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图书馆概论
图书馆概论张翔宇00930031
数字阅读与纸版阅读比较
张翔宇00930031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冲击着许多人们原有的行为习惯,一股数字化的狂潮正汹涌而来。在社会数字化引发的众多冲突中,数字阅读和纸版阅读之间的矛盾可谓是其中的代表。有人预言,新兴的数字阅读在不久的将来会完全取代传统的纸版阅读,但在我看来,至少在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这种情况不可能发生,纸版阅读仍将活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纸版阅读,作为古已有之的阅读方式,有着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并且随着时间的沉淀,纸版阅读早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行为习惯,而成了一种人生境界的表现。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捧一本好书,便似与哲人对话一般,徜徉在知识的海洋,感受其深厚的文化韵味,纸质书特有的笔墨味自古以来便是文人骚客们的最爱。同时就实用性而言,纸版阅读也有着数字阅读不可比拟的优越性:首先,纸版阅读不似数字阅读一般需要借助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只要有书便能开始阅读;另外,纸版阅读时能够随机翻阅书籍,来回比较文段,如此对知识的理解便会更加深刻;并且我们在阅读纸版书籍时,能够随时在自己不懂之处标明注释等,这样便能有效地帮助我们消化理解书中的精华。
数字阅读,作为信息化时代下的新兴产物,目前正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全世界,尤其是年轻人群。简单来说,数字阅读就是指阅读的数字化,而这种数字化不仅包括阅读对象的数字化,并且包括阅读方式的数字化。与传统的纸版阅读相比,数字阅读开创了多媒体的阅读方式,图文并茂,更加形象。同时,数字阅读在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的配合下拥有了纸版阅读所不可能具备的优势:第一,数字书的保存极为方便,基本不占空间,我们不需为家中没有足够空间来放置书籍而发愁;第二,数字阅读能借助电子设备的高速检索功能使得查找极为方便迅速;第三,由于数字书更新较快并且较易获得,所以数字阅读能让我们在第一时间了解到许多最新信息。另外,从环保方面来看,随着地球环境的逐步恶化,数字书这种对环境基本无污染的电子产品的发展在未来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当然,尽管数字阅读有着许多纸版阅读永远不可能具备的优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纸版阅读在未来会被数字阅读所取代,至少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已为绝大多数人所习惯和接受的传统读书方式仍将同数字化读物共生共存。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阅读习惯,有的人欣赏数字阅读为其带来的快捷和便利,而有的人则陶醉与纸质书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气息。“醉翁之意不在酒”,正如前面所说,看纸质书不单单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乐趣,而这样的乐趣是你拿mp3看书时所无法感受到的。同时,数字阅读不可避免的弊端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数字阅读相较纸版阅读而言对眼睛的损坏更大,并且数字书易受一些原因的影响而使其内容失真;数字阅读对设备的要求较高,一旦设备故障便不能阅读;同时,由于电子设备的超链接功能,数字阅读更易受到环境影响而难以专心阅读。另外,由于数字阅读目前还属于新鲜事物,所以相关部门对其的管理还不够规范,很容易对社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如今许多读书的人都有收藏书籍的习惯,他们喜欢随时把自己珍藏的书籍拿来翻阅圈点,并从中获得身心的愉悦,显然这种感受是数字书所无法取代的。
所以,尽管数字阅读在未来可能会成为主导的阅读方式,但纸版阅读并不会因此而寿终正寝,它们各自占领着不同的空间,谁都不可能让对方完全成为历史,两者的关系好比“经典”与“流行”一般,尽管“流行”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但“经典”永远不会消失,并且随着时间的发展,“流行”也将慢慢成为“经典”。也就是说,随着我们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一定还会出现比数字阅读更高级的阅读方式,那时的数字阅读便如今天的图书馆概论张翔宇00930031 纸版阅读一般在竞争上处于弱势地位,但它同样不会被新兴的阅读方式所取代,因为它早已在市场中占据了属于自己的空间,而这一空间不会因为其他事物的冲击而消失。从更大的方面来说,任何一个事物,它的出现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它的存在也具有一定的客观理由,只要它的存在没有触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阻碍历史车轮的前进,那么它一定能在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并一直存在下去。
综上所述,数字阅读与纸版阅读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谁取代谁、谁战胜谁的过程,而更有可能是一个融合和嬗变的过程,两者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附并存的关系,从而构成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满足更多人的需求。
第二篇:概论图书馆的产生
概论图书馆的产生与发展
潘寅生
