力更生。当福贵在演出皮影戏的时候却又不幸地被蒋介石的国军强征入伍。他历经了千辛万苦,从死人堆里爬出,最终回到了家中,结果老母已故,女儿也因生病无法根治变成了哑巴。更让他惊讶的是,龙二竟然被指成了大地主,被连开了5枪丧命。这令人胆颤的情节也为影片的后文埋下了浓重的一笔。

在大跃进时代,家家炼铁,户户炼钢。影片中老村长的一番话尤其让我记忆很深刻。当他准备拿着村名炼出来的铁去县上交纳时,他呼吁全村的俄百姓说“今天食堂里头吃饺子庆功,每个饺子里头都包了一头猪。大家要放开吃,敞开吃,吃饱了接着干,十五年赶上英国,超过美国,不在话下。”每每看到这段,我都怀揣着非常复杂的心情去品味这段黑色幽默,这种落后时代的落后文明的落后产物和思想是如此的愚昧和肤浅,让我在忍俊不禁的同时又感到一种深深的惆怅和落寞。而这时,福贵的儿子有庆也不幸在一次交通意外中丧生,肇事者正是福贵曾经最好的朋友和“战友”春生。导演往往在这种应该让人悲痛的时候加入一点小小的喜剧的巧合,让人无法彻底掩埋于痛楚之中。但却更加加深了对现实和时代的追忆和反思。

六十年代,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是我称之为中国的黑色十年。福贵一家也经历着这些。福贵的皮影被烧了;凤霞嫁给了县城里工厂的小头头王二喜;春生被批斗成了反革命,他的妻子也被逼“自杀”;老村长成了走资派;凤霞生下了儿子馒头后因没有大夫而导致大出血,死了。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因为文革的错误,因为时代的错误;福贵,家珍这些绝大多数的老百姓只能跟随历史的洪流颠沛流离。看着凤霞死去的那一段,是多么的惋惜。被批斗的王教授因为3天没有吃东西而饿的站都站不稳。福贵好心帮他买了7个馒头却让他被噎,间接耽误了救助女儿的机会。当然,这部剧对不是福贵的错,也不是教授的错,也不是那些在里面动刀子的小屁孩的错,这只是一切太过巧合,又那么的在情理之中,而正是这些,组织在一起才构成了最终的悲剧。看着家珍抱着女儿痛苦的场景,我只能说,身处那样的时代,很多事情自己都无能为力。

影片中很多地方都提到了活着,也与片名相呼应。看着这一路近乎悲剧的走来,我总在心里有个期望,也许结局会是好的。可是知道把片子看完,我才发现我的希冀落空了。既然如此,又为什么要为了这样的人生而活着呢。如果福贵当初在战场的时候就知道接下来的人生回事如此的心酸,那么他当时还会坚持说要活着回去吗?也许导演想要告诉我们的影片的真谛就是这个。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只是为活着而活着。不为任何多余的理由和借口,只要是活着,只要还有一口气,就是好的。很喜欢这样的一段对此故事的影评“四十年,弹指一挥或是沧海桑田,无数黄面孔的、沉默的、坚韧的中国人就这么无声无息地继续活着。这是一个非常美的故事,很亲切,很真实,以贴近生活的小人物反映数十年来中国老百姓的生活观,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一个小人物在巨变的历史中浮沉,完全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不幸和坎坷总是缠绕着他。然而他从没有放弃活下去的信念,从不怨天尤人,并且对生活和未来报着无限美好的希望。”

我也曾经或茫然无措,或愤世嫉俗,也曾经有那么一刻想着我为什么而活。但是我渐渐发现,不论生活有多么的艰苦和无奈,活着总是好的。我能在每天睁开眼时看到照进窗口的第一缕阳光,能在感到饥肠辘辘时吃到可口的食堂饭菜,能在连续上好三节痛苦的物理课后舒服的生个懒腰,能在疲劳的时候爬上床睡个安稳觉。因为活着,所以我能体会到这些,体会到酸甜苦辣的人生,因为活着,所以我如今才能坐在这里思考着活着的意义。活着不多不少,幸福只要够用就行。记得有句歌词是这么唱的“就算是整个世界,把我抛弃,而至少快乐伤心我自己决定,所以我说就让他去,我知道潮落之后一定有潮起,有什么了不起。”只要活着,就很了不起。

