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快乐阅读,本色语文,诗意人生” ——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快乐阅读,本色语文,诗意人生”
——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石码头小学陈宏昀
【摘要】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重要途径,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方式,是人类吸收文化财富、获得知识、认识世界、发展情感和思维、得到审美体验和享受等的基本途径之一。我们一定要树立大语文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开放读书方式,延伸读书时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欢快地遨游在书籍的海洋里,尽情地吮吸人类的文化精髓。
【关键词】
阅读观激发兴趣选定内容养成习惯教给方法开放方式延伸时空
【参考文献】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注:题目“快乐阅读,本色语文,诗意人生”引用于赵磊老师的一个主题报告。
“课堂要效益,课外求发展”是小学语文教学提出的口号。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阅读有如一扇窗子,儿童通过它看到并且认识世界和自身。”可见,课外阅读既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重要途径;又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方式,是人类吸收文化财富、获得知识、认识世界、发展情感和思维、得到审美体验和享受等的基本途径之一。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著名学者朱永新先生也说:“阅读,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阅读,让博学和睿智拯救我们!阅读,让历史和时间记住我们!阅读,让吾国之精魂永世传承!”因此,认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对学生的人生发展,都有着迫切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
首先,教师要树立为人生而读的阅读观。
新课标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书。”“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而且对
各学段的课外阅读量也作了明确规定。由此可见,每个学校,每位教师都应该也必须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培养。
纵观我校,对教师、学生课外阅读的培养尤为重视:开展读一本书活动,每期要求老师最少看一本和教学有关的书,并做好读书笔记;从三年级开始,要求学生自备“采蜜本”摘录好词好句;每班定做图书柜,创建图书角;组织学生定期进行读书交流活动;每月为全体师生定阅报刊杂志,营造了一个书香校园。但全面审视我校的课外阅读开展过程,能坚持每天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教师有多少,能坚持每周组织学生进行了课外阅读交流的又有多少?
也许,有些教师会说:课时紧、教学任务重,没时间组织;就是老师有时间组织,学生也没时间看。但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也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课内的功效占30%,课外的功效占70%,这应该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我们必须摒弃自身的功利目的,树立为人生而读的阅读观,帮助学生规划好课外阅读时间,扎实、高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同时,教师自身也应该多读书,多学习,多研究,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领域,才能做到厚积而薄发,成为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良师、益友、对手”,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其次,教师指导要注意“导、扶、放”。
一、“导”重在“激发兴趣”、“选定内容”。
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新课程理念更是强调以人为本,强调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倡导自主、快乐地阅读。在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初始阶段,激发兴趣更是课外阅读有效进行的关键。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以及我校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1、营造读书氛围,感受阅读的重要性。如:利用校园文化宣传——学校广播站、《雏鹰报》、宣传橱窗、教室图书角、教室布置等途径,使整个校园处处溢满浓浓的书香,使学生时时感受读书的重要性,影响他们去亲近书籍,崇尚读书,追求知识;在读书中成长,在读书中感悟人生。
2、课内外相结合,调动阅读的主动性。新教材是按各个专题编排的,内容集中,主题鲜明,教师可采用“课前收集资料——课内交流讨论——课后开展活动”的模式组织阅读。如:学习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走近鲁迅”的课文时,教师可以课前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鲁迅的故事、名言,阅读有关鲁迅的文章等。在学习本组课文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资料进行讨论、交流:①学习《少年闰土》,可拓展讨论“三十年后,当‘我’再次和闰土见面时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变化?”②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可交流“你还知道哪些鲁迅先生关心他人的故事?”③学习《一面》,可深入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他弃医从文的历史意义,感受鲁迅先生的勇敢无畏和博大胸襟。④学习《有的人》,可组织阅读、背诵同时期“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写的诗歌。学习完本组课文后,教师可以开展“背诵鲁迅名言”、为纪念鲁迅办一期手抄报或黑板报等活动,使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融为一体,真正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知识学得积极、扎实,课外阅读开展得主动、有效。
3、树立读书榜样,激发阅读的持久性。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小学生的社会信息在不断地扩大,他们面对的各种信息诱惑也日益增多,如何才能让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持久的兴趣?我认为不断地为学生树立读书榜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俗话说:“一个好的榜样,就是最好的宣传。”“模范比教训更有力量”威·亚历山大也说:“命令只能指挥人,榜样却能吸引人。”在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一切机会树立阅读的榜样。如我校组织的评选“读书小明星”,“经典诗文诵读比赛”,“‘阳光下的阅读’作文竞赛”等,为学生体验课外阅读的成功感搭建了许多平台,让学生可以不断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长期以往,看课外书的氛围会越来越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树立读书榜样,能使那些本没兴趣参与课外阅读的学生受到这个“阅读情感场”的影响,产生谐振。
当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后,帮助学生选择读物就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新课标提出“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但给学生自由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小学生受到自身认识、辨别能力的影响,对选择适合的读物还存在着盲目性。阅读时容易囫囵吞枣,不懂得消化吸收,甚至实行“拿来主义”全盘接受而缺乏辨别能力。因此,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的阅读取向进行必要的指导。
第一,要根据年龄特点选择。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儿童文学为主。在小学低段,图画书可以作为学生阅读的主体;小学中高段,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经典的长篇作品。而与课文紧密相连的文章及 “课外书屋”中的著作名目理应作
为学生课外阅读的首选内容。如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主题是“人间真情”,所以我适时地向学生推荐了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一书,学生读起来饶有兴趣。
第二,要根据个体特点选择。比如爱读科普读物的学生,就建议他读读《十万个为什么》;喜欢当代儿童文学作品的学生,就和他聊聊曹文轩,谈谈《青铜葵花》、《根鸟》;爱读经典名著的学生,就推荐他读读名家名篇,甚至外国名著。
第三,要根据择优特点选择。叶圣陶先生指出:一要“及时”,二要“精选”。要选择那些“内容比课本丰富些,写法比课本生动些”,能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感到触类旁通的乐趣”和“再读同类的其他读物的强烈愿望”的课外读物。择优阅读还要注意推荐作品的广泛性和丰富性。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
在小学阶段,我们不奢望走出屈原、李白、曹雪芹、鲁迅等大家人物,只愿在我们的引导下,孩子们能爱上课外阅读,让阅读真正成为“悦读”,让阅读成为孩子们一生的财富。
二、“扶”重在“养成习惯”、“教给方法”。
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培根也说过,习惯就是人生的主宰。习惯一旦养 成,便会转化为一种潜意识,对人生起着永久性的作用。怎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呢?教师的指导应注意“三坚持”。
1、坚持每学期制定行之有效的读书计划。计划要切合实际,要目的明确,要细致深入,最好是“定时、定量、定书”,一旦确定了就要严格执行。如我们班本期的课外阅读是这样安排的:周二、周四的中午自习时统一安排阅读经典著作,以集体交流、讨论的形式进行;周五的午自习时安排好书推荐会,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周六、周日的休息时间安排学生自由选择读物,以轻松愉悦为目的。
2、坚持每学期班级组织一次读书专题活动。如“古诗文诵读”、“曹文轩美文赏析”“走进鲁迅”等,读书专题的选定可配合学校的读书节活动,也可根据教材的读书内容而定,使集体阅读与个人阅读相结合,使教师的指导更明确,针对性更强。
3、坚持每人一本读书笔记。笔记内容既要有统一的要求,如:“好词佳句”、“内容简介”、“读后感悟”等环节;更应该丰富多彩,富于个性,鼓励学生设计一些新颖的内容。教师必须定期进行检查,督促学生养成阅读积累的习惯。
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还要努力提高阅读效率。效率从何而来?爱因斯坦的公式“W=X+Y+Z”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这里,W代表成功,X代表勤奋,Z 代表珍惜时间,Y代表方法。方法对勤奋和惜时的效果起着增加或抵销的作用,只有正确的方法才能保证课外阅读的成功开展。阅读方法有很多,我认为以下几种方法是最常用、最有效的。
第一、多种读书形式相结合。如:朗读、默读、诵读;精读、选读、略读等。又如:圈点批注法、提纲挈领法、谈心得体会法等。诗歌、散文宜用诵读法和谈心得体会法;经典短篇小说、名家名篇之类的宜用精读法和圈点批注法;长篇小说宜用选读法和提纲挈领法。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小学生的应读之书是指要求背诵的古诗词、名言警句、名人名篇之类,这些内容必须慢慢“煮熟”;应阅之书是指童话、寓言、科普读物之类的,应该快速阅读。学生只有掌握了多种读书方法并在阅读实践中灵活运用,才能畅游书海,品味书香;才能快乐阅读,创造诗意人生。
第二、读、思、记、写相结合。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倡导“快乐阅读”,但阅读不能仅仅停留在感官的愉悦上。光阅读而不去理解,不去思考,不去记忆,不转化为一种内需,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书虫。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边看书边质疑,及时摘录优美的词句,随时记录阅读过程中的新感受。读与思共,思与读随;边读边记,以读促写,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阅读才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第三、读与善用工具书相结合。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必然会碰到不少问题和困难,如查难认字与冷僻字、查找成语典故、查人物传记、查历史事件等,要解决这些具体问题,就得学会使用各种工具书。书目、文摘、索引是提供资料线索的检索工具书;辞书、类书、政书、百科全书、年鉴手册、表谱图录,是提供某方面知识的参考工具书。这些都是学生可利用的工具书类型。小学生的主要工具书是字典和词典。教师要教会学生自己查阅工具书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要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是不说话的老师,是“自学的好帮手”,是一种严谨勤勉的学风的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掌握运用好工具书,既可保证对字词识记的准确性、可靠性,又能加深对词语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在庞大的知识领域中如鱼得水,学习效果将事半功倍,信息意识也将随之增长。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外阅读的方法很多,只要指导有方,我们的学生一定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走进名著,从中汲取知识营养,陶冶他们的情操。
