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长恨歌(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3 23:34: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白居易的长恨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白居易的长恨歌》。

第一篇:白居易的长恨歌

白居易的长恨歌 1本诗的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时作者35岁,任周至县尉。关于这首诗的写作缘起,据白居易的朋友陈鸿说,他与白居易、王质夫三人于元和元年十月到仙游寺游玩。偶然间谈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这段悲剧故事,大家都很感叹。于是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写一首长诗,请陈鸿写一篇传记,二者相辅相承,以传后世。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称那篇传叫《长恨传》。

2长恨歌的含义:

第二篇:白居易 长恨歌

关于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概括起来有三种观点:一是讽刺说,,认为这首诗讽刺揭露唐玄宗与杨玉环的荒淫误国、二是爱情说,认为这首诗赞美了李隆基与杨玉环至死不逾的真挚爱情、三是二重主题说,认为这首诗既有讽刺揭露,又有同情赞美。

《长恨歌》在叙事结构方面的五个特点:一,美化杨女出身,回避杨氏曾作过寿王瑁妃子这一事实。二,铺张叙写李杨二人欢爱生活,多角度地表现杨女“天生丽质”。三,略写“安史之乱”“马嵬事件”原委,有意回避历史事实。四,铺张叙写皇帝思念杨女,表现其内心情绪。五,杜撰杨女赠物表誓这一情节。因此,从叙事结构来看,《长恨歌》是一首描写帝妃之间爱情的诗歌

由于封建社会的权力结构、政治制度将皇帝置于政治生活的中心,天下兴亡系于君主一人,给君主造成问题的又不外乎宠信奸佞、耽于享乐。

《长恨歌》是按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来组织安排结构的,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起。作品以“汉皇重色”总揽全文,着重表现倾国美人杨女的“天生丽质”。第二部分是承。因安史乱起,“九重城阙烟尘生”,杨女“宛转娥眉马前死”,男女主人公马嵬死别。第三部分是转。汉皇回宫,思念杨女,痛惜不已。第四部分是合。诗人突发奇想,安排天子使者临邛道士上天入地遍寻杨女,杨女赠物表誓以示忠贞。乍看起来,叙事结构上下贯通,前后勾连,流畅自然,结构完整,其实不然。《长恨歌》在叙事结构方面有以下五个特点:

一、略而不顾李杨二人的伦理关系,回避杨氏曾作过寿王瑁妃子这一事实。这个事实对于唐玄宗、杨贵妃二人来说,并不光彩体面。而对“杨女”形象的美丑来说,关系却非常重大。中唐时期的白居易完全了解这一事实,他有意改变了它,这就等于重新为他的人物制造了一段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个人经历。为什么?一说为君讳也。一说惧因言怙祸。这两种说法都存在着一些疑点。如果说白居易意在讽谕和揭露,那么为何又要为君讳呢?暴露其丑恶不是可以更好地达到讽刺揭露的目的吗?如果是为惧文字之祸,那么就应该什么也别说,委婉含蓄地揭露也是讽刺。然而“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怎么看都是在美化。所以只能这样理解,诗人不愿意让自己所创造的杨女形象一开始就染上污点,他在诗歌一开头就很注意这一点。

二、铺张叙写李杨二人的欢爱生活,多角度地表现杨女“天生丽质”。“天生丽质”是概括描写、正面评价杨女的美丽。“回眸”两句以“六宫粉黛”侧面衬托她的妩媚,是“天生丽质”的具体说明。“春寒”四句写她“承恩”时的娇态,其中“温泉水滑洗凝脂”也是在继续写她的天生丽质。“云鬓花颜金步摇”,描写她的容颜装饰,也还是天生丽质的具体化。“春宵苦短”等句写玄宗对她的迷恋宠爱,“从此君王不早朝”、后宫三千专宠一个,进而使玄宗对她的恩宠扩大到她的兄弟姊妹身上,这还是“天生丽质”的具体说明。这首诗用了整整二十六句,不仅形象地描写了她的“天生丽质”,而且深刻地表现了她的“天生丽质”的影响。这是为什么?难道是为了讽刺和批判吗?也许白居易在这里对玄宗沉湎女色不无讽刺,但这显然不是诗歌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旨。