这部片子给我的震撼很大,给我的思考也很多。这个世界上常常有很多的人因为遭遇到太多的不公正待遇,或者是经历了太多的苦难而感到深深的绝望,最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是要知道,结束了就什么都没有了,结束了就意味着正真的失去,意味着空白,也许会有很多人为了你的死亡而难过,但是就你自己而言,虽然你是摆脱了痛苦,但是当生命已经终结,摆脱痛苦又有什么样的意义呢,你无法去感受摆脱一切后的愉悦和轻松,却只能化成灰永远的待在地底下,成为回忆。

走在天空下,街上人来人往,几乎都是行色匆匆。所有的人都承受着生活所给与的各种滋味,过着属于自己的人生。世界如此之大,相比于他,我们每一个人都太过于渺小。但正因为我们都如此坚韧的活着,因此才使得这份渺小的生命有了颜色,有了力量。无论这颜色是明是暗,这力量是重是轻,我们都努力的体会着,拥有着,这就是活着的意义。

第三篇:电影活着观后感

电影活着观后感

电影活着>观后感

(一)中国有句古话:“好死不如赖活着”,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这是一种很消极的人生观,甚至我会鄙视这种没有志气的人。而很多人也跟我一样都比较崇尚那种英雄般的壮烈的牺牲。看完《活着》这部影片后,对于这句话我却有了不同以前的理解,其实,不管怎样活着、活得怎么样,可以活着,便是一种>幸福。

《活着》这部电影给我最深刻地印象是它跨度的时间之长,人物的经历和遭遇都深深的刻上了时代的印记。那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动荡的30年:从40年代的小赌场、国共对峙的大战场,到50年代的祖国山河一片红,再到60年代末的浩劫结束。无论是小到一盏茶杯、一本赌帐,还是大到战场上的军车、大炮,都给我们留下了很真实可信的印象,从这印象中很自然的衍生出来了一种很切合电影主题的沧桑感,一种有些悲伤、有些凄凉,还有些怀旧的沧桑感,这种沧桑感是微妙的、不易察觉的萦绕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过程中,很自然,却给人很真实、很深刻的感受。

虽然电影《活着》在原着的基础上改动了许多,但是我觉得这部电影不但很好地符合了原着的精神,同时也不缺少导演独特的理解。这也是使得电影同样感动人的一个关键之处。可以说导演张艺谋很深刻地理解了余华这部小说的内涵,他用他自己的方式演绎了他心目中的活着。看着电影,我不知不觉地被感动了,我开始思考什么是人,什么是活着,为什么要活着。

电影里,>故事主人公福贵是一个嗜赌如命的纨绔子弟,把家底儿全输光了,老爹也气死了,怀孕的妻子家珍带着女儿凤霞离家出走,一年之后又带着新生的儿子有庆回来了。福贵从此洗心革面,和同村的春生一起操起了皮影戏的营生,却被国民党军队拉了壮丁,后来又糊里糊涂的当了共产党的俘虏。他们约定,一定要活着回去。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平安回到家中,母亲却已去逝,女儿凤霞也因生病变哑了。

一家人继续过着清贫而又幸福的日子。在“大跃进”中当上区长的春生不慎开车撞死了有庆,一家人伤痛欲绝,家珍更是不能原谅春生,她说:“你记着,你欠我们家一条命。”文革时,春生遭到迫害,妻子自杀,一天半夜他来到福贵家,把毕生积蓄交给福贵,说他也不想活了。这时家珍走出来对春生说“外面凉,屋里坐吧。”春生临走时,家珍嘱咐他,“春生,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哪,你可得好好活着!”

