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颈坳镇小城镇建设产业发展建设情况汇报
马颈坳镇小城镇与产业发展建设情况汇报
马颈坳镇位于吉首市北部,全镇辖13个行政村1个社区,86个村民小组,人口共19398人,总面积91.16平方公里,是全州的农业大镇之一。2010年农业总产值达2亿元,比2009年1.8亿元增长10%;人均纯收入达2140元,比2009年1740元增长22.99%。镇党委、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上力争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整体推进,以群众为主体,以优化产业结构和推进小城镇建设为主线,充分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了新农村建设进程。
一、下步工作思路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加大水利设施建设。结合镇情实际,重点争取改建镇自来水厂,彻底解决新湾、康云两村及溪马社区和镇直各单位7000多人的安全供水问题。
2、加强交通设施建设。拓宽以枫香、隘口、米坡、竹寨等产业公路,加大对镇村公路改造力度,力争完成康云路口至高架桥道路硬化、几比村级公路硬化和马白公路改道项目。
3、夯实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全镇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主要解决好镇中学操场硬化、美化项目,抓好镇完小塑胶跑道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基础设施整体水平。
4、强化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垃圾等污染物的处理能力。
5、改善其他城镇公用设施建设。突出抓好污水管网项目和路灯亮化项目。
(二)、做大三大主导产业群,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1、大力实施椪柑低改品改。以市场为导向、质量为中心、科技为支撑、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切实抓好竹寨、米坡椪柑精品园建设,大力实施低改、品改工程,打造椪柑品牌,巩固做强全镇3.2万亩椪柑产业。
2、壮大蔬菜产业。按照无公害、绿色食品的生产要求,着力抓好隘口、康云、阳田、新湾等村千亩大棚蔬菜基地建设,到2015年,全镇蔬菜种植面积达30000亩,年产量达50000吨,产值达30000万元。
3、提速发展黄金茶。突出抓好隘口村的黄金茶产业基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到2016年,发展黄金茶总面积达到5000亩,使黄金茶产业逐步走上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的发展格局。同时,进一步开发苗木、特色小水果、中草药材等基地建设,推进我镇产业走多元化发展道路。
二、目前存在及亟待帮助解决的问题
(一)小城镇建设方面:
1、镇自来水厂的项目建设。镇自来水厂始建于1994年,以电排形式蓄水。近年来,随着供水管网的不断老化和蓄水池年久失修,加上连续受冰冻灾害影响,漏水十分严重,经常无法保证老百姓的生产生活供水,还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在饮用水质得不到保障的前提下,每年镇政府还需投入10万余元维持自来水厂的正常运转,镇自来水厂重建问题迫需解决。
2、镇区及S229沿线的垃圾处理项目建设。现我镇镇区及S229沿线村日产垃圾达6吨,年产生日常生活垃圾2000多吨,本镇现有垃圾填埋场一处,位于枫香村,于2010年9月投入使用,建设规模为填埋垃圾2000方,已远远不能满足现有需求。现请求上级主管部门能否结合整脏治乱绿化行动的开展,将我镇镇区及S229沿线村垃圾清运纳入市统一规划。
3、污水管网处理及街道路灯亮化项目建设。随着小城镇建设的不断深入,镇区面积的不断扩容,给镇区公共设施的负荷量带来较大压力。一是镇区内的污水处理严重影响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且严重制约了我镇小城镇进一步的发展。二是随着整脏治乱绿化行动的不断深入,广大群众对街道、小巷的路灯亮化要求越来越迫切,特请求能帮助立项解决。
4、康云路口——高架桥的公路的拓宽、硬化项目建设。下步我镇小城镇发展重点将是把康云路口——高架桥1.5公里的公路打造成一条主要街道,为此拓宽、硬化该路段迫在眉睫,特请求帮助立项解决。
5、马白公路改道的项目建设。由于历史原因,白岩乡的通乡公路经过我镇农贸市场,每逢赶集日白岩乡的交通被迫中断,严重影响了白岩乡广大群众的出行。如果马白公路进行改道(经过我镇溪马、新湾),不仅解决了白岩乡广大群众的出行难,且对我镇下步小城镇建设扩容提供了发展空间。马白公路改道,我镇拟定两条路线,一是由政府路口至新湾村上寨、向家湾至小寨河接