图书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文明产物,它伴随着文字的出现而产生,又随着科学文化的进步而不断变革和发展。如果说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是从人类开始保存文字记录为开端的话,那么,图书馆的存在就差不多和‚历史‛一样悠久。其漫长的演进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每个发展阶段因受其同一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制约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
图书馆的产生图书馆一词,是个外来语。Library,俄文BFiBJIIdaTe二a,英文德文Bibliothek、法文Bibliothegue等,都 是从拉丁文Libr aria源衍而来的,其含义为藏书之所。由此可见,最初形态的图书馆实际上是一个文献的集合体。文献是图书馆产生的前提条件,文献交流是图书馆产生的社会根源。
交流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自从人猿分野之后,人类在共同的社会劳动中,需要表达思想,交换意见,积累经验,进行物质和精神方面的交流。但是在文字出现以前,人们思想感情和生产 经验的交流,只能靠记忆和耳口相传,既不能传递很远,也不能世代保存。后来人们经过结绳、刻木记事等长期的探索,终于创造出了一种有效的象征符号—文字。文字的发明,必须有相应的载体以体 现,二者相结合便产生了记录—文献。图书文献是人们表达思想,保存记忆,交流经验的工具;人类运用文字记录对外界刺激加以抽象化,形成概念,并通过概念进行推理,了解事物的本质;人类只有通 过文字记录才能超越自己所生活的直接的自然环境,使通讯成为可能,使积累的知识得以世代相传。所以文字及其记录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社会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拉开了人类文明史的序幕。
亚洲、非洲的大河流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利于人类定居和耕作,成为人类文明的策源地,因而最早的文字记录首先在这些地区的国家产生和发展起来。当文字记录的各种文献档案增长到一定数量 时,个人和社会集团就感到难以依恃自身的能力和条件去有效地搜集和利用这些资料,为了汇集和管理源源不断涌现的文字记录材料,以服务于社会实践,即产生了新的社会分工,出现了搜集、整理、保存 各种文献典籍的机构,这就是最初形态的图书馆。
由于时代久远,最初形态的图书馆当然不复存在,我们只能依据有关文献的记载和考古发掘的实物佐证来窥测其一斑。
古埃及人民曾为人类古代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大约在公元前三千五百年左右,古埃及就有了象形文字,并发明了供书写用的纸草卷子。纸草书中最古老的一份,是现存于巴黎罗浮宫的普利斯纸莎草书,约写于公元前二千五百年。公元前一千八百年,就出现了记录庙宇历史、祈祷活动及神话传说的神庙档案室(寺庙图书馆)。1887年,在阿玛尔那废墟上又发现了埃及新王国t公元前1580年以后)第十八王朝创建的王室图书馆。在古埃及,收藏纸草书最多的地方是公元前三世纪托勒密一世祖孙三代建立的亚历山大图书馆,藏有纸草书七十万卷,贮存在名叫布鲁茨欧姆(Brucheum)的王室博物馆内,至公元前47年恺撒时代,因海港大火致其藏书荡然无存。
在古代文明中,与亚历山大图馆相媲美的,还有公元前二世纪在小亚细亚建立的佩加门(pergamum)图书馆,收藏有羊皮纸书二十万卷。
值得指出的是,古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大约在公元前四千年,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就有了楔形文字和泥板图书。根据考古发现,这些泥板文献多收藏在寺庙和宫廷王室,内容包括宗教迷信、商行记 录、政府档案等。其中收藏泥板书最著名的是亚述国王巴尼拔于公元前七世纪创办巴尼拔图书馆,它搜集各种文字记录一万多篇,用方头铁笔刻在三万多块湿泥板上,经过烘干,保存于宫殿,并按主题收 藏在不同房间里,每间房的墙壁上刻有一个粗糙的排架目录,以供查检。公元前612年尼尼韦城被攻陷时,倒塌的墙覆盖在泥板书上,直到公元1850年被英国考古学家奥斯汀〃亨利〃莱亚德发掘出来,使今人得以了解古代图书馆的一些端倪。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关于图书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早在公元前四千年左右的仰韶文化时期,我国就有了二十二个符号的半坡象形文字,至公元前十三世纪形 成了系统的甲骨文。用以记录文字的载体有龟甲、兽骨、青铜、竹木、嫌帛等材料。《尚书〃多士篇》记载:“唯殷先人,有册有典。‛这种册典,在1899年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遗址发现的十万片甲骨上 面,刻有会意、假借、形声等四千多个文字,记录了有关征伐、狩猎、祈祷及宫廷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并按照一定的顺序存放在宫廷之内,后来,随着文存记录资料的不断增多,就出现了保管这些历史文献的 史官。《史记》称老子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掌管四方之志,三皇五帝之书,这说明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主管藏书的机构和官员。
总括上述,我们可以把这一阶段看作图书馆的萌芽或产生时期。所以这样称谓,第一,远古时代,生产力低下,图书馆的物质基础—文献载体,无论是中国的甲骨、竹木、嫌帛,或是外国的泥板、纸莎草、羊皮等,都是天然的物质,文献技术水平很低,生产十分艰难,文献数量少,而且十分笨重。第二,文献来源匾乏,收藏文献还没有形成制度,也没有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第三,由于自然知识的贫乏和‚学术统于王宫‛,文献的内容着重于提供统治经验,图书是极少数人的财产,大多为奴隶主所享用,文献的利用范围极为狭小。第四,文献存贮结构集中。从整个社会范围看,只有为数极少的孤立藏书点,而且都属于王宫或寺院等社会机构。图书与档案不分,图书馆与档案 馆、博物馆混为一体,尚未形成一种独立的社会事业。因此,我们只能把蕴育阶段的图书馆形态,称之为原始文献的集合体,其主要职能是贮存和保管文献记录,它的发展水平与当时知识交流和奴隶社会 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古代图书馆
古代图书馆,发端于奴隶社会,发展成熟于封建社会,在我国,习惯称做藏书楼。