三、“放”重在“开放方式”、“延伸时空”。
课外阅读是个性化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是依据学生的爱好和兴趣而维系的独立的读书活动。当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读书方法,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之后,教师就应该最大可能地满足学生的选择性心理,给足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对学生的阅读方式也要开放一些,对阅读量的要求也需要宽容,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允许数量有所增减,内容适当调整。我们可以把课外阅读作为课堂阅读的延伸和补充,但切不可一味地服务于课内阅读,当成是对课内阅读的一种资料的收集活动。否则,学生的阅读面会逐渐变得狭隘,培养起来的兴趣也会逐渐消失殆尽。
再则,教师组织要取得家长的配合。因为课外阅读是一项最持久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校的时间相对于在家的时间,毕竟是比较短的。而家庭为学生阅读提供了最自由、最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能否利用好这一资源是学生顺利开展课外阅读的关键。因此,教师应主动和家长沟通,努力达成共识,形成一致的读书理念,营造亲子阅读氛围,让家长切实地体验到孩子在阅读中得到的快乐,分享孩子读书的收获,使孩子在轻松和谐的读书情境中产生良好的阅读效果。
总之,我们一定要树立大语文观,以最大的热情潜心研究,努力探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开放读书方式,延伸读书时空,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更多的时间,拥有更多的机会,能欢快地遨游在书籍的海洋里,尽情地吮吸人类的文化精髓,我相信,课外阅读这朵“灿烂之花”一定会结出“丰硕之果”。
2011年10月
第二篇:本色语文,优雅人生
本色语文
优雅人生 ——陈阳老师谈语文学习
◎人物面对面
陈阳
1990年8月开始从事教育工作,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教于运河中学高中部。运河中学校党委委员、纪委副书记。以教立身,以学修身,做有思想,有成就的学者型中学语文教师,是其不懈的追求。◎ 成绩和荣誉
1997年获得“邳州市青年教学能手”荣誉称号 2006、2009邳州市语文学科优秀教师
2008年经徐州市教育局组织评选,获得“学生最喜爱的老师”荣誉称号 2009年被江苏省教研室评为江苏省高中语文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工作先进个人
2010年在江苏省中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 ◎ 教学心得
学语文是一件苦差事,投入多,见效慢,有时甚至会血本无归。特别是今天,人心日益浮躁,功利意识空前浓厚,花时间学语文值不值,一直是困扰着莘莘学子的问题。语文学科成了“鸡肋”。
教语文更是一件苦差事,初登讲台,因年轻,更因为学浅,故而无畏,面对和自己年龄相差无几的学子,能自信满满地指点江山。随着教龄的增加,自信却有减无增,甚而还经常会有不知语文该如何教的困惑。尽管也曾经为走出山重水复的境遇而“消得人憔悴”,但还经常会因一节低效或无效的课而饱受良心的折磨。
但语文却不能不学,也不能没有人教,除了为升学增加必要的砝码之外,语文之于人生还有着更深远的意义。
香奈儿形容“香奈儿”时如是说:“任何一件美丽压倒怪异的东西,就是香奈儿。香奈儿只会逃离最新的狂热潮流。因为它们表现出来的都是平庸俗气和哗众取宠,而且这些东西无论如何都难以达到——简约优雅。”
能够使你的人生达到简约优雅的,语文之外,才是“香奈儿”。◎学法浅说
辨得真伪
方可登堂
语文学习是以语言学习为基础的情感和思维活动,和其它学科相比,语文学习内容更丰富,学习方法更多样,对人的能力要求也更高。
正因为其丰富复杂,所以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和学习方法的总结尤为重要。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面对林林总总的阅读材料,辨别真伪尤为重要。今天,许多中学生热衷于阅读的玄幻、言情、武侠以及许多浅薄写作者所写的无病呻吟式的散文作品,从真语文的角度看,都不是语文学习的内容。
语文由“语”和“文”两部分组成,其中语言学习是前提,是基础,能够有资格作为阅读内容的,首先在语言上能够作为典范。一些成为经典的文学作品,大都具备这一特点。如现代文坛上的老舍先生、朱自清先生、冰心女士的作品,当代文坛上的陆文夫、冯骥才、张洁、张抗抗、宗璞等作家的作品都是可以作为课外阅读教材的。
文学经典是经岁月的淘漉而沉淀下来的语文的精华,是语文学习的首选内容,时间的久远不会降低文学经典的价值,也不应该成为我们排斥经典的理由。
辨得真伪,正确选择,方可登上语文学习的殿堂,为探寻更加多彩的语文世界做好准备。
懂得三法,方可入室
一、识字,贯穿语文学习的始终
汉字是表意文字,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意义单位,所谓“识字”,不仅仅是要记住字形、字音,更要领会字的多种意义和用法。
在浩如烟海的语文学习资料中,《古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是必不可少,是要伴我们一生的语文资料。每遇疑难,必翻看词典,是我们必须养成的良好习惯。
而现实情况是,每个班级能做到这一点的人数不到三分之一。前段时间,高三搞了一次学情调研,在分析梁实秋先生的散文《考生的悲哀》的艺术特色时,相当一部分学生把“诙谐”中的“诙”写作“恢”,试想,对词语的意义的认识稍微深刻一些,稍微懂得一点形声字的知识,怎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
现在,很多学生识字是在做习题的过程中被动地完成,这种在逼迫的过程中完成的识字过程,识记的内容在记忆中留存的时间短。最好的识字方式则是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陌生的或似曾相识的字,则翻一翻词典,这种带着强烈的需求的或浓厚兴趣的“交往”,会让你对文字的内涵和用法的认识逐渐深化,久而久之,那一个个冷冰冰的铅字才会变成血肉丰满的形象走到你的面前,成为你的朋友。
二、涵泳,阅读鉴赏必不可少的环节
涵泳的本义是水中潜行,引申到读书上,则可以理解为“玩味,细细体会”,正像潜入水中行进一样,涵泳文章的过程,也是让我们的精神思想潜入文字所构建的情境,在对文句的反复诵读、体味中,认识其内涵的过程。英国哲学家、作家和科学家培根在谈到阅读时曾说:“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应当通读,细读,反复读。”
这“仔细咀嚼,慢慢品味”的过程也就是涵泳的过程。
而现状则是绝大多数学生的阅读活动是站在岸边看风景,因而体验得相当肤浅。还是以最近结束的学情调研为例。《考生的悲哀》中有这样几句:“‘拍’一声。旁边一位朋友的墨水壶摔了,溅了我一裤子蓝墨水。这一点也不稀奇,有必然性。考生没有不洒墨水的。”如果是以涵泳的方式阅读这篇文章,很容易身临其境,悟得这是考试过程中极度紧张心态的外现。学生的回答则让人大跌眼镜,绝大多数学生认为上面摘录的语句描写的内容,是“我”在考场上镇定自若的表现。
不走进文章跟着作者走一圈,断章取义、牵强附会的回答是在所难免的。学习语文有法,涵泳是必不可少的方法,“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还是经常静下心来走进文章吧,如能像归有光先生在项脊轩读书时那样“偃仰啸歌”,则又是一种境界,又会有非同寻常的收获。
三、炼字炼句,不仅仅是名家要做的事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杜甫的座右铭,“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让贾岛赢得“苦吟诗人”的美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是大诗人冥思苦想时行为举止的真实写照。
正因为这些名家的苦苦提炼,才会有名句佳篇“不废江河万古流”,成为永恒的生命。炼字炼句不仅仅是名家要做的事,也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良好的写作习惯。
现在,翻一翻学生的作文,套话连篇,语言空泛、干瘪的文章比比皆是。大多数学生有移花接木的习惯,有草创文章的习惯,却没有简单修改文章的习惯,更别说锤炼词句了。
在网上轻轻点击“搜索”,与命题相近的海量的“名句”与“佳篇”会争先恐后地向你“献媚”,因此何必绞尽脑汁去创作呢,因为一两个词语或句子不妥而搜肠刮肚,则更是“愚蠢至极”,上面所言,是今天许多学子的真实心态。
长此以往,日渐丰盈的是文字垃圾,而日渐萎缩的则是我们的精神与智慧。
锤炼词句实则是锤炼我们的情感与思想,它是提高我们的鉴赏和表达能力的必由之途。每写必改,每篇文章都力求有精彩的句段,这应该成为我们的写作习惯。
久而久之,我们的笔下自然会泉涌着美丽的情感、深刻的思想和充满艺术美的文句。
无论是识字、涵泳还是炼字炼句,这些都是最本色的语文学习方法,今天,面对日益喧嚣的生活和日益浮躁的心态,也只有经历这样一番返璞归真的过程,我们才能登堂入室,和真正的语文面对面,在如坐春风的体验中,拥有知识、智慧和优雅的人生。
◎公开课教案 教案1:
《江南的冬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感受文中之“画”,领会作者心目中的江南冬景的独特的美,提高感悟和鉴赏自然美的能力。
2、感悟、总结多样的写景方法及取得的艺术效果。
3、能将学到的写景方法有机地运用到写作实践中,提高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审美韵味,培养对自然美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
1、多样的写景方法和艺术效果。
2、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
四、教法学法
1、学生课前熟读课文,摘录中国古诗词中描绘江南景色的名篇或名句,适当了解油画、素描、中国画中的工笔和写意等知识。
2、教师以精当的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引导学生走入情境,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再现生动的文字所构筑的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3、引入其它写景的名篇,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感悟多样的写景方法和艺术效果。
4、学生课内课外适当练笔,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表现美的能力。
5、运用多媒体,适当展示一些图画,让学生获得更直观的感受。
6、用1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他用自己充满创造灵感的画笔,在中国的大地上轻轻点染,从此,就有了江南这一灵秀的人间天堂。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寄情江南,留下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
(部分学生朗诵自己熟悉的描写江南风景的诗篇,且谈一谈感受。)问:江南的冬景如何?想深入地感受一下吗?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坛上有一位著名作家,他出生于水秀山明的江南,也曾用饱含真挚情感的文字盛赞江南,留下一篇篇诗意隽永的美文。这些美文中就有一篇是描绘江南的冬景的。
[浏览提要,整体感知,]
(一)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明确整体感知的方向。问题如下:
(二)学生浏览课文,明确感知范围,然后分组交流,提取主要信息,概括画面内容。
(三)教师与学生交流。
1、画面内容:
曝背谈天图(室外消闲图)江南冬郊图(午后冬郊图)寒村微雨图(冬日农村图)江南雪景图(雪季江南图)旱冬闲步图(冬日散步图)
2、北国的冬天、闽粤的冬天、德国南部的冬天、江南的秋天、北方的夏夜都是作者用来比较的对象,运用比较突出江南冬天的温和、明朗、适宜于户外活动的特点。
[ 局部赏析,深入探究]
(一)教师指导学生进一步研习文本,深入鉴赏。
1、导入语:国画大师刘海粟曾这样评价郁达夫先生和他的美文;“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的山水,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
2、学生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3教师与学生交流:这句话的前半句是说 “文中有画”,而且运用了高超的技法,我觉得在这一点上郁达夫先生比获得“诗中有画”美誉的王维毫不逊色。下半句是说郁达夫先生的写景散文得景物之神韵。让我们继续研究文中的几幅画面,来深入感悟郁达夫先生写景状物的高超技法和景物神韵。
4、、学生选择自己最欣赏的一幅画面,从写景技法和景物神韵两方面概括自己的鉴赏体 会。先独立思考,然后分组交流。
(二)学生自由回答或教师指定学生回答,交流鉴赏体会。
(三)师生交流,适当拓展,深化感受和认识。
1、江南冬郊图赏析
所写景物: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乌桕籽、杂色的野草、和煦的微风、温暖的阳光。所用手法:工笔细描,色彩对比鲜明。景物神韵:温暖而富有生气。
2、拓展:本幅画面景物色彩对比鲜明,中国古诗词中也有一些色彩对比鲜明,给人以很深印象的诗句: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赏析:丛柳滴翠,黄鹂和鸣,白鹭横空,青天如洗。黄绿交融,青白对比,有声有色,鲜明生动。面对美景,诗人心情恬静欢快,胸怀舒展开阔。(2)“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赏析:深秋的山峦,深碧和火红交映,山巅缕缕白云,枫叶火红耀眼,晚霞鲜艳夺目。晚霞与枫叶相映,暮霭与寒山共色。冷色清新纯洁,暖色热情奔放,透露出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振奋喜悦的心情,给人以积极向上、乐观旷达的感受。
3、寒村微雨图赏析
所写景物:小桥流水人家、孤村细雨烟树、乌蓬茅屋酒客。所用手法:淡笔素描,略加点染。
景物神韵:意境朦胧悠远,情调悠闲,富有诗情画意。
4、拓展:本幅画面的结尾引用唐五代诗人李涉的诗《井栏砂宿遇夜可客》
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名姓,如今世上半是君。
风高放火,月黑杀人,这似乎是“遇盗”的典型环境;而绿林豪客也个个都是草莽英雄,杀人如麻。但是在潇潇暮雨笼罩下一片静谧的江村,极富诗意,就连性格彪悍的绿林豪客,此时也变得温文尔雅。深夜造访的“绿林豪客” 与诗人谈论诗词,颇为风雅。朦胧悠远的意境、极其浓郁的诗意荡涤“绿林豪客”的心灵:原先的暴躁不安,如今已变成平淡冲和,这从一个侧面表现寒村微雨图迷人的魅力。
5、江南雪景图赏析
所写景物:围炉对酒;月映梅花,美酒飘香;柴门犬吠,行人投宿;雪中红梅,凌寒怒放。
所用手法:写意传神,表现精髓。
景物神韵:淡雅高洁、优美宁静。
6、小结,板书:一幅明丽、生动的水彩画
一幅淡雅、朦胧的水墨画
一幅幽雅、怡人的写意画、[因景悟情,提升认识]
(一)设疑: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幅幅优美的画面传递出郁达夫先生一种什麽样的心境呢?
