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桂集镇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专题片解说词
专题片解说词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唤醒了天地万物,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显得绿意盎然。忙碌的人们为拥有这样一片美丽的沃土而欣喜,更为生活在这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家园而自豪。它就是有着“皖北姑苏、蔡楚江南”美誉的——安徽省凤台县桂集镇。
打造优美环境、共享碧水蓝天
——桂集镇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纪实片解说词――安徽省凤台县桂集镇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工作纪实(字幕)
桂集镇位于安徽省凤台县西北部,省道凤利公路、凤蒙公路、阜淮铁路以及淝河航道穿境而过,水陆交通便利。辖区内水能、林业资源丰富,政策落实、规划有序,村村通水泥路,农田林网化,村庄错落有致。
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与丰富的生态资源奠定了桂集生态经济大镇的基础,镇域内环境优美,物产丰富,种植、养殖业发达。近年来,凤台县委、县政府着力打造“桂顾马尚”民营经济走廊发展战略,桂集镇处于龙头位置,规划为县城副中心,桂集中心镇的优势日益凸显。
桂集镇国土面积65.5平方公里,人口4.3万人,耕地面积
4.8万亩,辖14个村,5个社区。先后荣获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省级植树造林先进单位、省级水利建设评比一等奖、市级文明单位、市级卫生镇、市级农业工作先进集体等诸多省市荣誉称号。
桂集镇属于亚热带与温带的过渡地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雨量适中。自然植被广泛分布于丘陵岗坡,人工植被主要通过人工造林植于道路和沟渠河道两旁。镇域内的西淝河、永幸河、东风沟、柳沟等众多河流纵横交错于田园与道路之间,与两旁的林木形成了林水相映。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态资源。各种鸟类栖息于此,展翅于碧空白云间。形成了独特的田园风光魅力和生态景观特色。
在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活动中,镇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是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是促进乡镇环境建设的重大举措,始终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工作重要位置,紧紧围绕“生态立镇”这一主题,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牧业、林业、旅游业。坚持在保护中开发生态资源和在发展中促进保护的原则,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努力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2010年初,桂集镇成立了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镇村干部配合抓,一层抓一层,层层抓落实,形成齐抓共管的创建工作格局。党委、政府多次召开工作协调会、创建动员大会,明确创建目标,制定创
建方案,累计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农业和人居环境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近年来,桂集镇抓住机遇,城乡建设驶入了快车道,公益事业长足发展,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按照“基础设施再加大,构筑城镇大框架,投资环境再改善,实现桂集城镇化”的发展战略,全镇共修筑乡村道路104公里,主干道宽度在25米以上,使全镇形成了四通八达的道路网。与道路相关的供水、路灯、绿化、排污等配套设施一次完成。
在不断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镇党委、政府还将农村环境卫生工作放在重要位置,镇成立了环境保护办公室,配备了专职环境卫生监督员,建立了农村卫生长效管理机制。要求各村与镇直各单位必须配备专职卫生打扫工作人员,在村庄集中的地方建立了垃圾中转站,生活垃圾实行集中投入、统一收集,做到日产日清。大力实施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全镇共有水冲式厕所128座,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达到97%。在加强农村节能减排建设方面,镇党委、政府大力推广太阳能、沼气、液化气等清洁能源,全镇共有沼气池226座,清洁能源普及率达96%。
为贯彻国家环保局、农业部等六部委颁布的《秸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防止大气污染,保护人民生命与财产安全。镇党委、政府加强对秸杆禁烧工作的力度,对农民群众进行积极的宣传与教育,并明确责任,加强监管,把责任落实到各村委会,各村民小组组长身上。还积极探索秸杆还田、为沼气提供原料等综合作用措施,达到变废为宝的目的。通过一系列的创建活动及
在广大群众中的有力宣传,达到了环保机构工作得力,人民群众自觉配合的良好效果。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给桂集人民带来的不仅是山清水秀的环境,更是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生态经济已成为全镇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桂集镇板埂湖贡米种植基地位于桂集镇殷岗一带,板埂湖贡米中蛋白质含量普通大米的数倍,B族维生素、微量元素含亦高于普通大米,堪称米中极品。2008年6月板埂湖贡米被中国中鉴认证有限责任公司评定为有机食品并获得了认证证书。
淮凤牌酥梨种植基地坐落于桂集镇勇敢村境内,占地面积300余亩,有果树10000余棵。该酥梨果树品种于2005年由桂集镇分管农业副镇长带领镇农技员前往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引进,在勇敢村引种成功,目前已向全镇进行大范围推广。2007年4月,淮凤牌酥梨种植基地向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提出了绿色食品申请,2008年,经该中心审核,淮凤牌酥梨符合绿色食品A级标准,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