人类进入封建社会以后,由于工具的改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社会物质财富增加,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进一步分工,不仅统治阶级因施政需要吸取历史经验,从事科学文化教育的知识分子也要求获得 必要的文献资料。适应这种社会知识交流的需要,人们发明了廉价而轻便的书写材料—纸,尔后又发明了印刷术,文献生产技术有了很大进步,图书的数量大大增加,文献的刊用进一步强化。正是在这样 的社会背景下,图书馆逐渐由其他社会机构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一种独立的社会机关。
然而,由于世界各国历史进程的差异,古代图书馆的形成过程、发展状况和具体历史作用也不尽相同。中国绵延二千年的封建社会,造就了世界古代图书馆事业的典型。早在公元前211年,秦始皇统一 中国以后,就在咸阳阿房宫设立了藏书机构。汉兴,高祖刘邦令肖何接管阿房宫的藏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国家图书馆—石渠阁。汉武帝时,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建藏书之策,臵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成帝、哀帝又命刘向、刘欲父子对天禄阁藏书进行了大规模的部次整理,‚条其篇目,撮其要旨,‛编成了我国最早的国家藏书目录—《七
略》,从而奠定了我国封建藏书事业的基础。此后,从三国到隋唐五代,随着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特别是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古代藏书楼进入了发展时期。隋代西京嘉则殿藏书三十七万卷;唐 代进一步完善了管理藏书的机构,设秘书省兼管藏书和校书,又令秘书监魏征等人整校群书,修成《隋书〃经籍书》,记载了我国上古至中古时期的书籍发展情况。从宋朝开始,我国古代图书馆事业达到了 繁荣的阶段。公元十一世纪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书籍生产大量增加,加上科举盛行,学术昌明,文化繁荣,私家藏书、书院藏书蓬勃兴起,与当时的官府藏书交相辉映。宋代除了国家藏书机构崇文院之 外,还有白鹿洞、岳麓、应天、石鼓等书院藏书机构。明代国家藏书机构文渊阁藏书多达四万三千二百册;著名的私人藏书家有四百二十七人,如江苏毛子晋的汲古阁,浙江范钦的天一阁,绍兴祁承邺的 澹生堂等,为保存古代文化典籍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清代学术繁荣,著述颇盛,著名的私藏家有四百九十七人;清乾隆帝组织编纂的《四库全书》,收辑古代文献典籍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 七卷,缮写七部,分藏于‚一匕阁‛,并编制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二百卷,树立了中华文苑一丰碑。
在欧洲,中世纪是宗教主宰万物的黑暗时代,宗教思想取代了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文化成为宗教的专利品,因而图书馆事业远不及中国发达。这一时期西方的图书馆,通常都附设在大的教堂或宫廷 里,大多数图书馆只是在寺院内部抄写一些圣经和希腊、、罗马的古典而已。图书馆的藏书仅供僧侣或王公贵族享用,并且为了防止图书丢失,还用铁链条把书拴在书架上。这时期图书馆的主要任务是保存手稿和文化典籍。
通观古代图书馆,有如下一些特点: 由于知识载体的变化和记录技术的进步,出现了人工文献载体;知识记录材料以纸为主,书籍形式有手抄本,雕版印刷品和活字印刷品等。虽然系手工制作品,但基本上解决了同一文献的批量生产,为 知识的传播创造了良好条件。
随着社会文献量的增加,文献存贮结构由集中转为分散,出现了为数较多的藏书点。除了官府和寺院藏书以外,还有私人藏书、书院藏书等,从而形成了一种社会收藏事业。
其收藏范围,以是否有利于封建统治阶级为唯一的取舍标准,如秦始皇焚书坑儒,乾隆皇帝在编纂《四库全书》时所施行的文宇狱等。这说明图书馆是在人类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出现以后建立起来的文 化设施,一开始就为统治阶级所占有,并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古代图书馆的阶级性表现得十分明显。
这个时期图书馆的形态,即所谓封闭性的藏书楼。由于文化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图书文献被视为私有珍品,不仅私人藏书‚书不出阁‛,就连国家藏书也被皇帝视为‚退朝以自娱‛,据为皇室所有。图书馆的读者,多为藏书的主人,整个图书馆相对地处于静止和封闭的状态,所以人们称这一时期的图书馆为‚藏书楼‛或 “藏书处”。表现在图书馆工作上,主要是收藏图书,分类编目,考订版本,辨章学术等。这种自身活动规范,受制于封建小农经济知识私有的思想,是以藏为主的外在表现形式。
尽管古代图书馆以收藏和保存文献为主,基本上属于宫廷和神学的附属品,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却为后世积累和保存了大量的文化典籍,对文化的持续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经过长期的 藏书实践,也创造了搜集、整理图书的宝贵经验和方法,为图书馆学的形成积累了资料,成为图书馆学知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近代图书馆
近代图书馆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而由古代图书馆演变过来的。
文艺复兴运动,冲破了宗教势力的栓格;十七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敲响了封建统治的丧钟,然后经过了二百多年的大动荡、大改组,终于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世界进入了近代史时期。随着资 产阶级革命的成功,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而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首先,新兴资产阶级提倡个性自由和精神解放,要求打破封建的文化垄断,从根本上 动摇了封建藏书楼的基础。其次,资产阶级教育的普及,文化启蒙运动的开展,不仅从事大机器生产的工人要掌握劳动生产技能,一般市民也要求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图书阅读成为一种社会需要。再次,近代科学的发展,远洋航路的发现,世界市场的形成,人们频繁的交往活动,也要求图书馆作为广泛传递知识信息的机构而存在。最后,工业革命改进了造纸技术和印刷技术,解决了多种书籍快速生产的问 题,使图书馆的藏书增多,复本增加,为更多的人同时利用图书馆准备了物质条件。