三、略写“安史之乱”“马嵬事件”的原委,有意回避历史事实。安史之乱爆发,马嵬事件发生。对于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歌中只有六句诗。其中关于杨女的死因,诗中只有一句交代,“六军不发无奈何”,完全“略而不顾”诛杨,乃是政治的斗争需要。诗人却将他的主要笔墨集中在杨女的死状以及玄宗的悲痛情状上面。这就是说,诗人不只将重大历史事件的原委完全略去,而且连“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这样被迫所下的命令也完全回避,好像是“六军”杀了杨妃。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为了讽刺和批判吗?只能这样理解,白居易有意替玄宗、杨女开脱历史责任。开脱,就是一种剪裁,一种艺术加工。很明显,白居易 不愿意让龌龊的政治斗争伤害二人的感情表达。他完全是在摒弃丑而取其美,去其实而成其精。

四、详写玄宗思念杨女,铺张地表现内心悲哀。杨妃死后,玄宗的心情是非常悲哀寂寞的。

诗人或利用入蜀路上以及回宫后的景物加以渲染映衬其内心的孤寂;或通过“至此踌躇不能去”“东望都门信马归”等动作行为暗示其内心的相思;或以人物的变化衰老写玄宗的伤感;或以“夕殿萤飞”“孤灯挑尽”衬托他因孤独引起的愁思;或以“迟迟钟鼓”“星河欲曙”写玄宗因思念杨妃而感觉长夜漫漫;或以“鸳鸯瓦冷”“翡翠衾寒”映衬玄宗的孤枕难眠。诗人用了整整三十二句写玄宗的悲痛和相思。如此全面深入而又细腻地描写一个人内心悲痛无望的相思情状,不但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少见,恐怕在世界诗歌史上也是难得的。时间拉得很 长,距离拉得很大,过程写得很细腻,使一位皇帝对他舍弃的妃子的痛惜思念之情变得非常具体,非常形象,感人至深。谁又会想起他的皇帝的身份呢。皇帝失去了一个妃子后宫还有佳丽三千,难道不可以随意找个替补吗?但在诗人的笔下,他是一心一意、时时刻刻地怀想失去的杨妃,孤寂痛苦之感也经常伴随着他。诗人要表现他对于爱情的专一,这难道还不够吗?

五、杜撰杨女赠物表誓这一情节。在似乎无故事可讲的结尾处,作者宕开一笔,节外生枝地展开了一段文字。杨妃远隔尘雾,与玄宗音容两别,只好赠物表誓,以表深情。“钗留一股合一扇”,是显示爱情的坚贞,寄托“天上人间会相见”的希望。“临别殷勤重寄词”六句是强调二人的私誓,尽管天人两隔,也能遵守不违以示自己的深情与坚定。这个结尾弥补了爱情故事因缺乏戏剧性转折而收束无力的先天不足,使文章流韵悠远,余味无穷。方士升天入地在蓬莱仙宫觅得杨女后,杨女又是赠物,又是表誓,这当然不可能。古人不信,今人岂能信之,然而这却是诗人完成爱情主题的极为重要的一环。如果没有后面的这一节,没有玄宗因思念过度精神恍惚而让临邛道士“上穷碧落下黄泉”地去遍寻杨女魂魄的荒唐举动,没有觅得蓬莱仙宫的杨女后的赠物表誓情节,前面的故事将显得平庸无奇。因为前面的“汉皇”虽然相思,但不至于颠狂,读者还不敢肯定这就是爱情;前面的贵妃虽有美丽的外表,却没有主宰身躯的灵魂,只有前后映合,互相补充,李、杨的爱情悲剧才能动人心扉,才能使两人的形象完善而富有情味。由此可见,诗人写的帝妃故事,并不是按照历史的样子,而是按照其应当有的样子去写的。诗人不是历史学家,没有义务,只写真正发生过的事情,按照它们真正发生的样子去写。诗中的汉皇虽然是“重色”的皇上,诗中的杨氏虽然是“重色”的对象,但是由于作者巧妙结构,倾注感情,读者不但感不到杨氏是祸水,而且会认为她是纯洁而又美丽、多才而专一的完美女子;读者不仅感不到“汉皇”荒淫无耻,而且会认为他是一个一旦用情却也能做到情比金坚的普通男人。《长恨歌》是一曲唐版的“人鬼情末了”,是一部浪漫主义的爱情故事。其中既凝聚着诗人的爱情理想,也层层积淀着历代读者的美好愿望。正是因为其绵绵“长恨”比天长比地久,此诗才获得了永恒的魅力。

