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病虫害防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时间:2019-05-14 00:21: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森林病虫害防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森林病虫害防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篇:森林病虫害防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森林病虫害防治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 录第一章 总论-------5

一、项目概要-------

5二、编制依据-------

5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6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和必要性----------------------7

一、项目背景-------7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7第三章 项目区基本概况---------------------------10

一、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10

二、社会经济概况---10

三、森林资源概况---11第四章 项目建设方案-----------------------------1

2一、项目建设和指导思想----------------------------1

2二、项目建设原则---1

2三、防治区域与规模-13第五章 建设内容--14

一、预测预报-------1

4二、防治技术措施--14

第六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16

一、投资概算依据--16

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6

三、投资估算-------16第七章 效益分析与评价---------------------------18

一、生态效益-------18

二、社会效益-------18

三、经济效益-------18第八章 项目建设保障措施-------------------------20

一、组织管理-------20

二、工程管理-------20

三、资金管理-------20 第一章 总论

一、项目概要

1、项目名称:兴安盟阿尔山市森林病虫害防治项目

2、项目建设性质:新建

3、项目建设单位:林业三局、市林业局

4、项目单位法人代表:

5、项目主管单位:

6、项目建设范围:林业三局、市林业局施业区

7、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项目建设内容:建立健全公益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网、购置必要的防治机械设备及用于防治的生化药剂等。建设规模:防治公益林总面积 2700000 亩。

8、项目建设目标: 在病虫害预测预报、检疫检查的基础上,通过营造林技术、药物防治及生物防治等多种技术措施,使项目区内病虫危害得到根本治理。

9、项目投资规模及资金筹措 项目建设总投资为 23000 万元。其中:国家投资 1900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 4000 万。

二、编制依据 ——国家林业局关于颁布《森林病虫、鼠害综合治理工(试行)的通知(林计发200436 号)程项目建设标准》 ; ——《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森林病虫 ;害防治工作的通知》 ——(试行)《林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定》 ;

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白僵菌:3.0 万亿孢子/亩 2.苏云金杆菌:60 万国际单位/亩 3.质型多角体病毒;100 亿病毒晶体 4.赤眼蜂;8 万头/亩 5.1.2 烟参碱:0.4 升/亩 6.灭幼脲:30 克/亩 7.杀蛉脲:5 克/亩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和必要性

一、项目背景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阿尔山市在社会稳定、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林业生态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造林面积逐年增加,生态环境逐渐改善。但随着有林地的面积不断增加,大面积的落叶松林和樟子松幼林也面临着遭受了病虫鼠害的严重危害。近几年,境内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占有林地面积逐年有增无减。阿尔山市地处农、林、牧交汇处,森林病虫鼠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落叶松林主要受落叶松毛虫危害、樟子松幼林主要受鼠害的危害,这些害虫和鼠害是我国政府规定的重点防治对象。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使该林区气温上升降水量偏少,为森林病虫鼠害的暴发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导致上述虫害、鼠害大面积发生并不断蔓延,造成珍贵的针叶林受到严重危害,已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针对目前的森林病虫鼠害发展趋势,阿尔山市林业局为了提高对森林病虫鼠害的可持续控制能力,建设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使林业更好的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森林病虫害防治建设项目。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是建设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的需要 森林是改善陆地生态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森林病虫害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严重影响着生态环境建设的步伐。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是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该项目的实施,是全面提高阿尔山市

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控和应急救灾能力,迅速遏制森林病虫害发展势头,实现防灾减灾,推进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2)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 森林病虫害对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的发展都构成了严重威胁,直接制约着森林资源的健康发展,影响环境美化、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外商投资和对外贸易等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威胁着区域的生态稳定,影响到林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重视和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是保障生态建设成果、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保障,是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生态景观,充分发挥森林效益,实现新世纪林业跨越式发展、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3)是有效防范林业有害生物区域外入侵和区域内传播的需要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从进口的植物及其繁殖材料数量迅速增加,外来林业有害生物传入的途径越来越多。有害生物不仅会经济造成巨大损失,而且也会给森林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直接威胁国土生态安全。因此,该项目建设将对区域建立重大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快速反应机制,全面提升应对重大外来林业有害生物控制能力起到推动作用,健全集预防和除治功能于一体的林业有害生物体系,防范林业有害生物区域外入侵和区域内传播。(4)是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方针的需要 1997 年国家林业局提出了森林病虫害防治必须实现由重除治向重预防转变为主的“四个转变”,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点仍然放在重大病虫害防治上。目前阿尔山市森林病虫害总体防治水平还很低,基础设施不健全,应急能力比较低,现有条件难以满足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需要。为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必须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提高整体防治水平,从根本上遏制森林病虫害发生危害的势头,推进森林病虫害防治向科学化、无公害化转变。(5)是保护病虫害防治成果,全面提高综合治理水平的需要 由于阿尔山市森林病虫害防治体系的基础建设薄弱,防治设备简陋,无法形成大规模灭灾减灾能力。因此,通过该项目建设,在全面开展重点治理的同时,提高防控能力,保持和巩固森林病虫害防治成效,保护森林资源健康发展。第三章 项目区基本概况

一、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阿尔山市位于兴安盟西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 119°51′~120°57′,北纬 47°07′~47°55′。西与蒙古国接壤,东与呼伦贝尔市的扎兰屯市相邻,北同呼伦贝尔市的新巴尔虎左旗隔托列拉河相望,南和科尔沁右翼前旗毗邻,东西长 142 公里,南北长 118 公里,全市总土地面积 7410平方公里,辖区内中蒙边境线长 93.434 公里。阿尔山市行政区划分为天池、白狼、五岔沟 3 个镇、44 个自然屯;行政辖温泉、林海、新城 3 个街道;境内驻有阿尔山林业局、五岔沟林业局、白狼林业局和杜拉尔林场四个林业企事业单位。其中,阿尔山林业局为国有森工企业,隶属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五岔沟林业局、白狼林业局为地方林业局,隶属兴安盟行政公署;阿尔山林业局、五岔沟林业局和白狼林业局先后于 90 年代初实施了天保工程。