到了这一时期,藏书楼再也不能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要,建立一种不专属某个家族或个人的、能方便人们利用的图书馆,不仅必须而且具备了社会条件,于是封建藏书楼解体,近代图书馆应运而生。考察近代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历程,首先是创办了大学图书馆,接着各国国家图书馆建立,继而大量公共图书馆兴起。
早在中世纪末期,大学就陆续在欧洲出现。因为以书籍为中心的教育制度的需要,各大学都建立了藏书丰富的图书馆。著名的有牛津大学图书馆、巴黎大学图书馆、剑桥大学图书馆、布拉格大学图书 馆、哈佛大学图书馆等。特别是1737年创办的德国哥丁根大学图书馆,图书采购由馆长和教授严格挑选,并编有完善的目录,一切工作从方便读者出发,向所有从事科学工作的人开放,曾得到大诗人歌德 的称赞。
十七世纪以后,许多国家建立了全国性的图书馆。1661年德国建立了柏林皇家图书馆,1712年西班牙成立了国家文库,1735年法国皇家图书馆开始对群众开放,1753年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院图书馆成立,1800年著名的美国国会图书馆诞生,至今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图书馆—美国文明的柱石。
但是,古代藏书楼演变为近代图书馆的主要标志,是公共图书馆的建立。早在1571年,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就创立了欧洲第一个公共图书馆—美第奇图书馆。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到来,商 业贸易蓬勃发展,工、商业城市的形成,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人们把公共图书馆看成‚公共学校的无尚光荣的事业。‛因之,十九世纪初,许多国家逐渐设立了公共图书馆。1850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建立公共图书馆的第一个法令。1852年,据此法令在曼彻斯特建立了第一个公共图书馆。1854年,美国也在波斯顿按立法建立起了公共图书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美各国都相继建立了较发达的公共图书馆系统,使社会公众能够广泛地利用图书馆的藏书。
然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世界各地区、各个国家很不平衡。古代文明策源地的亚非地区,因受本国封建势力和外来殖民主义的压迫和剥削,经济贫困,科学文化落后,由古代图书馆向近代图书馆转变 的过程中反而成为落伍者。在中国,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封建文化日趋没落,与此相适应的封建藏书楼开始解体,逐渐出现了近代观念的图书馆。如1897年徐树兰在浙江绍兴创办古越藏书楼,藏书二万三千余册,向社会公开借阅;1904年建立的湖南图书馆,是我国较早以‚图书馆‛命名的公共图书馆;1910年京师图书馆筹备成立,1912年对外开放。从此,各省都陆续设立了公共图书馆,至1930年,全国各类型图书馆达到2935所。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由于国民党的腐朽统治,图书馆事业 发展十分缓慢。
总的来看,这一时期的图书馆,已由私人占有转向社会化,由深居幽宅的封闭式藏书楼转向对社会开放的图书馆。图书馆的藏书不仅为达官贵人享用,也为庶民百姓提供服务,组织公众利用图书馆的藏 书是近代图书馆的特点。
图书馆为了满足公众对书刊资料的需求,社会文献存储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由前期的分散转向图书馆之间的联合。联合目录的编制,馆际互借的开始,图书馆网概念的提出,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和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成立,都体现了这种联合的发展趋势。以前分散的藏书点正在形成统一的图书馆体系。
再从图书馆自身活动规范看,不仅搜集、保存图书,更重要的是向社会大众提供阅读,开展读者服务,于是逐渐形成了从采访、分类、编目到阅览、宣传、外借等一整套科学的工作方法。随着图书馆工作体系的扩展和方法技术日臻完善,图书馆学研究和图书馆教育也于兹发生。1887年美国图书馆学家麦维尔〃杜威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立了第一所图书馆管理学校,是为图书馆正规教育之始,标志着图书馆学已成为科.’,巧学大家庭中斗个成员。
至此,图书馆在其漫长的发展道路上已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开始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有力组织者,肩负起社会文献分配和知识交流的重任。它的社会职能,除保存人类文化典籍而外,还具有传播科学文 化知识,对人们进行社会教育的作用。它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设施,被人们誉为‚知识宝库‛、‚社会大学‛。现代图书馆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图书馆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现代观念的图书馆,这是图书馆性质、职能的又一次大变革。
促使这种变革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根源,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印度著名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的门生J“ S”夏尔马的分析,主要是:(1)近150年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2)世界政治制度日趋民主化,(3)社会各阶层教育的普及化;(4)电话、无线电、电视和超声波等先进通讯设备的广泛采用;(5)先进国家之间为争夺宇宙空间研究的优势而展开的竞赛;(s)各国之间在商业和轻工业上的竞争;(7)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促进了对社会科学的研究;(8)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9)印刷术和造纸技术的改良;(10)联合国专门机构的建立等(《国外图书情报工作》,1982年创刊号,第8页)。所有这一切,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一个崭新的时代—‚知识爆炸‛的时代。