桂集镇还积极发展科教文卫事业,着力抓好基础教育工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大教育资源的整合和投入力度,提高教育质量。不断加快公共卫生事业,完善农村卫生服务功能,着力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村民参保率达100%,有效减少了因病致贫的发生率,提高了生活质量。同时,大力发展群众体育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了全民体质,并与2010年获得国家级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荣誉称号。
通过创建,全镇的生态环境更加优良,植被逐年茂盛,动植物种类也在逐年增加,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地表水质、空气质量更加优良,乡村面貌更加美丽,绿化面积逐年增多。通过创建,农村面貌、村民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有线电视,村庄道路实现全面硬化,生活污水实现了暗沟统一排放,村庄主要路段实现了亮化,各村都有了保洁员,做到按时保洁,及时清运。村民的收入、保障制度逐年完善。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态创建带给他们的实惠,广大干部群众自觉参与环保的意识越来越强。
如今的桂集蓝天映衬,碧水拥抱,白鹭翩飞,鸟语花香,满目葱茏,环境日益改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休闲绿地、健身广场、社区公园都成了大家娱乐休闲的好去处,老人们舒活筋骨,孩子们追逐嬉戏,中年人翩翩起舞,享受生活,怡然自乐。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街道流光溢彩,乡村小镇也有了城市不夜天。优美的生态环境,合理的城镇布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夯实了桂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环境保护让桂集插上绿色的翅膀,创建工作使桂集收获千年的希望。桂集人民深刻地明白,生态创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桂集镇党委、政府更要以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为起点,把生态建设做为最大最长久的民生福祉,继续保护好原生态、创建绿色生活,使人民群众呼吸到最新鲜的空气,喝到最放心的水,吃到最安全的食品,看到最生态的美景,拥有最有幸福感的生活。
第二篇: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解说词
这里群山环抱,林海绵绵
这里山清水秀,风景绮丽
这里物产丰富,民风淳朴
它就是美丽的濉溪镇(字幕,有关标致性镜头)
生态文明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建宁县濉溪镇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工作纪实(字幕)
濉溪镇位于福建省建宁县东南部,东与泰宁县世界地质公园交界,是建宁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镇。下辖10个行政村、4个社区居委会、1个农场,总人口3.19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1.34万人)。是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市级文明单位。濉溪镇东南高山叠翠,是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保护区中部海拔1600多米的黄坪栋水库担负着全镇近3万人的生产生活用水,被誉为福建全省水质最好的饮用水,闽江上游濉溪河贯穿全镜后注入泰宁大金湖。全镇地势为东南高西北低,以丘陵为主,全年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这里山青、水碧、地绿、天蓝,生态保持良好,生活环境怡人,具有独特的田园风光魅力和生态景观特色。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动植物种类。(饮用水源地、风光、风景、原始森林、动植物及物产等镜头)
全镇面积213.8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25.83万亩,森林覆盖率80.54%,地表水质符合水环境功能区要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大气环境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Ⅰ级标准,建成区环境噪声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
建成区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为10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113.36平方米,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100%。(解说字幕)
(解说)近年来,濉溪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创新机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林业、旅游业,实施农村环境美化工程,深入开展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工作,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乡镇。(解说,林业、旅游、农业、新农村镜头)
强化领导 工作机制完善健全(字幕 解说)
解说:濉溪镇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创建生态乡镇是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载体,是促进乡镇环境建设的重大举措(政府大门、动员大会、创建办公室、领导小组文件等镜头)。2008年,濉溪镇就成立了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镇村干部配合抓,层层抓落实,齐抓共管的创建工作格局,多次召开工作联系会、创建动员大会(会议镜头)。明确创建目标,制定创建方案,累计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农业和人居环境建设,彻底改善和优化人居环境,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人居环境、生态农业、文娱活动等镜头)