二、社会经济概况

(一)人口 阿尔山市总人口 4.5 万人,由蒙古、汉、回、满、朝鲜、达斡尔、苗、壮、锡伯等 13 个民族组成,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的多民族聚居地;其中农业人口 0.45 万人,占 10,人口密度为 6 人/平方公里。

(二)交通与社会服务业 阿尔山市交通便利,白(白城)--阿(阿尔山)铁路从境内通过。正在开工建设中的“两伊”(伊敏--伊尔施)铁路建设项目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大开发十六大重点项目之一,白--阿铁路也将随着两伊铁路的建设改造升级。公路四通八达,S203 省道从境内通过、公路通车总里程452 公里,其中主干线通车里程 327 公里。阿尔山飞机场、阿尔山--松贝尔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已部分开工。不久的将来,立体化的交通网络将使阿尔山成为区域交通枢纽,对阿尔山市乃至对兴安盟,优化投资环境,提高知名度,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森林资源概况 阿尔山市杜拉尔林场 49812 公顷,林业用地 33466 公顷,其中有林地 14603 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 43.64;疏林地面积 157 公顷,占 0.47;灌木林地面积 61 公顷,占 0.18;未成林造林地面积 1118 公顷,占 3.34;宜林地 17502 公顷,占 52.3;苗圃地 25 公顷。

林场森林覆盖率 29.3。第四章 项目建设方案

一、项目建设和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为指导,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方针,坚持可持续控灾战略,以保护森林资源、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加强森林病虫鼠害防治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对森林病虫害的防灾、御灾和控灾能力,迅速遏制森林病虫害的传播、扩散和严重危害的势头,为促进林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项目建设原则 ——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重点突破、整体推进、讲求实效的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类施策的原则; ——坚持实用性原则。基础设施建设要有针对性,切实满足建设功能的要求; ——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对现有和各种先进技术进行整合,优先选择能够承载整合后实用技术的支撑平台开展设施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建设质量 ——坚持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原则。以传统的检疫、防治为基础,采用现代高新技术,提高防治工作水平——坚持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三、防治区域与规模 防治面积为 2700000 亩。

四、防治期限:五年,即 2011 年—2015 年 第五章 建设内容

一、预测预报

1、发生期预测 采用期距预测、多元回归预测,有效积温预测等预测方法进行病虫发生期的预测。

2、发生范围、发生量预测 在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软件支撑下,探索、总结、应用适合本地的病虫害预测预报方法与相关参数,可采用有效技术预测、回归预测、趋势分析等预测方法。

3、数据的处理和上报 要及时处理、上报数据,在虫情调查后的五天内,将调查资料输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汇总,预测当代或下代害虫发生量与发生范围。在各代数据处理完成后一周内按照标准表格将数据上报上级森防站。

4、检疫检查 对省际、地区之间调运的森林植物材料进行检疫,以防止林业有害生物的扩散,在查清虫害分布区域及规模后,采取划定疫区和保护区,禁止疫区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调运进行传播蔓延,既要防止传入又要防止传出。

二、防治技术措施

1、生物防治、质型多角体病毒(CPV)采用白僵菌、苏云金杆菌(BT)防治松毛虫。在虫口密度较低、林龄较大的林分,可设置巢箱招引益鸟。同时,繁育优良赤眼峰蜂种,在松毛虫卵始盛期,选择晴天无风时施放。白僵菌每亩施 3.0 万亿孢子,苏云金杆菌(BT)施量每亩 60 万国际单位(IU),质型多角体病毒每亩施 100 亿病毒体。每亩释放赤眼蜂 8 万头。

2、植物杀虫剂防治 采用 1.2烟参碱喷烟防治幼虫,烟参碱与柴油的比例为 1:20。每亩使用的药量为 0.4 升。

3、物理防治 可采用人工摘除卵块或使用黑光灯诱集成虫的方法降低下一代松毛虫虫口密度。

4、仿生药剂防治 在必要情况下,采用灭幼脲、杀蛉脲地面背负机低容量、超低容量喷雾,重点防治小龄幼虫。灭幼脲每亩药量 30 克,杀蛉脲每亩药量 5 克。

5、化学药剂防治 对下树越冬的森林病虫,在春季上树和秋季下树前,可采取在树干上涂、拟除虫菊脂类药剂制成的毒笔、毒纸、毒绳等毒杀下树越冬和上树的幼虫。

第六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一、投资概算依据 国家林业局《关于颁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 现行的林业基本建设概算定额、费用定额、取费标准等有关文件;其它有关的技术资料。

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白僵菌:3.0 万亿孢子/亩 2.苏云金杆菌:60 万国际单位/亩 3.质型多角体病毒;100 亿病毒晶体 4.赤眼蜂;8 万头/亩

5.1.2 烟参碱:0.4 升/亩 6.灭幼脲:30 克/亩 7.杀蛉脲:5 克/亩

三、投资估算 阿尔山市公益林病虫害防治项目总投资 23000 万元。资金筹措:该项目需国家资金 19000 万元,地方配套资金 4000万元。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明细表 项目 规模数量 经济指标 合计 总计 23000

一、预测预报设 900

1、计算机 5台 8000 元/台 400

2、路由器 1台 2000 元/台 203、网络服务器 1台 12000 元/台 1204、激光打印机 2台 3000 元/台 605、GPS 定位仪 10 台 3000 元/台 300

二、检疫设备 15201、超净工作装置 400 台 1 万元/台 400

2、PCR 仪 100 台 3.2 万元/台 3203、高级显微镜 200 台 2.4 万元/台 4804、显微视体镜 100 台 2 万元/台 200

5、解剖镜 100 台 1.2 万元/台 120

三、病虫害防治 20580

1、封山育林 80 万亩 62.5 元/亩 5000

2、生物防治 50 万亩 80 元/亩 40003、植物杀虫剂 30 万亩 117 元/

亩 3500

4、物理防治 50 万亩 24 元/亩 12005、仿生剂防治 30 万亩 133.3 元/亩 40006、化学药剂防 30 万亩 96 元/亩 2880 第七章 效益分析与评价

一、生态效益 该项目的实施可以实现对阿尔山市森林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更好的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有利于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性、完整性和连续性,使区域内各类森林资源按自然规律演替、发展,发挥最大的生态功能。保护手段更加现代化,也有利于野生动物的栖息与繁殖,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安全和调解小气候等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社会效益 通过该项目建设,既保护了阿尔山市自然生态环境,又增加了当地群众和地方政府培育森林的经济收入,对于阿尔山市旅游业的发展、绿色 GDP 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调动广大群众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积极性,具有一举多得的社会作用。

