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教学设计与反思

时间:2019-05-13 23:34: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长征教学设计与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长征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一篇:长征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中的词语与诗句的意思,了解每一句诗描绘的情景,长征教学设计与反思。

2、能够按诗句的停顿读诗,并且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以及背诵全诗。

3、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按照诗句的停顿读诗。

1、弄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脚。

三、教学课时:二个课时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解题及介绍背景

1、长征过程

2、《长征》表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乐观的革命精神。

二)学生交流预习内容及检查

三)学生自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以小组交流、讨论后汇报。

四)初读课文

1、师范读后指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师指正,以不同形式进行读诗,引导学生评比。

五)读句、释词。

1、读每句诗,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

2.再读诗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

3、小组交流、讨论,并且可以按照自己理解,说说诗句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教学反思《长征教学设计与反思》。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完成了万里长征后,个个笑逐颜开。

六)反复读全诗,讨论、交流。

1、说出你对“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句诗的理解?这句诗表达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品质?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一“暖”一“寒”,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读全诗,展开想象,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意境和自己读后的感受。

4、用自己的话练习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5、试给全诗分段写段意。

每两句一联。第一联统领全篇。第二联、第三联的诗句承接上联展开;第二联写山,第三联写水。第四联总结全诗。

6、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7、简介诗的艺术特点。

七)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背诵、默写这首诗。

3、课后笔记

五、课后反思

1、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与理解《长征》这首诗,课前积极引导学生查阅诗所写作背景与诗中的地理等有关资料,让学生通过课文中注释及资料,首先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诗的内容。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积极拓展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开展交流、讨论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自主、合作学习能力,能够体现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引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课文,让学生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4、通过朗读、背诵、默写课文,让学生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5、语文教学要注重品味语言。品位语言最好的方法是引领学生反复体味。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细心感受。朗读贯穿课堂始终,努力达到读中理解,读中体味。

6、教学中也存在有不足之处,有效性提问需要进一步加强以及充分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等方面有待以后的工作中,认真而积极钻研教材,把握好学生,让课堂精彩不断提升、深化,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良性发展。

第二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与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与反思

洛阳市小语七班 王学艺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1)概括介绍教学内容:《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长征胜利后,满怀激情地回忆红军队伍在长征途中排除万难的典型事例,表现了我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向红军战士学习,培养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

(2)分析教学内容特点:全诗共四联,56个字。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第二、三、四联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战胜的困难。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作者按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五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他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第四联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感情的结束。

2.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情感特点和认知特点:高年级的学生对于阅读的基本方法、能力都有一定的基础,但体现在他们身上直观性仍然是比较强的。因此教学本课一定要加上直观的视频或音乐加以渲染。

(2)已具备的方法、生活经验等:本文是一首律诗。律诗学生并不是第一次接触,对于学习律诗要读通、读懂、悟情、背诵的基本方法是了解的。而且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一些与战争、与长征有关的事件,特别是从电视媒体中拥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在理解文本的时候是有基础的。

(3)学生学习本课存在的困难点:学生对文中隐含的历史事件不够清楚,且对孩子们来说,时间比较久远,再加上自身的生活经验与诗中情境有距离,例如对“寒”“暖”的理解会比较困难,因此教学中要补充适当的资料,观看有关的视频加深理解。

3.教学环境分析:计算机辅助教学能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速度,提高教学效率,能增强理解和保持;能激发学习动机等。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所出示的视频、音乐等多媒体材料主要是为了渲染文本内涵,增进学生感悟理解,所以在有多媒体的教室里上课较利于课堂组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2)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2)通过观看视频、阅读补充材料,增强对文章内容的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感受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教学准备:

1、教学多媒体及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图

a揭示课题,导入新课—-b夯实基础,初读文本—-c自读质疑,交流启迪—d师生互动,精读课文---e课堂总结,情感升华。

(二)教学环节设计

1.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谈话:毛泽东是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核心,是我国著名的诗人、革命家、外交家,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2)、“长征”从字面上讲什么意思?关于长征大家了解多少,课前查阅了资料,说一说你对长征的了解。学生交流资料。

(3)师小结,看红军走过的路线图。看完路线图,你有什么感受?