后来凤霞认识了忠厚老实的二喜,两人喜结良缘。然而不幸总是不肯放过福贵一家。不久凤霞生下一子,自己却因难产而死。凤霞的儿子取名叫馒头,聪明可爱。影片结尾,福贵对馒头说,“你是赶上好时候了,将来这日子就越来越好了。”

而从原着来讲,作者是通过福贵的回忆来叙述的。作者在一个穷极无聊的下午,碰到了福贵和他的牛。然后一段故事从这个看似平凡的老农嘴里讲出来。国民党抓丁,文革,疾病,死亡。福贵的亲人一次次离开他,最后只剩一头老牛。凤霞先聋哑,然后有庆因输血过多而死,凤霞大出血死了。女婿也被砸死。老婆家珍是被饿死的。孙子苦根是被豆子撑死的(太饿了)。经过一次次死亡的考验,老人以一种超脱的姿态活在世上,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寻死觅活,他心里的亲人没有死,都陪伴着他,他在回忆,继续努力快乐地活着。他把他的一生,讲给作者听,竟然有些像一个哲人,但他的的确确是一个普通德再也不能普通的农民。

可以说电影里的活着远没有小说里的凄惨,但是张艺谋加入了一些讽刺的东西,却同样让人看了心寒。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电影最后讲到凤霞生孩子的情节,那些没有经验的小红卫兵变成了医院的主治大夫,而真正有经验有技术的却被判为“反动学术权威”而关进牛棚,最后凤霞大出血,而小红卫兵却不会处理,会处理的王教授又因为被馒头噎着而不能动手术,而福贵一家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凤霞死去。这种讽刺性的情节还有很多,例如,大跃进期间,镇长到福贵家收铁,福贵的儿子有庆把福贵心爱的皮影箱拉出来,说要把那木箱上面的几根铁钉还有皮影上面的几根铁丝都拆出来。还有有庆那一句“那不解放台湾啦”,连天真无邪的孩子说的话都印上了时代的烙印。

在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一直在琢磨“活着”这两个字,其实不管怎么活着,只要活着,就是一种幸福;只要活着,对家人、对朋友就是一种安慰、一种支撑。电影中,有好多个情节都让我深深地感觉到只要活着,能见到自己的家人、朋友,就是已经很幸福了。

第一次觉得活着好是在福贵被国民党捉丁后,在一次战役上战友们都死光了,吃的穿的什么都没有了,福贵只想快点回家,看看自己的母亲、老婆和孩子。他把手高高地举起的时候,我是多么地替他担心,心里不禁替他祈祷,只要能活着就好,不管怎么活着,都要回家看看。

第二次心里被活着感动是在龙二被枪毙的时候,听到那响彻街巷的五声枪响,福贵吓得尿了裤子。要知道当初如果他不是把家产都输给了龙二,那么那五枪就是福贵的了。虽然福贵那时候活得很艰苦,但是能活着看到老婆和孩子对他来说就已经很好了。

第三次是在有庆被区长的车撞倒的墙压死了。福贵看到血肉模糊的有庆时失声痛哭,家珍悲痛欲绝。区长春生也因此无法原谅自己的过错,后来春生在文革中受到迫害,老婆也自杀了,他把毕生的积蓄交给福贵,一来是当作补偿,二来他觉得在世上已经没什么好留恋了,他想把钱交给福贵后就自杀。这些都被家珍听到了,她最后原谅了春生,并叮嘱春生说“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你要好好活着”。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质朴的感情啊!虽然儿子死了,但是善良的家珍和福贵却不希望看到自己的朋友也死去,春生能好好地活着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安慰啊!

电影《活着》没有告诉我们悲惨的命运,里面的一次次死亡和不幸,没有使我们看到绝望,去控诉那个社会或者命运,相反每一次都告诉我们一定要好好活着,认真的活着,因为这两个字很重要。

电影活着观后感

(二)晚有闲暇,在网上看了电影《活着》。记得是前几年看了余华的小说,今晚看了同名电影,虽然影片对小说情节的改编颇多,淡化了原着的悲剧色彩,但同样感人至深。先结合相关影评资料,略说浅见如下。

张艺谋 1994 年根据余华的小说拍摄的电影《活着》,讲述了上个世纪中国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中一个家庭的生活经历。影片记述了 40 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到 70 年代初期这段历史时期的世态变迁。

《活着》从细微之处讲述生活中的事件及给予这个家庭如何的影响,影片在拟写的叙述之中展开喻意的层面呈现历史言说的真相。影片中明确的人物特征、事件、视觉图像,成为中国现象,或中国情况的象征、寓言,生成普遍意义。