三、经济效益 项目建成后,可产生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是森林得到有效的保护,森林资源得到可持续发展。间接的经济效益是在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减少风沙危害、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等方面具有潜在的经济效益。维持区域农牧业和其它经济的持续发展及维护生态安全等方面均有积极作用。同时对净化水质,调节水的小循环,防止自然灾害,提高生活质量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八章 项目建设保障措施

一、组织管理 根据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文件规定,遵循有利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有利于森林保护的有效管理、建设方针与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体现当前与长远工作的重点,体现科学性和整体性;精简、效能、统一,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工作效率的原则设置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阿尔山市人民政府一把手担任,成员由市计划、财务、林业三局、市林业局主管局长等人员组成。

二、工程管理 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和工程质量追究制度,由项目法人对项目施工方案、建设实施、工程质量、工程进度等全过程负总责,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对项目建设程序、建设资金、建设工期、工程质量、生产安全等方面进行严格管理,并逐级签定目标管理责任状,明确质量要求及相应的责任,定期向同级计划、财政、审计和行业主管部门报送项目进展情况,项目完成后组织相关部门进行验收

三、资金管理 项目建设资金管理实行“三专一封闭”即项目资金应建立专户、建立专账并设立专人管理,实行封闭运行审批报账制度。编制项目资金使用计划,建立项目资金报账制度,坚持项目资金审计和监督,并不定期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抽查,禁止挤占、挪用项目建设资金现象。

第二篇:森林病虫害防治报告

森林病虫害防治报告

森林是天然的制氧工厂,森林是空气的净化物,森林有自然防疫作用,森林是天然的消声器,森林具有防止风沙、减轻洪灾、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作用,保护森林人人有责。森林病虫害素有不冒烟火灾之称,可见其危害程度的严重性。森林病虫害防治是国家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众所周知,森林不仅是工业、建筑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原材料,而且在影响生态环境中的诸多因素中,森林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它不仅可以调节改善生态环境中大气候,起到改善、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定性的作用,更可以涵养水源、减少径流、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理化性能的作用,也是一个大的生物多性的资源库、对保持生态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保证实现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宏伟目标,发展林业生产、保护林业生产,是我们林责无旁贷的责任,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近半个世纪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化学防治以产生目标生物的抗药性、误杀天敌生物以及污染环境等问题备受批评。生物防治以能克服上述缺点而被寄予厚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不过仍有许多缺陷,如缺少人工释放的天敌生物种群持续存在的生态学动态证据,生物防治的研究者考虑更多的是食物链而不是食物网络的关系等等,在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面,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也没有成功的事例表明在人工的或人工干预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建立了对森林病虫害控制持续有效的天敌生物种群。

1、森林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1、对森林病虫害的危害认识不足

人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森林病虫害不仅具有水灾、火灾那样严重的危害性和毁灭性,还具有生物灾害的特殊性,治理上的长期性、艰巨性。长期以来,没有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摆到应有的位置,缺乏做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致使森防工作在抓法上和工作力度上,与造林绿化和森林防火相比,都有相当差距。因而在推进森防工作方面缺乏有效的措施。

2、病虫害发生面积扩大

近些年来我国人工造林面积增加,特别是单一品种的森林造成了病虫害的增加。主要原因是第一由于近些年来的干旱和暖冬的天气原因,森林病虫害向多样化以及复杂化的方向发展,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使成灾害虫的种类增多,给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带来了比较高的难度。第二,林地与耕地交叉,使农作物害虫朝着林地发展,带来比较大的治理难度。第三,害虫出现变异,造成常有发生顽固难治暴发现象,造成研制防治害虫农药上更加困难。最后,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害虫的天敌大量消失,发生造成生态治理的缺失。

3、病虫害发生的严重恶化

温室效应不仅使全球沙漠化扩大和旱涝灾害频发,也为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由于全球气候异常,使林木生长条件发生极剧变化,暖冬现象使森林病虫害越冬基数增大,为其病虫害的大发生创造了适宜的环境。

4、部门之间缺乏协调能力

林业生产环节脱节,造林、育苗、引种、规划设计等预防机制差,使病虫害防治处于被动局面。例如,不管是当地苗木种子的流动销售或者是外调种子,都没有一签两证,检疫工作不到位,相当一些产地检疫跟不上。加上缺乏检疫检查站,调运检疫严重失控,控制危险性病虫害传播不力,致使外地病虫害随之而来,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

5、病虫种类繁多

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目前,全省发生严重能够成灾的病虫已由80年代初的35种增加到50种左右,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陆续传入的,有的是我省从未发现过的。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松毛虫、杨扇舟蛾、天牛(类)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甚至造成严重损失。全省每年因林木病虫害造成木材减产70多万立方米,直接经济损失达2亿多元,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80年代末以来,已有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苹果绵蚜及油松叶小卷蛾等多种危险性害虫先后侵入我省,由于我省对这些危险性害虫采取了有效措施极力控制,没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潜在的威胁却不容忽视。顽固难治,暴发现象常有发生。过去危害就比较严重的松毛虫、天幕毛虫、黄连木尺蛾、杨扇舟蛾、落叶松尺蛾和青杨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且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有的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暴发。如监测跟不上,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到发现时已是危害严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当被动。

二、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有效措施

1、选育多组合、多功能抗性树种

建造树种合作防御模式,只选单一抗虫品种不行,需要选育出抗主要害虫的树种组合,抗次要害虫的树种组合,兼抗主、次要害虫树种和抗虫耐害树种等,并定植在病虫害灾区,长期进行抗性鉴定,根据国家林木良种选育标准,筛选出一批多组合、多功能的抗虫耐害良种,为建设防御模式提供优良种源。短期内良种不配套的,可选用部分具有相对抗性的树种代替,以后更换。

2、加强检疫控制外来生物的入侵

外来入侵生物,一旦入侵定居后,由于没有入侵生物原产地天敌的控制,很可能就成我们的新病虫害,往往很难防治。如美国白蛾自从**口岸入侵后,已经迅速蔓延,并成为辽宁省林业生产的主要食叶性害虫。因此,从源头上封锁堵截境外有害生物的入侵,对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完善森林病虫预测预报网络