白岩乡道,全长约3公里。二是由三拱桥经大河坪接白岩乡道,约2公里,请求上级相关部门能帮助立项解决。
6、马颈坳镇学区改善校园环境项目建设。近年来在上级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我镇学区的各项建设得到不断完善,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高,特别是去年实施的操场改造和塑胶跑道工程,进一步提升了学区的硬件设施条件,但由于地形等原因,现尚缺口资金6万元。为了建设一流的校园环境,创造良好学习氛围,下步学区拟建设一条长80米的文化墙,经初步预算需资金12万余元,特此请求上级有关部门能帮助一并解决。
(二)农业产业建设方面
1、黄金茶产业项目建设。现隘口村、几比村、林农村已建立优质茶园600亩,年产量达2500多公斤,产值80余万元。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镇党委、政府确定“以茶富农”的发展思路,以专业合作社为载体,注册了“苗疆隘口”的地域商标;新建了200平方的厂房,购置了一套茶叶加工设备;积极实施国土整治项目,今年计划扩建面积为1400亩的黄金茶叶基地,使茶叶基地总规模增至2000亩;力争2016年全镇茶叶基地规模达到5000亩,真正实现茶叶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一是目前隘口村、几比村、林农村800亩茶叶基地整地已完成,现还缺300亩的茶叶苗木,每亩需苗木2000株,共需苗木60万株,每株0.6元,共需资金36万元;二是计划中的600亩黄金茶基地请求立为国土整治项目;三是为了黄金茶能走得进、卖得出,隘口村3.5公里的产业路需进行改造;四是几比村5公里通村公路需进行硬化,恳请上级领导给予解决。
2、椪柑产业建设。全镇共开发椪柑面积3.2万亩,其中,竹寨村5500亩、米坡村4500亩、枫香村1800亩,形成了以米坡、竹寨为主的万亩椪柑基地。一是由于我镇椪柑开发较早,80%椪柑树已老化,为提高柑橘品质,做实椪柑品牌,增加效益,以质量为中心,以发展为目标,现有2万余亩椪柑急需进行品改、低改;二是竹寨村、米坡村、枫香村地理位置比较高,长年缺水,为确保椪柑稳产增效,急需建季雨集水窖1000余口;三是竹寨村、米坡村、枫香村通村生产生活公路比较狭窄,不利于椪柑销售,公路急需扩宽改造。恳请上级领导给予一一解决。
3、蔬菜产业建设。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依据本镇“围城靠市”的地理位置优势,切实理出了一条以“蔬菜产业壮大镇经济,科技推广先行”的思路,狠抓蔬菜产业建设,形成以阳田村、康云村、隘口村为龙头12000多亩的蔬菜产业基地。力争2016年发展蔬菜基地达2万亩。由于我镇蔬菜生产以农户分散型经营为主,绝大多数采取常规蔬菜种植栽培,没有形成规模生产和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为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我镇蔬菜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镇党委政府决定今年在阳田村、康云村、隘口村建立无公害及大棚蔬菜基地700亩,恳请上级部门给予立项解决。
第二篇:马颈坳镇产业发展建设情况汇报
马颈坳产业发展建设情况汇报
马颈坳镇位于吉首市北部,距市区11公里,全镇辖13个行政村1个社区,81个村民小组,人口共18958人,总面积91.16平方公里,是全州的农业大镇之一。S229线和枝柳铁路纵贯南北,交通十分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近年来,镇党委、政府按照“科技引导发展,绿色产业兴镇,生态家园致富”的发展思路,立足马颈坳镇情,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主线,突出“一村一品”建设,加快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形成了以米坡村、竹寨村、枫香村、汨比村为主的30000亩椪柑生产基地,以康云村、隘口村、新湾村、阳田村为主的12000亩蔬菜生产基地,以阳田村、新湾村、合群村为主的3000亩苗木生产基地,以隘口村、榔木村、枫香村、合群村为主的6000亩四季小水果生产基地,以隘口村、几比村、林农村为主的1600亩黄金茶生产基地,以团结村、汨比为主的2000亩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先后建成了米坡村、竹寨村等10个林果专业村和2个小康示范村。2010年农业总产值达2亿元,比2009年1.8亿元增长10%;人均纯收入达2140元,比2009年1740元增长22.99%。
一、下步工作思路