概而言之,影片《活着》可以被分为三个部分,由字幕上提示的活动年代或时间做出自然的划分。第一部分发生在“ 20 世纪 40 年代”。出生于富裕地主家庭的福贵性迷赌博彻夜不归,傲慢无视妻子的劝告最终把全部的家产输给了皮影戏班主龙二。加之妻子携女怀子离他而去,父亲责其不孝以杖相击力衰猝死。福贵失去了地位,财富和家庭,以仅存的一点财产设摊街头度日。

福贵的失意影射了中国当时的势局,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作为西方的半殖民地,不平等条约的签署以及后来日本的侵占,中国失去了自己的地位、身份和主权。一度丰饶的“ Middle Kingdom ”不屑欧洲为“野蛮人”的自大累其难以直起腰身与西方势力分庭抗礼。前尘影事,雪耻自强。(影片中家珍带着孩子主动回返,福贵亦洗心革面。)

第二部分,影片讲述了另一个悲剧,福贵和家珍的儿子有庆的意外夭折。依据字幕的题示,发生在 20 世纪 50 年代,始于 1958 年大跃进运动处于一系列经济改革最困难的时期,全体号召全民动员以自力更生的方式完成工业、经济农业的基础建设以求十五年内赶超工业化的西方世界。要求土地归公,建立大规模的公有制的农业社,打破传统意义上单一家庭的生活模式,并且组织群众性的冶炼钢铁运动以足所用之需。

接着,大跃进弥漫的盲目乐观情绪和所付的代价及最终的失败呈现在《活着》的视觉画面之中。人民公社和群众性的大炼钢铁反映了大跃进的基本概貌,后者也是影片叙述的话题。这是一场社会运动,包括徐福贵一家都参加了组织在当地小学校里的没日没夜的治炼劳动,福贵演出皮影戏娱乐工人,家珍为他们端茶送水,甚至孩子也参与了彻夜无眠的工作。依据影片铺陈的线索,因为区长要来到镇区检察,徐家被通知要求回到学校参加下一夜的劳动。尽管父母意识到了他们的孩子已是筋疲力尽,但还是勉强的叫醒了有庆,一路辛苦步向学校,其部分原因在于区长的检察,部分原因出于不想让善良好心的牛镇长失望。福贵背着睡意朦胧神志模糊的有庆,一路上仍在为了晚上的劳动调动他的精神。这一幕福贵几乎成了毛泽东的代言人,使用着主席惯常动员民众的乌托邦式的言辞。“有庆要是听爹的话呀,咱们的日子就越来越好„„咱们家现在也就是一只小鸡,鸡养大了就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就变成了羊,羊再养大了就变成牛啦„„牛以后就是共产主义啦”!那一夜,筋疲力尽的有庆在沉睡之时意外的被区长的车撞死了,这位曾是福贵的老战友的区长也因工作的极度疲惫以致在驾车时睡着了。

有庆的死成为了大跃进失败的寓意象征。因为早先反右斗争的慑力和自然分散的公社模式,实际的产量是由当地官员自己计算和上报的,并非出于一个集中的机构,官僚的或是与之不同的集中的机构。一些不称职的盲目乐观的当地官员往往报出夸大和虚假的数字,循环反复造成调配失控。如果一个公社上报了夸大的产量,所有规模相应的公社就被期望着展开你追我赶的竞赛,以致人们过度地操劳,筋疲力尽,情志不振,落后的操作工艺直接影响到冶炼的质量和农业的产量,决定了大跃进的失败,最终被中国共产党弃之不宣。过度操劳造成有庆和区长的筋疲力尽是导致有庆死亡悲剧的直接后果。

第三部分,降临于这个家庭的第二个悲剧是女儿凤霞的难产不治身亡,影片在此时也达到了整个剧情的高潮。无论从影射还是寓言的层面,凤霞的死都寓示着同时也批评了文化大革命那段无政府的混乱时期。文化大革命由毛泽东突发灵感而起,部分意图在于他要重新树立自己因为大跃进的沉重失败从而低落的统治中国共产党的威望。文化大革命的目的是要防止由此滑向“修正主义”退向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治理模式。为达到这一目的,毛泽东号召彻底消除他所认为资本主义文化根源,并在此平台上建立无产阶级的文化。毛泽东号召“永远革命”的理论作为彻底打倒资本主义文化的方法和手段。响应毛泽东号召的是新一代的年轻人,红卫兵。