搭建信息平台,共享资源,指导并服务生产。充分利用病虫测报信息,对森林病虫灾害性事件实时监测,对暴发性病虫实时监控,快速反应,从容应对。建立害虫发生的预警机制,为防治工作做前期准备。确立主要、优势害虫,科学制定防治阈值。分析气候环境动态,调查害虫发生基数,根据当地森林病虫档案,抓住森林主要发生的害虫进行密切观察、跟踪,掌握其发生态势,确立主要防治对象,兼顾防治其他害虫。森林中不可能仅仅只有1种害虫发生危害,所以在防治实践中,要以森林虫口复合发生指标来确定防治阈值。

4、提高森林防护工作的科技含量

一要加强重点病虫害的科研攻关和技术推广,研究推广新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二要扩大宣传,加强技术培训,普及基本技能,实行专业防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三要强化政府行为和依法防治,必须实行多部门的有效配合和全社会的支持。四要切实加强综合性营林措施。从病虫害源头抓起,在保护好现有林业的基础上,坚持适地适树造林,采用良种壮苗,营造混交林,实行工程造林和集约经营等林业措施,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加强早期预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增强林分自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5、应用生物防治技术

森林病虫害防治是人与自然灾害做斗争、保障林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千百年来,人们在防治各种森林病虫害的生产实践中,探索出大量好的经验和办法,如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综合防治和森林植物检疫等,在一定的时间内有效地促进r我国林业生产的健康发展。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必须以维持森林生态平衡的为出发点,在防治方式上。应大力推广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实现可持续控制森林病虫害的重要手段,可以保护天敌,维护生态平衡,实现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一种平衡。总之,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我们要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防治。在维持森林生态平衡的同时,采取多种有利措施,使森林的正常生产经营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6、遗传控制病虫害

遗传控制得以实施的基础是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现代育种技术。从林木或其它动植物体内定位到抗病、抗虫基因,并将其克隆、转入到林木体内,表达出对特定或大多数病虫害的持续高抗性。目前,涉及遗传转化的树种已达9科19属近30种。一些重要的树种如杨树、欧洲落叶松等已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在报导的林木基因工程的目的基因中,抗性基因的种类最为丰富,包括了抗虫基因、抗病基因、抗盐基因、抗寒基因以及抗除草剂基因。

7、加大资金投入

一是继续坚持以地方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投入原则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多层次、多渠道投入,以筹集更多的资金;二是各级政府要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纳入当地防灾减灾计划,增加防治、测报、检疫对象普查和基本建设投资等,特别是市县两级财政,应加大投入;三是尽快建立起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按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尽快建立起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从收取的补偿资金中适当安排防治经费。

面对病虫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认清上述问题的严重性后,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森林资源保护学者提出了有害生物持续治理、森林保健等思想。意义在于着重强调提高森林自身的调控能力和抵抗力。提出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应逐渐向有害生物的生态治理发展,这是一个策略转移的根本方向。

对于现有的、具有一定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改造提高其自我调控病虫灾害的能力,运用对环境和其它有益物种的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小的各种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可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现有的、不具有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逐渐取代现有弱抗性或抗性衰退、丧失的树种。对于将有的人工林,采取生态控制的策略,从造林开始就将病虫灾害的自我控制作为和高质高产同等重要的目标,以期得到自组织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町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将有的树木个体简单集合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创造抗性树种,并根据其抗性衰退、丧失的速度,或有害生物对抗性树种适应性进化的速度和周期,持续地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

因此,森林及树木病虫灾害的生态控制技术和遗传(基因)控制技术是实现我国森林保护策略转移和扭转被动局面的关键技术。传统观念中,森林保护是林木遗传育种学者培育出良种、造林学者进行造林之后才提到日程上的工作,林木育种学者并没有把持续抗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育种,造林学者也没有把病虫灾害的自我调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造林。可以说,现在进行保护的森林几乎没有任何抵抗病虫害的机制存在,一旦病虫灾害大发生、大流行,森防工作者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使树木死里逃生。因此,在未来,森林保护学应是林木遗传育种学和造林学的指导学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病虫灾害的生态防御策略和基因防御策略贯彻到生产实践当中,从根本上防治病虫害。

生态控制的原理在于系统生态学。一个平稀的生态系统内,物种之间协同进化,不同种的有机体或亚系统协调共生、互惠互利,和谐高效利用系统的能量,系统中的所有生物都占领着一切可利用的生态位、摄取一切可利用的能量,从而形成最佳的物流与能流利用状态,使整个系统表现出高效和谐的持续发展。在这种协同进化过程中,物种常表现出抗逆性和变异性,这些抗逆性和变异性的基础来源于物种基因的调控表达和变异。因此,自然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组分形成的各级结构具有自我协调、自我组织、自我维持的稳生机制,这种机制构造了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从而起到对病虫灾害的可持续控制。

遗传控制得以实施的基础是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现代育种技术。从林木或其它动植物体内定位到抗病、抗虫基因,并将其克隆、转入到林木体内,表达出对特定或大多数病虫害的持续高抗性。目前,涉及遗传转化的树种已达9科19属近30种。一些重要的树种如杨树、欧洲落叶松等已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在报导的林木基因工程的目的基因中,抗性基因的种类最为丰富,包括了抗虫基因、抗病基因、抗盐基因、抗寒基因以及抗除草剂基因。

对林木病害的遗传控制应该考虑两个方面,这是由于具有两种不同的林木病害类型。对于病原主导性病害,寄主一般体现为寡(或单)基因控制的垂直抗性,相应的病原致病基因也是寡(或单)基因,这样便于克隆抗性基因以抑制致病基因的表达;对于寄主主导性病害,寄主则往往体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水平抗性,病原的致病性也往往是多个基因的表达,因此不利于克隆特定的抗病基因以表达抗性。寄主主导性的病害是由不良环境因素(逆境)造成树木生长势下降而诱发产生的,因此,这类病害又称作生态性病害。例如杨树溃疡病、烂皮病,它们一般是在环境胁迫引致树皮膨胀度低于80%时才能够发生。因此,如何提高树木生长势,增加抵抗逆境胁迫能力是防治树木生态性病害的根本。在抵抗这类病害的基因工程中,应转入能够提高树势、强固细胞壁的抗渗透胁迫基因。