科学规划 生态农业优势凸显(解说字幕)
解说: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给濉溪人民带来的不仅是山清水秀的环境,更是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生态经济已成为全镇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全镇已建成了2.77万亩的毛竹生产基地、1.5万亩生态果园生产基地、0.6万亩绿色建莲生产基地、0.5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0.3亩生态有机茶生产基地等各具特色、经济效益好的生产基地。(毛竹等基地镜头),推进农业生产化步伐,大力推广公司+农户+基地(相关基地镜头)经营模式,壮大扶持孟宗笋业、文鑫莲业、兴辉食品、金铙山生态有机茶等绿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加工能
力,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农产品市场开拓,鼓励创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建立了国强农机、天一油茶等23家经济合作组织,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相关企业生产产品及各名品牌商品等镜头,如“文鑫”建莲的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书。绿色食品:福建文鑫莲业有限公司的“文鑫”牌黄花梨及“文鑫”牌“建莲莲子”;福建兴辉食品有限公司的“山雪”牌“中华猕猴桃汁饮料”等镜头)
解说: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全镇有15万亩林地列入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省级生态公益林,近三年来新增造林面积1.3万多亩。(林业镜头)
解说:全面推广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保持农田高效生产,不断降低农用化肥、农药的施用强度,大力推广低毒低残农药和生物农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品质。
2010年,全镇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20485亩,农用化肥总施用量为1239吨,推进强度为每公顷244.6公斤,农药施用总量为15.52吨,农药施用量为每公顷2.84公斤。(字幕)
辖区农作物全部划为秸秆禁烧区,全部作为食用菌生产原料和秸秆回田(有秸秆回田或生产农用等镜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100%(字幕)
濉溪镇创建生态乡镇,推动了全镇新农村建设步伐,地域资源更加大优化,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有农村、健身等镜头),创建工作2年多来,公众环境满意率由56%提高到99%。(群众满意率镜头)
发挥优势 生态旅游蓬勃发展(解说 字幕)
解说:濉溪镇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在创建中注重挖掘丰富自然生态资源和现代农业观光资源,倡导绿色旅游,发展生态
旅游,积极推进高峰省级乡村生态旅游示范点、金铙山生态旅游、莲乡大观园等旅游项目建设,把这些景区建成集休闲、度假、观光为一体的生态休闲旅游区,打造醉美濉溪(旅游方面镜头)
加大投入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解说 字幕)
解说:几年来,濉溪镇的公益事业长足发展,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累计投入3800多万元,完成道路硬化80多公里,全镇农村道路硬化率达100%;投资400多万元,实施完成了水西、大元等7个村的饮用水改造工程,建立了达到国家农村饮用水标准的自来水供应系统,自来水普及率、合格率均达到100%(三通镜头);投入100多万元完成各示范村、整治村“四化”工程建设,安装了路灯、路牌、监控探头等设施,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香化(相关镜头);县污水处理厂每天可处理建成区生活污水2674吨,处理后的出水水质达到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类标准,建成区生活污水处理率可达88%(字幕、污水处理镜头)。
建立农村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在示范村、整治村做到家家配置垃圾桶,村设垃圾桶、垃圾池、建成垃圾收集中转站,生活垃圾实行集中投入、统一收集,做到日产日清(有禁止乱倒垃圾牌子、垃圾桶、垃圾池、中转站收集清运等镜头),建成区生活垃圾全部运往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处理率为100%(字幕),大力实施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全镇共设有水冲式厕所39座,其中建成区30座(卫生厕所镜头),水冲式厕所普及率达100%,全镇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达95.95%(字幕)。
加强农村节能减排建设(沼气服务站镜头),大力推广太阳能、沼气、液化气等清洁能源,全镇共在沼气池926座,太阳能667座(有太阳能、沼气等镜头),全镇清洁能源普及率达95%(字幕)
濉溪镇积极发展科教文卫事业,继续抓好基础教育工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大教育资源的整合和投入力度,提高教育质量。(学校方面镜头)
加快公共卫生事业,完善农村卫生服务功能,着力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卫生院、卫生所镜头),村民参保率达98.1%,有效减少了因病致贫的发生率,提高了生活质量。
大力发展群众体育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了全民体质(有关活动镜头)。(结语)优美的生态环境,合理的城镇布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夯实了濉溪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濉溪镇要以创建国家生态乡镇的起点,把濉溪镇建设成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人居生态舒适、人民生活富裕的生态型乡镇,保护蓝天碧水,造福子孙后代!