1、学生看多媒体展示的材料,了解郁达夫先生。
2、学生从文章中选取最能体现作者心境的词语。
(二)教师小结:
江南的冬景蕴涵着郁达夫先生一腔热爱自然的真情,文中的晴和、悠闲既是景语亦是情语,是大自然用自己温暖、宽阔的怀抱拥抱了这位饱经人世沧桑的孩子,让他在宁静的山水之中暂时忘却了人世的烦忧。十一黄金周即将到来,如果你有机会旅游的话,那还是走进大自然,敞开心扉,和它作一次深刻的交流,去感悟它亘古如斯的美丽。[即席作文,学以致用]
(一)学生选择校园中的一处风景,借鉴郁达夫先生的写景方法,用意境。
(二)初步交流。
150字左右的文字描绘形象和 [课外练习,巩固提高] 1自选一幅描绘江南风景的国画,用文字描绘画面风景,向没看过这幅画的人介绍画面内容。
2、预习《西地平线上》,从景物特征和语言风格两方面,谈一谈这一板块两篇文章给自己的不同感受。
教案2:
邳州市高三语文教学研讨会作文讲评和指导课教学案
教学案设计:陈阳 授课教师:陈阳 授课时间:2012.9.17 授课班级:江苏省运河中学高三(5)班
听课人:邳州市教研室中语组教研员、邳州市高三语文教师
学习目标:
1.对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审视习作《主动》的成功和不足之处。2.明确提升作文档次的途径。学习重点:
写作角度的选择和立意之法。学习方法:
1.重温高考作文评分标准。2.反复修改习作。
3.相互研讨,取长补短。学习过程:
一、重温高考评分标准。
1、基础等级
①符合题意 ②符合文体要求
③思想健康,感情真挚 ④中心明确,内容充实 ⑤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⑥书写规范,标点正确
2、发展等级
①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②丰富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③有文采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④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二、审视习作《主动》修改稿,明确成功和不足之处。
三、生生、师生互动,明确例文1~例文3原稿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对例文
1、例文2的修改稿作评价鉴赏,对如何完善例文3提出自己的看法。例文1:
主
动(原稿)
耿琪倍
小时候过马路,母亲总是主动牵着我的手,母亲的手软软的,像一团棉花裹住我的小小的“爪子”,感受着母亲的温暖的手,抬着头看着母亲温柔的脸傻笑,心中觉得握着母亲的手,什么都不怕。
后来,我渐渐的长大,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我与母亲走在街上,她不会再牵着我的手,因为我不让她握着。每每走过马路,母亲想握着我,我都会一副不耐烦的表情,甩开母亲的手,嘟囔道;“妈,我又不小了。”母亲就会突然垂下眼,不再主动握着我,只是跟在我的后面,小声的对我说:“你慢点。”那是,仿佛她不再是家长,倒像个犯了错误的孩子。
我由小时候是母亲的“跟屁虫”,变成了母亲的“克星”母亲说的话我绝对不听,甚至与母亲大吵大闹,那是青春的叛逆么?什么在哭泣。
前不久,母亲陪我去医院看病,我坐在一旁等着,反而母亲,在我面前不停地踱着步子,我抬头笑着去安慰母亲,碰巧对上了母亲担心焦急的眼神,我心中忽然被针扎了一下,赶忙低下头,我不再说什么。走出医院,母亲常常舒了一口气,我走在母亲的前面,刚要穿马路,母亲忽然主动握住我的手,我惊讶的看着母亲,而母亲却显得十分自然,冲我笑着。我蓦然发现,自己比母亲高,母亲握着我的手,眯起眼睛去看街上的车辆,眼角的皱纹也已经掩饰不住了。手中也起了茧子,但还是那样的温暖。
我有些明白,小时,母亲牵着我的手走过马路,为了保护我的安全。如今,母亲握着我的手,是因为我已经长大,我的手变成了母亲的依靠。从前,我是母亲的负担,需要母亲主动保护我;现在,母亲渐渐老去,她是我的责任,我应该主动地去关心她,为她着想。我想:我愿在人生的小径上,一路牵着母亲的手,陪她漫步到小路的尽头。
我转过身,主动揽住母亲的肩头,小心翼翼地走过人海车流。
【点评】这篇习作体现出小作者注意观察生活,有很强的描写意识,文中的细节也能够唤起读者的情感共鸣。美中不足是对于要重点描写的细节,如母亲的神态、动作以及自己在特定情境中的心理感受还描写得不够充分,人物的感诉力还不够深厚。
主
动(修改稿)耿琪倍
握着你的手我不愿放,千金不换的温暖,无穷无尽的爱护,来自你凝望我的目光。
—题记
时光的列车载着我呼啸着疾驰,我欲带上原来的时光,可惜不可能了;我闭上眼,小时的记忆清晰、鲜明。
何时,我们的关系变得这样被动了呢?你不再问,我不会说;我不提出问题,你不会想到。仿佛我们之间不再是血肉相连的亲人,而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我们之间不会再像儿时一样,或是我主动揪着你的衣摆,或是你主动握着我的手。
儿时你那如诗般诱人的明媚笑容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你紧皱着的眉头与深深地叹息。岁月是蚀人的酸。
还记得不久前那一次去医院,我检查,坐在医生门前的板凳上候诊,我心情平和的四周看,你反而急促不安的揪紧手中的包,一句话也不肯说。我不经意间瞥到你,看到你鬓角上抿上去的刺眼的白头发,看到你眼角岁月留下的深深浅浅的沟壑,看到你眯着眼努力地想瞅清墙上贴着的告示。我伸出手,握住了你的手,你惊慌的看着我,我忍住心中的难过对你笑,你也笑了。我这才发现,原来心中的明媚并没有消散,原来它一直在那里,只是我从不主动去发现它。
走出医院,母亲犹豫的挽住我的胳膊。我和母亲之间,也许有千步之遥,我不过主动迈出那一步,母亲便努力奔跑九百九十九步,来到我的面前,伸出手,给我最温暖的拥抱。
龙应台说:“所谓父子母女一场,不过你站在小路的这头,看着她在小路上愈行愈远,并且用她的背影告诉你,不必追。”我却愿意,在人生的小径上,一路牵着母亲的手,陪她漫步到小路的那头。
我转过身,轻轻揽住母亲的肩头,一起穿过人海车流。【点评】修改稿基本克服了原文中的不足,特别是“你反而急促不安的揪紧手中的包,一句话也不肯说。我不经意间瞥到你,看到你鬓角上抿上去的刺眼的白头发,看到你眼角岁月留下的深深浅浅的沟壑,看到你眯着眼努力地想瞅清墙上贴着的告示。我伸出手,握住了你的手,你惊慌的看着我,我忍住心中的难过对你笑,你也笑了。我这才发现,原来心中的明媚并没有消散,原来它一直在那里,只是我从不主动去发现它” “我和母亲之间,也许有千步之遥,我不过主动迈出那一步,母亲便努力奔跑九百九十九步,来到我的面前,伸出手,给我最温暖的拥抱”这些记叙和描写,让人物形象更立体可感,让情感的抒发更淋漓尽致。
(指导教师:陈阳)
例文2:
主
动(原稿)耿娜
主动接近自然„„
繁闹的都市掩盖了翠绿,五彩的霓虹遮蔽了蓝天,昂贵的香水玷污了芬芳„„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忘记了自然——这块神奇的土地——没有灯红酒绿的诱惑,没有勾心斗角的烦闹,没有匆匆忙忙的冷漠,有的只是安静祥和。所以让我们放松一下自我,主动去寻找一块自然之土。不用担心找不到,因为自然种类那么多,总有一款适合你。
如果你喜欢山林的幽静,那就学学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去主动接近山林,主动探索山林的奥秘,边砍柴边欣赏。用心聆听溪水潺潺,用心凝视树木参天,用心品味花儿芬芳。不管刮风下雨,只要你乐意,随时可以出发,让大雨洗掉我们大脑里的污垢,和那些肮脏的寄生虫说拜拜,这样会更加放松,一切也更加美好。清新的空气,淡雅的芬芳,鲜活的翠绿,好不快活。
如果你喜欢看自然带给人的惊喜,那你可以选择“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可以选择“天街下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亦可以选择“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花朵含苞待放,小草探出嫩绿的小脑袋,春雨悄无声息的滋润万物,一切都充满生机,带给你希望,使那颗百受挫折的心又点燃了战斗的圣火。主动一点,接近自然,只为寻找那一份坚持的信念。
如果你喜欢大江大河的壮阔,那就仔细观看岳阳楼“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望着渺远的江水,心胸会更加开阔,那些忧愁烦恼都会被江水带到那遥远的天边,让自己随时随地保持一个好心情。
如果„„
让我们一起主动,主动亲吻自然,寻找一份幽静,寻找一份惊喜,寻找一份快乐„„
主
动(修改稿)耿娜
繁闹的都市掩盖了翠绿,五彩的霓虹遮蔽了蓝天,昂贵的香水玷污了芬芳......我们这群人被完全封闭了起来,看不见奇山异水,看不见日月星辰,看不见芳草鲜美。
因此,让我们一起主动,主动掀开窗帘,与温暖的阳光亲密接触;主动揭掉屋顶,让暴雨来得更猛烈些;主动砸破城墙,让自然之味沁人心脾。我们不能被狭小的空间所阻隔,外面的自然世界更加精彩。
人群是欲望的集结,欲望的洪流。一个人置身于人群中,不可能不考虑自己的身份、地位。但我们绝不可能一转身彻底离开人群,可是我们可以独自一人背着旅行包去登高,去望远,去接近自然,对天空作一次灵魂的深呼吸,从天空中带回一些云彩,擦拭琐碎而陈旧的生活,擦拭缺少光泽的心。眺望远方,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疲惫的心似乎平静舒适了许多,功名利禄、富贵荣华早已被抛到了九霄云外。我们需要一种高度,一种空旷,一种虚静去与天地对话,与万物对话,与永恒对话,而自然就能给我们提供这种高度,我们为什么不去主动超越?