在新的时代,由于知识爆炸性增长,大大冲击了作为人类社会知识交流中心的图书馆。首先,知识总量空前增加。据统计,近二十年来,科学技术发现、发明的总数已超过以往二千年的总和,而且正 以12.5%的几何基数递增着。其次,随着知识的快速增殖,出版物急逮增加0有人估-计,到1987年,全世界各种文献量将达一亿二千万册,平均每天出版文献三十万件。其三,学科内容交叉渗透,同一学科的文献高度分散。据苏联统计,1332篇地球物理论文,只有4"2 9篇刊登在9种地球物理杂志中,其余三分之二以上的论文发表在其他317种期刊中。其四,知识新陈代谢加快,各类资料型态的知识寿命大大缩短,图书保存期限约10-20年,科技报告10年,期刊仅有3一5年。其五,知识的社会价值空前提高。知识已成为一种国家资源,在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竞争胜负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在人们社会生活中,如同寂帛一样,人人必取与之。所有这一切,都向传统的图书馆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如何有效地汇集人类创造的知识材料,怎样及时加工整理数量庞大的图书文献,以便广、快、精、准地向社会传输知识信息,成为图书馆在其发展道路上面临的重大课题,给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迎接这种挑战,图书馆必须从观念到技术手段进行一场新的变革。促成这一变革的直接动力,是现代科学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应用于图书馆,改变了知识存贮、的形式和获取知识的手段,为图书馆的机械化、自动化提供了物质和技术条件;光学纪录技术、声象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造就了图书载体和服务方式多样化,使图书馆工作建立在全新的技术基础之上。现 代技术改变了图书馆的形象,图书馆由近代进入到现代的发展阶段。一‘
现代图书馆以电子什算机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为主要标志,‘对图书情报资料进行机械化、自动化处理,’‘从而代替了几 千年传统的手工操作技术,大大提高了图书馆的工作效率,使图书馆日益成为一个自控的知识信息交流系统。从五十年代美国一家海军兵器中心图书馆首次将电子计算机应用于图书馆工作开始,到六十年代 末‚MARC”研制的成功,再到近几年贝尔实验室电子图书馆网络的形成,充分说明了这种发展趋势。
同时,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引进,声象技术与电子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突破了固有的文献技术水平,除传统的机械印刷文献继续存在外,出现了类型繁多的非直接阅读的声象再现文献,诸如缩微胶卷、缩微卡片、录音带、录象带、机读目录、录象光盘、电影片、幻灯片等等,大大改变和丰富了图书馆的藏书成份。据调查,美国国会图书馆3000万份资料中,图书仅占180。万册;苏联列宁图书馆所藏2700万份资料中,就有150。多万份是非印刷型资料。这种非书型资料的日益增多,使知识的存贮密度越来越大,有朝一日,将导致传统图书馆的形态改观。
随着图书馆自动化的发展和图书载体的多样化,图书馆工作和图书馆服务也在逐步深化。图书馆不仅为读者提供以卷、册为单位的原始文献,而且对其所收藏的知识材料进行深度加工,去粗取精,去伪 存真,满足用户对篇、章、摘要、数据、图表等知识单元的需要,实现图书馆工作J清报化。
这个时期的图书馆,除了自身活动规范向纵深发展之外,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社会文献存贮结构进一步完善。各个分散的、个体的图书馆结合成巨大的图书馆网络,并用.现代技术装备将各个贮存单位的藏书联结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社会藏书体系,以实现国际合作和资源共享。苏联和斯堪的那维亚半岛四国贮备藏书体系的出现,足以说明这种情况;而欧美等国联机体系的建立,则预示了这一趋势的更大发展。
基于上述变化,图书馆观念已由过去传统的‚知识宝库‛转换为‚知识喷泉‛。除了保存文化典籍,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继续强化社会教育以外,现代图书馆还具有传递科学情报的职能,而且,传递情 报、信息,为科学研究服务,已成为大中型图书馆的主要任务。因此,人们称现代图书馆,是科学交流和传递情报的重要渠道,是学术性的服务机构。
综观图书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随着文字记录的出现而产生,又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而发展。(二)它的产生,大大促进了社会交流。图书馆以其搜集和保存的功能聚积了自古迄今人类创造的精神产品,以其传播和提供的功能使社会知识扩散到社会的各个阶层,成为社会知识的‚集散‛地,是人类知识继承的有效工具。(三)图书馆发展,受制于社会: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规定了图书馆的性质和服务方向;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教育的普及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决定了图书馆发展速度、规范、趋势和方向。(四)“图书馆是个不断生长的有机体‛,在生产实践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的作用下,其本身的活动内容和社会职能具有动态变化的特性,从最初的以储存文献为主形态逐渐向以利用文献为主的形态演进。正是这种 “自身调节”的适应性,才使图书馆经世不衰,不断发展和壮大。
第三篇:免费图书馆
网上免费电子图书馆网址大全(中文+全球)
免费中文网:
读书中文网:http://bbs.rbook.net/ 全景中文图书:http://www.xiexiebang.com/newcc/index.php 篝火文丛:http://www.xiexiebang.comam.fr/