生态性病害的病原主要是一些具腐生性弱寄生性病原真菌,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中及潜伏侵染于树木体内。生态逆境是这类病害的主要诱因,当逆境生态因子导致树木生长势下降至某一个阈值时,病原一寄主复合体开始病理过程,使寄主细胞、组织发生病变,表现出枯梢、枝干溃疡或腐烂等症状,影响树木的生长,严重时造成树木的死亡。生态性病害由于病原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性、可长期潜伏在树木体内,因此具有隐蔽性;由于气候生态逆境是其主要诱引,因此具有突发性。

这类病害在北美、欧洲以及东北亚分布广泛,各国在经历了化学防治的失败后,目前的研究都集中在抗性育种和集约栽培上,试图通过提高抗逆性和抗病性以及提高树势来最终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

生态性病害由于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因此,控制的根本途径是生态控制技术。对于客观上具有或可能出现一定演替过程、形成一定自组织性而具有一定程度自我调控病虫灾害的功能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其病虫灾害生态控制的研究趋势是:从乔、灌、草及农作物多植物种合理配置人手,提高系统内的生物多样性,改造现有林和营造混交林,为系统的演替过程构建初始可启动状态,使其伴随演替过程逐步最大程度地实现自组织性,从而形成一定程度的抗逆补偿功能和自我调控病虫灾害功能。同时辅助以环境允许的人为措施,将病虫灾害控制在允许水平。对于城市绿化树木和干旱及半干旱地域的造林树木,客观上很难或不可能形成一定自组织性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其生态性病害生态控制的研究趋势是:通过树木根系和根际土壤生态环境的改造,使其形成及促进根系的发育和发达、水分和养分的持续有效利用、病菌侵染预防和侵入后的抑制功能等,从而保健树木、提高树势、增强树木的抗逆性和抗病性,达到持续、有效控制病害的目的。

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是国家进步的表现,是构建和谐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林业又是生态文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基础,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林业生产建康发展,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又正是保护林业生产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生态作用,因此,就要求我们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必须是不污染生态环境的生态防治技术,必须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第三篇:四川省森林病虫害防治实施办法.

四川省森林病虫害防治实施办法

2005年05月24日 10:17

四川省森林病虫害防治实施办法 四川省人民政府

《四川省森林病虫害防治实施办法》已经1999年11月30日省人民政府第31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施行。

第一条 为有效防治森林病虫害,保护森林资源,促进生态环境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结合四川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森林、林木经营管理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办法。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森林病虫害防治是指对森林、林木、林木种苗、木材、竹材以及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森林植物的病害、虫害、鼠害(以下简称病虫害)的预防和除治。第四条 森林病虫害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第五条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实行政府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把森林病虫害防治纳入减灾计划,制定相应的措施和制度,加强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领导。

第六条 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其所属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具体负责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组织、指导、协调和服务。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本乡、镇集体和个人所有的森林、林木的病虫害防治工作。第七条 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森林植物检疫;实施以良种、壮苗、适地适树、合理混交等营林预防措施为主,生物、化学和物理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治理。

第八条 森林病虫害防治实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

国有森林经营单位或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的管理机构负责其经营管理的森林、林木的病虫害防治工作;集体经济组织和个人负责其经营管理的森林、林木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公路、铁路行道树以及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的林木,由其主管部门组织进行病虫害防治。第九条 森林、林木经营管理单位或个人,应按规定在采种、育苗、造林、抚育、采伐、运输等环节采取预防森林病虫害滋生和蔓延的配套措施。

造林绿化工程项目应把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纳入规划,实行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第十条 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森林病虫害应当定期组织普查,按规定划分森林病虫害常灾区、偶灾区和无灾区,制定相应的监测、预防措施。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所属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应根据工作需要建立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网点,负责森林病虫的动态监测;乡、镇人民政府或森林、林木经营管理单位应确定兼职测报人员,负责本乡、镇或本单位森林病虫害的调查和监测。并按省林业主管部门的规定将调

查和监测情况逐级上报。

第十二条 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负责组织开展全省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综合分析各地测报数据,定期发布全省森林病虫害中、长期趋势预报,并提出防治方案;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或其所属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应当综合分析本行政区内乡、镇和森林、林木经营管理单位

测报数据,发布本地森林病虫害短、中期预报,并提出防治方案。

第十三条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有计划地组织建立无检疫对象和无其他危险性病虫的林木种苗基地及抗病虫品种的繁育基地。禁止使用带有检疫对象和其他危险性病虫的林木种苗造林。

第十四条 各级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依法对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进行检疫,防止森林植物检疫对象和其他危险性病虫害传播。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根据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实际需要,可以建设、配置下列设施、设备:

(一)测报、防治、检疫器械、设备和药剂储备仓库;

(二)测报实验室、检疫检验室、检疫隔离试种苗圃;

(三)交通、通讯设备;

(四)临时简易机场;

(五)林木种苗及木材薰蒸除害设备。

第十六条 森林病虫害发生时,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应指导森林、林木经营管理单位或个人及时除治,防止扩散;发生暴发性、危险性森林病虫害时,当地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紧急防治措施,防止蔓延。

发生暴发性森林病虫害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林业主管部门报告;发生暴发性森林病虫害面积在500公顷以上的,市(地、州)林业主管部门应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和省林业主管部门报告;发生暴发性森林病虫害面积在2000 公顷以上的,省林业主管部门应及时向省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报告。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根据需要可向森林、林木经营管理单位或个人下达森林病虫害除治通知书,有关单位或个人必须按通知书的要求和期限除治森林病虫害。第十八条 森林病虫害成片发生区,乡(镇)、村可以实行统防统治;跨行政区域的,可以实行联防联治。

第十九条 森林、林木经营管理单位和乡、镇人民政府应根据需要配备必要的除治工具,并确定专兼职人员实施防治。第二十条 森林、林木经营管理单位或个人使用农药防治森林病虫害的,应严格遵守农药管理法律法规。