一次次的失败让你无言以对,坎坷的现实耗尽了你的坚强,这时忧郁布满了你的心空,悲观掠走了你的快乐,你再也无法讲心中的理想高高举起。但是为什么不驾一叶之扁舟,徜徉在浩瀚的海洋上,海浪会用它独特的文字向你展示:“谁说在晦暗的日子里不能歌唱,谁说在失败的岁月里没有理想,纵然无力面对现实的恐慌,依然可以有双可以飞翔的翅膀。”海燕会用他搏击风雨的激情劝你收起沮丧的脸庞,奋力拼搏才能创造奇迹。海风会轻轻抚慰你的泪水,鼓励你勇往直前。只要你主动,你就会从浩瀚无穷的海洋中重新收获勇气。
人人都说自然是块宝藏,那为何不去主动挖掘?自然地瑰丽,阔远能洗涤你的灵魂。自然的磨砺、爱抚能重新点燃你战斗的圣火。
让我们一起主动,去接近自然,获得一种高尚、一种信念、一种坚持。例文3
主
动
徐梦圆
当公共场合垃圾漫天飞舞;当公交车上让座需要物质奖励;当课堂上再也见不到高高举起的手„„ 主动在哪里?
当工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我们人也被安装到了传送带中从动轮的位置。起床号、上课铃、下课铃„„我们被那些比我们低级地多的无生命体控制着。试卷、讲义、老师口头传达的作业„„我们被那些无形的压力驱逐着,不需要想,手边的东西会提醒我们该做什么;不可以停,因为主动轮永远不知疲倦的转动着;只要被动,只需顺从。参加工作的我们又会怎样呢?在规定的劳动时间里,我们出卖了自己的时间——自己宝贵的生命。领导都希望自己的员工是机器,可以不知辛劳,听任指挥。然而机器又不如人的灵活,所以机器永远取代不了人。这样就出现了一个二者融合的群体——仿佛无灵魂的行尸走肉。上级的任务放在头顶,传到手边,底层员工只需重复着既定的操作,只有被动,只需顺从。有人受不了了,于是才动用已被尘封的权力——主动——在大脑的支控下主动选择了死亡。
人离不开主动,主动是个性生命得以施展的前提。被动者永远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好比墙头之草,任凭东南西北风。主动者做的是自己,被动者只是他人的影子。主动者有思想,被动者只有顺从。
当今社会是否再不需要主动?要,一定要。因为我们要主宰自己的生命。一味被学校牵着走的学生永远不可能杰出,真正优秀的学生一定有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方法。被动的任务,他们主动完成。一味被公司牵着走的员工永远不可能卓越,领导者都是有思想,主动意识极强的人。平凡的员工因其不平凡的智慧步步高升,为什么?他们主动提出自己的观点建议,主动做好分内的事,最终让自己的小主动变成了公司的大主动,让那些不主动的人跟着自己的主动走。
而对于一些不管是按照道义,出于义务应该做成的事,为什么不主动去做呢?当被动强制你时,你的行动已受他人控制。
四、审视下列句段,谈一谈这些句段是否能成为亮点,并说明原因。
1、人离不开主动,主动是个性生命得以施展前提。被动者永远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好比墙头草,任凭东南西北风,主动者做的是自己,被动者只是他人的影子,主动者有思想,被动者只有顺从。
——徐梦圆
2、假设武则天安于命运,委身凄冷“风刀霜剑永相逼”的深宫之中,大概那宫闱中,也仅仅多了一缕香魂,一朵明日黄花,随风散去。但她却不甘心,她巾帼不让须眉,在主动争取努力之后,终于成为一代英明的女皇,开创了一派“贞观遗风”之世。
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借鉴了日本人首相,从“破冰”到“暖春”,中日关系日趋暖和,日趋正常化,正是由于两国领导人都主动向前迈了一步,都主动伸出了友谊之手,才得以有今天这般局面,这个世界,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主动的合作,只有这样,和平和发展的世界主题才能贯彻始终。
——鲁馥源
3、卢梭说过:“人世间最令人感动之处,莫过于主动提升自己的价值。”
等待机遇的人是愚者,创造机遇的人是智者,就像是一棵树的两片叶子,知这是主动面对阳光,拉近与光明的距离,而愚者总是等待阳光照耀自己。
——张博闻
4、主动,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保证。世界时千变万化的,一个名族,一个国家只有立足于长远,主动求变,国家才会兴盛,否则就只有落后和挨打。
——赵越
5、路试脚走出来的,知识被动的等待,路永远也不会伸到你的脚下。
——曹成
6、其实,被动者的悲哀不是别人抛弃了他,而是他首先抛弃了自己,放弃了自己“主动”的权利,将自己的命运完全交由外物的掌握,无怪世界会抛弃他。
——马仕荣
7、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人人都要主动,主动担当重任,主动吸纳人才,优势还要主动承认错误。先机总是掌握在主动者的手里,被动只有落后。
——耿峰
8、人不是机器,无需他人按钮才能启动,我们有思想,应主动启动自己,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改正,主动挑战,让主动之花开满人生之路。
——宋鹏程
9、人人都怕第一个吃螃蟹,因为我们不知道吃过之后会有什么接过。正式像这种不敢吃螃蟹的畏惧,才让我们对许多I事情都敬而远之,不敢主动出击。
10、主动出击不是冲动,而是冷静中的智举。
——郁婷
11、梦想拥有者实繁,能主动追逐者盖寡。主动追梦,我们会听见空中充满振翅飞翔的声音,最终抵达心仪的远方。
——王妙玄
12、有人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弱者坐失良机,而强者制造时机。没有时机,这是弱者最好的供词。” 是啊,生活是个不断追求的过程,只有主动,才能够抓住机遇,利用机遇。而若一味守株待兔,只会使机会擦肩而过。
——田田
13、向日葵默默追寻着阳光,努力吸收生长所需要的养料;悬崖边的野花毅然与逆境相抗,执着的怒放于天地之间。我知道世间的缘分因果相续,命运并不是我们可以自由掌握的东西,但我们却可以主动为自己创作一个不一样的人生。
14、其实,每个人都是阿甘,只要我们愿意主动地向前看,主动地奔跑,我们就能战胜自己,克服磨难,创造属于自己的不一样的人生,机会需要等待,但更需要主动去争取,只有主动地树立目标,主动为理想付出努力,才会在未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坚定。
——许计玮
四、写作知识链接 1.立意的角度
(1)生命角度。
文章写到生命,就在高格上走了。把自己的材料和生命联系起来,就会别具一格。有位考生用“生命的清单”作题,围绕这大做文章而得到满分。
余秋雨曾经对一篇作品写过这样的评语:有巧思,但感觉不到你身体里面青春的温度。没有温度,只是巧思,结构来结构去,像一个游戏一样,那太可惜。
写文章一定要多从生命出发,好文章,都是实实在在的生命表述。他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写作是人类生命与生命之间地互相温暖,而不是奇巧的结构之间的一种存在。在有效的表达和生命意义的真实传达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应该本末倒置,年轻的时候本末倒置,要走出来需要几十年时间,有的人一辈子都没有走出来。
(2)名著角度。
所以能成为名著,必有其含金量在。心读名著、化用名著,在有限的时间和“面积”里,用名著之“材料”,写生命之华章,文章的信息就多了。年年都有化用名著得高分的。2003年湖北考生的满分作文便是佐证。
(3)文人角度。
文人往往多愁善感,一片树叶飘下会生出许多感慨;一事不公,常会萦绕于心而挥之不去,所以他们表现得既缠绵又大气,既伤感又彻悟。说其缠绵,那就是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久唱之不衰;说其大气,那就有司马迁的《史记》“肠一日而九回”让人肃然;说其伤感,就像白居易那样,能和平民一起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无奈;说其彻悟,那就是脱离俗世的超然,便有苏轼“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潇洒。
(4)心灵角度。
从心上写文,往往是感人的。心就是魂,在“灵魂”深处闹革命,常能掀起阅卷者感情的涟漪。(5)境界角度。
我始终以为人的漂亮在于气质,文的高雅在于境界,正如王国维所说:文有境界自成高格。(6)忏悔(歉疚)角度。
“忏悔”在我们中国的表达,那就是“反省”,孔子“一日而三省”当是最经典的例子。“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他非”,常常是君子们修养的一条准则。常能反省的人往往是一个文明人,一个具有高尚人格的人。以此为文则能使文章高格。
2.古人谈写作之法(1)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立意是一篇文章的根本,它直接关系到文章的选材,布局,乃至文章的深度。所以,也有人说:“千古文章意为高。”足见一篇文章的立意的重要性。(2)王国维谈境界
①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②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 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五、课外作业
围绕下面作文题积累材料,列出写作提纲。平时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把视线转向“他们”,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不少于800字。⑵不要写成诗歌。⑶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第三篇:84-诗意语文,诗意人生[范文模版]
诗意语文,诗意人生
---浅谈如何做一个诗意语文老师
丰县李寨初级中学 221745 张会敏
内容摘要:
诗意,是人的文化修养的最高表现形式,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缺乏诗意的语文教学,是干旱的季节里,生长出来的苦涩之果。语文教学亟需诗意之水的浇灌,语文教师亟需诗意之水的滋养。诗意之水是什么呢?在本文主要是指一个语文教师诗意的精神内涵,诗意的语言,丰富的文化内涵,高超的教学艺术,以及对学生生命成长的关注等。关键词:诗意 语文教师 语文课
语文是诗意的语文,一个语文教师也应该是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李吉林说过:“诗人是令人敬慕的。其实,教师也在用心血写诗,而且写着人们关注的明天的诗——不过,那不是写在稿纸上,是写在学生的心田里。”那么,如何做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呢?