第三篇:龙集镇就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发言
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发言稿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我们龙集镇以创建国家生态乡镇为契机,以改善镇村生态环境为目标,扎扎实实地开展国家级生态乡镇的创建工作。具体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齐抓共管。对照创建国家生态镇的各项标准指标,高点定位,研究制定了龙集镇创建国家级生态镇工作计划,成立了创建工作指挥部,并把工作任务以交办单的形式下发。将此项工作纳入正常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强化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确保了创建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开展。
(二)、坚持标准,科学谋划,完善规划。
立足现有条件,着眼未来发展,按照“早动员、早准备、早落实、早完成”的要求,坚定“不畏难、打硬仗”的信心。强化时间观念,倒轧时点,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制定创建国家生态镇的工作推进表,以快节奏、高效率、满负荷的工作要求,确保时间节点。对照国家级生态乡镇考核指标的基本条件和考核标准,认真分析本乡镇创建工作的优势和差距,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确定了本镇的创建工作目标、指导思想、实施步骤和主要工作任务。做到思路清晰,不走弯路。
(三)、加大投入,重点整治,夯实基础。
咬定目标,攻坚克难。以国家级生态镇创建资料准备为重点,全面夯实创建的基础;以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切实提升环境质量;以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改善农村环境面貌。集中精力,主攻重点难点,着重对照存在的问题,抓好创建工作的各个细节,从最薄弱环节抓起,集中力量,逐一梳理、拾遗补缺、突出重点、狠抓关键。增强创建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第四篇:顾桥镇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专题片解说词
笔墨古镇绘千年灵秀,诗画顾桥书环保情怀――凤台县顾桥镇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工作专题
片解说词
美丽富饶的顾桥镇位于安徽省凤台县中部,是皖北三大古老集镇之一,史称“浮岗镇”,是凤台县经济、文化中心城镇,淮南市“经济十强镇”之一。
顾桥镇交通便利,凤利路、淮阜铁路穿境而过,村镇道路实现了“水泥化”、“柏油化”,交通基础设施完善。顾桥镇物产丰富,是省级农业大镇,淡水养殖业驰名华东地区,水产品品牌产品有顾桥牌螃蟹、青虾、南美白对虾。顾桥镇是文化古镇,顾桥大鼓独具韵味,在民间代代传承,特色小吃顾桥煎饼、顾桥羊肉汤驰名淮河两岸。
这里生态优美,温和湿润,四季分明,由于地处淮水之滨,河流水系较为发达,独特的地理位置更凸显这里的天蓝水碧。镇域内水利枢纽永幸河随省道凤利路东西延伸、生态河流苍沟河纵穿于茫茫田野之间,姬沟湖已被全力打造成为林水相映的生态公园,具有独特的田园风光魅力和生态景观特色,同时也孕育了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动植物种类。
顾桥镇下辖10个行政村、一个园林农场,总人口2.78万人,是省级生态乡镇乡镇、省级文明单位。镇域面积44.2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12.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29%。
近年来,顾桥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创新机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林业、旅游业,实施农村环境美化工程,深入开展
1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工作,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乡镇。
在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活动中,顾桥镇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创建生态乡镇是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载体,是促进乡镇环境建设的重大举措。2010年,顾桥镇成立了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镇村干部配合抓,一层抓一层,层层抓落实的创建工作格局,多次召开工作联系会、创建动员大会。明确创建目标,制定创建方案,累计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农业和人居环境建设,彻底改善和优化人居环境,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如今,顾桥镇地表水质符合水环境功能区要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大气环境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Ⅰ级标准,建成区环境噪声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镇域内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为10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36平方米,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100%。
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给顾桥人民带来的不仅是山清水秀的环境,更是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生态经济已成为全镇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顾桥镇结合实际,以农业产业化为先导,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以文明建设为切入点,着力构建“和谐顾桥”,走出了一条“农业强镇、商贸兴镇、特色树镇”的新农村建设之路。顾桥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开拓绿色农产品市场,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不断稳固。在大力推广种植优质、高产、高效粮食作物的同时,大力倡导发展无公害、标准化产品,目前已形成40000亩无公
害水稻新产品生产基地及30000亩绿色食品生产科技型基地,全镇优质粮更新率达到100%,农产品基本实现绿色化,将食用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与消费推上新台阶。
顾桥镇创建生态乡镇以来,全面推动了全镇新农村建设步伐,公益事业长足发展,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几年来,顾桥镇的公益事业长足发展,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累计投入3800多万元,完成道路硬化80多公里,全镇农村道路硬化率达100%;投资400多万元,实施完成了王庄、黄湾等7个村的饮用水改造工程,建立了达到国家农村饮用水标准的自来水供应系统,自来水普及率、合格率均达到100%;投入100多万元完成各示范村、整治村“四化”工程建设,安装了路灯、路牌、监控探头等设施,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香化;镇污水处理厂每天可处理建成区生活污水2674吨,处理后的出水水质达到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类标准,建成区生活污水处理率可达88%。
建立农村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在示范村、整治村做到家家配置垃圾桶,村设垃圾桶、垃圾池、建成垃圾收集中转站,生活垃圾实行集中投入、统一收集,做到日产日清,建成区生活垃圾全部运往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处理率为100%,大力实施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全镇共设有水冲式厕所58座,其中建成区31座,水冲式厕所普及率达100%,全镇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达95%。
加强农村节能减排建设,大力推广太阳能、沼气、液化气等清洁能源,全镇共在沼气池926座,太阳能667座,全镇清洁能源普及率达75%。
顾桥镇还积极发展科教文卫事业,继续抓好基础教育工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大教育资源的整合和投入力度,提高教育质量。不断加快公共卫生事业,完善农村卫生服务功能,着力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村民参保率达到98.1%,有效减少了因病致贫的发生率,提高了生活质量。优美的生态环境,合理的城镇布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夯实了顾桥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顾桥镇要以创建国家生态乡镇为起点,把顾桥镇建设成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人居生态舒适、人民生活富裕的生态型乡镇,保护蓝天碧水,造福子孙后代!