各级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应对使用农药防治森林病虫害进行指导,及时推广适于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农药品种和药物防治技术。

使用农药防治森林病虫害可能使他人利益遭受损失的,应当告知有关单位和个人,并共同采取防护措施。

第二十一条 提倡利用益鸟、益兽、益虫等有益生物进行森林病虫害防治。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有益生物,并鼓励、扶持繁育有益生物防治森林病虫害。第二十二条 森林、林木经营管理单位或个人需采伐被森林病虫害严重危害致死的林木以及濒死的病虫源木时,应按照下列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一)采伐面积5公顷以下的,经县级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鉴定后,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批准;

(二)采伐面积5公顷以上10公顷以下的,经市(地、州)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鉴定后,由市(地、州)林业主管部门批准;

(三)采伐面积10公顷以上的,经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鉴定后,由省林业主管部门批准。采伐保护树种的,按照《四川省绿化条例》的规定审批。

第二十三条 森林病虫害防治费用,由森林、林木经营管理单位或个人负担,其主管部门可予以补助。

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可以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从育林基金、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费以及其他造林绿化工程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森林病虫害防治。各级人民政府应根据实际需要,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森林病虫害防治。

集体经济组织根据需要,可以安排一定资金用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林木的病虫害防治。第二十四条 森林病虫害防治经费必须专款专用,接受财政、审计监督,不得挪作他用;当年结余的资金,可以跨使用。统防统治筹集的防治费用,其开支必须帐目公开,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除治、赔偿损失,可以并处人民币100元至2000元的罚款:

(一)用带有危险性病虫害的林木种苗造林的;

(二)发生森林病虫害不除治或者不按除治通知书的要求除治以及除治不力,造成森林病虫害蔓延成灾的;

(三)隐瞒或者虚报森林病虫害情况,造成森林病虫害蔓延成灾的。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造成森林病虫害检疫对象蔓延的,依照植物检疫法律法规规定处罚。

第二十七条 防治森林病虫害的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 被责令限期除治森林病虫害者逾期不除治的,林业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单位可以代为除治,由被责令限期除治者承担全部防治费用。

代为除治森林病虫害的工作,不因被责令限期除治者申请复议或者起诉而停止执行。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单位决定。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知道行政处罚决定之日起的60日内,向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林业主管部门的同级人民政府或其上一级林业主管部门申请复议;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期满不申请复议或者不起诉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 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条 城市规划区内的森林和林木,其病虫害防治工作由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参照本办法执行。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1999年12月2日

第四篇:森林病虫害防治员林业病虫害防治

林业病虫害防治

森林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常遭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使林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在森林的自然灾害中,病虫害的为害是很严重的。森林病虫害是一类严重的自然灾害,在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管理过程中,常常给生产经营者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又被称之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我国森林病虫害的种类很多,据初步统计,有主要病害500多种,虫害1500多种。病虫害不但能直接使林木枯死,还能降低森林生长量、结实量和木材质量,降低森林的防护效能,所造成的损失令人触目惊心。1森林病虫害的防治策略1.1预防防治森林病虫害,要立足于“预防”,生产活动中,由于种苗的频繁交换、调运,人为地将一些危险性病虫害在省际、国际或地区问传播,给林业生产带来极大的威胁,因此植物的检疫工作十分重要。加强检疫检查与检疫复检,就是要严禁调运虫源木,要加强对城镇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集贸市场、仓储、加工、销售单位及苗木、花卉、果品等生产单位的管理,堵塞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渠道。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是我国林业安全中一项重大工程,森林病虫害的危害程度之大、范围之广,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林业部门和相关林业安全研究专家重视的问题,如何有效、快速地降低森林病虫害,最大程度地减少林业损失,已成为各省市林业部门的共识。近半个世纪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化学防治以产生目标生物的抗药性、误杀天敌生物以及污染环境等问题备受批评。生物防治以能克服上述缺点而被寄予厚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不过仍有许多缺陷,如缺少人工释放的天敌生物种群持续存在的生态学动态证据,生物防治的研究者考虑更多的是食物链而不是食物网络的关系等等,在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面,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也没有成功的事例表明在人工的或人工干预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建立了对森林病虫害控制持续有效的天敌生物种群。

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病虫危害加剧。

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目前,发生严重能够成灾的病虫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35种增加到50种左右,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陆续传入的,有的是从未发现过的。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松毛虫、杨扇舟蛾、天牛(类)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甚至造成严重损失。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已有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苹果绵蚜及油松叶小卷蛾等多种危险性害虫先后侵入黑龙江省,由于黑龙江省对这些危险性害虫采取了有效措施极力控制,没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潜在的威胁却不容忽视。过去危害就比较严重的松毛虫、天幕毛虫、黄连木尺蛾、杨扇舟蛾、落叶松尺蛾和青杨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且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有的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暴发。如监测跟不上,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

能及时发现,到发现时已是危害严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当被动。

由于生物防治的步履维艰,加上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抗病抗虫选种、育种的研究形成了热点。特别是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进步,DNA(基因)重组技术突破了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困难,为抗性育种开辟了新的途径。多年来的抗性育种研究结果,使各国对主要的威胁性森林病虫害基本都提出了可用于发展的抗病、抗虫树种。但基因工程育种也不是万能的,有一个新的问题可能会产生:寄主抗性的丧失速度或者说有害生物对寄主的适应速度似乎远远快于我们的育种速度。加之关于有害生物对这些抗性树种的适应性分化的研究十分贫乏,而缺少对这些抗性树种的抗性持续性的把握。这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又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面对病虫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认清上述问题的严重性后,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森林资源保护学者提出了“有害生物持续治理(Sustainable Pest Management)”、“森林保健(ForestHealthProtection)”等思想。意义在于着重强调提高森林自身的调控能力和抵抗力。提出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IntegratedPest·Man·agement,IPM)应逐渐向有害生物的生态治理(EcologicalPestMan·agement,EPM)发展,这是一个策略转移的根本方向。

对于现有的、具有一定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改造提高其自我调控病虫灾害的能力,运用对环境和其它有益物种的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小的各种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可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现有的、不具有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逐渐取代现有弱抗性或抗性衰退、丧失的树种。对于将有的人工林,采取生态控制的策略,从造林开始就将病虫灾害的自我控制作为和高质高产同等重要的目标,以期得到自组织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町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将有的树木个体简单集合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创造抗性树种,并根据其抗性衰退、丧失的速度,或有害生物对抗性树种适应性进化的速度和周期,持续地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