为充分利用围城靠市优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我镇将从以下6个方面将强产业建设。
1、椪柑生产提质增效。以市场为导向、质量为中心、科技为支撑、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突出抓好米坡村、竹寨村、汨比村、枫香村片区椪柑生产提质增效,打造椪柑品牌,做实万亩椪柑基地文章,打造米坡村、竹寨村、汨比村、枫香村绿色生态椪柑长廊。
2、壮大蔬菜产业。按照无公害、绿色食品的生产要求,以隘口村、康云村、阳田村、新湾村、溪马社区千亩国土整治项目为依托,着力抓好隘口村、康云村、阳田村、新湾村、溪马社区千亩大棚蔬菜基地建设,走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道路,打造城镇型农业。并力争到2015年,全镇蔬菜种植面积达30000亩,年产量达50000吨,产值达30000万元。
3、提速发展黄金茶。以专业合作社为龙头,突出抓好隘口村、几比村、林农村的黄金茶产业基地建设,推行“支部+合作社+农户+基地”发展模式,走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道路,利用五年时间,力争隘口村、几比村、林农村黄金茶总面积达到10000亩。
4、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积极争取团结村千亩国土整治项目,发展以金银花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力争到2015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4000亩。
5、打造休闲旅游观光农业。一是以枫香园艺场为中心着力打造旅游观光农业。枫香园艺场距政府所在地约3.5公里,总面积544亩,现有各类水果综合开发350亩左右。每当春暖花开时节,不失为马颈坳一道靓丽的风景,成为游客旅游观光的一个好去处,近年来,每年接待游客上万人次,同时每当水果成熟时,前来采摘水果的群众也不计其数。结合这一特点,我镇按照以市场为导
通过石材加工业的建设,带动小城镇建设,打造三县市交界地的“卫星镇”。
二、目前存在及亟待帮助解决的问题
1、椪柑产业建设。我镇共开发椪柑面积3万亩,其中,竹寨村5500亩、米坡村4500亩、枫香村1800亩、汨比村3000亩,形成了以米坡、竹寨为主的万亩椪柑基地。为推进椪柑产业提质增效,一是大力实施低改、品改工程。由于我镇椪柑开发较早,80%椪柑树已老化,为提高柑橘品质,做实椪柑品牌,增加效益,力争到2015年全面完成米坡村、竹寨村、汨比村、枫香村14800亩椪柑品改低改;二是提高椪柑抗旱能力。力争3年时间内在米坡村、竹寨村、汨比村、枫香村片区建立集雨窖1000余口(每年建立集雨窖300余口);三是加强椪柑产业路建设。利用2年时间,对全长19.8公里的椪柑产业路进行加宽,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恳请上级领导给予一一解决。
2、蔬菜产业建设。近年来,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依据本镇“围城靠市”的地理位置优势,切实理出了一条以“蔬菜产业壮大镇经济,科技推广先行”的思路,狠抓蔬菜产业建设,形成以阳田村、康云村、隘口村为龙头的12000亩蔬菜产业基地。但由于我镇蔬菜生产以农户分散型经营为主,绝大多数采取常规蔬菜种植栽培,没有形成规模生产和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没有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为扎实推进我镇蔬菜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镇党委政府决定今年在阳田村、康云村、隘口村、溪马社区建立无公害及大棚蔬菜基地700亩,同时在溪马社区炮六坡组修建一条长2.3公里的产业路,恳请上级部门给予立项解决。
第三篇:发展产业集群促进小城镇建设
发展产业集群促进小城镇建设
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现状