从“渔阳鼙鼓动地来”一句开始到结束,描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和派道士寻找等,这一部分对李、杨感情却进行了更多正面描写。安史之乱爆发,玄宗自长安出逃,然而“六军不发无奈何,婉转蛾眉马前死”,杨贵妃被逼在马嵬坡自缢。“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合流。”从对杨贵妃的同情,又转为对二人恋情及玄宗的同情。最引人注目的是“仙寻”部分,结尾“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及作为全篇概评、收束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等,进一步证明《长恨歌》后半部分的确是以同情态度在描写李、杨情爱悲剧,白居易并未丑化、甚至也没有直接从政治上评价这一悲剧。这一部分以歌颂爱情为中心,在《长恨歌》中占的分量更大,又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成为“爱情说”的主要论据,“讽喻说”则难以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这是一首叙事诗,叙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李、杨早先的逸乐和后来的长恨,都是这个故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这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早先的逸乐是导致后来贵妃丧生、彼此长恨的重要原因,而长恨则是李、杨荒淫误国、最终殃及自身的必然结果。其次还应注意:这是一出经作者艺术处理过了的爱情悲剧。作为悲剧中的两个主人公,李、杨具有特殊的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俩的荒淫逸乐引发了安史之乱,从某种角度上说,他们

是悲剧的制造者;另方面,安史之乱的发生使他们死生异处,相见无期,自食其果,因而又是这一悲剧的承受者。《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在叙述李、杨爱情始末的过程中,作者融进了自己的感情,通过感情的媒介,表现了他对这一悲剧的是非评判。对李、杨之逸乐误国,作者显然是意在批评而语含讥讽的,这从“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等语句中可明显看出。然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悲剧的发生,作者对李、杨的态度也由批评讽刺转向怜悯同情。这从“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转蛾眉马前死”、“到此踌躇不能去”、“不见玉颜空死处”、“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等等大量饱含感情的描述中,可以获得非常明显而强烈的感受。诚然,作为悲剧的承受者,作者对李、杨深抱同情;作为悲剧的制造者,作者对李、杨又有所谴责。但是,作者的谴责自有其立足点,那就是李、杨的任意纵情,不仅贻误国事、危害社稷,也给他们自身带来了巨大的不幸,自食苦果,并非为了揭露批判统治者的荒淫腐朽(尽管诗歌在客观上有此认识作用)。否则,作者何必化费那么多的笔墨着意铺写渲染李、杨两人的绵绵长恨? 即使按“讽喻说”论者的说法,这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曲地讽刺”,那么,至少仙寻部分的整段描写就大可不必,而且作者亦无须在字里行间倾注如此明显而又深切的同情__

从作品本身来看,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表现爱情的。这首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惊破霓裳羽衣曲”。写唐玄宗重色误国,导致安史之乱的发生。这一部分重在揭露 讽刺。一个痴迷女色,一个顾盼作态,以色邀宠,这样寻欢作乐,必然荒疏政务。“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不仅如此,生活上的荒淫还和政治上的腐败结合在一起“, 姊妹弟兄皆 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封建社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丑恶现象充分地暴露在人们面前。这一部分肯定有其鲜明的政治讽喻意义,但就整首诗来看,其作用在于揭示造成李杨爱情悲剧的原因,为下文情节的展开进行必要的铺垫。第二部分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到“魂魄不曾来入梦”。第一部分描写他们怎样寻欢作乐,令人生厌。第二部分则着重表现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深深思念,这种思念是如此执着,如此的刻骨铭心,因此,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强烈共鸣。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样的描写反映了杨贵妃这样的尤物惑人不浅,是生亦惑、死亦惑,讥刺唐玄宗的昏迷不误。但从诗歌本身流露的感情来看,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落叶满阶红不扫”描绘的是一幅萧条破败景象“, 梨园弟子白发新”流露的是人生易老的感伤“, 鸳鸯瓦冷霜华重”、“夕殿萤飞思悄然”渲染的是凄凉寂寞的气氛。这些描写都是在烘托唐玄宗晚景的凄凉。一个垂垂暮年,过着囚徒差不多一样生活的老人,思念自己心爱的妃子,寻找精神上的寄托,得到的应是人们的同情和理解,怎么能是讥讽呢? 诗歌最后一部分写方士受玄宗之托到蓬莱宫中寻觅杨贵妃。杨贵妃与唐玄宗虽阴阳相隔,生死异途,但仍然执着地思念唐玄宗,即使身处仙界,也不能忘却这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表达了她对唐玄宗至死不渝的爱情。纵观全篇,对李杨二人遭遇的同情,对他们真诚爱情的肯定是作品的基调。爱情应是这首诗要表现的主题。