因此,森林及树木病虫灾害的生态控制技术和遗传(基因)控制技术是实现我国森林保护策略转移和扭转被动局面的关键技术。

传统观念中,森林保护是林木遗传育种学者培育出良种、造林学者进行造林之后才提到日程上的工作,林木育种学者并没有把持续抗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育种,造林学者也没有把病虫灾害的自我调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造林。可以说,现在进行保护的森林几乎没有任何抵抗病虫害的机制存在,一旦病虫灾害大发生、大流行,森防工作者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使树木死里逃生。因此,在未来,森林保护学应是林木遗传育种学和造林学的指导学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病虫灾害的生态防御策略和基因防御策略贯彻到

生产实践当中,从根本上防治病虫害。

生态控制的原理在于系统生态学。一个平稀的生态系统内,物种之间协同进化,不同种的有机体或亚系统协调共生、互惠互利,和谐高效利用系统的能量,系统中的所有生物都占领着一切可利用的生态位、摄取一切可利用的能量,从而形成最佳的物流与能流利用状态,使整个系统表现出高效和谐的持续发展。在这种协同进化过程中,物种常表现出抗逆性和变异性,这些抗逆性和变异性的基础来源于物种基因的调控表达和变异。因此,自然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组分形成的各级结构具有自我协调、自我组织、自我维持的稳生机制,这种机制构造了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从而起到对病虫灾害的可持续控制。

遗传控制得以实施的基础是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现代育种技术。从林木或其它动植物体内定位到抗病、抗虫基因,并将其克隆、转入到林木体内,表达出对特定或大多数病虫害的持续高抗性。目前,涉及遗传转化的树种已达9科19属近30种。一些重要的树种如杨树、欧洲落叶松等已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在报导的林木基因工程的目的基因中,抗性基因的种类最为丰富,包括了抗虫基因、抗病基因、抗盐基因、抗寒基因以及抗除草剂基因。

对林木病害的遗传控制应该考虑两个方面,这是由于具有两种不同的林木病害类型。对于病原主导性病害,寄主一般体现为寡(或单)基因控制的垂直抗性,相应的病原致病基因也是寡(或单)基因,这样便于克隆抗性基因以抑制致病基因的表达;对于寄主主导性病害,寄主则往往体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水平抗性,病原的致病性也往往是多个基因的表达,因此不利于克隆特定的抗病基因以表达抗性。寄主主导性的病害是由不良环境因素(逆境)造成树木生长势下降而诱发产生的,因此,这类病害又称作生态性病害。例如杨树溃疡病、烂皮病,它们一般是在环境胁迫引致树皮膨胀度低于80%时才能够发生。因此,如何提高树木生长势,增加抵抗逆境胁迫能力是防治树木生态性病害的根本。在抵抗这类病害的基因工程中,应转入能够提高树势、强固细胞壁的抗渗透胁迫基因。

生态性病害的病原主要是一些具腐生性弱寄生性病原真菌,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中及潜伏侵染于树木体内。生态逆境是这类病害的主要诱因,当逆境生态因子导致树木生长势下降至某一个阈值时,病原一寄主复合体开始病理过程,使寄主细胞、组织发生病变,表现出枯梢、枝干溃疡或腐烂等症状,影响树木的生长,严重时造成树木的死亡。生态性病害由于病原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性、可长期潜伏在树木体内,因此具有隐蔽性;由于气候生态逆境是其主要诱引,因此具有突发性。

这类病害在北美、欧洲以及东北亚分布广泛,各国在经历了化学防治的失败后,目前的研究都集中在抗性育种和集约栽培上,试图通过提高抗逆性和抗病性以及提高树势来最终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

总结

生态性病害由于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因此,控制的根本途径是生态控制技术。对于客观上具有或可能出现一定演替过程、形成一定自组织性而具有一定程度自我调控病虫灾害的功能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其病虫灾害生态控制的研究趋势是:从乔、灌、草及农作物多植物种合理配置人手,提高系统内的生物多样性,改造现有林和营造混交林,为系统的演替过程构建初始可启动状态,使其伴随演替过程逐步最大程度地实现自组织性,从而形成一定程度的抗逆补偿功能和自我调控病虫灾害功能。同时辅助以环境允许的人为措施,将病虫灾害控制在允许水平。对于城市绿化树木和干旱及半干旱地域的造林树木,客观上很难或不可能形成一定自组织性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其生态性病害生态控制的研究趋势是:通过树木根系和根际土壤生态环境的改造,使其形成及促进根系的发育和发达、水分和养分的持续有效利用、病菌侵染预防和侵入后的抑制功能等,从而保健树木、提高树势、增强树木的抗逆性和抗病性,达到持续、有效控制病害的目的。

第五篇:2011年森林病虫害防治资金项目申报指南

2011年森林病虫害防治资金项目申报指南

一、实施目标

紧紧围绕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保护,以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为基础,以林业有害生物防灾减灾为重点,以林业有害生物检疫御灾为保障,全面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特别是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不断提高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防灾水平,实现可持续控灾,促进森林健康,推进绿色海峡西岸建设健康发展。

二、建设内容

1.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根据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十二五”规划,结合各地的发生防治情况,完善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预报技术,落实26种监测对象的监测调查,积极开展松树枯死木季度调查和松材线虫病春、秋季普查,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松材线虫病疫情,按时传输上报病虫情信息,形成监测全面、预报准确、预警及时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为实时了解和掌握全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和发展动态,科学发布短、中、长期预报,为防治宏观决策和科学防控灾害提供可靠的依据。