影片中凤霞在医院生产的情节表现了“永远革命”时期全国上下一片混乱无序的状态。红卫兵以“反革命”的罪名关押了主管医院的医生和教授,凤霞的父母和丈夫十分担心,因为留守负责看病的医生们过于年轻没有经验,也由此铸成了凤霞分娩时因并发症死亡的悲剧。凤霞先是产后大出血,而那些只备学生资格的医生们心慌意乱不知所措。趾高气扬的革命者一下变成了惊魂不定的孩子无助的跑前跑后,撇下凤霞,导致凤霞因失血死去。

从叙述的层面而言,这一幕表现了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后果。这一意外的死亡悲剧再一次归因于毛泽东政策导致的灾难。凤霞的死是因为傲慢的红卫兵颠覆了医院的正常制度。如果一个经验丰富的医生为凤霞接生,也许不会出现并发症,或许局势也可以得到控制。再从寓言的层面分析,凤霞的死,尤其是她如何会死,是影片指责文化大革命的重点。暗红的鲜血染满洁白的床单构成强烈的视觉语言,寓示着文化大革命使得中国的文化和社会自身经受着严重的“大出血”。

1966 年,由于红卫兵对工业和经济基础的查抄冲击造成工业产量下降了 15-20%,尽管一开始预期会有 5% 左右的增长率。整个中国学校被暂时性关闭,教育家、优秀的学生和知识分子受到迫害,以毛泽东思想的教条修订学校的课程,并且降低学生的入学标准,为了适应乡民和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大众阶层导致的知识停滞状况,造就了既没有掌握良好的技术也没有受过良好训练的“失落的一代”。更不用说以建设一种新兴文化的名义毁掉的无以数计的无价的文化古物。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在大跃进时期制下的微薄基础也被消耗殆尽,同时中国的文化亦遭受到了难以估量的破坏。

影片三个部分所描述的事件,每一事件不仅从实际叙述的层面上影射同时也从象征寓意上对应着特殊的时间段或是那十年的活动。影片开始描写的福贵财富的损失和地位的丧失,寓示着中国当时的势局。有庆的夭折寓示着大跃进的失败,同样凤霞的死亡寓示着文化大革命的命运。

此片因其中涉及的政治因素一度被禁放,今天得以解禁,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政府对历史采取的客观公正态度。另外,葛优、巩俐、拧∧、姜武等演员的演技均给此片的感染力增色许多。

总之,此片不失为颇值一看的好影片。

电影活着观后感

(三)今天下午看了部电影《活着》,葛优和巩俐拍的,应该是个老片子,不过原来没有看电影的爱好,现在闲来无事,看了看。片子很让人有所感触。一个小人物的命运,从四十年代的富家子弟,赌博输光家产到后来演皮影戏养家糊口,被国民党抓去充军,后又于战场上死人堆里存活下来。半路上遇到共军,给共军演皮影戏,拉大炮。回到家中,母亲已经过世了,女儿高烧七天成了哑巴。五十年代大跃进,儿子在一场意外中被吉普车推倒围墙压死了,六七十年代文革中,哑巴女儿出嫁了,找了一个瘸子女婿,女婿人很好,谁想到才过了一年好日子,女儿生孩子大出血死在产床上。一系列的打击下,这对夫妻仍然坚强的笑对生活,因为他们知道活着就是幸福。

是啊,“活着就是幸福”--其实是一句很无奈的话,看了这部影片,我的思绪难以平复,人生来就像基督教所说的是有原罪的,佛教中也说因为有业力所以才会投胎为人。人活着其实是一件很无奈的事情,南师说过人这一生就是这样糊里糊涂一辈子所谓“莫名其妙的生下来,无可奈何地活着,又不知其所以然地死去”看过这部片子后,我觉得剧中的这对夫妻与其说他们活着就是幸福,不如说他们是无可奈何地活着,活着就是受罪,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是非常悲惨的事情,看后让人涕泪纵横,活着是一个什么概念,什么叫活着,似乎很难定义,如果活着看到自己的亲人撒手人寰,自己却爱莫能助,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所以有很多人羡慕长寿的老人,其实长寿的老人有他自己难言的苦衷,长寿就必然会比一般人经历更多的世态炎凉与悲欢离合、生离死别。所以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悲哀。