2.夯实基础,初读文本

(1)(课件出示全诗)请大家自由朗读诗文,你可以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生读诗,读生词,注意正音,特别是“逶迤、磅礴”。

(2)渗透律诗特点,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划分的节奏自由试着读一读?课件出示划分节奏的全文。

指读。

3.自读质疑,交流启思

(1)师:请同学们小声朗读课文,看看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把它圈画出来,我们过会交流交流。先小组交流。

(2)交流交流不理解的词语?教师相机指导。

4.师生互动,录像材料辅助,精读诗文

(1)用“只等闲”一词切入诗文。板书“只等闲”,师引:“等闲”在字典中有以下三种解释:(课件)那结合诗句应该选择第几种?

师点拨:其实在许多古诗文当中,等闲都有平常的意思,拓展两句诗,齐读。(2)诗中红军把什么(课件)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

(板书远征难)

(3)具体从那几句看出红军把远征难看成平平常常的事情呢?带着问题,默读诗文,画出相关词语,写写你的体会。

学生画诗句,师点拨。小组交流讨论一下。

学生交流读书成果。

(4)重点理解

①“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诗句中处处都能够让我们感受到红军将远征难比作是平平常常的事情,课件出示“五岭、、、”指生读

比较理解“逶迤”和“磅礴”。

理解了词语的意思结合你查阅资料,说一说,这是什么样的岭?什么样的山?

试想,红军在过这悬崖峭壁的时候都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师小结,增加背景介绍,指导朗读。

适时追问:透过诗句,你看到了一支怎样的红军?生说(乐观)能带着你的体会读出来吗?指导朗读。

②“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锁寒”

面对着山,红军不怕。面对着水,红军也是毫不畏惧。(课件出示上句)。生读“金沙、、、”谈诗句意思

诗中这一暖一寒,你们又是怎么理解的?

A.先说这暖,生说。说说你对金沙江的了解。出示金沙江图片,补充“巧渡金沙江”材料。

那理解了这场战斗,我们来看这个暖字,大家如何理解的?

(引导学生理解从“暖”能体会到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喜悦之情)指导朗读。

B 理解“寒”:那这个“寒”,大家又是如何理解的?(课件)生谈

简介泸定桥,出示图片,此刻你站在上面,会有什么感受?生说

我们一起来看22位勇士,在枪林弹雨中飞夺泸定桥的悲壮场面(播放视频)

生:谈感受

师:此时,你对“寒”又有了怎样的理解?生说。

小结:此时透过这两场战斗,一暖一寒(课件)又让你们看到了一支什么样的红军队伍?(板书大无畏)

指导朗读

③学习最后两句:

岷山,你们了解吗?

理解“更喜”,理解“尽开颜”(联系全诗)。

此时,透过词语,你看到一幅怎样的情景?

全班一起读全诗(放视频),同时教师语言总结。

仅仅56个字就写出了红军不怕艰难的乐观无畏精神,相信一节课的学习大家应该都背过了吧!

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一起背——(全班背全文)

5.课堂总结,升华情感

(音乐)同学们,回顾长征我们感慨万千,7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坐在这里决不仅仅说是学习七律长征,学习一首诗歌,更重要的是感受长征给我们的力量和启迪!

6.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①介绍学生阅读《地球的红飘带》

②写一写对长征的认识和感受。

课后反思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是学生练习、纠错、发展的主渠道。学生的信息蕴藏是活生生的教育资源,教育发挥了学生的资源功能,这样的教育具有极大的潜力。这里让学生先由自学到生生交流,既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钻研文本的空间,又增强了学生间的交际能力,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拓展学生的视野,使语文走向生活。一堂课是结束了,但那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中点,而不是终点。拓展性作业的设计将这堂课的句号改成了省略号,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认识那些感人至深的情感,或许能给他们带来一生的启迪。

第三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与反思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读通全诗。

2、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意,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3、感受毛泽东和红军将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重点、难点】

1、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和红军将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课前准备】

课件、学生课前预习,了解长征及毛泽东。

【教学流程】

一、了解背景,知诗人解诗题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红军长征中的故事?