有诗意语文教师首先要具有诗意的精神灵魂,人格魅力,才能感染学生,提升学生的人为素养。诗的激情源于对生活的热爱,语文教师的激情源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忠诚。要成为名师,不能仅仅把教书当作谋生的手段,还要对其充满激情,只有充满了激情,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才能对学生施以温情与关爱,才能领悟出语文的诗情画意才会赏春花秋月,观惊涛骇浪,听高山流水,叹知音难觅,歌大江东去,抒壮志情怀„„教师只有情动于衷,才能传情于外,以情激情,感染学生。
一个语文老师要想具有诗意的精神灵魂,不仅要热爱自己的事业,而且还要多读中国古典文化诗词曲赋。只有在古典文化的王国里畅游,我们才能领略到“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淡远情致;欣赏到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飘洒俊逸,品位到“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从容和“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洒脱……中国历经几千年岁月淘洗流传下来的经典诗文,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蓄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受到诗的陶冶,才能把语文课变成有诗意的语文课,才能把 “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到幼稚的心田,让孩子成长的根深深扎在民族文化的沃土里”。
其次,一个有诗意语文教师要注意课堂语言的锤炼,使其充满激情,具有诗的感染力。汉语,是一种充满诗意的语言。它能把每一片飞花,每一线星光,每一缕期盼都凝化成诗意的存在,要想让学生感受这种美好的诗意、享受学习的乐趣,还需要教师用诗意的语言去点燃。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最讲求对课堂语言的锤炼,经过语言锤炼的于漪老师的课堂就变成了学生在诗意的情境中享受诗意的乐园。她说:“教师的语言要锤炼、准确生动、流畅优美,像磁石吸铁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正是因为于漪老师努力追求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所以她的教学语言才生动隽永,给学生如沐春风般的艺术享受。呆板、枯燥、机械的讲述,只能使教学氛围无聊、压抑,而丰富翔实、富有艺术感和审美变化的描述,则会使课堂呈现欢快,热烈,生机盎然的景象。
作为一个中学语文老师,不仅要使语言准确生动、流畅优美,而且还要使语言具有形象性。“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一幅幅纯美的画面中,一篇篇纯正的文字中,流淌的都是一股股浓浓的诗意。可孩子们生活经验非常有限,这许多诗意的东西他们是不可能体会出来的。叶圣陶老先生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孩子是通过形象认识世界的。中学教材,基本上都具有鲜明的形象,然而语言本身却是抽象的,如何使教材中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具体的形象呢,让孩子融入文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呢?这就要看语文老师的语言的感染力,因此,一个诗意的语文老师必须把抽象的语言形象化,使学生如入其境,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基于此,我们可以先营造出诗的意境,让孩子们在诗意般的境界中,慢慢地感悟美,细细地品味真,从而唤起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感激。例如,在讲“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教师要先让孩子们一边欣赏深秋晚景图、听《故乡的云》,一边用简洁、纯净的语言向孩子们描述: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在这样诗意的情境中,孩子们一定会深深地陶醉了,不知不觉中,和教师一起走进文本,和作者一起认识美,感受美,从而在作品的字里行间挖掘出内蕴的诗意。
其次,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必须有丰厚的文化内涵,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博学多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引发学生对知识的追求。作为一位诗意的语文教师不说上知天文天知地理,至少要了解文学、史政、科学、哲学等。我曾听过这样的语文课,在课堂中,学生提出了很多疑问,“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采用的策略则是“学生问学生答”。学生实在回答不了的,就把问题留下,让他们课后自己解决。可能有人说,这恰恰是教师的高明之处,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我认为不完全是。课堂教学是对话的过程,教师该解答的要适当引导解答,该告诉的也要告诉。把一切问题都推卸给学生,还要教师干什么呢?从另一角度来看,也不得不怀疑,这位教师是否根本就回答不了呢?试问:这样的语文老师学生们能喜欢吗?这样的语文课学生能喜欢吗?要想让学生喜欢语文,首先要让学生喜欢老师。如果一个教师,言谈拘谨,幽默风趣,妙语连珠,经常引用格言,古诗,典故,成语,那么在他的熏染下,我们不仅受益很多,也能感觉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再次,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还应该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不断的提高创新能力,多想几个好“点子”。艺术是技术与智慧的完美结合。教学的艺术包括处理教材的艺术、课堂设计的艺术、教学方法的艺术、处理问题的艺术,以及语言、板书、操作等的
艺术。所谓艺术就不是大众化的,突出的是个性与新鲜。譬如,同样课前导入,有的教师照本宣科,直扑主题,而有的教师,总是从孩子的兴趣认知与文本出发,从而让孩子们渐入佳境。艺术是不断变化与创新的,一个方法再好,但反复的运用,学生便会没有了新鲜的感觉,这时候艺术也不能再称为艺术了。例如,乍听到“金秋十月,丹桂飘香„„”的开场白时,会感到很有文采,可是经常听到就会感到索然无味。所以一个充满生机与乐趣的课堂,教师要有好“点子”,这“点子 ”就是艺术。同样是组织教学活动,有的教师只是简单照搬,甚至是反复操作一个模式,而有的教师总能创设出富有个性的组织形式。又如阅读方式,如果总是一个模式:复习—导入—学字—读文—作业,那么学语文就像走程序一样了,学生还有什么兴趣可言,久而久之,他们还会喜欢语文课吗?所以,高超的教学艺术则是一位诗意的语文老师必备的素质。
此外,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生命的基本需要是对物质与精神的需求。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我们满足不了孩子的物质需求,那么就要做他们灵魂的工程师了。孩子的精神灵魂从哪里来,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靠教师人格的影响和人性的发挥。教师的崇高在于无私的奉献,在于爱心的流淌,在于对孩子的尊重。“你是快乐的,我是幸福的。”就是一个教师永远追求的最高的教育境界。语文是最富有感染力的学科,如果说一个语文教师,没有丰富的情感,没有优美的语言,没有应变的智慧,怎么能驾驭课堂,怎能让孩子喜欢语文。一个好的老师应该让学生感到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包括你的外表,你的体态,你的眼神,你的笑脸,你的手势,你的语言„„都能给学生心灵的震撼。
没有诗意的人生是无趣的,没有诗意的语文课堂是苍白的。语文课堂的诗意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更是一个语文老师精神内涵,文化内涵,教学艺术的具体体现。在语文课中,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李太白的潇洒俊逸,杜子美的沉郁顿措,岳飞的壮怀激烈,屈原的忧国忧民,无须“寻章摘句老雕虫“,亦可“好读书不求甚解”;要能把诗人生于某年,卒于某时的一个枯燥名词,变成优美流畅的词句。总之,诗意语文才有诗意人生。
参考书目:
王军 吴连群《语文:留住教育的诗意》 袁卫星《诗意的呼唤和语文的回归》 王崧舟《诗意语文》
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出版
第四篇:本色人生
本色人生――记岳阳市委组织部正科级组织员陈湘兰
陈湘兰是岳阳市委组织部机关一名年过半百的女干部,自1986年4月调入岳阳市委组织部,先后从事文字打印、党建、干部档案工作,20多年如一日,她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忘我工作,默默奉献,以自己的淡泊、坚忍、公正和奉献,展示着一名优秀组工干部的本色人生。
心如河水般淡泊
在市委组织部机关工作20多年,陈湘兰一直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奉献着,淡泊名利,不争功诿过,不谈论是非,始终保持一种平和心态。2001年12月,组织部中层骨干竞聘上岗,她完全有资格,但考虑到年轻干部多,竞争激烈,她主动放弃了,至今仍是正科级组织员。从事干部档案工作,既辛苦,又清苦,一天到晚做不完的事,可她一干就是13年,从没提出要交流换岗,更没有向组织提出解决自己的职级待遇问题。
陈湘兰进机关就住在一套60多平方米的一楼房子里,阴暗、潮湿,卫生和安全条件不够好,但她从不吭声。前些年父母体弱多病,丈夫工作单位破产,家里经济比较困难,但她从未向组织伸过手,更没有因此影响工作。在她的鼓励下,女儿边读大学边打工赚学费,刻苦攻读,前年考取了复旦大学的硕士研究生。
心如松石般坚忍
陈湘兰对干部档案工作非常熟悉,逐渐成为科里的主要业务骨干。而这些来自她坚忍不拔的刻苦钻研精神。
接手干部档案工作后,她坚持每天提前15分钟上班,对干部档案室的安全、卫生工作,她总是认真负责,主动看管、打扫,连同阅档室、会议室、走廓等公共区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桌椅摆得整整齐齐。从事干部档案工作,每天的工作就是装装取取,补补贴贴,循环往复,但她从不厌烦,从不言苦,更不表白,做到了领导在与不在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所管3000多本干部档案,她摸了无数遍,放在哪一排哪一柜,档案材料缺什么,要补什么,她一清二楚。
2004年底新版干部档案软件推广后,要逐本打印档案目录。电脑操作技术对她这个年过半百的人来说是一个严重挑战,但她找来计算机入门技术,复印五笔字根表,戴上老花眼镜,一章一页地学,一个字一个字打,终于熟练掌握了基本操作技能,目前所有市管干部档案目录已全部打印完毕。经她整理的干部档案,没有一本不合格的,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清清楚楚,多次受到上级组织部门的好评。2005年11月,省委组织部干部信息管理处对中组部一级档案室进行复检,随机抽查27本县处级领导干部档案,一项一项打分,边检查边称赞市委组织部干部档案整理得好。当年检查市委组织部信息档案工作获得了96.5分的好成绩。她经手接收干部档案1283本、转递干部档案1158本,没有一本出现过差错。
2006年干部信息科更新了所有干部档案柜,共9组270个档案柜。领导安排由她负责牵头,加班加点近一个月,把3000多本干部档案一本一本取出重新编号,按柜组序号录入微机,有条不乱,没有一本出现差错,全部按姓氏笔划排列到组到柜,再放入新档案柜。现在查(借)阅干部档案,只要打开电脑输入干部的姓名,即可找到该同志的档案在几组几柜,一清二楚,简单便捷。
近几年,岳阳市委组织部先后被评为全国干部人事档案先进单位、全国干部统计工作先进集体、中组部一级档案室。与此同时,全市27个管档500卷以上的干部档案室均达到了中组部一级档案室标准。这些荣誉和成绩的背后,不知凝结着陈湘兰多少辛劳和汗水。
心如明镜般公正
陈湘兰言语不多,性格直爽,对事不对人,原则性强,不怕得罪人,谁要想在干部档案上作点假文章,绝对逃不出她的“火眼金睛”。对于假文凭、假职称、假身份等档案材料,她严辞拒收,不管是哪级领导,甚至亲戚朋友也不留情面,有的同志还当面称她为“陈呵筋”。一次,某单位一位政工人事科副科长与一位同事在查阅本单位的干部档案时,乘人不注意,把自己受处分的材料抽出来,撕烂销毁了。她发现后,硬是从废纸堆里找出来,一张一张裱糊好,重新装进了那位人事科副科长的档案,并向该单位通报了这一违纪情况,事后那位人事科副科长受到了纪律处分,并调离了工作岗位。