当然这样说是很消极的,因为每个人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将来必定要死亡,道家云“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对人生的生死问题看得就很透彻了,所以人有的时候是很奇怪的,为什么一个新生命的诞生会让人们高兴,而一个生命的死去又会让人们痛不欲生呢。如果站在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去思考,那么一个新生命的诞生不值得庆祝,因为生命诞生就注定要死亡的,那么又有何值得高兴呢。一个生命的死亡是顺应自然规律,自然界中能量是守恒的,那么一个生命消失能量不灭就意味着另一个生命又将出现,所以死亡似乎也不应该是一件让人伤感的事情,反而应该庆祝。佛教中说到的往生就是这个人死后去了天道中或佛国,生命等级上升了,这本身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为什么反而悲伤呢。难怪中国有红白喜事一说,白喜事就是指的死人。所以生命的诞生也好逝去也罢都没有什么好高兴或是悲伤的,因为生命始终存在,不生不灭。生命死亡了其实不是死亡而是肉体死亡了,它的灵魂又开始了一段新的旅程,活着的人能做的不是哭泣,哭泣没有用,而应该是让死亡的生命不要对人身有任何的眷恋,放下一切欲望与执着用一颗平静的心来对待死亡,祈祷阿弥陀佛接引灵魂到极乐世界去继续进修,这是真是存在的一个世界,不要有任何的疑惑。如果能够这样做,那么对于亡者将是莫大的帮助啊!每当看到电视中出现生离死别的镜头我都不忍观看,自己已然被剧情所感染,痛苦流涕。人生是无常的,没有人知道等待自己的会是什么,一口气上不来这个肉体就会死亡,但是我们一定要知道死亡并不可怕,但是必须是在死亡之前明白人为什么活着,为什么出生,又为什么死亡,这也是所有宗教中所探讨的主要问题——生死。所以为什么只要有人类的地方就有宗教信仰。所有的宗教都在谈论这个问题,只有佛教讲的最彻底最圆满,出生是因为因缘果报,活着是让人领会到生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后去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层次和等级,而死亡则是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死后又被这股业分吹往六道中的某一道,所以佛说的六道轮回是真实存在的,因果也是真实存在的。

打小时候起,我就很喜欢在夜深人静之时,思考人生的问题,为什么有我?我是谁?为什么我看我说我想都在这一个肉身之中?为什么人会死?如果人死如灯灭,那么死了以后去到哪里?难道没有我了?没有我的话,那么为什么现在有我,每每想到此,我就会产生莫名的恐怖感,因为想不透啊。直到我接触佛教经典的那一刻,我发现我所疑惑的问题在佛法里都能够找到答案,而且是非常完美的答案。同时我也知道了此生的目的和意义何在。能够帮助更多的人认识到生命的根源去向和生命的意义,让人们放下烦恼与执着,佛说现在是末法时期,世人不信因果,骄奢淫逸,的确是这样,科学代替了原来的宗教信仰,人们开始相信达尔文的进化论,却不知道达尔文在临死之前对神父说“主能够宽恕我吗,我愿意收回我所写的所有学说”。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人们却利用爱因斯坦的理论制造出了杀人武器原子弹。爱因斯坦晚年的时候走入宗教,并十分欣赏佛法,爱因斯坦曾说过:“佛法是最圆满的科学,是最高的独一无二的真理!”。因为科学把人类误入歧途,却无法自拔,医学发展到现在这样一个高度,却产生更多的让人类束手无策的疾病,科学到现在还是无法解释出人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这样一个生命科学的问题。