第五篇:2013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工作汇报
建设生态乡镇
打造宜居家园
——XX镇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工作汇报
XX镇位于新安县东北部,东邻XX县与横水镇接壤,西邻正村镇,南与XX镇搭界,北边是著名的“黄河万山湖”风景区。境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著名的万山湖鹰嘴山风景区,S314旅游专线、磁五仓路贯穿全境,全镇交通便利、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是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城镇。镇域总面积11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63平方公里。镇区规划总面积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0.9平方公里。全镇辖21个行政村,2.8万余口人,其中镇区常驻人口6000人。耕地面积17880亩。2011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0.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46亿元;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928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5859元%;财政收入完成142万元,税收完成339万元。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镇上下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努力加快小康建设进程,构建平安和谐新XX,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先后荣获“省级园林乡镇”、“省级环境优美小城镇”、“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河南省卫生镇”等荣誉称号。
一、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的基本情况近年来,XX镇党委、政府坚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围绕“项目带动促发展,结构调整做示范,城镇提升树形象,作风转变保平安”的发展思路,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进程中,始终坚持经济与环境相互促进,生态与生活相得益彰的理念,努力建设一个生态乡镇、宜居家园。自提出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目标以来,我们把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作为统筹城镇发展,改善群众人居环境,促进农民增收的又一契机和平台,作为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和落脚点。为了把创建活动不断引向深入,我们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开展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活动的通知精神,通过大手笔抓环境规划,大投入抓环保设施建设,大动作抓环保管理,大声势抓环保宣传,干群环保意识大为提高,城镇环境面貌进一步优化,环境设施不断完善。城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100%,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7.5%;地表水声环境质量均达到环境规划要求;重点工业污染源排放达标率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6平方米,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100%,农业生态环境良好,无水土流失现象,农用化肥施用强度、农产品农药残留均控制在标准之内。
(一)抓组织领导,重宣传教育,营造生态建设新氛围。健全组织领导是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的根本保证。为保障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工作的顺利推进,2013年初,镇党委根据人事变动情况及时调整了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亲自挂帅,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分管市政的副镇长任办公室主任,专职创建工作人员7名,具体组织实施创建工作。镇政府拨出专项经费支持开展创建工作。各村、镇直单位、相关企业也按要求建立了创建领导小组,具体承担各自辖区的创建工作。全镇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工作做到责任明确、分工负责,整体推进。
广泛宣传教育是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的前提。为营造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一年来,我镇坚持把宣传工作作为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充分利用会议、广播、标语、横幅、宣传车、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强化宣传,把创建意义和任务渗透到全社会,提高创建热情,增强基层干部群众创建工作的主动性。同时,围绕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抓好相关教育和培训,除要求相关领导和工作班子成员应全面掌握环境规划、创建标准、程序等有关内容外,还对各村、部门负责人和工作骨干进行业务培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热情。在创建工作推进中,镇政府还多次邀请上级环保部门亲临指导业务,形成了全镇上下积极参与创建工作的强大合力。