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农民在城镇就业并迁徙到城镇定居;另一条是一些有条件的乡村发展为城镇,农民就地、就近转业从事工商业变为城镇居民。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城镇人口比例提高18.2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加0.83个百分点。现阶段主要是大批流动人口从第一条途径涌向城镇,特别是涌向东南沿海城镇,使这些城镇迅猛扩张。深圳是非常典型的移民城市。1980年建特区前,深圳及宝安县总人口仅31万,2000年已达700.84万,其中户藉人口121.48万,暂住的非户籍人口579.36万,95%以上都是外来人口。现在所说的城镇化建设,一般意向往往偏重在第二条途径,即重点放在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上,使之成为功能完善、人口聚集、能发挥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作用的小城镇。发展小城镇是推进中国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小城镇的蓬勃兴起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小城镇人口已占全国城镇总人口的40%以上。近10年来,小城镇共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6000多万人,占同期转移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50%.小城镇发展已成为推进中国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途径之一。迅速发展起来的小城镇,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城市与农村之间必不可少的桥梁,已经成为农村的经济、文化、教育及社会服务的中心。在东部地区,一些小城镇的经济规模已经超过了一些中、西部地区县级市甚至地级市的水平。
尽管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予以解决。一些地方把推进城镇化片面地理解为加强城镇建设,热衷于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甚至不惜举债建设大广场、大马路和标志性建筑。还有一些地方通过修编城镇规划、设置开发区,以及“县改区”、“乡改镇”等,把规划区做大,把开发面积做大,以获取土地开发的短期收益。很多地方城镇规划面积的扩张速度大大快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有城无市的地方为数不少,没有把推进城镇化的工作重点放到如何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实现农村人口城镇化上来。
一些地区把城镇化与工业化相适应的原则绝对化。简单地将城镇化等同于工业化,片面强调要在本市或本镇建多少工厂和制造业基地。反映在工作上,就是不惜代价招商引资,盲目上工业项目,但却忽视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带动、互为前提的作用。还有一些城市脱离本地实际,贪大求洋,追求高标准,试图
建成国际性经济中心、国际大都市等;只重视现代服务业,不重视那些能增加就业、吸纳农民进城的一般性服务行业的发展。
制约小城镇发展的根本原因
在城镇化建设上,发展小城镇的推动源应当是产业行为,即市场行为。小城镇的发展需要一定的产业来支撑,即需要产业载体,这种产业可以是第二产业,也可以是第三产业,或者二、三产业并重。但在我国不同地区小城镇的就业结构差异较大,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从事第一、二产业的人员比例不同。小城镇发展的水平,主要体现在第二产业的发展对第一产业的替代上。东部地区部分小城镇已初步完成工业化,但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水平仍很低,经济的发展水平不足以支撑小城镇的发展。
非农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小城镇是非农产业发展的物质载体,为非农产业提供场地、设施、劳动力、市场等,小城镇的发展促进了非农产业的发展。非农产业是小城镇发展的经济内容,为小城镇建设提供经济支撑力,使之规模扩大。载体与内容的发展要相适应,否则会带来诸多问题。建国初期,我国的城市发展在当时各种条件的限制下走了一条重内容轻载体的发展道路,把城市建设成为生产基地,建设了许多工厂,而忽视了生活消费,造成城市基础设施滞后,并因此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现在全国各地搞小城镇建设似乎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重载体轻内容,不少地方高标准搞基础设施建设,搞“五通一平”甚至“七通一平”,而非农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使小城镇建设没有经济支撑。
非农产业集中效果不好。东部发达地区业已分散的乡镇企业搬迁成本太高,只好维持现状。中、西部地区则缺乏乡镇企业,许多乡镇可以说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乡镇工业,或者说还没有开始农村工业化进程,也就没有集中的对象。