2.松材线虫病发生区疫情除治。按照《松材线虫病防治目标责任书》要求,强化政府行为,落实防治责任,通过采取除治性皆伐与预防性择伐相结合、枯死木焚烧与活立木安全利用相结合、人工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清理病枯死木与降低传媒天牛虫口密度相结合等多种措施,全力以赴抓好松材线虫病的除治与预防,及时皆伐疫木、择伐病死木和清理松枯死木,逐步压缩发生范围,坚决遏制松材线虫病疫情向外扩散传播。3.主要或突发性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进一步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防治新方针,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抓好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采取生物防治为主、其它防治措施为辅,突出春季防治和常灾区预防,推广白僵菌、绿僵菌等生物制剂,强化无公害防治,全面开展马尾松毛虫、柳杉毛虫、刚竹毒蛾、竹蝗、木麻黄毒蛾、松墨天牛等主要林业有害生物虫源地、发生区的预防和防治,有效遏制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猖獗危害和突发性林业有害生物暴发成灾,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安全。

三、补助对象和补助标准

(一)补助对象

省级以上中心测报点,松材线虫病疫情和主要或突发性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县(市、区)。

(二)补助标准 1.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参照国家级中心测报点补助标准,对省级以上中心测报点进行分批次补助,每个点补助2万元,一次补助三年,即6万元。2.松材线虫病发生区疫情除治。松材线虫病除治性皆伐每亩补助300元,松枯死木清理每株补助30元。3.主要或突发性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马尾松毛虫、刚竹毒蛾等食叶害虫应用白僵菌无公害防治每亩补助5-10元,松墨天牛等蛀干害虫应用噻虫啉防治每亩补助30元,松突圆蚧综合治理每亩补助10元。

四、申报要求

1.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根据“福建省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工作绩效考核办法”进行考核,经考核合格并完成2010年监测预警任务的县(市、区),要求各设区市按考核结果择优申报。2.松材线虫病疫情(包括疑似疫情)除治:松材线虫病疫情(包括疑似疫情)发生县(市、区)。3.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根据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种类、被害林种类、危害面积、除治成效、防治技术和自行治理等系统计算补助系数,补助系数(R值)大等于70,并且食叶害虫防治面积(包括预防面积)5000亩以上或蛀干害虫防治面积1000亩以上或松突圆蚧防治面积3000亩以上的县(市、区)。⒋中央和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区发生的森林病虫害除治在申报中应作出说明或单独列示。

在松材线虫病疫情(包括疑似疫情)除治和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中,对预警不准确造成灾害突发,或虚报、瞒报防治效果的,尤其是上年没有完成任务的县(市、区),本将不予安排资金。

五、项目申报程序

符合申报条件的县(市、区),由所在设区市林业局统一组织申报。各设区市林业局应根据建设内容编制防治预案(防治预案内容详见附件),体现建设内容、地点以及轻重缓急。并与财政部门联合上报省林业厅、财政厅。

六、项目管理和监督

⒈检查监督。项目实施过程中,省林业厅将会同有关部门根据下达给各市、县(区)的任务,组织开展不定期检查,了解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情况。

⒉资金使用。严格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实行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截留、挪用专项防治补助资金,确保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⒊奖惩措施。各县(市、区)要加强项目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成效,做好项目实施情况及资金使用成效等情况总结。对预防工作组织有力、防治措施到位、除治成效显著的县(市、区),将在翌年的项目安排上给予优先支持;对实施成效不理想的,将停止翌年项目的安排。

联系人: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总站蔡国贵(0591—87856608转8336)、林业厅计财处李建明(0591—87853028)、财政厅农业处金莲香(0591—87097563)

附件:

2011年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专项项目申报书

项 目 名 称:

项 目 单 位:

法 人 代 表:

通 讯 地 址:

邮政编码:

系 人:

Email:

申报时间:

****年**月**日 主 管 部 门:

联 系 电 话:

传 真

防治预案主要内容

一、灾害名称:按检疫性有害生物、主要食叶害虫、蛀干性害虫和其它有害生物四类,综合说明本地各种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名称。

二、受害面积:即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发生面积,按有关规定划分轻度、中度和重度危害面积(分单一种类列表说明)。

三、区域范围:即灾害发生范围,面积具体落实到县(市、区)。

四、严重程度:根据申请补助的各种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种类的实际发生情况,运用因素法测算出总评定系数。

五、原因分析:造成灾害发生的主客观原因分析。

六、防治措施(包括预防性措施):

(一)防治思路;

(二)治理原则;

(三)具体治理措施。主要包括:

1、组织保障措施;

2、预防措施(包括监测调查、营林技术、检疫执法等);

3、防治措施(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

4、其它措施。

七、治理情况:包括监测调查和综合治理任务,自行治理情况。

八、自筹资金落实情况:按监测调查、综合防治任务,测算需要总资金量,通过各地政府、林业部门、林农自筹情况。

九、补助费申请:申请补助的防治经费。

下载森林病虫害防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森林病虫害防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森林病虫害防治学习纲要(5篇模版)

    森林病虫害防治学习纲要 1、森林病虫害又称“无烟的森林火灾”。我局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应施调查种类10种。其中虫害7种:分别是杨干象、柳蝙蛾、分月扇舟蛾、松黄星象、纵坑切......

    7关于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法的初探

    关于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法的初探摘要:近几年来经过政府的支持下,我国的森防建设飞速的发展,积极的落实责任制度,防治技术也不断提高,成绩也很突出。但是,目前森防的工作也受到了很多......

    森林病虫害防治原理与技术措施

    森林病虫害防治原理与技术措施 一、森林植物检疫的任务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第一是对外检疫,即禁止危险性病、虫、杂草随着林木及其产品由国外传人或由国内输出。第二是对内检疫......

    IT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推荐]

    IT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 Version 1.0 2014年11月目录 1.引言 .........................................................................................................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关于筹建福建省莆田市农副产品电子交易有限公司可行性研究报告 总论 1.1项目背景 1.1.1 福建省莆田市农副产品电子交易有限公司 象山县城东市场建设项目。 1.1.2承办单位概......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 目 可 行 性 研 究 报 告小组:韩屿霓 万仪冉 潘琴娜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 项目提要 一、 项目名称:生态园南仙花苑A-2地块项目 二、 项目建设地点:瓯海区三垟街道瓯海大道北侧......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标题:×××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内容:根据国家和有关部门关于该类项目的广度和深度规定,结合项目具体情况编列,其提纲如下: (1)依据国家产业政策、产业目录、宏观调控政......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合集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5篇在人们素养不断提高的今天,报告与我们愈发关系密切,其在写作上有一定的技巧。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写报告很是头疼的,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项目可行性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