(二)抓规划制订,重目标落实,开创生态建设新局面。制订科学的规划是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的基础。为构建较为完善的生态规划体系,镇政府委托机械工业第四设计院编制了《XX生态镇建设规划》,对全镇农业、工业、旅游、文化、城镇等生态建设以及土地、水资源等保护作了详细的规划。在编 制规划中,结合农村“双整治”、“双建设”、卫生村、绿化村、村庄整治、生态家园以及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等现有的创建工作,搞好相互衔接,确保国家级生态乡镇规划的全面有序实施。
狠抓落实是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的关键。围绕规划制订的详细创建目标和任务,镇党委、政府强化分工、细化责任,狠抓落实。完善了镇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工作机制,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专门班子合力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镇党委、政府把创建工作纳入镇环保目标责任书和机关干部考核范围,每年进行考核,实行奖优罚劣。镇政府与各村、镇直部门和企业签订节能减排等系列生态创建工作责任状,明确各级各单位的目标和任务,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截至目前,全镇80%以上的行政村已达到市级以上生态村建设标准。
(三)抓结构调整,重产业引导,构筑生态经济新优势。
1、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按照 “打绿色牌,建生态镇”的总体目标,紧紧围绕“三篇文章”一起做的工作要求,不断壮大以大粒樱桃、薄皮核桃、牡丹、菊花、黄芩、生猪为主的特色农业种养基地。应用现代化生物技术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不断树立自己的绿色品牌。目前为止,全镇已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种植(养殖)生产基地3个,其中:无公害大樱桃、薄皮核桃生产基地5000亩;以黄芩为主的中药材示范基 地10000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及养殖基地5000亩,全镇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面积达到2万亩。所占面积比重达到69%。围绕推进旧宅复耕,重点实施以土地整理、标准农田以及水利设施等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共投入资金1020万元,整治和建成标准农田1200亩。以创建效益农业和绿色农业为抓手,鼓励和引导种养大户走规模化生态种养之路,同时积极抓好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的防治,坚持开发利用和保护治理相结合,以开发促保护,以治理促开发,保证农业自然资源的持久供给和永续利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2、加快推进绿色环保工业。严格执行国家、地方环保法规及生态保护规划,多年来未发生重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十五小”关停率、工业污染源排入达标率和“三同时”执行率均为100%。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对能耗大、污染严重、影响生态功能的企业坚决予以关停。去年以来,先后关闭拆除烧结锅炉10个,拆除粘土砖厂6个、石灰窑4个。注重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企业,促进全镇工业经济优化升级。严格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加强对工业污染企业的现场执法,强化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管理,切实做好“审批”、“全程监控”、“三同时”验收三个环节的工作。全镇2家限额以上企业,严格执行烟尘排放标准。加大对环保设施的资金投入,加强企业治污设备设施的检查监管,及时更新、改造。近3年,全镇用于环保 设施资金在500多万元。严格执行水污染企业排污许可管理,加强化工等行业的污染管理,不定期进行抽查,发现问题及时制止,推动了循环经济的发展和绿化企业的创建。同时积极引进生态环保企业。2010年以来,先后投资1500万元、2000万元建成河南鑫泰药业有限公司和福金药业有限公司,在拉长中药材种植的产业链的同时,既提高了产品附加值,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今年3月开工建设的洛阳鹏翔牧业有限公司,总投资1.5亿元,占地1800亩,年设计规模十万头,是一个集二元、三元仔猪培育、商品猪销售、猪肉加工、有机肥生产、沼气发电、果树种植、药材种植、无公害蔬菜种植为一体的标准化园林式生态农业循环企业。
(四)抓综合治理,重长效监管,塑造生态绿镇新形象。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认真开展创建工作。今年以来,我镇紧紧围绕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的目标,不断加大创建力度,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使经济呈现又好又快发展、城镇建设规模迅速扩大、环境保护和居民生活稳步提高。一是投资350万元,实施了城镇道路提升工程,对镇区南环路1公里路段重新进行了复修、铺油;二是投资150万元,完成镇区200盏太阳能路灯改造工作;三是投资350万元,建成污水处理系统;四是投资200万元,对镇区原有自来水供水系统设施进行扩建,不断满足镇区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五是投资100多万元对镇区周边村、镇村结合部进行环境整治;六是投资80万元,对镇 区进行全面改造整顿,完成绿化苗木补植补栽1500株,修复损坏彩砖1700余块,更新宣传栏20块,更换窨井盖16个,添臵垃圾桶30个,使镇区面貌有了明显的改善。