从城镇发展的历史过程看,城镇多因在交通要道上的商业活动而发展起来的,先有市(market)后有镇(town)。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城镇在原始市镇的商业功能上增加了政治、军事功能;资本主义社会又增加了工业功能。随着功能的增加,城镇建设的规模不断扩大。因此说,是先有非农产业,后有城镇建设。我们要实现大战略,就必须在理论上认识到非农产业与城镇建设的先后关系。尤其是欠发达地区,更应该明确这一点,优先发展非农产业,壮大经济实力。
通过产业集群引导我国小城镇的建设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独特的产业组织形式,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小城镇建设也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在诸多方面促进地区产业发展。
首先,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有利于地区的产业和经济增长。产业集群可以使集群内企业分工更为细化,从而提高企业的专业化程度。与一般企业内部的分工和规模经济不同,产业集群的分工和规模经济主要的不是单个企业内部,而是在企业与企业之间。在产业集群内,单个企业的生产可能非常专业化。甚至可能只是某一类型的配件或某一道加工工序。而在企业与企业之间,合作关系很稳定,效益成本很小,因而可以共同分享规模经济的优势。此外,产业集群中许多企业集中在一起,可以分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其他组织机构的产品,能够很好的发挥其他组织和基础设施的规模效应。所以,产业集群有利于促进小城镇建设。
其次,产业集群能有力地促进技术进步和扩散,这也非常有利于小城镇建设。对于区域经济而言,产业集群就是重要的创新体系,产业集群不仅有利于企业创新,而且形成了新的创新模式——集群式创新。因而,产业集群能加速技术进步,不断为经济增长提供原动力。对于技术扩散,产业集群更有明显的优势。集群内部企业之间地缘接近、联系紧密、互通有无,技术扩散的速度非常快。技术的迅速扩散,使得每一个企业都能及时更新设备,采用新工艺,调整要素投入组合,能够普遍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和产出量,从而增加地区经济总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地区经济增长。
第三,产业集群有积聚力量,会吸引区外的技术、资本和劳动等经济资源向产业集群集中,这将增强地区经济实力,提高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产业集群使某些(或某一)产业的资本、劳动力、技术和企业家有组织地集中,成长能力非常强,市场发展十分迅速,因而它必然对集群外企业和组织非常有吸引力。相关企业和组织如果有条件一定会向集群地区迁移。在现实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产业集群对外资的吸引。产业集群政策能够降低外资进入的成本和风险,对地区吸引投资非常重要;而外商投资的地域和行业集中又能够有力地促进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甚至能培育新的产业集群,这将对地区经济增长有双重的促进作用。
产业集群对城镇化建设可以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产业集群为一些城市的经济集聚提供了动力和实现方式,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产业集群促进经济增长已经成为多数城市长期增长战略的主要政策措施之一。如新加坡、香港、上海和北京等城市都利用产业集群策略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加速地区经济发展。产业集群通过发挥集聚经济和竞争优势降低了产业集群的平均成本和产业集群中单个企业的平均成本,使产业集群所在区域无形资产提高,对其他地区的企业
很有吸引力,能吸引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流入集群地区,从而促进城镇经济增长。在地区发展过程中完全可以实现产业集群和地区经济共同发展。它揭示了在一些地方相关企业集结成群,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的现象和机制。产业集群以地区内部的相互联系和共同促进为基础,没有区域内部的共生机制,就不能真正发挥集聚优势,单靠地理上的集中并不能创造出共同得益的相互依赖性。