指名学生说一说。

2、简介时代背景:

对长征你有哪些了解?可以结合资料袋的信息说一说。

(时间、经历的省份、山、水、一些重要的战斗等)指名学生说一说。

(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师小结。

师: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进行长征,其间途经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等11个省,跋山涉水,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四渡赤水、冲破乌江天险、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翻越千里大雪山、穿越茫茫的荒无人烟的草地,共翻越了18座大山,跨过了24条大河,行程二万五千里,历时一年,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即将胜利的时候,毛泽东回顾了长征的路程,心潮澎湃,激动地写下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七律长征》。

板书课题。

3、了解毛泽东主席:

对本诗的作者毛泽东主席,同学们并不一定熟悉,但也不会很陌生,谁能用简练的语言为大家介绍一下伟人毛泽东。指名交流。

师: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诗人,今天我们就走近诗人毛泽东,来学学这首诗。

二、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通、读顺、读正确。看看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2、指名学生朗读全诗:

认读生字、新词:逶迤、磅礴、泥丸、岷山。

指名朗读。

你发现了什么特点?七律:就是七言律诗,每行有7个字,共8行。

偶句要押韵,三四五六句要对偶,必须一韵到底。

同学们再读读,全诗共有几句?

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七律长征,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全诗,注意读通、读顺、读正确。

指名读──齐读──教师范读。陈老师也想读一读可以吗?你觉得陈老师读得怎么样?想超越我吗?那好,相信在理解完诗意之后,你们一定能超越我。

三、了解诗意,感知精神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全诗,借助工具书、教材中的注释,想一想这首诗的大意。如果遇到自己难理解的诗句,可以在旁边画个?。

想好的同学,可以在小组里和学习伙伴交流。

2、交流:

出示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读一读,你能理解这句诗的意思吗?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师:长征难吗?这句诗告诉我们,难在何处?他们要翻过一座座高山,涉过一条条河,诗中的万水千山就表示山水很多,这个词还可以怎么说?(千山万水)。红军长征除了要征服千山万水,还难在何处?(时间呢?敌人的围追堵截,遇到数不尽的艰难险阻)艰难险阻很多,可以用千?万?来形容?(千难万险千辛万苦)

你知道红军长征走过了多少路程吗?嘉兴到北京够远吗?近4个来回,8个单趟。

师:面对这样的千山万水,面对这样的千难万险,毛泽东主席和红军将士们的态度如何呢?你能把这样的词语圈出来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也可以通过朗读来表达你的理解。

(不怕 只:极 等闲:平平常常)不怕困难 勇往直前 乐观豪迈

指导朗读。

(理解的真好,相信通过你的朗读一定能让我们更深刻的领会。试一试吧!──齐读)

师:让我们也随着毛主席和将士们一起去征服这千山万水吧!请同学们快速地找一找,诗中写了哪些山?哪些水?圈一圈划一划。

交流,板书:

五岭 乌蒙 金沙 大渡 岷山

出示颔联: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你了解五岭和乌蒙吗?请同学们看,这就是弯弯曲曲连绵起伏,长达数千里的五岭,这弯弯曲曲连绵起伏的样子可以用诗中的那一个词语来形容?

那乌蒙山又是怎么样的呢?(山很高,气势很雄伟,那么险峻)你能不能读好?读出你理解的逶迤和磅礴。

师:这样的高山要征服它,一个字难可将士们只等闲。你能从这句诗句中找到理由吗?说一说。

板书:

细浪 泥丸

(说一说诗意)弯弯曲曲连绵起伏的五岭在红军的眼里像跳动的细浪,高大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的脚下就像滚动的泥丸。

要知道这些山可都是海拔在3000米左右的高山峻岭啊!这样连绵起伏的群山,这样气势雄伟的高山怎么就变成了细浪、小泥弹珠?(英雄 乐观)

说得真好,我更想听你用朗读表达出来好吗?──齐读。

回读总起句:面对这样的高山峻岭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出示颈联: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翻过了山,又要涉水了,毛主席在诗中写到了两条河:金沙江和大渡河,齐读。

(出示图片)这就是金沙江,你看到了什么?(理解水拍和云崖)金沙江水浪滔滔,不停拍打着两岸直插云霄的峭壁。如果让你过这样的江,你会有什么感觉?请你读一读,你有什么疑问吗?(怎么会是暖的呢?板书:暖)请同学们联系一下曾在这里发生过的那次著名的战斗想一想?为什么暖?因为什么暖?