2、以点带面,整体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开展以村容村貌、路容路貌集中整治为突破口,以环境创优集中整治活动为载体,全面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一是公司运作,长效管理。由政府统一出资,采取招标方式委托三个公司,对环境创优重点部位进行承包,建立长效机制:投资11万元,成立农村保洁公司,负责对许横线、磁五仓路两条重点线路沿线的垃圾清运、路林涂白、杂物整治、护坡整理。做到日清日运,建立垃圾处理长效机制;投资6万元,成立公路养护公司,负责村组道路由公路养路工负责对沿线垃圾清运、路林涂白、路面及边沟整治。由公路所组织公路养护工实行责任到人,做到全天保洁,建立卫生整治长效机制;投资20万元,成立绿苑管理公司,成立有35人组成的一办三队,负责镇区花草树木的定期修剪、卫生清扫、垃圾清运、市政管理。坚持做到镇区一日两扫,全天保洁,环卫工人实行一日两签到、两签退制度,生活垃圾做到日产日清,确保了垃圾池无垃圾堆积,街道路面无垃圾乱堆乱放现象,同时对固定商户及市场的流动商户开展经常性的集中整治,取缔占道经营和乱搭乱建现象。突出商户诚信建设,开展创建“诚信经营户”等活动。加大对镇区机动车辆的管理力度,做到不乱停乱放、不影响交通,及时对镇区的广告宣传栏更换、更新。二是全民参与,环境创优。由新农村保洁员负责对村庄周围的环境卫生进行治理,日扫日清,建立 长效保洁机制,同时利用各类纪念节日如“3月5日雷锋纪念日”、“三八妇女节”等,广泛发动广大党员、中小学生,农村妇女开展义务劳动,为全镇环境创优再加力。三是开展交通秩序、食品卫生等6个专项整治后,全镇生产生活秩序井然有序;完善镇区交通设施及线路规范,更新、安装、设臵各种标志牌子50余块;定期对沿街道楼房时行清洗,护栏、窗户进行油漆,街道进行亮化,使镇区面貌焕然一新。主要建筑上安装节日灯、装饰灯,使镇区变得更新、更靓。
3、强化管理,突出重点,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的过程不仅是攻取荣誉称号的过程,而且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加快发展、提高镇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过程。我镇坚持以人为本、务求实效的原则,依据环境规划,对照各项创建标准,在创建工作中把严重影响群众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问题、影响未来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作为重点来抓。结合实际,统筹安排、综合实施了“四大”工程。一是实施环境绿化美化工程。抓住“3〃12”义务植树节的有利时机,深入开展绿化宣传活动,掀起全民义务植树热潮。2010年以来,镇政府先后组织机关干部、村组干部及部分群众在王村、仓鹰路沿线、磁五仓路沿线开展了三次大规模义务植树活动,共栽植苗木50000余株,绿化路段20公里,完成荒山造林2500余亩,义务植树尽责率达80%以上。因地制宜地狠抓村镇绿化、封山育林、通道造林达100%,荒山绿化达78%。镇区基本实现了沿路绿化成带、庭院绿化点缀 的绿化格局。镇区绿化覆盖率达到规定指标,居民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达12.6平方米/人。二是实施城镇环境提升工程。按照突出重点、解决热点、突破难点、打造亮点的思路,在道路建设、电网改造、集中供水、污水处理、垃圾清运、文化活动建设等方面,加大投资的力度,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的吸纳力和承载力。三是实施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工程。改变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林吃林为靠山养山、靠水养水、靠林养林,加强山、林、水的保护,有效保护了自然资源。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镇区内无滥垦、滥伐、滥采、滥挖现象,无捕杀、销售和使用珍稀野生动物现象。开山采石、水土流失治理度达80%。基本农田得到优先保护。四是生态产业工程。紧紧围绕三篇文章一起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服务业,在王村鹰嘴山景区公路沿线种植观光牡丹2000亩,铺设步游道8公里,发展农家乐饭店5家、农家旅店3家,可同时接纳200余名客人。与县农业局联合投资开发建设现代农业休闲示范园一处,引进以饮食、观光、休闲为一体的大型水上餐厅2家,实现了园区休闲、观光、就餐、住宿等多种功能,吸引市区居民节假日、周末前来休闲观光,不仅加快了旅游业发展步伐,同时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功能布局,降低消耗,减少污染,集约利用,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4、抓重点工程,重绿化实效,打造绿色乡镇新品牌。一是科学编制生态建设规划。按照加快建设生态乡镇的指 导思想,确立了乡镇绿地规划与乡镇总体规划相统筹,绿地系统与道路系统相统筹,现有绿地与未来发展的绿地相统筹的“三统筹”原则,强化规划意识,聘请专业人员对乡址绿化进行整体规划和细节设计,于2007年编制完成了XX镇绿地系统中长期发展规划(2007—2020),并通过省专家组的评审。
二是精心实施生态综合整治工程。以政府投入为主,精心组织实施建绿、护绿、爱绿工程和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优先考虑绿化设施建设和改造,以增加绿量,扩大绿地面积,消灭绿化盲点,保证绿化工作顺利开展。镇财政每年投入20万余元用于绿化设施管护、维修工作,设臵专人加强管理,对绿化设施定期进行维护,及时维修,对绿化植物及时进行修剪、洗尘和浇水,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促进了我镇环境的明显改善。目前,我镇种植各种草皮31380平方米,种植乔、灌木32种,共45060株,各类景观植物及花草绿树成荫,葱葱翠翠,造型植物景致各异,达到了良好的绿化效果。
三是广泛开展居住区和单位绿化。坚持科学规范、精心设计,强调大绿量、高品质,突出植物造景,配以乔灌花草,适当点缀小品及休闲设施,形成优美的人性化景观环境。镇党委政府将单位绿化列入考核目标,每年开展达标单位及花园式单位的评比、复核工作,园林式单位建设成效明显。
四是大力加强道路特色绿化建设。加强对重点道路绿化的规划和实施,确保我镇主干道绿地面积不少于道路总面积的 30%。对每一条道路的绿化规划都严格把关,注重加强主干道与我镇出入口绿化景观的协调建设,把出入口的绿化建成我乡的新亮点。注重品种引进和选择搭配,着力丰富道路变化层次,提高道路绿化标准,强化乡镇主干道的绿化景观效果。
五是全面加快公共绿地建设步伐。着力构建比较完善的公共绿地体系,结合镇区扩建、新建、改建项目等有利时机,建设了一批街头游园,较好地满足了居民的休憩、观赏及文化娱乐活动的需求。