因此,小城镇建设规划不能脱离经济的发展,应该通过产业集群的优势来促进经济与城镇化的同步发展。现在我国的小城镇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数量多、规模小、缺乏足够的产业支撑,如果我们不顾这一现实而盲目发展小城镇,只能助长城镇化与产业化脱节的现象,其结果必然是贻误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
作者:白建国 梁红岩
第四篇:小城镇建设汇报材料
竹林关镇小城镇建设及陕南移民搬迁工作
汇报材料
竹林关镇党委、政府
(2011年8月4日)
各位领导:
现将我镇竹林关小城镇建设和江北新区建设情况向各位做以汇报。
一、简要汇报我镇半年来小城镇建设情况
今年年初,我镇确定了把“小城镇建设”和“商贸旅游”作为我镇今后工作的两大主题。我们具体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街道绿化亮化美化工程。今年3月中旬我们从周至购回300多棵常绿风景大树,成活率达到了98%以上。4月份成立了环卫所,招聘了20名环卫工人,购臵了垃圾车,修建了垃圾填埋厂,为环卫人员配备了环卫服装,提高了环卫工人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实现了12小时全天保洁。5月份又对丹水街、中心街部分破损路面进行了修补,山郭路、中心街购臵安装了别致新颖的路灯,安装了分类垃圾箱,每天晚上八点到十点之间开放,做到了卫生天天扫,路灯夜夜亮。
二是桃花谷水保科技生态示范园区建设环境保障和主干道拆迁工程。我们积极配合县水保局做好桃花谷水保科技生态示范园区建设的环境保障工作。桃花谷主干道拆迁利用一个月时间共拆迁23户,为下一阶段干道路硬化奠定了基础。同时对桃花谷中25户房屋进行了徽派模式的升级改造,竹 1
林关人家农家乐即将进入试运营阶段。
三是江滨公园建设。目前公园建设已进入扫尾阶段,共栽植竹子26000多株,配套修建小型停车场、休闲健身公园、以及管理房屋一座。
四是新农村建设。我们将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标准大大高于新农村建设,共硬化路面4900米,铺设下水3000多米,房屋涂白185户21100平方米,修建清洁厕所120座,修建便民桥10座。
二、江北新区建设和小城镇建设近期工程计划
我镇小城镇建设和江北新区建设总体思路是“一江两岸”(两岸指江北新区和竹林关老街区),拉大城镇框架,三年内将竹林关城镇人口聚集到25000人以上。
(一)关于江北新区建设:
1.共规划面积97公顷,安臵占地33公顷,共安臵1200户6000人。其中一期移民安臵点征地款、青苗补偿款608万(100亩×6万=600万、青苗补偿100亩×800元=8万)。
2.安臵点垫方(均高2米,100×666.6×2=13.2万立方米)、街道硬化及排水管道(直径1米水泥管,主干道及3条街道4×348=1392米)铺设。
3.供水管道。张塬水厂至安臵点2000米,4条街道1392米,合计3392米。
4.电力杆线架设问题。
5.河边竹园绿化,河堤15米泄洪区绿化和4条街道绿化问题,以及路灯安装。
6.陕南移民实施方案规定60、80、100平方米分别由户负担1万、2.5万、4万元,剩余建房资金需要解决。
7.安臵点西侧水河沟全长1300米,需解决安臵点防洪问题。
8.去年修建银华河堤时,预留缺口供修大桥及引线,现在预留的4处缺口需补修;并且在补修时需要埋设2处排水口解决安臵点以后的排水。
(二)关于老城区建设:
1.中心广场建设。为了提升城镇品位,完善城镇功能,需修建中心广场占地(18亩),需要尽快完成土地报批手续,急需项目资金支持;
2.江滨公园建设。共需资金90万元,后续工程需修建管理房210平方,设计一楼办公,二楼作为城建工作人员宿舍,目前已自筹30万,尚有60万元资金缺口;
3.康乐街,老街道急需安装路灯和绿化苗木,老街区原 来的下水因水灾全部堵塞不能使用,需要资金120万元。
4.王塬子步行街建设。改造徽派模式房屋42户,新修跨 河桥一座,建设仿古街道230米。
5.前半年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均为垫资建设,请求拨付绿化亮化美好补贴资金50万元。
我镇小城镇建设和移民工程建设任重道远,我们决心不辜负各级领导的重托,高起点、大手笔、高质量打造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竹林关,把竹林关建设成名副其实的丹凤第二中心城镇。
第五篇:小城镇建设汇报材料
泉交河镇小城镇建设汇报材料
一、泉交河镇的基本情况
泉交河镇位于益阳市赫山区东南22公里处的新河南岸,三面环水,交通便利,是赫山区较大的乡镇之一,总面积101平方公里,总人口4.9万人,辖22个行政村,1个社区,规模企业3个,民营企业70余家。其中镇建成区面积1.1平方公里,镇区人口近5千人,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镇。