杨玉环本是寿王李瑁的妃子,是李隆基的儿媳妇,但李隆基竟不顾翁媳名分,为了掩人耳目,将杨氏度为女道士,后令其还俗,再纳入宫中,册封为贵妃。男女恋情如果违背了起码的人伦道德,再真挚也是丑恶的。如果白居易把这些内容也写进诗歌,势必要破坏人物形象的完整性,他对李、杨二人悲剧命运的同情,对他们真挚爱情的肯定就会显得不伦不类。正是出于这层考虑,白居易把杨玉环写成一个通过正常途径选入宫中的女子,也隐去了历史人物杨贵妃的其他丑行。

第三篇:长恨歌白居易

长恨歌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展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到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回,珠箔银屏逦迤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摇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

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

第四篇:白居易长恨歌赏析

《长恨歌》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作者时年35岁,任周至县尉。关于这首诗的写作缘起,据白居易的朋友陈鸿说,他与白居易、王质夫三人于元和元年十月到仙游寺游玩。偶然间谈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这段悲剧故事,大家都很感叹。于是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写一首长诗,请陈鸿写一篇传记,二者相辅相承,以传后世。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称那篇传叫《长恨传》。

《长恨歌》共分四大层,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到“尽日君王看不足”,作者用了隐喻的笔法,这也是唐朝诗人惯用的写作笔法,应为唐皇帝与汉皇帝在重色这方面有一样的癖好。这一段写的就是玄宗皇帝重色,而且整日沉迷于美色中,连早朝也不上,误国误民,还将贵妃的亲戚也分侯赐爵。第一层揭露了玄宗的荒淫无度,但是没有直接的写,只是一般的叙述。

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到“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是因为重色而导致的安史之乱,玄宗皇帝出逃,贵妃被赐死。

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到“魂魄不曾来入梦”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在描绘贵妃死后,玄宗皇帝朝朝暮暮的思念贵妃。生死两重天,但是思念却不能截断,“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叫人如何不泪垂“,描写的就是君王对贵妃的思念,把爱情歌颂的那样的淋漓尽致。

第四层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到“此恨绵绵无绝期”,写的是贵妃在思念君王,在得知皇帝派使者到来时,“花冠不整下堂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体现出贵妃的思念之情的深切。

对于《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有几种争议:

一说:“通过李杨的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真诚和专一,歌颂了人类一些美好的品德,歌颂了人们对团圆的美好的爱情生活的向往。”

二说:“主要讽刺唐明皇的荒淫乱国和昏迷不悟”

三说:“诗篇一开头,对男女主人公是有所谴责的。但发展下去,诗人却用自己的感情、想象丰富了这个故事,赋予了这个爱情悲剧以更普通的意义,使得作者自己和广大读者都对这一对男女的生离死别的不幸命运,产生了高度的同情。”

在我看来,我还是比较同意第三种的。我认为将此诗看成纯粹的讽喻诗或是爱情歌颂诗都不恰当,它应是暴露与歌颂的统一,讽喻与同情的交织,既有为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之泪,又有对他们的误国的批判,二者交相融汇,不是机械叠加,《长恨歌》的主题应该是双重性的,是讽喻和爱情皆有的。一方面由于世界观的局限,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唐明皇这个历史人物既是安史之乱的制造者,又是一个所谓“五十年太平天子”,因此诗的主题思想也具有双重性,既有讽刺,又有同情。

首先,如果作品仅仅是为了暴露唐玄宗荒淫无耻的生活,那么诗从唐玄宗的“重色”写起,写他求她,朝思暮想,一旦把杨贵妃弄进宫里,唐玄宗就“从此君王不早朝”,沉迷于女色之中,从而导致安史之乱,酿成了马嵬坡的悲剧,以“色”的得而复失而告终,故事已经达到了高潮,再加上晚年的孤苦,原来的亲信太监陈玄礼、高力士都已被贬,70多岁的太上皇,名存实亡,而且被迫从兴庆宫迁到太极宫,实际上被软禁,不准与外人相见,更惨的是迁移途中险些做了刀下鬼。这下场、这处境够惊人的了,唐玄宗既是悲剧的制造者,又是悲剧的承受者,充分的品尝了自己酿成的苦酒,从人物的结局,主题的表现,讽喻的目的,这场悲剧都应收场了,可作者为什么还要加上寻觅,仙山答问,托寄信物,再表誓言等情节,把他们的爱情进一步美化呢,这岂不是与暴露的旨意相违背。

其次,诗歌的前半部分写杨贵妃入宫时,作者有意地掩盖了唐玄宗强占儿媳的丑闻,而写成“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玉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写她的光

彩,似乎是上帝恩赐的一样,如果是暴露唐玄宗的荒淫无耻,这是现成的最有力的材料,作者却弃而不取,这是不能理解的。对此,既然陈鸿能写进《长恨歌传》里,而诗人则未取,如果没有其他因素,可见诗人并没有把贵妃当作“尤物”来写。在选材上,我想作者是有自己的用意的。