到现在,世界大国都掌握了核武器,一旦爆发世界大战,则人类将自取灭亡。这样看来科学能解决问题吗,连最基本的战争都解决不了,又有何用呢?所有的一切问题都归结于人心,人的道德问题。如果道德缺失,人心不古,那么科学越发展下去,只能是越把人类推向毁灭的边缘!2012是玛雅历法中所说的本次人类终结的时间,谁也无法断定玛雅人说的是不是事实。如果是,我们这些正走在通向2012时间道路上的渺小的人类又将何去何从?是在这短短的1年多时间里尽情挥霍,还是去利用好这不多的时间努力思考生命的问题并找到真理?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也”,找到了道,我们的生命就有了正确的指引和方向,就不会迷失。就像一盏明灯,带领我们在生命的时空中遨游,找到自己最终的归宿。

第四篇:电影《活着》观后感

电影《活着》观后感

因为我曾经两次看过余华的小说《活着》,故事中的主人公富贵一生的悲惨遭遇勾起了我深深的同情,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最后只剩他自己,这对每一个普通人来说是非常难以接受的,但富贵在亲人都离他而去之后,在忍受亲人离去的巨大悲痛之后,在自己只身一人的情况下,仍能以老黄牛为伴,好好活着,这是令读者感动的地方,对于我来说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那是今年的3月11日早上7:14分,还在学校的我突然接到了母亲打来的父亲病逝的电话,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我默默办理了请假手续,搭车赶回了家。父亲在临走之前,我都没能见他最后一面,这是我一生的遗憾,我也将自责和愧疚终生。在送走父亲的那一刻,我摸着父亲冰凉的手,看到父亲还有一只眼睛没有合上,我想父亲在临走之前一定很想见我最后一面吧,我后悔没什么周末没有回家看看父亲,我多么希望母亲在父亲临走之前能够告诉我,让我见父亲最后一面,可是,父亲临走之前仍未能见到他这个不孝的儿子,只能在走后睁着眼睛看我了。我知道父亲总有一天会离我们而去的,就像奶奶和五叔那样,留给生者无尽的痛苦和悲伤。虽然在父亲临走之前,在亲人面前,我忍着不哭,但谁比我心里更加痛苦难受呢。在父亲走后第二天,睡醒之后我忍不住哭了,就偷偷地跑到屋后的角落,泪流不止,我是不想让爷爷和母亲看见我流泪痛苦的样子。我知道,很多人都会有我相同的经历,也忍受着亲人离去的痛苦。在往后的几天里,我想到了余华的《活着》,就看了根据余华的《活着》改编的同名电影《活着》。该剧的主人公富贵经历了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先后离开自己的痛苦事实,虽然在余华的《活着》里还有他的老婆、外孙等亲人也离他而去,遭遇更加悲惨,但谁不希望好好活着,但生活总是这样,让我们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我们而去,使我们一次次遭受痛苦的打击,使我们沉浸在伤痛之中,但亲人已去,活者就应该好好活着,我想这也是《活着》给我最大的教育和感悟吧。最后,愿父亲一路走好,在那边要好好照顾自己…

第五篇:电影《活着》观后感

电影《活着》观后感

一口气看完了一个家庭几十年的风雨变迁,感慨短短的人生路上竟然充满这么多的变数,上帝总是设置了种种未知的障碍和磨难让你措手不及,无从招架,在不断的冲刷、打磨之下,引发人到底该怎样的活着。下面我谈谈我从这部电影中的所得所感。

电影以小见大,从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见证了我们国家从解放战争到大跃进再到文化大革命这几十年的变迁,以及这个年代人民生活的真实生活状态。

说真的,看完电影我的最大感受就是自己太幸运了,生活在这个和平理性,适当自由的年代。然而主人公一家的命运就没这么幸运了,他们经历了那个红色暴动的年代,在这个年代,很多人被扣上“走资派”、“修正主义分子”、“黑五类”的帽子,遭到污蔑和打击。电影中也是,昨天还腰缠万贯的龙二今天就被毙了,昨天还是镇长的第二天就由于成分问题被撤职察看。昨天还是区长的春生明天就成了走资派。时代变了,人们为了自保都会主动避嫌划清界限。人情冷暖着实让人心寒。看着那些“热血青年”们批斗那些所谓的走资派的时候,我感到很悲伤,人们的理智去哪了,随便什么都可以引发成为口号。群众的思想好像被掏空了,上面说什么就是什么,精英决策吗?完全没有了主见和立场,在这样一个专制的年代,思想文化是不会有成就的,只是做了某些野心派的利用的棋子罢了。