二、近年来取得的成绩及所做的工作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统一部署下,我镇狠抓小城镇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和完善了城镇与村庄规划。
城镇要发展,规划是龙头,我镇在2005年至2020年的总体规划修编的基础上,今年镇财政又投入8万多元,完成了第三轮规划修编工作,完善了我镇城镇体系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为城镇和村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我镇在长常高速公路出口,镇龙泉村境内新规划了一个高标准的万利工业小区,大力招商引资,发展镇域经济。
2、狠抓了镇区环境卫生管理
去年初,我们在镇郊区黄茅岭村地段征地修建了一个高标准 1
垃圾消纳场,从源头上彻底解决了镇区垃圾的存放消纳问题,并在镇区人口相对集中地段新建垃圾池近20个,新聘请了两名有垃圾拖运工具的保洁工作人员,加强了原有清扫工作人员的责任,确保了镇各街道的全天性整洁和镇区垃圾的日扫日清。同时,我们在镇区又开展了治理环境卫生的大力宣传,在主街道两侧每隔50米设臵了统一的垃圾桶,与各门店签订了“门前三包”责任状,通过这一系列努力,彻底改变了过去镇区垃圾满天飞、乱倒乱弃现象,使镇区的环境卫生面貌大为改观,人居环境得到有力改善。
3、大力整治了镇容镇貌
今年,镇党委、政府拿出了前所未有的信心和决心,组建了坚强的领导和工作队伍,制订了详细的工作方案,组织全镇干部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镇容镇貌集中整治活动,共拆除违章建筑、棚亭20余起,收到良好效果。同时,我们又在镇区居民中聘请了三名工作大胆、能力较强的城管队员,成立了泉交河镇城管监察大队,全力整治镇容镇貌,巩固集中整治效果。并组织全镇干职工开展了“百人治脏”活动,即每月的第二个星期的星期二为全镇“百人治脏日”。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我镇的镇容镇貌得到了根本的改变,同时也得到了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
4、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近年来,在镇财政相当困难的情况下,我镇投入资金近40
万元,搞好了镇区路灯建设;投入60多万元的镇汽车站也于去年下半年竣工营业,这一制约镇区秩序的瓶颈得到了彻底解决;投入近25万元的三八桥至双泉桥路段也于去年年底硬化,进入泉交河镇的坑洼路段已成为了历史;环境卫生方面也相继投入十多万元,建好了垃圾消纳场,新建垃圾池近20个,主街配备了统一的垃圾桶;镇市场前坪建设投入资金8万多元,进行了彻底的硬化,并以广场形式搞好了绿化建设。投入资金5万余元,疏通老街下水道千余米,并四方筹措资金8万多元,对镇上的背街小巷进行了硬化建设。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加大了镇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但由于泉交河镇为千年古镇,加上镇财力有限,基础设施方面仍然相当薄弱,如镇区下水道堵塞严重、老街路面破烂不堪、镇上四个公共厕所面临倒塌、污水处理等,这些方面的建设迫在眉睫,亟需投入大量资金。
四、建议意见
建议将小城镇建设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日常议事工作中,加强对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领导;
建议上级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投入力度;
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加大对违法、违章建筑的查处力度,加强对乡镇城建工作的领导与支持;
建议上级出台对城镇镇容镇貌治理、环境卫生管理相关的政策与实施细则。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1、继续完善镇区规划
镇区建设严格遵照城镇整体规划要求,坚决杜绝乱搭乱建现象,并引进有战略眼光的老板投资,大力发展万利工业园区,促进镇域经济的发展。
2、继续加强镇区基础设施建设
今后,我镇将加大投入完善下水道、路灯、公厕、卫生设施等配套建设,为实现镇区全面“硬化、绿化、净化、亮化”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3、维护正常的卫生和交通秩序
今年,我们成了镇城管监察大队,加大对镇区环境的管理力度,一是加大对镇区居民商户的卫生管理,做好经常性的卫生打扫工作;二是加强镇区车辆管理秩序,所有车辆必须进站候客,全面改变镇区“脏、乱、差”现象,切实改变镇区面貌。
泉交河镇村镇建设站
2010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