最后,白居易写这首诗是在安史之乱几十年之后,对这样的民情,他不但很清楚而且也深受影响,何况他本人很佩服玄宗,常把玄宗和太宗相提并论,而当时同情李杨爱情的传说大量产生,对于“深于诗,多于情”的白居易来说,难免会批判中兼有同情的个人色彩体现在作品中,退一步讲,我觉得一部好的作品,尤其是悲剧色彩十分浓厚的作品不会只有一种主题思想。

《长恨歌》能够千古传唱,自有其无穷魅力,接下来就分析一下它独特的艺术手法。第一、对仗手法突出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等都是对仗,其作用是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能够把生离死别的痛哭和生死两重天的思念以及至死不渝的忠贞爱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第二、采用反复手法

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这是为了强调玄宗对贵妃的专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迟迟”和“耿耿”是为了渲染气氛,突出玄宗对贵妃的无限思念;“悠悠生死别经年”中的“悠悠”,是为了突出玄宗和贵妃生离死别一年后,那种缠绵爱情并未被割断,反而更加强烈的感觉。

第三、顶针手法

如“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都是采用了顶针手法,它的作用是进一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使节奏更加紧凑。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

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感染和吸引着读者呢?宛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就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使千百年来的读者受感染、被吸引的力量。

第五篇:白居易长恨歌心得体会

白居易所作的诗歌长恨歌,可谓是千古绝唱,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白居易长恨歌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白居易长恨歌心得体会

幼时读《长恨歌》,只觉朗朗上口,绝美绝伦。再读《长恨歌》,却只叹:“天若有情天亦老,月若无恨月长圆。”

虽始作于唐,《长恨歌》却可谓千古绝唱。它将李杨二人的爱情写得凄凄切切,刻骨铭心。这段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超越时空,甚至超越了生死,在代代后人心中印下美好的佳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只因一个杨贵妃,六宫所有美若天仙的嫔妃全都黯然失色。一句将杨贵妃衬托得美艳无比,不可抗拒。“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一句,笔触细腻独到,将李杨二人缠绵欢爱之时的万种风情描写得淋漓尽致。

在欣羡感叹的同时,残酷的现实也令人惋惜。唐玄宗纳子之妻杨玉环为妃,宠爱至极。此举本已不义,更因此误国误民。天宝十五年安史之乱,逼近长安。逃亡之际,于马嵬坡,扈从禁卫军发难,不再前行,请诛杨国忠、杨玉环兄妹二人以平民怨。玄宗为求自保,只得忍痛弑爱。日后悔恨交加,无奈只能苦苦思念。

汉代李延年对汉武帝曾说:“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再难得。”倾国倾城,果真倾国倾城!唐玄宗成天浸于女色而忘却自身为一国之君的责任。长此以往,招来民愤,终酿爱情悲剧。李杨二人的爱情真挚感人不容质疑,但同时也警示后世君主万万不能因贪美色而误国家大事。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长恨歌,爱过,恨过,终成遗恨。

下载白居易的长恨歌(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白居易的长恨歌(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白居易《长恨歌》教案

    一、教学要求: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特点。2、了解《长恨歌》本事及其在文学史上的重大影响。3、分析李、杨爱情悲剧的深刻历史教训。二、学习要点:1、题解关键词:《长......

    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推荐五篇)

    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好一首凄凄切切的《长恨歌》!好一个凄怆悲凉的爱情故事!好一代风流倜傥的一国之君!二人的爱情远已超过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到达了常人无法到达的境界。面对......

    白居易长恨歌说课

    《长恨歌》说课稿 我说课的篇目是《长恨歌》。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及效果预测等几个方面对这首诗歌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长恨歌》是鲁......

    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5篇范文]

    白居易的《长恨歌》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对后世诸多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首诗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白居易《长恨歌》读......

    论白居易《长恨歌》主题

    论白居易《长恨歌》主题【关键字】白居易长恨歌主题伤感情 【摘要】一直以来,人们对白居易的《长恨歌》都有着不一样的看法,既有浪漫的爱情说,又有批判性的讽喻说,还有就是双重......

    浅析白居易《长恨歌》中唐玄宗形象

    浅析白居易《长恨歌》中唐玄宗形象 摘要:《长恨歌》与以往描述这段历史的作品不同,它以哀婉的腔调讲诉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著名的爱情故事,该诗对后世诸多文学作品产生了深......

    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

    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欢迎阅......

    长恨歌/白居易_教学设计_教案(范文)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 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 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2.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