29.意大利电子书网站(包括小说,诗歌,古典文学,戏剧,传记,恐怖和幻想小说,新经济学等)http://www.xiexiebang.com/publications/
41.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文档,包含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有多种语言,包括中文
第四篇:图书馆
《图书馆学五定律》读后感
世界图书馆学巨擘阮冈纳赞先生的《图书馆学五定律》在1931年面世后,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被誉为“我们职业最简单的表达”。这本书准确地把握了图书馆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与发展工具的载体特征,因此被图书馆界一直尊为经典理论。美国著名图书馆学家兰开斯特曾撰文指出,这五定律从表面上看很通俗,但实际却很深刻,它从根本上阐明了图书馆应该为之努力的目标。最近,我有幸拜服了这本书,感慨很多。
这本书从五个方面阐述了作者的观点。第一定律是书是为了用的。阮冈纳赞列举了图书馆工作中违背第一定律的种种现象:在馆址的选择上,往往选择偏僻的市郊或阴暗、潮湿的地下室;在开馆时间上,往往是违反读者习惯,读者大批来馆时则“铁将军”把门,读者来得少时大门洞开,目的是避去高峰,免去许多麻烦;在设备选择上,图书馆设置书架只考虑如何以最小的室间存放最多的图书,藏书从地板一直立到天花板;不重视图书馆员的资历和专业训练,图书馆工作被看作是一种什么人都能做的无足轻重的职业。阮冈纳赞对以上众多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和批评,总结出了“书是为了用的”这一最为重要的图书馆学定律,阐明了图书馆的性质和任务,指明了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和目的。他认为,图书馆应该扫除读者与藏书之间的种种障碍,使读者能够自由地、畅通无阻地使用藏书。
纵观历史,藏书楼的传统思想源远流长,藏书就是为了收藏,而利用则居其次,而图书馆学第一定律则提出了图书馆的主要职能不是收藏与保存图书,而是使图书得到充分利用,这是图书馆开展一切服务的前提。我认为,只藏书而不用,就不能显示出它的社会价值和作用,这也应该是近代图书馆区别于古代藏书楼之所在。在古代,对书籍藏而不用或少用,这是由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科技水平所决定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人们越来越重视图书的利用价值,因此我们就需要有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特别是以计算机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自动化、网络化图书馆时代,使“书是为了用的”这一定律的实现变得轻而易举。
第二定律是由第一定律推导而来的,即每个读者有其书。如果说第一定律改变了传统的“书为收藏”的概念,第二定律则改变了“书为特定的少数人”的概念;如果说第一定律的口号是“书为人用”,第二定律的口号则是“书为人人”;如果说第一定律打开了现有图书馆的大门,使图书馆充满了活力,第二定律则使图书馆成为全民关注的问题,并使一批新的图书馆陆续问世,开创新型的图书馆文化。因此,第二定律是一场更为深刻更为先进的革命。它表明图书馆应向一切人开放,要使所有人都享有利用图书馆的平等权利。平等阅读的原则是国际上共同遵循的重要原则,它实际上是图书馆开放性原则的延伸,是西方国家民主制度的一种反映。在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地区仍旧对进入人群进行限制。我希望,在中国,平等阅读的权利也能够人人享有。
第三定律是每本书有其读者,这是对第二定律的补充,其基本思想就是为每本书找到它们潜在的读者,也就是业内人所说的“为书找人”。第三定律立足于书的利用,以促进图书馆加大图书宣传、流通利用的力度,提高藏书的开架率、流通率、参考咨询率等,这样既缩小了读者与藏书之间的距离,也提高了藏书的利用率和读者需要的满足率。
第四定律是节省读者的时间。在满足前三条定律的情况下,阮冈纳赞又引进了时间因素,郑重指出在满足读者需求的前提下,还要节省读者的宝贵时间。这就要求图书馆工作必须考虑到工作效率,强调读者的利益高于一切。在中国,生活在大数据时代下的国人对数字化的图书馆之渴求越来越旺盛,各种设施也有待不断完善。在“时间就是金钱”的西方社会,第四定律早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美国,19世纪末就已实行了开架借阅,开架借阅既可以完全杜绝柜台前等候所造成的时间浪费,也会使在繁杂的目录中反复查找所造成的时间浪 费降到最低点;开展参考咨询工作,把图书馆的不同部门及其服务项目介绍给读者,指导读者利用图书馆,帮助他们尽快获取所需要的资料,可以大大地节省读者的时间。目录组织出纳方法、剔除工作、馆址的选择都是实施第四定律的重要因素。
第五定律是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在“图书馆五定律”中,前四个定律涉及了现代图书馆建设观念、结构、技术、管理等各个领域的几乎全部问题,为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阮冈纳赞还深刻地指出,我们无法预料图书馆这个生长着有机体的发展,还会经历哪些阶段,图书馆传播知识这一重要的功能能不能通过印刷以外的手段来实现。信息高速公路及电子出版物的飞速发展,是对阮氏这一预言最好的回答。在未来的“无纸社会”或“少纸社会”中,图书馆必将发生比以往更加剧、更为深刻的变化。第五定律则是对图书馆生长状态及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即图书馆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自我。
如今,尽管由于信息技术的渗透,“图书馆学五定律”的内容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其精神实质依然对我们建设现代化条件下的图书馆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在中国不断变革的时代里,我们的图书馆也应该充分发挥其积极意义,服务社会,面向未来。
第五篇:浅谈图书馆
浅谈图书馆
有人这样说:“要看一所大学的实力了,首先要看它的图书馆。”由此可见,一座图书馆对一所大学的意义可谓举足轻重。
是这样的,图书馆是一所大学的脸面,脸面的好坏必然决定了其所蕴含的综合实力。因此大学图书馆的建设对于大学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何为图书馆?