影片中还有几个场景给我印象很深。其一是,当凤霞生产的时候竟然由几个还是学生的年轻姑娘负责,理由是资格老的教授都被批

斗了,最终导至凤霞的死亡,这样的悲剧让我难以接受,感到痛心疾首。想到了许多知识分子被称为“臭老九”,很多优秀的学者专家被关进牛棚,受尽凌辱,有的甚至迫害致死。这些影片中的故事情节实际就是当时政治的真实写照。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央的很大干部,各界知名人士受诬陷的无计其数,在**最厉害的时候,最为人民民主专政基石的人民军队、公安、监察、法院等受到严重冲击,民主法治被肆意践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持续不断的动荡之中。

第二就是凤霞结婚的场景,结个婚大家唱的还是红歌,照相还得一人拿一本毛主席语录,还被摄影师要求把本子举高点,到底是谁结婚啊,还有二喜对着毛主席像说我把凤霞接走了,我差点笑出声来,同时还感到一些后怕,个人崇拜达到这种境界真的是太可怕了,当然领袖的决策如果是正确的,的确应该受到人民的爱戴,但这种爱戴并不是过分的崇拜,甚至是神化。它应该是理性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想法。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发展好教育,高度的文明,才不会导致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惨剧。

经历了这么多时代的变迁,一家人的生活不断的变化,它既是一个家庭的成长,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成长,尽管他在成长初期犯了很多的错误,让自己深受其害,但经历了这些磨难之后,懂得总结和反省,最终顿悟继而采取行动去弥补改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成长需要代价,不能只是为了活着,要将磨难转化为动力鞭策自己珍惜,内心更加强大和从容。

下载电影《活着》 观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电影《活着》 观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活着(电影观后感)

    活着—————《特洛伊》观后感男人是战争的牺牲品,女人是男人的牺牲品;男人征服不了世界,女人也驯服不了男人。我不崇拜饮血的英雄,并且鄙视一切以各种借口组织形成的邪恶势力......

    电影活着观后感

    电影《活着》观后感《活着》是中国式的黑色幽默片,主人公福贵的遭遇异常凄惨。影片透过一个人的一生遭遇,涵盖着人在历史中的命运无法掌控的生命之痛,衍生出了对死亡的苦笑。在......

    电影《活着》观后感

    电影《活着》观后感 从古至今,有谁没有遭遇过挫折,又有谁没有过不幸的时刻呢?但不论如何,坚强的人都会努力克服艰难而坚持活下去。有些人在曲折的生活道路上显得脆弱。但人只要......

    电影《活着》观后感

    《活着》观后感 前几天在老师的组织下,我们观看了《活着》这部电影,看后内心感触颇多,有悲哀,有欣慰,有失落,更多的是对历史的震撼。 《活着》是根据著名作家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的......

    电影(活着)观后感(推荐)

    电影观后感活着这部电影由始至终都透着对生命的辛酸与无奈,引发着人们沉重的思考。在影片的一开始,镜头就直直地插入了乌烟瘴气的赌场。而故事的主人公福贵,正以一副颓废败家子......

    电影活着观后感

    电影活着观后感 电影活着观后感1 今天我们班的同学们观看了电影《活着》,看完了我们心里都有很多感慨!电影中一次又一次提到“活着”,影片中福贵和春生在国民党抓去的时候,在无......

    电影《活着》观后感

    关于《活着》主题思想的几点感受 汉语0902 孔祥昕 1501090205 对苦难的承受力 张艺谋用一只悲悯和满溢着黑色幽默的笔,在中国的历史大背景下,将小人物风雨飘摇、悲欢离合的......

    电影《活着》观后感

    关于《活着》主题思想的几点感受汉语0902 孔祥昕 1501090205对苦难的承受力 张艺谋用一只悲悯和满溢着黑色幽默的笔,在中国的历史大背景下,将小人物风雨飘摇、悲欢离合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