(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敌人想凭着这个天险阻挡我军北上。但是红军在渡口俘虏了过江侦查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六十多名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主要的渡口,使大部队巧渡成功。跳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取得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

除了天气的温暖,还写出了心里暖,高兴、喜悦。请你也带着这样的语气读好它。

红军和敌人的战斗有智取也有恶战,让我们看一看飞夺泸定桥的壮烈场面吧!

(出示图片)这就是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你看到了什么?

大渡河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只剩下13根铁链高悬在湍急的河流之上。这样的桥,让你过去,你心里会感到怎么样?你能理解寒了吗?

说说诗意。

学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飞夺泸定桥的22名勇士手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前进。不怕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

此时此刻,你又怎么理解这个寒字?

板书: 寒

(再现了强渡大渡河惊心动魄的悲壮场面。)

谁愿意用朗读来表达这种智取的喜悦,面对恶战的勇往直前?──齐读。

回读总起句:面对这样的险山恶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5、出示尾联: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红军将士翻五岭,越乌蒙,巧渡金沙,飞夺泸定,之后又翻越了5座大雪山,8月渡过了荒无人烟的大草地,9月来到了高4000米左右的岷山,即将踏上长征最后的征程,翻越这座雪山后,你知道意味着什么吗?──指读──齐读。

谁已经理解这句诗的大意了?

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这里的三军就是指什么?

看来翻越岷山对红军将士们来说真的不算什么吗?同学们请看:

出示录像:

岷山终年积雪,红军冒着刺骨的寒风,脚穿草鞋,踏着冰雪勇往直前,多少红军战士长眠在这里,化成了一座座晶莹的丰碑。

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句诗,你体会到了什么?

面对牺牲,面对死亡: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诵诗文,悟诗情

1、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结束长征,它撤出中央苏区踏上长征路途时,有近10万之众。而到达陕北时人数已不满8000人,但是这支部队经过了长征的洗礼,已构成了一道钢铁长城,毛主席正是为这一座钢铁长城叫好,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这一座钢铁长城是用什么构筑起来的吗?

2、自己放声赞颂吧──谁也愿意来赞颂一下,朗诵一下这首诗──齐诵。

五、拓展提升 1、毛主席的这首诗还被作曲家谱成了曲子,久唱不衰,曾让我们的祖辈、父辈为之热血沸腾。让我们也来听一听,感受一下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同学们可以闭上眼睛仔细听,并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这首诗引起了我们无尽的遐想,红军战士跋山涉水,风餐露宿,面对千山万水,面对千辛万苦,面对千难万险,却始终保持着革命的英雄主义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终于完成了史无前列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种精神深深地震撼着我们,让我们一起来朗诵这首诗吧,把你的感受尽情地发挥出来吧!

配乐朗诵。

4、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毛主席的诗有了初步的了解,陈老师在这里再向大家推荐两首词,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读读背背。《忆秦娥娄山关》这诗是毛主席在遵义会议后,长征途上取得的第一个大胜利后写的词。《清平乐六盘山》诗人毛泽东率众将士于1935年10月7日亲自登上万里长征最后一座主峰──六盘山主峰。

【板书设计】

25、七律长征

五岭 细浪

乌蒙 泥丸

红军不怕远征难,英雄主义

万水千山只等闲。乐观主义

大渡 寒

金沙 暖

岷山 尽开颜

第四篇:长征节选 教学反思

《长征》节选 教学反思

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感到这堂课非常新颖,把原本枯燥死板的文字变为形象生动的画面,使学生易于感知,体验。本堂课遵循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全方位看、听、说、读、写、练。使整个教学中知识的内化和外显两种过程动态的和谐的发展。