然而,对基层干部档案工作人员来办事,陈湘兰总是热情接待,热心帮忙。在干部信息科,每天来查阅档案、调阅干部简历、报送材料、转递干部档案的人络绎不绝。有时遇到新进人员业务不熟悉,她就不厌其烦的、手把手的教,帮助剪贴、编类、打目录、装订,直到一本档案整理得清清楚楚、漂漂亮亮。事后很多同志说,到干部信息科就像回到家里一样热情,既可以顺利办成事,又可以免费学到许多干部档案业务知识。
从事干部档案工作13年来,她从没有收受过红包礼金,没有接受过公务宴请,更没有参加过公款娱乐消费,有时县市区委组织部的同志来办事,安排一个工作餐,要她去陪一下,也是婉言谢绝。由于长期劳累,她患有间歇性头痛病,经常带病坚持工作,有时整理干部档案累得头昏脑胀,两眼发黑,就伏在桌上休息片刻,然后又投入了紧张的工作。
“只有无私、无欲、无求,才能刚正、廉明、崇高。”这是陈湘兰的座右铭。多年来,陈湘兰始终以自己的言行践行自己的诺言,树立自己的形象,书写自己的人生,赢得了组织和领导的一致好评。2006年4月,她被省委组织部评为全省干部档案工作先进个人。今年1月又被岳阳市委评为“忠诚履职、勤政廉政、富民强市优秀领导干部”。
第五篇:诗意人生
叶 朗:创造诗意人生
日期: 2009年10月23日 12:21 来源:浙大新闻办 作者: 刘芸
阅读次数:4506
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要谈的问题是人生境界的问题,在谈这个题目之前,我想说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就是我们的大学教育,应该引导大学生有一种更高精神追求。十七大报告在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时候有一个重要提法,就是要使我们国家成为具有更高素质和精神追求的社会。把精神追求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具有极其深刻、极为深远的意义的,因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不能只有物质的追求,而没有精神的追求。一个人如果没有精神追求,人们会觉得他很俗气,一个社会如果没有精神追求,那么整个社会就必然会陷入庸俗化。一个国家的物质生产上去了,物质生活富裕了,如果没有高远的精神追求,那么物质生产和社会发展最终也会受到限制,那么这个国家就不可能有远大的前途。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讲话的时候就有一句话,他说:“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我觉得这是一个警句,也是警钟。现在我们社会的某些方面,确实有一种倾向,就是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追求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重大的压倒一切的地位,而精神的生活,精神的追求则会被忽视,被冷淡,被挤压。我们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些负面的东西,跟这种倾向是有瓜葛的。十七大报告把具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目标提出来,我认为这对我们各方面的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尤其对我们教育、文化工作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过去有一种说法,说大学就是传授知识,或者说就是研究高科技,或者说就是为市场经济服务,由此来考虑大学的发展和教师队伍的建设。从十七大的精神来看,这种提法显然是片面的。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和学习技能,更重要的是造福学生,使他们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要引导学生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人生。进一步,大学还要在精神追求的层面上引领整个社会。
我是在北京大学工作的,我认为北京大学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作用主要就在于此。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可能出了不少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就这一点来说,北大不能跟他们相比。但就引领社会的精神追求来说,哈佛、斯坦福未必比得上北大。北大的传统不能中断,不能抛弃,北大不能办成哈佛第二,因为哈佛是为美国办的,北大是为中国办的。中国和美国是两个不同的国家,我不是说哈佛好的东西我们不要学习,但我们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中国的大学有自己的传统,中国的大学有自己的办学宗旨,不能处处照搬美国的大学。我想我们的教学应该体现十七大的精神,要把具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
那么关于精神追求的问题,我谈几点看法。
第一,我们大学的教育,特别是大学的人文教育要高度重视人文内涵,要通过我们的人文教育,引导学生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我们的大学教育,我们的人文教育,应该多方面地提高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但最终归结起来,是提升人的人生境界。思想家强调,一个受教育者,一个学者,不仅要注重增加你的知识和学问,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拓宽你自己的胸襟和涵养自己的气质,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这个问题也是我今天讲述的中心问题,后面我会详细谈。
第二,学校应该加强中华文化的教育,特别对大学生来说,要加强中华文化的根基意识,使它们具有一种文化的自觉。
第三 要在学生中提倡阅读人文经典。要使大学生明白,一个人要提高个人修养,打下做人、做学问的根基,必须精读几本经典人文著作,人文经典著作是各个时代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数量是有限的。对于这些经典著作,要精读。精读用古人的话来说“熟读,玩味儿”,也就是反复的咀嚼,读懂,读通,读透。精读这些经典人文著作,就是为了吸收人类最高智慧,使自己更快地成长起来,更快地成熟起来。熟读经典著作,经常接触经典,可以把自己的品味提上去。一个人如果老是读三、四流的作品、文化垃圾,自己的情趣、格调、追求、眼光等慢慢地降低。这也是一种熏陶,一种潜移默化。当代的俄罗斯电影大师塔托夫斯基说他小时候母亲建议他读《战争与和平》,并经常告诉他,书里的片段如何地写得好。他说这样,《战争与和平》就成了他艺术品位和艺术深度的标准。他说;“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办法阅读垃圾。”他更为强烈地厌恶垃圾,嫌恶垃圾。塔托夫斯基成为一代电影大师与他的素养是分不开的。反过来,一个人如果从小就是阅读文化垃圾,那么他就再也接受不了文化经典,因为他的文化品位早被文化垃圾硬化。一个人读的书构成一种精神文化环境,它会很深地影响一个人的文化气质和文化品格。现在有一种说法叫“读图时代”,“快餐文化时代”。这种说法可能是从国外传进来的,我个人认为这有很大的片面性,因为这种说法排斥经典阅读、排斥深度阅读。我不否认漫画、动画可以传播真善美,可以开辟青少年的心灵、心智。我也赞成发展动漫产业,但是漫画、动画终究不能传播深刻的思想,如果我们年轻一代成为读图的一代,完全沉浸在动漫世界之中,完全与人文经典隔绝,那么长此以往,我们的民族就会变成一个没有深刻思想的民族,变成一个肤浅的民族,那么灿烂的中华文明会中断,这是极其危险的。
第四,要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加强校园文化的秩序。一所大学要营造浓厚的大学氛围、学术氛围,要组织各种学生社团和文化社团,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和文化沙龙,举办学生音乐节、戏剧节,组织高雅艺术进校园展览。我们要创造条件,让大学生更多地接触文化经典,使他们经常欣赏莎士比亚、汤显祖等的戏剧,欣赏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艺术经典是人文经典的一部分。经典引导青少年去追求,寻找人生的意义,去寻找更高、更深、更远的东西。流行艺术不能起这个作用。当然,我不反对流行艺术,流行艺术也有很好的,但我们要防止精神错乱、格调恶俗的艺术进校园演出。格调很低的东西,如果他们不违反法律,当然也可以在社会的某些场合比如酒吧、歌厅演出,但我们不能让他们进校园。为什么?理由很简单,校园是我们教育下一代的地方,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下一代引向精神健康的道路。有人说,艺术没有好坏之分,趣味没有高低之分,只要有个性就是好的。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我们的教育界、理论界应该对这种说法加以批评,加以批驳,以避免它们对我们实际工作的危害。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各政府文化部门要加强社会环境文化的建设,消除不利于青少年精神健康的因素。影视、美术、音乐、平面媒体还有互联网的文化内涵对青少年的精神影响非常大。我希望我们的电影、电视特别是广告文化、网络文化要注重向青少年一代展示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化中健康的东西,正面的东西,美的东西,要传播健康的格调和情趣。我不是说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中没有不好的、负面的东西,但总体中国文化是健康的、美的东西。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强大生命力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民族,我不赞成有的人把中国历史上一些畸形的、丑陋的、血腥的东西比如扭曲的性格,病态的心理,家族内部的背叛、乱伦、残杀等等加以放大,夸张或者拼命地渲染,或者把中国人描绘成愚蠢的、发呆的模样,显示中国人都是没有头脑没有灵魂的傻瓜。这样一种作为怎么可能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和中华文化的根基意识?怎么可能激励年轻一代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总之,我们的大学教育尤其是人文教育应该引导学生,使他们有一个更高的人生追求,使他们追求一个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人生,使他们注意拓宽自己的胸襟、涵养和气象,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开头。
下面我就讲人生境界的问题,我分成几个问题来讲。
一 什么是人生境界
我们经常说这个人的人生境界高,那个人的人生境界低,这里的境界就是指一个人的人生境界。境界,概念中有好几种不同的含义,最早是指疆域的意思。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中,境界这个概念一般有3种含义。第一,是指学问和实践的品位和阶段;第二是讲审美对象,也就是我们说的审美意象;第三是讲精神境界,心灵境界,也就是我们说的人生境界,我们在这里说的境界讲的就是这层含义。
人生境界的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生境界的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有价值的问题。冯先生在很多著作中对人生境界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冯先生说,从表面上看,世界上的人是共有一个世界的。但是实际上每个人的世界并不相同,因为世界对每个人的意义并不相同。人和动物不同,人可以对世界有所了解。人的生活是一种有觉解的生活。这儿的解,了解,是一种活动;这儿的觉,自觉,是一种心理告白。宇宙间的事物本来是没有意义的,但有了觉解便有了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的觉解造就了宇宙。宇宙间如果没有人,没有觉解,那么整个宇宙就处于无名之中。所以有一句话“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这句诗中的孔子是人的代表,意思是没有人的宇宙只是一个混沌的宇宙。对每个人来说,他对宇宙的觉解不同,所以宇宙对他的意义也不同。这种宇宙人生的意义就构成了每个人不同的人生境界。不同的人可以做相同的事,但根据他们不同程度的理解和自觉,这件事对他们的意义也就不同。冯先生举例说,两个人同时去游山,一个是地质学家,他在山里看到的是地质构造;另一个是历史学家,他在山里看到的是某些历史遗迹。因此同一座山,对两个人的意义是不同的。就存在来说,每个人看到的世界和世界中的事物是不同的。每个人有自己的世界,也就是说每个人有自己的境界。世界上没有两个人的境界是完全相同的。