5、以人为本,求真务实,认真倾听群众意见建议。镇政府聘请市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12人为监督员,负责对全镇的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监督。并每月召开一次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认真研究解决措施。同时开通环保热线电话,及时接受群众的投诉,累计解决问题11起。每一季度,在镇区发放民意测评表1000余份,用来调查群众对环保工作的满意率。每次测评,公众对环境状况的满意率都达到95%.二、综合治理创建工作成效显著
通过几年来全镇人民的创建实践,不仅提高了全镇人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改善了生产和生活的生态环境,更推动了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1、镇村环境面貌日新月异。目前我镇有各级各类绿化达标单位12家,各单位在开展庭院绿化的同时,积极进行室内、墙面、屋顶的立体绿化美化,进一步提高了绿化的整体环境效益。我镇道路绿化普及率达到100%,主干道两侧树与花坛、绿地巧妙结合,常绿与落叶、花灌木与色叶树种合理搭配,基本形成了步步见绿、路路有景,景随步换、触景生情的乡镇道路绿化新格局。
2、生态环境工程取得明显改善。在全镇所有行政村开展了环境创优集中整治活动,拆除违章建筑800余处,建垃圾池35个,改厕改圈800处,粉刷38420万平方米,并对全镇镇道,村道进行全面绿化。开展了卫生村,卫生户评比活动,评比出卫生村8个,卫生户400户,通过全面整治、各村的清洁能源普及率达85%,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7%,白色污染基本得到有效控制,群众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3、和谐发展氛围日益浓厚。通过开展和深化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得到进一步提高,党群干群关系得到进一步融洽,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商业繁荣,人心向上的良好局面。
4、投资发展环境得到明显优化。通过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培育了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绿色产品,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生态经济对镇级财政增长的贡献率明显上升。良好生态环境改善了投资和发展外部形象,增强了吸引资金的能力,提高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近三年,我镇先后合同利用外资2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1亿,引进企业4个,形成了一批以洛阳星启重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洛阳食为天面业有限公司、金三角超市等财源骨干项目。其中,洛阳星启重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年创产值超1000万元,年上交税金百万元以上,成为我镇工业企业的龙头。
三、今后努力方向
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民心工程,任重道远。尽管我镇在创建过程中取得的成效是明显的,但对照上级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践行科学发展观,围绕优化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的目标、任务,潜心研究、踏实工作把我镇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推上一个新的高度。
一是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结合城乡一体化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开展创建生态村工作,扩大生态村创建面;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在确保镇区生活污水处理的同时,逐步解决农村的生活污水处理;切实加大生态环境的监督保护,强化环保第一意识,完善环保工作巡查、监控体系,及时制止各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优化生态环境。
二是进一步发展绿色经济。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优化产业结构。在工业方面,严把招商引资关,抬高环保门槛,从源头上杜绝新的污染源和生态破坏现象。加大科技投入,推行清洁生产。以高效生态农业为发展方向,优化种植模式,发展景观生态农业。继续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升级,使生态 环境转化为经济效益促进我镇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是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立足长远,创新思路,在绿化管理、路面保洁、集镇环境、垃圾清运等方面探索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在统一领导、分工管理、上下联动等各个环节明确人员和职责,提升环境建设的效率和效果;完善督查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环境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四是进一步提高公众参与。我们将在已形成的各部门整体联动、社会广泛参与的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推进机制上,进一步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使建设生态乡镇成为社会各方的共同愿望和统一行动。
宜居宜业更怡情,生态发展起新程。我们深知,创建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将以这次考核验收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所提的要求,在巩固成效的基础上,再鼓新干劲,再添新举措,再攀新高峰,努力把我镇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文明和谐、与时俱进的现代化优美乡镇,让XX的明天环境更美好,发展更和谐,群众更幸福。