图书馆是指一个专门收集、整理、保存、传播文献并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和科研机构。文献是图书馆开展一切工作的物质基础。
图书馆作用何在?
关于图书馆的作用,或说图书馆的社会职能,1975年国际图联在法国的里昂召开的图书馆职能科学讨论会上,一致认为主要是四种:
(1)保存人类文化遗产。
图书馆的产生,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需要。因为有了图书馆这一机构,人类的社会实践所取得的经验、文化、知识才得以系统地保存并流传下来,成为今天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2)开展社会教育。
近代,资本主义大工业的产生,要求工人有较多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图书馆从而真正走入平民百姓当中,担负起了对工人的科学知识文化教育的任务。现代社会,图书馆成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基地,担负了更多的教育职能。
(3)传递科学情报。
传递科学情报,是现代图书馆的一个重要职能。图书馆丰富、系统、全面的图书信息资料,成为图书馆从事科学情报传递工作的物质条件。在信息社会,图书馆的科学情报功能将得到加强。
(4)开发智力资源。
图书馆收藏的图书资料,是人类长期积累的一种智力资源,图书馆对这些资源的加工、处理,是对这种智力资源的开发。同时,图书馆将这些图书资料提供利用,是开发图书馆用户的脑力资源。换言之,图书馆承担有人才培养的职能。
另外,图书馆作为一个文化教育机构,在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还为人民群众提供了第五种功能:
(5)提供文化娱乐。
图书馆提供的服务,满足了社会对文化娱乐的需要,丰富和活跃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在精神文明建设当中,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图书馆历史由来
据文献记载,世界上最早,最完备的图书馆是建于公元前290 年的亚历山大图书馆。亚历山大图书馆一建成,就成为人类早期的文明中心。这座堪称世界上第一的收集人类文明成果的资料库,同时还是一所大学。最鼎盛时期该馆藏书达90万卷,是当时世界上藏书最
多、文种最多、书目记录最全的图书馆。
中国五千年历史,中国图书馆又有怎样的历史呢?由于受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影响,中国历史上图书馆的历史起步较晚,且多被封建贵族所垄断,文献以历史资料为主。一直到明朝《永乐大典》的问世才填补了中国图书馆历史的空白。清朝的《四库全书》进一步填补了中国图书馆历史的空白,此时也出现了民间藏书的地方,如天一阁等。但严格来说,当时的的藏书多为皇家贵族所垄断,并不对外开放,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不过这并不能抹杀中国图书馆历史的发展。
(相关历史资料:1)2300年前的公元前300年埃及国王托勒密一世决心要将埃及建设成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王朝,其中的一项重大措施就是文化建设。位于埃及北部地中海沿岸的亚历山大城是古代世界的科学、艺术、文化和哲学中心,云集了世界上著名的艺术家和学者。公元前290年托勒密一世又要建立一座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并为自己的“梦之图书馆”网罗了世上最好最多的图书,而亚历山大城的科学博物馆和图书馆也确实成为当时吸引文化的磁石。为了实现托勒密一世创立了亚历山大图书馆的梦想,一时间整个埃及王国异常繁忙:来往亚历山大港口的各地商船都被扣留下来,直到船上的所有书搞、手稿被埃及人抄下来,才允许离开;当时与埃及王国交好的各国领导人都将本国的书卷借给托勒密一世复制;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被派往远方购买成套的经典。其间,埃及忠实的图书抄写员为后代留下70万卷抄写书搞,这个数目即使在今天看来仍然可谓惊人。亚历山大图书馆一建成,就成为人类早期的文明中心。这座堪称世界上第一的收集人类文明成果的资料库,同时还是一所大学。最鼎盛时期该馆藏书达90万卷,是当时世界上藏书最多、文种最多、书目记录最全的图书馆。公元48年亚历山大图书馆曾遭尤利乌斯·恺撒军队的洗劫;1600年前的公元415年,亚历山大图书馆不幸完全毁于宗教文化冲突的战火。2)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出现于巴比伦,建于公元前21世纪,收藏的仅是以黏土制成的泥板,上有以芦苇的尖端划出的粗陋的楔形文字。3)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公共图书馆设立于公元15世纪的梵蒂冈图书馆,是尚存与世的最古老的图书馆。是它古老的历史让它又几许唯我独尊的霸气。馆藏的神学、哲学、诗歌、礼记等著作,使得人们重新窥见希腊和罗马的古典文化。)
好了,作为许昌学院的一员,让我介绍一下许昌学院图书馆吧﹗
许昌学院图书馆的历史:
许昌学院图书馆前身为许昌师范图书馆,始建于1949年。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许昌师范升格为许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图书馆基本概况:
许昌学院图书馆始建于1949年,在历届领导的重视下,在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辛勤努力下,图书馆的发展从小到大,现已初具规模。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在图书馆的共同努力下,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迅速发展。文献总量逾40万册,工作人员达30余人。如今图书馆已发展为:总面积5000平方米,藏书64万册(件),各种电子文献(包括磁带、光盘、录像带)3千多种,阅览座位1000席,日接待读者1800人次左右,周开放70小时的中型图书馆。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较好的文献信息保障,真正成为了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
图书馆机构健全,有采编部、期刊部、流通部、信息咨询与技术部、图书馆办公室等部门保证图书馆工作的正常开展,其中采编部负责图书的采购、分编和加工,期刊部和流通部分别负责期刊和图书的典藏和借阅,信息咨询和技术部负责图书馆局域网的技术支持、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的正常工作、办理图书借阅证、对读者的培训以及文献检索课的讲授等;为了给读者提供一个更好的阅览学习环境,现设教师科研阅览室、学生阅览室、报纸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阅览座位数百席,其中教师科研阅览室内有现刊1200种,过刊四万多册,学
生阅览室内有现刊450多种,报纸阅览室内有报纸60多种。
许昌学院图书馆将紧紧抓住许昌学院迎评促建和信息技术的大发展的机遇,加快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和图书情报专业队伍建设的步伐,为尽快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开放的、多功能的文献信息中心而努力奋斗。
馆情特色:
许昌学院图书馆的特点:首先是收藏文献数量较多,拥有《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大美百科全书》、《不列颠百科全书》等重要图书。另外,还收藏有《民国日报》、《晨报》等中、外文期刊近2000多种。基本能够满足读者的教学科研需求。
第二是服务方式多元化。图书馆一直坚持藏、用并重的原则。注重文献的开发利用,积极开展定题、代检、代查、参考咨询服务工作。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此,许昌学院图书馆在河南省高校图书馆工作评估中获得“基础工作水平奖”。
第三是社会服务成绩斐然。图书馆除在许昌学院履行教育和情报职能外,还较好地兼顾了社会服务。如:曾为许昌市市志、许昌县志、许昌市教育志、许昌市土地志等地方志编辑提供了大量文献和定题服务;为许昌市的招商引资、出国培训、提供代查、代检、代译服务;为三国文化研究开展馆际互借、定题服务;同时还为许昌市十几个单位培训了一大批图书馆情报方面的专业人员。
第四是,图书馆工作基本实现现代化。现已建有“丹诚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和电子阅览室两个局域网,建有中文图书书目数据库、中文期刊书目数据库、外文图书书目数据库、外文期刊数据库、电子文献数据库等。为此,许昌学院图书馆在2000年在河南省高校图书馆现代化评估中,取得了优异的好成绩。
事物都有两面性,许昌学院图书馆有它自已的优势,也必然有它的不足。
首先是,当今图书馆都面临的问题:
长期以来,图书馆实行以传统的图书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工作人员以书籍的采购、编目、分类、借阅为主要工作,图书馆内部实行层次管理、部门管理。但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这些传统做法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也给图书馆提出了新的要求:
由此有关专家对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以下措施:
管理上:实现对电子媒体和传统纸介质的集成管理
服务形式上:跨越物理极限为读者服务
服务内容上:实现从信息服务到知识服务的转化
我觉得这确实是大势所趋,是每一个图书馆变革发展的必然要求。以此将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技术进一步融合,进而通过数字图书馆这个平台与外部高校图书馆连接以实现彼此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共享。
此外,就许昌学院图书馆自身存在的问题我想提出两方面:一方面,我觉得现在的许院图书馆管理上不够完善,对图书管理过于混乱,例如:图书馆书目的摆放过于混乱,很多时候通过书目检索也未必找得到相关书籍。虽然这在很大情况上归咎于读者,但在侧面上正反映了图书馆管理的缺陷。我想我们除了加大对读者的教育外,还可以定期组织校志愿者对图书馆进行书目正确归位,一星期至少要进行一次书目归位。另一方面,我觉得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作用没有被发挥出来,甚至是发挥偏了。因为大部分进入电子阅览室的学生并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娱乐,致使有些要网上学习的学生无资源可用,这也是一种变相的资源浪费。希望图书馆相关领导能及时处理此事,以此最大限度的发挥电子阅览室的作用。
美丽校园我的家,美丽图书馆我学习的天堂。在此祝许昌学院图书馆有更美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