冯先生对于境界的论述对我们很有启发,但是他的论述也有一些不足,主要归结为两点:
第一,冯先生认为一个人的觉解决定了他的人生境界,这样也就把境界完全归结于理性层面。但是人生境界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整体,它不仅有理性层面,还有感性层面,情感层面和超理性层面。
第二,他过于强调境界是一个思想领域的东西,而不重视境界和生活世界的关联。他说两个人做相同的事可以有不同的境界,差别就在于觉解。他忽略了一点,境界对一个人的生活实践具有指引的作用。不同境界的人固然可以做同一件事,但更多情况下,不同境界的人会做不同的事,即使做同一件事,也有不同的做法。不同境界的人趣味不同,言行举止,爱好追求,生活方式也必然不同。一个小孩落水,甲袖手旁观,乙跳下去抢救。这是境界不同。面对同一项任务,甲呕心沥血,乙敷衍了事,这也是境界的问题。
北大的张世英教授在《哲学导论》的天人之际中用了很大篇幅讨论人生境界的问题。张先生用王阳明式的人生一点灵明来设定人生境界。人与动物不同,正是因为人有了这点灵明。正是这点灵明照亮了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境界就是灵明所照亮的有意义的世界。动物没有自己的世界。
王先生的说法和冯先生说法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有一些是冯先生没有说到的地方。我认为至少有这么三点:
一,冯先生所说的境界是觉解,是一个人对宇宙人生的觉悟和了解。张先生所说的境界不限于主观觉解。每个人的境界是有天地万物之间无穷的关联所形成的,这种关联包括自然的遗传因素、生长环境、历史的实在、文化背景和所受的教育。这种关联是形成每个人境界的客观因素,这种客观因素又融进了人的主观境界里。所以说境界乃是一个人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一定的文化背景下,一定的社会体制下甚至是个人的某些具体遭遇下所长期沉积铸造起来的生活心态和生活方式。境界是无穷的客观关系的内在化。这种内在化的东西指引了一个人的社会行为的选择,包括他所爱好的内容。
一个人的行为的选择是自由的,但同时也受它的生活心态和生活模式即境界的影响。张先生所说境界不限于主观觉解,同时他比较注重人的精神境界和生活实践的关联。
二,张先生认为,从时间的角度看,境界是交叉的,是一个过去、未来所构成的现在,现实的现在。或者说过去、现在、未来是一个整体。这就是说,每一个人所拥有的自己的世界,一个人的过去包括他个人的经历、思想、感情、环境等等都积淀在它的现在之中,构成他现在的境界,从而也可以说构成他整个的人。因此,未来已经在现在中先在。所以,每个人当前的境界是过去和未来的交叉点,集中点,放射着一个人的未来和过去。一个诗人,他过去的修养、学养,他对远大未来的憧憬,都决定着他现在诗意的境界。而一个过去只有低级趣味的人、对未来斤斤计较的人,当前的境界也必然是低下的。
三,一个人的境界对人有指引、引导的作用。境界是浓缩一个人过去、现在和未来而成功的心理导向。人生,就是人的生活,人的实践。人首先要面对生活于其中,实践于其中的生活世界。
境界指引着人的生活和实践,一个低级境界的人必然过着低级趣味的生活,一个有着诗意境界的人则过着诗意的生活。张先生对境界的论述是对冯先生的补充,将他们加以融合,得出一个对境界比较全面的看法。
境界,是一种人生态度,它包括冯先生的觉解,对宇宙的了解和对自己行为的自觉,也包括张先生所说的感情、欲望、志趣、爱好等。境界是浓缩过去现在将来而形成的精神世界的整体。境界是一种导向,对人的生活、实践起着指引的作用。从表面上看,大家都有境界,实际上,每个人的境界是不同的。因为每个人的人生意义和价值是不同的。所以,一个人的境界是他的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一个人的境界表现为他的内在状态,即中国古人所说的胸襟、气象、怀抱等。好像是虚的,实际上别人能感觉到。冯先生说他在北大当学生时,第一次进校长办公室见蔡元培先生,一进去就有一种光辉日月的气象,满屋子都是他的气象,这句话说的就是一个人的气象是别人能感觉到的。
二 境界的四个品味
冯先生把人生境界分成四个品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不同的人,世界和人生对他的意义不同。
最低是自然境界,处在这个境界中的人按习惯做事,不清楚做事的意义,他也可以做一些大事业,但他做这些事业是不知其然而然。比这高一步的是功利境界,处在这种境界的人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自己的利,他可以积极奋斗,他也可以做有利于他人的事,甚至可以牺牲他自己,他是为了他自己的利,就秦皇汉武,他们做了对社会有利的事,他们是盖世英雄,但是他们的目的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利,所以他们的境界是功利的境界。再高层次是道德境界,处在这个境界的人行利,所谓行利,是求社会的利,因为这种人有一种觉解,就是人是社会的一部分,只有在社会中,个人才能实现自己。功利境界的人是求个人的利,道德境界的人是求社会的利。功利境界的人的行为是以占有为目的,道德境界的人的行为是以贡献为目的,功利境界的人的行为目的是取,即便有时候是予,他的目的也是取,道德境界的人的行为目的是予,即便有时候是取,他的目的也是予。最高的境界是天地境界,处在这个境界中的人,他的一切目的都是侍天。因为他有一种觉醒是人不但是社会的一部分,而且是宇宙的一部分。就是人不但应该对社会有贡献,而且应该对宇宙也有贡献,这就是知天。知天所以能够侍天;知天,所以能够乐天。乐天就是他的所见、所行都对他有一种新的意义。所以说乐,有一种快乐,是一种最高的精神愉悦。同天,就是同于宇宙大自然,消除了我和非我的分解这种境界。
自然境界所需的觉解最少,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依次需要更多的觉解,天地境界需要最多的觉解。天地境界也是一种混沌,但这种混沌并不是一种不了解,这是一种觉解的发展,同时这也是一种“我”的发展。在自然境界中,人不知有“我”,在功利境界中,人有“我”,在道德境界中,人无“我”,在天地境界中,人也无“我”,但是这种无“我”是人生只有真正了解了“我”在社会和宇宙中的地位,充分发展了真“我”,所以在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中的人才是真正的有“我”。
冯友兰先生认为境界有高低,所以不同的境界在宇宙间有不同的地位,具有不同境界的人在宇宙界也有不同的地位。冯先生说,从表面上看,世界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但实际上,每个人所享受的世界的大小是不一样的。境界高的人,他实际享受的世界比较大,境界低的人,他实际享受的世界比较小。因为一个人所享受的世界,毕竟是他所感受、所了解的世界。
比如说,北京颐和园有玉兰花,每年玉兰花开的时候,从表面上看,颐和园的玉兰花是任何人都能享受的。但实际上,很多人并不能享受,这并不是说这些人买不起颐和园的门票,而是说玉兰花对这些人没有意义。有些富豪得了癌症,在家里修养,带他们的太太到公园里散步,一阵清风吹来,他感到非常爽快。他就感慨,怎么我过去就没有这种享受呢?这是他醒悟到在他过去的生活中,清风明月不是他实际能享受的世界。这不是钱的问题,他不缺钱,再说,清风明月也不能用钱来买。问题是清风明月对他没有意义,这是他的境界决定的。
冯友兰先生的区分是一种大的区分,实际上可以做一种更细的区分,比如功利境界,处在这个境界中的人,情况也是千差万别,可以分出不同的等级和品味同样的。处在道德境界中的人,也可以做进一步的区分。同时,我们就人生境界的区分也不是绝对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境界可以既有功利的成分,也有道德的成分,而不是纯粹的功利或者道德境界。冯友兰所说的最高的人生境界是天地的境界,是消除了我和非我的境界,是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是一种超越自我有限性的审美的境界。
三 人生境界体现于人生的各个层面
一个人的人生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人的日常生活的层面,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婚丧嫁娶,送往迎来等俗务。人生俗务的层面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个层面;第二个层面是工作的层面、事业的层面。社会中的人为了维持自己和家庭的生活有一个职业,用一个比较消极的说法是赚钱养家糊口,用一个比较积极的说法就是一个人一生要做一番事业,要对社会有所贡献。这是人一个核心的层面。第三个是审美的层面,诗意的层面,前面两个层面是功利的层面,这个层面,是超功利的层面。人生当然应该有一番事业,但人生也应该有一番诗意,人生的概念和事业的概念不是相等的概念,人生,不等于事业。除了事业之外,人生更应该有审美的层面。
现在社会的特点是工作压力非常大,竞争十分激烈,所以每个人每天都很忙碌。所以审美这个层面往往被排挤掉了。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今天颐和园的玉兰花开了,你去看了吗?”回答“哪有时间,没有这个闲工夫。”人往往把审美活动看成是没有意义的,我认为这是不对的。审美活动尽管没有直接的功利性,但他是人生所必须的。没有审美活动,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样的人生是有缺憾的。我们不能说最重要的层面,但是它是人生不可缺少的层面。
人生的这三个层面应该有一个恰当的比例。一个人不能把俗务的层面太膨胀了,把事业也挤掉了,把审美也挤掉了。整天想着柴米油盐,这用我们俗话说,太俗气了。一个人也不能把工作事业的层面搞得太膨胀了,整天忙忙碌碌,生活毫无诗意,这样的人生,好像也不是完美的人生。当然,一个人又不能把审美的层面搞得太膨胀了。大家知道,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八旗子弟就是这样的情况。整天提着鸟笼子逛大街、听戏、斗蛐蛐,把祖上留下的财产全部败光。
人生的这三个层面可以互相渗透,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蕴。事业的层面,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升华成审美的层面。比如大科学家,他们在科学研究中感受到宇宙的崇高,从而做到一种审美的愉悦。这就是从事业的层面升华到审美的层面。反过来,审美的层面有助于拓宽一个人的胸襟,也可以促进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审美的层面,转化成了事业的层面。
我现在要着重讲的是,一个人的人生境界,在一个人的三个层面上都必然会得到体现。一个人的衣食住行包括一个人的生活细节都能反映他的精神境界反应他的深层心态、生活风格和文化品位。巴尔扎克写过一篇论文叫《风雅生活论》,里头引用了两句谚语,一句叫“一个人的灵魂,看他手杖的姿势便可知道。”还有一句是“请你讲话、走路、吃饭、穿衣,然后我就可以告诉你,你是什么人。”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必然从他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表现出来。我看有的公司招聘员工,先进行考试,然后选出比如四个候选人,最后请这四个人吃饭,吃完一顿饭,他就决定要哪一个人。他就通过你吃饭就看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一个人的工作和事业当然最能反映一个人的人生境界,最能反映他的胸襟和气象。我们举冯先生的几段话来说明这一点。冯先生在他90多岁的时候依然在写他的《哲学史新编》,他对学生说,他现在眼睛不行了,想要翻找新的材料已经不可能了。但他还能写书,他口述,他学生记录。他看新的书不行了,但他能在已经掌握的基础上发现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理解。我在北大对学生说,你过去看过的书,你可以有新的理解,你可以有新的问题。他说“我想一条老黄牛,懒洋洋地躺在那,把已经吃到胃里的草料吐出来,重新细嚼慢咽,不仅感觉有味,而且其味无穷,其乐也无穷,古人所谓乐道,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冯先生所说的乐道,就是精神的追求,精神的愉悦,精神的享受,这就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冯先生说,人类的文明,好似一笼真火。几千年不灭的在燃烧,几千年不灭是因为古往今来对人类文明有所贡献的人的人都是呕出心肝用自己的心血作为燃料,才把这真火一代一代的传下去。那他为什么要呕出心肝,就是情不自禁,欲罢不能。这就像一条蚕,他既生而为蚕,就没有别的办法了,“春蚕到死丝方尽”。他也是欲罢不能,冯先生说的这四个字欲罢不能非常好,我经常跟北大的同学讲,这是我们做学问的一种精神。就是对社会献身的精神,对个体生命有限存在有限意义的一种超越,就是对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的不懈追求。这就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一个人的审美层面也体现一个人的人生境界。