第五篇:长征教学反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反思

白沙河中学 苏兴贤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围绕从长征的开始直到长征的胜利这一主题展开。通过本课的讲授,引导学生们学习中国红军战胜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在教学设计中基于学生对这段历史有一定的了解,我主要设计了三个环节:长征的过程、遵义会议、感悟长征精神。

昨天上午完成了公开课,从教学的流程来看,除了刚上课时有些紧张外还算正常发挥,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基本达成。总体感觉并不理想,毛病问题较多,在听完区教研室历史教研员吕珍老师的细致入微的剖析和诊断后,对自己的这堂课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也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现对这堂课进行反思。

反思一:认真学习课标,钻研教材教参

虽然我对历史没有知识方面的问题,但我毕竟不是历史专业,在教法和教学设计上都问题较多。在以后的实践中应加强对课标的学习,钻研教材教参,精心准备,用心备课。

反思二:精心设计,努力做好教学设计

我这堂课在教学设计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在设计课堂时没有完全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精心设计,注重目标的达成、重难点的落实。在设疑时设了些教材上就有答案的无效问题,而有利于知识衔接、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却没去设计。比如我多次引用了毛主席的《七律.长征》,但并没有深入挖掘分析,利用诗来感悟长征精神,而在长征精神的分析上花费了太多的时间。没有根据学生对长征历史有一定了解的学情,在讲述长征的历程时花费了过多的时间。教学目标中的学生能力的培养并没落实到位,教学重难点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并没有讲透(“一个转折点”分析到位,而“三个挽救”并没有深入分析讲透)。课堂问题的设计有效性差,设计了较多无效问题,而真正有意义的问题设计不多。比如在讲长征原因时,就可设计“红军被重兵包围该往何处去”的问题,学生很快就能得到正确结论,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又如在各环节的过渡方面设计不理想,过渡生硬。在以后的实践中,应该多在这些细节上下功夫。并努力争取机会多到外面参加教研活动,虚心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武装自己,着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反思三:课堂语言,要千锤百炼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与实践,我对于教学语言的组织有了新的体会。课堂上,宝贵的四十五分钟里,一定要让每句话都实现它的价值。例如在尊重学生认知特点的前提下,通过言简意赅的过渡语,引导学生思维步步深入;或者给予学生个性化的,针对性的评价。语言要与语境相吻合,而不是与预设相一致。作为中文系毕业的我,实在惭愧我的语言表述能力并不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语气平淡无起伏,不能用声情并茂激情饱满的语言感染学生。在以后的实践中,应下苦功锤炼自己的语言加强语言的感染力,如果利用多媒体的话便要精心设计利用媒介弥补自己语言表述能力的不足。

总之,通过这节课,特别是得到专家的悉心指导后感觉收获颇多压力颇大,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发愤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2010年11月19日

下载长征教学设计与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长征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长征》教学反思

    《长征》教学反思 今天继续学完了《长征》一课,不甚理想,希望反思一下,于失意中总结一点有用的收获。 一、关于古诗教学。首先,《长征》是一首七律,上课伊始简介了七律的基本格式......

    《长征》教学反思(定稿)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毛泽东的诗词艺术风格独具匠心。纵观历史人物,除三国中的曹操,既是著名的文学家,又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然后就是毛泽东了。毛泽东的诗词胸怀经纬,磅......

    长征教学反思

    长征教学反思 长征教学反思1 今天,我终于走上了讲台。一节课下来,自我感觉很有收获。从刚开始时的茫然无措,不知从何下手,到今天课堂教学的磕磕绊绊,我觉得我在进步。在整个课堂......

    《长征》教学设计

    《长征》教学设计 杨林官渡小学李翠萍 教材说明: 《长征》是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1课。这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七律古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

    《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长征》教学设计 福新小学杨继红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

    长征教学设计

    《25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礴”、“丸”、“岷”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

    长征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师:同学们,今年是二千年。六十六年前,也是这个时候,九月二十六号,红军准备开始万里长征。在万里长征这个征途上,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有许许多多无数的英......

    长征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1、以生为本,关注学情:由于学生对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缺少感性认识,所以在课前要求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同时针对有些字词不太容易理解,要求学生在课前加强预习。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