四 追求审美的人生
刚才讲了,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人生境界,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追求。一个有着最高境界审美境界即冯先生说的天地境界的人,必然有一个审美的人生。朱光潜先生在《谈美》这本书中提倡人生的艺术化,人生的艺术化,就是追求审美的人生。
那么什么是审美的人生,在我看来,审美的人生就是诗意的人生、创造的人生、爱的人生。
诗意的人生
诗意的人生就是回到人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人的最基本的经验世界,是最本源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之中,人和万物并没有间隔,这个生活世界就是中国美学中国哲学所说的真。自然在这样的世界中,人生是充满诗意的,这是人的精神家园。但是在世俗社会中,我们又习惯于以主客的眼光看待世界,那么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对我们来说都是认识的对象,或者利用的对象。人和人之间,任何万物之间具有间隔。人被陷在自我的有限的天地之中,用陶渊明的话来说,就是落入“尘网”之中。德国哲学家马丁·路德把人生区分为两种,一种是我你的人生,一种是我他的人生。
我他的人生被称为被使用的世界,就是把世界上的事物作为我认识利用的对象,从而满足的要求和欲望。这样,我就把一切纳入时空的框架和因果的联系之中,一切存在者都是和我分离的对象,这就是一种间接性。
而我你的人生,超越了主客二分,所以又称为相遇的世界,相遇就是和人的灵魂深处直接的见面。比如我凝神关注的时候,我进入了无我不分的境界,物我同一的关系中。与我相遇的不是这棵树的属性、本质,不是这棵树的物理运动化学变化,而是这个不可分割的树的整体,这是无限的你。没有任何的概念、体系、欲望、目的阻隔着我和你之间,这是关系的一种直接性。
他说人一直生活在过去里,他说时间并没有现在,除了对象,它一无所有。而现在是永恒的,对象是静止的、不中断的、僵死的、凝固的,本质的存在是在现在,对象的存在是在过去。这有点哲学的味道。我你的人生是超越了主客二分的人生,是诗意的人生,是当下的人生,是把握现在的人生。而我他的人生是主客分离的人生,是生活在过去里面的人生,是丧失了现在的人生。这样的人,一切都是过去式的,这样的人只能生活在过眼云烟之中,他把握不了现在。
所以诗意的人生就是跳出自我,跳出主客二分的间隔,用审美的眼光和审美的心胸看待世界,造架万物一体的世界。体验它无限的意味和情趣,从而享受现在,回到人的精神家园。我们有时会觉得人活得没有意思。感到人活得没有意思,可能有很多原因,很多情况下是由于功利的眼光遮蔽了这个有意义有情趣的世界。从而丧失了现在。而审美去掉了这个隔离,造架了本来的世界,于是世界的一切都变得有情味,息息相通,充满了不可言说的诗意。
海伦·凯勒她虽然是个盲人,但她可以感受世界的美。她享受现在,她的人生是诗意的人生。马斯洛说自我实现的人有一个特点就是更有情趣,更能感受世界的美,他能从生活中得到更多的东西,他带着兴奋、好奇甚至狂喜来体验人生。对于自我实现者,每一次日落都像第一次看见,每一朵花都令人喜悦不已。他见到第一千个婴儿,就像见到第一个一样,这是惊叹的产物。这个人十次摆渡过河,但当他第十一次过河的时候依然有着强烈的感受,一种对于美丽的反映,一种兴奋,就像他第一次过河一样。
诗意的人生,每天世界都是新的。这就是中国古人所说的乐根,一个人乐根,享受人生,他就把握了现在。世界上事物的意义和价值就不一样了,他的人生就成了诗意的人生。海伦·凯勒的一个朋友在森林走了一个小时回来,她问他看到了什么,他说什么都没有看到。她说,你走了一个小时怎么可能什么都没有看到呢?他看不见,世界上的东西对他没有意义。
创造的人生
审美的人生是创造的人生。创造的人生就是一个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高度发挥,甚至发挥到了极点,这样的人生就充满了意义和价值,中国古人说“生生不息”就是说生而又生,创造了再创造。生生不息就是创造的人生。一个人的人生,最重要的就是生命力和创造力。创造的人生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才是五彩缤纷的人生。创造的人生才是审美的人生。因为人在审美的过程中是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创造的追求。反过来,缺乏创造的人生是缺乏意义和价值的人生,是灰色的人生,是暗淡的人生,是索然无味的人生。
我可以举两个例子来说明什么是创造的人生。一个是我们北大著名教授朱光潜的例子。朱光潜先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当作反动学术权威受到批斗,但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不到三年,朱光潜就连续翻译整理出版了黑格尔《美学》的两大卷,文化大革命以前他出版了一卷,后两卷有一部分是之前翻译的,文化大革命的时候,红卫兵抄走了。在文化大革命后期有一次我在路上碰到朱先生,问他那些翻译找回来没有,他说没有找到。后来幸好找到了,朱先生就把它翻译完了,整理出版。黑格尔的《美学》很难翻译,因为涉及西方哲学、文学、文化的面非常宽,不熟悉西方文化很难翻译。所以当时周恩来周总理就说“黑格尔《美学》这样的书只有朱先生翻译,才能胜任愉快。”朱先生翻译完了三大卷美学。这是何等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我就想起我小时候看到的丰子恺的一幅画,这幅画很能反映朱先生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这幅画画了一棵大树被拦腰砍断,周围就长出很多枝丫,树下站了一个小女孩和他的弟弟,小女孩把树指给他弟弟看,画上写了四句诗“大叔被砍伐,生机并不息,春来怒抽条,气象何蓬勃。”我觉得丰子恺的这幅画和这首诗非常恰当地表现了朱先生的这种生命力和创造力。
再一个例子是苏联一个昆虫学家柳比歇夫,是苏联作家格拉宁在真人真事的小说《奇特的一生》写到的。这个昆虫学家让人惊奇的是他有超出常人一倍甚至几倍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我罗列一下他干的事情,他一生发表了70来部学术著作和12500张打字稿,内容涉及昆虫学、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进化论、哲学、无神论等等学科。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跑了很多地方,实地研究果树的害虫、玉米的害虫,他用业余的时间研究地藻的分类,收集了35箱地藻的标本,共一万三千只,这是多么大的工作量。不仅如此,他的学术兴趣广泛地叫人吃惊,他编辑了古希腊罗马史,英国的政治史,研究宗教,研究康德的哲学。他在研究古希腊罗马史时,古希腊罗马史的专家来找他讨论。外交部的官员来找他请教英国政治史中的某些问题。
柳比歇夫它的学术研究领域这么广泛,这么广博,取得这么多成果,并不表明他的物质生活十分优越,他一样要经历战争时代的折磨,他一样要花很多时间去跑商店。那时候苏联的生活条件也不好,要排队去买煤油,去买很多东西。他也有应酬,照他自己的记录,1969年这一年他收到419封信,写了283封信,他的有些信简直写成了专题论文和学术论文。他的同行拥有豪华的别墅,高档的轿车,他从来不重视这些东西。他只要有一个安静的工作环境就满足了。他没有让物质的享受把自己淹没,他也没有忽视审美的层面。他讨论但丁的《神曲》,他在晚上经常去听音乐会。柳比歇夫超越了平常人无法超越的极限,使自己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发挥到了惊人的地步。他享受生活的乐趣也比平常人多得多。
我认为朱光潜和柳比歇夫这两个例子非常典型,为什么?因为他们的人生是创造的人生,是五彩缤纷的人生,他们一生所做的事情要比普通人多得多。威廉·詹姆斯曾说普通人只用了他们潜力的一小部分,和我们想成为的人相比,我们只苏醒了一半。我们永远都在这一半的地方,永远不想突破这一半。马斯洛也说过,我们都有可能比现实中的自己更为伟大,我们都有未利用的潜力。我们许多人的确回避了自身的天职、召唤、命令、使命。大多数人都不想尝试超越自己可能性的局限。很多人都是在一半上生活,而朱光潜和柳比歇夫都是在极限上生活。他们都是自我实现的人。自我实现就是充分开发自己的天资、潜能,使自己趋于完美。创造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人生,创造的人生是趋于完美的人生。现在人才的标准有一条,超强度的使用脑力,我也跟我的研究生讲,要超强度地使用脑力,不要懒。人生应该追求最完美的人生,极限的人生,创造的人生。
爱的人生
审美的人生是爱的人生。一个人的人生充满了诗意和创造一定会给他带来无限的喜悦,使他热爱人生,为人生如此美好而感恩,并因此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所以诗意的人生和创造的人生必然带来爱的人生。我们能从天地万物的圣意,在一种勃勃的关怀中得到快乐,同时产生一种对天地万物的爱。花开花落都体现出生命的灿烂光华。爱花,赏花是因为人们对生命的无限的珍惜。事物有缘相遇,一定会在人们的心中激起无限的喜悦,哪怕是花,哪怕是一棵无名的小草,也是一样。这就是说自然的美。
生命的灿烂的光华激起人无限的喜悦,激起人们对人生的爱。这种对人生的爱必然和感恩的心情结合在一起。这样,人必然能感受到天地无限存在对个人生存的支持,没有他,人不可能实现自我,人生也就失去了意义。感受到这一点,人必然会产生一种感恩的心情。这种感恩的心表现在拥抱一切的胸怀,表现为每个人对万事万物的爱,它使人产生世界何等美好的感悟,导致一种为这个世界行善的冲动,一种回报的渴望,一种崇高的责任感。
艺术的美同样也激起人们的爱。俄国一位著名作家多斯托夫斯基说他不止一次的参观德累斯顿的博物馆,那儿有拉菲尔的《西斯廷圣母》,还有许多古代大师的作品。每次都看得热泪盈眶,究竟是什么使人热泪盈眶?是洋溢在画上的精神的完美。它激励我们追求自身思想纯洁和高尚。在欣赏美的时候,我们自然会感觉到诚惶诚恐,仿佛那雨,那风,那鲜花,那大地的呼吸全部都嵌入了我们感恩的心,并且永远占据了他。他走进东宫博物馆,一直感觉到幸福。他说他看那些雕塑像,懂得所有这些雕塑对人类高尚情操的召唤。这是人类无比纯洁的写照。他几个小时坐在米洛的维纳斯像的旁边,悄悄地在那哭泣。他的话也是说,审美活动使人感受到人生的美好。那种感恩的心情从而激励自己追求高尚纯洁的人生境界。
这样的人生当然也包括男女之间的爱情,有了男女的爱情,人生就变得如此美好,马斯洛说情爱和性爱作为一种人生体验使人惊喜,敬慕,敬爱,并且有一种类似伟大音乐所激起的感恩心情。这些思想家和艺术家都告诉我们审美的人生是爱的人生,是感恩的人生,是激励自己追求高尚情操和完美的精神境界的人生。
总之,追求完美的人生就是追求诗意的人生,追求创造的人生,追求爱的人生。人们在追求审美的人生的过程中同时就在不断地拓宽自己的胸襟,涵养自己的气象,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不断提升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最后达到最高的人生境界,也就是审美的境界。
现在回到我们的开头,我们说,在中国古代思想家看来,一个学者,一个受教育者,不仅要重视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学问,更重要的是不断拓宽自己的胸襟涵养气象,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去追求一种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更有情趣的人生。我想,如果我们年轻的一代,我们的大学生都有这样高的精神追求,那么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一定会有光明的未来。
(根据叶朗2009年10月15日在浙江大学东方论坛上的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录音整理:刘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